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的清代财政史研究.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870935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世纪的清代财政史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世纪的清代财政史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世纪的清代财政史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世纪的清代财政史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世纪的清代财政史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0世纪的清代财政史研究.docx

《20世纪的清代财政史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世纪的清代财政史研究.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0世纪的清代财政史研究.docx

20世纪的清代财政史研究

20世纪的清代财政史研究

  【内容提要】20世纪的清代财政史研究,按照其研究进程,可划分为20世纪上半叶和20世纪下半叶两个阶段。

这两个阶段的总体研究情况,反映了20世纪清代财政史研究的特点与得失。

在20世纪的中国财政史研究中,清代的财政史研究是最引人注目的断代研究之一。

一方面,与前代相比,清代的资料最为丰富,而且有档案材料可资利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清代财政史研究的细化和深化。

另一方面,清代包含了古代和近代两个时期,它既是传统社会的终结,也是新时代的起始,清代历史的本身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变化,除研究中国经济史、财政史的学者特别关注外,也吸引了古代史和近代史学者的注目。

在这种前提下,清代财政史的研究取得丰硕的成果是毫不奇怪的。

  一 20世纪上半叶的清代财政史研究

应该说,清代财政史的研究,并非始于20世纪,在19世纪末就已经开始。

1897年,上海广学会出版了英国住上海领事哲美森的《中国度支考》,该书虽冠名“中国度支”,实则专门叙述清代特别是晚清的财政。

从总体上看,《中国度支考》不是一部研究性着作,更多的具有资料选编的色彩。

当然,其资料也弥足珍贵,刘锦藻编撰的《清朝续文献通考》就有所引用,并称晚清户部的报告,“多脱误,外人指其不合”,而哲美森的记述,“外人信为无误”。

这也正揭示出哲美森《中国度支考》的史料价值。

进入20世纪后,广智书局1904年出版了梁启超的《中国国债史》,梁氏对晚清的“国债”进行了初步的梳理。

而吴廷燮的《清财政考略》,则是国人从整体上研究清代财政的第一部着作。

是书分别对顺治、康熙、雍正、乾隆等历朝财政进行了叙述,并在叙述的基础上有所评论。

如在叙述康熙朝之财政时即指出:

康熙中整理财政,大要有数端,一为清理欺隐,一为裁汰官缺兵丁,一为崇尚节俭。

显现出作者的识见和史论的结合。

191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王振先的《中国厘金问题》,是国内学者研究厘金问题的第一部着作,受到同时代的国外学者的注意。

就引述过王氏的着作。

按:

《中国财政论》原名《支那财政论》,“支那”一词,在历史上,有对中国的蔑称之嫌,因此,凡是在20世纪初至40年代出版的日本研究着作中,用“支那”作书名的,一律译作“中国”。

但为了避免混乱,习以为常的资料书如《支那经济全书》,仍依其旧。

)此后,专门研究清代财政的专着不多见,最为值得注意的是罗玉东的《中国厘金史》。

罗着对晚清厘金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是20世纪上半叶最具代表性的清代财政史领域的研究着作。

罗尔纲的《湘军新志》,对湘军的兵制饷章及晚清的军费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另外,侯厚培的《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是系统研究近代经济史的第一部着作,是书对财政问题也给予了一定的关注,特别是对晚清的币制改革有较好的论述。

赵丰田《晚清五十年经济思想史》,开了研究晚清经济思想的先河,其中的“增岁入说”、“厚俸禄说”、“行预算说”等都是很有启发意义的财政思想研究。

20世纪上半叶的清代财政史研究专着虽不多见,但在有关着作中对清代财政多有涉及。

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立足于民国年间的财政研究,对清代特别是晚清的财政问题进行了回顾或研究。

贾士毅的《民国财政史》,专列“财政之沿革”一章,对清代历朝的财政分别加以叙述,其中对光绪朝的财政叙述尤详,细分为“光绪初年之财政”、“光绪中年之财政”、“光绪末年之财政”三个部分。

