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押题专练专题10 测试题教师版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885537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32.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押题专练专题10 测试题教师版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押题专练专题10 测试题教师版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押题专练专题10 测试题教师版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押题专练专题10 测试题教师版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押题专练专题10 测试题教师版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押题专练专题10 测试题教师版Word版含答案.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押题专练专题10 测试题教师版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押题专练专题10 测试题教师版Word版含答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押题专练专题10 测试题教师版Word版含答案.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押题专练专题10测试题教师版Word版含答案

1.经济大危机(1929~1933年)的一个重要影响是使地方性的经济民族主义得到发展。

在总崩溃的大潮流中,各国都采取了诸如更严格的进口限额和双边贸易协定等形式的自卫措施,以维护国家经济利益。

美国在当时采取的政策中,具有经济民族主义色彩的是()

A.美元贬值,刺激出口B.调整农业,扭转危局

C.以工代赈,扩大内需D.计划指导,政府干预

【解析】本题考查1929~1933经济大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经济民族主义类似于重商主义,指通过政府政策的形式对进口商品建立贸易壁垒,并施加各种各样的保护主义政策以保护其国内产业。

“美元贬值、刺激出口”体现了罗斯福政府采取目的明确的货币政策以抑制外国商品进口、刺激本国商品出口进而保护美国民族经济,具有鲜明的经济民族主义色彩,故A项准确;调整农业仅仅美国内部农业经营管理销售系统的动作,与国际贸易无关,故B项错误;以工代赈措施与“进口限额”“双边贸易”无关,故C项错误;“计划指导,政府干预”是罗斯福新政的特点,不是措施,故D项错误。

【答案】A

2.列宁有言:

“所有一切压迫阶级,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都需要一种牧师的职能。

牧师的使命是安慰被压迫者,给他们描绘一幅在保存阶级统治的条件下减少痛苦和牺牲的前景。

”下列罗斯福新政措施中最能佐证“牧师”职能的是()

A.调整工业产销,防止恶性竞争

B.实施美元贬值,扩大外销

C.制定工资工时,维护劳工权益

D.整饬财政金融,重建公信

【答案】C

3.1933年,美国通过的《工业复兴法》规定:

“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为雇佣条件;必须遵守工时……工资限额。

”这个法令说明()

A.垄断资产阶级增强对工人的剥削

B.社会主义运动在危机期间得到发展

C.经济危机迫使美国放弃私有制度

D.保障就业、刺激消费是新政的重要内容

【解析】本题考查美国的罗斯福新政,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调动和使用知识以辩证分析问题的水平。

材料中《工业复兴法》的规定强调雇主一是不得以工人参加哪一个工会作为雇佣的条件,二是遵守国家规定的工作日时数和工资标准。

该规定一能够雇佣更多的工人,从而缓解当时经济危机期间工人的失业;二能够保证工人的收入,进而刺激消费,故选D项。

A项与材料信息矛盾;材料中美国法律的规定是为了缓和当时发生的严重经济危机,与社会主义运动有着本质的不同,B项错误;C项不符合罗斯福新政的实质。

【答案】D

4.有学者认为,它“开始了关于政府的社会和福利责任的一场思想革命……政府对于经济方面发生的事不能袖手旁观这个原则,在此之后已不再受到严重挑战了”。

这场“思想革命”是指()

A.启蒙运动B.新经济政策

C.新文化运动D.罗斯福新政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罗斯福新政。

材料“政府对于经济方面发生的事不能袖手旁观这个原则”表明政府在干预经济中的职能增强了,再结合“政府的社会和福利责任”内容可知这场思想革命指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是在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全面来临的时代,在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再也不能适合生产力巨大发展的时候,开辟的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故选D项。

【答案】D

5.“对所谓才赋出众的人的偏爱使得其所倡导的文化成为一种奖励成功、惩罚失败的文化,国民医疗保健服务系统资金严重不足,校舍设备陈旧等问题严峻。

”以上现象应发生于()

A.17世纪的荷兰B.18世纪的法国

C.19世纪的美国D.20世纪的英国

【答案】D

6.英国1722年《定居就业与救济法》赋予教区强制性要求贫民受雇于雇主的权力。

1834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新的“济贫法”,对申请救济的贫困者要实行严格分类和审查。

1948年英国政府又制定了《国民扶助法》,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包括所有社会服务项目的,由国家统一管理的,包括全国所有公民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

