中国古代文学总结.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925650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学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国古代文学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国古代文学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国古代文学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国古代文学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学总结.docx

《中国古代文学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学总结.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文学总结.docx

中国古代文学总结

1.关于古代文学的心得体会

最低0.27元/天开通XX文库会员,可在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学习古代文学的感受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漫长历史,在这漫漫历史长河中,产生了许许多多的伟大而优秀的作家和诗人,他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有意义的文化。

因此,中国古代文学是我们历代先辈们审美智慧和艺术创造的结晶,其深邃丰茂的思想与情感蕴涵,是我们民族文化精神的灵魂。

中国的古代文学历史有三千年之久。

在这三千年间,无论在诗歌、散文,小说、戏曲哪一方面,都有不朽的创造。

例如“诗经”,“楚辞”,司马迁的“史记”,汉魏乐府诗,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关汉卿、王实甫的杂剧和罗贯中、施耐庵、吴敬梓、曹雪芹的小说都是古代文学中的精华。

中国古代文学的源远流长和丰富灿烂是我们的民族自豪感的根据之一。

虽然古代文学反映的是过去的生活,描写的是过去的人物、事情,和我们的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但并不因此就失去现实意义。

古代作家追求光明以及和反动势力进行斗争的伟大精神,对于读者永远是激励斗志的力量。

古代作家所讽刺暴露的那个封建社会现在虽然已经消灭,但是反抗的思想意识的残余在许多现代人的头脑中仍然存在,我们从古代作家所否定的事物中仍然可以找到在今天还要反对的东西。

中国古代文学是一个大范围的面,它可以分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各个历史时期,每个历史时期又有诗歌、散文、小说等各种体裁的作品。

对这个大范围的面,我们可以找一两部中国文学史和历代作品选读翻阅,对各时期的重要作家和作品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这是

2.中国古代文学的心得体会收获

丰子恺先生可谓智者,无论作画,还是作文,疏淡之间,人生意趣顿生,让人拍手叫绝。

比如,他有这样一段文字:

“有一回我画一个人牵两只羊,画了两根绳子。

有一位先生教我:

‘绳子只要画一根。

牵了一只羊,后面的都会跟来。

'我恍悟自己阅历太少。

后来留心观察,看见果然如此:

前头牵了一只羊,后面数十只羊都会跟去。

就算走向屠场,也没有一只羊肯离群而另觅生路的。

后来看见鸭也如此。

赶鸭的人把数百只鸭放在河里,不需用绳子系住,群鸭自能互相迹氦管教攮寄归犀害篓追随,聚在一块。

上岸的时候,赶鸭的人只要赶上一二只,其余的都会跟了上岸。

即使在四通八达的港口,也没有一只鸭肯离群而走自己的路的。

仔细想过,的确有一条隐在尘世中的绳索,牵着在生活中迷乱的人们。

我们每天急匆匆地跟在一件事的后面,追逐一些看不见的东西,实际是在奔赴一个别人成功过的目标,重复别人走过的路,在别人嚼剩的残渣中寻觅零星的营养。

可惜这人生的路上,人世间能有几人寂寂地另辟蹊径。

最可怕的是,有时我们盲目到顽愚的地步。

眼看着跟着别人一步一步走向了人生的绝境,有人在旁暗示,哪曾料得,走的人脖子一挺,说,天塌大家死,我怕什么。

3.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感想(800字左右)

关于我学宋词的感受

宋词是中华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文学史上一朵艳丽风雅的富贵之花。

学习宋词是走进中华文化,培养人的情趣,增强自身文学素养的一条有效途径,也可以讲宋词使中国人拥有自我民族的情感和精神。

当我读宋词的时候,我会有感情的全身心投入的诵读,词是语言的艺术,它讲究音韵的和谐,追求美的旋律,因为美,所以我们学习欣赏。

反复的诵读,能够对词由浅入深的进行体味和理解,进而形成语言的感觉,而且许多的东西的理解是跟随一个人的成长的,经历了人生,方能更深的理解,体味其中真谛,形成情感的共鸣。

宋词中有表现爱国爱家的,如陆游,有表现儿女情长的,如柳永,等等.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给人一种凄苦,不忍促读;“老夫聊发少年狂”“大江东去”“山间兰牙短浸溪”等等的豪迈,"明月几时有"等的恬静与思念;王安石“登临送目”的流畅;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绿树听鹈鴂”“更能消几番风雨”蕴含的悲愤;还有张孝祥“长淮望断”令人罢席,等等,读来一种生活中没有的体会与感悟。

宋词和唐诗一样是中国古代文化精华,对人的修养是一种升华。

古人在平时生活中对万事万物产生了感想,用精练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

其实现代人也会和古人一样,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和感情,读古诗词会让你感觉与先辈的思想交流。

并且,如果在与朋友郊游的过程中,你能吟出一首优雅的古诗,必然能为自己的谈吐增色不少.