在其他篇章中,也有对清代财政特别是晚清财政的追溯或比较。

叶元龙的《中国财政问题》,也涉及到清代财政。

陈沧来的《中国盐业》,吴觉农、范和钧的《中国茶叶问题》,李权时的《现行商税》,金国宝的《中国币制问题》,张家骧、吴宗焘、童蒙正的《中国之币制与汇总》,杨荫浦的《中国金融论》,张辑颜的《中国金融论》,分别对晚清的盐税、茶税、商税、货币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

《中国茶叶问题》在论述茶叶对外贸易时,对近代以来的茶叶贸易有很好的统计,所列“历年华茶输出数量统计”、“历年华茶出口价值与各货出口总值之百分比”、“历年华茶输出国别统计”、“近六十年世界主要产茶国茶叶输出统计表”等,都具相当之价值。

《中国币制问题》在叙述本位制度、银两制度以及银币、铜币、纸币问题时,对光绪以降的变革有较为系统的梳理,书中列制的统计表格,如“各省银角之成色重量”、“各省通用银元之成色重量”、“各省宝银名称重量表”、“各地通用银两与库平比较表”、“海关平与各口通用银两比较表”等,为后来的相关研究开启了门径、打下了基础。

《中国之币制与汇总》对硬币、纸币、本位制及造币机构等作了叙述,表现出很高的学术水准。

其记银元云“清以前,吾国上下通行之银,皆系以重量计,而不以枚数计也。

自清乾隆五十七年,户部奏准西藏鼓铸银钱,是为我国以银铸币之始。

至道光初年,各国银钱输入渐多,蔓延各地,欲禁无由,当时两广总督林则徐,奏请自行鼓铸银元,藉资抵制,旋经部议驳。

又道光中,浙省曾自铸一两重银钱,欲与洋元并行,以民间阻滞而止。

光绪初年,吉林机器官局所铸有一钱、三钱、半两、七钱、一两五种,皆未见盛行。

至十三年二月,粤督张之洞奏称……于是我国流通之银元中,始有吾国自铸之银元。

”若非有深入的研究,不可能有如此的高度概括。

陈向元的《中国关税史》、马寅初的《中国关税问题》、吴堉干的《中国关税问题》、李权时的《中国关税问题》、周念明的《中国海关之组织及其事务》,都是研究晚清至民国年间关税问题的代表作,虽详于民国,但对晚清的关税研究亦有相当的篇幅。

第二,财政通史着作中对清代财政的研究。

20世纪上半叶,财政通史的撰写是一个突出的现象。

这方面的着作,有胡钧的《中国财政史讲义》、徐式庄的《中国财政史略》、常乃德的《中国财政制度史》、刘秉麟的《中国财政小史》、杨志濂的《中国财政史辑要》、刘不同的《中国财政史》。

