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第6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884398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74.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三第6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必修三第6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必修三第6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必修三第6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必修三第6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三第6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docx

《必修三第6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三第6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必修三第6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docx

必修三第6章生态环境的保护

课时考点训练

题组一、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1.(2012年高考江苏卷改编)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有降低的趋势,对此所作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栖息地总量减少和栖息地多样性降低是重要原因

B.栖息地破碎化造成小种群有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

C.这种变化是由于新物种产生量少于现有物种灭绝量

D.过度的人为干扰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影响生物多样性的知识。

栖息地的破坏和丧失是导致物种濒危和绝灭的

重要原因,故A正确;小种群不利于对基因的保存,也就不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故B错;新物种产生需要较长时间,故C正确;人

类不恰当地活动,如过度放牧、乱捕滥猎等会超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从而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故D正确。

答案:

B

2.(2013年高考广东卷)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富含有机质和无机成分,可用作肥料,但其多环芳烃(PAHs)等有机污染物含量通常较高,施入土壤会带来二次污染。

生物质炭是由作物废弃秸秆等炭化而成。

将污泥、含7%生物质炭的污泥均堆放一段时间后用于盆栽实验,研究它们对黑麦草生长及PAHs迁移的影响,结果见下表。

(1)生物质炭孔隙结构发达,能改善土壤的通气状况,使根系细胞________加强,_______

_合成

增加,从而促进根系对土壤养分的吸收。

(2)由表可知,施用含生物质炭的污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而促进黑麦草生长;污泥的施用使土壤和黑麦草的PAHs含量________,但生物质炭的输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而降低PAHs污染的风险。

由此可见,生物质炭有望用作污泥改良剂,促进污泥的推广应用。

污泥的应用符合生态工程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理。

解析:

(1)由题中信息可知,生物质炭能改善土壤的通气状况使氧气含量增加,从而促进了根细胞的有氧呼吸,根系对土壤中的矿质元素的吸收方式为主动运输,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ATP),而有氧呼吸能释放大量能量(ATP)。

(2)由表中数据可看出黑麦草的干重与叶绿素含量呈正相关,用含生物质碳的污泥培养的黑麦草的叶绿素含量和每盆干重比用红壤、红壤+污泥培养的黑麦草的叶绿素含量和每盆干重多,所以施用含生物质炭的污泥可提高黑麦草中叶绿素的含量,从而提高黑麦草光合作用,进而促进黑麦草的生长;表中数据显示施用污泥可使土壤和黑麦草中PAHs含量增加,施用生物质炭后测得的此数值降低,说明生物质炭能降低土壤中PAHs的含量从而降低PAHs污染的风险;生物质炭可作为污泥改良剂促进污泥被植物重新利用,同时降低环境污染,符合生态系统工程的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答案:

(1)有氧呼吸 ATP

(2)使黑麦草叶绿素增加 增加 能降低土壤中PAHs的含量 物质循环再生

题组二、生物多样性及可持续发展

3.(2011年高考江苏卷)下列关于江苏省境内发生的几个生态事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互花米草原产美洲,引入到江苏沿海等地种植后迅速扩散并改变了滩涂生物多样性,属于生物入侵

B.克氏原螯虾(小龙虾)原产美洲,经由日本引入南京地区后迅速扩散,对农田有一定危害,但成为餐桌上的美味,不属于生物入侵

C.麋鹿原产我国,但后来在国内绝迹,从欧洲引入并在大丰境内建立自然保护区实行迁地保护

D.丹顶鹤在我国东北等地繁殖,迁徙到江苏沿海滩涂越冬,在盐城建立自然保护区实行就地保护

解析:

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互花米草引入到江苏沿海等地后,在与本地物种的竞争中占优势,使本地的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A项正确;小龙虾由日本引入后,在与本地生物的竞争中占优势而大量繁殖并迅速扩散,属于生物入侵,B项错误;麋鹿原产我国,在国内绝迹后,从欧洲引入并在大丰境内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起来,属于迁地保护,C项正确;盐城的丹顶鹤自然保护区是在其越冬地进行的就地保护,D项正确。

答案:

B

4.(2011年高考安徽卷)大熊猫和华南虎都是我国的珍稀保护动物,它们体型相近,曾经同域分布,一度都有较大的种群数量。

由于栖息地破坏导致它们的数量锐减,目前野生大熊猫仅有1600只左右,而华南虎在野外已基本绝迹。

(1)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分析,大熊猫比华南虎有一定生存优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成年大熊猫经常用尿液和肛腺的分泌物在岩石或树干上进行标记,这种行为传递的信息类型属于________。

(3)目前,野生大熊猫分布在六个彼此隔离的种群中,通过建立生态廊道沟通各种群,可以使种群间发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以提高________,是提高大熊猫种群密度的根本措施。

解析:

(1)大熊猫是初级消费者,属于第二营养级,华南虎是三级或四级消费者,属于第四或第五营养级。

在食物链中,所处营养级越高,能量传递过程中损耗的能量也就越多,处于该营养级的生物同化的能量就越少。

(2)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分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还产生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本题中的大熊猫尿液和肛腺分泌物即为化学信息。

(3)通过建立生态廊道使各个孤立的种群沟通,可以加强基因交流,促进生物进化。

(4)建立自然保护区可以为生物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提高环境容纳量(或K值)。

答案:

(1)大熊猫比华南虎的营养级低,获得的能量相对较多 

(2)化学信息 (3)基因交流 (4)环境容纳量(或K值)

课时高效训练

一、选择题

1.(2013年广州模拟)下列有关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目前人口数量已经超出了地球环境容纳量

B.生物种群消长规律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

C.科技进步能解决因人口增长过快导致的资源短缺问题

D.人口过度增长与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有密切联系

解析:

环境容纳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

目前人口数量还没达到环境容纳量;生物种群消长的规律不完全适用于人口的增长情况,人口的增长情况还有可能受到社会以及政策等因素的影响;科技的进步固然可以缓解因人口增长而导致的资源短缺问题,但却不能完全解决,例如一些不可再生的资源是不可能因科技的进步而得到解决的。

答案:

D

2.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上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以及它们拥有的全部基因共同组成生物的多样性

B.许多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所以生物的多样性具有间接的使用价值

C.人为因素是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

D.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有效措施是禁止开发和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

解析:

A错误,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层次:

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即地球上的所有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B错误,许多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属于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C正确,人为因素是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如破坏生态环境、掠夺式开发、乱捕滥猎及盲目引种等;D错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有效措施是就地保护,但这并不意味着要禁止开发和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而是应建立合理的开发利用机制。

答案:

C

3.天鹅洲自然保护区是为了实现麋鹿回归自然而建立起来的,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但没有大型食肉动物。

1993年以来,分三批从北京引进的94头麋鹿,自由生活在保护区内,完全靠野生植物为食物,种群数量明显增加,2003年约为450头,目前已经超过800头,并形成了3个亚种群。

但近年来,随着人类在保护区内的某些活动增加,麋鹿开始出现种群密度制约的迹象。

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保护麋鹿的意义在于保护基因的多样性和物种的多样性

B.建立自然保护区后,麋鹿的环境容纳量就可以一直稳定不变

C.麋鹿在保护区内生活,没有捕食者,食物充足,因此没有环境阻力

D.由于出现生殖隔离,原来的一个麋鹿种群分化为三个亚种群

解析:

本题考查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等。

建立自然保护区可以通过对濒危物种的保护来保护基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由于自然保护区环境条件的改善,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将逐渐增大;在自然保护区,还有其他资源、空间以及种内斗争

等因素造成的环境阻力;出现亚种群但并没有形成新物种,故没有产生生殖隔离。

答案:

A

4.南澳岛的某农业示范基地,海虫草等“海水蔬菜”长势良好。

这是一些从国外引进的蔬菜品种,以高盐分的海水进行浇灌,所需无机盐由海水提供,生长周期短,营养价值高,被列为国家八六三推广技术项目。

大面积推广“海水蔬菜”种植的目的不包括(  )

A.节约淡水资源,缓解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B.增加当地的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C.充分利用闲置的盐碱地,减少对耕地的需求压力

D.减少化肥用量,有利于保护环境

解析:

本题考查高新科学技术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从题干信息可知,“海水蔬菜”对于环境保护和化肥的用量没有涉及,但对于利用闲置资源、增加盐碱地生物多样性、节约淡水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答案:

D

5.环境污染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

从生物圈的功能上分析,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  )

