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具行业行动计划.docx
《文具行业行动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具行业行动计划.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具行业行动计划
文具行业行动计划
20xx年
为加快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依据国家和xx省产业发展规划,结合区域产业xx年发展情况,制定该规划,请结合实际情况认真贯彻执行。
一、原则
1、协同推进。
以区域协同发展为契机,找准产业发展定位和发展方向,完善产业协同创新体系,积极对接本地创新资源和优质产业,主动延伸产业链条,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链,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协调发展,打造产业创新中心。
2、坚持创新发展。
开发高效适用新技术,拓展产品应用领域,创新行业经营模式,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融合,实现创新发展。
3、区域协同,部门联动。
深入推进区域产业发展协同发展,在更大区域范围内打造产业发展链条,形成错位发展、共同发展格局;加强部门间的统筹协调,建立联动机制,形成合力。
4、市场主导,政府引导。
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尊重企业主体地位,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创新经营模式和业态,推动联合重组,增加有效供给,促进优胜劣汰;健全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支持政策,搭建服务平台,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5、因地制宜,科学发展。
充分结合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资源条件,分地区、分类型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路线,指导推动产业现代化发展。
二、规划思路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立足国内市场需求,以服务于产业发展需要为中心,加大结构调整力度。
三、主要任务
(一)实施创新驱动,加强技术创新
加快实施产业创新驱动战略,引导大中型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围绕市场需求,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大力进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
积极推进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结合。
鼓励企业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或共同组建技术开发机构,以项目和课题为纽带,共同组织攻关,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鼓励企业加大对技术开发中心的投入,加快技术中心人才的选拔培养,促进技术开发中心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
(二)加强政策引导和促进作用,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根据行业发展的需要,在相关领域制定产业政策,加强引导作用,促进整个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升级。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相关部门参加的协调机制,加强政策衔接,强化部门联动,推动产业的发展。
(三)延伸产业链
支持优势企业以提高竞争力为核心,优化技术、品牌、管理、资源、市场等要素配置,着力做强主业,加快拓展市场,延伸产业链,做大相关多元产业。
(四)培育行业龙头企业,引领产业快速发展
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行业引领作用,带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推动产业行业升级发展。
四、产业环境分析
文具通常是指用于办公、学习等用途的各种工具。
按产品形态,可划分为笔、墨水、纸文具、教学用品等。
按功能用途,又可以分为几个详细的类别:
书写工具、学生文具、办公文具和其他文教用品。
近年来全球文具市场保持稳定,市场增幅较小。
2013年全球文具市场规模1752亿美元,2020年市场规模为1896亿美元,2013-2020年均复合增速保持在1.13%。
经过多年发展,发达国家的文具市场被少数龙头企业占领,跨国文具零售企业和跨国品牌文具制造商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利用全球营销网络,获得了巨大的收入规模。
与年营收数十亿美元的跨国文具企业相比,国内品牌文具企业的市场拓展空间仍然巨大。
中国现代的文具产业发展起步相对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行业发展成绩显著。
一方面是行业规模持续扩大。
近几年来我国文具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持续增加,行业产值总体保持增长态势,2020年达到1638.91亿元。
另一方面是行业技术实力持续增强。
中国的文具行业从简单代工生产与模仿起步,随着行业的发展,行业内企业也逐步加强了技术研发投入,核心技术不断突破,与国外领先的水平持续缩小,部分产品技术已经达到了全球领先水平,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持续增强,出口保持较为稳定的增长态势。
书写工具是消费者接触最多的文具产品之一,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制笔行业笔类产品产量400.08亿支,2019年国内产量为493.15亿支,2020年产量下降至463.03亿支。
其中自来水笔产量2.64亿支,占笔类总产量的0.57%;圆珠笔产量134.83亿支,占笔类总产量的29.12%;铅笔产量208.58亿支,占笔类总产量的45.05%;记号笔产量110.04亿支,占笔类总产量的23.77%;活动铅笔产量6.94亿支,占笔类总产量的1.50%。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文具制造业销售收入为1563.31亿元。
