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生经济增长理论.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871066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2.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docx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生经济增长理论.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docx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报告人:

王劲松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系

Email:

wjscass@

开放条件下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1.    新古典经济学的缺陷:

1.1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困境:

1.1.1    趋同与趋异:

1.1.2增长的回归分析:

1.2新古典国际经济理论的现实困境:

1.2.1古典经济学的比较优势学说:

1.2.2新古典经济学的国际贸易理论:

1.          3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对经济发展的关注

1.4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经济学:

2.    关于分工与贸易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3开放条件下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3.1开放条件下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及其涵义:

3.2一般性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模型的开放化研究:

3.2.1外部性与人力资本

3.2.2内生技术进步理论:

3.3新国际贸易理论出现后的开放条件下经济增长理论:

3.3.1新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3.3.2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与新国际贸易理论:

3.3.3专门的开放条件下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3.4开放条件下的新经济增长理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认识:

3.5开放条件下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制度(组织)分析:

4开放条件下的内生经济增长的进一步讨论:

 

 

 

1.1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困境:

1.1.1趋同与趋异:

趋同(收敛)的定义:

绝对收敛:

不论条件如何,穷国比富国收敛更快。

条件收敛:

技术给定,其它条件一样的话,人均产出低的国家有着较高的人均产出增长率。

一国在远离均衡状态时,比接近均衡状态时,增长速度快。

convergence:

向期望值收敛,穷国比富国收敛更快。

convergence:

是关于横截面的收敛,如果离差——比如,用国家或区域间的对数人均收入或产量的标准差来衡量——随时间而衰退,则存在收敛。

convergence会生成

convergence。

MRW模型(扩展的Solow-Swan模型)和Evans(1996)对OECD的检验分别为

收敛、

收敛提供了一个说明例证。

在现实中,趋同不能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接受;比较容易接受的是分组趋同,即“俱乐部趋同”(Quah1996)。

“俱乐部趋同”是指初始条件或经济增长参数比较接近的一组国家比较容易出现趋同。

但这仍未解决不同俱乐部之间的趋同问题。

Solow模型或Cass-Koopmans-ramsey模型都认为,增长与结构变化无关,与政策无关。

人均增长仅与外生的技术进步率有关。

技术水平在各国之间是同等给定的。

新古典增长理论不考虑结构变化,如储蓄率、贴现率、经济规模(厂商数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考虑社会福利的变化,不考虑政策的作用。

由于没有规模效应,它也不能解释贸易与增长的关系。

跨国分析时,内生增长理论认为,如果经济系统的内部参数不同,不存在收敛,存在的是绝对分化、相对分化。

内生增长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

1.1.2增长的回归分析:

Barro&Sala-I-Matin(1996)跨国分析支持AK模型(AK模型是一种线性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即经济结构影响经济增长;King&Levine(1992)分析了金融部门的深化对经济增长的正向作用,认为金融制度的发展可以带来中间成本的下降,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跨国实证分析表明新古典理论,如MRW模型比内生理论,如AK模型更能解释资本报酬和动态转变,Romer(1987)被迫承认报酬递减。

MRW检验证明报酬递减,MRW模型放慢了收敛的速度,同时能解释资本的国际流动(Barro&Sala-I-Matin1996,Manzocchi&Martin1996)。

但是,MRW模型强调各国的技术效率相同,即技术外生,这是内生经济理论所不同意的。

MRW模型遭到反驳。

Benhabib&Spiegel(1994)认为,至少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应该认为技术在不同国家之间是不同的,而人力资本起到了追赶的作用。

此外,还有,Lee,Pesaran,andSmith(1996);Cho,andGraham(1996)。

另一方面,Schumpeter模型也遭受批评。

Jones(1995)指出,OECD国家经历了永久性的政策变化:

贸易自由化、平均教育年限的上升、投资的增加、R&D的上升;然而,并没有看到经济增长率的提高。

 

1.2新古典国际经济理论的现实困境:

1.2.1古典经济学的比较优势学说:

李嘉图基于劳动价值论,超越了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学说,提出了关于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学说,即是各个国家分别从事有利于改善商品交换条件的专业化生产,通过国际交换,以改进收入和福利。

专业化生产可以发展不同的技术,这样,基于同样的劳动力,一国的生产函数不同,经济出现了分化。

古典经济学的思想将在新经济增长理论中得到重生。

李嘉图模型可以进行扩展。

如DFS(RudigerDornbusch,StanleyFischer,PaulSamuelson)模型,引进了汇率、相对劳动投入、相对工资运输成本等。

在今天,古典主义的国际贸易模型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检验,比如,单位产出的劳动成本在比较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中得到广泛应用。

