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新课程与提高人文素养的研究.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898377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新课程与提高人文素养的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初中语文新课程与提高人文素养的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初中语文新课程与提高人文素养的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初中语文新课程与提高人文素养的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初中语文新课程与提高人文素养的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新课程与提高人文素养的研究.docx

《初中语文新课程与提高人文素养的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新课程与提高人文素养的研究.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语文新课程与提高人文素养的研究.docx

初中语文新课程与提高人文素养的研究

《初中语文新课程和提高人文素养的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正是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然而,面对西方外来文化汹涌而至的波涛,我们既不能因为曾有一个辉煌的古代文化时期而夜郎自大,更不能因急功近利而盲从。

因此,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长期以来的语文学科教育淡化了人文精神,过分追求应试价值,忽视了语文学科在健全人格培养方面的积极作用,导致了学生的个性被扭曲,人格遭冷遇。

学生不是为显示生活而活,也不是为理想而活,仿佛是为教材而活,为分数而活,成为麻木不仁、心如止水,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的书虫,这和我们人文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格格不入的。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开篇就提出: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在“课程性质和地位”部分明确指出: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因此,“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因而,每一个教师都应该理性地澄清认识,以更好地做好语文的教和学。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因此,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理应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教学中应着力弘扬人文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在陶冶情操、弘扬个性、塑造人格、培养创新上下功夫。

  “观乎人文,天下化成”。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历来注重文明教化的民族,在树德务滋中化民成俗,在润物无声中春风化人。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所以,我们认为,即使是到了21世纪,我们仍然要倡导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让我们的学生在灵魂深处夯筑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础,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提出了“初中语文新课程和提高人文素养的研究”的课题。

    二、概念界定:

   1、“初中语文新课程”:

是相对于2003年以前我国农村初中语文课程体系而言,她体现了四个新的基本理念:

一是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是挖掘语文教育的人文内涵,三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是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2、“人文素养”:

从语文素养的内涵来分析,“有关人的情感、意志、态度和思想观念”的成分语文素养应该是人文素养的内涵。

那么,既然“素养”是指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修习培养)在某一方面所达到的高度,则人文素养是则指人对于语文素养所包含的语文知识的学习而由这些知识内化在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气质、修养,如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

包括功用性和非功用性。

   3、“初中语文新课程和提高人文素养”的关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它兼顾语言和文化的层面,阐释了语文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体,它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

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的灵魂。

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运用和语感的培养,也要承担起“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重任。

   三、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课题组通过多种途径深入调研后认为,国内外很少有人对这个课题进行专门的研究,有的或者只是对“民族文化”本身的研究,其中影响较大的如云南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尹绍亭编著的《中国民族文化专题研究丛书》,以专题的形式多方面、多角度地探讨中国各民族的民族生态,生产生活、社会结构,婚姻家庭,礼仪节庆、信仰禁忌、语言文字、科技文艺等方面的传统文化和文化变迁;有的或者只对“语文新课程”的研究,如华东师范大学倪文锦教授的关于《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的研究较有深度和推广价值。

另外有浙江一所中学将亲近古诗文和弘扬民族文化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也取得了成效。

而把初中语文新课程和提高人文素养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进行研究还不多见,这就为本课题展开深入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四、课题研究预期目标:

  通过《初中语文新课程和提高人文素养的研究》课题的开展,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积淀他们的文化功底,让孩子打好传统的根基。

   1、使学生初步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在祖国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大量的精神养料,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另一方面,通过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识真伪、分善恶、辨美丑的能力,剔除各种不良文化的糟粕,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成为21世纪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开拓者和建设者。

   2、在教会学生认识和掌握本民族的语言文字的同时,使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初步具有一定的研读文化著作的能力,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一定的语言和文化经典名篇的积累和文化底蕴。

   3、以“语文教学跟生活实践相结合,实现课内外衔接”为指导思想,初步形成“课内外结合、学用结合”的语文新课程教学策略及以“对话——探究”为总纲的语文文化课堂教学模式。

