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影视传媒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913931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9.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播影视传媒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广播影视传媒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广播影视传媒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广播影视传媒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广播影视传媒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播影视传媒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广播影视传媒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播影视传媒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播影视传媒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广播影视传媒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广播影视传媒中心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总论

1.1项目概况

1.1.1项目名称

广播影视传媒中心建设项目

1.1.2建设规模

广播影视传媒中心6000平方米

1.1.3建设单位

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

1.1.4建设地点

县城

1.1.5项目建设性质

新建

1.1.6项目总投资及资金筹措

广播影视传媒中心建设项目总投资18000万元,其中:

工程费用17100万元,占投资的95%;工程建设其他费用450万元,占投资的2.5%;项目预备费450万元,占投资的2.5%。

资金筹措:

对口支援

1.1.7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

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

1.2项目建设单位概况

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是主管该县文化艺术事业和体育工作的县人民政府工作部门,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如下:

1、职能配置

(1)贯彻党和国家以及自治区有关文化艺术、体育工作、广播电视工作的方针、政策、法律和法规,研究制订组织实施文化、体育、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规划和计划,组织指导文化、体育、广播电视事业管理体制改革,规划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布局,指导协调文化、体育、广播电视事业发展。

(2)综合管理全县社会文化、体育事业,指导和检查全县文化体育工作,加强城乡文化、体育场所阵地建设。

(3)加强对广播电视工作的行政管理,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在全县经济建设及各行各业发展中的宣传主导作用,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

(4)综合管理文学艺术事业,指导文学艺术的合作与生产,挖掘弘扬少数民族传统的优秀文化艺术,繁荣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

(5)规范管理文化市场、新闻出版、文物保护、电影发行、电影放映工作,负责对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的出版和复制审核、申报工作,以及审定办理文化经营许可手续。

(6)领导对外文化、体育交流工作,制定文化体育人才教育和在职职工教育规划,组织文化体育人才需求预测,指导协调社会各类体育竞赛工作,研究和指导优秀运动队伍的建设和业余体育学校的训练工作。

(7)承办县委、县人民政府交办的其它事项。

2、内设机构

根据以上职责,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内设2个职能办公室:

①局办公室;②业务综合股。

下设系统下设股室:

行政办公室、新闻中心、播出部、文化市场管理办公室、线路维护组等。

下属事业单位有文物管理所、文化馆、图书馆、业体校校、文工团、电影公司、文化市场稽查队、有线电视台、广播站等十个

3、人员配置

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行政编制12名,下属事业单位事业编制120名,自收自支8人,全系统干部职工在职140人。

1.3项目可行性研究的依据

1、《广播电视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28号1997年8月11日);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办发[2005]27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

3、国务院国发[2007]32号文件《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

4、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时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6】79号);

5、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国家广电总局办公厅《关于扎实做好“十一五”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有关工作的通知》(发改办社会【2008】1097号);

6、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31号令《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和贷款贴息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7、《社会发展建设规划(2009-2010年)》(新发改社会[2008]669号);

8、《广播影视事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9、《三地州建设项目专项规划(2009-2013)》;

10、《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

1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

第二章项目建设的背景及必要性

2.1项目建设的背景

2.1.1全国农村广播电视基础设施的发展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我国农村文化建设,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现农村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优先安排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设项目,突出抓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把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提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任务的高度。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将繁荣农村文化,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党和政府历来关注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为解决广大农民群众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1998年党中央、国务院启动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

按照当时的统计,全国共有72.3万个行政村,535.8万个自然村(其中11.7万个行政村和56.3万个自然村属于广播电视覆盖的盲区)约有1.48亿农民听不到广播、看不到电视。

经过多年努力,截至2005年底,中央财政和地方配套累计投入资金34.4亿元,基本解决了全国已通电行政村的11.7万个行政村和8.6万个50户以上自然村共9700多万农民群众听广播、看电视的问题。

在“村村通”工程的带动下,我国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从1997年的86.02%和87.68%提高到2005年的94.48%和95.81%。

根据第一轮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实施效果,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按照“巩固成果、扩大范围、提高质量、改善服务”的要求,构建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

新一轮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目标是到2010年底,全面实现20户以上已通电的自然村全部通广播电视。

为实现新一轮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目标,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新时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6】79号),加大了村村通工程的工作力度。

要求把广播电视村村通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各级政府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纳入各级政府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纳入各级政府的扶贫攻坚计划,纳入干部考核的内容。

2008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国家广电总局办公厅又发出了《关于扎实做好“十一五”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有关工作的通知》(发改办社会【2008]1097号】),其目的是进一步推进和落实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