1.2.2新古典经济学的国际贸易理论: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两国之间进行贸易的前提条件是,两国在需求条件或供给条件的任一方面存在差异。

新古典主义强调要素供给的变化、生产转换的机会成本递增、市场的出清和一般均衡。

H-O-S(EliHeckscher-BertilOhin-PaulSemuelson)模型是一个两国、两商品、两资源禀赋的模型。

它的理论的前提假设是:

生产要素的同质、产品的生产函数相同;生产的规模报酬不变;完全竞争等。

在供给方面的假设:

各国的生产要素不同,商品的要素密集度不同。

H-O-S理论的主要结论是:

(1)一国将出口那种相对密集使用其相对富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同时进口那种相对密集使用其相对稀奇的生产要素的产品;

(2)随着国际贸易的进行,各国的要素相对价格将一致,即要素价格相等化理论。

Stolper-Semuelson原理:

讨论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里昂剔夫之谜及其解释:

WassilyW.Leontief1953年发现,美国作为一个资本富裕的发达国家出口劳力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这与H-O-S的理论预测不符,被称为“里昂剔夫之谜”。

里昂剔夫之谜构成了对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重大打击,这说明了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在解释经济现实方面的重大缺陷。

在对“里昂剔夫之谜”进行解释的方面,DonaldKessing(66年)对劳动者按技能水平分类,与人力资本的概念比较接近;此外,还有RobertStern和KeithMaskus(1981年)做的检验。

关于H-O-S理论与贸易引致的收入不平等的讨论也很重要。

2.          3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对经济发展的关注

 

1.            4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经济学:

普雷维什、辛格等的“中心—外围”论、贸易条件恶化论。

 

3.    关于分工与贸易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AdamSmith的“斯密定律”认为“分工取决于市场容量”。

但是,他没有解决分工和完全竞争的两难困境。

Mashell认为由于内部经济受限,企业不可能走向垄断;外部经济保证了完全竞争;AllynYong认为美国经济的崛起是由于美国经济规模保证的外部经济,技术进步取决于分工的深化。

由于对分工的不同理解,出现了产品(物)增加和专业化(人)加深两种方向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Romer率先分析了知识(技术)的特征,认为知识具有非竞争性和部分排他性。

收益递增是由知识积累的外部性产生的,它带来的技术进步实现了经济增长。

Romer认为知识总量和人口的规模效应、投资决策、储蓄率、利率、政策都起作用。

Yang-brand91模型认为,除自给自足,完全分工两种极端情况外,由于LBD和收益递增,劳动分工将逐渐演化,劳动分工决定了经济增长。

劳动分工的演进形成人均收入的增长,在演进的开始阶段,经济增长率低,当分工演进到一定水平后,经济起飞、增长率提高,当劳动分工的潜力已被耗尽时,增长率又会下降。

劳动分工的演进导致了人均GDP的增长和市场总量、贸易量、贸易依存度的增长。

他们认为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一样,都立足于内生的比较优势的演进,而不是外生的比较优势;他们认为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一样,原理都是相同的,不同的仅是市场的规模不同,以及国界的人为的限制而已。

基姆—莫塔迪的劳动专业化模型认为,随着劳动的日益专业化,工人的工资会上升,发达国家工人的工资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工资,所以,各国的经济增长出现了差异。

BeckerandKevinM.Murphy(1992)模型:

重新审视了斯密定理,认为分工不是取决于市场容量,而是取决于协调成本和全社会的知识存量,协调成本随着社会知识存量的增加而下降,分工演进和知识存量的积累相互促进,两者共同决定经济增长。

因此,决定分工的是供给因素,如协调成本、社会知识。

知识的增进以及协调成本的下降推进了市场规模的扩大,市场规模成为内生的。

 

3开放条件下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3.1开放条件下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及其涵义:

Barro(1995)的拉姆齐模型的开放化:

资本存量和产出的收敛速度无限大。

有国际信贷的世界经济模型:

信贷约束和时间偏好的不同避免了资本分配极端不平等的崩溃。

有投资调整成本的开放模型:

世代交叠模型(Blanchard&Fischer89)中,考虑人力资本,可以降低收敛的速度。

有国际人口迁移的经济增长模型:

韦尔(1989)、布劳恩(1993)。

多重均衡——一种解释:

Galor(1996)运用新古典理论假设分析了国家间增长的趋异,即俱乐部趋异现象。

他假设所有的储蓄都来自工资,运用世代交叠模型,可以产生多重均衡。

如果初始条件极不相同,即使技术和行为参数相同,会出现国家集团的分化,即出现“俱乐部趋同”。

AlanV.Deardorff(2001)在开放条件下深化了Galor的理论。

Deardorff的模型包括:

简单的新古典理论,根据世代交叠模型的由工资产生的储蓄,多种类商品的H-O贸易。

模型认为,贸易不能走向要素价格均衡化,生产要素保持价格异质化;如果没有贸易,国家可能走向收敛,但引进贸易后,国家就更可能走向分化。

Deardorff强调如果所有的不发达国家同时提高储蓄,则通过进口的投资品与出口的劳力密集型产品价格比的变化效应,它们有可能摆脱贫困陷阱。

3.2一般性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模型的开放化研究:

3.2.1外部性与人力资本

Lucas〈论经济发展的机制〉(88)年提出了一个以人力资本的外在性为核心的内生增长模型,认为人力资本是增长的发动机。

Lucas通过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动态增长过程,描述这两者的存量的轨迹,有较低资本初始存量的国家可能长期落后于较高存量的国家。

他还指出同样的工人的工资在富国高于穷国,这样,通过工人工资(人均收入)的持续差异解释了各国经济增长的“趋异”。

Lucas的理论同样可以解释人力资本的“倒流”。

Lucas还强调了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匹配性,我们知道,资本,特别是人力资本的流动障碍,导致了世界经济在区域分布上的异质性。

按照新古典模型,在欠发达的经济里资本报酬率较高,投资商品将从富裕国家很快地流向贫穷国家,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在《为什么资本不从富裕国家流向贫穷国家?

》(1990)中卢卡斯提供了四种可能的答案,即:

人力资本的差异、人力资本的外在利益、资本市场的不完全性、殖民时代的殖民地垄断,这四个因素影响到资本报酬率或投资决策,所以没有发生传统理论所说的收入均等化的国际资本流动。

Lucas的两商品国际贸易模型分析了两国人力资本的专业化分工的情形,认为这样出现了各国的完全专业化和比较优势的形成,进而出现对初始状态的“锁定”。

Lucas在〈创造奇迹〉中分析了东亚经济,尤其是新的技术性出口部门的快速增长,强调了在这些部门的人力资本的快速积累。

Stocky的模型分析了新产品的引进与干中学的相互作用。

AlwynYoung的发明与有限“干中学”的“杂交”模型认为(1993),经济增长同时受创新和LBD两个条件的约束。

他强调了“干中学”的潜力是有限的,必须和发明结合在一起,两者是相互促进的。

他还分析了多种均衡增长的可能,指出发明约束和学习约束共同起作用的均衡增长是一种常态。

其它的情况分别对应停滞和发展,这可以用来解释经济发展史上的变动。

在开放的模型中,他认为发展中国家在产业的分工选择上的“干中学”潜力低于发达国家,不利于增长的“趋同”,或者,即使发展中国家在短期的经济增长速度上有所收益,但却失去了动态的福利收益。

他把世界分成三部分,发达国家,NIC国家(如东亚),发展中国家;认为NIC国家与后者的区别在于前者进入技术进步快的新兴行业,而后者停留在技术进步慢的传统行业。

Becker,G、murphy,K、tamura,R在《人力资本、生育和经济增长》中,提出了一个内生生育和人力资本相互作用决定的模型。

该模型认为教育部门或人力资本的生产更密集地使用人力资本,发达国家的人力资本存量较大,收益率较高,因此,由此可以解释人力资本从穷国向富国的倒流。

该模型还解释了战争对经济增长的破坏可能,如果战争没有破坏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本,那么,该国的经济仍然可以迅速得以恢复和发展。

这解释了二次大仗后德国、日本经济的发展。

3.2.2内生技术进步理论:

Romer(1986)模型1:

由于个体无法完全内部化其知识的外部性,引进了规模经济:

厂商的增加,外部性增加。

所以,Romer认为贸易自由化,扩大了市场范围,是增长增强型的。

从李嘉图(Ricardo)的比较优势到Dixit&Norman的产品多样性的静态理论,从来没有动态理论对贸易的增长作用给予解释。

Romer(1987,1990a)模型2:

Romer的模型包括三种投入(资本、劳动、人力资本),三个部门(研究部门、中间品生产部门、最终产品生产部门)。

模型包括了外部性和分工,考察了中间品品种增加的情形,在中间品生产中引进了不完全竞争,一种自由进入的垄断竞争。

在这里,规模递增的来源是分工和知识扩散。

Romer的模型是一种中间品品种水平扩展的模型,有待进一步发展为品质垂直创新的模型。

在开放条件下,中间品的国际市场的引入,扩大了创新者的市场规模;同时,增加了最终产品生产者所使用的中间品种类;贸易的效应同时、同比例地提高了研究部门、最终产品部门的工人收入,对从事研究的激励没有改变。