国内文具供大于求,产品大量出口,海关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文具出口额达到350.8亿元,同期进口额为29.57亿元,由此测算2020年中国文具制造业市场规模达到1242.08亿元。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特别是文化产业的发展,各类幼儿园和学校更加注重教学文具的全面升级,同时家庭和个人越来越重视儿童,普遍追求趣味性、益智型学习文具。
伴随文具观念不断更新,居民文具消费收入继续增加,质量逐步提高。
中国文具行业正面临着消费需求快速升级的机遇。
在宏观经济的推动下,文具市场需求呈稳定增长态势,市场规模也将不断扩大。
文具行业品类繁多,行业分散,个别文具产品的市场容量比较小。
从细分市场来看,2020年笔类文具市场规模244.79亿元,占文具总市场的19.71%;办公文具市场规模579.6亿元,占比46.66%;学生文具市场规模195亿元,占比15.70%;其他文具市场规模222.69亿元,占比17.93%。
我国规模以上文具生产企业上千家,但年销售额能达到10亿量级的企业数不到十家,行业内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市场竞争较为激烈。
晨光文具保持国内文具龙头企业地位,但销售逐步放缓,其文教办公用品制造业与销售额从2018年85.31亿元下降至2020年77.46亿元。
齐心集团为国内文具头部企业之一,文具市场份额增幅较快,其办公用品营收从2013年9.19亿元增长至2020年56.64亿元,2013-2020年均复合增速高达29.67%。
广博股份文具市场增长稳健,其文具营收从2013年7.64亿元增长至2020年12.13亿元,年均复合增幅6.83%。
近年来,文具产品“涨”声连连,无论原材料还是劳动力成本,文具制造业都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
成本的上升使文具生产企业在资金流动和运营布局上更加谨慎。
化工原料价格的普遍上涨,使下游文具产业链的利润空间大大缩小。
从被调查企业来看,齐心集团、广博股份文具产品2020年毛利率均已降至20%以下,仅晨光文具等少数企业文具毛利率水平维持在30%左右。
文具企业技术含量普遍较低,利润偏薄。
有关部门和协会迫切需要引导企业挖掘内部潜力,降低生产成本,引导企业进行产业升级,通过技术改造带动技术装备的改进,实现由劳动密集型企业向科技型企业的转变。
五、区域发展环境
初步预计全年区域地区生产总值增长xx%左右。
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xx%左右。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xx%左右。
城镇新增就业xx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xx%。
居民消费价格上涨xx%。
落实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下降xx%。
预计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xx%和xx%左右。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xx%左右。
综合考虑各方面情况,今年区域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xx%左右。
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xx%左右。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xx%左右。
城镇新增就业xx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xx%以内。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xx%以内。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xx%。
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不低于经济增长幅度。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xx%以上。
脱贫攻坚任务完成,现行标准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当前时期国内外发展环境进一步发生深度变革。
各国不均衡发展加剧,美国经济进入加息周期;经济全球化进程放缓,对外开放进入全新阶段;科技革命催生新业态,各地抢点占位竞争激烈;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转型升级更加迫切;市场决定性作用凸显,政府调控管理日益规范;要素高成本时代来临,人口红利已经基本消失;城镇化进程持续加速,内需潜力不断加快释放;人均收入迈向新台阶,消费拉动增长成为引擎。
总体看,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主题,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更有利于走稳发展升级之路,走实小康提速之路,走好绿色崛起之路,走快引领之路。
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机遇,有利于寻求先行先试突破点、发掘重大发展潜力形成后发优势;加力支持区域打造核心增长极,有利于更多地争取政策和市场、增大发展主动作为的空间尺度。
特别是,坚持坚定主打低碳生态牌,顺应世界潮流,符合国家方向,扣准发展规律,在全国总体转型压力凸显的大背景下,完全可能凭借先发优势、弯道超车,将低碳生态优势转换为经济发展优势。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区域正处在打造核心增长极成型的关键期、率先全面小康的决胜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创建城市品牌的突破期、法治建设的深化期,工业文明建设尚在爬坡过坎,城市文明建设尚还任重道远,生态文明建设尚处起步示范,这一时代特征,决定了面临的机遇是更为有利的历史性机遇,面临的挑战是更为严峻的全面性挑战。
对传统增长动力的挑战。
传统的增长动力从需求看主要靠投资,从供给看主要靠制造业。
当前时期,国家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已转向靠消费和投资共同拉动,单位投资推动经济增长的贡献持续下降,加上承载国家和超大企业战略布局的大项目机会偏少、所倚重的房地产投资高增长时代正在终结,投资增长的空间将有所收窄,投资弹性系数将持续下降;当前时期,国际需求不旺,制造业产能过剩和资源环境压力进一步加大,制造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已呈现下降趋势,将挤压工业化后期制造业发展的空间和回旋余地,加上制造业衔接“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的突破支撑能力不足,制造业整体排浪式发展空间较为有限。