   4、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使广大语文教师及时转变观念,更新知识,具有比较厚实的文化素养和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的能力以及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的能力和科研能力。

   五、课题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及方法:

  研究对象:

本校七年级全体学生。

  研究内容:

“初中语文新课程和提高人文素养的研究”,它首先应该是“新课标视野下”的一种研究,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中,它必须是以新的课程标准理念作统帅,把握好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这一基本特点。

从中学生的特点出发,确定研究的价值取向。

  其次,我们要因地制宜,立足新教材,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以如何宣扬初中语文教材所蕴涵的传统美德(诸如刚毅奋进、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精神,各族一家、协和万邦的宽容精神,忧国忧民、献身祖国的爱国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等等这些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

)以及如何品味和积累祖国语言文字、解读民族文化典籍为研究重点,结合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设计好相关的语文学习的活动方案,为学生创造综合学习的机会,从而来寻求弘扬民族文化的途径和策略。

  根据以上界定,本课题研究的重点:

1、现代中学生对本民族文化了解的现状调查分析;

2、新教材所蕴涵的人文养料的挖掘和弘扬;

3、品味和积累祖国语言文字、解读民族文化典籍的策略研究;

4、家乡传统文化的发掘和研究;

5、在新课标下提高人文素养的策略以及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调查法。

在研究前、中、后期采用问卷、谈话、比赛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文献研究法。

搜集和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对新教材有关体现民族文化的内容进行挖掘、分析和归类;

3、实践法。

针对课题研究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并付之于行动,在教学实践基础上验证、修正教学行为充实或修正方案,提出新的具体目标,以提高研究的价值。

通过一系列课内外语文的实践活动(如诵读古诗文经典工程、成语故事演讲比赛、设计名人名言卡,课本剧表演、观看有关民族文化的影视录象等)寻求新语文和提高人文素养之间联系的桥梁,研究一条适合新形势下语文教学的途径。

4、经验总结法。

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策略:

  1、实施“亲近古诗文”工程,夯实文化底蕴

      亲近古诗文,增加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就成为我们课题研究的突破口之一。

  为激发学生诵读兴趣,我们在开发方案中为学生开列了书目,使学生有的放矢,自觉运作。

并尝试采用以下对策:

①天天三个一:

要求学生每天利用课余时间诵读一首古典诗文;语文课前交流一句自己喜欢的座右铭;回家向父母背诵一首古诗文。

②周周三个一:

每周写一张以古诗文为内容的书法习作;读一篇经典文言散文;写一段阅读心得体会。

③月月三个一:

要求课题组老师在每月上旬开设一节有关古诗文阅读的专题讲座;每月中旬举行一次班级古诗文学习沙龙;在每月下旬全级段举行一次古诗文竞赛活动。

④学期三个一:

每学期举办一次成果展(优秀古诗文摘录笔记、书法荟萃、诗词吟唱比赛等);评比一次班级“亲近古诗文标兵;制作一个“亲近古诗文 ’网站。

⑤评价一张表:

每个学生拥有一张“亲近古诗文”成绩记载卡,记载学生背诵默写成绩、参加活动次数和成绩(态度)等。

记载、评估的工作主要由学习小组成员共同完成,组长负责,教师监督、指导,并按期向家长通报。

  2、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接受人文熏陶

  语文本来就是“文化”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载体,历来是一个人文化水准的最外在、最鲜明的标识。

因此,它本来就该满贮着文化的精华来到课堂。

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甜味和魅力。

  1)创设文化课堂教学情景

①空间情景:

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

②导语情景:

引用和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铺垫蓄势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

③音乐情景:

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播放音乐,或激昂慷慨或沉缓婉转的音乐语言有利于把汉语言文字之美烘托出来。

④影像情景:

利用多媒体制作相关影像材料,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中国文化艺术的精湛和美妙。

  2)挖掘教材的人文内涵

  课文不仅贮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韵,字里行间处处流淌着中国文化浓浓的鲜活的血液。

如何挖掘教材内在的文化因子,引导学生求真、求美、求智慧?