2.1.2农村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的广播电视事业取得了很大成绩,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促进了自治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在农村广播电视工作方面,大力实施了“西新工程”、“村村通工程”、“走出去工程”以及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和“电视扶智工程”等项目,使农村广播电视基础设施条件大为改善,综合传输覆盖能力显著提高,确保了党和国家的声音传入千家万户。

但是由于的偏远落后,的广播电视事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与政治、经济、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还不相适应,服务的数量、质量还不能完全满足各族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文化发展还不平衡,基层文化设施普遍比较薄弱,农民的文化生活还很贫乏,文化产业发展还不充分。

为此,《广播影视事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提出,我区广播影视要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大对广播影视事业的投入,加快广播影视事业发展步伐,巩固和推进“西新工程”、“村村通工程”、“电视扶智工程”、加强边境地区和口岸广播电视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扩大广播电视有效覆盖范围。

力争到2010年,广播人口混合覆盖率达到94%以上,电视人口混合覆盖率达到95%以上,基本实现全区20户以上已新通电自然村通广播电视,在有条件的乡村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2.1.3农村广播电视事业现状与问题

文体广电楼落成于2004年,并为采编中心配制了新设备,广电大楼包括发射机房、制作室、新闻中心、办公室、演播厅等,极大促进了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但规模小,基础设施依旧薄弱,给广播电视发展带来瓶颈。

由于是国定贫困县,财政对广播电视事业投入少,广播电视电影总体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缓慢,电视覆盖率低,人员专业综合素质低,广播电视节目的内容和水平还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广播电视队伍缺乏专业人才特别是既懂业务又善于经营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知识、人员老化和创新不够等问题,技术升级压力重。

项目建设必要性

1、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根据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而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是最基本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特别是我国,有三分之二的人口在农村,农村文化是我国文化事业的基础,对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为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广播电视作为现代媒体之一,是当今社会最具感染力,影响最广泛的宣传工具之一,既肩负着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给千家万户的政治任务,又担负满足让广大民众学习、娱乐等需求的责任。

农村广播电视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弘扬时代主旋律,传播先进文化的最前沿阵地,在繁荣和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实施农村广播电视工程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的客观要求,是全面履行政府职能、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手段,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2、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

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必须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协调发展。

广播电视事业是农村文化事业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三者缺一不可,紧密联系互为条件相辅相成,物质文明是基础,精神文明是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政治文明是法制保障和政治保证,它们对物质文明产生巨大的作用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精神、物质、政治发展的进程,是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建设全面建设的进程。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把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精神文明建设为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发展国民经济,是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坚实基础;同时,加强思想道德、文化教育、提高科学技术素质,是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保证,只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高度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优越性才能充分的体现出来。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物质生活条件不断得到改善,农民群众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迫切,听广播看电视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要内容。

广播电视作为现代化的传媒,具有生动形象、快捷方便、易于接受、不受文化和地域限制等其他媒体不可替代的特点,在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3、是广播电视发展的要求

建成广播影视传媒中心,使其集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译制、播出及演出于一体的综合广播影视娱乐中心,通过名牌栏目、节目的打造,突出宣传特有地域文化特色,整体提升广播电视宣传的品位和层次,播出前端采编播实现播控彻底分离,节目采集和制作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信息化,播出实现智能化、自动化,节目播出质量比现在有较大的提高。

并且在继续抓好广播电视频道专业化的基础上,强化频率、频道和广播电视节目的品牌化,不断提高收视率和节目影响力

4、落实中央关于发展与稳定战略部署的需要

是多民族聚居区,具有民族分裂主义、非法宗教、西方敌对势力渗透的“三股势力”。

长期以来,西方敌对势力对我颠覆、渗透、“西化”、“分化”的阴谋活动愈演愈烈;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严重威胁着我区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各族人民的正常生活。

地处西南边境的多民族聚居区,地理位置重要,在的发展与稳定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2004年,中央对的发展与稳定作出了重大的战略部署,确立了在西部大开发中的重中之重地位,明确了发展与稳定的战略方针、战略目标、战略措施,提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加快经济发展,不断改善各族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作为中心任务,这是得民心,反分裂,保证社会政治稳定的基础。

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为加快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事业的发展,改善文化基础设施条件,为提高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提供了机遇。

大力发展农村广播电视建设,对提高农民群众文化生活水平,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尽快形成对周边国家明显的比较优势,有着积极而现实的作用,是积极落实中央“稳疆兴疆,富民固边”战略部署的需要。