在这些财政通史中,对清代的财政予以了充分的注意。

如胡钧的《中国财政史讲义》将中国财政的演变分作八个时期,清代作为两个时期,即清初至道光、咸丰至宣统。

刘秉麟的《中国财政小史》,对《赋役全书》、《会计册》、《奏销册》等赋税册籍以及财政体制、俸禄、货币、田赋、盐税、关税、杂税等都有简要的叙述。

其中,对晚清之杂税有较好的论述“清初入关时,对于各项杂敛,悬为例禁,涤荡繁苛,未始不善。

降至中叶,杂税亦多。

而流毒之深,贻害之远,莫如土药税。

当时清廷收入,恃为大宗。

……其他各项杂税,有相沿日久,向有定制者,有光宣之交,临时加征者。

前者有牙税、当税、契税、铺税、渔税、矿税等数种,后者如直隶之烟税、家屋税、车捐、花捐、妓捐等。

各省新设之名目,大抵相同。

”表现出相当的概括能力和识见。

第三,通史性的专题史中对清代财政的研究。

在通史性的专题研究方面,万国鼎的《中国田赋史》,徐士圭的《中国田赋史略》,陈登原的《中国田赋史》,马大英、江士杰、刘国明、王延超的《田赋史》以及郎擎霄的《中国民食史》,吴兆莘的《中国税制史》,都涉及到清代的田赋及相关问题,有的论述还较为深入,如马大英、江士杰等编着的《田赋史》对清代的田赋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内容涉及清代的田制与亩法、赋税册籍、田亩丈量、赋税征收与报解、摊丁入地、额外征派、蠲免等,分量较重,实际上可以单独成为一本《清代田赋史》。

又如郎擎霄的《中国民食史》,在“历代粮食生产政策”、“历代粮食流通政策”、“历代粮食调剂政策”等章中,对清代的田赋、土地开垦、漕运、仓储等问题,都作了叙述。

再如吴兆莘的《中国税制史》,对清代的税制列有专章,包括田赋、丁赋及差徭、盐税、常关税、海关税、厘金税、土药税、茶税、酒税、契税、牙税及当税等,内容也堪称完备。

张家骧的《中华币制史》,虽然是货币研究的通史着作,但表现出明显的厚今薄古倾向,对清代以前的币制只是概而述之,重点在于研究晚清至民国初年的相关问题,特别是对银行、造币厂的沿革有系统的论述。

其他的通史性的专题研究,还有杨肇遇的《中国典当业》、欧宗佑的《中国盐政小史》、曾仰丰的《中国盐政史》、吴承洛的《中国度量衡史》、邓云特的《中国救荒史》等,都有价值。

专着之外,相关论文也涉及到诸多方面。

君实的《记山西票号》,高叔康的《山西票号的起源及其成立年代》,汤象龙的《道光时期的银贵问题》、《咸丰朝的货币》,梁启超的《各省滥铸铜元小史》,谭彼岸的《王茂荫与咸丰时代的新货币制》、《清中叶之货币改革运动》,傅镜冰的《明清两代外银输入中国考》,魏建猷的《清代外国银元之流入及其影响》,是货币金融方面的代表作。

夏鼐的《太平天国前后长江各省之田赋问题》、王毓铨的《清末田赋与农民》、葛寒峰的《清代田赋中之耗羡》、梁方仲的《田赋史上起运存留的划分与道路远近的关系》、苏良桂的《清代田赋考》、单士魁的《清代黄册与赋役问题》、蔡狮的《清代漕运之组织及其运输方法》、万国鼎的《明清漕运概要》、李文治的《清代屯田与漕运》,是田赋、漕运方面的代表作。

王叔涵的《两淮盐务与钱庄》,刘隽的《清代云南的盐务》、《咸丰以后两淮之票法》、《道光朝两淮废引改票始末》,姚永朴的《清代盐法考略》,吴雨苍的《清代两淮盐政》,戴裔煊的《清代盐课归丁史源试探》,是盐政、盐税方面的代表作。

彭雨新的《清末中央与各省财政关系》、罗尔纲的《清季兵为将有的起源》,对晚清中央财政体制的瓦解以及地方财政自主权的扩大等问题有深入的分析。

罗玉东的《光绪朝补救财政之方策》、吴廷燮的《论光绪朝之财政》,则分析了晚清财权下移之情势下清廷的财政清理。

在外债与赔款的研究方面,汤象龙的《民国以前关税担保之外债》、《民国以前的赔款是如何偿付的》,是两篇重要的作品。

另外,汤象龙的《道光朝捐监之统计》(《社会科学杂志》

  二 20世纪下半叶的清代财政史研究

新中国成立以后,直到80年代之前,中国大陆学者对清代财政史的专题研究虽然不突出,但也取得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成果。

