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识字3 贝的故事精品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867768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9.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识字3 贝的故事精品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识字3 贝的故事精品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识字3 贝的故事精品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识字3 贝的故事精品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识字3 贝的故事精品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识字3 贝的故事精品教案.docx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识字3 贝的故事精品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识字3 贝的故事精品教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识字3 贝的故事精品教案.docx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识字3贝的故事精品教案

3“贝”的故事

文本分析

本文介绍了“贝”字的由来、演变及发展,全文共有2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引出“贝”字。

第2自然段主要讲贝壳因为漂亮、珍贵又便于携带、不易损坏,被人们当作钱币使用,因此贝字旁的字大多与钱财有关。

由一个简单的“贝”字,引出用“贝”做偏旁的一系列的汉字,并由“贝”的字义,指出用“贝”做偏旁的一系列汉字的大致意思。

教学中,应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合作学习,通过反复朗读、在读中想象、讲解字理等形式提高识字效率。

教学目标

1.认识“甲、骨”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漂”,会写“贝、壳”等9个字,会写“动物、贝壳”等9个词语,积累“珍、币”等生字拓展的12个词语。

2.朗读课文,能讲述“贝”字的故事,了解用“贝”做偏旁的字大多与钱财有关。

3.能借助图片,了解“镜、珠”等字的偏旁所表示的意思。

教学重点

1.正确认读生字,书写生字,积累词语。

2.了解用“贝”做偏旁的字大多与钱财有关。

课时安排

2课时

1.认识“甲、骨”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漂”,会写“贝、壳”等9个字,会写“动物、贝壳”等10个词语。

2.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正确认读,书写生字。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展示贝壳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导语:

同学们,这一个个小小的、五彩斑斓的贝壳不但漂亮,还有一个个美丽的故事呢。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读一读《“贝”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多元识字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并圈出本课要求会认的生字。

翘舌音:

珍、饰、赚平舌音:

随、损、财前鼻音:

贫、品边音:

(1)正音。

“珍、贫”是前鼻音,“珍”可与同音字“真、针”联系起来,“贫”可与“平、萍”2个后鼻音的字对比读;“珍、饰、赚”是翘舌音,“随、损、财”是平舌音,可分组出示,对比认读;“甲骨”一词中,“甲、骨”均读第三声,注意在语流中“甲”的变调。

(2)学习多音字“漂”:

在“漂亮”一词中读第四声;读第一声时,指一个物体浮在水面上。

2.课件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jiǎ甲ɡǔ骨文贝lèi类piào漂亮zhēn珍贵shì饰pǐn品suí随身容yì易

sǔn损坏qián钱币钱cái财zhuàn赚钱péi赔偿ɡòu购买pín贫穷

(1)借助图片和了解字义识字:

甲、骨。

①理解“甲骨”的意思:

出示“龟甲”和“兽骨”图片,这就是“甲骨”。

②理解“甲骨文”的意思:

出示“甲骨文”图片,引导学生发现古人把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这就是“甲骨文”。

(2)借助图片,联系生活识字:

币、饰、品。

币(课件出示“贝壳、钱币”的图片)通过看图,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做简单介绍,加深印象,从而知道这些都是货币来识记。

饰、品(课件出示贝壳做的饰品图片)帮助学生认识并理解“饰品”,给学生讲解“饰品”的意思。

(3)编字谜识字。

●一家三口人,家有二层楼。

老大住楼上,老二老三挤下头。

——品

(4)偏旁归类识字:

“财、赚、赔、购、贫”的偏旁都是贝字旁。

(课件出示课后习题第二题)读一读,再继续扩词。

还可以联系生活说一说,如房子、汽车都是家里的“财”产;做生意可以“赚”钱,也可能“赔”钱;“购”买东西要花钱。

(5)利用熟字识记。

①加一笔:

日——甲;巾——币。

②相同结构归类:

品——晶、森、众。

③找近义词识记:

容易——简单;损坏——破坏、破损。

3.把生字和词语带进文中,再读读课文。

三、明确要点,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开火车认读,读对的同学当小老师领读两遍。

2.(课件出示生字的动漫笔顺)引导观察字的结构特点及各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教师重点指导。

竖与横折的折段一样长,撇从竖中线起笔向左下格撇出,最后一笔是长点。

上边是“士”不是“土”;“士”的竖写在竖中线上,秃宝盖的横钩在横中线上,最下边“几”的撇和横折弯钩要写得舒展。

上半部分的笔顺是竖、横折、横折、点、横钩;下面“月”的第一笔变成竖,两短横不与右侧相连。

第五笔是竖提。

注意右边是两短横、一短撇,而不是三横。

4.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5.学生先描红后临写,教师巡视指导间架结构和关键笔画。

