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管理情商作业.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903481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3.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情绪管理情商作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情绪管理情商作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情绪管理情商作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情绪管理情商作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情绪管理情商作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情绪管理情商作业.docx

《情绪管理情商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情绪管理情商作业.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情绪管理情商作业.docx

情绪管理情商作业

 李亦菲(《促进三维目标整合的教学策略》)

 

对于本次课程改革将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学科课程目标的一个维度,朱小蔓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肯定,她指出:

“长期以来,我国的道德教育、价值观教育主要依靠专门的政工系统、政工队伍(包括党、团、少先队组织)及在专门的课程中进行。

虽然也有日常的教育空间(如班主任工作系统及方式),也讲德育渗透在学科中(如教学大纲里有一些表述),但将道德教育、价值观教育从课程功能的完整性、整合性的角度去规定,从而建立起新的基于完整课程功能观的学校道德教育理念还是第一次。

这样,就将学校道德教育、价值观教育的空间大大扩展了。

在《情感教育论纲》一书中,朱小蔓从结构、时相、关系三个方面,对情感教育的目标建构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建立了一个初步的情感教育目标系统。

下面,对这一目标系统加以简要介绍。

一、结构--建构法

结构—建构法将情感教育的目标分析为一个由内容、形式、功能组成的三维结构,并分别从不同的维度对情感的发展提出要求,旨在克服传统建构目标只从内容一维考虑的简单化、笼统化的倾向。

内容维度主要包括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三个方面;形式维度指特定内容在情感反应方式和表现方式上的特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把握,如:

情感状态—情感特质—性格泛化,感觉水平—概念水平—反思概念水平,形象加工—具象加工—抽象加工;功能维度指情感功能或情感能力,主要有移情能力、情绪辨认能力、情感调控能力、体验理解能力、自我愿望能力等。

二、时相—建构法

时相—建构法依据时间运行轨迹和人的生命成长轨迹构建目标体系,旨在尊重人的情感发展的内在时相运动规律,科学地区分教育的不同阶段,把握住教育的关键期。

具体说,可以按照儿童期、少年期、青年前期三大年龄段,对情感教育的目标进行系统设计。

儿童期的年龄范围为3—8岁,学龄包括幼儿园到小学二年级。

这一时期应以快乐—兴趣的享受色调为中心构建情感教育目标,情感教育在道德上、理智上、审美上的一切要求都应该在引起儿童快乐—兴趣情调的前提下加以实现,从而引导儿童发展出依恋感、安全感、信任感和探索的勇气。

此外,这一时期还需要完成学前期到学龄期的情感适应,实现从自然依恋向群体小社会依恋的过渡。

少年期的年龄范围为9—14岁,学龄包括小学中、高年级到初中毕业。

这一时期应以自尊感—荣誉感和顺遂体验为中心构建情感教育目标,情感教育所要求的道德感、理智感和审美感只有在自我确认和顺遂的情感状态中才能得以升华,引导少年在集体活动中形成工作责任感、集体荣誉感和同志友谊感。

青年期(严格说是青年前期)的年龄范围为15—22岁,学龄包括高中阶段至大、中专学校毕业。

这一时期应以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同一感或一体感为中心构建情感教育目标,沿着童年和少年时期建立起的自我评价结构继续朝着具有连续性、组织性、一致性和统整性的方向前进,在原有的自尊感、友谊感、集体荣誉感的基础上,衍生出公民感、职业感、人际适应感、社会责任感等更加广阔的情感范围和更加丰富的情感特征。

三、关系—建构法

世界是一个处在多种联系中的文化世界,而一切的联系都与个人相联系,因此,情感教育目标的关系--建构原则就是要找出个人在世界中的基本关系系列。

按照辨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可以将个体与世界的关系分为五大系列,即:

人与自然、人与操作对象、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并根据这五个系列建构情感教育目标(参见表1-6)。