A.人类排放的废物增加

B.能量循环回路在一定程度上被阻断

C.自动净化能力被阻断

D.物质循环回路在一定程度上被阻断

解析:

环境污染的形成是由于人类向环境中排放的废物超过了生物圈的自动净化能力。

生物圈作为最大的生态系统,同样具有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功能,使生物圈成为一个统一整体。

生物圈的自动净化能力包括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生物吸收等,其中以后者为主。

生物圈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的三级结构是物质循环的闭合回路。

当废物释放量

超过净化能力时,使物质循环的回路部分阻断,而造成环境污染。

答案:

D

6.某城市的一块荒地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被改造成另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改造前后的一些变化见下表。

据此作出的相关判断中错误的是(  )

植物种类

植被覆盖率

群落中的植物优势种

改造前

20种

10%

狗尾草、艾蒿、蒲公英

改造后

30种

25%

菖蒲、芦苇、睡莲

A.改造增加了该区域的湿地面积

B.改造后该区域的植物多样性增加

C.改造后该区域的小气候得到改善

D.改造的主要目的是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生产和生活物质

解析:

改造前优势种无水生植物,改造后物种数目增多,水生植物成为优势种,因此改造增加了该区域的湿地面积,增加了物种多样性;因植被覆盖率提高,使得该区域的气候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改造的目的是增加物种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改善人类的生活条件,而不是为人们提供生产和生活物质,D项错误。

答案:

D

7.下列关于生态学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会造成温室效应,但不会影响生物的多样性

B.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可减轻臭氧层的破坏

C.森林、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是生物多样性直接价值的体现

D.人工授精、组织培养和胚胎移植技术可保护生物多样性

解析:

本题考查生态环境问题与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温室效应会造成全球气温升高、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会影响生物的多样性;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缓解温室效应,但臭氧层的破坏主要是氟利昂大量使用引起的;对水土的保持体现了森林、草地的生态价值,这是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运用现代生物科技可以使生物的种群得以繁衍延续,并且不断扩大,有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答案:

D

8.下列哪一措施最可能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不相符合(  )

A.森林的采伐量小于生长量

B.人工鱼塘生产者的能量小于消费者的能量

C.农田从收获中输出的氮素多于补充的氮素

D.农田施用无机氮肥多于生物固定的氮肥

解析:

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开发利用资源时应做到合理的而不是掠夺式的开发,既要对资源充分合理利用,又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物质生产上实现无废料生产体系,使废物资源化,既可减少污染,又可对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实现物质循环再生、能量多级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模式,按照可持续发展原则,森林的采伐量应小于生长量,农田施用无机氮

肥应不少

于农作物输出的氮素,否则会造成土壤贫瘠,影响农田持续发展。

选项B所述,由于“人工鱼塘”所依赖的能量来源不同于天然生态系统,因而可不完全依赖生产者供能,而由人工补充鱼类饲料的方法实现鱼塘的高产稳产。

答案:

C

9.(2014年烟台模拟)大型水利工程在很大程度上要改变当地原有生态环境,对生物的生存与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可能使生物产生地理隔离,很快形成新的物种,所以对生物的进化是有利的

B.原来的平原变成了湖泊,会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与速度

C.生态系统中如果没有信息传递,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就不能顺利进行

D.利用水力发电,属于可再生能源,可以降低工业CO2的产生量,有利于可持

续发展

解析:

本题考查人的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虽然大型水利工程可以形成地理隔离,但在短时间内不会形成新物种,形成新物种需要形成生殖隔离,只有长期的地理隔离才能形成生殖隔离。

人的活动改变了原有的生态环境,会使群落的演替向着不同的方向发展,并改变演替的速度。

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三大功能之一,与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密切相关,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三者缺一不可。

水力发电可代替火力发电,减少CO2排放,有利于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

答案:

A

10.某研究机构研究人工湿地对生活污水的净化,实验结果见右图。

其中P表示磷;N表示氮;COD表示化学需氧量(代表水中微生物分解有机物的氧气消耗量)。

据图分析可得出的结论是(  )

A.人工湿地可将生活污水完全净化

B.人工湿地对污水中的N去除效果好于P

C.8~11月份流经人工湿地的污水中N和P的减少都是同步的

D.从12月份COD的曲线变化分析,浮游动物的取食作用对污水有一定净化作用

解析:

