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911857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63.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docx

《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docx

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重点难点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1.分析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主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重点)

2.理解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

(重难点)

一、从“无为”到“有为”

1.汉初的“无为而治”

(1)原因

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②汉初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的需要。

(2)表现:

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3)作用

①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

②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思维点拨]

“无为而治”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2.汉武帝的“积极有为”

(1)背景

①国力强盛:

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②潜伏危机:

诸侯国的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

(2)目的:

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形势的需要。

1.教材P8“历史纵横”反映了汉初实行的治国理论是什么?

其目的是什么?

提示 

(1)治国理论:

“无为而治”。

(2)目的:

恢复封建经济和稳定封建统治的秩序。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特点:

糅合诸子百家中的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形成新的儒学体系。

2.内容

目的

思想主张

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加强君权

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提出“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

3.结果:

对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十分有利,被汉武帝采纳并付诸实行。

[误区警示]

1.董仲舒的新儒学并非是对先秦儒学的全面否定,而是吸取了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等各家思想糅合而成的新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发展与创新。

2.道家最早阐述“天人合一”,讲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而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是以神为中心,将天神化,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具有神权迷信色彩。

2.在教材P9“资料回放”中,董仲舒提出了什么主张?

其目的和实质是什么?

提示 

(1)主张: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目的:

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

实质:

是一种思想专制,为国家统一服务。

3.如何理解“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思想?

提示 “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思想给封建皇权披上了神圣的外衣,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天人感应”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限制君权的作用。

三、儒学成为正统

1.措施

(1)政治方面

①汉武帝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②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2)教育方面

①从汉武帝时起,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②汉武帝兴办太学,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大大提高了儒学地位。

③汉武帝下令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2.影响

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4.汉武帝兴办太学对我国古代教育产生了什么影响?

提示 使学校教育与用人选官结合在一起,成为以后中国古代教育的最大特点。

5.观察下面一组文物图片,从中反映出汉代教育哪些信息?

这对儒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汉代熹平石经 “五经”书影

成都西汉文翁石室授经讲学图

提示 

(1)信息:

①汉代重视儒家经典的整理和研究。

②在教育方面,推广儒学教育,“五经”成为学校的教科书。

(2)影响:

教育为儒家所垄断,儒学得到广泛传播,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主题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1.新儒学思想的内容

史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教你读史]

史料中划线部分是关键信息,主张用儒家思想来教化民众,实现思想“大一统”。

[问题思考] 

(1)史料一反映了董仲舒提出的哪些思想主张?

答案 政治大一统是历史的必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即思想上统一。

史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①。

君命顺,则民有顺命;君命逆,则民有逆命②。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故号为天子者,宜视天为父,事天以孝道③……——《春秋繁露》

[教你读史]

①主张阐述了天人关系,指出:

天子受命于天;②要求老百姓要服从君命;③主张君主要顺应天意。

[问题思考] 

(2)史料二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作者分别对百姓和天子提出什么要求?

答案 思想:

君权神授(或天人合一)。

要求:

百姓服从君命;天子治国要顺应天意,服从天命。

2.新儒学的影响

史料 它适应加强中央集权制的需要,编造了“天人感应”的政治理论;适应加强君权的需要,敷衍了“君权神授”的神学目的论;适应维护和延续统一国家的需要,提出抑制土地兼并,主张限田、薄敛、省役主张等。

[问题思考] 史料反映了董仲舒新儒学产生了哪些影响?

答案 巩固了大一统,加强了君主专制,抑制了土地兼并,稳定了统治秩序。

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

(1)从形成看:

新儒学继承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等思想,融合儒家、阴阳五行家、道家和法家等各家思想为一体。

(2)从内容看:

新儒学的核心是“天人感应”说,外儒内法,强调王权的合理合法性。

(3)从特色看:

以神权限制王权,带有神学倾向。

(4)从目的看:

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最终目的,完全变为官方统治哲学。

(5)从实质看:

儒学独尊,思想专制,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记知识纲要]

[背核心术语]

1.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西汉政府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

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汉武帝兴办太学,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1.汉初,汉高祖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余年后汉武帝刘彻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

这种文化政策的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  )