我们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从课文注释、引语入手,挖掘有关人文信息。

②从故事情节入手,挖掘整篇(部)著作的人文内涵。

③从课文主题入手,挖掘优秀的传统美德。

④从课文词句入手,挖掘相关文化背景、哲理境界。

⑤从课文插图、课后练习入手,挖掘文化意趣。

  3)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①导引:

通过和教材相关的名言警句、诗词赋文、传说故事、名人轶事等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②诵读:

通读(侧重读准字音、理解词语、读通句子的基础上,掌握句读、语气、停顿)和精读(侧重在字斟句酌、深入研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上)相结合;美读(读出节奏、读出情感)和品读(品味语言的音韵美、品味语言的意境美)相结合。

让文学作品穿越千年的情感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脉脉地滋润学生的心田

③探究:

引导学生探究古汉语的词法、句法现象;探究课文中蕴涵的思想美和情感美;探究课文中的民俗风情和民族情结;探究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美丑等等。

④拓展:

以课文为基点,进一步向这个作家的其他作品扩展;以节选的文章为基点,向整篇(部)著作拓展;以课文为基点,向同类题材的作品扩展等。

  我们只要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挖掘、体验课文中具有文化气息的内容,就能让祖国5000年丰富多彩、波澜壮阔的文化画轴,透过一堂堂氤氲着文化精神气息的语文课展现出来,使学生大开眼界、大饱耳福。

  3、创建研究性学习平台,提升人文素养

问卷调查表明:

大多数学生都有想读文化典籍,却没时间和针对性阅读材料。

为了解决这个弊端,依据新语文课程理念,我们在对取得显著教育效果的“亲近古诗文”经典工程的基础上,我们通过开发《语文和文化》校本课程、创建“亲近经典”专题网站等,增加阅读量,激发阅读兴趣,从而加厚学生的文化底蕴,拓展文化熏陶的新时空。

  1)开发《语文和文化底蕴》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之所以命名为“语文和文化”,是因为语文历来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是语文的灵魂,学习语文就是学习文化。

本课程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为根本目的,结合我市的历史和人文资料,立足于学生的文学积累、情感熏陶、明理启智,提高他们的文化品味和境界。

具体操作如下:

①确定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本着“汇知识之萃,补教材之缺”的学术精神,采用单元专题形式,按照“名著导读”“经典诵读”“传说、故事”“文献名邦——浏阳”“美文选萃”的体例,每一体例下设计以下几个板块:

作者介绍、内容提要、注释赏析、温馨提示等。

本课程7-9年级共三册,每册22课,选文以儒学文化的精髓“仁、义、礼、智、信”构建教材的核心内容,同时兼顾近现代涌现出的精美篇章。

力求浓缩精华、体现中华文化神韵,拓展视野。

在选文的篇幅长短,内容的难易、阅读和理解的指导等方面体现针对性、层次性。

②鼓励搜集相关资料:

以作业的形式鼓励学生利用假期搜集相关资料。

(1)班学生搜集“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人物”及“成语故事”。

(2)班学生搜集“歇后语、谚语”及“灵宝历史人物事迹”。

(3)班学生搜集“灵宝方言”及“中国传统节日传说故事”。

开学初,在任课老师的指导下,对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汇总后,交课题组汇编成册。

③制订校本课程教学计划:

结合学校及学生实际,课题组制订校本课程教学计划。

具体包括教学内容及目标的确定、教学时间及形式的安排、课程评价的方法等。

  校本课程《语文和文化》的开发将收到一举多得的效果,既弘扬了传统民族文化,又培育了爱国爱乡的热情以及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既开阔学生视野,又有利于提高运用语言文学表情达意的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创建“亲近古诗文”专题网站

