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语文高考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873592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语文高考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山东语文高考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山东语文高考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山东语文高考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山东语文高考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语文高考试题及答案.docx

《山东语文高考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语文高考试题及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语文高考试题及答案.docx

山东语文高考试题及答案

  2017年山东语文高考试题

  第Ⅰ卷(共36分)

  一、基础知识(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苏轼在文学上春风得意,但仕途多舛(chǔan)。

王安石变法之时,他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和独立人格,站在保守派司马光一边。

他被贬到外地做官。

数年后司马光派执政,按说苏轼可以鹞(yòu)子翻身了。

可他依然顾我,又不赞同全盘否定王安石。

后来,司马光派甲(失势/失利),苏轼却被认定为司马光派,被一贬再贬,直贬到遥远的海南岛。

好在苏轼也只是被一贬再贬,而没有削(xuē)职为民,更没有被杀。

官小了,俸禄低了,但温饱还是有乙(保证/保障)的。

  苏轼无论被贬到哪里,都留下了优秀的篇章。

在山东密州,写下了脍灸人口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被称为中秋节的绝唱。

在黄州,在琼州,也都风流倜(tì)傥有遗篇,“门大要容千骑入,□□□□□□□”的楹联就说明了他在黄州生活的状态。

虽然其中也流露出“人生如梦”的低靡,但主旋律乐观向上,丙(倾注/灌注)了他对生活的热爱。

他每到一处,都“入乡随俗”地丁(享用/享受)当地的特产。

苏轼,无论多么颠沛漂泊,都保持着一种好心情,乐观、潇洒、豁达地生活着。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仕途多舛(chǔan)颠沛B.削职(xuē)脍灸人口

  C.风流倜傥(tì)低靡D.鹞子(yòu)依然顾我

  2.在文中甲、乙、丙、丁四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失势保证倾注享用

  B.失势保障灌注享受

  C.失利保证倾注享用

  D.失利保障灌注享受

  3.在文中方格处填入下列语句,恰当的一项是()

  A.露花倒影柳屯田B.风摇钟磬落人间

  C.堂深不觉百男欢D.水光翻动五湖天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中国选手苏炳添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在男子100米比赛中以9秒99的成绩获得季军,成为历史上首位突破10秒大关的黄种人。

  B.央视《等着我》播出了莫松秀老人与失联60年的老战友孙英财相见的场景,看到两位老人一见如故,泣不成声,在场观众无不潸然泪下。

  C.明星要自律,明星要守法,这个话题已经说了很多年,但“明星”出事似乎有增无减,而且还有方兴未艾之势。

  D.今日,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声称响应“提网速、降网费”的要求下调资费,但大部分网友认为他们出台的降价方案不得要领。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新修订的《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突出规范驾驶行为、增强安全意识为原则,对闯黄灯、故意遮挡号牌等行为加大了处罚力度。

  B.歼-15飞机是中国自行设计研制的首型舰载多用途战斗机,它具有作战半径大、机动性好、载弹量多等特点,被誉为凶猛强悍的空中“飞鲨”。

  C.关于高考改革,有评论者认为,教育最大的价值在于公平与否,改革最应捍卫的目标也是公平。

社会关注教育改革,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对教育公平的关切。

  D.市旅游局要求各风景区进一步加强对景区厕所、停车场的建设和管理,整治和引导不文明旅游的各种顽疾和陋习,有效提升景区的服务水平。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2015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当全国人民都在纪念抗日英雄的时候,现实生活中却有一种不良的文化现象屡屡发生,这就是英雄叙事的扭曲问题。

比如,大量抗战“雷剧”“神剧”涌现,将严肃的抗战历史娱乐化;有人对抗战中的英雄人物进行解构乃至重构,试图颠覆或终结相关英雄的经典形象。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微博、微信、微视频、客户端为代表的“三微一端”全面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一些错误的英雄叙事借助新媒介,传播范围更广,受众更多,产生了更加恶劣的影响。

比如,近年来互联网上出现了不少诋毁邱少云、狼牙山五壮士的各种扭曲的“英雄叙事”。

媒体把这类叙事的“主体”命名为“凿船党”,并表达了对他们的警惕:

“他们每天寻寻觅觅,看见正面的东西就上去凿几下子,而且每每有所斩获,用着放大镜在英雄身上发现了一些瑕疵,他们便极力将其放大。

慢慢地,一些英雄的形象开始坍塌。

”与此同时,一些抗战题材影视剧不顾历史本真,肆意将爱情、悬疑、性感、时尚等元素塞进来,这种做法是对英雄形象的亵渎,以至连普通观众对“手撕鬼子”之类不靠谱的剧情都忍无可忍。