A.君主个人的价值追求

B.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

C.道家理论的发展完善

D.统治集团内部的纷争

答案 B

解析 汉初经济困难,需要恢复经济,所以汉高祖刘邦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

到了汉武帝时期,经济繁荣,但面临着王国问题的威胁,所以要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由此可以看出,这一变化是出于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故选B项。

2.“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这段材料所体现的思想是(  )

A.仁者爱人,缓和社会矛盾

B.分封诸侯,维护等级秩序

C.君权神授,维护君主专制

D.物皆有理,遵守“三纲五常”

答案 C

解析 本题关键信息“天子受命于天”及“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指出一切源自天,并且强调君臣关系,因而选C项。

3.有人认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

这一观点主要是看到了董仲舒(  )

A.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

D.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无道,天就会降灾异加以谴责和威慑

答案 D

解析 董仲舒认为,天和人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

董仲舒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如果天子违背了天意,天就会降下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示鼓励。

这体现了儒家的“仁政”思想。

4.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确立了儒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下列表述符合董仲舒新儒学基本特点的是(  )

①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 ②具有浓厚的神学迷信色彩 ③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形成的新的儒学体系 ④继承了荀子的“天人感应”观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③④

答案 A

解析 ①符合新儒学的主要目的;新儒学宣扬“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所以带有浓厚的神学迷信色彩,②符合题意;③体现了董仲舒新儒学在内容上的特点;④说法错误,荀子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观,与“天人感应”观不同。

5.《史记》载:

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

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

该材料主要表明(  )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答案 D

解析 《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而公孙弘因为《春秋》封官晋爵,成为学习的榜样,结合汉武帝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不难得出儒学地位的提高,故选D项。

[基础达标]

1.西汉初,“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在此背景下,西汉政府立国的指导思想是(  )

A.墨家思想B.法家思想

C.道家思想D.儒家思想

答案 C

解析 西汉初年,由于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统治者为了恢复经济和安定人心,吸取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了与民休息的政策。

2.汉代政策从“无为”转变到“有为”的原因是(  )

A.“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B.“约法省禁”“废除烦苛”“减田租,十五税一”

C.“汉兴七十余年间……非遇水旱之灾,民则家给人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

D.“诸侯惟得衣食租税,不与政事”“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

答案 C

解析 汉代政策的转变主要是因为经济恢复,社会发展。

汉初,由于战争破坏,经济残破,统治者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即实行“无为”政策;汉武帝时期,社会发展,经济繁荣,西汉面临加强中央集权的任务,所以从“无为”转变到“有为”,故答案为C。

3.“礼教始行,源溯春秋,谁挈五常规伦理;儒风独树,麾开汉武,公凭三策正乾坤。

”这副楹联中的“公”是指(  )

A.孔子B.董仲舒

C.朱熹D.王守仁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中“挈五常规伦理”“儒风独树,麾开汉武”可知是董仲舒。

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大一统”思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

4.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

“王者配天,谓其道。

天有四时,王有四政,若四时,通类也。

”这句话反映的是(  )

A.“大一统”理论B.“罢黜百家”

C.“天人感应”D.“仁政”思想

答案 C

解析 “天有四时,王有四政”体现了董仲舒“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思想,从而为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提供了理论依据。

5.“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这一学说(  )

A.反映了国家衰败在所难免

B.成为皇权神化的理论依据

C.对君权有一定的限制作用

D.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答案 C

解析 材料宣扬“天人感应”学说,体现了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提醒君主遇到灾害怪异时要及时调整政策,否则会有丧邦失国的危险,故C项正确。

6.公元前134年,董仲舒在对策中说: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

”这表明他主张(  )

A.“百家争鸣”B.削平诸侯王

C.颁布“推恩令”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董仲舒认为诸子百家不同的观点不利于思想的统一。

因此,他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7.(2018·吉林高二检测)《董仲舒评传》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王永祥的名著,该书不可能出现的观点是(  )

A.董仲舒为儒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B.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

C.主张君主必须按民意施政

D.新儒学对于巩固国家的统一有积极意义

答案 C

解析 抓住题干中的限定词“不可能”,董仲舒主张君主必须遵从天道,实行仁政,“天道”实际上是一套封建统治秩序,并不代表“民意”,故选C。

8.(2017·长春高二检测)汉武帝推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根本目的是(  )