  在学校网页中,开辟“亲近古诗文”版面,一方面向学生提供《论语》、《孟子》、《诗经》、《百家姓》、《三字经》等经典篇章的阅览,接受原汁原味的经典熏陶。

另一方面,充分利用Inter网的信息资源,指导学生利用互联网上的文化网站和诗歌专门网站获取信息。

学生可以从这些网站中找到有关中国文化的许多资料,并将收集到的文字、图片、声音等资料都汇集到一起,通过对资料的整理、重组和内化,将研究成果制作成网页,然后将网页汇集到一起制作一个网站。

网站的首页有对每个研究小组的介绍和各个小组制作的网页的链接。

我们的网站暂起名为“亲近古诗。

实现交流共享,在更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成就感。

  4、开展“寻访家乡传统文化”实践活动,继承和弘扬本土文化

  灵宝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在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上有着特殊价值的文献名邦。

总的来说,灵宝有着它独特的文化特色。

如何继承和弘扬家乡传统文化,培养爱国爱乡情感?

  1)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①引导学生调查了解家乡特有节庆、传统习俗,传统文化艺术及渊源。

②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有关家乡的文选典籍,并初步了解家乡文化、饮食文化、节令文化等传统文化形式。

  2)开展考察活动:

①考察家乡的名胜古迹和由来。

②考察家乡的历史名人和遗迹。

③考察家乡某些地名的由来。

④考察家乡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特点。

⑤访问民间艺人,了解传统工艺。

  3)组织学生为宣传家乡的传统文化开展实践活动。

①学生编写《灵宝民间故事》、《灵宝风俗习惯》、《灵宝地方文艺》、《灵宝名人故事》、《灵宝名胜古迹》等小册子。

②在校园网上,宣传自己的家乡。

③为家乡策划一次苹果节。

④开展主题为“如何利用家乡的传统文化为家乡服务”的演讲会,引导学生从家乡传统文化继承和创新的角度表达自己的理想。

   七、研究工作的步骤及成果形式:

准备阶段 (2011年12月——2012年12月:

A)课题组成立,学习研究计划和相关材料,明确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各成员确定各自的研究侧重点。

B)课题开题;

第一阶段 2012年1月——12月:

开始实施课题:

①2012年1月:

 A)“民族文化知多少”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整理新教材有关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的课文,制订教学方案; 

②2012年4月——2012年12月:

A)讨论研究课题实施策略;B)根据《课程标准》推荐的目录和老师根据班级实际补充课外阅读内容,并制订“亲近古诗文”经典工程方案;C)课题组的老师每人设计一个和弘扬民族文化教学有关的活动课方案,资源共享。

D)初步拟定文化课堂教学模式,整理完善研究方案。

E)创建网站。

第二阶段 2013年1——7月:

开始实施完善后的课题方案:

①2013年3月:

A)开始实施“亲近古诗文”经典工程;B)编撰并使用《语文和文化》校本课程(七年级);C)邀请专家指导课题。

②2013年4——7月:

A)开展语文实践活动;B)举行“语文‘文化课堂’教学新模式”展示课(全市);C)维护、改善网站。

③2013年1月——7月:

课题阶段总结:

A)每人完成一个教学经验总结,一个最能代表自己水平的教学方案评析。

B)整理资料。

C)完成课题阶段总结报告。

第三阶段 2013年7月——12月:

继续实施完善后的课题方案:

①2013年7月——12月:

A)编撰《语文和文化》校本课程(八年级);B)开展暑期语文实践活动。

②2013年7月——11月:

继续实施完善后的课题方案(方法同上)

③2013年12月:

课题总结:

整理资料,完成课题总结报告。

  课题研究成果形式:

论文报告、校本教材、课堂教学案例集、调查报告、语文活动方案集、学生成果(习作、网页、小论文等)、网站、课件、录像等。

《醉翁亭记》教案

灵宝市教师进修学校公冶潭

教学要点:

 

1、认识欧阳修“和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2、掌握全文的脉络并理解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学习本文精练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

 

