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阅读提升训练营.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924133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9.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暑假阅读提升训练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暑假阅读提升训练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暑假阅读提升训练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暑假阅读提升训练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暑假阅读提升训练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暑假阅读提升训练营.docx

《暑假阅读提升训练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暑假阅读提升训练营.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暑假阅读提升训练营.docx

暑假阅读提升训练营

2018年暑假阅读提升训练营

(二)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0~14题。

(22分,建议完成时间15分钟)

寒夜里的那束灯光

王桂秀

①于小菲走进教室,发现今天的课堂出奇的安静。

她放下课本,转身去黑板写这节课的课题,却见黑板上密密麻麻画满了图案:

大大小小姿态各异的鱼儿。

②“小飞鱼!

”不知谁低低地喊了一句,整个教室就像听到口令似的,响起潮水般的哄笑声。

面对这阵阵潮声,于小菲这条小鱼却像被搁浅在沙滩上,呼呼地喘着粗气。

③于小菲是开学初新来的实习老师,高挑,白净,浑身洋溢着青春的气息。

于小菲打扮入时,性格却温柔得有些绵软,那些调皮的男生早就练就了火眼金睛,几堂课下来,就把年轻的于老师揣摩得透透的。

他们就喜欢在课堂上制造出一些小意外,看到年轻的于老师小脸通红,窘迫得长长的睫毛扑闪闪无处安放的样子,就莫名地高兴。

④“小飞鱼”这个绰号无伤大雅,于小菲也早就听同事说了,但她没想到他们竟公然在课堂上大剌剌“展示”。

年轻的于小菲很生气,拿着粉笔的手有些抖,她才刚刚走上讲台没几天,还没有从学生身份真正过渡到教师这一角色。

此刻,面对一片哄笑声,她不想在学生们面前暴露自己的软弱,可她又拿不出老教师的力度给予他们痛击。

于小菲咬住嘴唇,扭头看向窗外,竭力让委屈的眼泪转回眼眶。

⑤孩子们的笑声戛然而止,班长小心翼翼地走上讲台,轻轻地擦起了黑板。

于小菲轻声说了句“谢谢”,她没有追究黑板上是谁的“杰作”。

这堂课上得很安静,除了于小菲的讲课声,就是孩子们刷刷记笔记的声音。

午后的阳光斜斜地投进窗口,于小菲感觉自己此时还真像一尾小鱼,一尾急于游出去的小鱼。

⑥早春的天很短,日子似乎还没真正从寒冬里挣脱,放学后不久,天色就迅速暗了下来。

风依然很凉,暮色四合的村庄静静的,偶尔传来一两声犬吠。

于小菲独自行走在回家的路上,年久失修的路坑坑洼洼,她只好放慢单车的速度,在夜色中摸索前行。

突然后面传来一阵嘈杂的声音,几束灯光胡乱闪过,笑闹声中传来“小飞鱼”的轻呼。

⑦“又是这群孩子。

”于小菲心中一紧,不由加快了车速。

这时,几束灯光整齐地投到她前行的路上,她快,光束跟着快,她慢,光束也跟着慢。

于小菲不动声色,循着灯光暗暗加速。

还好前方路口她就要转弯了,要拐进一条更僻静的小路,她下意识地握紧车把,极力睁大眼睛辨识前方的路。

⑧于小菲蹬车的脚突然顿住了,她分明感受到那几束灯光停驻在路口,齐刷刷地照向小路的尽头。

桔黄色的光线铺就一条温暖的路,穿透夜的黑暗,驱散夜的寒冷。

于小菲鼻子发酸,心里软软的,她没有回头,就在这片暖意中稳稳前行。

⑨第二天,于小菲走进教室,郑重地自我介绍,就像第一次见到同学们一样: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于小菲,”她停顿了一下,脸色有些红,激动地说,“我想做一条小飞鱼。

”孩子们惊奇地看着她,眼里满是惶惑。

“我想做一条会飞的鱼!

