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衔接语文培优讲义第21讲复习教师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902079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238.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升初衔接语文培优讲义第21讲复习教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小升初衔接语文培优讲义第21讲复习教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小升初衔接语文培优讲义第21讲复习教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小升初衔接语文培优讲义第21讲复习教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小升初衔接语文培优讲义第21讲复习教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升初衔接语文培优讲义第21讲复习教师版.docx

《小升初衔接语文培优讲义第21讲复习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升初衔接语文培优讲义第21讲复习教师版.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升初衔接语文培优讲义第21讲复习教师版.docx

小升初衔接语文培优讲义第21讲复习教师版

第21讲复习

 

 

(相关知识点精讲,标题加粗,正文宋体5号,单倍行距,首行缩进2字符)

基础知识:

字音字形、成语、病句、标点、修辞。

记叙文的六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写、议论,兼有抒情和说明。

在记叙文中这几种表达方式往往结合在一起运用。

a.记叙:

指作者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必要交代和说明,是记叙文中最基本的表达方式。

b.描写:

指作者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绘声绘色的、细致的描绘与刻画。

按内容分,主要有外貌描写(也称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等。

从另一个角度还可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以及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等。

c.议论:

是作者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的态度及对问题的看法等。

主要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d.抒情:

指作者在作品中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抒情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抒情,一是间接抒情。

其作用是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e.说明:

是用简明的语言、客观而准确地解说事物或阐述事理的一种表达方式

记叙的顺序主要有三种:

顺叙、倒叙、插叙。

顺叙,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叙述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这种方法叫顺叙。

倒叙,即先写事物的结果,或把事件发展的过程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来写。

开头倒叙,然后再用顺序写出整个过程。

通常是为了制造悬念,吸引读者。

插叙,是指在叙述过程中,由于表达内容的需要,暂时中断原来的叙述而插入的另一段叙述。

这段插入的叙述结束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

插叙的内容,或是对叙述事件中的人物身份、性格作简要的介绍,或是对事件的发生做某些解释说明。

如《故乡》中,“我”和母亲谈到闰土时插入了少年闰土和“我”的友谊片断,用来反衬成年的闰土,以深化形象。

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的描写,重点是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及景物等。

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性格,烘托人物的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等,都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

记叙文的表现手法

记叙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

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扬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文言文:

重点实词、虚词、句子翻译。

通假字。

文学常识、名著导读。

微写作(情景作文)

大作文(命题、半命题作文)

(加入至少两条内容)

教学重点:

记叙文:

分析词语、句子的作用。

这部分内容包括文章中近义词、关联词的选用;联系语境揣摩词语或句子的特定含义;理解词语或句子的浅表意思和深层含义;体会词语或句子的表达效果与表达作用,各种修辞在文中的运用与作用等。

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

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

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

教学难点:

掌握理解重要词语特定(深层)含义的方法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a.联系上下文,领悟深层含义;b.联系文章的立意、来理解词语的含义;c.多方面揣摩词语的深层含义。

理解词语、句子在文中的含义与作用是记叙文阅读最基本的要求,常见的考查有:

辨析词语、选词填空;词语句子含义的理解和作用。

题型一般有选择、填空、简答等。

a.分析词语的作用:

解释词义,生动形象地表现了___的___特点。

b.分析划线句的作用:

结构上(承上启下——结合文章内容,如何承上,如何启下);

内容上(为下文写谁做什么做铺垫;写谁做什么与谁做什么对比,突出主人公的特点;揭示中心:

___________________);

语言上(运用了____________修辞手法,表达了谁什么特点或者什么感情)

c.一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

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作铺垫;总领下文;

(2)、文中:

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

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

 

基础知识

1.为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酝酿()镶()唱和()枯涸()

骸()骨静谧()喑()

2.依据下列词语中的拼音写出汉字:

黄yùn()zhù()蓄níng()神清liè()

葱16ng()轻yíng()崩tā()gū()舟

3,解释下列词语在课文中的含义:

花枝招展:

玄奥:

里程碑:

静谧:

4,默写《春》一课中两组优美的排比句

描写春花色彩美:

,,。

描写春雨形态美:

,,。

5.在下列语句后面的括号内,写出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

①有许多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

②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

③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

6.在下面四个词语中选择合乎句子语义要求的词语填空:

急促柔和清脆微弱

①可它们的声音不强,我耳朵的鼓膜并不都能捕捉到这()的声音。

②我所能听到的一点点歌声则是非常()的,与夜色苍茫中的静谧气氛再适合不过了。

7.在下面句子的空格内填人恰当的标点符号

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

【参考答案】

1.niàngxiānghèhéháimìyīnsū

2.晕贮凝洌茏盈塌孤

3.

