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管理模式构建研究13页精选文档.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901380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5.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管理模式构建研究13页精选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管理模式构建研究13页精选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管理模式构建研究13页精选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管理模式构建研究13页精选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管理模式构建研究13页精选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管理模式构建研究13页精选文档.docx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管理模式构建研究13页精选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管理模式构建研究13页精选文档.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管理模式构建研究13页精选文档.docx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管理模式构建研究13页精选文档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管理模式构建研究

一、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管理模式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管理就是商业银行为实现不良资产管理目标,以一定的形式对不良资产接收、维护、处置等环节进行系统运作的过程。

这个“形式”就是不良资产的管理模式。

商业银行采用什么样的不良资产管理模式与商业银行的自身特点、发展战略、外部环境密切相关。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尝试采取一些方法解决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归结起来主要有财政补贴法、企业破产法、贷款豁免法等,但这些方法加大了财政的负担,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不良资产状况,特别是在中国民生等股份制商业银行成立后,这些解决方法造成了国有商业银行对其它竞争主体的歧视。

因此,国有商业银行及监管机构一直在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方式。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金融危机不断发生,不良资产处置模式逐渐归结到“好银行+坏银行”模式上。

发达国家如美国的RTC、德国的托管银行、日本的过渡银行等即采此制,转轨国家如波兰、捷克等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如韩国、泰国等也有类似的资产管理的公司。

进入20世纪末,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即要面对加入“WTO”后开放金融服务的压力,又要应对来自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激烈竞争,因此,为了迅速改善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采用了“好银行+坏银行”模式,设置了四个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即:

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并通过这些资产公司大规模一次性接收国有四大银行的不良资产。

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完成了对1996年以前形成的14000亿元不良资产第一次剥离后,也加强了仍然留存在本行的不良资产处置和管理力度,在管理模式上基本采用在银行内部设立专门部门进行不良资产的管理,其基本职能是集中、专业化地处置和管理不良资产。

二、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主要管理模式分析

从国内外银行管理管理实践看,管理不良资产的组织模式大体分为三种:

一是“好银行+坏银行”模式。

即将银行的不良资产按市场公允价转让给一个独立子公司,母银行由于转让了不良资产而成为好银行,而子公司则由于接受了不良资产而成为坏银行。

二是专业部门管理模式。

这类部门为商业银行内设的、专门从事其他部门移交的不良资产的管理和处置的机构。

三是“一体化”管理模式。

即由银行现有经营管理部门,比如:

风险管理部门或信贷管理部门,负责对不良资产的日常管理和处置。

这种管理模式把信贷资产的发放、贷中管理、贷后管理、不良资产管理统一交由一个部门管理,因此称为一体化的管理模式。

(一)不同管理模式的经济分析

不良资产管理模式的边际成本主要来自于:

一是管理成本的变动。

管理成本包括协调成本和机构成本、激励和监督成本。

协调的难度越大、机构越庞大,管理成本越高。

二是是效率成本,表现为处置效率集约化程度的高低带来的成本变化。

三是不良资产责任的重新界定导致的转移成本,主要包括移交过程可能带来的责任悬空、时效超期等导致资产永久损失和责任界定时的谈判成本等。

四是专业化成本,主要是管理的专业技术水平变化导致的专业能力的变化而形成的成本变化。

至于其他固定因素导致的成本,如资产质量导致的处置成本与组织的建立与否无关,但组织可以通过专业化和集中化、集约化处置降低处置成本。

(1)“好银行+坏银行”模式。

在“好银行+坏银行”模式下,银行将不良资产一次性剥离给专门从事不良资产处置的资产管理公司,而使自身资产质量迅速净化,成为资产结构好、质量高的好银行。

同时由于处置和管理的专业化,以及产权的严格界定,可以提高处置和管理的效率,因此,处置的速度是相当快的,效率成本非常低;但是如果采用市场化定价方法向资产管理公司剥离不良资产的话,由于一次性批量处置的不良资产规模大,在资产移交过程中可能产生损失,产权界定的成本较高,因此转移成本加大。

