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年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资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912479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53.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年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最新年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最新年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最新年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最新年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年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资料.docx

《最新年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年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资料.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年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资料.docx

最新年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资料

《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l、184I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义称《巴黎手稿》,是马克思涉及美学思想的主要论著,他从实践的角度回答了美和美感产生的根源以及审美活动构成的基本要素和条件等,在美学史上是划时代的贡献。

2、内在尺度:

这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论及人的生产“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时说,人不仅“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

这里就谈到了“内在尺度”,指是的作为生产者的人所具有的,体现了人的本质的尺度,既体现了人类改造、利用对象的愿望和要求,体现了人类生活活动

的需要和目的性的尺度。

3、自然的人化(人化的自然界):

马克思的“自然的人化”(或“人化的自然”)’说,首先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论述的,指的是人通过劳动改造自然,在自然界打上人的烙印,使人的本质在自然界客观地展开,造成“人化的自然界"的成果。

这一观点揭示了美和美感的根源在于社会实践。

-4、文艺的社会性质(文艺的意识形态性质):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认为,文艺在社会整体结构中是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的一种意识形态。

它由经济基础决定,随经济基础的变革而发展,并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它还同政治等上层建筑因素相互作用,并以这些因素为中间环节与经济基础发生联系。

5希腊艺术的永久魅力: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肯定了希腊艺术具有永久的魅力。

这是因为它真实在再现了人类的童年时代,而且希腊人作为“正常的儿童”正是人类童年的天性发展得最完美的地方,这就使希腊艺术由于表现了人类章年的永不复返的天性而具有了永久的魅力。

这一事实说明文艺应当真实地反映自己时代的特征,深入揭示人的精神面貌。

6、两种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中提出“物质生产的发展同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这一观点,指出艺术的“一定的繁盛时期绝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正比例的”,并以不同时代的比较和史诗等艺术形式说明了这一观点。

对这一关系的揭示启发人们辩证地看待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的关系,注意到影响艺术生产的发展是多样的,而并不只是经济,也不直接由经济决定

7、莎士比亚化:

马克思在致裴·拉萨尔的信中要求他“变得更加莎士比亚化",就是说如果要使自己的作品以生动的形象正确地反映历史的本质事实,就必须学习莎士比亚的经验,主要是从现实出发而不是从观念出发,真实地描写社会关系以反映其本质,塑造具有丰富生动性格的人物形象而反对抽象化,并努力用完美的艺术形式来表现内容。

“莎士比亚化”实际上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的主张,是对现实主义文学原则的典范性概括。

8、席勒式:

马克思在致裴·拉萨尔的信中说:

“我认为,你的最大缺点就是席勒式地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

”这就说明了它对这种创作倾向的态度及其主要特点。

“席勒式”指的是对席勒创作中的消极倾向的拙劣摹仿,主要表现在从观念出发而不是从现实出发,人物性格抽象化、概念化,把人物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传声筒。

这种创作倾向表现了从现实政治斗争向审美幻想中的逃避,为当时资产阶级所钟爱。

马克思以“莎士比亚化"与之相对立,明确反对这种主观唯心主义的文学路线。

9、福斯塔夫式背景:

福斯塔夫是莎士比亚剧作中一个破落骑士形象,是封建关系解体时期的无衣无食的雇佣兵和冒险家的典型,在这个人物身上十分集中而鲜明地表现了封建社会术期阶级关系的变动和社会发展的趋势。

恩格斯在致裴·拉萨尔的信中,用这个说法来表达了他文学要真实生动地描写一定时期社会阶级关系的本质,通过真实的环境描写揭示人物本质的思想。

这个提法也是他重视和主张莎士比亚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具体表现之一。

1O、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

恩格斯在致裴·拉萨尔的信中对自己的批评标准的概括性的提法,就是说,对文学作品的评论,既要从艺术的美学规律看其是否具有审美的特性,又要从历史的角度看其是否真实地反映历史的真实,表现历史的本质,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

这个标准体现了在文艺的审美特性和意识形态的统一中评论文艺的精神,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基本标准。

11、“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正如老黑格尔所说的,是一个‘这个’,而且应当是如此。

":

这是恩格斯在致敏·考茨基的信中针对《旧人与新人》中对“两种环境中的人物”(即盐场工人和维也纳社交界)的描写所说的,他认为作者对这些人物“都用你平素的鲜明的个性描写手法给刻画出来了”。