6.集体讲评。

(选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投影呈现,集体讲评。

评价指向关键部件和关键笔画)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学生交流本堂课的收获。

2.布置作业。

(1)搜集汉字的故事。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1.朗读课文,能讲述“贝”字的故事,了解用“贝”做偏旁的字大多与钱财有关。

2.借助图片,了解“镜、珠”等字的偏旁所表示的意思。

能讲述“贝”字的故事,了解用“贝”做偏旁的字大多与钱财有关。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玩“捡贝壳”游戏。

教师将15个会认字分别写在15枚贝壳上,将贝壳任意放在课桌上。

学生上台,每捡起一枚贝壳,便读出该贝壳上的字,并用该汉字组词,组得越多越好。

2.听写词语。

(生字加熟字组成常用的词)

宝贝贝壳甲虫甲骨文骨头钱币钱财有关与其关于

3.导入新课:

现在,我们继续来读“贝”的故事,了解“贝”字的由来和演变过程。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通顺、读正确。

2.指导朗读。

(1)读好难读的词。

如“甲骨文、漂亮、饰品、随身、携带、损坏”,注意示范引导。

(2)读好恰当的停顿。

本课出现了较多的顿号,如,“所以,用‘贝’做偏旁的字大多与钱财有关,比如,‘赚、赔、购、贫、货’”一句,要注意顿号与逗号停顿的区别,即顿号停顿时间较逗号略短。

(3)注意语速。

本文名为“‘贝’的故事”,却没有具体生动的情节,以说明的方式介绍了“贝”字的相关知识。

读文章要像说话一样不疾不徐,让人能听清楚、听明白。

3.学习第1自然段,借助文中图片,了解“贝”字的由来和演变过程。

(1)学生自由读,一边读一边想:

你知道了什么?

(2)学生反馈,相机品读。

①指名读第一句话。

预设:

看,这就是美丽的贝壳。

(出示贝壳图片)它不仅外表美丽,还能保护壳内柔软的身体。

(指名读)当外面风平浪静的时候,贝壳怡然自得地在水中游动;而当外面发生危险的时候,壳就是贝类保护自己身体的最好武器。

(全班齐读)

②你从这一自然段里还了解到了什么?

预设:

我还知道了甲骨文中的“贝”字,画的就是贝类的两扇壳张开的样子。

(指名读第二句话)

看,这就是甲骨文中的“贝”字(出示文中的图片)。

对比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甲骨文“贝”字,画的就是贝类的扇壳张开的样子。

随着时代的变迁,“贝”字也在慢慢发生变化。

由甲骨文到小篆,再到现在的楷书“贝”字)齐读第二句话。

4.学习第2自然段,知晓“贝壳”的作用,了解用“贝”做偏旁的字大多与钱财有关。

(1)自由读,一边读一边想:

贝壳有什么作用?

(2)根据学生的交流,依次出示第2自然段的句子,重点探究。

(3)品读第一句:

了解贝壳的第一个作用——有价值。

(课件出示)古时候,人们觉得贝壳很漂亮,很珍贵,喜欢把它们当作饰品戴在身上。

①“漂亮”一词是什么意思?

你能给它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吗?

(美丽。

②“珍贵”一词又是什么意思?

你能给它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吗?

(宝贵。

③谁知道“饰品”是什么?

人们为什么把贝壳当作饰品?

古时候,因为人们觉得贝壳很漂亮,很珍贵,(所以)喜欢把它们当作饰品戴在身上。

④(课件出示图片)借助图片练习讲述贝壳的第一个作用。

可以用课文中的句子,也可以尝试用上“因为……所以……”这个句式。

(4)品读第二句——了解贝壳的第二个作用,易于流通。

(课件出示)而且贝壳可以随身携带,不容易损坏,于是古人还把贝壳当作钱币。

①除了能当作饰品戴在身上外,贝壳还有什么作用?

指名读贝壳第二个作用的句子。

②(课件出示“贝壳币”图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理解“钱币、纸币”。

指导:

从最早古人把贝壳当作钱币,到把黄金、白银当作钱币,直至现在的纸币,钱币和中国汉字一样,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

古人把贝壳当作钱币使用,就像我们现在使用人民币一样,用贝壳来购买自己喜欢的物品和生活必需品。

③贝壳有哪些特点?

