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秋学期高二生物寒假作业4种群群落.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23877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62.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秋学期高二生物寒假作业4种群群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学年秋学期高二生物寒假作业4种群群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学年秋学期高二生物寒假作业4种群群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学年秋学期高二生物寒假作业4种群群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学年秋学期高二生物寒假作业4种群群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秋学期高二生物寒假作业4种群群落.docx

《学年秋学期高二生物寒假作业4种群群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秋学期高二生物寒假作业4种群群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秋学期高二生物寒假作业4种群群落.docx

学年秋学期高二生物寒假作业4种群群落

绝密★启用前

2017-2018学年度?

?

?

学校11月月考卷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

xxx;考试时间:

100分钟;命题人:

xxx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一、单选题

1.图为“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A装置的花盆壁C与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瞭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

B.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小动物趋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

C.B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小动物进行采集

D.B装置采集的土壤小动物可放入70%的酒精溶液中

2.“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变化关系”实验中,下列操作错误的有()

A.将活化好的酵母放入一定浓度的葡萄糖溶液中

B.在血球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

C.用滤纸将盖玻片边缘多余的培养液吸除

D.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静置片刻,观察计数

3.下列实验都需要使用光学显微镜进行观察,有关实验现象描述不合理的是

实验标号

实验名称

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观察植物细胞的

质壁分离和复原

镜检1:

几乎整个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呈紫色;

镜检2:

不同细胞质壁分离的位置、程度并不一致

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

菠菜叶表皮细胞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人口腔上皮细胞具有细胞核和核糖体

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洋葱根尖伸长区细胞长,液泡大;分生区细胞呈正方形,多数细胞中呈紫色的染色体形态清晰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

动态变化

酵母细胞呈球形或椭圆形,细胞核、液泡和线粒体的形态、数目清晰可见

A.实验①B.实验②C.实验③D.实验④

4.(2015秋•遂宁期末)“烧芭”(焚烧芭蕉树)是一种传统的农耕文化,在巴西等热带国家盛行.火山喷发是一种自然现象,喷出的岩浆所到之处寸草不生.甲地发生过“烧芭”现象,乙地发生过火山喷发现象,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的自然演替.下列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和乙地两个位置发生的自然演替类型相同

B.人为的干扰也不能使甲地恢复到焚烧前的地貌

C.苔藓会比地衣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的火山岩之上

D.随时间推移甲、乙两地生物多样性都逐渐增多

5.下列生态系统中,自我调节能力最大和最小依次是

①温带草原②热带雨林③北方针叶林④北极冻原

A.②①B.②④C.①④D.③④

6.下列属于种群特征的有

A、物质循环B、具有分层现象

C、年龄组成D、空间配置为水平结构

7.农场中种植着粮食作物、果树,饲养着家禽、家畜等。

下列属于运用物理信息传递的措施是

A.延长家禽的光照时间,提高产蛋率

B.农作物的适时灌溉,家禽、家畜的定时饲喂

C.施用一定浓度的2,4—D,除去双子叶杂草

D.施放过量的性引诱剂,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

8.(2015秋•扬州期末)关于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产者能利用无机物制造有机物

B.生产者都是自养型生物

C.生产者都是绿色植物

D.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9.在生态演替中,下列哪种情况不可能发生

A、群落中物种组成不断变化B、开始时物种数增多,然后趋于稳定

C、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量不断下降D、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物不断增加

10.下列菌类,属于生产者的是

A.光合细菌、霉菌B.光合细菌、硝化细菌

C.乳酸菌、酵母菌D.醋酸菌、乳酸菌

11.如图分别表示某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和种群增长速率曲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图中C点种群增长速率对应乙图中的F点

B.甲图中C~D段,该种群的增长速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

C.根据“J”型增长数学模型Nt=N0λt,可知种群呈“J”型增长时,其增长率等于λ-1

D.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两栖息场所,提高K值是保护珍稀动物的根本措施

12.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抵抗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可能比较低

B.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依赖于自身的负反馈调节机制

C.减少捕食者和寄生生物的数量可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D.增加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可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3.下列有关生态学规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B.在农田中适当增加食物链,能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C.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说明信息传递能调节种间关系

D.红树林在调节气候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14.如图表示的是种群年龄组成的三种类型.如果其它环境条件相对稳定,下列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

A.a类型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小

B.b类型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大

C.c类型的种群数量会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

D.种群密度增长趋势为a>b>c

15.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

A.就地保护B.迁地保护

C.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D.对濒危动植物集中于一地进行保护

16.下列实验中不是通过“假说一演绎法”得出结论的是()

A.摩尔根对基因与染色体关系的探究历程

B.DNA复制方式的提出与证实

C.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的模型建构

D.施莱登和施旺建立细胞学说的过程

17.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所隐含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至少有()

A.3个B.4个C.5个D.无法确定

18.图1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有关成分及其关系,图2为a、b、c三种生物的数量变化关系图,其中有一种为草。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1中有两条捕食链,狐与鸟之间既存在捕食关系又存在竞争关系