加大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提高广播电视的宣传能力,对于在意识形态领域与敌对势力争取群众、占领阵地,从思想上瓦解敌人,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和祖国统一,维护地区社会稳定,具有紧迫性、必要性和重要性。

5、是加快经济发展的有力保证

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历史表明,文化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巨大推动作用。

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但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城乡差距越拉越大,农民增收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阻力,“三农”问题成为当前和今后发展中最突出也是最迫切解决的问题。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立足农村和农民实际,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战略目标。

要真正解决“三农”问题,首先要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其中广播电视则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广播电视作为现代化的传媒,具有生动形象、快捷方便、易于接受、不受文化、地域限制等其他媒体不可替代的特点,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广播电视工程的实施将会改变农村封闭落后的状况,起到传播先进文化,普及科技知识,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作用。

广大农牧民通过广播电视学习农业技术,了解市场信息,丰富文化生活,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利于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素质,推进扶贫工作,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也将为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作出积极的贡献。

6、是巩固农村政治思想工作阵地的要求

广播电视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窗口,是密切联系广大农村、活跃农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纽带,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弘扬先进文化的前哨阵地。

近年来,虽然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任务、内容、形式、对象等都早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加强和改进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成为农村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群众现在最需要的是科学知识、法律知识、时事政治、致富信息等内容。

广播电视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是党和政府重要的宣传舆论工具,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重要的桥梁与纽带。

广播电视“村村通”为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贫困地区的干部群众,及时了解、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准确地了解来自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信息提供了基本条件。

将确保党和政府的声音传入千家万户,保障政令畅通,更好地为党和政府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加快推进当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对于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传递经济社会信息、强化舆论监督、化解社会矛盾、建设先进文化,维护稳定,反对国际敌对势力和民族分裂主义势力的破坏活动,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第三章项目建设条件

3.1自然条件

3.1.1地理位置

3.1.2地形地貌

3.1.3气候

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

平原区日照2652h,年日照总辐射量148千卡/cm2;年均气温11.7℃,一月极端最低气温-24.4℃,七月极端最高气温40.1℃;年均降水量62.7mm,蒸发量2633mm;≥10℃的积温4702.5℃,日较差15℃;年均无霜期215d;年均风速2~35m/s,最大冻土深90cm。

灾害性天气有干旱、冰雹、大风、浮尘、春季晚霜、低温等。

3.1.4水资源

降水量少,水源受地形、地貌、地域降水影响,各河源头都位于冰川,全市河流有克孜勒河、吐曼河。

3.1.5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较为丰富,主要有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多种矿产资源。

3.2社会经济

地区地处的西南边缘,辖十一县一市,土地面积大,资源丰富,自然环境独特,与五个国家接壤,

3.3建设地点及基础设施条件

3.2.1建设地点选择

县城、

3.2.2建设地点评述

本项目建设地点地理位置优越。

供电、给排水、供暖设施均有保障,并且已经形成以省道为主干道交通十分便利。

1、建设地点土地权属类别及总用地面积

本项目拟建1个传媒中心,总用地面积为6000m2。

2、项目建设条件

(1)地形、地貌

项目建设点较为地势平坦的平原地貌。

(2)地震、洪涝、台风及其他自然灾害资料:

据《地震烈度区划图》,本区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特征周期值为0.35s,标准冻土深度0.67m,属非永久性冻土。

(3)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

项目建设场地地层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地层二元结构,松散层岩性一般以粉土为主,局部有粉沙透镜体,剪切波速150-250m/s;基层为巨厚卵砾石层,剪切波速>500m/s。

松散层允许承载力为70-90千牛/m2。

(4)地下水

场地地下水属潜水类型,主要由地下径流补给,稳定水位在地表以下约7m,年内变化幅度0.8-1.2m,水质良好。

3、基础设施条件

(1)供电:

通过农村电网建设和改造,项目各乡镇供电电压10kv,电力供应保障程度高。

(2)供水:

项目乡镇用水设施完善,供水水量和水质均有保证。

(3)交通:

已形成以国道、省道为主干道。

(4)施工:

建筑材料运输便利。

施工场地周边居住户少,对居民生活干扰相对小,施工用水、用电可以就地解决。

第四章项目建设方案

4.1建设指导思想

1、项目选择符合规划要求。

2、坚持以人为本,按照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考虑维汉两种语言播出需要。

3、遵循因地制宜、经济合理、安全适用、方便施工。

4、项目建设与周围现有环境相协调,保护环境。

5、严格执行国家建设部建设标准,并且达到“起点高,实用强、投入少”目标,做到功能齐全,适应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4.2建设规模

