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3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I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每题3分。
关于月饼的起源,有一种说法,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这是我国月饼的始祖。
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究竟源于何时?
至今仍有不同观点。
比较流行的说法有祝捷说、杨贵妃说和抗元说。
一种说法是,月饼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
唐朝初年,大将军李靖征讨突厥,八月十五凯旋而归。
当时有经商的西域商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
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
“应将胡饼邀蟾蜍。
”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
此后,吃月饼成为每年的习俗。
还有一种说法,把杨贵妃也牵扯了进来。
有一年中秋之夜,唐玄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玄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心潮澎湃,随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来。
而带有神秘色彩的当属抗元说。
元代,朱元璋领导汉族人民反抗元朝暴政,约定在八月十五日这天起义,以互赠月饼的办法把字条夹在月饼中传递消息。
后来,朱元璋终于推翻元朝政权,成为明朝的开国皇帝。
此后,吃月饼便成为一种官方倡导的民俗。
实际上,南宋的吴自牧《梦粱录》一书中,已有“月饼”一词。
在此前的北宋,皇家中秋节的食谱中记载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苏东坡有诗云: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
”这是否就是月饼,现在已难以考证。
到明代,民间中秋吃月饼的记载不少,这表明了当时的一种流行。
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记》记载:
“八月十五日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
”当时,心灵手巧的饼师,把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印在月饼上,使月饼成为更受人们青睐的中秋佳节的必备食品。
清代,关于月饼的记载就多起来了,月饼的制作工艺有了较大提高,品种也不断增加。
清代诗人袁景澜有一首颇长的《咏月饼诗》,其中有“入厨光夺霜,蒸釜气流液。
揉搓细面尘,点缀胭脂迹。
戚里相馈遗,节物无容忽……儿女坐团圆,杯盘散狼藉”等句,从月饼的制作、亲友间互赠月饼到设家宴及赏月,叙述无遗。
历经上千年的积淀,今天的月饼,通过材料、皮质的选择,使月饼具有特殊的地域风味,已经形成了广式、京式、苏式、潮式等不同风味的月饼。
有专家指出,真正的传统中国月饼,能够从八月十五保存到正月初一还不腐坏。
这是为了让八月十五不能及时赶回家的亲人吃上月饼,并且制作过程中还要用到十年以上的陈猪油等,有一系列复杂的方法,所以月饼久放不坏并不是常人所理解的防腐剂超标。
除了传统的月饼,冰皮月饼、水晶月饼、冰淇淋月饼等新花样和口味则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市场上,并更多地被年轻人所接受。
(节选自《北京日报》)
1.关于中秋吃月饼起源的传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这是中秋吃月饼的一种说法。
B.唐玄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玄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见月而改名“月饼”。
C.唐初大将军李靖征讨突厥,八月十五凯旋而归,一位商人送来圆饼庆祝,高祖李渊分给众人吃,并笑指空中明月说了一句话,中秋吃月饼的习俗由此开始。
D.朱元璋抗元朝起义,约定在八月十五日这天,以互赠月饼来传递消息。
后来朱元璋推翻元朝,吃月饼的习俗也由此流传开来。
2.下列各项对原文所做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在的月饼,由于材料、皮质选择的不同,使月饼具有特殊的地域风味,已经形成了广式、京式、苏式、潮式等不同风味的月饼。
B.南宋的吴自牧《梦粱录》一书中,已有“月饼”一词。
由此可以推知,“月饼”一词应该出现在《梦梁录》一书写成之前。
C.在明朝,关于民间中秋吃月饼的记载有很多,这表明中秋吃月饼这种习俗在当时已经流行。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刘珙字共父。
生有奇质,以荫补承务郎,登进士乙科,迁礼部郎官。
秦桧欲追谥其父,召礼官会问,珙不至,桧怒,风言者逐之。
桧死,召为吏部员外郎,兼权中书舍人。
金犯边,王师北向,诏檄多出其手,词气激烈,闻者泣下从幸建康,车驾将还,军务未有所付,时张浚留守建康,众望属之。
及诏出,以杨存中为江、淮宣抚使,珙不书录黄,仍论其不可。
上怒,命再下,宰相召珙曰:
“再缴则累张公。
”珙曰:
“某为国象计,岂暇为张公谋。
”执奏如初,存中命乃寝。
安南贡象,所过发夫除道,毁屋庐,数十州骚然。
珙奏曰:
“象之用于郊祀,不见于经。
且使吾中国之疲民,困于远夷之野兽,岂仁圣之所为哉!