所以,对知识存量接近的两国,贸易没有增长效应。

关于竞争,如果中间品在研究中使用,并且各国的初始知识储量相异,那么,竞争对增长的效应是模糊的。

Romer强调了人力资本在研究中的作用。

还对Lucas的人力资本的定义进行了改进,并用人力资本代替了生产函数中的劳力,指出,由于规模效应,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本总量的缺乏导致了它们相对发达国家的慢速增长。

Romer预见到资本(包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倒流。

由于资本的规模效应带来收益递增,又由于人力资本的不可流动性,资本的倒流和经济增长的趋异就不可避免,这是对新古典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

Aghion&Howitt“创造性毁灭”新熊比特主义模型:

这是一个三种产品(专利、中间品、消费品)、三种劳力(非技能劳力、技能劳力、专业化技能劳力)的模型。

遵循从中间品的品种增加到质量提高的研究路径。

在开放条件下,还将进一步发展到消费品种类增加,国际间比较优势动态化。

Aghion&Howitt(88,92a)提出了“报废”的概念。

而“创造性毁灭”的概念,从规范的角度说,即是目前的创新与将来的创新之间的负相关,出现两者间唯一的均衡和经济的周期性增长。

从实证的角度,“创造性毁灭”既包括现在的研究对将来的研究的正的外部性,又包括Romer所没有认识到的后来的创新者对先前的创新者的负的外部性,即“业务偷窃效应”。

Arrow效应(替代效应)则防碍了在位的创新者进一步地创新。

“创造性毁灭”提出了连续创新的观点,两个连续创新之间的时间间隔是不确定的。

研究过程的不确定使增长成为受扰动的过程,模型可以给出一个均衡的增长的稳态值,所以,增长是受扰动的但又随时保持均衡的过程。

经济增长速度取决于创新速度,研究人力的投入和创新规模。

经济增长也不是稳定的,存在多重均衡,甚至存在零增长陷阱,这取决于创新者的企业家精神。

产品市场的竞争不利于增长,竞争加剧,垄断性租金下降,创新下降。

该模型还认为自由贸易对长期增长的不确定作用,体现在劳力规模的扩大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和竞争加剧对经济增长的限制作用这两者的共同作用。

福利分析发现,跨期的扩散效应和没收效应趋于使增长率下降;业务偷窃效应趋于是增长率上升,三者之和无法确定。

资本的引入,这是从只使用一种中间品的单一部门模型扩展到多部门的模型;这就涉及到技术扩散,产生了“挤出效应”。

“挤出效应”指的是不创新的行业的就业和利润将会萎缩,这是第二种创造性毁灭。

“挤出效应”会减小创新的价值,强化创造性毁灭。

Aghion&Howitt认为资本积累和创新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显然研究是密集使用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资本与创新互补:

资本积累的上升,将防止资本成本上升、创造利润,导致创新的上升;创新的上升,防止资本报酬递减,生产率提高,将导致资本积累的上升。

因此,创新将刺激经济增长,资本积累和创新的增长对于经济增长的上升同样是必要的(以创新为主)。

Grossman&Helpman的产品质量阶梯内生增长模型:

Grossman&Helpman(1991)在《增长理论中的质量阶梯》中沿着产业组织理论开拓的产品质量提高的研究思路,继承Aghion&Howitt“产品垂直创新”的框架,讨论了中间品质量的质量阶梯(qualityladder),生产者为保持质量优势而进行的竞争行为和关于生产的动态一般均衡。

该模型忽略了厂商从事有成本的模仿活动的刺激,忽略了模仿对创新的反馈,这一点为Segerstrom所扩展。

Grossman&Helpman(1992)的消费品品种增加模型认为具有外部性,新设计所体现的知识积累使研究部门的效率提高。

Barro&Sala-i-Martin95在有限专利期的条件下,分析了行业领先者的行为。

 

3.3新国际贸易理论出现后的开放条件下经济增长理论:

3.3.1新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了新国际贸易理论,超越了强调资源禀赋的传统国际贸易模型(EliHeckscher-BertilOhin-PaulSemuelson,H-O-Smodel),随后出现了从经济增长角度出发的开放条件下的内生增长研究。

比如,Romer强调知识的溢出、Lucas强调人力资本的溢出,他们都认为技术具有全球性的溢出效应,他们都注意到了人口、资源的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反向流动;斯托齐(1988)根据LBD模型认为,不学习的部门(技术停滞部门)的存在可以导致经济陷入“非增长陷阱”。

