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对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905336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64.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对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摘要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对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摘要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对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摘要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对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摘要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对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摘要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对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docx

《摘要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对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摘要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对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摘要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对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docx

摘要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对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

NewlycompiledonNovember23,2020

 

摘要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对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

摘要: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对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本文浅析中国大陆近年来互联网发展状况,并通过典型应用和互联网发展中不可避免的带来的一些社会问题进行思考,试图引发人们探讨共同关心的问题。

关键字:

互联网,数字化校园,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网络文化

1.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快发展,中国网络社会发展可以用突飞猛进来描述,并成为世界上令人瞩目的地区,据中国IT研究与咨询机构赛迪顾问预计,2007年至2011年,中国IT市场将保持%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到2011年市场销售额将达亿元。

评价互联网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的视角有很多,本文从根据“国家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报告,和目前国内在数字化教育、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应用等方面分析中国大陆互联网应用情况,并对互联网发展中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

2.互联网络发展情况

自1994年4月实现与Internet的全功能连接以来,中国互联网发展十分迅速,从1997年开始权威组织“国家互联网信息中心”对我国互联网发展进行调查和统计,2007年刚刚发表的第2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结果显示,2007年中国互联网络不仅在整体上保持了快速增长,网民的特征结构、上网途径、上网行为等各方面也出现了一些较为明显的变化。

下面根据该组织近几年发布的调查统计报告作简要分析。

[1]

网民规模

网民人数从2002年06月的4580万人,以每年上千万的数量平稳增加,截至2007年6月,中国网民人数已经达到亿(图),仅次于美国亿的网民规模,位居世界第二。

网民规模年增长率在经历2002年12月的最高增长率,2003年回落。

此后保持稳定的增长率,直到2006年底开始回升,截止到到2007年06月增长率达到%,预示着未来网民人数将步入新一轮的快速增长阶段。

图中国网民规模和年增长率

互联网基础资源

(1)IP地址

目前中国大陆地区共分得IPv4地址亿个,IP地址数与网民数一样,增长势头强劲,处于快速增长期。

2004年至2005年底这一年多的缓慢增长后,2006年进入一个快速的增长期,2007年06月增长率达到%。

目前中国的IPv4地址拥有量比重为%,排名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和日本(%)。

CNNIC作为中国国家级IP地址分配机构,IP地址分配窗口达到了4B,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家IP地址分配窗口,目前CNNIC能一次性分配26万多个IP地址而无需经过亚太互联网注册机构(APNIC)审核。

图大陆IPv4地址数量增长情况

(2)域名

中国域名数量的快速增长推动着中国互联网行业的蓬勃发展。

从图可以看到,2007年上半年中国CN域名数量呈爆炸式增长,年增长率达到%。

截至2007年6月底,CN域名总数已达到615万个,占到中国域名总数的6成(%),第一次全面超越通用顶级域名在中国的注册量。

国家顶级域名的发展是国家互联网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对推动国家互联网发展,维护国家互联网络信息安全有重要的意义。

在全球国家顶级域名中,中国国家顶级域名数已经仅次于德国,居世界第二。

从人均资源上看,目前中国平均每万人拥有70个域名,比2006年6月的22个域名提高了两倍,中国人均享有的基础资源大大增加。

图中国CN域名数量增长情况

(3)网站

网站数量与网络内容丰富程度存在相关性,网站数量越多,网民可以接触的信息越丰富。

在这四、五年里,网站数量逐年增长,截至2007年6月,中国网站数量已经达到131万个,半年内增加了47万个,年增长率达到%。

其中增长最快的是CN域名下的网站,目前.CN下网站数已达81万,年增长率达到%,这与中国2007年上半年CN域名的爆增有直接关系。

目前中国每万人拥有10个网站,比2006年同期增加了4个,增长迅速。

图中国网站数量增长情况

3.数字化应用发展情况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互联网的普及和网民人数的增长,数字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在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迅速发展了起来,人们称之为进入了数字化新时代。

在数字化的过程中,各领域出现了众多带有“数字”的新概念,如数字图书馆、数字社区、数字化教育、数字电影等等,几乎是随处可见。

短短几年时间,带有数字标志的产品纷纷进飞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2006年,我国的研究人员曾就数字化程度对699名记者作了一个问卷调查。

统计后发现,从数字设备的拥有情况来看:

台式电脑拥有者占%,U盘占%,VCD/DVD机占%,数码相机占%。

虽然这只是对部分媒体工作者进行的调查,不过,普通人的数字化程度也由此可见一斑[4]。

各领域的数字化案例数不胜数,下面仅从教育数字化、家庭数字化和政府办公数字化角度介绍目前的发展现状。

数字化教育

教育是一个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学校特别是高等学校通常也是新技术的试验田。

同时,信息技术对传统教育也产生了巨大冲击,从教育环境、教育模式到教育理念、教育目标,都感受到这场冲击的巨大压力和希望。

教育领域的数字化一是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改变,一是教学管理的革新。

前者集中体现为数字化的网络教育,网络教育由信息技术而引发的计算机辅助教育推动,随着实践进程的深入,网络教育以发展为不仅仅是教学方式的改变,而是在推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甚至是教育制度的变革(见王移芝老师的会议论文)。

后者则是校园信息化的建设。

本文以中国人民大学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实践为案例,介绍典型校园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中国人民大学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实践,是在经历了校园信息化建设的第一和第二阶段后,经过理论上的深入探讨和国内外大学的实践调研,制定了“数字人大”的五年建设规划。

规划中明确了“数字人大”建设策略、建设路线、建设内容、体系结构和实施计划。

  

(1)“数字人大”建设策略

◆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逐步推广。

从我校的实际需要和长远发展出发,进行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逐步推广,有计划、分阶段、科学合理地构建数字化校园。

◆内合外联、资源共享、优化配置。

引进与开发相结合,优化利用资源,合理使用资金,避免低水平的重复性开发和造成人力物力的大量浪费。

◆改革创新、勇于探索、形成特色。

我校各学科都有其长期积累下来的教育优势和文化传统,在新的教育形势和技术条件下,通过改革和创新,形成自己的教育特色。

◆重点突破、加大投入、形成优势。

在那些特别有利于发挥信息化教育特长的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方面,应该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力度,加快发展速度,迅速形成优势。

  

(2)“数字人大”体系结构

◆基础设施建设:

包括网络、主机等基础硬件和操作系统,是数字校园建设的基础。

◆应用支撑平台:

包括公共服务平台和公共管理工具,是数字校园信息传输的平台。

◆应用系统建设:

包括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管理信息系统和业务系统,是数字校园的核心。

◆个性化门户:

包括部门及信息门户、个人工作平台,为用户提供与其身份相对应的个性化信息与服务,是数字校园的门面。

◆信息安全体系:

包括系统安全、信息安全、安全管理、安全审计等,是保障数字校园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条件。

◆标准规范体系:

包括管理规范、实施规范、维护规范等,是保障数字校园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条件。

  (3)“数字人大”建设主要内容

◆建设一个为全校提供服务的数据中心,包括主机托管、虚拟主机、应用服务、数据存储服务、数据备份服务、数据安全服务等。

◆建立全校统一的电子身份认证体系,并使用统一的电子身份体系为各种网络应用系统服务,使全校用户在所有的网络应用系统中都使用惟一的电子身份。

◆建设完整的校园信息管理系统,为实现“网上办公、网上管理、网上教学、网上服务”提供全面的支持。

◆建立全校严密的网络安全体系,保证校园网络的安全、保证关键数据、关键应用的安全以及关键业务部门的安全,实现校园网络及其应用系统的安全高效运行。

◆建设面向校内外的信息服务网站,及时发布学校各类信息,针对社会公众和校内师生提供不同的信息服务和进入相应校园信息管理系统的入口。

  (4)“数字人大”建设路线

◆设施建设是基础:

数字校园建设不但要做到需求驱动、设计合理、先进实用、安全可靠,还要留有余地,便于今后扩充和更新。

◆资源开发是重点:

数字校园的资源建设包括数字图书馆、学科资源库、科研信息库等,应该作为重点建设项目。

◆师资培训是关键:

数字校园教育系统的功能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取决于师资队伍的信息化素质,因此要采取措施对他们进行强化培训,使他们不但能够掌握使用信息技术的一般技能,还要懂得如何有效利用网上信息资源和开展网上教学活动。

◆政策配套是保障:

在学校中发展网上教育,必须要有相应的配套政策,包括使用收费政策、绩效奖励政策等,对于积极投入信息化教育的人员,应该有较大力度的政策倾斜。

  (5)“数字人大”实施计划

◆第一阶段(2003年1月至2004年6月):

部署应用系统软硬件、网络存储系统,统一全校所有数据,完成公共数据库建设。

建设学校统一应用门户,建立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建设校园一卡通系统。

◆第二阶段(2004年7月至2005年12月):

实施学校各业务部门的应用集成,推广应用网络教学系统,实现全校教学资源的统一共享与交流。

◆第三阶段(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

进一步完善信息的集中共享和对数字校园用户的个性化服务。

 (6)“数字人大”建设现状

  目前,已初步完成了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实现了千兆校园网主干和高速出口带宽,搭建了稳定、高效、安全的应用系统平台。

