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欣赏教学的有效性探究.docx
《音乐欣赏教学的有效性探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音乐欣赏教学的有效性探究.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音乐欣赏教学的有效性探究
音乐欣赏教学的有效性探究
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刘汉东
感受与鉴赏(欣赏)是中小学音乐学习中重要的领域,是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习惯、使学生能够终生学习和享受音乐的基础学习领域。
因此,欣赏活动的教学在整个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欣赏”与“鉴赏”
“鉴赏”和“欣赏”虽只一字之差,其意义却大不相同。
欣赏是怀着喜欢与美好的心情去品味、感受美好的东西;“鉴赏”是通过对照、比较、评价判断和知识性的欣赏。
“欣赏”是指一种相对被动的、多从感官出发的审美行为,常常以其感性直观引起的精神愉悦令人产生美感;“鉴赏”则更进了一层,往往兼及感性和理性,又带有品鉴、判断、反思的意思,所以鉴赏含有区别、品味、品评的成分,是比欣赏更多些主观成分的一种审美态度。
美国作曲家科兰普认为音乐鉴赏活动可分为三个阶段:
1、把握音乐感觉阶段(快乐地聆听)2、感受音乐表现力阶段(理解地聆听)3、纯理解音乐阶段(识别、评价地聆听)。
第一阶段,对音乐并不要求理解,只求感官的愉悦;第二阶段就是明白音乐的各种要素和他们的变化,以及他们所表现的内容;第三阶段不但要理解音乐的构成,而且能够理解作曲者的意图等待。
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欣赏”与“鉴赏”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在学习内容定位上,高中阶段的“鉴赏”同义务教育阶段的“感受与鉴赏”大体是一致的,都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不同的是:
义务教育阶段提出了在感受的基础上进行鉴赏、表现、创造,这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而高中学段则根据这一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提出的学习要求是鉴赏在内容标准上,两个学段有着范围、程度和水平的区别。
在义务教育阶段,感受与鉴赏主要涵盖“音乐表现要素”、“音乐情绪与情感”、“音乐体裁与形式”、“音乐风格与流派”四个方面,在要求上仅限于聆听、感受、体验及简单的评价。
而在高中阶段,鉴赏范围拓展和扩大了,增加了中国音乐、西方音乐简史、中外通俗音乐、计算机音乐以及标题音乐、非标题音乐和音乐美学的一般常识,学习要求则更侧重在聆听基础上的讨论、交流、比较和评论。
在学习方式上,高中阶段除了同义务教育阶段一样要“坚持以聆听音乐为主的教学原则”外,还强调“设计具有探究性和启发性的问题”,“鼓励学生根据指定专题或自选专题,主动收集文字、乐谱、图片、音响、音像等资料进行交流”,“用口头描述、撰写诗歌散文等形式表达鉴赏心得,交流鉴赏体验”等。
也就是说,高中阶段的音乐鉴赏教学是在体验的基础上,比较、探究、合作等方法的有机运用与整合。
欣赏、鉴赏教学应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
1、以聆听为主,重参与体验
对于欣赏、鉴赏活动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听”了,倾听音乐是进行欣赏音乐的主要方式。
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聆听作品的重要性及完整性,虽然音乐欣赏有时需要用图片、动画、文字、语言等“非音乐”的手段辅助,但是教学的中心点还应该是“听”。
教师不能因为过多的去关注新奇的教学辅助形式和教学活动形式而忽略了音乐本位、忽视了“倾听音乐”这个主要的教学环节。
根据中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宜分散的特点,教师备课时宜采用综合性的音乐欣赏活动。
围绕着感受、体验音乐作品的音响本身,结合音乐的各种要素,可采用表演、身体动作、演奏、歌唱、绘画、语言等多种方式来引导学生“参与”到音乐中去,从而达到让学生积累感受与经验、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与热情的目的。
2、宜精讲启发,重通感联想
在欣赏教学中对作品的相关常识进行适当的讲解、提示是非常必要的,但要注意讲解的时机和方式,要力求精简、生动、准确,要多采用启发式的设问或提示,从而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和培养学生主动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
同时,恰当的使学生将生活经验、其它艺术门类或学科的知识与音乐作品的表现手段联系起来产生丰富的通感联想,对于欣赏、鉴赏音乐作品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可采用由描绘性音乐引起联想和由情节性音乐引起联想这两种方式入手,对于有一定生活经验和理性思考能力的小学高年级及初、高中学生来说采用由音响感知与情感体验引起自由联想想象的方是比较合适。