对英国福利体制评价准确的是()

A.18世纪的救济措施适合了工业革命的要求

B.新济贫法体现了对贫困者的人道主义援助

C.19世纪社会矛盾尖锐是英国救济制度发展的基本动因

D.20世纪40年代的社会保障措施反映出政府职能扩大

【解析】本题考查福利制度。

材料揭示了英国在济贫和扶助过程中涵盖范围持续扩大,建立起囊括全民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国家在其间的职权范围逐渐扩大,这也是二战后西方国家增强对经济与社会生活干预的重要表现。

A、C两项不符合史实;B项不符合材料,因为早期济贫存有严格的分类和审查,这与“人道主义”相矛盾。

【答案】D

7.某经济学流派认为:

“影响经济的要素是货币发行量而不是需求。

它主张控制货币发行量,反对用扩大政府开支、增加预算赤字手段来对付经济衰退和扩大就业。

”这个理论()

A.是凯恩斯主义的新发展

B.主张国家减少干预经济

C.与自由放任政策相一致

D.不利于滞胀危机的解决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货币学派理论。

材料信息“反对用扩大政府开支、增加预算赤字手段来对付经济衰退和扩大就业”说明A项错误,B项准确;从材料信息“主张控制货币发行量”说明C项错误,D项不符合货币学派理论的影响。

【答案】B

8.20世纪80年代撒切尔夫人上台后,她首先让大批公务员下岗或转入竞争机制,然后掀起私有化浪潮,英国石油公司、英国电信公司、天然气公司等国有企业统统被卖给私人,还大力推动货币主义,下列对撒切尔夫人政策分析准确的是()

A.其推行货币主义旨在扩大货币供应量

B.说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政策已过时

C.撒切尔政府强化了对经济的全面控制

D.是英国政府应对“滞涨”的重要措施

【答案】D

9.罗斯福提出了新“四大自由”,即:

言论、信仰、免于匮乏和免于恐惧。

前两项是旧四大自由的合并,在西方已是不言而喻的。

实际上增加的核心就是“免于匮乏”的权利。

从此,有人挨饿不但是私人的事,而是被剥夺了基本权利,政府和全社会有责任改变这种不合理现象。

从这个观点出发,罗斯福政府在20世纪30年代做出的重大举措是()

A.整顿财政金融体系

B.增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C.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

D.通过立法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解析】本题考查美国的罗斯福新政。

依据材料对罗斯福提出的新“四大自由”的理解可知,“免于匮乏”的自由,强调个人的挨饿并非是个人的事情,政府和全社会都有责任,说明罗斯福认为政府有保障人们基本生活的义务,D项的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显然与此相关,故选择D项。

A、B、C三项反映的是政府对金融业、工业和农业的干预,有利于美国遏制经济危机,不符合题目的要求。

【答案】D

10.下面是1930年和1940年美国部分机器产量数据变化表,导致这个数据变化的原因之一是,罗斯福新政()

1930

1940

拖拉机

92万台

156.67万台

谷物联合收割机

6.1万台

19万台

玉米摘收机

5万台

11万台

A.推行“以工代赈”

B.致力于国家工业复兴

C.整顿财政金融体系

D.实施农业减耕减产政策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罗斯福新政,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使用水平。

从表格数据来看,1930年到1940年间,美国的拖拉机、谷物联合收割机、玉米摘收机的机器数量都在迅速上涨,这表明美国的机器生产行业得到复兴。

结合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可知,主要得益于国家工业复兴法的实施。

B项准确。

A、C、D三项措施立足于社会就业、财政金融与农业生产领域。

【答案】B

11.下表是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状况的统计,它所反映的美国经济发展的总特点是()

年份

1950

1955

1965

1975

1982

1985

1994

1999

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

8.7

5.6

6.3

-0.8

-1.9

3.3

3.9

4

A.高速度、低通货B.起伏性、周期性

C.信息化、世界化D.高速度、低失业率

【答案】B

12.1989年5月,里根总统在其经济报告中写道:

“今天,世界仿佛再生。

那些怀疑美国人民决心和经济复苏水平的人们不再怀疑。

……我们调动了美国人的创造力。

”报告中“调动美国人创造力”的主要措施是()

A.强化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B.全面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C.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D.激发自由企业市场活力