新国际贸易理论引进了收益递增、不完全竞争等概念,注意到了国际贸易的静态收益与动态收益的区别,产业内贸易与路径依赖、外国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的发展、国际专利的许可,以及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技术、人口规模、人力资本规模的差距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强调了战略性国际贸易政策的作用。

主要的模型包括:

Michaelv.Posner(1961)的模仿滞后说:

RaymondVernon(1966)产品周期说(productcycletheory,PCT):

产品生命周期包括:

新产品阶段、产品成熟阶段、产品标准化阶段。

PCT理论假定存在动态比较优势。

Linder的理论:

重叠需求、产品差别。

Kemp模型:

凸向原点的生产可能边界(PPF)、规模经济带来生产和贸易的很大

的不确定性。

克鲁格曼模型(79):

规模经济和垄断竞争,贸易引起人均实际收入的上升和消费品种的

增加。

行业内贸易理论:

雁行模式(flyinggeeses):

跨国公司理论。

3.3.2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与新国际贸易理论:

70年代新古典的贸易经济理论,主张完全竞争;80、90年代新国际贸易理论引进了内生经济理论,主张非完全竞争;这两者忽略了老经济增长理论在新国际贸易理论中的应用,如MRW(1992),Delong&Summer(1991)

贸易自由化对经济增长理论而言,是win-win的过程;对传统贸易理论,而言是win-lose的过程。

后者认为,贸易提高了资本的租金,提高了投资的回报,这样,出现了资本积累的分化,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国家就成为富国,资本密集型进口的国家旧成为穷国。

这与不同,现实是贸易主要是富国之间的贸易和产业内部的贸易,这样,强调资源差异、产业之间贸易的H-O模式就不适用了。

新增长理论同样有与现实大量不符的地方,更为重要的是,它忽略了投资引致型的经济增长。

新增长理论认为自由化通过提高生产力提高经济速度。

我们看到的矛盾是:

开放的提高和发达国家经济速度的下降的不符。

Revine&Renelt92指出了新增长理论的实证的缺陷。

旧增长理论强调贸易引致的投资领先的经济增长。

因此,Revine&Renelt(1992)、Balwin&Seghezza(1996)强调贸易只有通过提高投资才能提高经济速度。

RichardE.Baldwin&ElenaSeghezza(1996)在《Tradeinducedinvestment-ledgrowth》中首先介绍了我们可以观察到的事实是:

贸易的产品或服务是资本密集型的,与非贸易的产品或服务相比;相互的贸易自由化有利于贸易部门,不利于非贸易部门;战后的贸易自由化加快了资本的积累。

他们接着介绍了贸易通过投资促进增长的渠道:

出口的资本密集型产品的价格下降,贸易条件恶化,扩大了对资本品的需求,加速了资本积累;贸易自由化通过投资品生产所使用的进口中间品价格下降,扩大了资本存量;促进竞争机制在实行贸易自由化国家的作用,包括在投资品部门,降低了资本品的价格,提高了资本的存量;在可贸易产品部门密集地使用资本;金融媒介的作用,开放的金融部门降低了储蓄者与投资者收益之间的租金,方便了投资。

3.3.3专门的开放条件下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对开放条件下经济增长主要存在以下几种模式:

Rivera-Batiz-Romer(1991)的经济一体化内生增长模式:

他们在1991年的《具有内生技术变化的国际贸易》和《经济一体化和内生增长》两篇文章中解释了为什么参与经济一体化可能加速一国的经济增长,强调两个相似经济的一体化可以导致世界经济增长率的持续增加。

研究发展部门的技术分成两种:

只使用人力资本的技术和使用人力资本、非技能劳动、资本品的实验室技术。

在前一种技术中,商品贸易具有水平效应,只有知识的流动才具有增长效应(研究的效率直接提高生产率,研究本身的回报也提高了);在后一种技术中,结论正好相反。

所谓“实验室技术”更符合现实。

该模型的技术是内生的,强调了知识在国际间的外部效应和生产的规模递增。

Segerstrom-Anant-Dinopoulos的南北贸易模式:

他们在1990年的《一个熊彼特式的产品生命周期模式》中,结合Vernon(1966)的产品生命周期假说与熊彼特的创造性破坏的思想,探讨了创新、技术转移、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突破了H-O理论,提出了一个新的南北贸易模型。

该模型指出北方投入资源从事创新,推动了产品生命周期的更新,在南北方之间引起了许多变化:

北方工人工资高于南方工人工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