3、呈多样作品,重兴趣激发
对于中小学音乐教学来说,激发学生欣赏音乐作品的热情和兴趣并能得以长久的保持下去,养成聆听音乐的习惯,为其终生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是我们最重要的目的之一。
音乐欣赏首先是“听”,因此,教师选择作品及版本就显得非常重要。
新教材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给教师更多的自我发挥的空间,教师可以以教材为蓝本,自选一些内容,对教材恰当地补充一些材料,这样一方面既能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另一方面也能对单元教学内容起到丰富和烘托作用。
教师在备课时要尽量选择最优秀的、最有代表性的、文化特征及风格特征鲜明的精品和音响品质精良的版本给学生欣赏,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学生欣赏音乐作品的热情和兴趣。
另外,对于内容相同而表演形式不同的版本也可同时选择让学生进行比较欣赏,从而提高学生的欣赏热情和拓宽学生的欣赏视野。
4、倡讨论交流,重比较评论
讨论交流、比较评论是增强学生欣赏兴趣、提高学生欣赏热情和欣赏能力的十分有效的方式。
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应在要求学生感受、表现音乐要素的基础上进行讨论交流,而对于有一定理性思维能力的小学高年级及初、高中学生来说则应强调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的比较和评论。
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感受与见解,要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
常用的教学技巧
(一)新课导入技巧
导入新课教学的环节对于课堂教学来说十分重要,成功地导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导入环节用时又不可过长(一般不超过2分钟),否则会占用新课的教学时间,因此需要教师精心设计。
需要注意的是,不论采用哪种导入方式,选择的方法和材料都要切合教学内容实际,和教学内容相关联,不能牵强附会,同时又要是学生易于接受或熟识的。
以下列举几种导入新课教学常用的方式:
知识导入知识导入就是从学生已学的知识入手,可以从复习、提问、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等角度进行设计从而导入新课学习。
需要注意的是所选已学知识要和新课内容相关联,过程要简练,设计的问题不能太复杂,反之学生不容易解决问题同时也会占去过多的新授课时间。
情境导入情境导入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诱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和期待,引导学生进入新课教学。
情境的创设宜从学生身边的事物、现象入手,利用多种方式(如舞、唱、奏、演、视听等等),从而带领学生进入新授课内容。
谈话导入谈话导入常见的形式是师生问答。
教师可以利用和教学内容相关连的社会热点事件或文艺现象与学生展开开门见山的对话,从而导入新课教学。
演示导入演示导入是指教师自己或请有特长的学生通过演奏、演唱与教学内容相关联的乐器或作品来渲染气氛,激发学生欣赏的渴望,从而吸引学生进入作品欣赏的教学。
故事导入故事导入是指用和教学内容相关联的且学生较熟悉的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名人轶事、名言警句等导入新课。
总之,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在选择运用时方式要灵活多变,设计要有趣味性和启迪性,要和教学内容相关联,要有针对性,要直观明了。
同时,教师不论选择何种方式,都因该注意复习已学的知识,并尽可能地和选择的方式相融合。
(二)充分聆听作品,强化听觉和情感体验
“倾听音乐”是音乐欣赏教学的主要环节,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有以下几种聆听的方式:
1、安静自由地聆听音乐。
安静的聆听是进行音乐欣赏的重要方式,它有利于保持学生在进行审美活动时的独立性和主动性。
2、带着问题聆听音乐。
教师针对作品主要特点及教学目标预先设计好一些提示性的问题出示给学生,让学生跟着问题听赏作品,有利于促进学生对作品的感知和理解。
3、对比聆听不同的音乐作品或音乐片段。
让学生有比较的欣赏音乐作品可以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主要特征的把握,能更加清晰的感受到相同的音乐形式要素在不同作品中的表现形态。
4、重复聆听重要的、有特点的音乐片段。
这可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映像,可以丰富学生的作品积累。
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选择一种或几种不同的聆听方式,可以设计若干提示性的问题,但都应该注意保证能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完整的聆听作品。
(三)因势利导,展开联想想象,利用相关知识和已有积累假设“桥梁”