(1)比喻姿态优美。

(2)玄秘深奥。

(3)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

(4)安静

4.①红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像雪。

②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5.①拟人②比喻和拟人③比喻

6.①微弱②柔和

7.(逗号),(逗号);(分号),(逗号)

二、文言文讲解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

“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

“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思不同的一项 ( )

   A.尊君在否 B.待君久不至 C.君与家君期日中

   2.对“公大笑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说明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

   B、谢太傅“笑”前喻,而“乐”后喻。

   C、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D、谢太傅认为后一喻没有前一喻好。

   3.“儿女”一词古今义有何差别。

   古义:

 今义:

 

   4.文中两个以雪为喻句子是 ; 。

   你认为哪个更好?

为什么?

   

   5. 文中“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从上下文看,“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答案解析】:

1.C 2.D 3.古义:

指子侄这一代晚辈的统称。

今义:

指儿子和女儿。

 

4.撒盐空中差可拟 未若柳絮因风起;后一句好,因为比喻不仅要形似,更要神似,要有意蕴。

“柳絮”一喻好就好在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

“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

(不仅限此答案,只要有道理即可)。

5. 融洽、欢快、轻松等家庭氛围。

(答出一两点即可)“儿女”犹言子侄辈,指家中年轻一代人。

今之“儿女”则专指子女。

 

三、阅读理解

溃散的黑暗

   赵丽宏

  1我的眼前闪动着一双乌黑的眼睛。

在这双眼睛里,世界是一片无穷无尽的黑暗,然而

它们执著地亮着,寻觅着旁人无法体会的光明。

  2大约10年前,记者吴斐告诉我,上海盲童学校有一个盲姑娘,叫杜琼,喜欢文学,喜欢朗诵散文和诗歌,很希望得到我的书。

这样的要求是不能拒绝的。

我把刚出版的散文诗集《人生遐思》寄给她时,心里纳闷:

一个双目失明的孩子,怎么读书?

  3不久,我就收到了杜琼的信。

信很厚,是盲文,用针在厚厚的纸上刺出来,必须用手指来读,我当然读不懂。

不过,信中附了她父亲的译文。

她在信中告诉我:

“我朗诵了你书中的很多作品,以后我把录音带送给你。

”这是我收到的第一封盲文来信。

  4她真的给我送来了录音带。

那天,她由父亲陪着来到我家。

如果事先不知道,我真看不出她是个盲人。

那一双乌黑的眼睛,很神气地睁着,仿佛世上所有的光明都在她的视野里。

她微笑着,用清脆悦耳的声音大声说话,客厅里回荡着她的笑声。

她告诉我,她准备把这本书翻译成盲文出版。

她这么说,我报之一笑。

我问她,将来毕业了,准备做什么。

她想了想,答道:

“我很想到广播电台做一个播音员。

我看不见,但我能说,可以把心里想的都告诉别人。

我想搞盲人教育,譬如,教盲人学会用电脑,使他们能像明眼人一样面对生活。

”她的这些想法使我惊讶,当时,电脑对大多数明眼人来说还是一个神秘莫测的东西,她竟然已经异想天开了。

这是她的美好愿望,有愿望,总是好事情。

对一个盲人来说,最可怕的,大概就是对生活失去信心。

而眼前的这个盲姑娘,对一切都充满了兴趣。

这些兴趣,能不能将她引向理想的光明境地呢?