在专着方面,许大龄的《清代捐纳制度》,对清代各个时期的捐纳制度作了系统的研究,在史的描述的基础上,论述了捐纳与财政、吏治的关系,是这一研究领域的拓荒性着作。

许着分作“沿革”、“组织”、“影响”三编。

在“沿革”编中,分开创、因袭、变更三个阶段叙述了康熙以降各朝的捐纳概况,并对军需、河工、赈灾、营田等项目的开捐情况作了说明。

在“组织”编中,除了介绍捐纳的暂行事例与常例以及铨选之法外,对各种捐例以及捐纳各种官员的银数进行了列举统计,所附各表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如“历届捐例贡监生捐纳官职银数表”、“捐纳郎中道员知府知州知县等银数表”、“筹饷郑工海防三例花样银数表”等。

在“影响”编中,主要论述了捐纳的弊端。

彭雨新的《清代关税制度》,虽然篇幅不大,却是国内学者系统研究有清一代关税的重要着作,既扼要介绍了鸦片战争前户部关和工部关的设置及征税制度,又论述了鸦片战争后中国海关和关税权的被侵占。

作者认为,“通过清代关税制度的研究,可以明白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原有关税制度在当时闭关政策对外贸易中所表现的基本特质及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可以明白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中中国关税在外国侵略者控制下所起的作用”。

以鸦片战争为界标,中国关税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改变,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海关税制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性,“帝国主义者为了加强对华的商品侵略和投资侵略,更进一步攫夺中国的海关行政权和侵占中国的关税支配权,造成长期间外人控制中国财政大权的恶劣形势”。

魏建猷的《中国近代货币史》、杨端六的《清代货币金融史稿》、叶世昌的《鸦片战争前后我国的货币学说》,则是此一时期研究货币金融方面的代表性着作。

魏着主要研究鸦片战争后的银两制度、制钱制度、晚清的币制变革以及近代外国银元的流入及其影响。

杨着系统论说了清代制钱的铸造、制钱的重量、制钱的成分、制钱材料的采购、私铸与私销,银两在清朝历史发展中的地位、称量银两的各种“平”、银钱比价的变动,晚清的通货膨胀,传统的金融机构以及外国金融势力的侵入等问题。

叶着主要对鸦片战争前后的货币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梳理。

另外,彭信威的《中国货币史》,对清代的货币也有相当多的论述。

刘秉麟的《近代中国外债史稿》,对晚清以来的外债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在论文方面,汤象龙、彭雨新等先生继续了解放前的研究,并有新的进展。

汤象龙的《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的财政制度》,是一篇系统研究清代前期财政制度的大作,该文分为绪论、收入制度、支出制度、财政管理制度、小结五个部分,附有“1818—1833中英美贸易总表”、“乾隆十八年全国各省民田数目表”、“十八世纪末粤海关税率及行商附加表”、“历朝捐纳银数表”、“历朝盐商报效银数表”、“乾嘉两朝各省常平仓积谷额数表”等统计资料。

彭雨新的《清代前期的赋役混乱与整理改革》,在对清初赋役的加重和财政制度的混乱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对顺治后期的均田均役和江南奏销案、康熙后期的永不加赋、康雍年间的摊丁入地、雍正年间的耗羡归公及养廉银制度等整理、改革措施分别进行了论述。

李华的《清代前期赋役制度的改革》,除了对均田均役、永不加赋、摊丁入地予以注意外,对清初的赋税册籍制度也进行了梳理。

彭泽益在这一时期发表了较多的论文,《鸦片战后十年间银贵钱贱波动下的中国经济与阶级关系》、《论鸦片战争赔款》、《1853—1868年的中国通货膨胀》、《十九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清朝财政危机和财政搜刮的加剧》等,都是对相关论题进行深入研究的力作。

另外,史苏苑的《从明代的一条鞭法到清代的地丁制度》、陈恭禄的《从明末三饷说起兼及明清之际财政情况》、樊树志的《明清漕运述略》等文亦有可观之处。

作为财政史研究的基础性工作,此一时期的资料编撰,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

严中平等的《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史研究室的《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史资料》,在贸易、关税、银钱比价、地租形态等方面都选编了一些有价值的统计资料。