”于小菲兴奋得眼睛亮晶晶的,她大声说:

“我要带着你们一起飞!

”教室里沉默了片刻,不知谁鼓起了掌,紧接着掌声越来越热烈,又夹杂着“小飞鱼万岁”的欢呼声……

⑩于小菲真正像融入水中的鱼儿一样了,她知道,那晚的灯光才是真正让她飞起来的翅膀。

此时,她的双翼满载着孩子们的爱和追随,在暖暖的灯光中,稳稳飞翔。

(选自《精短小说》)

10.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塑造了一群调皮捣蛋的学生形象,意在引发人们对教育现状的反思。

B、于小菲怕学生报复,所以没有在课上追究是谁在黑板上画鱼。

C、在经历了夜路惊魂后,于小菲郑重地重做自我介绍,目的是给孩子们一个严厉的警告。

D、标题“寒夜里的那束灯光”一语双关,点明主旨,耐人寻味。

11.通读全文,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及于小菲的心理变化过程。

(6分)

情节

心理

课堂上公然被叫“小飞鱼”

感动、温暖

重新介绍自己是“小飞鱼”

12.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6分)

(1)“‘小飞鱼!

’不知谁低低地喊了一句,整个教室就像听到口令似的,响起潮水般的哄笑声。

”请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此句。

(3分)

 

(2)“风依然很凉,暮色四合的村庄静静的,偶尔传来一两声犬吠。

”此句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3分)

 

13.文章第③段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3分)

 

14.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4分)

 

 

 

*我的仿写(感悟)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

(22分,建议阅读时间15分钟)

我们总以为来日方长

今夜,窗外的桂树在秋天清凉的夜色中散发着芬芳,青翠的绿叶在风中轻轻款摆,不知人间忧欢。

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我的外婆。

我工作的学校在一个乡下的小镇。

每天下班的时候,都会路过一户农家小院。

有时院子的门口会坐着一个老人。

老人佝偻着身子,静静地坐在椅子上,别人不会注意到她,她也不会注意别人。

她只是静静地坐在那里,看着马路上的车来人往。

夕阳投下余晖,释放着她最后的光芒。

老人的身影在余晖的映照下,那么的落寞和苍凉。

每当我路过老人的时候,总是将车速渐渐放慢,目光轻柔地抚过老人。

也曾想过,将车停下。

可是心里终究还是挂念着我一双幼小的儿女,想早点回家,又想着来日方长,于是踩下油门,绝尘而去。

我在汽车的倒后镜中,看到老人的身影在傍晚的薄暮中渐渐模糊。

我想,老人肯定不会知道,她疼爱的外孙女路过了,路过了她的苍老,路过了她的孤独,却没有肯为她做片刻的停留。

直到有一天,我终于将车停下,走进了那个小院。

我和外婆打了声招呼后,便和一旁的舅妈唠着家常。

在和舅妈说话的过程中,外婆一直茫然地看着我。

终于,外婆忍不住了,小心翼翼地问我:

“孩子,你是哪个啊?

”这一句“你是哪个”,像一根细针,生生地扎入心中,疼痛蔓延。

我已经有多久没有认真地看望过外婆了?

外婆已经老到快要认不出我了。

外婆的头发已经全白了,饱经风霜的脸上,刻满了深深的皱纹,浑浊的眼睛里却有着孩子般的单纯。

“我是小萍。

”外婆的表情瞬间生动起来。

她笑了,脸上的皱纹宛若菊花,徐徐绽放。

外婆问起我的孩子们,我将孩子们的趣事说给她听,她的笑容越发的灿烂了,那双深深埋藏着岁月的沧桑的眼睛里,有光彩流转。

我能感觉到,我能来看她,外婆非常开心。

这一次看望外婆,让我记起很多外婆对我的疼爱。

小时候,用手帮我清洗满是泥巴的小脚,将我喜欢吃的东西留给我……甚至我成年后,春节没有去给她拜年,她还记着将压岁钱让我的母亲转交给我。

竟然是三份!