表1-6 根据五种关系建立的情感教育目标

关系系列

情感教育目标

人与自然

·爱护自然界中人以外的一切生物,尊重生命,保护自然资源,把人-生物和人—自然作为道德共同体而倾注关心、怜惜与爱的情感。

·欣赏自然界中优美、和谐与崇高的事物,培养与自然美好的一体感、协调感与眷念之情,反对对美好自然的破坏、掠夺与征服。

·对自然界及其生物的感谢之心。

人与操作对象

·对操作对象的特征、秩序具有尊重甚至敬畏之情,从而在操作过程中严肃、认真、细致、不草率行事,不急功近利。

·培养对操作对象的认识、探索的兴趣,直至进入专注、迷恋的情感状态。

·执著、顽强地进行操作,欣赏人自身战胜困难的力量,对自我崇高感持审美态度。

·挖掘操作对象的多方面意义,发挥足够的力量去把握和拥有存在的具体性、多样性,而不使客观对象变得贫乏和公式化。

人与他人

·保留和珍惜人类本性上与他人相关联的自然感受。

·以正确的情感应答方式建立对他人的依恋感、安全感和信赖感。

·学会识别、判断、体察他人的情绪、情感,对他人有感情移入,有同感和同情心。

·尊重他人的权利,尊重他人的隐私权和内心世界。

·减少攻击心理,有仁慈、宽容和体谅之心,培养与人友好、合作共事的和谐、圆融与豁达的性情。

·善于识别、判断他人通过情绪、情感反映出来的对自己的需求、期望与评价,从而调整自己的态度与行为。

·对本人违背道德的行为有羞耻心,对伤害他人有内疚感。

人与社会

·热爱养育自己的故乡、教育和培养自己的学校、班级、各种非正式的群体以及职业单位,培养集体(群体)荣誉感、亲和力和凝聚力。

·对集体委托的事宜有义务感、责任心,信守诺言,热情务实,并常常从为集体服务和履行职责中感受到生存的意义与乐趣。

·在处理人际关系中与社会事务时培养正直感、正义感,对社会公正抱有信念。

·增进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其他阶层、其他民族和其他个体的沟通与理解。

·关心政府决策,关心民族命运,关心祖国的利益与荣誉。

·关心世界和平,关心种族平等、人类公正,对民族内外、国家内外一切不合理、不公平的现象有愤恨之心、忧虑之情。

人与自我

·善于识别、体察自己的情绪感受,学会合理、有度地控制情绪,对内在情感做出适宜的表达。

·热爱生活,享受生命,幽默、旷达、悠然而自得其乐。

·谦和、自知,自我评价符实,有现实感和胜任自如的愉悦感。

·学会控制由挫折引起的矛盾,善于调节现代生活造成的紧张感、压力感和恐惧感。

·自尊、自爱、自强、自立,依靠自己的勤奋努力,以及与他人的相互学习和友好的合作而获得进步与成功。

 

由以上介绍可以看出,从结构、时相、关系三个角度建构情感教育的目标体系,极大地拓展了人们对情感教育目标的认识,对理清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内涵与外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整合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因素,在内容上更加丰富、在结构上更加复杂,因此,并不能直接套用以上情感教育的目标体系。

为了全面、系统地认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内涵与外延,需要准确理解“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含义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从整体上把握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情感”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

朱小蔓在《情感教育论纲》一书中,对这一概念做出如下的界定:

“本书所使用的‘情感’术语,相当于情绪心理学的‘感情’(affect)术语,即人的区别于认识活动、有特定的主观体验和外显表情、同人的特定需要(自然的或社会的)相联系的感情反映,它包含着情绪和情感的综合过程,既有情绪的含义,也有情感的含义。

”这一界定明确了情感的性质(区别于认识活动的感情反映)、特征(有特定的主观体验和外显表情)、产生背景(与人的特定需要相联系)和表达方式(情绪和情感),对情感这一概念进行了全景式的描绘。

根据这一界定,情感不仅包括主要基于自然需要的各种基本情绪,如喜、怒、哀、恶、惧等;而且也包括主要基于社会需要各种社会情感,如道德感、理智感、审美感等。

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来看,自然需要是指与生理因素有关的各种需要,主要包括生理的需要和安全的需要;社会需要是指与精神和文化因素有关的需要,主要包括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求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显然,从情感教育的角度来看,重点关注基于社会需要的各种社会情感。