1、巧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其他艺术门类和学科的知识
在欣赏教学中,利用形象生动的故事、诗歌、语言、绘画等方式,使音乐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适当发挥“通感”的作用,刺激学生展开联想想象,把音乐与舞蹈、美术、戏剧、文学等姊妹艺术形式有机的结合起来,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欣赏的兴趣和积极性,还能帮助学生更好的感受、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促进学生艺术思维能力和审美心理的发展。
巧用其他艺术门类和学科知识的关键是教师要找准“角度”或“基点”,这就需要教师要广泛的搜集素材、深入地研究作品、系统地梳理教材。
2、利用多媒体等多种辅助教学手段,精心创设情境,为学生搭建联想和想象的桥梁
现代教育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打破了传统音乐教学在时间、空间和地域上的局限,视听技术、声像技术的应用,极大地丰富了音乐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最大程度地开阔和丰富了学生的音乐视野。
积极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及其他辅助教学手段,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系统,刺激学生产生各种联想和想象,使学生能产生独特的审美感受和体验。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围绕教学的内容和主题,将学生们不能亲历的很多历史事件、艺术表演、民俗民风、各地风光等场景,精心设计制作相应的多媒体课件,使课堂的教学变得更为丰富多彩,生动直观。
(四)教师的启发性讲解、提示及设问
1、常识及知识的讲解
在欣赏教学中对相关的音乐常识及音乐知识进行讲解是十分必要的,但教师要仔细选择、精心设计,把握好讲解的度。
关于作者的生平轶事、作品的时代背景等的介绍要科学准确,要少而精,以免影响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直接感受;对相关音乐知识的讲解要简洁明了,要深浅得当,能满足对作品的赏析即可,不宜过多地展开。
2、提示问题的设计
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教师可设计有针对性的、提示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欣赏、思考,帮助学生更好的感受、理解作品。
设计的提示要少而精,要指向明确,切不可模棱两可,否则容易误导学生对作品产生错误的理解与分析。
3、启发思维的设问
为了引导学生层层分析作品、理解作品,设计恰当的设问是非常有效的方式。
问题的设计要紧扣教学目标,围绕音乐本身,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问题设计还应渗透判断音乐艺术之真善美与假恶丑的是非标准。
例如,在引导学生欣赏贝多芬《欢乐颂》时,就应该引导学生认识歌曲的内容在当时具有怎样的进步作用,在今天它还具有哪些现实意义,歌曲在音乐表现上有哪些美的特征,艺术家们的演唱和我们自己的演唱有哪些不同,判断雅俗的标准是什么等,这种渗透不仅可以很好的完成教学目标,久而久之必将影响学生的音乐审美观及音乐审美情趣,还可以帮助学生完成由感性欣赏向理性欣赏阶段的提升。
(五)结合律动、演唱、演奏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丰富积累欣赏经验
学生的音乐欣赏习惯是中学教师应该着重培养的,由于学生的年龄、阅历以及知识结构的限制,使得学生往往不能长时间地专注听音乐。
教师一定要注意动静结合,以动为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赏习惯。
所谓动,就是指课堂里所有的音乐活动。
动可以动脑、动手、动口、动心、动笔,以及身体的律动。
1、身体动作
用身体动作随音乐进行律动是帮助学生感知音乐的重要途径。
它可以使学生全神贯注的聆听音乐和全身心的表现音乐。
恰当的律动设计无论是对中学生还是小学生来说都是极具吸引力的方式。
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在教学中特别应该注意设计合理的肢体动作来引导学生感受音乐要素的特征、变化以及表达自己的听赏感受;对于中学生来说除了用肢体动作来表现音乐要素的特征和变化外,还应设计有一定的技能性练习以达到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及协作能力的目的。
2、演唱演奏
视唱及演奏音乐作品的重要的、富有特征性的主题乐句是进行音乐欣赏的重要方式。
让学生演唱或演奏部分欣赏过的名作或作品主题,不仅能加深学生对作品的印像,还能丰富积累学生的欣赏经验,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参与的热情。
在课堂教学中,适合中小学生音域的主题乐句可以在老师的带领下全体视唱;有一定难度的主题乐句可以请有相关特长的学生或者老师自己来演奏。
在视唱和演奏时对主题乐句的音乐表现(譬如音准、强弱变化、乐句的分句等等方面)要有具体的要求,不能泛泛而唱。
(六)鼓励学生讨论交流、比较评论