此外,这种模式需设立专门资产管理公司,导致管理成本较高。

(2)专门部门管理模式。

相对“好银行+坏银行”模式,银行设置专门部门对不良资产进行专门管理,未把不良资产剥离出银行账面,但在责任上,在银行内部划分了不良资产管理的责任边界。

因此,这种模式具有专业化管理性质,可以加大不良资产的管理力度,提高不良资产处置效率,减少效率成本;但是由于需要必要的责任界定,因此也存在移交成本;激励成本等管理成本也较高,但小于“好银行+坏银行”模式。

(3)“一体化”管理模式。

由于不良资产仍然在相关信贷管理部门进行管理,产权界定和激励纳入银行现有的管理中,因此,这部分成本增加不多,但是这种模式专业能力和管理能力不高,可能导致处置和管理的力度不够,其处置成本除与资产质量有关外,还与管理不力导致的资产损失有关,因此效率成本和专业成本较高。

同时,不良资产也未从银行账面剔除,银行需要每年消化自身不良资产造成的资产损失。

不同管理模式的成本变化对比

模式

效率成本

管理成本

转移成本

专业化成本

好银行+坏银行

降低

较高

较高

降低

专业部门模式

较低

较低

一体化管理模式

较高

较高

(二)主要管理模式的局限性

(1)“好银行+坏银行”模式。

“好银行+坏银行”模式处置不良资产本身就有很强的行政色彩,这一模式的实施需要国家财政的强力支持,才能使规模巨大的不良资产一次性剥离。

2003年12月31日,经政府特别批准,建行1289亿元的可疑类不良贷款以无追索权基准按照本金50%的价格出售给人民银行,建行立即确认了该笔交易,按售价人民币644.50亿确认应收款项。

由于建行已经为该可疑类贷款提取了1002.68亿的拨备,该不良资产的实际账面净值为286.32亿元,净值率22.2%。

售价644.50亿与净值286.32亿之间的差额358.18亿元被计入建行的所有者权益。

从建行不良资产剥离的情况来看,首先,在剥离的价格上,双方没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谈判,而是基本由银行监管部门代表国家,在考虑剥离银行资本金需求的情况下,确定剥离价格。

其次,资产公司接受不良资产的被动性。

在这次剥离中,建设银行受益颇大,但是接受资产的信达资产公司,却因为不能对项目进行尽职调查,所接收项目的状况良莠不齐,存在大量借款人资料缺失、丧失诉讼时效、债务人解散等问题,给后为的不良资产处置工作埋下隐患。

最后,资产管理公司成立需要巨额的资本支持。

我的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资金来源有三种:

一是财政注资。

各大金融管理公司的注册资本金全由财政拨入,除东方资产管理公司的拨入60亿元人民币和5亿美元外,其他三家公司均为100亿元人民币;二是划转中国人民银行发放给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再贷款5739亿元;二是发行金融债券8200亿元。

由于“好银行+坏银行”管理模式存在上述特点,目前中国光大银行、中信银行等国有银行很难在凭借这种“剥离”式的方式消化不良资产,而依靠自身的力量成立类似的“坏银行”资产公司,更是缺少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因此,因此商业银行只能走依靠市场走自主消化的路径。

(2)专门部门管理模式。

尽管各商业银行纷纷设立专门部门管理不良资产,但是不良资产管理效率并没有得到切实提高,专门部门管理模式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内部转移定价机制缺乏,约束激励不到位。

与银行正常的资产管理相比,银行内部对不良资产管理效果缺乏科学而准确的评价,不良资产由于它自身价值特性,其实际变现值与资产账面值相差甚远,但目前的考核指标一般都是以资产账面价值作为考核基数,而不是实际价值作为考核标准,这种指标即不能对管理的目标和责任进行准确的计量和考核,也不能由此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上级对下级的管理只满足于下指标、下任务,而不能完全反映不良资产管理工作所承担的难度和责任,不能使约束与激励相对称,严重挫伤不良资产管理者的积极性,不利于不良资产管理的效率提高。

二是不良资产交接责任认定模糊,给信贷管理造成负面影响。

不良资产在移交给不良资产管理部门之前,要对形成不良资产的责任进行了认定。

在前期责任理清后,不良资产管理部门才能接手处置不良资产,但是由目前不良资产交接责任认定刚性不足,许多资产处置后仍没有对形成不良资产的责任人进行追究,因此在客观上造成了对信贷管理的违规违纪问题的“放纵”,给银行的风险管理带来了不良影响,同时对不良资产处置行为提出了逆向责任追究,影响了不良资产的处置效率。