本题考查人工湿地的作用、水体富营养化等。

根据信息判断,人工湿地可以将生活污水净化,但最终不能完全净化,故A项不对;污水中N最终含量低于P,故人工湿地对污水中N的去除效果更好,故B项对;8~10月份,人工湿地污水中N和P的减少是同步的,但11月份N继续减少,而P含量增加,故C项不对;从整体上看,人工湿地对生活污水有一定净化能力,图中没有信息反映浮游动物的取食作用对污水有一定的净化作用,故D项不对。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11.(2014年陕西五校联考)近年来,黄河中下游流域水质富营养化严重,水体发绿发臭时有发生,对渔业和居民生活用水构成严重威胁。

请回答:

(1)黄河中下游流域水质恶化主要是由蓝藻、绿藻引起的,从生态系

统的营养结构看,蓝藻属于________。

为解决黄河中下游流域水体发绿问题,有人建议在水体发绿时投放一定量的鱼苗。

常见鱼类的食性如下:

类别

青鱼

鲢鱼

鳙鱼

鲤鱼

食性

螺蛳

浮游植物

浮游动物

杂食

你认为最适宜投放的鱼类是________。

(2)从生物防治的角度看,还应该在黄河中下游流域中放养其他有经济价值的水生生物(如虾、蟹等),你认为这样做的生态学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表是对黄河中下游流域生态系统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表中A、B、C、D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E为分解者。

Pg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能量的总量,Pn表示生物体贮存的能量(Pn=Pg-R),R表示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单位:

102千焦/m2/年)。

则该生态系统中能量从第二营养级传递到第三营养级的效率是________%(保留一位小数)。

A

B

C

D

E

Pg

15.9

870.7

0.9

141.0

211.5

Pn

2.8

369.4

0.3

61.9

20.1

R

13.1

5

01.3

0.6

79.1

191.4

解析:

(1)蓝藻为光能自养型生物,在生态系统中为生产者,处于第一营养级。

投放的鱼苗应以浮游植物为食。

(2)在黄河中下游流域中放养其他有经济价值的水生生物可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3)根据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可推断B、D、A、C分别

处于第一、二、三、四营养级,根据能量传递效率的计算公式可推知,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15.9/141.0≈11.3%。

答案:

(1)第一营养级 鲢鱼 

(2)提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或增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3)11.3 

12.(2014年安徽安庆模拟)请运用生态学知识和原理,回答下列问题。

(1)传统农业中,常常采用燃烧农作物秸秆获得灰分肥田,该做法的优点是使秸秆中________较快地归还给土壤,但最大弊端是________,而且储存于秸秆有机物中的能量未得到合理利用。

现代农业中,合理利用农作物秸秆和家畜粪便制沼气、种蘑菇、养蚯蚓,大大提高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沼气池中微生物、蘑菇、蚯蚓等都属于生态系统中________。

这种做法正是建立生态农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一种模式,利用的是生态学中能量多级利用和________的基本原理。

(2)某地区实施退耕还林政策,采取禁伐、禁猎等措施,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当地的野生动物资源,提高许多野生种群的________,提高该生态系统的物种________。

(3)2012年,位于珠江流域上游的广西柳州柳江内,一起“食人鱼”伤人事件再次引发社会对外来物种入侵的强烈关注。

目前我国有400多种外来入侵物种,其中危害最严重的11种每年给我国造成大约600亿元的损失。

由于外来入侵物种大多适应性和______都非常强,且在新环境中缺乏________制约,外来物种一旦入侵成功,会对当地物种种类、种群结构、食物链结

构、生物多样性等造成一系列影响,进而威胁农业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

解析:

(1)作物秸秆燃烧可使秸秆中的无机盐较快地归还给土壤,但也会污染环境。

现代农业中,利用农作物秸秆和家畜粪便制沼气,可以提高能量利用率。

沼气池中的微生物、蘑菇、蚯蚓等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这种生态农业,充分利用了生态学中的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2)退耕还林、禁伐禁猎等措施可以提

高野生生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提高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

(3)外来入侵物种的适应性和繁殖能力大都非常强,且缺乏天敌制约,在一定时间内种群数量常呈“J”型增长,对当地的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危害。

答案:

(1)无机盐 污染空气(或污染环境) 能量利用率 分解者 物质循环再生

(2)环境容纳量(K值) 多样性

(3)繁殖能力 天敌

13.(2014年南京盐城模拟)研究人员对某淡水湖泊生态系统进行了如下各项调查研究。

请分析回答。

(1)通过调查,绘制出如图所示能量关系。

该调查共涉及了________个营养级。

第一和第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远低于10%,主要原因是作为该生态系统的主要生产者的浮游植物生命周期短,有大量浮游植物沉入水底,其中的能量被湖中________利用。

根据图中的数据,该湖泊泥土中有机物的总量变化趋势是________。

(2)研究人员调查了该湖泊中甲、乙、丙、丁、戊五个种群生物体内的重金属含量如下表。

种群

重金属含量

(μg/kg鲜重)

0.0028

0.027

0.022

0.35

0.37

已知该重金属被生物体吸收后难以排出体外,且在这5个种群构成的食物网中,消费者只以其前一营养级的所有生物为食,则它们构成的食物网为________。

(3)调查发现,该湖泊目前污染严重,工作人员建立了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展示了较新的生态污水(常富含N、P)处理技术。

下图示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构造示意图(箭头示水流方向)。

①人工湿地植物一般宜选用本地物种,避免________,以保证当地生态系统的安全性。

②人工湿地的植物根系常形成一个网络样结构,网络中的根系不仅能直接吸附和吸收污水中的________等营养物质,而且还为________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使其充分发挥分解作用,降解污水中的有机物。

湿地基质常使用碎石等多种材质,碎石间留有一些空隙有利于促进根部细胞的________。

③若研究该人工湿地生态污水处理能力,应对________的水质进行监测,通过比较其中N、P含量的差值,来分析人工湿地的净化功能。

解析:

本题考查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对生态环境污染的恢复。

(1)图中有生产者、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因此有三个营养级。

浮游植物死亡后,其遗体被湖底的分解者分解。

由于浮游植物遗体中的能量远远大于分解者分解的能量,因此该湖泊中有机物逐渐积累增加。

(2)重金属在生物体内不能被分解,因此随着食物链的延长,重金属的浓度逐渐升高,从表中看出,甲为第一营养级,乙和丙为第二营养级,丁和戊为第三营养级,且消费者以前一营养级所有生物为食,据此画出食物网。

(3)若选择外地物种,可能会由于该物种引进后缺少天敌,而且能迅速适应环境,导致外来物种入侵,使本地物种受到影响,从而破坏生态环境。

植物的根系从土壤或者水体中吸收的都是无机氮和磷。

网格状的基质可以有充分的空间为分解者提供生活的环境,碎石的空隙便于氧气的进入,因此有利于植物的根进行有氧呼吸。

要观察人工湿地的生态作用,需要通过检测进水口和出水口中无机氮和磷含量的差值,来分析人工湿地的吸收无机氮和磷的能力。

答案:

(1)三 分解者 增加 

(2)

 (3)①外来物种入侵 ②N、P 分解者 有氧呼

③进水口和出水口

14.池塘养殖普遍存在由于饵料、鱼类排泄物、换水不及时等引起的水体污染现象,研究者设计了一种循环水池塘养殖系统(如下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与自然池塘相比,人工养殖池塘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____________。

人工养殖池塘水体的N、P含量容易升高,会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藻类等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加之死亡后被微生物分解,引起水体的溶氧量下降,造成鱼类等死亡,进一步破坏了生态系统稳态,这种调节方式称为____________。

(2)与传统养殖池塘相比,该养殖系统增加的生态工程设施有____________。

可以通过在这些设施内栽植水生植物、放养滤食动物等措施,起到对水体的____________,有效减少水体中的N、P等含量。

(3)该养殖系统设计为前一池塘上层水流入后一池塘底部,实现水层交换,其目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养殖系统中串联的池塘不宜过多,因为________________。

(5)保持池塘水体中适当的N、P含量是必要的,该养殖系统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调控。

解析:

(1)人工养殖池塘生态系统物种数量少,恢复力稳定性高。

水体受污染后生物死亡导致微生物数量增加,促进水体溶氧量下降,导致鱼类等死亡,又进一步促进环境恶化,说明调节过程中,最初的变化经调节后变化更大,从而说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图表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