校园网以光缆连接整个校区,铺设光缆达35公里,信息点数达12000个,建成一个千兆以太网主干,范围扩展到全校所有教学、科研、办公、服务乃至生活场所,校园网出口速度达3×100Mbps。

与此同时,在办公自动化、管理信息系统、数字图书馆、网络教学和信息资源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目前人民大学信息化建设已经有了初步的成果,也还有许多问题,但数字校园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学校在应用建设上采取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确保在建设过程中使网络基础、应用平台、信息资源的建设以及信息化建设的队伍和相关制度的建设同步发展。

电子商务发展

在互联网应用中,电子商务是发展最快,也是较为成熟的一个领域。

进入本世纪以来,各国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特别是围绕互联网的信息服务业成为21世纪的主导产业,这导致了电子商务在这种特定环境下的高速发展。

在我国,虽然还受到许多不确定因素的阻碍,但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促使电子商务崛起,众多的信息技术业、金融保险业、旅游业、风险投资公司、生产和流通企业纷纷开展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是以电子方式进行商贸活动,即利用数字化的网络等电子化手段进行的商务活动。

电子商务是一种现代化的商业作业方法,它通过改善销售和服务质量、提高服务传递速度,满足消费者的降低成本的需求,这种商务模式还可通过计算机网络加快信息交流以支持决策和进行其他社会活动。

我国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始于1997年,如1997年苏州的第一届电子商务学术研讨会,而由中国电子商务协会主办的北京中国国际电子商务大会从1997年开始迄今已有十届,在2007年6月的会议上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科技部、信产部、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邮政局等领导出席,探讨了通过大力推进电子商务的应用与发展,提高国民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率的主题。

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推动下,电子商务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根据2007年3月21日发布的《中国行业电子商务网站调查报告》调查显示,上世纪90年代行业电子商务网站开始萌芽,现存网站中的%创建于1990-1999年,2001年是行业电子商务网站发展最萧条的一年,现存网站中只有%在该年创建,2002年行业电子商务开始和互联网一起复苏,之后年开通网站数量持续以高于15%的速度快速增长,其中,2003年增长率为%,2005年实现了52%高年增长率。

2006年网站开通数量达到了历史最高值,现存网站中的%创建于该年。

图电子商务网站发展

为了规范电子商务发展,落实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若干意见,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联合发布我国首部《电子商务发展“十一五”规划》。

规划指出“十五”期间我国电子商务在经历了探索和理性调整后,步入了务实发展的轨道,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

电子商务应用初见成效,支撑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

同时,也存在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比如,公共技术与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企业信息化基础和普及应用水平不能适应电子商务高速发展需要,虚拟货币、电子合同等电子商务新要素不断涌现,给经济安全和市场监管带来了挑战。

“十一五”时期,电子商务将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电子商务服务业将蓬勃发展,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条件日趋成熟,将步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迫切需要国家制定规划予以指导和推进。

规划明确提出了“十一五”时期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总体目标:

到2010年,电子商务发展环境、支撑体系、技术服务和推广应用协调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电子商务服务业成为重要的新兴产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领域电子商务应用水平大幅提高并取得明显成效。

同时,规划还从提高电子商务应用水平、培育电子商务服务体系、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完善支撑环境等四个方面提出了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具体目标。

事实上,几年来我国电子商务贸易持续大幅增加,北京市近5年来电子商务交易规模始终保持高速增长,年均增幅达到30%以上。

2006年北京电子商务交易规模达到1271亿元,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

而传统企业电子商务交易规模约为872亿元,电子商务专业企业及第三方服务平台企业交易规模近399亿元。

电子商务已经成为提升北京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新兴产业。

但是,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1],一些代表性功能包括:

网上求职、网上教育、网络购物、网络销售、网上旅行预订、网上银行和网上炒股等。

目前中国网民对这些功能的应用比较浅,使用率不高。

互联网还没有深入到大多数中国网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中国仅有15%的网民通过网络找工作,美国已接近一半(46%);网络购物方面,中国只有%的网民使用网络购物,而在美国,网络购物已经成为网民的普遍行为;网上旅行预订,中国网民仅有%的人进行网上旅行预订,而已有超过6成的美国网民充分利用了网络进行网上旅行预订。

中国网民在生活助手方面应用互联网程度还不深。

在各种网络应用中,网上银行和网上炒股更为特别一些,这两者与金融相关。

每一个人都离不开金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理财中少不了与银行等金融机构打交道。

由于网络安全性等问题的存在,仅有大约1/5的网民涉足这些应用。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网上炒股的比例与互联网普及率高的美国相当,这可能是因为近期中国的股票和基金市场较为火爆,很多网民涌去炒股票炒基金的缘故。