三是不良资产分类管理方式单一,缺乏有效治理机制。

不良资产由信贷部门交至不良资产管理部门时的分类方法是贷款五级分类法,不良资产管理部门为了使统计口径统一,一般还继续使用这一分类方法,即:

按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损失类贷款三类进行管理,但是这一分类方法不能满足不良资产管理的需要,不能细致区分不良贷款个案特征,不良资产治理策略针对性不强;同时,由于分类方法比较笼统,导致不良资产管理部门当期的工作措施和努力无法体现,致使不良资产日常管理动力不足。

四是不良资产在从接收到处置过程中,层层审批、汇签,使不良资产管理很难适应市场的要求,错失处置不良资产的有利时机。

(3)“一体化”管理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商业银行对不良资产责任的追究效率低下,使商业银行不能真正开展有效的不良资产管理,大批的贷款风险不能得到暴露,造成了风险的隐性积累,同时由于责任追究不利,在信贷资产审批和发放环节容易滋生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因此,“一体化”管理模式不良资产管理效率低下,绝大多数商业银行已放弃这种管理模式,只有一些地方小金融机构和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银行使用这一模式。

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管理模式构建—矩阵式内部集中管理

总结以上不良资产管理模式中存在的不足,根据现在商业不良资产管理的基本需要,结合实际,下文提出商业银行矩阵式内部集中管理模式,并从管理理念、组织形式、主要特点、内部流程等方面进行说明。

(一)以资产重置价值为核心的管理理念

近几年来,商业银行实施新的发展战略,以公司治理结构为基础的改革力度加大,使商业银行向着产权明晰,管理科学的方向发展。

这一改革以是界定包括国家在内的所有投资者的资产价值为基础的,根本目标是实现所有投资者投资的价值最大化,或者说是“使现有所有者权益的市场价值最大”。

这种以价值为核心的管理模式从制度上使资产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可以克服资产实物委托型和直接管理导致的出资人对资产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的混合不清,管理效率低下、资产增值能力差等治理缺陷。

出资人所管理的客体对象主要是从价值形态而不是从实物形态维护资产的保值增值;从银行管理者的角度看,其承担的责任主要是从价值形态方面确保所管理的资产在经营过程中得以保值增值。

不良资产也是银行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良资产的管理必然要与商业银行的总体经营目标相一致,其动因分析如下:

我们把股东投资于银行视同一个投资期趋于无穷大的投资项目时,银行价值最大化目标就是银行所有投资的子项目累计净现值(NPV)最大化目标,企业价值(V)就等于未来各期净现金流量的现值,用公式表示为:

式中:

CFt为企业在第t期预期得到的现金净流入量;r为反映现金流量风险贴现率,即加权平均资本成本;n为产生现金流量的总期数。

CFt可表示为:

式中,EBITt表示利息和税收前收益,利息主要指银行附属资本中的次级债券、法定可转换债券等债务资本的利息支出,不包括存款利息支出。

De表示折旧,Ie表示资产本性支出,T表示所得税率。

如果假定处于成熟发展阶段的银行在当年计提的折旧范围内安排资本性支出新增计划,因此,折旧和资本性支出相互抵消。

这样,银行价值可进一步表述为:

从不良资产定义看,不良资产的处置不会使全部资产得以回收,将会给银行带来损失,形成成本,从而减少EBIT,构成银行整体价值的减项。

当存在不良资产损失成本LNPL时,上式表示为:

式中,EBIT’为未发生不良资产损失时的利息和税收前收益,而紧跟其后的减项就是不良资产造成的银行价值的减值,因此,为使银行价值达到最大化的目标,就必须将不良资产的价值损失降到最低,其实质就是要以不良资产价值为目标进行管理。

由于银行的信贷资产由正常资产转为不良资产后,起初评价信贷的因素已经发生重大变化。

不良资产是已发生了信贷风险的信贷资产,这部分资产的借款企业不具备正常的还款能力,甚至第二还款来源也无法清偿债务,不能给银行带来预期的现金流以实现信贷资产价值,也不能足额收回信贷资产本金。

即:

0≤VNPL

VNPL为不良资产价值(实际价值),V0为不良资产原值。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管理的最佳状态就是使不良资产最终实现的价值接近这个实际价值。