【解析】1973年以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因为经济滞胀开始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A项错误;全面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属于里根发展经济的措施,故B项错误;高新技术产业是后来20世纪90年代“新经济”的内容,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里根就任总统时,美国正值经济发展的“滞胀”阶段,为了振兴国民经济,里根总统采取了减少政府干预经济的措施,以增强自由市场的办法来激发经济活力,故D项准确。

【答案】D

13.美国史学家R·帕尔默在《世界现代史》中写道:

“在……的指导下,国家仍控制着经济的‘最高指挥权’,保持基本生产企业的国有制,与此同时,也允许大量的为谋取个人利益的私人贸易存有。

”该政策的实施()

A.表明放弃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

B.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经济学的观点

C.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

D.使国家基本实现了工业化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国家仍控制着经济的“最高指挥权”,保持基本生产企业的国有制,允许私人贸易存有,说明该政策由国家控制命脉,基本实行国有制,但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所以能够确定该政策为新经济政策。

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后,苏俄出现一系列政治经济危机,苏俄政府放弃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转而实行新经济政策,故A项准确;新经济政策仍然利用商品、市场、货币关系来发展经济,并未根本改变传统经济学的观点,故B项错误;罗斯福新政的实行,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故C项错误;苏俄在“二五”计划时期基本实现工业化,故D项错误。

【答案】A

14.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的罗斯福新政都是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的创举。

两者的根本相同点在于()

A.都注重从实际出发变革生产关系

B.都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工业领域

C.都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D.都对本国乃至世界产生长远影响

【答案】A

15.下面是俄国(苏联)1913~1926年工业生产情况表,以下相关这个时期工业发展的结论,错误的是()

年份

项目

1913年

1921年

1923年

1925年

1926年

工业产

量比重

生产资料生产

40.7%

43.7%

48.1%

43.4%

43.9%

消费资料生产

59.3%

56.3%

51.9%

56.6%

56.1%

A.这个时期经济稳定增长

B.轻工业发展超过重工业

C.国民经济结构尚未失衡

D.注重了经济的恢复发展

【答案】A

16.下图是《俄国(苏联)实力发展曲线图》。

图中1935~1975年,苏联实力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原有的工业基础和能源储备都比较雄厚

B.历次经济体制改革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C.增强了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控制

D.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苏联斯大林模式。

本题要注意图示所给的时间1935~1975,结合所学知识可知,30年代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建立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在这个体制下,苏联实行了以发展重工业为核心的“五年计划”,苏联一跃成为一个工业化国家,二战后,苏联成为唯一的一个能与美国抗衡的国家,故D项准确。

苏联原为一个农业国,A项错误。

二战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等改革都未取得明显成效,B项错误。

C项是二战以后的史实,与材料时间不符。

故选D项。

【答案】D

17.格·阿·阿尔巴托夫在《苏联政治内幕:

知情者的见证》一书中指出“赫鲁晓夫揭露的、批判的并力图战而胜之的是斯大林,而不是斯大林主义。

也许,他真诚地相信,整个问题也就是这样,只要揭露斯大林,他就解决了使社会从过去的极权主义桎梏中解放出来的全部问题。

”作者通过这段材料意在说明赫鲁晓夫改革()

A.着重于解决苏联存有的根本问题

B.实际未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C.着力于批判个人崇拜

D.全盘否定了斯大林

【解析】本题考查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水平。

从材料“赫鲁晓夫揭露的、批判的并力图战而胜之的是斯大林,而不是斯大林主义”能够解读出:

赫鲁晓夫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主义,仅仅批评了斯大林。

所以答案选B项。

【答案】B

18.1986年,戈尔巴乔夫在其改革之初提出:

国家将增大对机器制造业投资,达到“成倍提升劳动生产率”的目的,带动整个国民经济“五年内赶上美国”。

他的改革()

A.针对苏联经济停滞对症下药

B.开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先声

C.未认清苏联经济问题的实质

D.借鉴中国的“大跃进”运动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戈尔巴乔夫改革。

题干提到,戈尔巴乔夫要在制造业增大投资。

苏联的问题在于经济发展体制有问题,即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防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而戈尔巴乔夫没有涉及体制问题,即没有对症下药,故A项错误;苏联的改革在赫鲁晓夫时期已经开始,故B项错误;戈尔巴乔夫没有涉及到体制问题,即没有认清苏联经济问题的实质,故C项准确;中国“大跃进”在20世纪50年代,而且很不成功,戈尔巴乔夫不可能借鉴中国的“大跃进”运动,故D项错误。