  5我听了杜琼朗诵的录音。

她的声音柔和甜美,热情洋溢,对散文和诗的意境有独特的感悟。

这声音里有一个中学生的天真烂漫,也有一个生活在黑暗中的人对光明的憧憬,而这,决非一般的孩子所能表达。

她的朗诵使我感动。

  6过了半年,杜琼打电话告诉我,《人生遐思》已经由盲文出版社出版。

这消息使我感到意外,也使我不得不对她刮目相看。

不久,杜琼寄来了书。

这是一本牛皮纸装订成的书,又大又厚,没有任何色彩,除了封面上几个黑字,其余全是用针刺出来的盲文。

在我出版的很多书中,这是最厚重的一本,却也是唯一一本自己无法读懂的书。

书的扉页上,杜琼用针刺了这样一行字:

“愿您有更多的作品滋润盲孩子的心田。

”我把这本书放在书架上,看到它就想起杜琼热情洋溢的声音,想起她那双乌黑明亮的眼睛,想起一个盲孩子对我的期望。

  7有时候,我很自然地会想象她的那个黑暗世界。

在那个只有声音没有光亮和色彩的世界里,一个盲姑娘如何生活,如何思想?

有一次,我问一个生性活泼、无忧无虑的小姑娘。

她的年龄和杜琼相仿,和杜琼一样,她也有一双乌黑的大眼睛,不同的是,她的眼睛能从容地观赏世间的一切,她的视野里一片光明。

我问她:

“假如你的眼睛什么也看不见了,你会怎么样?

”她几乎是不假思索地答道:

“那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我宁可死!

”我心头一震。

杜琼就天天生活在我想象的黑暗世界中,而她活得如此充实。

生活和命运,把人和人塑得那么不同。

  8杜琼初中毕业了。

她比同龄的孩子更早面临选择职业、选择谋生手段的难题。

在这样的难题面前,浪漫的幻想只能让位给严峻的现实。

她考进了一个医疗推拿班,她要用一双灵巧的手,驱除病人的伤痛。

她常常打电话,告诉我她的学业进展,有时候还忍不住把老师和病人对她的赞扬告诉我。

我为她高兴。

我想,她不仅能做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也能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对一个盲人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很低的目标。

不过我知道,在杜琼的心里,她那理想并未泯灭,它们还会像火星一样,在她的心里闪烁,只要有机会,这些火星就会燃烧成灿烂的火花……

  9花了三年时间,杜琼以优异成绩从医疗推拿班毕业了。

然而她还想追求她日思夜想的文学和广播。

她想报考北京广播学院,被婉拒,想报考大学的中文系,也被回绝。

她还找了广播电台,想去当一个专为残疾人播音的播音员,结果可想而知,依然是失望。

她处处碰壁,只因为是一个盲人,只因为她无法浏览明眼人一目了然的世界。

 10电话里,我想不出用什么话安慰她,倒是她安慰我:

“没关系的,我可以自学嘛!

”轻松的语调中,我感觉到的是辛酸和沉重。

  11她作了一个使我吃惊的选择——报名参加前进业余英语进修学院。

学院开始想拒绝她入学,可她发誓能和其他学生学得一样好。

于是她和一群明眼的年轻人一起坐进了教室。

一本厚厚的英语教材,500多页,她一行字也读不出来。

怎么办?

她花了几个月时间,请父亲帮她读,她自己动手,用针把所有的内容都刺成了盲文。

期中考试,她考了90分,期末考试,她考了96分,在班里名列前茅。

当她用一口流利的英语和她的同学们对话时,所有人都认为这是奇迹。

  12四年前的一天,杜琼来电话,告诉我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消息:

她已顺利通过美国一所学校所有的考核,并成为那所学校录取的第一位来自中国的盲人学生。

她选择的专业是电脑。

  13于是,一个盲姑娘,打起背包,告别了父母,告别了她生活了很多年却无法看一眼的城市,孤身一人踏上了艰难的异域之路。

她在电话里和我告别时,我嘴里说着祝福的话,心里却在为她捏一把汗。

从此以后,谁也帮不了她,一切全得靠她自己了。

  14她到美国后的故事,大概可以写一部激动人心的小说。

在陌生的土地上,她睁大着她那双乌黑的眼睛,跌跌撞撞地向前走着,没有人能阻止她追求理想的脚步。

她被人歧视过,被人轻视过,也被人误解过,但是一次又一次,她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她是一个有骨气有能力有智慧的中国人,尽管她什么也看不见。