’湖北茶盗数千人入境,種吏以告,珙曰:
“此非必死之寇,缓之则散而求生,急之则聚而致死。
”揭榜请以自新,声言兵且至,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风言者逐之风:
通“讽”,暗示。
B.存中命乃寝寝;停止。
C.令属州县具数千人食具:
准备。
D.疾革,草遗奏言革:
痊愈。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刘珙为人刚正的一组是()(3分)
①召礼官会问,珙不至②词气激烈,闻者泣下
③珙不书录黄,仍论其不可④某为国家计,岂暇为张公谋
⑤尽擒以归,诛首恶数十⑥事有小失,下吏言之立改
A.①②④B.①③⑤C.①③④D.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珙治盗不失仁爱。
他认为茶盗非必死之寇,应晓之以理,振之以威,令其自行散去;告诫部下不急攻来者,不穷追逃者;击溃茶盗后,只诛杀首恶,而让其余人从军。
B.刘珙关心民生疾苦。
淳熙二年,刘珙所辖地区水旱交互为患,他上奏朝廷免除百姓夏秋两季的钱粮赋税,多渠道征集粮食,确保米价平稳,全境百姓因此不至于流离失所。
C.刘珙忧劳国事。
抱病之后,他仍进言朝廷召用忠诚纯良、才学深厚的人士来担负重任、补纠缺失;在写给张栻与朱熹的诀别信中,他深深遗憾未能为国报仇雪恨。
D.刘珙为人孝顺明礼。
继母卓氏五十多岁去世,他哀伤至极以至于损害了身体;远近亲属去世,他都会穿上白色的丧服直到礼制规定的时间。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O分)
(1)且使吾中国之疲民,困于远夷之野兽,岂仁圣之所为哉!
(5分)
(2)临数镇,民爱之若父母,闻讣,有罢市巷哭相与祠之者。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
清溪行
李 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8.诗的颔联、颈联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描写清溪水色?
请简要分析。
(5分)
9.诗的尾联描绘了什么情境?
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①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庄子《逍遥游》)
②使秦复爱六国之人,,谁得而族灭也?
杜牧《阿房宫赋》)
③元嘉草草,,。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④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
昏暗的灯光下,豆子炒得金灿灿的,爷爷说,这辈子只剩下这点黄豆了,他的声音很轻,连他旁边油灯的火苗都没有动一下,他颤巍巍拈出一颗豆子,习惯性地放入口中,又嚼着它。
不知是黄豆太硬还是爷爷老了,牙口不行,他没嚼动,又把豆子放入袋中。
他叹叹气,说这辈子就爱这黄豆,人走了带上它,也算来世上留个念想。
他慈爱地对我说,如果你长大了真活不下去,可以再到爷爷这里来拿这黄豆吃。
不过,你要是争气,最好就别来找我了,他语气中满是沮丧。
我愣愣的,不太明白,点了点头。
第二天早晨,爷爷走了,手里紧紧攥着那小袋嚼不动的黄豆。
邻居帮忙葬了爷爷后,父亲才回来。
没人怪他,他在邻里眼中只是一个能够看得见影子的人。
父亲长号着,声音凄厉。
如同塌了脊梁。
大家都知道他为什么哭,整整两天两夜,他雇了好几个人把小院子掏了一遍又一遍,最后连瓦背也全掀掉了,还是没有找到传说中爷爷那几坨金子。
他疯了。
后来,一个金匠跟我说爷爷确实有几坨金子。
不过,爷爷临终前偷偷让他把们打成了一颗颗金珠子。
我蓦然明白,爷爷那小袋黄豆是什么了。
爷爷给我留了一笔活命钱。
有人曾问我,金子最终找到了吗?
当然没有。
爷爷的坟头早被我平了,当时还有人说,我跟我那疯死掉的父亲一样,也是忤逆不孝。
现在我有了自己的企业,人们称我是什么“著名企业家”。
不久前,一次慈善会上,我说了,死后捐出全部财产,我那个儿子和老婆都不跟我说话了。
为什么这么做?