’这段话就是在肯定这些人物“是典型”即概括地反映了一定社会关系的本质特征的同时,特别强调了文学典型必须具备的特征即鲜明的个性,应是“一定的单个人”,也就是一个有着自身的多种性格特征的具体的独特的个别人。

黑格尔

所说的“这个”,指的是最独特的、最个别的、最具体的东西,即同一切“那个”相区别的独…无二的东西。

这些说法都意在说明文学典型所具有的鲜明、独特、具体的个性特征。

这段话简明地概括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对于典型人物的基本要求。

12、“掘我看隶,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

这是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的信中对充分的现实主义提出的要求。

在他看来,如果只是人物本身典型,而坏绕着人物并促使他们行动的环境没有概括地反映出一定时代的本质特征的话,这样的环境就不是典型的。

这样的现实主义就是不充分的。

因此,文学应努力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以便深刻地反映生活的本质。

l3、“作者的见解愈隐蔽,对艺术作品来说就愈好。

”:

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的信中反对当时流行的“倾向小说”那样鼓吹作者的社会观点和政治观点,认为应当遵循艺术的特殊的规律,通过生动的形象,在对社会关系的真实描写中来表现作者的见解和观点。

只有这样,作品的倾向才能通过审美的方式为读者所接受。

这一观点说明了恩格斯对文艺的审美特性的重视。

14、无产阶级的党的出版物的原则:

列宁于1905年在《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中提出这一原则,要求“写作事业应当成为无产阶级总的事业的一部分,成为由全体工人阶级的整个觉悟的先锋队所丌动的一部巨大的社会民主主义机器的‘齿轮和螺丝钉’。

”因此,应当接受党的领导和监督,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

l5、“列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

在托尔斯泰八十诞辰的时候,针对当时反动派绕开革命问题歪曲托尔斯泰,以达到其反对革命的企图,列宁从辩证唯物论的反映论和历史唯物论主义的观点出发,指出托尔斯泰的矛盾恰好是农民在那个过渡时代中的矛盾处境的反映,即反映了他们的力量也反映了他们的弱点,而当时的革命正好是农民资产阶级革命,因此,得出了列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镜子的结论。

这一结论是决定坚持从俄国革命的性

质、革命的动力的观点去分析托尔斯泰的结果,从而科学地揭示了托尔斯泰矛盾的根源和社会作用。

为正确评价和对待托尔斯泰的遗产提供了正确的前提。

16、文艺的工农兵方向:

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为革命文艺提出的‘根本方向中,指革命的文艺应当为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这四种人服务。

毛泽东说:

“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

利用。

”因此通常把这一方向概括为工农兵方向。

17、文艺的源和流:

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论及文艺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时,指出过去的文艺作品不是源而是流。

他用源和流的关系比喻社会生活与文艺作品的关系,说明文艺作品是第二性的,来源于社会生活的;社会生活是文艺的唯一源泉。

这一观点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解决文艺源泉问题的结果。

18、“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即“双百”方针,是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为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文化提出的方针,即“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这是毛泽东从中国的具体情况出发,为了在竞赛和争论中发展科学文化、发展马克思主义而提出的。

作为无产阶级发展科学文化的方针,它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

19、“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

这是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辞》中论述文艺与人民的关系时对这一关系的精辟概括。

“人民需要艺术”,是说文艺属于人民,要反映人民的生活和斗争,给人民以教育和启发,使人民得到娱乐和美的享受。

“艺术更需要人民”,是说要教育人民,必须先受教育,从人民群众中吸收营养,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艺术生命所在。

文艺工作者要自觉在人民的生活中汲取题材、主题、情节、语言、诗情和画意,用人民创造历史的奋发精神来哺育自己,这是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道路。

2、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

这是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孝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辞》中论述文艺与人民的关系中“艺术更需要人民”时提出邓小平说:

“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

一切进步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就是于他们同民之间血肉联系。

忘记、忽略或是削断这种联系,艺术生命就会枯竭”。

“自觉地在人民的生活中汲取题材、主题、情节、语言、诗情和画意,用人民创造历史的奋发精神来哺育自己,是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道路。

”总之,文艺工作者无论要得到思想营养还是艺术营养,无论是获得创作热情还是创作的原材料,以及要得到读者并发挥自己作品的社会作用,都离不开人民,都需要人民学习。

21、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人们又称为“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指的是人通过劳动改造客观世界,把自己的本质实现在对象上,使自身本质成为对象,从而能为自己所观照。