B.图1中狐为第三、四营养级,腐生细菌占有第二、三、四、五营养级

C.图2中a、b、c三者之间的营养结构是:

a→b→c

D.图2中a、b、c三者一定不能构成生物群落

19.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的捕鱼量,根据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应使被捕鱼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

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

A.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B.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C.种群数量最大

D.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

20.研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主要目的是

A.探索生态系统固定太阳能量的规律      B.探索光合作用的机制

C.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D.使生产者合成较多的有机物

21.据图判断,以下叙述不符合生态学原理的是(  )

A.物质经过多级利用,实现了良性循环

B.每一级生产环节都获得产品,提高了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

C.由于食物链延长,能量损耗层级增加,系统总能量利用率降低

D.废物和污染物大大减少

22.假设种群的起始数量为N0,每年的增长率都不变,第二年是第一年的a倍,在理想状况下,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为

A.N0atB.N0taC.tN0aD.aN0t

23.在黄花蒿中提取的青蒿素是治疗疟疾的特效药,但在柬埔寨等国家已发现抗青蒿素的疟原虫类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青蒿素用于医疗体现了黄花蒿的间接价值

B.在食物链“人→蚊子→疟原虫”中能量和物质往复循环

C.抗青蒿素疟原虫的出现是基因重组的结果

D.调查某地黄花篙种群密度可使用样方法

24.某池塘有藻类植物、水草、浮游动物、吃浮游动物的鱼类等生物.由于大量排入污水(pH近中性),藻类爆发,引起水草死亡,之后,浮游动物及鱼类等生物死亡,水体发臭.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导致水草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是缺少阳光

B.藻类刚爆发时,若清晨采集水样检测,其pH可能低于7

C.更多水生生物死亡又加重了水体污染,这属于负反馈调节

D.藻类刚爆发时,若投放食浮游植物的鱼类和种植大型挺水植物有利于修复

25.下列关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B.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方法是记名计算法或目测估计法

C.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D.不同地区的群落演替最终都会演替到森林阶段

26.下列措施在实践中不可行的是

A.大棚栽培中,适量的多施有机肥可增加大棚中的CO2浓度而增产

B.在玉米生产过程中,可人工去雄,然后涂抹上一定浓度生长素溶液,得到无籽果实

C.研究鱼类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来确定合理的捕捞量

D.在水稻田中,放养青蛙可达到防治害虫而增产的目的

27.生活污水流入水域生态系统,会造成富营养化现象。

所以生活污水在排放之前需要经过处理,下列方法处理污水不正确的是()

A.用杀菌剂杀死腐生性细菌和腐生性真菌,利于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

B.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时需要物理沉降除去个体比较大的污染物

C.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时需要微生物净化除去污水中的有机物

D.含有重金属的污水可以利用相应的植物来吸收除掉重金属

28.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形式主要是()

A.碳酸B.碳酸盐

C.二氧化碳D.碳水化合物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非选择题

29.(10分)土壤微生物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组分,影响着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在陆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重要作用。

下表是对某生态系统中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碳释放的研究结果。

请回答:

植被类型

土壤有机碳

(g•kg-1)

土壤微生物含碳量

(g•kg-1)

微生物呼吸速率

(CO2/mg•kg-1•h-1)

微生物代谢熵

(mg•g-1•h-1)

草丛

90.04

0.356

0.275

0.77

灌丛

97.48

1.542

0.844

0.55

次生林

63.55

2.931

1.275

0.44

成熟林

22.73

2.243

2.265

(1)将无机环境中的CO2转化为生物群落中有机碳的主要生理过程是。

(2)草丛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现象。

与草丛相比,灌丛抵御环境变化的能力更强,原因是群落的结构更复杂,能力更强。

(3)对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的相关指标进行测定时,为尽量减小实验误差,取样时应该随机选取多个样方,然后将多个样方实测数据的记录在上表中。

(4)实验结果表明,土壤中有机碳含量在成熟林阶段最小,最可能的原因是此阶段,有机碳被快速分解。

(5)土壤微生物的代谢熵是指土壤微生物呼吸速率与土壤微生物含碳量的比值,代谢熵越低,土壤微生物对有机碳的利用效率就越高。

根据表中数据分析,成熟林中微生物代谢熵的值(高、低)于次生林,微生物对有机碳利用效率最低的是林。

30.下图是生物圈中不完整的碳循环示意图。

A、B、C、D构成生物群落,第①-⑨号箭头表示循环过程。

请据图分析回答:

(10分)

(1)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图中A、D分别为、。

(2)过程①为,完成①过程的能量来源是。

⑧过程是指作用,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是以形式循环的,碳在生物群落内是以形式流动的。

(3)指出上图作为碳循环图解的不完整处:

(4)导致目前温室效应的最主要原因是图中的[]造成的。

(用序号表示)

31.某自然湖泊引入翘嘴红鲌(一种经济鱼类)后,翘嘴红鲌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翘嘴红鲌的种群数量增长呈____________型,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2)若翘嘴红鲌的K值为8000条,则将该种群数量控制在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