“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对于同一首作品而言,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感受。
教师根据作品精心的设计论题,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讨论、交流,是提升学生对作品认识、理解的有效途径。
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讨论交流较合适,而对于初、高中学生来说除了讨论交流外还应该鼓励学生对不同的音乐作品进行比较和评论。
比较可以是不同音乐情感的比较、各种音乐表现手段的比较、不同演唱或演奏风格的比较等等,教师要跟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精心设计、组织,并应提供相应的音响。
在讨论交流、比较评论的基础上,要鼓励、引导学生用绘画、语言、文字、肢体动作等多种形式表达自己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体会。
(七)强调学生探究活动的教学方法
探究性学习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发展”的教育理念。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采用“探究性教学法”,不仅可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法,还能更加有利于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知识,通过积极思维,探究新知识,通过大量的审美感知和体验的交互活动,从而达到音乐欣赏审美教育的目的。
探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为:
1、确定探究问题
根据欣赏教学的具体内容,提出探究问题是探究性教学成败的关键。
由于音乐具有形象性、情感性等特点,教师创造问题时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选择情绪感染力强,音乐形象鲜明的乐曲来营造课堂的氛围和问题的情境。
教师在确定探究的问题要注意以下几点:
问题的提出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寓意必须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问题难易程度应该接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实际水平;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整合已学的相关文化知识,通过迁移、综合、建构、创新等过程,达到一个新的层次。
2、确定探究形式
探究的形式有个人探究和小组探究。
个人探究是小组和集体探究的基础,没有个人的主动思考,积极探究,便没有集体探究的延续与发展。
在教师公布探究问题后,小组或个人要根据自己的实力与兴趣,有针对性地对探究的问题进行选题,接着由小组负责人组织全组同学讨论,发动全组成员从多方面获取相关信息,将汇总来的信息进行梳理分析。
3、教师适当的指导
在分组探究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各小组了解情况,并参与学生讨论,倾听学生的观点,进行适当的指导。
4、归纳总结促进情感升华
探究结束时,教师要归纳总结学生的探讨结果,对学生的探究结果和音乐本身的艺术形象进行积极的评价,在此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保护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积累的信心与勇气,这样才能在学生心中逐步培育出热爱音乐审美创造的种子。
同时教师还要提出自己的观点,使学生对问题有更加清楚的认识与理解,以达到情感升华的目的。
(八)加强学科综合的教学方法
学科综合教学方法强调的是音乐学科为主体的综合,为此,选准综合的切入点就是学科综合教学方法的关键。
在音乐欣赏与鉴赏教学内容和活动的组织中,教师应该要围绕某个教学重点,教师要将其他艺术表现形式及与教学内容有着密切联系的其他学科知识,有效地渗透和运用到音乐欣赏与鉴赏的教学中,使学生把音乐与其他知识融合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音乐的表现意义及其在人类艺术活动中的价值。
自古以来“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也就是说,不存在能实现各种教学目标的和最佳教学方法,没有任何单一的教学方法,能够用于所有的音乐欣赏与鉴赏教学活动。
以上教学方法在实际运用中并不是单一化的,而是交叉、渗透、综合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的。
所以,有效的教学需要有可供选择的方法来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而且需要不断予以相应的监控、调节和创新。
总之,教学方法的选择是以取得最理想的教学效果为最终目的。
教学实践中的常见问题及建议
1、教学目标设置不合理
这个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教师对教材内容理解、钻研的不够透彻,没有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对学生的知识储备、技能程度等方面错误的估计。