我和我的两个孩子各一份。

我的心里涌动着深沉的内疚,还有不安。

外婆真的已经很老了,以后不管有多忙,我都该经常去看望她。

我还计划着,在即将到来的国庆长假里,我会带着我的两个孩子去看她。

我蓦然发现,外婆还没见过我的小儿子,我是一个不称职的外孙子啊,亏欠外婆的太多太多。

很多时候,我们总以为来日方长。

可是我们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生命本身不堪一击的脆弱。

国庆还没到,我和外婆就又见面了。

这一次,是在医院。

妈妈哭着打电话告诉我,外婆得了这世界上最凶险的病,肝癌晚期。

才几天时间,外婆就已经形容枯槁、卧床不起。

然后又没有几天,她就迅速陷入昏迷,然后就在昏迷中死去了。

从查出疾病到死亡,一共不到半个月时间。

死亡来得是这样迅疾,没有给她自己和她的子女思想准备的时间。

外婆就这样离开了。

外婆,如果来日方长,哪怕只有一次,让我再有机会路过您坐在我下班途中的院门口,我一定停下前行的四轮,走到您的身边,轻轻地唤您一声“外婆”,然后匍匐在您的膝旁,陪您说说话,听您说说您的快乐,或者不快乐,慰藉您寂寞的时光。

可是,这世间并没有多少来日方长。

很多东西,当我们拥有的时候。

我们并不懂得。

当我们懂得的时候,我们已经不能再拥有。

可是明白了这个道理,要付出多么沉痛的代价!

今夜,桂树飘香,我想起了我的外婆。

我再不幻想来日方长!

11.根据提示,将下面表格内容填写完整。

(6分)

外婆

路过外婆时没有停留

A

B

快乐地与“我”交谈

再一次与外婆相见

C

1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头写桂树飘香,绿叶轻摆,“不知人间忧欢”,是为了引出下文,衬托“我”忽视至亲痛失亲人的悲情。

B.“我”上门看望外婆,“外婆已经老到快要认不出我了”,一方面是说外婆已经老迈,另一方面说明“我”太久没有看望外婆了。

C.“我”成年后,仍然接受外婆给“我”的压岁钱,说明“我”太过冷漠,不知感恩。

D.“我”因为内疚和不安,所以决定于国庆带两个孩子去看外婆。

13.文中写“我是一个不称职的外孙子啊,亏欠外婆的太多太多”,“我”感到“亏欠”的原因是什么?

(4分)

 

14.根据要求,赏析下面语句。

(6分)

(1)老人佝偻着身子,静静地坐在椅子上,别人不会注意到她,她也不会注意别人。

她只是静静地坐在那里,看着马路上的车来人往。

(从人物描写角度)

 

(2)这一句“你是哪个”,像一根细针,生生地扎入心中,疼痛蔓延。

(从修辞运用角度)

 

15.请写出文章最后画线句的含义。

(3分)

 

我的仿写/感悟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0—14题。

(22分,建议阅读时间:

15分钟)

铜项链

詹蒙

①2003年,我在日本东京读预科班,准备两年之后在日本考大学。

②第二年,我租的旧公寓到期了,又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房子。

当时已经是冬天,寒风刺骨,东京的天空下起了清雪,我颓丧地坐在川崎市新丸子车站的长椅上,在越来越暗的天色里,我哭了起来。

不知何时,一位老人坐到我旁边,微笑着说:

“孩子,你这么年轻,有什么伤心事一定会过去的。

”倾诉的渴望让我不管不顾,滔滔不绝地把全部的惶恐和委屈说给她听。

老人无法止住我的哭泣,她拉起我的手一直走到她的家里。

那是一座破旧的住宅楼,房间摆放的用具都属于上个世纪。

遇到这样的好人,真像是奇迹发生。

③就这样,我总算再次安定下来了。

④老人很孤独,从不提及自己的丈夫,她只有一个儿子,一年才看她一次。

老人有糖尿病,腿脚已经不便,却坚持不肯去医院。

我一再追问,才知道她很久没有交国民健康保险了。

我偷偷地去为她办理了国民健康保险,当我把黄色的保险证交给她时,老人紧紧捧住我的手不说一句话。

第二天,我请假陪她去医院。

老人的糖尿病已相当严重,马上会双目失明,而且很可能转为尿毒症。

回家的路上,老人安慰我说:

“一个孤老婆子的活与死对这个世界的意义都不大,不要紧。

⑤第二天清早,我把仅有的78万日元(相当于5万多元人民币)的存折塞给老人:

“用这钱去住院吧。

”我没给老人推辞的机会。

办完了住院手续,我才知道那可怜的78万日元只够她全部住院费的五分之四。

⑥2005年初夏,为了支付住院费,我没日没夜地打工。

这期间她儿子来看过她一次,扔下为数不多的钱就走了。

第二个月,老人失明了,并发的尿毒症开始吞噬她最后的残躯。

⑦8月的一天,我去医院看她,一位陌生的男子见到我,如释重负地塞给我一张纸说,他是公立律师事务所的藤山一行,已根据老人的意愿为她起草了遗嘱——老人已经把她全部的、根本不能叫财产的财产给了我。

⑧律师走后,老人从她那满是皱纹的脖子上把一条粗笨的铜项链摘下来,比划了半天才戴到我的脖子上。

她说:

“孩子,这条项链是我丈夫生前的馈赠,跟了我57年。

它的主人是九条道孝的外孙,日本最著名的贵族里年轻有为的一个军人。

这么多年来,这条项链是我的全部。

别看它丑陋,最珍贵的东西不要从表面来判断它。

答应我,在任何情况下不要把它送给任何人,要对它不离不弃。

⑨2005年10月,老人辞世。

她的儿子拒付母亲的住院费,理由是遗产的继承人也该继承债务。

那时,我还欠医院20万日元的治疗费。

⑩两个星期后,藤山律师带着一位西装革履的中年人找到我,他是老人的儿子,因为他怀疑母亲藏有巨额财产,要求过目一下清单,否则就和我打官司。

我毫不犹豫地同意了,然而当他仔细过目了他母亲的所有遗产以及那条项链后,默默地在“财产放弃说明书”上签字,转身离去。

而我直到2007年5月,才还清医院的债务,成为了自由人。

一天晚上,我反复端详那条项链,实在看不出有什么特别。

第二天,我带着项链去了东京最权威的古董店。

店主用放大镜端详了老半天后告诉我:

“这的确是一条老项链,从重量上看它比铜要轻,很可能是铜皮里包裹了其他东西。

”老人临终前说,最珍贵的东西不要凭表面来判断,是在暗示我什么吗?

我下定决心弄清真相,于是让店主打开了那层铜皮。

铜皮里有一颗硕大的钻石,大约3克拉大小,镶嵌在圆形的白金座中!

我们都惊呆了。

店主在测量了钻石的纯度与色泽之后对我说:

“小姐,恕我直言,你已经是一个相当富有的人了。

老人一生困苦,至死都不肯出卖这条项链。

然而我始终不解,为什么她临终前不肯对我说明真相。

直到有一天,我路过藤山律师的事务所才知道,老人怕我清楚真相后在她儿子面前露出破绽,她知道我不擅撒谎。

(作品有改动)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时间交代具体,既为了表明“我”在老人家里住了很久,又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感。

B.第②段的景物描写,渲染了凄冷的气氛,烘托出女孩漂泊异乡的惶恐和无助。

C.第⑧段画线句的外貌、动作描写,体现老人苍老病重,为下文写她不久辞世埋下伏笔。

D.文章不写老人至死都不肯出卖这条项链的原因,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11.赏析下面词句。

(6分)

(1)我偷偷地去为她办理了国民健康保险,当我把黄色的保险证交给她时,老人紧紧

捧住我的手不说一句话。

(赏析加点词)

 

(2)“别看它丑陋,最珍贵的东西不要从表面来判断它。

”这句话蕴含着怎样的哲理?