A.实现思想的大一统

B.便于与民休息,社会稳定

C.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D.尊重学术思想自由发展

答案 C

解析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根本目的是用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故选C。

9.古代民间谚语:

“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

”真实地反映了经学地位的提升,其最早出现于(  )

A.春秋末期B.战国晚期

C.西汉中期D.唐朝前期

答案 C

解析 西汉中期,经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被汉武帝采纳,成为封建统治的主流思想,经学成为统治者选拔人才的标准,因此民间争相学习经学,经学甚至比“遗子黄金”价值更高,故C项正确。

10.(2018·兰州模拟)钱穆说:

“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

”“士人政府”形成的思想条件主要是(  )

A.法家思想衰微B.黄老之学被推崇

C.儒学正统地位确立D.程朱理学盛行

答案 C

解析 通过“从汉代起……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可知,其形成的思想条件是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故C正确。

[能力提升]

11.《汉书·董仲舒传》中有“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等记载,由此可知董仲舒的思想(  )

A.强调“春秋大一统”

B.糅合了多家学派思想

C.趋向于“三教合一”

D.背离了先秦传统儒学

答案 B

解析 题干材料“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体现了道家思想的特点;“以教化为大务”体现了儒家思想的特点;“正法度之宜”体现了法家思想的特点。

由此可知,题干材料反映了董仲舒的思想糅合了多家学派的思想,故选B项。

12.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

“至秦汉以后,中国学术大致归宗于儒家,此非各家尽被排斥之谓,实是后起儒家能荟萃先秦各家之重要精义,将之尽行吸收,融会为一。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汉代儒学取得独尊地位,异己遭到排斥

B.秦汉以后,儒学得到丰富和更新

C.汉初儒学融合了佛教、道教思想

D.儒学在汉代成为官方哲学

答案 B

解析 材料认为,秦汉以后儒学吸收其他学说的精髓,加以融合,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秦汉以后,儒学吸收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思想得到丰富和更新,故B项正确。

13.“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

”最能够体现这句话的思想是(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C.“春秋大一统”

D.“三纲五常”

答案 B

解析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学说把儒家思想神秘化,带有了某些神圣的宗教化的特征,为皇权披上了神秘的色彩。

A、C、D三项不能体现这一特征。

14.(2018·淮安模拟)董仲舒说: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下列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宣扬“天人感应”学说

B.要求君主遵循天道,施行仁政

C.反映了董仲舒对儒学的新发展

D.君主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答案 D

解析 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即“天子受命于天”,君主也要听命于天,宣扬“天人感应”学说,要求君主遵循天道,施行仁政,这是对儒学的新发展。

材料中并没有反映“君主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这一观点。

15.(2017·宣城高二检测)儒学在西汉时期之所以能成为官方推崇的正统思想,是因为它(  )

①适应了时代的需要 ②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 ③汉武帝的重视 ④顺应了当时经济残破的形势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 “经济残破”不是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排除④,①②③与史实相符,故选A。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

“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

”“故一则治,异则乱。

一则安,异则危。

”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

……所不去者,医乐卜筮种树之书。

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

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董仲舒《春秋繁露》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反映了当时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

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三指出董仲舒思想的核心。

(3)材料表明,自战国到西汉为了实现思想统一进行了哪些努力?

这些努力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 

(1)发展趋势:

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

原因:

国家由分裂割据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加强。

(2)“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3)战国时期,诸子努力用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秦朝的“焚书坑儒”;西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

目的:

都是想通过思想上的统一以实现或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本文档仅供文库使用。

XX文库是XX发布的供网友在线分享文档的平台。

XX文库的文档由XX用户上传  ,需要经过XX的审核才能发布,XX自身不编辑或修改用户上传的文档内容。

网友可以在线阅读和下载这些文档。

XX文库的文档包括教学资料、考试题库、专业资料、公文写作、法律文件等多个领域的资料。

XX用户上传文档可以得到一定的积分,下载有标价的文档则需要消耗积分。

当前平台支持主流的doc(.docx)、.ppt(.pptx)、.xls(.xlsx)、.pot、.pps、.vsd、.rtf、.wps、.et、.dps、.pdf、.txt文件格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