既没有充分的“备好”教材,也没有“备好”学生,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往往大而空,缺乏可操作性及灵活性,很难在课堂教学中及时地实现所设定的预期目标。
教师在上课前不仅要充分的钻研教材、理解教材,还要充分的了解学生的情况,然后再根据教学内容来确定目标和重难点。
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教师还要做好充分的“预设”,准备若干的解决方案,以保证课堂教学有序、正常的进行。
2、偏离音乐本位,教学主线不明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音乐欣赏课的所有教学环节如果不以“音乐”为中心进行设计,就很容易把音乐欣赏课上成“有音乐的语文课”、“有音乐的史地课”等等。
在欣赏课的教学中,对于作品之外的背景知识、作者情况等等不要做过多的展开,能满足学生对作品有初步了解即可。
教师要仔细的分析所选教学内容,寻找教学内容之间的“契合点”来进行教学设计,紧扣作品的音乐特征进行分析,多用比较、总结等教学方法层层深入的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3、问题设置不当,教学环节无序
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中,“问题”的设计非常重要。
问题的设计要紧扣教学目标,循序渐进、层层深入,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理清学习思路、指明思考方向。
问题设计好了不仅可以使教学环节流畅自然、清晰明了,更能帮助师生一步步地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
在设计问题时教师要充分的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程度,要充分的考虑问题的角度等等等因素来有效地减少因误导学生的思路而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从而大大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有活动无体验,为了活动而动
现在很多老师都比较注重在欣赏课的教学环节中设计一些学生活动的环节,如律动、讨论、表演等等,课堂教学看起来热热闹闹、气氛火热,但是能真正把“活动”用的恰到好处的却是少数,大多数都是为了活动而动,看似热闹而学生却并没有体验到音乐的美感。
教师在设计学生活动时要充分的考虑活动形式的可操作性及可控性,要有“目的”的设计活动,让学生带着要求去活动、体验。
小学低年级的课堂教学活动环节的设计要强调引导学生用肢体动作表现音乐要素的变化,对小学高年级及初中学生在此基础上还要强调集体协作。
5、媒体选择不当,手段喧宾夺主
在教学中使用媒体,是为了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运用何种媒体更为合理,选择何种媒体才能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恰到好处地化解难点、疑点,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有这些,都必须从教材出发,依据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的特点,根据不同的学习需要,对各种媒体进行比较、筛选,选择出最佳的媒体。
教师可从三个方面来考虑对媒体的选择:
第一是对教学情境的适应;第二是对学习者特征的适应;第三是对学习任务的适应。
脱离教学目标,一味追求现代化,一味追求新颖、多样,反而会喧宾夺主,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
课例及简析
欣赏课《亚洲音乐》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让学生对亚洲人文概况有粗略的了解,知道亚洲音乐文化主要分为几个文化区域。
2、通过对作品的赏析,让学生了解各个文化区域的音乐文化概况,感受并总结出这些音乐作品所体现的各个文化区域的不同特征。
3、挖掘音乐作品内涵,探究个文化区音乐特点形成的原因以及几个文化区音乐特点之间的联系,加深学生对亚洲音乐文化的认识,培养学生对世界音乐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
欣赏、分析《希望》、《樱花》、《星星索》、《欢迎》四首作品。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发现体现音乐作品的音乐要素,并总结出其特点。
2、让学生感受亚洲不同文化区的音乐风格并挖掘其形成的原因。
课前准备:
电脑、投影仪、音响设备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
前段时间,我们一起学习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今天,我们要将视野开阔一些、带领各位同学来一次亚洲音乐之旅,来了解亚洲传统音乐的特点。
出示课题----《亚洲音乐》
二、亚洲人文概况、音乐概况简介
师:
说起亚洲——这片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你对他了解多少呢?