对既有产业结构的挑战。
城市需要工业支撑发展,但工业占经济的比重又不可避免地规律性下降。
发展至少有全国影响力、与国际市场融合的体量产业是必然选择,但面临激烈竞争、重重困难和不可预见风险。
服务业的竞争已经成为决定中心城市未来的关键一搏,但服务业总体上尚未打破自我服务的主体格局,亟待走向更加广阔的市场。
对集成创新能力的挑战。
创新是未来发展的主驱动力。
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业态创新必须依托适宜的平台和众多的人才。
只有协同各类创新进行集成,才能形成强大的城市竞争能力。
而无论是创新的物理平台、虚拟平台和政策平台,还是对人才的吸引能力和储备能力,抑或对创新的宏观管理和微观调节,与先发城市相比均存在难以比拟的不足和劣势。
对城市建管水平的挑战。
在人口红利较快消失的大背景下,城市只有拥有足够多的优质人力资源才能拥有更加光明的未来。
决定人们“用脚投票”的因素最重要的就是发展机会和宜居环境。
拥有良好的宜居条件,但宜居条件能否转化为宜居环境,城市建管水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此必须有清醒认识。
对再造竞争优势的挑战。
在经济新常态下,转型升级必然要求再造竞争新优势。
要在进一步的改革开放中,在科技革命浪潮中,在国家战略实施中,在经济发展规律中,结合对市情的深化认识再造优势。
而再造新优势,必须在城市间综合立体竞争更加激烈的态势下,一举扭转在全国要素资源空间布局中的不利地位,如不其然,将降低追赶型发展的目标期待,降低城市竞合的话语权。
对龙头带动地位的挑战。
必须在经济下行压力下保持龙头昂起,必须在夯实基础的同时争取发展更大作为,既要实现发展追赶又要推进创新升级,既要加快城市拓展又要偿还城市“欠账”,既要提升自身首位度又要增强辐射带动力,既要集中力量办大事又要分配力量回应社会各种关切,这需要更大的英雄气概和更实的发展步伐。
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活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发展强劲动力。
提升创新基础能力。
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加强产学研结合的中试基地和共性研发平台建设,构建开放共享互动的创新网络。
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推动各类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提高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面,培育若干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型领军企业。
支持以企业为主承担重大科技专项等创新项目,鼓励大企业设立创投基金、创业创新平台、科技创新中心等。
提高普惠性财税政策对企业创新的支持力度,落实和完善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企业孵化器等税收优惠政策,扩大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实施范围,推动设备更新和新技术应用。
加大技术创新在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中的比重。
健全创新服务体系。
加快发展研发设计、技术转移、创业孵化、检验检测、知识产权等科技服务,打造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科技服务业集群。
鼓励和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形成创新利益共同体。
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和科技园区建设,打造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努力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六、实施保障
(一)加强产业监测预警
建立健全产业信息监控、应急管理制度。
研究产业预警信息发布机制,针对不同的预警级别,制订不同的应对方案,包括长期政策方向制订、短期应对策略,提高产业供应系统的应急预防与处理能力,保障产业终端需求。
(二)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深化企业投资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民间资本投向产业领域。
加大专利等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营造有利于产业发展的诚信、规范、公平的市场环境。
倡导“工匠精神”,传承和创新工业文化,为产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探索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组织形态和“产业+知识创造”的实践之路。
广泛开展典型案例宣传,提高全社会对产业的认识,调动社会各方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
(三)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
落实责任,组织协调工作。
落实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建立和完善绩效考核及问责机制。
将产业发展规划目标逐级分解,主要任务指标细化到年度,并实施年度目标责任考核,进一步强化领导责任。
明确相关部门的责任与分工,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定期检查规划目标和年度计划目标落实情况,确保产业发展目标圆满完成。
(四)强化组织保障
各地要加强分析研判,细化政策措施,加大协调推进力度,集中力量开展攻坚行动。
引导各地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完善支持政策,确保有效落实。
(五)加强宣传推广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自媒体等各类媒体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科普教育,普及产业发展理念。
通过现场会、论坛、展会、专题报道等形式,积极宣传产业发展优势、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典型案例和先进经验,增强公众对产业发展趋势和相关技术、产品的认知和接受度,营造推广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促进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