在媒介融合的语境下,这些影视剧经由电视、电影、互联网等媒介渠道得以在更大范围传播开来。

伴随着上述种种媒介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濡染,这种不着边际的“英雄叙事”对成千上万的普通观众——尤其是对年轻人贻害不小。

抹黑恶搞英雄形象,导致英雄形象扭曲,既伤害了人们的历史记忆和身份认同,也恶劣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

  这种错误的英雄叙事,既具有明显的隐喻性特征——它隐喻了当下有些人存在着虚无化的价值取向和戏谑化的政治取向,也具有另一种特征——扭曲的生活化叙事:

传统的英雄叙事在本质上是传奇性的叙事,近年来由传奇性叙事向生活化叙事的转变,有人刻意对英雄人物进行解构甚至污蔑。

  新媒介环境下,扭曲的英雄叙事的出现有着诸多原因。

首先,新媒介的技术特性,对英雄叙事的变迁乃至扭曲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新媒介为英雄叙事提供了相应的技术环境和文化环境,也被“凿船党”们纳为其建构与传播“英雄叙事”的重要平台。

进而,英雄形象的崇高性与非功利性被消解,并呈现出融合世俗、迎合消费的特征。

其次,网络推动了众多思潮的传播,一些非主流思潮成为扭曲的英雄叙事得以展开的思想土壤。

一些人站在人民群众利益和情感的对立面,利用网络上的社区、微博、微信等媒介,散播包括其“英雄叙事”在内的种种言论,挑衅人们的传统信仰,鼓吹错误的价值观。

在这种思想土壤之上,“凿船党”们进行“英雄叙事”,是为达到其目的所采用的所谓“策略”而已。

再次,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双向互动的“微时代”,在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助推了英雄叙事的扭曲现象。

  作为国人精神图腾的英雄形象,体现了大义凛然、坚强不屈的精神,不应被扭曲的英雄叙事所游戏化、娱乐化,而应成为国人的精神塔基。

面对扭曲的英雄叙事及其危害,我们不可漠视,要保持清醒的文化自觉和坚定的价值立场。

  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量抗战“雷剧”“神剧”涌现以及有人试图颠覆或终结抗战中的英雄人物的经典形象,这都属于英雄叙事的扭曲问题。

  B.“凿船党”们借助“三微一端”等新媒介将一些错误的英雄叙事传播的范围更广,受众更多,产生了更加恶劣的影响。

  C.一些抗战题材影视剧出现“手撕鬼子”之类不靠谱的剧情,是因为创作者在剧中加入了许多爱情、悬疑、性感、时尚等元素。

  D.不着边际的“英雄叙事”,抹黑恶搞英雄形象,既伤害了人们的历史记忆和身份认同,也恶劣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错误的“英雄叙事”反映了有些人错误的价值取向和政治取向,也反映了英雄叙事文本由传奇性叙事向扭曲的生活化叙事的转变。

  B.英雄形象被一些人解构甚至污蔑,从而他们的崇高性与非功利性被消解,并呈现出融合世俗、迎合消费的特征。

  C.“凿船党”们为达到扭曲“英雄叙事”的目的,采取的是利用网络上的社区、微博、微信等媒介传播的策略。

  D.英雄形象是国人的精神图腾和精神塔基,体现了大义凛然、坚强不屈的精神,不应被扭曲的英雄叙事所游戏化、娱乐化。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全国人民纪念抗日英雄时,在现实生活中,却有一些人站在人民群众利益和情感的对立面,挑衅人们的传统信仰,鼓吹错误的价值观。

  B.英雄人物身上可能存在一些瑕疵,但是“凿船党”们发现这些瑕疵后,把这些瑕疵极力放大,慢慢地,一些英雄的形象开始坍塌。

  C.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双向互动的“微时代”,助推了英雄叙事的扭曲现象,加强对微博、微信的监管能一定程度上遏制这种现象。

  D.我们面对扭曲的英雄叙事及其危害不能漠视,只要保持清醒的文化自觉和坚定的价值立场,就能防止扭曲的英雄叙事对我们带来危害。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

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尝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

食时,信往,不为具食。

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

“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众辱之曰:

“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

”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蒲伏。

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

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

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

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

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

“上不欲就天下乎?

何为斩壮士!

”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

与语,大说之。

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至南郑,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人有言上曰:

“丞相何亡。

”上大怒。

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

“若亡,何也?

”何曰:

“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

”上曰:

“若所追者谁?