因此,不良资产管理要对不良资产的价值进行了重新评价,并以重置价值为基础将价值理念贯穿于不良资产管理的各个环节,以价值为核心实现不良资产处置方式、激励考核等管理的优化,从而达到效率与效益的统一。

(二)组织形式

矩阵式管理模式是以业务“条线管理”与横向的“块块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方式。

结合不良资产管理的特点,矩阵式管理模式在形式上的主要特点如下:

一是以事业部制强化不良资产管理部门的独立性,划清不良资产管理部门与其它业务部门的责任界线。

因此矩阵内部集中管理模式是以事业部为中心的矩阵管理模式,总行设立事业部形式的不良资产管理部门,一级分行下设分支机构主要对总行的事业部负责,接受总行不良资产管理部门的考核。

同时在横向上又把这个考核结果纳入所在分行的总体考核评价体系内。

二是以管理层次扁平化,提高不良资产的处置效率。

总行直接管理经营性机构,一级分行即是经营中心,行使授权范围内基本的经营管理权,分行以下机构原则上不再设立经营机构。

三是不良资产通过内部定价向不良资产管理部门集中处置。

(三)主要特点

(1)是以重置价值为中心的绩效衡量体系。

对不良资产的考核不能仅仅以成本标准衡量,更不能以利润考核,因此,不良资产管理部门作为国有商业银行内设部门,即不是利润中心,也不是单纯的成本中心,对不良资产管理考核需要以涵盖成本和效率的价值标准作为衡量业绩的基本的依据。

第一,不良资产管理部门以内部定价接收不良资产,按照被赋予的资产处置和管理权利对不良资产处置和存量管理的价格、途径和方法负责,以提高决策效率;第二,银行对部门经营业绩以不良资产处置价值为标准设定目标责任和进行定期考核,而这种价值标准不但反映不良资产直接价值实现还反映银行长期价值实现要求和效率要求。

考核主要分为两个层次,一是银行管理层对不良资产管理部门的考核;二是不良管理内部对员工的考核。

第三,该部门不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但是具有以价值目标责任为基础的自我约束机制,并建立其自身的激励机制,如采取“基本工资+激励薪酬”模式的内部分配机制等,在部门内部形成激励竞争机制。

(2)完善不良资产内部交易制度。

内部交易制度就是要在不良资产管理部门与其它信贷资产管理部门之间按内部转移价格移交不良资产的一系列政策规定,其内容包括:

管理主体变更、转移定价等。

(3)完善不良资产分类管理。

在五级分类的基础上,设计符合不良资产管理要求的分类管理办法,清晰表现不良资产的变化趋势和管理状态。

通过不良资产的分类有效控制不良资产的劣化,同时及时体现不良资产管理部门的工作进度。

(4)深化不良资产管理的专业化程度。

不良资产管理能力包括不良资产专门管理和集约化处置的技术能力、资产损失的吸收能力和与银行外部环境的协调能力。

不良资产的管理能力越高,其处置的效率就越高,而不良资产管理能力的提高则要依靠一只专业化的不良资产管理队伍。

在本不良资产管理模式中,将以财务管理、风险评估、法律事务、资本运作等专业人才为保障,针对不同的处置要求,分工协作,形成不良资产处置流程,从而提高对不良资产管理能力。

(四)内部业务框架及流程

在矩阵式内部集中管理模式下,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管理部门内部业务框架、业务流程与银行其它部门之间的关系如下图:

流程图

不良资产管理部门内部基本上分为四个基本业务流程,即不良资产接收、分类管理、不良资产处置、考核评价,这一流程是依靠专门系统进行管理和沟通。

不良资产从信贷部门从外部输入,不良资产管理部门接收不良资产,并且以内部转移价值确定不良资产成本价格;然后进行个案专项管理,对不良资产进行分类管理,对于条件成熟的项目进行入不良资产处置环节,确定处置策略和价格以及选定处置方式。

经过处置的不良资产根据其处置方式的不同形成不同的处置结果,对于转让变现的项目,以现金形式流回银行的财务中心,与其内部转移价格轧差后进行核算。

对于以重组方式的不良资产处置,则在一定的观察期后,如果贷款风险状况改善,则将贷款的风险等级回迁正常类贷款,项目交还信贷部门继续管理。

对于以债转股等资产化方式处置的不良资产,则交至投资银行部门进行管理,当然有些项目可能在处置移交后又发生新的风险,这时再由不良资产管理部门进行接收处置。

最后对不良资产的处置进行考核评价,主要依靠不良资产的处置额(率)、现金收回额(率)、拨备释放(率)等指标。

稽核监察部门则对项目接收时的责任认定和处置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事后检查监督。