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心理学理论中,“态度”这一概念都有着丰富的含义,概括地说,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态度主要是情感的表现,反映个体对特定的人、事物或观念的好恶;第二种观点认为,态度是情感和认知的统一;第三种观点认为,态度不仅包含有情感和认知的成分,更重要是,要具有行为的倾向或意向。

当前,第三种观点得到普遍的接受。

根据这一理解,态度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心理成分构成。

其中,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特定的人、事物或观念的认识和信念;情感成分是个体对特定的人、事物或观念的感情或情绪反应;行为成分是个体对特定的人、事物或观念的反应倾向。

显然,态度是建立在个体与外部世界和自我的关系的基础之上的。

从认知成分的角度来看,态度并不是个体对特定的人、事物或观念的临时认识,而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的一种较为持久而又一致的稳定认识,这种认识的总和,就构成一个人的价值观,表现为个体的自我意识或信念,并形成稳定的人格特征。

从知识类型的角度看,价值观是建立在个人关于自我的知识的基础之上的。

因此,价值观具有元认知知识的特性。

作为个性心理结构的核心因素,价值观是个体在生命成长历程中逐步建构起来的,并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埃里克森(E.H.Erikson)将人的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参见表1-7)。

 

表1-7 人的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的八个阶段

时期

阶段名称

发展情况

从出生持续到一周岁

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

成功:

希望的美德。

不成功:

惧怕。

出生第一年后至第三年

自主性对羞怯和疑虑

成功:

自我控制和意志力的美德。

不成功:

自我疑虑。

出生第四年至第六年左右

主动性对内疚

成功:

方向和目的的美德。

成功:

自卑感。

出生后第六年到第十一年间

勤奋对自卑

成功:

能力的美德。

不成功:

无能。

十二岁到二十岁左右

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成功:

忠诚的美德。

不成功:

不确定性。

二十岁到二十四岁左右

亲密对孤立

成功:

爱的美德。

不成功:

混乱的两性关系。

二十五岁到六十五岁左右

繁殖对停滞

成功:

关心的美德。

不成功:

自私自利。

六十五岁到死亡

自我完整对失望

成功:

智慧的美德。

不成功:

失望和无意义。

注:

本表格的内容来自于《人格心理学导论》

 

埃里克森认为,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在每一个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中,解决了核心问题之后所产生的人格特质,都包括了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品质,如果各个阶段都保持向积极品质发展,就算完成了这阶段的任务,逐渐实现了健全的人格,否则就会产生心理社会危机,出现情绪障碍,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基于以上分析,在构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三个要素中,“情感”主要涉及内心体验的性质和心理基础;“态度”主要涉及个体与世界的关系,并以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为基础,表现为特定的行为倾向;“价值观”则是在生命成长历程中发展起来的稳定的自我意识,与态度中的认知因素相关联。

由此看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以个体与世界的关系为基础,围绕态度整合起来的,其中,情感通过情感因素被整合进来,而价值观则通过认知因素被整合进来,态度则在情感和价值观的综合引导下,通过具体的行为倾向表现出来。

需要说明的是,按照广义的理解,“情感”一词既有情绪的含义、也有情感的含义。

前者指与自然需要相联系的基本情绪,后者指与社会需要相联系的社会情感。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情感”主要指社会情感。

根据以态度为核心的整合思路,并采用朱小蔓在“关系—建构”法中所采用的五种个体与世界的关系,可以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结构描述如下(图1-5)。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定义为以个体以自己的社会需要为基础,在处理与外部世界的各种关系的过程中形成的,并反过来对这种关系产生影响的动力系统,是由情感(情感因素)、价值观(认知因素)、态度(行为倾向)三个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

根据这一定义,可以从“关系--内容”两个维度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进行分析。

在关系维度上,包括人与自然(N)、人与操作对象(A)、人与他人(O)、人与社会(S)、人与自我(E)五个方面的关系;在内容维度上,包括情感(S)、价值观(V)、态度(A)三个方面的内容。

按照“关系—内容”模型,可以根据涉及的5类关系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分解为5种类型,即:

联结人与自然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联结人与操作对象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联结人与他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联结人与社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联结人与自我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每种类型的目标又可分为情感、价值观、态度3个分目标。