她学会了电脑,完成了学业,做成了很多健全的人也未必能做到的事情。

她赢得了所有和她接触过的美国人和来自其他国家的人们的钦佩和尊敬。

每次通电话,我听到的都是快乐而生机勃勃的声音。

有一次,她甚至告诉我,她正在设法设计一种供中国盲人使用的电脑软件。

“我希望,有一天,国内的盲人也和我一样,借助电脑,和明眼人一样读书写作。

这一天会有的。

”她的语调,和很多年前她朗诵我的诗文时一样,甜美柔和,洋溢着热情,只是增添了很多自信。

这时,我丝毫也不怀疑,她的设想,迟早会变成现实。

  15以常人眼光来看,这位盲姑娘确实是奇迹的创造者。

我常想,她想要证明什么呢?

她只想证明自己的价值,只想和常人一样,为这个世界增添光亮。

对一个双目失明的姑娘来说,这是多么可贵。

有些人,生着明亮的眼睛,却仿佛被黑暗包裹着,在窄小的圈子里举步不前。

而在这个盲姑娘面前,无边的黑暗却无可奈何地溃散了。

杜琼的经历告诉我们:

只要努力,这个世界上没有办不到的事情——对健全的人们如此,对残疾人也一样。

  (文章有删改)

1.从记叙的顺序看,本文采用了          。

2.在盲姑娘一步步实现理想的过程中,我的情感也是一个渐变的过程。

盲姑娘准备把书译成盲文,我“报之一笑”;盲文《人生遐思》出版,我对她          ;           ,我“为她捏一把汗”;她设法设计             ,我“      ”。

3.文中多次写到盲姑娘的声音,如“清脆悦耳的声音”。

请再举出两例。

  

4.第⑦段写到了另外一个小姑娘,有什么作用?

  

5.赏析:

  

(1)结合语境,品析第14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2)说说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妙在哪里。

  

6.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引发你怎样的思考?

  

7.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文中多次写到盲姑娘一双乌黑的眼睛,请你也来写写这双眼睛。

(不要照抄原文)

  

8.请从课内外阅读积累中举一个与盲姑娘类似的事例。

(不少于20字)

    

解析:

这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

文章主要记叙了盲姑娘杜琼以超乎常人的毅力,为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克服重重困难,努力追求,最终获得成功的成长过程,读来令人钦佩,给人鼓舞。

第1、2两题是从对文本整体感知的角度来命题的。

第1题主要考查对文章记叙顺序的辨识能力。

作答时,首先必须具备对记叙文文体知识的积累,即对顺序、倒序、插叙等的特征有一个清楚的了解;其次要认真地通读全文,并注意捕捉文中表示时间先后或事件发展的词语;第三要认真读题,准确理解题意,譬如:

题目要求“从记叙的顺序看”,而不是从全文的结构看,千万不要被文章第1段所迷惑,否则很容易“误入歧途”,造成失分。

第2题主要考查理清文章思路并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

作答时,要在通读全文把握大意的基础上,着重弄清楚盲姑娘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努力的过程,及“我”对此所发生的心理变化,并利用关键词语加以概括表述。

  第3、4题是从对人物形象描写的角度来命题的。

第3题主要考查对人物外貌特征的把握能力。

就题型而言,它属于读书方法题中的摘抄类试题。

作答时,只要能认真阅读全文,并从中找出描写盲姑娘声音的文字,然后加以提炼取舍即可。

第4题则主要考查对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的辨识理解能力。

答题时,要将描写“另外一个小姑娘”的文字与对盲姑娘的描写对照起来阅读,便可得出正确的答案。

  第5题是从语言赏析的角度命题的。

其中第

(1)题主要考查对重要词语表达作用的理解能力。

作答时要结合词语所处的语境,并要弄清楚这个词语的表述对象,然后综合两方面因素进行揣摩即可。

(2)题主要考查对精彩语句的赏析能力。

作答时同样要结合句子所处的语境,然后从句式特点或所用的修辞手法等方面加以品味思考。

  第6题是从阅读感悟体验的角度来命题的。

题目具有一定的开放度。

虽然其题干的表述为“引发你怎样的思考”,其实它主要考查的是对重要语句深刻含义的理解。

作答时,既要联系句子所处的语境,又要善于抓句子中的关键词语,还要能够辨识句子的表现手法(譬如本题中句子所用的“对比”手法),然后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运用联想的方式进行思考。