二、单项选择题。

1、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历史悲剧作品所描写的生活内容应当(D)。

A同历史完全一致B不加虚构

C是真正革命阶级的悲剧D符合历史的本质真实

2、马克思说:

“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的含义是(c)。

A要加强音乐教育B没有音乐感受就不能听音乐

c审美主体审美能力的重要性D音乐美并不客观存在

3、在马克思看来,“物质生产的发展如同艺术生产的不平衡”乃是(B)。

A历史发展的偶然B文学艺术发展的规律

C占主流的文学艺术现象D否定经济的决定作用

4、“自然的人化”的提出者是(C)。

A毛泽东B列宁C马克思D恩格斯

5、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实践观点,首先揭示了(B)。

A凡是劳动都能创造美B美的根源在于社会实践C所有劳动都体现了美的规律D一切人类实践活动都可以创造美

6、马克思说“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说明的是(D)。

A儿是劳动创造的一切都美

B动物首先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C客观世界的美都是人创造的

D只有人才能掌握和运用美的规律.

7、马克思、恩格斯反对“席勒式",主张“莎士比亚化”,从创作来讲,主要是要求(D)。

A题材要符合生活事实,而不能改变其原貌

B在为人物创造环境时不能把所有任何人的环境都写成典型环境.C主题要深刻揭示社会历史本质真实

D人物理想化而不要恶劣的个性化

8、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历史悲剧的根源是(D)。

A善与恶的对立B伦理实体与片面矛盾.

C精神观念与手段的矛盾D历史进程中经济运动的客观必然性

9、马克思主义美学认为,文艺创作正确的出发点是(D)。

A理想的人B想象出来的人

C思想概括出来的人D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

10、马克思就《济金根》指出:

“农民和城市革命分子的代表(特别是农民的代表)倒是应当构成十分重要的积极的背景。

”意思是在剧本中(C)。

A农民运动应成为贵族运动的积极基础B应以农民为积极的参加者和主人公

C应写出农民在这一运动中的主导作用D写贵族运动时也应反映出人民群众的伟大作用

11、根据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思想,对于变革时期的文艺等意识形式,解释的依据应当是物质生活的(B)。

A水平B矛盾C进程D需要

12、马克思认为,人能在“他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意思是(C)。

A人的本质就是人的物化B面对自然景色使人内心愉快

C在人化的自然中看到人的本质D创造的世界与自己有相似性

13、马克思认为拉萨尔《济金根》中的济金根之所以覆灭,是由于(D)。

A他的智力和伦理的过失B他的外交手段的失算

c他以骑士起义的形式进行叛乱D他作为垂死阶级的代表反对现存制度

14、易卜生的戏剧反映的挪威中小资产阶级比起德国的来有天壤之别,这是因为(C)。

A束手无策,毫无创造能力B具有胆怯、狭隘的性格

C具有自己的性格以及首创和独立的精神D具有革命的英雄主义

15、恩格斯认为,一个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应该表现在他怎样做,这主要为了使人物性格(B)。

A具有广泛的普遍性B反映生活的本质

C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D成为一定阶级和倾向的代表

16、根据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人与环境的关系是(C)。

A环境是人创造的B人完全由环境创造C人与环境相互创造D人只适应于环境

17、马克思说“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意

思是(B)。

A美感就是人的实际需要的感觉B美感不同于人的实际需要的感觉

C有商业价值的东西不能引起人的美感D商人在任何时候不可能产生美感

l8、马克思说:

“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这说明(A)。

A文艺有继承性B生活是文艺的源泉

C前人的作品是文艺的源泉D文艺受其他民族的影响

l9、马克思认为,美感是一种特殊的(A)。

A精神感觉B感性认识C思想情操D理性认知

20、恩格斯关于未来戏剧的理想要有“较大的思想深度与意识到的历史内容”,“思想深

度”与“历史内容”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B)。

A平行并列的B相互依存的C前者以后者为基础D前者是后者的基础

21、“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其内涵是指(D)。

A揭示人物做什么和怎样做的客观动机

B展现人物对环境的能动作用

C展现人物对环境的能动性反作用

D正确揭示时代的现实关系以及其中的人物性格

22、“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它的具体含义是(C)。

A任何人都是典型B任何具有鲜明个性的人都典型

C艺术典型应当具有既有代表性又有独特性D凡具独特个性的艺术形象,都有代表性

23、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的基本内容是.(C)。

A现实主义文学的真实性与典型性

B历史悲剧的客观根源.