李文治的《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对户口、田地、田赋资料的选编予以了充分的注意。

梁方仲的《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则是一部在户口、田地、田赋方面集大成的统计资料,而清代的相关资料又最为翔实。

巫宝三等的《中国近代经济思想与经济政策资料选辑》,除了收录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王茂荫、包世臣等人的经济思想、财政思想、货币思想等资料外,还收录了嘉庆、道光、咸丰三朝有关农业政策、工矿政策、商业政策、对外贸易政策、财政与货币政策的资料。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金融史料组编的《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对近代货币资料的搜集堪称完备,特别是集中收录的相关档案资料,更具价值。

徐义生的《中国近代外债史统计资料》,有较详的外债资料。

姚贤镐的《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有较详的关税资料。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主编的“帝国主义与中国海关资料丛编”,也是对关税资料的集成,如《中国海关与中法战争》、《中国海关与英德续借款》、《中国海关与庚子赔款》等。

南开大学历史系编的《清实录经济资料辑要》,有财政、赋税、盐务、漕运专辑。

另外像《戊戌变法》、《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等资料汇编中,也有一定的财政资料。

相对国内大陆学者的研究成果而言,20世纪80年代之前,国外学者和台湾学者在清代财政史研究方面,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在日本,佐伯富的《清代盐政之研究》,是研究清代盐政的重要着作。

佐伯富的其他研究论文颇多,涉及到清代的货币制度、奏销制度、养廉银制度等。

重田德的《清代社会经济史研究》,对清代的地丁银以及一条鞭法与地丁银的关系有所研究。

川胜守的《中国封建国家的统治结构——明清赋役制度研究》,虽然着力点在明代的赋役制度,但对清代赋役制度的确立及均田均役也进行了一些探讨。

加藤繁的《咸丰朝的货币》,岩见宏的《雍正时代公费的一点考察》、《关于养廉银制度的创设》,安部健夫的《耗羡提解的研究》,宫崎市定的《论雍正帝停捐俸工银》等论文,都值得注意。

在欧美,比尔的《厘金的起源——1853-1864》,是继罗玉东《中国厘金史》之后的最为重要的着作。

景复朗的《1845-1895年中国的货币和货币政策》,对晚清的货币进行了新的研究。

王业键的《中华帝国的田赋》,则是晚清田赋研究的力作。

在台湾,美籍华人学者王业键在台湾出版的《清雍正时期的财政改革》,涉及到雍正朝财政改革的各个方面。

陈昭南的《雍正乾隆年间的银钱比价变动》,主要讨论了雍正乾隆年间的银钱比价问题。

刘翠溶的《顺治康熙年间的财政平衡问题》,对清初财政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

王尔敏的《清季兵工业的兴起》、《淮军志》以及刘凤翰的《新建陆军》,对晚清有关方面的军费有所涉及。

何烈的《厘金制度新探》,在前此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有新的探索。

徐泓的《清代两淮盐场的研究》,除对两淮盐场的行政组织进行了研究外,还涉及到盐商组织、私盐流通、盐政改革等问题。

王树槐的《庚子赔款》,对庚子赔款的议定、筹措、偿付等做了系统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新一代学者的成长,同时也由于以往研究的积累,清代财政史的研究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其标志有六

第一,出版了多部财政通史着作,对清代财政有更加系统的表述,在某些方面有新的拓展。

如周伯棣的《中国财政史》、中国财政史编写组的《中国财政史》,对清代的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财政管理等都作了分门别类的叙述。

陈秀夔的《中国财政史》,对清代财政的研究分为清代政治制度、清代政府财政、清代财政制度、清代财政政策四个部分,不但扩大了清代财政研究的外延,而且注意到了清代财政的近代形态以及清代财政对民国财政的开启。