学了一个学期的宋词,虽然一周就一节刻,但是我们的收获还是很大的!

4.总结中国古代文学形式的发展

1、先秦文学

先秦文学有两源,现实主义和浪漫。

《诗经》分为风雅颂,反映现实300篇①?

手法牢记赋比兴,名篇《硕鼠》与《伐檀》。

先秦散文有两派,“诸子”、史书要记全。

儒墨道法属诸子,各有著作传世间;

儒家《论语》和《孟子》,墨家《墨子》见一斑;

道家《老子》和《庄子》,法家韩非著名篇。

历史散文有两体,分为“国别”和“编年”;

前者《国语》《战国策》,后者《春秋》与《左传》。

2、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

两汉魏晋南北朝,诗歌成就比较高;

“乐府双璧”?

②人称赞,建安文学推“三曹”③;

田园鼻祖是陶潜,“采菊”遗风见节操。

《史记》首开纪传体,号称“无韵之离骚”;

班固承续司马意④,《汉书》断代创新招;

贾谊雄文《过秦论》,气势酣畅冲云霄;

“出师”二表名后世,《桃花源记》乐逍遥。

辞赋盛行多空洞,张衡《二京》似惊涛。

文学批评也兴起,《文心雕龙》真高超。

骈文追求形式美,小说初起尚粗糙。

3、唐代文学

唐代鼎盛累如山,“初唐四杰”不平凡;

王杨卢骆创格律,律诗、绝句要记全。

浪漫诗人推李白,一路高歌《蜀道难》。

现实主义有杜甫,“三吏”、“三别”不一般。

乐天倡导新乐府,“琵琶”、“长恨”留名篇。

田园诗派有王孟,高、岑诗歌唱边塞。

中唐李贺多奇丽,贾岛“推敲”传世间。

晚唐崛起“小李杜”⑤;此后衰败如尘烟。

韩柳古文创新体,《阿房宫赋》唱千年。

唐代传奇已成熟,代表作推《柳毅传》。

4.宋代文学

5.元明清文学

元代散曲分两种,小令、套数各不同。

杂剧代表四大家,成就首推关汉卿:

窦娥悲剧传千古,人物形象最鲜明;其余三家郑马白⑥,还有《西厢》留美名。

明清戏剧精品多,《桃花扇》及《牡丹亭》。

长篇都是章回体,“四大名著”是高峰。

《儒林外史》不能忘,《聊斋志异》多流行。

尚有短篇拟话本,编订“三言”冯梦龙。

方苞开创姚鼐继,散文流派叫桐城。

清末大家龚自珍,《己亥杂诗》劝天公。

不是这个?

5.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二、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1、魏晋——唐中叶(天宝末)第一,这是五七言古体诗繁荣发展并达到了鼎盛的阶段,也是五七言近体诗兴起、定型并且达到鼎盛的阶段;第二,文向诗靠拢,出现了诗化的骈文,赋向诗靠拢,出现了骈赋;第三,“建安风骨”和“盛唐气象”这两个诗歌的范式,先后在这个阶段的头尾确立起来,作为以中国优秀的传统,成为后代诗人追慕的极致;第四,这是一个文学创作趋于个性化的阶段,作家独特的人格与风格得以充分展现;第五,这个阶段的文学创作,宫廷起着核心的作用,以宫廷为中心形成若干文学集团,其内部切磋提高了文学技巧;第六,玄学和佛学渗入文学,使文学呈现多姿多彩的新面貌。

2、唐中叶——南宋末第一,韩、柳所提倡的古文引起文学语言和文体的革新,宋代的欧阳修等人继续韩、柳的道路,完成了这次革新;第二,诗歌经过盛唐的高潮之后到中晚唐另辟蹊径,到宋代终于找到了另一条路:

由中晚唐诗人开始,注重日常生活的描写,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人文意象明显增多。

到了宋代这已成为一种普遍的风气;由杜甫、白居易开创的反映民生疾苦、积极参与政治的传统,以及深沉的忧患意识,在晚唐一度减弱,到了宋代又普遍得到加强,宋代诗人与学者身份合一,诗歌议论成分增强,并具化俗为雅的美学追求。

第三,唐中叶以后曲子词迅速兴盛起来,并成为宋代文学的代表;第四,唐中叶以后传奇的兴盛,标志着中国小说进入成熟的阶段,而在城市文化背景下的唐代“市人小说”的兴起和宋代“说话”的兴盛,则是这个阶段内文学的新发展。