C现实主义文学的真实性与倾向性

D关于正确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文艺现象

24、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中谈到工人阶级“也应当在现实主义领域内占有自己的地位”的意思是,在现实主义艺术中,必须(A)。

A塑出工人阶级的典型形象

B描写工人阶级对旧制度的反叛

C以工人的斗争生活为主,并写出斗争的必然胜利

D描写工人斗争,揭示资产阶级必然灭亡

25、恩格斯指出,像拉斐尔这样的个人能否顺利发展他的天才,这完全取决于需要,这种需要则取决于(D)。

A艺术家有无成为艺术天才的追求

B艺术家自己有无天才

C以前的艺术所取得的成就

D分工以及它所产生的人们受教育的条件

26、恩颠特之所心犯了把历史唯物主义当成现成公式的错误,是因为(C)。

A孤立地研究挪威小市民B孤立地研究德国小市民

C把挪威小市民和德国小市民等同起来

D对德国小市民具体分析

27、最早提出完整的现实主义文学的人物典型理论是(B)。

A马克思B恩格斯C高尔基D毛泽东

28、恩格斯所说的“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

首先强调的是(B)。

A菩与恶的冲突B理想和现实的冲突

C两种真实的冲突D目的和手段的冲突

29、恩格斯认为,在《人间喜剧》中,巴尔扎克的全部同情都在.(D)。

A革命的资产阶级B战斗的无产阶级

C共和党英雄D注定要灭亡的贵族阶级

30、提出现实主义未来艺术理想的是(B)。

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斯大林

3l、在致博尔吉乌斯的信中,恩格斯强调了经济(C)。

A对文学艺术有决定作用B是决定文艺的唯一因素

C归根结底决定着文艺D是直接决定文艺的因素

32、恩格斯说“作者过分欣赏自己的主人公,那总是不好的”,意思是说作(B)。

A对人物的命运不应过分关心

B在传达感情时,应尊重人物的个性

C只能通过人物之口来传达感情

D只能通过情节来传达议论

33、恩格斯说“倾向’’“不应该特别地把它指点出来”,意思是说(D)。

A不应明确指点出作品的倾向

B倾向会破坏作品的艺术性

C倾向应由人物说出

D倾向应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流露出来

34、列宁指出,俄国人民应该(B)。

A向托尔斯泰学习如何求得美好的生活

B向无产阶级学习如何求得美好生活

C既向托尔斯泰,也向无产阶级学习如何求得美好生活

D只能向托尔斯泰学习如何求得美好生活35、《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发表于(C)。

A1917年.B1924年C1905年Dl910年

36、“他的全部观点…恰恰表现了我国革命是农民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此话出自()‘.

A《列·尼·托尔斯泰》B《托尔斯泰和无产阶级斗争》

C《列·甫·托尔斯泰》D《列·尼·托尔斯泰和现代工人运动》

37、列宁指出托尔斯泰世界观的根本变化发生在(C)。

A1861年以前B1861年以后

C1905年以后D十九世纪最后三十几年

38、“民族主义和全世界工人运动的国际文化”这一口号的提出者是(c)。

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斯大林

39、列宁说无产阶级文学事业应当成为“全体工人阶级的整个觉悟的先锋队所开动的一部巨大的社会民主主义机器的‘齿轮和螺丝钉’这一说法(C)。

A完全抹杀文学事业的特殊性

B把文艺看成了无足轻重的小零件

C意在比喻无产阶级文学同整个革命事业的关系

D导致了文艺刻板一律的公式化

40、列宁说“国际文化不是”(C)。

A非阶级B非民族C超阶级D超种族.