第一课时 

新授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1、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2、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3、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2、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教学难点:

 

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一、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宋代散文家之首席。

 

2、写作背景:

 

写于作者被贬为滁州太守第三年(1046年),他当时只有三十九岁,却自称为“苍颜白发”的“醉翁”,这有点自嘲的意味。

滁州地处江淮之间,交通不便,民风淳朴。

欧阳修虽壮年被贬,仕途失意,但不悲戚嗟叹,而是以积极的态度当好他的地方官,为百姓办事。

滁州风光秀丽,欧阳修便寄情山水,以诗酒自娱,和民同乐,把内心的抑郁掩压在山水和诗酒之乐之中。

 

3、出处:

 

选自《欧阳文忠公集》。

文忠是他的谥号。

 

二、学习生字,理解重点词,熟悉课文内容:

 

1、生字:

 

chú hèláng yá  chán niàngzhé 

滁    壑琅 琊潺 酿  辄 

fēi míng   huì yǔ  lǚ liè   yáo   

霏 暝晦 伛偻 洌肴 

sù hānyì   gōng  chóu yì 

蔌 酣弈 觥 筹 翳 

2、重点词:

 

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树木)茂盛的样子。

 

②有亭翼然而临于泉上者:

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③名之者谁:

为……命名④醉翁之意不在酒:

情趣 

⑤野芳发而幽香:

香花⑥佳木秀而繁阴:

发荣滋长 

⑦伛偻提携:

指老老小小的行人。

⑧宴酣之乐:

尽兴地喝酒 

⑨觥筹交错:

酒杯;酒筹 

三、朗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第二课时 

阅读理解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在掌握重点字词含义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重点及难点:

同上 

教学过程:

 

一、第一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①滁州的地理特点?

 “环滁皆山也。

” 

②西南诸峰的特点?

“林壑尤美” 

③琅琊山的特点?

“蔚然而深秀” 

④亭的位置?

“临于泉上” 

⑤“来饮于此”中“此”指?

 醉翁亭 

⑥自号醉翁的原因?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⑦划分层次?

 

第一层:

亭的自然环境。

(……醉翁亭也。

)  

视觉角度:

俯——仰 

空间角度:

远——近;大——小;整体——局部——个体 

第二层:

亭的得名,醉翁二字的深意。

(……寓之酒也。

) 

5、小结:

 

总写醉翁亭秀丽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

 

二、第二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①朝暮景色的特点?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 

②春夏秋冬景色?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③“乐亦无穷”的原因?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5、小结:

分别描写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

 

三、第三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①酒宴上陈列的东西?

 

②描写“宴酣之乐”的句子?

 

“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 

③描写太守形象的句子?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 

④划分层次?

1、滁人游山之乐(……游也。

) 

2、众宾宴饮之乐(……欢也。

) 

3、太守宴醉之乐(……醉也。

) 

5、小结:

描写太守和滁人游山宴饮之乐。

 

四、第四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学生串译。

 

3、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①描写傍晚情景的句子?

“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②理解本段衬托手法的运用:

 

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③写醉和乐统一,点明主旨的句子?

“醉能同其乐” 

4、小结:

写酒宴散,众人归的情景。

 

第三课时 

总结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1、总结全文,理解文章主旨。

 

2、学习本文的艺术特色。

 

3、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总结全文,理解文章主旨。

 

2、学习本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一、总结全文:

 

醉翁亭记 

欧阳修(北宋) 

何谓“醉翁亭”?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一)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乐在赏山水            

(二) 

乐在和众人醉           (三) 

禽鸟乐——→众人乐——→太守乐(“醉能同其乐”) (四) 

(以乐掩其郁) “醉翁”   主旨——→和民同乐 

二、艺术特点:

 

1、结构严谨巧妙。

 

以“乐”贯穿全篇,并层层推进,前后照应。

 

用不同的虚词过渡,层次分明。

 

2、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

 

3、语言精练优美,流畅传情。

 

三、完成课后练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