 

12.“一个孤老婆子的活与死对这个世界的意义都不大,不要紧。

”这句话反应了老人怎样

复杂的心理?

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6分)

 

13.铜项链包裹着一颗硕大的钻石,这在文中有多处暗示,请分条概括。

(4分)

 

14.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3分)

 

我的仿写/感悟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21分,建议阅读时间:

15分钟)

永恒之树

章红

他是个小男孩的时候,这棵树就已经这么大、这么粗了。

它大概有50米高,树冠像一片巨大的绿色云彩,许多遒劲的树根裸露在地面,像闪电一般朝四面八方辐射。

苔藓在树下铺开了一张绿色的绒毯,沿树干攀援上升。

它这么大,这么高,来到这个地区的旅人们总是把它当成路标。

对于小男孩来说,这棵树则是他的玩伴,他每天都要带着他的大狗来到树下玩耍。

有时候他爬上树,在桌面一般平坦的枝丫间坐上很久,眺望远方,感受风在树枝间的穿行,大狗安静地卧在树下等他。

有时候他环绕树干奔跑,跃过一处又一处树根,它们像横躺在地面的巨龙的脊背。

大狗跟在他身后,兴奋地玩着同样的游戏,把一股股热气喷吐在他耳边、颈后。

就这样一年年过去了……不知为什么大狗渐渐奔跑不动了。

它变得衰弱,总是被树根绊倒。

爸爸说大狗生病了,它一天天消瘦,像雪人一样融化,他为大狗不安。

有一天早上,起床后他没能见到它。

他四处寻找、呼唤着大狗的时候,妈妈拦住了他,将他温柔地圈在自己的胳膊中,“亲爱的,不要找了,它已经去了另外一个地方。

“那是哪里?

“它和大树在一起,那差不多就是天堂了,你觉得呢?

他同意。

但他还是迷惑地问:

“可是,它为什么要消失呢?

不可以不离开吗?

我们在一起不是也很好吗?

妈妈更温柔地抱紧他,“亲爱的,无论是一条狗还是一个人,都不可能永远地待在这儿,我们不得不学会说再见。

他不太明白这些话,但是他听懂了大狗和大树在一起,真的,那差不多就是天堂了。

他再也没养过另外一条大狗,幸亏他还有大树。

又一些年头过去,他从一个小男孩变成了一位年轻人,拎着旅行箱从家里出发,去城市里上学,爸爸妈妈温柔地吻别了他。

后来这一切都相当习以为常了:

一次次离开,一次次返回,他也成了旅人,大树是回家的路标。

家里等待他的永远是舒适的床铺、寒冬里噼啪作响的炉火、刚出炉的面包的香味……当然,最重要的,是那两张亲人的面容。

在这样一次又一次的离开与返回中,这两张亲人的面容在发生微妙的改变:

多出的一些白发,新添的几根皱纹,往下陷落的皮肤与骨骼……

而他,也成了一个中年人,有了自已的孩子。

大树底下,又有了一个小男孩的身影了。

他爬上爬下,围绕树干奔跑,或者安静地坐在树下。

跟当年的他那么像,但绝对不是他,那是另一个崭新、独立的生命。

有一年回庄园,他告别的人是父亲。

他和母亲往父亲棺木上撒下最后一抔泥土,母亲已快被哀伤击倒,他不得不尽全力搀扶着蹒跚的妈妈。

妈妈看着他,眼神里全是软弱,他知道这软弱的眼神是在提一个问题,那是童年的他曾经问过的:

“为什么要消失呢?

不可以不离开吗?

我们在一起不是也很好吗?