4l、列宁认为,托尔斯泰主义的历史终点是(A)。

A1905年B1861年

C1917年十月革命D1917年的二月革命

42、列宁认为,托尔斯泰在自己的天才艺术作品和学说里非常突出地反映出来的时代是(B)。

A从1861年到1917年十月革命以前

B从1861年到1905年革命以前

C从十九世纪初到1861年改革

D从1861年到1917年二月革命以前

43、列宁指出,谁拥护“民族文化”的口号,谁就是(B)。

A有觉悟的工人B民族主义的市侩

C马克思主义者D民主主义者

44、列宁认为,在自己的作品中“创作了无与伦比的俄国生活的图画”的作家是(D)。

A高尔基B果戈里,

C普希金D列·甫·托尔斯泰

45、“两种民族文化”理论的提出者是(B)。

A恩格斯B列宁C毛泽东D马克思

46、提出并阐明无产阶级党的出版物的原则是(C)

A毛泽东B恩格斯C列宁C斯大林

47主、明确提出“双百方针"是毛泽东文章中的(B)。

A《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B《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C《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48、“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讲座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是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这句话的意思是(A)。

A解决艺术和科学领域的是非问题必须遵循其自身规律

B党和政府无须介入艺术和科学领域是非问题

C任何批评都不利于解决艺术和科学领域的是非问题

D艺术和科学领域的是非问题只是艺术界科学界的事情

49“文学作品所反映出来的生活都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

这就是说(B)。

A文艺作品描写的生活与实际生活没有必然联系

B文艺创作应该把普通的实际生活典型化

C作家的理想也可以是文艺的源泉之一

D文艺不能生活中尚不普遍的事物.

50、“人类的社会生活虽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虽是较之后者有不可比拟的生动丰富的内容,但是人民还是不满足于前者而要求后者”,这是因为(D)。

A文艺作品渗透了作家的情感因素

B文艺作品具有优美的形式

C文艺作品塑造了生动具体的形象

D文艺作品描写的生活更具有典型性

51、毛泽东认为,文艺领域的思想斗争,解决的途径是(C)。

A行政干预B政治运动C文艺批评D阶级斗争

52、毛泽东认为,社会生活是文艺的

A主要源泉B根本源泉C唯一源泉D重要源泉

53、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中明确提出了

A“双百”方针B文艺的工农兵方向C文艺从属于政治

54、“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的提出者是

A列宁B毛泽东C邓小平D周恩来

55、邓小平指出:

“一切进步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就在于他们”

A不断提高艺术表现力B同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

C善于借鉴优秀的文艺遗产D努力创造新的形式

56、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实践观点,首先揭示了

A一切人类实践活动都是美的B美的根源在于劳动实践C所有劳动都体现了美的根源D劳动的产物都是美的

57、“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出自于马克思(D)。

A((1844年经济学一一哲学手稿》B《德意志意识形态》

C《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D《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58、提出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相统一的文艺批评标准的是(B)。

A马克思B恩格斯C毛泽东D列宁

59、所谓“充分的现实主义"和一般现实主义的区别主要在于(C)。

A细节更加具体真实B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倾向

C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D塑造时代精神的英雄

60、恩格斯要求,一部具有社会主义倾向的小说要实现对资本主义世界乐观主义的动摇,

应当真实描写(B)。

A社会生活B现实关系C人物性格D典型环境

61、斯大林认为,描写战争的小说(D)。

A应该引起对战争的恐怖B必然煽动读者的战争狂热

C必然陷入资产阶级和平主D必须首先区分战争的性质.·

62、马克思称赞拉萨尔的《济金根》“比任何现代德国剧本都高明"主要是指(D)。

A在思想上高于现代德国的剧本

B在思想和艺术上都是高明的

C所写的主要人物个性鲜明

D在结构和情节方面比德国剧本高明

63、马克思和恩格斯文艺理论基础的哲学出发点是(B)。

A真正的人B从事实际活动的人

C有意识的人C想象的人

64、在马克思看来,物质发展同艺术生产发展的不平衡是(D)。

A历史发展的偶然B对经济决定作品的否定

C客观存在的事实D普遍存在的规律

65、毛泽东关于文艺的工农兵方向的论断提出于(A)。

A《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B《新民主主义》

C《于正确处理盾问题》D《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

66、恩格斯在致敏·考茨基的信中,用黑格尔的“这个”来强调人物性格塑造的(A)。

A典型意义B时代精神C社会本质D个性描写

67、最集中地表现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文献是(C)。

A《政治经济学导言》B《政治经济学序言》

C《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D《德意志意识形态》68、美学史上第一次实践的角度回答美的本质和来源的是(C)。

A亚里斯多德B黑格尔C马克思D恩格斯

69、马克思所说的“种的尺度".(C)。

A只是人的尺度B只是物的尺度

C包含人的尺度D自然界的尺度

70、“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