下面对管理流程中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进一步的说明。

(1)不良资产接收。

不良资产的接收就是不良资产在银行内部进行转移,主要内容包括:

一是明确管理主体的变更,明确不良资产管理责任随着管理主体的变更而转为不良资产管理部门。

二是有关资产档案的移交、验收的相关规定,主要是确定档案资料的完整性、合法性、有效性,以及移交双方的责任确定方式和程序。

三是原资产管理人管理责任的尽职审计、认定,以及相关责任人的责任追究落实情况。

四是资产价值认定标准原则和程序。

五是根据银行管理要求制度不良资产处置计划明确管理的效率目标。

通过接收的最重要作用就是使不良资产形成的责任与不良资产处置的责任划分清楚。

从操作上,就是要求对不良资产形成的责任人的责任要进行审计认定,并由监察部门将责任落实后才能交由不良资产管理部门,否则不良资产管理部门有权拒绝接受。

(2)内部转移价值。

不良资产接收过程中不但要对责任进行划分,而且要确定不良资产接收的价值。

内部转移价值的作用就是确定不良资产管理部门的考核基础,以及重新确定不良资产处置责任的基准。

目前内部转移价值的确定方法主要观点有两种,一处是用不良资产的账面价值,另一种是用中介机构的评估价值。

前一种方法不能体现不良资产已损失的价值,不良资产管理部门接收该资产后由于不良资产价值过高难以处置,而且即使能够处置,也不能客观对处置工作进行评价,不利于不良资产管理效率的提高。

而后一种方法,则加大了不良资产管理的成本,增加了管理环节,同时使不良资产处置缺乏回旋的余地。

不良资产内部转移价值应该以不良资产未来的现金流量按贷款实际利率进行折现后折算不良资产现值来确定。

其中预期未来现金流量包括抵押物的公允价值、担保人的代偿金额等。

但是不良资产价值实际上是动态地,因此在不良资产内部转移价值确定应该采用动态方式。

用折现法计算不良资产价值的计算方法实质上与商业银行计提不良贷款减值准备的方法是一致的,为了统一操作口径,简便操作,可以与不良资产减值准备结合在起计算不良资产的价值,用公式可以表示为:

不良资产价值=不良资产账面价值-不良资产减值准备

不良资产减值准备=不良资产账面价值-可预期未来现金流

(3)不良资产分类管理――账户式管理。

不良资产分类是在不良资产五级分类的基础上更细致的分类,主要是根据不良贷款个案特征,结合不良资产的还款记录、还款计划等情况进行分类,同时,通过分类也可以对不良资产管理部门的日常工作进行考核。

借鉴国外银行的先进经验,对不良资产分类可以采取账户式管理方法,即:

根据不良资产的风险实际状况和还款记录,对纳入不良资产管理部门管理范围的不良资产细化为修复类账户、活跃类账户、睡眠类账户、退出类账户、特别类账户进行管理。

修复类是指通过债务重组,观察期内正常履约,还款记录正常,资产风险分类已经回调为关注类(含关注类)以上类别但仍由资产保全部门进行管理的资产。

活跃类是指不良资产本金、利息全部或者部分按照还款协议偿付,或虽没有还款协议但有不少于二次主动还款记录,从实际还款之日起未超12个月的不良资产。

睡眠类是指连续12个月以上没有还款记录的不良资产。

退出类是指已认定为损失拟核销的不良资产。

特别类是指已核销资产的不良资产。

通过账户管理方式不但细化了不良资产的状态,便于不良资产管理部门有针对性的开展不良资产处置工作,而且还能够反映不良资产管理部门阶段性的工作成果,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资产保全部

李文涛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

1、常自认为是福薄的人,任何不好的事情发生都合情合理,有这样平常心态,将会战胜很多困难。

2、君子之交淡如水,要有好脾气和仁义广结好缘,多结识良友,那是积蓄无形资产。

很多成功就是来源于无形资产。

3、一棵大树经过一场雨之后倒了下来,原来是根基短浅。

我们做任何事都要打好基础,才能坚固不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业技术培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