孙翊刚、董庆铮主编的《中国赋税史》,殷崇浩等的《中国税收通史》,郑学檬主编的《中国赋役制度史》,对清代的赋税征收和近代赋税结构的变化予以了充分的注意。

郭道扬的《中国会计史稿》,首次系统研究了清代的官厅会计、民间会计以及清代的财计理论。

黄惠贤、陈锋主编的《中国俸禄制度史》,对清代的俸禄制度和俸禄支出的研究也相当深入。

另外,马伯煌主编的《中国经济政策思想史》、王成伯主编的《中国赋税思想史》,在有关章节中对清代的财政思想和财政政策进行了研究。

王成伯主编的《中国赋税思想史》,专门研究历史上的赋税思想,在有关章节中对清代的赋税思想和财政政策有较多篇幅的描述。

姚遂的《中国金融思想史》,专门研究历史上的金融思想,列有“鸦片战争前后的金融思想”、“洋务运动时期的金融思想”、“甲午战争至辛亥革命时期的金融思想”诸章。

叶世昌等的《中国货币理论史》,对清代特别是晚清的货币思想与理论进行了集中的探讨。

刘含若主编的《中国经济管理思想史》,对清代“田制管理思想”、“财政管理思想”、“货币管理思想”、“盐务及荒政管理思想”有所关注。

第二,清代财政史的研究受到重视,有多部断代财政史着作出版。

何烈的《清咸同时期的财政》,在探讨咸同以前财政概况的基础上,对咸同时期财政收入、财政支出、钱粮亏空、奏销制度以及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变化等问题都有深入的研究。

左治生的《中国近代财政史丛稿》,对清代后期的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财政管理以及太平天国的财政有较为系统的论述。

孙文学主编的《中国近代财政史》,在叙述清代后期的财政时,主要注意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变态;同时,对太平天国的财政和晚清的财政思想,也有一定的论述。

李三谋的《明清财经史新探》,除了注意明清财政的延续与比较外,对清代的盐政、赋役、财政制度等有相应的叙述。

邓绍辉的《晚清财政与中国近代化》,试图从晚清财政管理体制的演变以及税收制度与财政支出制度的变化等方面,探讨晚清财政变革与近代化的关系。

周育民的《晚清财政与社会变迁》,分别对鸦片战争与清朝财政、太平天国与清朝财政、洋务运动时期的清朝财政、甲午战争后的清朝财政、覆灭前夜的清朝财政、财政演变中的经济与社会,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周志初的《晚清财政经济研究》,重点探讨了晚清财政管理体制的演变和晚清财政收支结构的变动。

第三,清代财政研究向纵深发展,出版了多部专史研究着作。

在田赋研究方面,有庄吉发的《清世宗与赋役制度的改革》、陈支平的《清代赋役制度演变新探》、彭雨新的《清代土地开垦史》、李澍田主编的《清代满洲土地制度研究》、史志宏的《清代前期的小农经济》、袁良义的《清一条鞭法》、刘志伟的《在国家与社会之间——明清广东里甲赋役制度研究》、何平的《清代赋税政策研究》。

在盐业、盐税研究方面,有张学君、冉光荣的《明清四川井盐史稿》,牧寒的《内蒙古盐业史》,陈锋的《清代盐政与盐税》,宋良曦、钟长永的《川盐史论》,张海鹏、王廷元等的《徽商研究》,王振忠的《明清徽商与淮扬社会变迁》,张小也的《清代私盐问题研究》。

在关税研究方面,有赵淑敏的《中国海关史》、卢汉超的《赫德传》、汪敬虞的《赫德与近代中西关系》、叶松年的《中国近代海关税则史》、陈诗启的《中国近代海关史·晚清部分》及《中国近代海关史问题初探》、戴一峰的《近代中国海关与中国财政》、冈本隆司的《近代中国与海关》。