3、元初——明中叶(正德末)第一,从元代开始叙事文学占据了文坛的主导地位,从此文学的对象更多地从案头的读者转向勾栏瓦舍里的听众和观众;第二,文学的传媒不仅是写在纸上或刻印在纸上的读物,还包括了说唱、扮演等艺术形式;第三,儒生社会地位降低,走向社会下层从事通俗文学的创作,先是适应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继而提高这些文学形式;第四,元代文学以戏曲和散曲为代表,以大都为中心的杂剧与以温州为中心的南戏共同创造了元代文学的辉煌,而明代流行的传奇又是对元曲的继承与发展;第五,元末明初出现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这两部长篇白话小说,它们预示着一个长篇小说的时代到来了。

三、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1、明嘉靖初——鸦片战争(1840)第一,文学集团和派别的大量涌现,并经常论争;第二,诗词、戏曲和小说均有所成就,其中戏曲和小说最为卓著。

中国几千年来的的封建王朝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学的繁荣发展,唐诗、宋词、元曲的繁荣发展,配合其他汉乐府、歌赋等百家争鸣,形成了悠久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学史。

而鸦片战争带来的变局,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文化开始涌入,带来无数新的灵感。

6.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感悟

《词林纪事》卷五引《林下词谈》云:

“子瞻在惠州,与朝云闲坐。

时青女初至,落木萧萧,凄然有悲秋之意。

命朝云把大白,唱‘花褪残红’,朝云歌喉将啭,泪满衣襟。

子瞻诘其故,答曰:

‘奴所不能歌者,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也!

’子瞻翻然大笑曰:

‘是吾正悲秋,而汝又伤春矣。

’”“花褪残红”,残春景也;“天涯”,极远处也,二者皆可引人怅惘。

“何处无芳草”,苦中作乐之语也,然不免有故作旷达之嫌。

即便东坡可泰然处之,朝云可同然否?

悲落叶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固人之常情。

觉秋日可胜春朝,引诗情直上碧霄,唯刘梦得能为之。

“鲁酒无忘忧之用,楚歌非取乐之方”,信也。

7.谁能给我总结中国古代文学名句

爱国1.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管子•牧民》2.临患不忘国,忠也。

——《左传•昭公元年》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4.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礼记•儒行》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白马篇》6.烈士之爱国也如家。

——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烈士:

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8.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病起书怀》9.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11.精忠报国。

——《宋史•岳飞列传》1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明志13.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14.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1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秦伯》16.志不强者智不达。

——《墨子•修身》17.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陈涉世家》18.志当存高远。

——诸葛亮《诫外生书》19.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诫子书》20.有志者事竟成。

——《后汉书•耿弇列传》21.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

——张载《经学理窟•学大原下》22.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晁错论》23.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

——石成金《传家宝•俗谚牧民》持节2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2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26.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27.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论语•微子》2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下》29.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尽心上》30.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报任安书》31.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

——桓宽《盐铁论•地广》32.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北齐书•元景安列传》33.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李世民《赐萧瑀》3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周敦颐《爱莲说》35.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文天祥《正气歌》36.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

——于谦《无题》37.粉身碎骨浑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38.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郑燮(xiè)《题画•竹石》自强39.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乾•象》40.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老子》第三十三章41.不怨天,不尤人。

——《论语•宪问》42.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孟子•告子下》43.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44.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45.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

——《荀子•修身》46.能胜强敌者,先自胜者也。

——《商君书•画策》47.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48.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49.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

——李咸用《送人》50.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乌江》51.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朱熹《答巩仲至》诚信52.修辞立其诚。

——《周易•乾•文言》言语应该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

53.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庄子•鱼父》54.失信不立。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55.轻诺必寡信。

——《老子》第63章轻易向别人承诺的人一定很少讲信用。

56.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57.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论语•学而》58.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可:

可以立身处世。

59.民无信不立。

——《论语•颜渊》60.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果:

果断61.一诺千金。

——《史记•季布栾布列传》知耻62.记己有耻。

——《论语•子路》用羞耻之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63.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孟子•公孙丑上》64.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

——《孟子•离娄上》人一定是先有自取其辱的行为,别人才会侮辱他。

65.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孟子•尽心上》:

不知羞耻的那种羞耻,才真的是不知羞耻啊!

66.知耻近乎勇。

——《礼记•中庸》67.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

——杨雄《法言•君子》68.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

——朱熹《朱子语类》倦十三69.五刑不如一耻。

——吕坤《呻吟语•治道》70.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

——龚自珍《明良论二》改过71.见善则迁(学习),有过则改。

——《周易•益•象》72.改过不吝。

——《尚书•仲虺(huǐ)之诰》73.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

——《尚书•伊训》74.人孰无过?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宣公二年》75.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论语•卫灵公》:

有了错误而不改正,这便真叫错误了。

76.以铜为镜,可以。

8.中国文学的文化精神

中华民族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在体现世界各民族文化发展的共性中,又有自己鲜明的个性。

受此影响,中国古代的哲学、历史学、文学等人文科学各领域,也各自表现出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但是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体系现代化的过程中,却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西方化的色彩。

自“五四”以来,我们的文学理论体系逐渐西方化了,现当代文学批评体系西方化了,古代文学批评体系也在不自觉中西方化了。

在古代文学研究著作中的表述语言,表面看起来还有一定的传统色彩,但是基本的理论术语却是西方的。

这些西方的理论有助于我们在世界范围内认识中国文学,但是从根本上却不可能很好地解释中国古代文学现象,反而使人们对于中国古代文学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模糊,越来越偏离历史的事实和民族的传统,失去了民族的特色。

新世纪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如何坚持中国文化传统?