有记者问我,我一时语塞,眼前浮现出爷爷那小袋最后的黄豆。
(改自王琼华《最后一碗黄豆》)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我”平掉爷爷的坟头,是既不想让任何人打扰爷爷死后的安宁,又表明了不依赖祖辈财富、自己创业的决绝。
B.文中说“父亲就像一棵荒野的树那样疯长”,一是形容他处于青少年时期,身体长得快;二是形容他备受溺爱,放纵无拘。
C.本文语言平实,情感饱满,情节跌宕起伏,人物性格各具特点,叙事手法新颖,主题有教益。
D.老板的儿子跟私塾先生念书时,爷爷蹲在一旁看人染布,这暗示着爷爷对读书的渴望和对财富的羡慕。
E.本文运用动作、语言、细节描写和对比等艺术手法,生动凸显人物个性;人物行为也具有深厚寓意。
(2)小说中“爷爷这回没有把黄豆塞进嘴巴,而是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
”这一行为反映了爷爷什么样的心态?
请简要分析。
(6分)
(3)小说多次写到爷爷嚼黄豆,这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请简要概括。
(6分)
(4)小说以“最后的黄豆”为标题,寓意何在?
这对现实人生有许多启示,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25分)
大匠吴良镛:
让中国人诗意地栖居
2012年2月14日,两院院士、新中国建筑教育奠基人、建筑学家吴良镛获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是吴良镛一生中获得的最重要的荣誉。
1922年,吴良镛出生于南京城南谢家祠。
他名字中的“镛”,乃古乐器——奏乐时用来打节拍的一种大钟。
父亲希望他能奏出生命强音。
吴良镛从小爱好广泛,吟诗作画,读完《红楼梦》后,突发宏愿,将来也建造一座像大观园那样秀美的园林建筑。
1940年,吴良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
大学里,吴良镛的才华很快显露,他发表在校刊上的文章被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看到,梁先生觉得他是个不可多得的建筑奇才,便让他当自己的助手。
得到梁思成先生的赏识,吴良镛欣喜不已,这也让他能有机会看到梁思成从国外带回的最新的建筑领域前沿资料,开阔了眼界。
从此,梁先生成了吴良镛学术与人生的引路者。
1948年,在梁思成的推荐下,吴良镛赴美留学深造。
在美国求学期间,吴良镛深受沙里宁的器重。
一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沙里宁对弟子吴良镛不吝溢美之词:
“在他的工作中,灌注了一种称之为中国现代性的精神。
这种精神不仅来自于一般的人类文化发展,而且来自于中国实际生活的发展,一种新与旧的结合,基于中国自身的坚定不移的精神……”
1950年,正当吴良镛想继续深造时,忽然收到恩师梁思成的信函——“新中国急需建筑人才,见信速归!
”吴良镛赶紧收拾行囊,回到祖国。
归国后的吴良镛在清华大学建筑系执教,与恩师梁思成一样,他的刻苦勤奋也是出了名的。
吴良镛学术思想前卫,讲课时,妙语连珠;为人随和风趣,也很正派,亦师亦友,能跟学生打成一片,平时生活也很朴素。
(选自《名人传记》,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吴良镛从小受到《红楼梦》的影响,有从事建筑工作的人生理想,他父亲对他也有这样的期望,希望他能奏出生命强音。
B.本文选取了吴良镛人生中的一些片段,表现了一个有理想、有追求、有创造性、热爱祖国与人民的建筑学家的精神品质。
C.吴良镛在建筑方面的才华,得到梁思成的赏识,也得到世界建筑大师沙里宁的高度评价,沙里宁认为吴良镛身上有一种基于传统文化的中国现代性的精神。
D.为了保护北京的古建筑,吴良镛不仅呼吁各方面重视历史遗迹,而且亲自调研,针对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提出了自己的科学见解,并得到实施。
E.吴良镛深受恩师梁思成的影响,工作刻苦勤奋,重视保护历史遗迹,因此菊儿胡同得以成功改造,并获得世界大奖。
(2)为何说“梁先生成了吴良镛学术与人生的引路者”?