下面请几位同学谈亚洲的印象。
教师总结并出示文字:
亚洲概况——地域、历史、人口、宗教等。
师:
这样的地理、人文状况,决定了亚洲的音乐种类繁多、特点多样,但大体上我们可以把它综合地分为几个文化区域。
出示图文:
1、东亚2、东南亚3、南亚4、西亚
(简析:
开门见山式的提问,首先让学生建立亚洲的区域概念,为感受不同音乐文化区的音乐特点做一个铺垫。
)
三、亚洲各音乐文化区音乐概况及特点
(一)东亚音乐文化
1、出示地图,师生一起了解东亚地理概况。
师:
首先从我们身边说起。
中国属于东亚,与我们同属东亚的国家还有:
蒙古、韩国、朝鲜、日本等。
2、作品欣赏
A、韩国歌曲《希望》、日本歌曲《樱花》
(1)、视唱《希望》(《呼唤》)、《樱花》的旋律。
(2)、总结其音阶特点:
612356(五声调式)
346713(都节调式)
4、思考东亚各国音乐的联系
问:
为什么中、日、韩三国都不约而同的用了五声音阶?
总结:
反映了中国音乐文化对东亚其他国家音乐文化的影响。
(简析:
从学生最熟悉和喜欢的音乐作品说起,用最直接的方式:
唱谱,让学生直接接触决定音乐风格音乐要素,即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能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快速感受到音乐的风格。
)
B、蒙古“呼麦”《四岁的红鬃马》
师:
除了刚才的特点之外,在蒙古还有一种特殊的演唱方法被称为“呼麦”(出示图文)。
6、欣赏“呼麦”演唱,请同学注意感受人声演唱的特点。
7、总结“呼麦”的特点:
“人生器乐化”的演唱,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令人进入一种清新、美好的意境。
(二)东南亚音乐文化
1、出示地图,师生一起了解东南亚地理概况。
师:
(出示地图)东南亚大致可分为大陆部与岛屿部两大部分,大陆部的国家有泰国、岛屿部的国家有马来西亚、印尼等国家。
2、作品欣赏
马来西亚歌曲《星星索》
师:
在东南亚的音乐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一种叫“克隆宗”的歌曲,那么这种歌曲有何特点呢?
我们首先来欣赏这首《星星索》。
(1)、听《星星索》(男声合唱),出示问题:
这首歌给你怎样的感受?
它使用了几声音阶?
(2)、学生跟唱《星星索》(男声合唱),体会这首歌的节奏有何特点?
(3)、听老师唱歌曲《梭罗河》的片段,观察乐谱,看它用了几声音阶及分析歌曲节奏有何特点;
(4)、知识小结。
出示文字:
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受殖民侵略、文化交流等因素的影响,以“克隆宗”为代表的东南亚音乐五声音节与七声音阶并存,乐句中第一个重音常休止,每一句节奏呈现前紧后松、句末长音的特点。
(简析:
克隆宗歌曲的特点比较特殊,只是听,学生一般难以发现其特征,所以在这个环节中,采用先听、再唱、分析乐谱、与其他歌曲比较多种手段结合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几次感受来体验音乐的风格,学生兴趣浓厚、印象深刻。
)
(三)南亚音乐文化
1、出示地图,与学生一起了解南亚地理概况。
师:
(出示地图)沿着亚洲的边缘,我们来到南亚。
南亚包括印度次大陆及斯里兰卡等周边国家和地区,其中最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音乐文化是印度音乐文化。
2、作品欣赏
A、《欢迎》
师:
首先我们来听一首民间器乐曲《欢迎》,主要演奏乐器为“萨朗吉”。
(1)、出示图片。
简介乐器“萨朗吉”。
“萨朗吉”是一种印度民间器乐曲,被称为“印度的小提琴”。
(2)、听《欢迎》片断(约3分钟左右),要求学生在欣赏时跟老师一起律动,出示问题:
(a)、请感受并描述“萨朗吉”的音色特点;
(b)、请综合描述音乐给你的感受。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