”曰:

“韩信也。

”上复骂曰:

“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

”何曰:

“诸将易得耳。

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王曰:

“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

”何曰:

“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

”王曰:

“吾为公以为将。

”何曰:

“虽为将,信必不留。

”王曰:

“以为大将。

”何曰:

“幸甚。

”于是王欲召信拜之。

何曰:

“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

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沐浴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

”王许之。

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

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有改动)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为布衣时,贫无行无行:

不行动

  B.不为具食具:

准备

  C.坐法当斩坐:

犯罪

  D.居一二日,何来谒上居:

过了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信亦知其意其出人也远矣

  B.若虽长大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诸将亡者以十数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D.非信无所与计事者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11.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B.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C.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D.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12.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信还是平民的时候,家境贫寒,生活无着,常常寄人篱下,曾经在一位亭长家混饭吃,一吃就是几个月,惹得亭长妻子很不高兴。

  B.淮阴有位卖肉的年轻人,认为韩信虽然身材高大并佩带刀剑,却内心胆小。

他当众欺负韩信,要韩信从他胯下钻过去。

  C.刘邦能够知人善任,他虽然没有发现韩信有什么特别出众的地方,但依旧采纳滕公的意见,拜韩信为治粟都尉。

  D.萧何追回韩信后,对刘邦说了韩信的长处,并劝说刘邦沐浴斋戒,修筑坛场,举行了隆重的仪式拜韩信为大将。

  第II卷(非选择题,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至南郑,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5分)

  

(2)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5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恨别

  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  胡骑①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②, 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  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  司徒③急为破幽燕。

  【注】①指安史之乱的叛军。

②剑外,剑阁以南,这里指蜀地。

③司徒,指李光弼,他当时任检校司徒。

  

(1)在这首诗中,诗人的“恨”有几层含意?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4分)

  

(2)颈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来塑造诗人的形象?

请简要赏析。

(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描写客人吹箫为自己伴奏,其中表现箫声作用和力量的名句是“,”。

  

(2)杜牧《阿房宫赋》中“,”两句告诫今人,如果不知以亡秦为戒,仍要重蹈覆辙。

  (3)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借侧面烘托来表现琵琶女的演奏效果的名句是“,”。

  五、语言运用(12分)

  16.阅读下面一段文字,从三个方面概括荸荠的功用,每点不超过5个字。

(4分)

  荸荠有什么功用呢?

李时珍《本草纲目》云:

“吴人种之以沃田。

”明朝王世懋《瓜蔬疏》说,荸荠是“吴中最盛,远货京师,为珍品,色红嫩而甘者为上”,连京城里的人也喜欢吃它。

许多医书里讲它是一种味甘性寒的良药,具有清热、润燥、开胃、化痰之类功效,可治黄疸、止痢疾等。

现代人认为,荸荠富含蛋白质、脂肪、胡萝卜素、维生素B和C等,是一种价廉物美的食品。

  

(1)

(2)(3)

  17.请根据《琵琶行》内容,在下面一段新课导入语中续写一句话。

要求:

续写句子与画横线的句子大体相似。

(4分)

  两千多年前,一个是文人雅士,一个是山野樵夫,是音乐使他们共同演奏了一曲永世流传的高山流水。

在那个偶然的黄昏,鹦鹉洲的萋萋芳草、郁郁葱林,共同见证了一段知音相惜的佳话。

  一千多年前,。

在那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遭贬谪之后,遇琵琶女而写出的新乐府诗《琵琶行》。

  18.下面是一封自主招生的自荐信,其中有四处语言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加以修改。

(4分)

  ××大学招生办:

  我是××学校高三(六)班学生王海。

鄙人学习成绩优秀,综合素质突出,喜好文学,酷爱写作,曾在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并有多篇大作发表在省级文学刊物上。

盼望能得到你校文学院的垂怜。

  ××中学王海

  2016年4月20日

  

(1)改为

(2)改为

  (3)改为(4)改为

  六、(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9—22题。

(18分)

  不识

  (台湾)张晓风

  家人至亲,我们自以为极亲极爱了解的,其实我们所知道的也只是肤表的事件而不是刻骨的感觉。

父亲的追思会上,我问弟弟:

“追诉平生,就由你来吧,你是儿子。

”弟弟沉吟了一下,说:

“我可以,不过我觉得你知道的事情更多些,有些事情,我们小的没赶上。

”然而,我真的知道父亲吗?

我们曾认识过父亲吗?

我愕然不知怎么回答。

  读完徐州城里的第七师范的附小,父亲打算读第七师范,家人带他去见一位堂叔,目的是借钱。

堂叔站起身来,从一把旧铜壶里掏出二十一块银元。

堂叔的那二十一块银元改变了父亲的一生。

我很想追上前去看一看那堂叔看着他的怜爱的眼神。

他必是族人中最聪明的孩子,堂叔才慨然答应借钱的吧!

听说小学时代,他每天上学都不从市内走路,嫌人车杂沓。

他宁可绕着古城周围的城墙走,他一面走,一面大声背书。

那意气飞扬的男孩,天下好像没有可以难倒他的事。

然而,我真认识那孩子吗?