请简要分析。
(6分)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三思而后行”要求人在面对问题时沉着冷静,不急于立即采取行动,而是静下心来仔细思考,师心自用解决问题。
B.市城管局对全市现有环卫职工休息场所调查摸底完毕后,按照设置标准进行测算,将目标任务大而化之后下达到各区及有关单位。
C.莫言在瑞典文学院的报告大厅,用一场精彩的演讲,充分展示了中国人的平实、淡定、从容、自信,让人见微知著,于“中国故事”中品味“中国精神”。
D.浪费行为的产生,首当其冲,是人们待人接物方面存在严重的虚荣心理,过于注重面子,致使浪费具有了普遍的传播性。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2012年5月30日发生的冰心、吴文藻墓碑的涂碑事件系其嫡孙吴山所为,此事吸引了国内诸多媒体的极大关注,大家纷纷指责吴山的破坏行为。
B.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四任行政长官选举结果揭晓,现年57岁的梁振英当选为香港特区第四任行政长官,其多年来的夙愿终于实现。
C.《我的零点时刻》是朱军的一本新作,书中记录了他1997年至2011年的春晚感悟和人生转承。
读这本书,你会发现“零点时刻”不仅是该书的主题,同时也是朱军对人生的感悟与理解。
D.依法明确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支付项目,建立社保机构独立预算和全国统筹预算,是我国社保机构能力建设的创新战略。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内心里拥有善,,,。
积淀在我们血液里的和融化在我们脚步中的,都是这样一点一滴播撒和积累下的善。
,从而形成一泓循环的水流,, 。
①看见贫穷而情不自禁地产生同情
②才会看见弱小而自觉前去扶助
③看见寒冷而愿意去雪中送炭
④我们在感动别人的同时,也被别人所感动着
⑤帮助我们度过相濡以沫的人生
⑥滋润着我们哪怕苦涩而艰难的日子
A.④①②③⑤⑥B.②①③④⑥⑤C.②③①⑤⑥④D.④②③①⑥⑤
16.对联题:
下面是某餐馆门口贴的对联,请将上联补充完整。
(5分)
上联:
,弃之可惜;
下联:
杯中酒口口香甜,量力而行。
钱共三万,派官员到长江上游买米,得米十四万九千斛。
又运米到乡村,设置场地按平价以救济性质卖米,对借米的人也不收取抵押品。
开始于当年九月,结束于第二年四月,全境没有饿死逃亡的人。
进为观文殿学士,生了病,请求退休。
病重时,起草遗奏说:
“陈俊卿忠良实在,可以担负大事,张栻学问纯厚正派,可以补纠缺失,希望赶快召见任用他们。
”然后又写信与张栻和朱熹诀别,所说的话都是以未能为国家报仇雪耻而遗憾。
去世时五十七岁,谥号忠肃。
刘珙在家事亲孝顺,继母卓氏去世的时候,他年龄已经超过五十岁,哀伤至极以至于损害了身体。
远近亲属去世,他都会穿上白色的丧服直到礼制规定的时间。
他喜欢接受直率的意见,做事稍有过错,下属官吏指出来就立即改正。
治理过的几处地方,老百姓爱戴他如同父母,听到他去世的消息,有的人停止集市贸易在街道上痛哭并共同祭祀他。
8.颔联用衬托的手法侧面描写清溪的清澈。
(1分)新安江水的确是清澈的,然而,与清溪相比又将如何呢?
以新安江水色之清对比衬托出清溪的更清。
(1分)
颈联用比喻的手法来正面描写清溪的清澈。
(1分)诗人以“明镜”比喻清溪,将两岸的群山比作“屏风”。
(1分)于是人在岸上行走,鸟在山中飞行,使人如身入其境。
(1分)
9.尾联创造了一个悲切凄凉的清寂境界。
(2分)诗人来到这清澈见底的清溪畔,固然感到“清心”,但对于胸怀济世之心和报国之志的诗人,不免有一种心灵上的孤寂。
因此入晚时猩猩的一声声啼叫,在诗人听来,仿佛是在为自己远游他乡而悲切。
(2分)流露出诗人内心一种落寞郁闷的情绪。
(2分)
10.①定乎内外之分(1分)
②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1分)
③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2分)
④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