电子政务发展

电子政务是政府部门利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政府办公业务、决策和面向企业、公民服务的现代化,提高工作效率、管理和服务水平。

电子政务的发展关系到政府职能的转变和政府管理的创新,是加强政府与企业和民众交流,建立和谐社会的途径。

我国电子政务的开展始于上个世纪的80年代,到今天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许多地方政府部门基本上都建立了相应的配套设施。

目前,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开始进入一个关键的时期,即从基础建设到全面应用的深化变革时期。

特别是政府将加强电子政务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写入新的五年规划,电子政务在推进政府管理创新方面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80年代为起步阶段,90年代以三金工程为代表形成重点推进阶段,21世纪后进入加速发展阶段。

90年代后期,特别是近几年,在因特网的迅速发展支持下,政府职能转变的力度加大,电子政务建设进入了全面规划、整体发展的新阶段。

2002年中央发布17号文件,提出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各级政府正围绕“两网、一站、四库、十二金”的发展重点有序展开,从中央到地方、从城市到农村,各种局部性应用、阶段性成果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

目前的国内各政府职能部门的网络基础建设已经初具规模,不同部门的局域网已经基本搭建完成,甚至有些地区已经形成了城域网的基本雏形。

从具体应用效果看,政府内部通过网络化沟通和信息共享,办公效率大有提高。

在最近几年中,全国各地以北京、上海等地区的政府机构为龙头,各地方政府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在电子政务的建设与应用方面取得了比较大的进展。

经过多年的建设,2007年北京电子政务建设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正从推动政府上网阶段向推进电子政务业务应用阶段全面过渡。

事实上,北京已初步建立起了市、区各级电子政务管理机构,城市电子政务系统在市政管理、交通、公安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根据北京市信息办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北京65个市级部门共建成业务应用系统301个,43%的政府业务已实现信息化支撑,其中33%具有决策支持功能。

以“首都之窗”网站群为门户的网上政务公开实现政务公开目录、面向社会和公众的规范性文件、行政许可、下载表格、办事指南等5个100%完全公开。

全市各委办局共有800余项行政许可和审批事项实现不同程度的信息化办理。

“首都之窗”主网站中文版月均点击数接近7000万,国际门户月均点击数超过150万,居全国领先水平。

[3]

上海的政府门户网站建设也取得了实效,目前该网站共列出707项业务,其中的640项可以在网上受理,提供2000多个可供下载的表格。

近期,上海开始执行新的信息公开制度:

“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向社会主动公开除保密以外的各种信息。

上海市政府部门网站,这个巨大的服务网络已基本覆盖了所有政府部门的日常工作,“网上政府”向信息化全面拓展,“电子政务”正提速着“数字上海”的进程。

全国首个《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在上海出台后,政府掌握的信息,通过政府网站等向社会公开。

上海现已基本建成以公务网、政务外网、政府门户网站为主体的电子政务基础框架。

目前,“中国上海”门户网站日均访问量近20万,15家政府信息公开重点单位的网站,每月仅信息公开专栏访问量就超过1100万。

“网上政府”直接受理的事务,已增至600多项,大到如何投资设厂,小到油价米价多少,电子政务都能给出满意的服务。

上海的“电子政务网”还开始向郊区农村最基层的行政村延伸。

沪郊首个镇、村事务管理网日前已正式开通,奉贤区南桥镇江海村率先获得便捷高效的电子政务服务。

进入“十一五”,政府对电子政务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规划和部署。

《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办发[2006]11号)、《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国信[2006]2号)、《关于推进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的意见》(中办发[2006]18号文)、《国家电子政务“十一五”规划》接连发布和通过审议,推动着电子政务迈向更加理性务实、深入发展、有序推进的新阶段。

随着电子政务硬件建设基本完成,目前各部门、各地都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深化电子政务应用上,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公共服务成为未来电子政务工作的重点。

电子政务在宏观调控、政府决策、市场监管、城市管理、综合治理、应急事件处置、公共服务等广阔的领域体现出更显着的作用。

4.对互联网问题的讨论

自从互联网出现以来,对它所带来的问题的讨论就从来没有停止过,人们在兴高采烈地沉醉在互联网的自由、无限和高速的同时,它在法律和道德上的难以约束性也被相关专家们所担忧,事实上,互联网已经在多个方面困扰着法律和道德的守护者,也为自身的发展带来障碍。