那一瞬间他的心也跳动得非常非常软弱。

妈妈去世的时候,雪白的头发与雪白的枕头融为一体,洁白的被单覆盖住她的身体,像一面洁白的雪坡。

现在,他很老了,甚至到了他自己都快要离开的时候,他重新坐在大树下。

真奇怪,从前的小男孩变成了这么老的一个老人。

小男孩圆圆饱饱的脸蛋变成了老人瘦削凹陷的双颊,蓬勃茂密的头发变成了疏落的白发。

他生命中亲爱的人,都一一离去。

他不得不一次次说再见,直至自己也要对这个世界说再见的时候。

只有大树依然存在,他感到了一种仅有的安慰。

他仰望着伸入苍穹的绿叶,耳边回响起一个稚嫩的声音:

“……不可以不离开吗?

我们在一起不是也很好吗?

那或许是大树底下又一个小男孩的提问,或许是从岁月深处泛出的回声,他想他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了:

“我亲爱的孩子,这是必需的,我们不可能永远待在这儿。

但大树将在地球上留存下去,并在人们死去之后继续存在。

(有删改)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对大树的描写,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大树的茂盛、生机勃勃。

B.文章中的“他”因为亲人的离去,感受到生命逝去的无情,对大树有了新的理解。

C.小男孩与大狗的和谐互动,营造了一种轻松活泼的氛围。

D.文章借物说理,赋予“树”丰富的含义,读来韵味深远,发人深思。

11.文中的“大树”伴随着他的一生,他和“大树”的感情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请简要概括。

(3分)

 

12.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6分)

(1)请从描写角度品析下面句子:

(3分)

妈妈拦住了他,将他温柔地圈在自己的胳膊中。

 

(2)“妈妈看着他,眼神里全是软弱”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3分)

 

13.“不可以不离开吗?

我们在一起不是也很好吗?

”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有什么用意?

请从内容、结构、写作手法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进行分析。

(4分)

 

14.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含义?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5分)

 

我的仿写/感悟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21分,建议阅读时间:

15分钟)

牡丹真美张丽钧

①好友的女儿新婚不久,随丈夫到乡下去探望丈夫的姨姥姥。

一进院门,她就大叫起来,因为,院子里有一株跟她差不多高的牡丹,开满了硕大的白色花朵。

她顾不上跟姨姥姥过多寒暄,就自顾自转着圈儿为那牡丹拍起照来。

大家都笑她,她也笑自己,但却根本停不下来。

后来,一大家子人陪她吃饭,她却忍不住低头翻看手机中的牡丹照片。

她没有注意到姨姥姥的离席,甚至也没有注意到老公的离席……临走的时候,姨姥姥送给她十朵半开的白牡丹,嘱她回家插到花瓶里,清水里放一点点白糖,可以开上半个月。

她欢喜得要命,不住声儿地叨咕:

“牡丹真美!

牡丹真美!

”回程的路上,丈夫告诉她说:

那棵白牡丹是姨姥姥的婆婆过门儿后亲手所栽,已经一百多岁了;姨姥姥不准任何人碰那棵牡丹,别说摘花,就是揪一片叶子,姨姥姥都要跟那人拼老命;为了讨你喜欢,姨姥姥破天荒亲手为你剪了十枝花!

趁你在屋里吃饭,她净了手,在牡丹前烧了三炷香,跪下跟牡丹说:

那孩子可待见你呢!

求你舍她十枝花吧……

②好友的女儿是含着泪跟我讲这段故事的,末了,她把手机举到我面前说:

“你看你看,多美的牡丹!

美得就像画出来的!

③这个可爱的故事,被我在心里温习了一遍又一遍。

我总忍不住拟想:

简陋的农家小院里轰轰烈烈地盛开着夺目的白牡丹究竟是怎样一种情形?

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这家的房屋定然不止一次翻修过吧?

这家的家庭成员定然有过生老病死吧?

旱涝虫灾的年份里,这株牡丹定然跟其他的植物一样难捱吧?

但是,这一切的更迭变故、灾祸劫难,都没有成为这株牡丹枯焦萎谢的理由。

她被爱,她被欣赏,她被视为神物,她始终处于怀抱的中心。

她怎敢衰枯?

她怎忍心不在每年春天开出最打眼的花?