  第7、8题都是从阅读联想和想象的角度命题的。

不过,第7题要求由主人公的外貌特征生发联想,而第8题则要求由主人公的典型事迹生发联想。

前者主要考查的是捕捉人物外貌特征并进行准确描写的能力,而后者则主要考查阅读的积累情况及对事件的概括能力。

这类题目的开放度较大,答案一般都是不唯一的,只要“内容接近”或“事例类似”即可。

  参考答案:

1.顺叙2.刮目相看孤身一人异域求学供中国盲人使用的电脑软件丝毫也不怀疑3.例如:

生机勃勃的声音;热情洋溢的声音。

(写句子也可)4.运用对比的手法,反衬(衬托、突出……)盲姑娘乐观、坚强的品质。

5.

(1)“跌跌撞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盲姑娘在陌生的土地上被人歧视、被人轻视、被人误解的坎坷历程。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盲姑娘对理想的执著追求。

6.示例:

有些健全的人,缺少理想、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而盲姑娘有理想,有抱负,积极乐观,执著坚强。

她是我们的榜样。

(言之成理即可)7.示例:

这双乌黑的眼睛,透着光亮,闪着愉快的光芒,仿佛世上一切的光明都在眼中,是那样神气,那样睿智,那样执著。

(内容接近即可)8.示例:

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双目失明、全身瘫痪的情况下,奇迹般地完成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的创作。

秋的气味

林海音

秋天来了,很自然地想起那个地方──西单牌楼。

无论从哪个方向来,到了西单牌楼,秋天,黄昏,先闻见的是街上的气味。

炒栗子的香味弥漫在繁盛的行人群中,赶快朝向那熟悉的地方看去,和兰号的伙计正在门前炒栗子。

和兰号是卖西点的,炒栗子也并不出名,但是因为它在街的转角上,最是扎眼,就不由得就进去买。

来一斤吧!