这应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

要改变现在的古代文学研究模式,不仅需要我们在理论方面进行充分的探讨,更重要的还是结合中国文学的特色而进行认真的研究和实践。

最近,有幸拜读了杨树增教授的《中国历史文学史》,给了我极大的启发,我想以此为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中,历史与文学始终有着不解之缘。

无论哪种形式的文学,总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说起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文学,我们也总是习惯于按朝代或时代来对其进行划分,如先秦文学、两汉文学、唐宋文学、近代文学等等。

中国人早就认识到了文学的发展和时代变化之间的关系,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篇》中说得好:

“时运交移,质文代变”,自“昔在陶唐”到“皇齐驭宝”,“蔚映十代,辞采九变”,于是,“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说法,就不仅仅是人们描述中国文学发展史的常用话语,同时也成为对其进行研究的重要思想指导。

但是要说起中国文学与历史的关系,还远远不是如此简单。

文学的产生与发展不但受制于历史的变化,其内容和形式有时竟也与史学不分,亦文亦史,亦史亦文。

在中国的上古时期亦即先秦时期,以《春秋》、《左传》等为代表的中国早期的历史著作,同时也被我们称之为“历史散文”或曰“史传文学”;反过来,像《诗经》这样的文学作品,也被历史研究者视为最珍贵最可靠的上古历史文献,其中有些作品就直接被后世称之为“史诗”,正所谓“六经皆史”、“六经皆文”。

到了汉代以后,虽然随着学术的分化而使中国的正统史学与文学的关系越来越远,但是用文学来演绎历史或者把历史作为文学题材的现象并没有消失。

从远在先秦的《穆天子传》、《晏子春秋》开始而形成的杂史杂传传统,到汉代以后蔚为大观,出现了袁康、吴平的《越绝书》、赵晔的《吴越春秋》、佚名的《汉武帝故事》、刘向的《列女传》等一系列著作。

由此而往,魏晋南北朝有轶事类小说;隋唐以后有历史人物传奇;宋代有讲史话本;元代有历史戏剧;明代有历史演义小说;清代有历史题材的说唱;现当代有历史回忆录、历史题材的电影和电视剧等等。

它们的内容是“历史”的,形式是“文学”的,“文”与“史”在它们身上如水乳交融一般,永远也不可能分开,这无疑是一种重要的中国文化现象。

遗憾的是,多年来我们虽然在断代文学史和分体文学史的研究中不断地涉及这种现象,其中一些作品,也是传统文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可是我们并没有把它们当成一种特殊的中国文化现象来认识,自然也没有人来揭示它的艺术特质,对它的发生发展过程进行详细的考察。

这对于全面地认识中国文学传统来讲,不能不说是一个缺陷。

杨树增教授以其敏锐的学术眼光,看到了这一文学现象的重要性,并率先对它展开了系统的研究。

他把这一类型的文学统称为“历史文学”,第一次对它的特质进行了具有科学意义的界定,对其发生发展的历史进行了粗线条的描述,并写出了第一部《中国历史文学史》(先秦两汉卷),这无疑是一项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工作。

“中国历史文学”是中国历史与文学的完美结合,它既是以文学的笔法书写的历史,又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为题材的文学作品。

它在先秦时期就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这正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

由于自夏商周三代以来中国就逐步进入了“理性社会”,原本十分丰富的中国神话传说被过早地湮灭;而史官文化的发达则使中国人很早就形成了重史的传统。

这使先秦时期的中国没有产生像古希腊那样长篇的史诗,可是却产生了希腊人无法企及的历史著作。

如果说,正因为古希腊的神话与史诗的出现才会给西方文学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和武库”,从而奠定了西方文学的文化传统,那么在中国,也正因为史官文化的发达,才使得先秦的历史文学成为中国后世小说、戏曲等的重要文化源头,甚至使其成为中国后世诗词曲唱等文学样式的“丰富的土壤和武库”。

我以为,杨树增教授以此为切入点来研究中国文学,其意义是相当重要的。

他不仅为中国历史文学的本质给予定性,写出了第一部具有开创意义的中国历史文学史,而且还从一个新的角度揭示了中国文学独特的发生过程、发展规律,有利于从世界文化的范围内来更好地认识中国文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自然景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