我喜欢这种升华了的人与花的关系。

神圣的善待,将彼此深藏的美都发掘了出来。

不管那个农家小院多么简陋寒碜,我都相信那位“姨姥姥”定然是多福多寿的——为了看护好她心爱的牡丹,为了一年一度的隆重会晤,她必须活得好、活得久。

④我问自己:

我的牡丹在哪里?

⑤我愧赧地检视自己的人生院落——我没有看见牡丹。

可以肯定地说,这双辛劳的手也曾侍弄过一些应时的花花草草,这颗枯涩的心也曾被多情的春光照耀。

但是,跟那位“姨姥姥”比起来,我的虔心、精心、仁心、恒心是多么有限啊!

我没有学会为自己心爱的花儿焚香,没有学会娓娓地跟她说贴心话,没有学会在干渴难耐的日子里还惦记着给她喂水,没有学会在花儿凋谢一秒钟后即开始欣悦地期待来年的花开,没有学会拿出大半生的时光甘心服侍一株植物,没有学会在每一朵盛开的花中幸福地照见自己的面影……

⑥我患了可怕的“牡丹缺乏症”。

我的病友很多很多。

⑦“神圣感”抛弃我们有多久了?

它还会怜惜地返身回来向可怜的我们施以援手吗?

我们这些被“物质”跋扈地绑架了的人,精神世界已贫瘠得开不出一朵寒素的小花。

夜读木心,听他讲“实在不惯于地上走,鹰说”,竟兀自笑出了声。

我问木心笔下的那只鹰:

高翔的鹰啊,你究竟俯瞰到了什么?

当你看到大地上那些匍匐而行还自鸣得意的人,你冷笑了吗?

⑧就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姨姥姥”或许正在与她的牡丹幸福对视吧?

那被插进远方花瓶里的十朵牡丹惹她牵念了吗?

那花枝上十处扎眼的伤口惹她心痛了吗?

春光正好。

我好想飞临那个农家小院,安静地站在“姨姥姥”身旁,由衷赞一声:

牡丹真美。

(有改动)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详写好友的女儿探亲时一系列失礼行为,含蓄地批评了现在年轻人太缺乏家庭礼仪教育。

B.文章巧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将“我”和“姨姥姥”对待花草的不同态度做比较,突出文章的主旨。

C.文章第④段只有一句话,过渡简明,紧承上文所写的牡丹及感想,引出下文对自己生活的检视。

D.文章第⑦段“我”读到木心的话,“笑出了声”,既是自嘲,也笑那些“匍匐而行还自鸣得意”的人。

11.文章开头叙述了“姨姥姥”和好友的女儿的什么故事?

请简要概括。

(3分)

 

12.阅读文中相关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7分)

(1)第③段加点词“定然”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说明。

(4分)

 

(2)第⑥段划线句子“我患了可怕的‘牡丹缺乏症’”中加点词的含义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3分)

 

13.第③段说“我喜欢这种升华了的人与花的关系”,“升华了的人与花的关系”是什么关系?

请具体说明。

(4分)

 

14.文章以“我”的想象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分)

 

我的仿写/感悟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22分)

父亲的田野金小林

暮春的傍晚,妹妹打来电话提醒我又到栽秧的时节了,问我休息日能否回乡下帮衬父亲。

犹记得今年春节返城时,我再一次叮嘱过父亲,“今年的田就不要种了!

”父亲仍像往年一样,不置可否地“嗯”了一声。

然而,年届古稀的父亲终究没有听劝,又买回了谷种,撒进了小山岙(ào,山间平地)里的那丘母田。

父亲不肯歇种是有原因的。

村里像他这般年纪的老农,早高高兴兴把田地交给儿孙们打理了。

而作为父亲唯一的接班人,我离开乡村已二十多年了。

他怎舍得那一丘丘的稻田就此荒芜?

那可是长出过金灿灿的稻谷,养育了一大家子人的田野……20世纪80年代初责任田分到户后,父亲一直精心伺候着他的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