这样,就可以区分出15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分目标。

下面,以朱小蔓利用“关系--建构法”建构情感教育的目标(参见表1-8)为参考,并结合新课程各学科《课程标准》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界定,分别对这15种分目标的要求简要说明如下。

l 联结人与自然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所谓自然,就是人造事物以外的宇宙万物,包括太阳和地球在内的各种天体,包括地球上的各种物质及其现象,以及由微生物、植物、动物构成的各种生物,甚至包括人本身。

在学校教育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是直接以自然事物为研究对象的,语文、英语、历史、政治、艺术等学科也都间接与自然事物相关联,体育与健康涉及人自身。

在这些学科中,联结人与自然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涉及地球和太阳等天体、地球上的各种物质及其现象、各种生物、以及人自身,包括情感、价值观、态度三个方面。

1.联结人与自然的情感目标(N-S)

(1)爱护自然界中人以外的一切生物,把人-生物和人—自然作为道德共同体而倾注关心、怜惜与爱的情感。

(2)热爱大自然,培养与自然美好的一体感、协调感与眷念之情。

 

2.联结人与自然的价值观目标(N-V)

(1)尊重生命,对自然界及其生物具有感谢之心。

(2)欣赏自然界中优美、和谐与崇高的事物。

3.联结人与自然的态度目标(N-A)

(1)树立资源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反对对自然的破坏、掠夺与征服。

(2)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

l 联结人与操作对象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所谓操作对象,就是人类制造的各种具体事物和抽象符号,前者包括各种建筑物、工具和日常用品等;后者包括语言文字、科学知识、数学符号、艺术形象等。

当然,抽象符号与具体事物并不是截然分离的,一方面,各种抽象符号都需要以一定的具体事物为载体;另一方面,各种具体事物也都被赋予了一定的象征意义,从而具有符号的特性。

因此,无论是具体事物,还是抽象符号,都需要同时依靠头脑思维和肢体运动实现对它们的操作。

在学校教育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体育与健康等学科是更多地与各种具体事物相关,语文、英语、数学、历史、政治、艺术等学科则更多地与各种抽象符号相关。

在这些学科中,联结人与操作对象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涉及各种建筑物、工具和日常用品等具体事物,以及语言文字、科学知识、数学符号、艺术形象等抽象符号,包括情感、价值观、态度三个方面。

由于操作对象是由人制造的,都蕴含了人类的智力和体力,因此,对操作对象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就必然蕴含着对人类自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4.联结人与操作对象的情感目标(A-S)

(1)培养对操作对象的认识、探索的兴趣。

(2)对自我崇高感持审美态度。

(3)培养对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

5.联结人与操作对象的价值观目标(A-V)

(1)对操作对象的特征、秩序具有尊重甚至敬畏之情。

(2)欣赏人自身战胜困难的力量。

(3)挖掘操作对象的多方面的意义,把握和拥有存在的具体性、多样性。

(4)认识到科学技术是双刃剑,既对人类社会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可能产生消极的影响。

6.联结人与操作对象的态度目标(A-A)

(1)在操作过程中严肃、认真、细致、不草率行事,不急功近利。

(2)具有坚强的意志,能够克服困难,执著、顽强地进行操作。

l 联结人与他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所谓他人,就是每个人自身(即“我”)以外的其他人。

一方面,每个人都是相互区别的行为主体;另一方面,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他人的包围之中,都直接或间接地与他人发生关联,得到他人的帮助、接受他人的评论、受到他人的攻击、……。

尤其重要的是,每个人都是他人眼中的“他人”;也就是说,人与人是互为他人的。

在学校教育中,所有学习活动都是在与教师和同学这些“他人”的交互活动中进行的,并且,语文、英语、历史、政治等学科还包含大量涉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事例和原则。

联结人与他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不仅存在于相关学科的事例和原则中,而且时刻存在于每一个真实的学习活动中,同样,这些目标都包括情感、价值观、态度三个方面。

7.联结人与他人的情感目标(O-S)

(1)以正确的情感应答方式建立对他人的依恋感、安全感和信赖感。

(2)识别、判断、体察他人的情绪、情感,对他人有感情移入,有同感和同情心。

(3)减少攻击心理,有仁慈、宽容和体谅之心。

8.联结人与他人的价值观目标(O-V)