本节对目前人们谈论较多的几个问题进行讨论。

网络生态危机

“网络生态危机”是唐一之等人在“网络生态危机与网络生态伦理初探”中提出的概念[7],它是指人们违背法律和道德发布不良信息污染网络环境,使网络生态失调,危及网络安全,严重影响网络的运行。

网络病毒、网络色情、网络欺诈、网络黑客等,直接阻碍了互联网的顺利发展,给人类带来了新的法律、伦理和道德等问题。

(1)网络信息污染

互联网提供每一个使用者快速畅通的传播能力,透过电子邮件或者是信件交换的网络论坛,一个使用者的意见可以无国界限制地散布到各个角落。

而这种传播能力,一方面可以帮助人们迅速的把问题与意见呈现出来,迅速的获得帮助与响应,另一方面却也容易被误用,成为少数人发泄个人情绪、意见和谣传的工具,甚至散布网络病毒、网络色情、网络欺诈等,严重干扰他人获取有用信息的状况。

(2)网络安全危机

网络病毒、骇客及骇客行为等对网络安全己构成威胁,严重危及网络环境的安宁。

第一,网络病毒。

自1987年10月发现第一例计算机病毒以来,计算机病毒增长速度已远远超过计算机本身的发展速度。

借助于互联网,计算机病毒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危害就更大。

1988年的莫里斯蠕虫病毒、1999年的CIH病毒以及2000年的“ILoveYou”病毒对互联网的侵袭,使人们达到了谈毒色变的程度。

第二、“骇客”。

骇客是由早期黑客演变而来,黑客也许是人类社会最让人难以捉摸的一群人,他们有时扮演网络侠客的角色,有时扮演网络流氓、网络罪犯的角色。

今天,黑客中的许多人背离了早期黑客的哲学,成为所谓的“骇客”。

他们以入侵着名网站,随意涂改网页,甚至发展到故意进行数字破坏或偷取商业资料或个人隐私的程度,成为网络环境中的罪犯。

(3)“隐私权”危机

网络上的“隐私侵权”包括两方面,一是借助网络的遮盖肆意散布别人的隐私,甚至散布谣言,造成对别人的伤害;二是入侵别人的系统,偷窃或修改机密数据。

个人隐私是数字经济中的新型货币,具有极高的商业价值,成为一些商家追逐的目标。

网络使人们获得个人隐私变得更为容易,因此互联网成了隐私泄露、隐私侵犯最合适的温床。

往日宁静的生活开始被打破,从而危及人们早已习惯的私人空间,成为网络生态危机的重要表现。

银行、学校、医院、户政机关、航空公司等都有很多个人资料,而且是相当准确的资料。

这些地方一向是我们最信任的地方,但是计算机化之后,这些资料是很容易就被人侵入,或内部的人私下随意修改。

当经济诱因驱策商业力量进入网络世界,并利用推陈出新的信息科技极大化其经济利益的同时,我们想要维护个人在网络社会里的真正行动自由,借以保护个人的自主性和身份认同的理念,显然可能性不大了。

(4)着作权及知识产权问题

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网上着作权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到现在,已经有多起网络侵权案在法院审理,而事实上的网络侵权行为要多的多。

1999年4月28日和9月9日,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分别审理了“电脑商情报被诉侵权案”和“瑞得诉东方案”。

前者是国内第一起网上着作权官司,后者则被称为“中国网络主页侵权第一案”。

这两起案件均以原告胜诉而告终。

  网络作品着作权问题存在着两种看法:

一种认为,网络是一种特殊的开放媒体,网络信息的丰富是其特有的属性,上网的目的就是能获取必要的信息,在法律上规定个人使用和为教育科研使用等行为为合理使用行为,这也有利于网络作品的传播和公众利益的满足;另一种认为,在互联网迅速发展情况下,作品的复制和传播十分方便,网络还将会成为作品发表的一种方式,如果没有法律限制,必将严重损害了着作权人的权益,因此应最大限度地保护着作权人的利益。

从不同的角度看,二者都有一定的道理。

中国政法大学郑坤山认为[10],《着作权法》对“合理使用”的相关规定在原则上均可以适用于网络环境下的着作权。

但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数字技术和因特网的飞速发展,版权保护体系面临着调整与变革,新的作品使用方式的不断产生,合理使用制度受网络技术挑战的程度越来越深。

可见,互联网的出现,给着作权法带来了诸多挑战。

数字化作品这种特殊形式的作品和互联网的传播方式,为文化和科技的发展带来繁荣,也应在保护网络领域内流通传播的作品,激励作者的创作。

这势必涉及到对在传统媒体形态下确立的着作权制度的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可爱清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