在漕运研究方面,有李文治、江太新的《清代漕运》,彭云鹤的《明清漕运史》,吴琦的《漕运与中国社会》。

在军费研究方面,有王尔敏的《淮军志》,庄吉发的《清高宗十全武功研究》,赖福顺的《乾隆重要战争之军需研究》,罗尔纲的《绿营兵志》、《湘军兵志》和《晚清兵志》,龙盛运的《湘军史稿》,陈锋的《清代军费研究》,陆方、李之渤的《晚清淮系集团研究》,樊百川的《淮军史》,戚其章的《晚清海军兴衰史》。

在货币研究方面,有王业键的《中国近代货币与银行制度的演进》、郑家度的《广西近百年货币史》、李宇平的《近代中国的货币改革思潮》、王宏斌的《晚清货币比价研究》、宫下忠雄的《近代中国银两制度研究》、戴建兵的《中国近代纸币》、姚会元的《中国货币银行》、张通宝的《湖北近代货币史稿》、穆渊的《清代新疆货币史》、桑润生的《简明近代金融史》。

在外债和外资研究方面,有曹均伟的《近代中国利用外资》,许毅等的《清代外债史论》,曹均伟、方小芬的《中国近代利用外资活动》。

在行政管理机构研究方面,有张德泽的《清代国家机关考略》、李鹏年的《清代中央国家机关概述》、刘子扬的《清代地方官制考》(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第1版,

  三 20世纪清代财政史研究的特点与不足

概观20世纪的清代财政史研究,我们可以总结出如下特点

第一,从研究进程来看,20世纪之交至30年代以及20世纪80年代以后是清代财政史研究较为突出的两个时期。

在第一个时期,除了胡钧的《中国财政史讲义》、徐式庄的《中国财政史略》等多部财政通史和万国鼎的《中国田赋史》、吴兆莘的《中国税制史》等多部通史性的财政专史对清代财政多有涉及外,还出现了哲美森的《中国度支考》、吴廷燮的《清财政考略》、松井义夫的《清朝经费之研究》这样的专门研究清代财政史的着作。

更为突出的是,出现了罗玉东的《中国厘金史》这样的堪称经典的断代专史着作。

在第二个时期,除了着作、论文的数量猛增以及研究的深度、广度大为扩展外,清代财政的专史研究非常突出,涵盖了田赋、盐税、关税、漕运、军费、货币、外债等诸多方面,有些着作具有划时代的开创意义。

第二,在清代财政史研究的起步阶段,国内学者已比较注意对国外财政学理论着作的翻译。

如亚当士的《财政学大纲》,就由刘炳麟翻译,商务印书馆1933年出版;柏克的《市预算》,由孙树兴翻译,商务印书馆1933年出版;塞力格曼的《租税转嫁与归宿》,由许炳汉翻译,商务印书馆1935年出版等,同时,国内学者也开始撰写自己的财政学着作。

如雍家源的《中国政府会计论》、胡善恒的《赋税论》、尹文敬的《财政学》、马寅初的《财政学与中国财政》。

这些财政学着作,一方面注重财政理论与方法的探讨,对初始的财政史研究具有引导与规范作用;另一方面,注重论与史的结合,注重现实与历史的关系,对去时不远的清代财政予以了关注和评说。

胡善恒的《赋税论》对赋税的分类、赋税的原则、赋税的负担、赋税在经济上的影响以及我国的税种与西方国家的税种进行了分析论列。

尹文敬的《财政学》在“预决算论”一编中,述及中国的预算起源时即云,“中国编制预算,起于满清末年。

光绪之季,政府以筹备宪政之名,注意清理财政,定清理财政章程三十五条,在京设财政清理处,各省设清理财政局,由部派财政监理官。

令各省财政清理局将收支存储粮银各数,编造册籍并盈亏计算表送部。

此种办法,已具会计出纳之形式,而为预算之先声”。

这可以看做是在研究相关理论时对晚清预算的初步梳理。

第三,某些现实问题的凸显和对现实的关注,导致了研究热点的形成。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关税研究热就是一个典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