新建广播影视传媒中心6000平方米与中心的装饰、装修,中心包括2000平方米广播电视台业务楼,1000平方米演播大厅,1000平方米广播电视机房,1000平方米译制中心,500平方米的广播演播厅,500平方米办公及库房,购置采编播设备。

4.3建设内容

项目主要建设内容由广播电视机房和室外地坪。

4.4工程方案

4.4.1建筑工程

1、项目建筑风格应体现民族特色、生态化和人性化特点,利用新型建材,要使工程形象标准;

2、充分利用空间,并利用自然通风和采光;

3、突出结构形式和在造型中的作用,建筑设计要体现出建筑个性及明显的标志性。

4.4.2主要设计规范

1、《民用建筑设计通则》(JGJ37-81)

2、《砼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4、《建筑设计防火设计规范》(GB50016-2006)

5、《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2007-2001)

4.4.3功能布置

1、传媒中心使用功能分布

新建广播影视传媒中心6000平方米与中心的装饰、装修,中心包括2000平方米广播电视台业务楼,1000平方米演播大厅,1000平方米广播电视机房,1000平方米译制中心,500平方米的广播演播厅,500平方米办公及库房,购置采编播设备。

广播电视业务楼:

20002;

演播大厅:

1000m2;

广播电视机房:

1000m2;

译制中心:

1000m2;

广播演播厅:

500m2;

办公用房:

200m2;

库房(2间):

50m2;

配电室:

30m2;

其它(门厅、卫生间、走廊等):

220m2。

4.4.4建筑结构

框架结构

4.4.5配套公用设施

4.4.5.1供电

用电主要为室内、外照明和发射机等电器设备,用电负荷为三级负荷。

按照拟建县乡广播电视机房改造的建筑面积和正常条件所应配置设备,供电负荷约为10kvA,用电量较少,各乡镇现有供电设施均可满足供电需求。

4.4.5.2供排水

项目用水主要是县传媒中心建设卫生用水、管理人员人员饮用水。

参照公共建筑用水定额,项目综合用水标准按50升/人.日计(工作人员)。

传媒中心供排水管从电视台供排水系统接入,其中包括建卫生间。

水质、水量可满足用水需要。

4.4.5.3采暖

现有集中供热系统供暖,机房改造建筑面积6000m2,需热量约60万千卡/h。

供热管网由电视台供热系统接入。

第五章节能、节水措施

5.1节能

5.1.1执行标准

1、《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2007年10月28日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和《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

2、国家经贸委、国家发改委《节约用电管理办法》2000年;

3、国务院发(1992)66号《关于加快墙体材料革新和推广节能建筑意见的通知》;

4、《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

5、《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32-2001);

6、《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T50033-2001);

7、《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2001);

8、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及审查指南。

5.1.2节能措施

为保持能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本项目将采取以下措施,合理利用和节约能源,主要有:

1、必须使用节能型建筑材料、器具和产品;

2、采用保温隔热性能良好的墙体材料及门窗型材,以加强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建筑设计充分利用自然采光和通风,以降低单位建筑面积能耗;

3、照明设备的选用及节能措施:

选用国家推荐的节能型产品和设备,照明灯具采用高效、高显色、低眩光、长寿命格栅日光灯;日光灯采用长寿命、低损耗的电子镇流器(功率因数不小于0.95);

4、室外照明采用太阳能路灯,既节约能源,又减少室外电缆的投资;

5、尽可能采用地面辐射供暖系统,提高建筑物的节能性和舒适性;

6、热力管道均做保温处理,减少热损失;

7、做好水、电的计量工作,利于管理;

8、做好设备和管道的维护、检查工作,提高设备使用率,杜绝跑、冒、滴、漏。

9、电气设备要求采用国家相关部门推广的定型节能产品。

5.2节水

5.2.1执行标准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2、《中国节水技术政策大纲》

3、《建筑给排水设计规范GBJ15-88》

5.2.2节水措施

1、项目建设施工期应当采用节水型工艺,建设相应的节约用水设施,并在主体工程施工时投产使用;

2、供热管线设计要合理,温控装置和配水装置的性能要符合节水要求,减少水资源浪费。

3、安装使用节水型设备和器具,推广使用有限流装置的节水型设施,节水型水龙头、两档式节水型便器系统。

第六章环境影响分析

6.1建设地点环境现状

项目所在地空气清新,无工业污染,环境质量良好。

6.2环境影响因素

项目为土建工程,工程规模小,建设期和运行期对区域环境产生的污染影响很小。

建设期,影响环境的因素主要有施工过程中会产生扬尘、建筑垃圾、对景观有一定污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