【答案】C

19.“他的政策改善了绝大部分苏联人的物质福利。

这些政策措施提升了教育、职业机会为卫生服务的水平,总的来说,让人民享受到了更加现代的生活方式,但苏联人民为此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上述评论针对的是()

A.列宁实施的新经济政策

B.斯大林创造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

C.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

D.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改革

【答案】B

20.美国作家维尔斯第一次来苏联的时候,称列宁是“克里姆林宫的幻想家”,表示出对社会主义的怀疑:

1934年当他第二次来到苏联的时候,他对斯大林说:

“现在资本主义应该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精神。

”造成维尔斯态度变化的原因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成功

B.新经济政策的成功

C.西方经济大危机与苏联的建设成就形成反差

D.斯大林体制建立

【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于1921年停止实施,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于1927年被废除,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结合材料中所提示的时代背景分析威尔斯态度变化的原因,1934年的资本主义世界遭受到经济危机的巨大打击,表现出一片萧条,与之相对比苏联并未受到经济危机影响,表现一片欣欣向荣景象,故C项准确;斯大林体制建立的时间是1936年,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C

21.以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为契机,苏联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出口国和粮食进口国。

1985年,美国里根政府实行“逆向石油冲击”战略,向世界市场注入大量石油,导致世界油价下跌了129%,苏联损失惨重。

这表明()

A.苏联忽视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代价沉重

B.石油成为与美国实行军备竞赛财政基础

C.石油危机成为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D.粮食问题严重动摇了苏联社会经济基础

【答案】A

22.1957年苏联撤销了25个联盟共和国部和113个加盟共和国部,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各区设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各地的企业。

这个做法()

A.加速了工业化的完成

B.促使企业获得自主地位

C.冲击了原有经济秩序

D.导致苏联经济陷入困境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

材料反映了赫鲁晓夫改革放松了中央对企业的控制,增大了地方自主性,这冲击了原有的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C项准确;苏联工业化已于1937年完成,A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打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B项错误;苏联经济陷入困境是20世纪70年代末,D项错误。

故选C项。

【答案】C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名称

时间

主要成就

第一个

五年计划

1928~1932

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第二个

五年计划

1933~1937

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第三个

五年计划

1938年起实施,因卫国战争爆发而被打断

材料二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如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一个原因是,按照西方人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

苏联人的衣衫褴褛、食物单调、住房糟糕和消费品匮乏给访问苏联的西方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反映在一党制政治结构中的个人自由缺乏、工会受束缚、教育受统一管理和所有交流媒介受严格控制同样使他们感到震惊。

即使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绝大部分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

不发达世界中前殖民地各民族的反应则完全不同。

对他们来说,苏联是一个在30年内成功地将自己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成世界第二大工业、军事强国的国家。

使这个惊人的变化成为可能的种种制度和技术对这些民族来说非常重要。

即使绝大部分民族最近已赢得政治独立,但他们还远没有获得经济独立。

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注重,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

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它是发展中的事业。

美国新闻记者林肯·斯蒂芬斯从苏联回国后声明:

“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

”所以,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

……有些国家甚至开始了自己的持续时间不一的计划,希望来减轻本国的经济困难。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世界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苏联“五年计划”实施对苏联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2)使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二中关于五年计划的观点。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字左右)

【答案】

(1)体制:

逐步确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影响:

经济发展,使苏联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2)

观点

史实

“五年计划”导致苏联物质生活的贫困,束缚“人”的发展和解放

苏联公民受到严重剥削,生活水平低下;苏联公民缺乏个人自由、工会受束缚、教育受统一管理和所有交流媒介受严格控制

“五年计划”促动了苏联的强大,同时它的巨大成就,使其成为发展中国家仿效的对象

苏联成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军事强国;影响中国、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

“五年计划”影响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

面对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美国借鉴苏联的做法,增强国家对经济的直接干预

24.历史表格包含了大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3~1960年苏联的粮食产量(单位:

百万吨)

年份

粮食总产量

年份

粮食总产量

1953

82.5

1957

105.0

1954

85.6

1958

141.2

1955

106.8

1959

124.7

1956

127.6

1960

133.2

——樊亢、王金存《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七十年》

材料二1953~1964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单位:

百万吨)

年份

粮食总产量

年份

粮食总产量

1953

166.83

1959

169.68

1954

169.52

1960

143.85

1955

183.94

1961

136.50

1956

192.75

1962

154.41

1957

195.05

1963

170.00

1958

197.65

1964

187.50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

年鉴(1953~1964)》编制

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提取1953年至1960年中国和苏联在农业生产方面的两个主要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粮食产量与国家政策的角度予以说明。

【答案】信息一:

1953年至1956年,苏联粮食产量增长迅速。

1953年至1958年中国粮食产量增长迅速。

说明:

苏联是因为赫鲁晓夫改革把重点放在农业生产上,其提升农产品收购价格、保护自留地等政策,使苏联粮食产量迅速增加。

中国是因为“一五”计划的实施、三大改造的完成与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的开始,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使粮食产量稳步上升。

信息二:

1957年至1960年,苏联粮食产量时有起伏。

中国1959年至1961年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

说明:

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集体农庄制,粮食产量时有起伏。

中国1958年展开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使粮食产量下降。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垄断组织纷纷建立和发展。

在1901年12月4日提交国会的咨文中,西奥多·罗斯福认为政府所要做的应该是监督、控制和管理托拉斯而不是简单地禁止垄断。

他说:

“我们的目标不是清除大公司,相反,这些大型企业是现代工业发展不可避免的产物,那些企图破坏它的努力必然是无效的……我们并不是攻击大公司,我们仅仅要去除其中的污垢。

1911年,美孚石油公司案和美国烟草公司案以联邦政府获胜告终。

通过这些诉讼,终于确立了一项原则,即根据最高法院的判断,倘若涉嫌公司确曾对自由贸易施加了不合理的限制,那么联邦政府事实上拥有宪法赋予的摧毁垄断的权力。

——摘编自刘绪贻《美国通史》

材料二危机的最险恶阶段过去后,财政部开始增强薄弱银行和取消不健全银行。

首先,复兴金融公司在1933年8月和1935年7月之间,提供十亿多美元款项,用以协助6468家被认为基本健全的银行。

其次,在这两年中,财政部和各州官员清理了2352家银行。

所以,政府就增强了这个资本主义经济最关键和最敏感的部门,并将之交回私人之手。

不过,这个部门将受到彻底的公共控制。

1935年《公用事业控股公司法》是罗斯福自己对这种大规模金融改革工作的贡献。

该法授予证券交易委员会以完全管制控股公司金融活动的权利,迫使庞大公用事业帝国在五年之内消亡。

不过,它允许控制单一、整体的经营体系的小控股公司继续存有。

——摘编自美]阿瑟·林克、威廉·卡顿

著《一九零零年以来的美国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西奥多·罗斯福政府对垄断组织采取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其历史作用。

(2)据材料二归纳富兰克林·罗斯福金融措施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规模干预经济奠定基础。

(2)问,第一小问,对材料实行分层,梳理概括其意思可知,新政通过行政方式扶持基本健全银行,淘汰不良银行,来维护、稳定金融秩序;另一方面通过立法的方式对金融实行全面监管;第二小问,结合历史知识可知经济危机最初源头来源于金融危机;同时金融危机波及其他行业,引起全面危机,故要解决危机实现复苏,整顿金融势在必行。

【答案】

(1)措施:

监督、控制和管理托拉斯,限制垄断;清除垄断组织中危害国民经济正常发展的成分;通过司法程序反垄断。

作用:

打击了超级垄断集团,维护了自由经济制度;促动了美国经济发展;为以后美国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奠定了基础。

(2)特点:

使用行政和立法手段管理金融;对金融业的全面监管。

原因:

金融垄断集团过度投机扰乱了国民经济秩序;股市崩溃导致全面经济危机;整顿金融业为经济复苏创造条件。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资产阶级无情地打破一切道德和自然的界限,延长劳动时间,降低工资,大量使用雇工和女工。

工人劳动条件和居住条件非常恶劣,还经常受到失业的威胁,工人居住区的贫困、疾病和道德沦丧令人触目惊心……根据内务部每年公布的犯罪统计,仅在英格兰和威尔士,所发生的刑事犯罪数字为:

1805年4605起,1842年31309起。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19世纪30年代英国颁布《济贫法修正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