那个捧着二十一块银元来向这个世界打天下的孩子。

我平生读书不过只求缘尽兴而已,我大概不能懂得那一心苦读求上进的人,那孩子,我不能算是深识他。

  “台湾出的东西,就是没老家的好!

”父亲总爱这么感叹。

我有点反感,他为什么一定要坚持老家的东西比这里好呢?

他离开老家都已经这么多年了。

“老家没有的就不说了,咱说有的,譬如这香椿。

”他指着院子里的香椿树,台湾的,“长这么细细小小一株。

在我们老家,那可是和榕树一样的大树咧!

而且台湾是热带,一年到头都能长新芽,那芽也就不嫩了。

在我们老家,只有春天才冒得出新芽来,忽然一下,所有的嫩芽全冒出来了,又厚又多汁,大人小孩全来采呀,采下来用盐一揉,放在格架上晾,那架子上腌出来的卤汁就呼噜——呼噜——地一直流,下面就用盆接着,那卤汁下起面来,那个香呀——”

  我吃过韩国进口的盐腌香椿芽,从它的形貌看来,揣想它未腌之前一定也极肥厚,故乡的香椿芽想来也是如此。

但父亲形容香椿在腌制的过程中竟会“呼噜——呼噜——”流汁,我被他言语中的象声词所惊动。

那香椿树竟在我心里成为一座地标,我每次都循着那株香椿树去寻找父亲的故乡。

但我真的明白那棵树吗?

  父亲晚年,我推轮椅带他上南京中山陵,只因他曾跟我说过:

“下葬的时候,我是军校学生,上面在我们中间选了些人去抬棺材,我被选上了……”他对一心崇敬——这一点,恐怕我也无法十分了然。

我当然也同意孙中山是可敬佩的,但恐怕未必那么百分之百的心悦诚服。

“我们,那个时候……读了的书……觉得他讲的才是真有道理……”能有一人令你死心塌地,生死追随,父亲应该是幸福的——而这种幸福,我并不能体会。

  年轻时的父亲,有一次去打猎。

一枪射出,一只小鸟应声而落,他捡起一看,小鸟已肚破肠流,他手里提着那温暖的肉体,看着那腹腔之内—一俱全的五脏,忽然决定终其一生不再射猎。

父亲在同事间并不是一个好相处的人,听母亲说有人给他起个外号叫“杠子手”,意思是耿直不圆转,他听了也不气,只笑笑说“山难改,性难移”,从来不屑于改正。

然而在那个清晨,在树林里,对一只小鸟,他却生慈柔之心,誓言从此不射猎。

父亲的性格如铁如砧,却也如风如水——我何尝真正了解过他?

  《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贾政眼看着光头赤脚身披红斗篷的宝玉向他拜了四拜,转身而去,消失在茫茫雪原里,说:

“竟哄了老太太十九年,如今叫我才明白——”贾府上下数百人,谁又曾明白宝玉呢?

家人之间,亦未必真能互相解读吧?

  我于我父亲,想来也是如此无知无识。

他的悲喜、他的起落、他的得意与哀伤、他的憾恨与自足,我哪能都能一一探知、一一感同身受呢?

蒲公英的散蓬能叙述花托吗?

不,它只知道自己在一阵风后身不由己地和花托相失相散了,它只记得叶嫩花初之际,被轻轻托住的安全的感觉。

它只知道,后来,就一切都散了,胜利的也许是生命本身,草原上的某处,会有新的蒲公英冒出来。

我终于明白,我还是不能明白父亲。

至亲如父女,也只能如此。

  我觉得痛,却亦转觉释然,为我本来就无能认识的生命,为我本来就无能认识的死亡,以及不曾真正认识的父亲。

原来没有谁可以彻骨认识谁,原来,我也只是如此无知无识。

  19.作者开头说“其实我们所知道的也只是肤表的事件而不是刻骨的感觉”,这句话在行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4分)

  20.结合原文,赏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

(4分)

  

(1)父亲形容香椿在腌制的过程中竟会“呼噜——呼噜——”流汁。

  

(2)我们,那个时候……读了的书……觉得他讲的才是真有道理……

  21.从全文来看,简要概括作者所写的父亲性格特点。

(4分)

  22.作者以“不识”为题,如果把题目改给“回忆父亲”好不好?

试加以比较分析。

(6分)

  七、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材料一荀子说:

“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

”如果“人”被“物”所役,也就失去了“生活的情调”。

  材料二物质时代,“皈依田园”似乎成了一种时尚。

河南夏邑、湖北钟祥等中国长寿之乡每年都会迎来数以万计、五湖四海的都市人定居,他们尊奉着当地人的“生活情调”——摒弃杂念,融入自然,生活规律。

  要求:

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7年山东语文高考试题及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