(1)保留和珍惜人类本性上与他人相关联的自然感受。

(2)尊重他人的权利,尊重他人的隐私权和内心世界。

(3)对本人违背道德的行为有羞耻心,对伤害他人有内疚感。

9.联结人与他人的态度目标(O-A)

(4)培养与人友好、合作共事的和谐、圆融与豁达的性情。

(5)善于识别、判断他人通过情绪、情感反映出来的对自己的需求、期望与评价,从而调整自己的态度与行为。

l 联结人与社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所谓“社会”,就是指生活在一起的一群人所构成的各种关系的整体。

从一个家庭、一个组织,到一个村落、一个社区,再到一个农村、一个城市,再到一个国家、一个区域,不论规模多大、地域多宽,都可以称为社会。

一个社会中的各种关系,既可以通过各种法律和规章制度,以文本形式记录下来,也可以通过各种文化习俗和礼仪规范,在日常生活中展现出来。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就被这些法律、制度、习俗、礼仪规定下来。

值得关注的是,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存在着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各种社会,虽然不同社会在制度和文化上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差异,但它们都需要将发展一套完整的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将自己的成员有效地整合起来。

在学校教育中,所有学习活动都是在班级这一小型的社会集体中进行的,并且还存在班级之间的对比、竞争与合作,语文、英语、历史、政治等学科还包含大量涉及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事例和原则。

联结人与社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不仅存在于相关学科的故事和原则中,而且时刻存在于每一个真实的学习活动中,同样,这些目标都包括情感、价值观、态度三个方面。

10.联结人与社会的情感目标(S-S)

(1)热爱养育自己的故乡、教育和培养自己的学校、班级、各种非正式的群体以及职业单位,培养集体(群体)荣誉感、亲和力和凝聚力。

(2)对民族内外、国家内外一切不合理、不公平的现象有愤恨之心、忧虑之情。

11.联结人与社会的价值观目标(S-V)

(1)对集体委托的事宜有义务感、责任心,信守诺言,热情务实,并常常从为集体服务和履行职责中感受到生存的意义与乐趣。

(2)关心政府决策,关心民族命运,关心祖国的利益与荣誉。

(3)关心世界和平,关心种族平等、人类公正。

12.联结人与社会的态度目标(S-A)

(1)在处理人际关系中与社会事务时培养正直感、正义感,对社会公正抱有信念。

(2)增进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其他阶层、其他民族和其他个体的沟通与理解。

l 联结人与自我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所谓“自我”,就是一个人有意识地控制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简单地说,就是理性的、有意识的我。

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自我”是人格结构中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部分,它根据现实原则调节、控制着“本我”(即原始的本能冲动)与外界的冲突;除了受到现实原则的制约外,“自我”还受到“超我”(个人内化的道德、理想和良心)的监督和指导、谴责和惩罚。

埃里克森将自我看作一种由人的意识活动加以控制的心理过程,能够把人格进化过程中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两种力量综合起来,引导心理能力向合理的方向发展,决定着个人的命运。

在学校教育中,塑造学生的自我是最重要的教育目标。

成熟的自我的标志,就是个体实现向内探索与向外探索(包括自然与人造事物)的适当结合,实现认识自己与认识他人的适当结合,实现对自己负责和对社会负责的适当结合。

因此,所有学科都对个体塑造自我发挥着各自的作用。

联结人与自我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也就存在于所有学科的教学之中,并且都包括情感、价值观、态度三个方面。

13.联结人与自我的情感目标(E-S)

(1)善于识别、体察自己的情绪感受,学会合理、有度地控制情绪,对自己的情感做出适宜的表达。

(2)热爱生活,享受生命,幽默、旷达、悠然而自得其乐。

(3)有现实感和胜任自如的愉悦感。

14.联结人与自我的价值观目标(E-V)

(1)谦和、自知,自我评价符实,能正确地对待自己的错误。

(2)自尊、自爱、自强、自立。

15.联结人与自我的态度目标(E-A)

(1)学会控制由挫折引起的矛盾,善于调节现代生活造成的紧张感、压力感和恐惧感,适应不断变化的生存环境。

(2)进行自我管理,依靠自己的勤奋努力,以及与他人的相互学习和友好的合作而获得进步与成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卡通动漫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