热栗子刚炒出来,要等一等,倒在箩中筛去裹糖汁的沙子。

在等待称包的时候,另有一种清香的味儿从身边飘过,原来眼前街角摆的几个水果摊子上,枣、葡萄、海棠、柿子、梨、石榴……全都上市了。

香味多半是梨和葡萄散发出来的。

沙营的葡萄,黄而透明,一撅两截,水都不流,所以有“冰糖包”的外号。

京白梨,细而嫩,一点儿渣儿都没有。

“鸭儿广”柔软得赛豆腐。

枣是最普通的水果,郎家园是最出名的产地,于是无枣不郎家园了。

老虎眼,葫芦枣,酸枣,各有各的形状和味道。

“喝了蜜的柿子”要等到冬季,秋天上市的是青皮的脆柿子,脆柿子要高桩儿的才更甜。

海棠红着半个脸,石榴笑得露出一排粉红色的牙齿。

这些都是秋之果。

抱着一包热栗子和一些水果,从西单向宣武门走去,想着回到家里在窗前的方桌上,就着暮色中的一点光亮,家人围坐着剥食这些好吃的东西的快乐,脚步不由得加快了。

身后响起了铛铛的电车声,五路车快到宣武门的终点了。

过了绒线胡同,空气中又传来了烤肉的香味,是安儿胡同口儿上,那间低矮窄狭的烤肉宛上人了。

门前挂着清真的记号,他们是北平许多著名的回教馆中的一个,秋天开始,北平就是回教馆子的天下了。

矮而胖的老五,在案子上切牛羊肉,他的哥哥老大,在门口招呼座儿。

他的两个身体健康、眼睛明亮,充分表现出回教青年精神的儿子,在一旁帮着和学习着剔肉和切肉的技术。

炙子上烟雾弥漫,使原来就不明的灯更暗了些,但是在这间低矮、烟雾的小屋里,却另有一股温暖而亲切的感觉,使人很想进去,站在炙子边举起那两根大筷子。

老五是公平的,所以给人格外亲切的感觉。

它原来只是一间包子铺,供卖附近居民和路过的劳动者一些羊肉包子。

渐渐地,烤肉出了名,但它并不因此改变对主顾的态度。

比如说,他们只有两个炙子,总共也不过能围上一二十人,但是一到黄昏,一批批的客人来了,坐也没地方坐,一时也轮不上吃,老五会告诉客人,再等二十几位,或者三十几位,那么客人就会到西单牌楼去绕个弯儿,再回来就差不多了。

没有登记簿,他们却是丝毫不差地记住了先来后到的次序。

没有争先,不可能插队,一切听老五的安排,他并没有因为来客是坐汽车的或是拉洋车的,而有什么区别,这就是他的公平和亲切。

一边手里切肉一边嘴里算账,是老五的本事,也是艺术。

一碗肉,一碟葱,一条黄瓜,他都一一唱着钱数加上去,没有虚报,价钱公道。

在那里,房子虽然狭小,却吃得舒服。

老五的笑容并不多,但他给你的是诚朴的感觉,在那儿不会有吃得惹气这种事发生。

秋天在北方的故都,足以代表季节变换的气味的,就是牛羊肉的膻和炒栗子的香了!

一九六一年十月三十日

(选自央视网站“文化频道──电视诗歌散文”)

1.本文先写物,再写,表现北平秋天、的特点。

(3分)

2.北京城很大,可写的地方很多,作者为什么只选取西单牌楼和安儿胡同口儿上的烤肉铺来写呢?

(2分)

3.从文章来看,老五是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2分)

4.文章语言口语化是本文一个突出的特点,试找出一处,加以品析。

(3分)

5.“海棠红着半个脸,石榴笑得露出一排粉红色的牙齿”这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何好处?

(3分)

6.你认为这篇文章只是写北京秋的气味吗?

请谈谈你的认识。

(4分)

参考答案:

1.人祥和亲切

2.因为这两处地方最能体现出北京的秋味,是季节变换的气味的代表。

3.公平、亲切、随和、诚朴

4.如,“沙营的葡萄,黄而透明,一撅两截,水都不流,所以有“冰糖包”的外号。

”口语化的描绘,动作、情态就非常鲜明,如在眼前。

5.拟人。

将海棠和石榴人格化,说明北京秋果的成熟,及对人的诱惑力。

6.这篇文章是借写北京秋的气味,来展现北京人的精神状态。

四、作文

动力来自(2007年北京市新课标中考作文题)

要求:

(1)将题目补充完整,构成你的作文题目,并抄写在作文纸上。

(2)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3)不少于600字。

(4)作文中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和师生姓名。

【试题解析】

从命题形式上看,采用半命题作文,有利于拓展考生思维,有利于体现考试与评卷的公正性;从命题内容看,考题关注自我生活与个性成长,极具时代感,不管是个人追求还是集体的力量,不管是美好道德还是细腻情感,均可入题。

要写好这道考题,得注意三点

一、扣住“动力”准确审题

拓宽思路,考题的写作内容极为广泛,如父母兄弟等亲人,师生同窗与好友,历史上的伟人与英雄,精美的诗词与名著,获取的荣誉与遭遇的挫折,自信、坚强等品质,活跃在舞台上的超级男女生等等,只要是能够触及自己的情感与灵魂,能够激发自己进取,促使自己提高的对象,均可成为写作内容。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填入的这些写作对象并不是我们写作的终极目标,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要通过这些写作对象,展示它们给生活带来的巨大动力。

否则,文章容易进入偏离题旨的误区。

如写作“动力来自诗歌”时,决不能简单地描绘诗歌给自己营造的美丽生活,而应该写出不同的诗歌给生活带来的影响,带来的鼓励。

二、抓住“动力”巧妙构思

由于考题思想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