(可以随身携带、不容易损坏。

④贝壳为什么被古人当作钱币?

明确:

因为贝壳可以随身携带,不容易损坏,所以古人还把贝壳当作钱币使用。

(5)品读第三句:

了解用“贝”做偏旁的字大多与钱财有关。

(课件出示)所以,用“贝”做偏旁的字大多与钱财有关,比如,“赎、赔、购、贫、货”。

①学生自由读,说说这句话写了什么。

(用“贝”做偏旁的字大多与钱财有关。

②为什么用“贝”做偏旁的字大多与钱财有关?

指名说,可以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

③出示“赚、赔、购、贫、货”6个字,学生齐读,感受用“贝”做偏旁的字大多与钱财有关。

④这些带有“贝”的字可神通广大了!

(课件出示课后第二题后四组词语)指名读后请小老师领读。

财富财产赔本赔礼购买采购贫苦贫穷

⑤引导学生交流,进一步体会用“贝”做偏旁的字大多与钱财有关。

指导:

前两个是由“财”字组成的词语。

现在,不少同学的家里都有小汽车,这可是家里的“财产”哦!

不仅有小汽车,还有房子、存款,老百姓的财富逐年增加。

第三、四个是由“赔”字组成的词语。

做生意可以“赚钱”,也可能“赔钱”,甚至“赔本”。

第五、六个是由“购”字组成的词语。

购买东西要花钱,采购物品要花钱,网购也要花钱。

现在网购已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了。

最后两个是由“贫”字组成的词语。

一分钱都没有,生活贫穷。

改变贫穷的唯一出路就是用双手奋斗。

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发现带有“贝”的字大都和钱财有关。

5.理清句子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更好地讲述“贝”的故事。

古时候,因为人们觉得贝壳很(),很(),所以喜欢把它们当作()戴在身上。

而且还因为贝壳可以(),不(),于是古人还把贝壳当作()。

所以,用“贝”作偏旁的字大多与()有关,比如,“赚、赔、购、贫、货”。

6.学生试着完整讲述“贝”的故事。

7.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好顿号之间的停顿。

三、课后练习,拓展延伸

1.(课件出示课后第三题“铜镜和珠宝”图片及词语)指导认识金字旁和王字旁。

(1)看图,猜一猜:

“镜”字的偏旁与什么有关?

指名说。

小结:

古时候的镜子是铜做的,与金属有关,所以“镜”是金字旁。

“铜镜”的“铜”也是金字旁。

(2)你还知道哪些金字旁的字?

学生自由交流。

(3)看图,猜一猜:

“珠”字的偏旁与什么有关?

指名说。

小结:

通过看图,大家猜得很对。

古时候“王”字和“玉”字是通用的,三横表示天、地、人,中间的一竖表示融会贯通。

“王”表示王者,“点”表示王者腰间佩戴的玉,所以王字旁也被称为“斜玉旁”,与珍贵的玉石有关,所以“珠”是王字旁。

正因为这样,“珍贵、珍惜、珍珠”的“珍”字也是王字旁。

(4)拓展其他带有王字旁的字。

(“珏、珮、玛、瑙、琉、璃”这些字带有王字旁,也与玉石有关。

2.拓展:

含有下列偏旁边的字还有哪些?

氵:

江河湖海________________

木:

梅村树桩________________

小结:

看,不论是贝字旁,还是王字旁、金字旁,大多数形旁都能表达汉字的大致意思。

中国汉字可真神奇,咱们中国人可真有智慧!

四、实践延伸,作业设计

1.以“汉字故事”为主题开展活动:

给家人讲汉字故事;课外阅读其他的汉字故事。

2.完成本课对应练习。

◆图片导入,识字学词(教学重点)

师:

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三幅图片(出示“贝”的字理图中的前三幅),猜猜看,这是哪个字?

生:

是“贝”字。

师:

说说你们的理由。

生1:

因为第一幅图上画的是贝壳,所以我觉得它应该是“贝壳”的“贝”字。

生2:

我觉得第二幅画的也是贝壳,只是比第一幅画得简单些,所以我觉得这个字是“贝”。

生3:

第三幅画是“贝”的繁体字吧!

师:

同学们可真了不起,说得有理有据。

中国汉字源远流长,它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等时期。

第一幅画的确是贝壳,甲骨文中的“贝”字,画的就是贝类两扇壳张开的样子。

第二幅是金文的“贝”,比甲骨文简化一些,保留了贝壳上的两道花纹。

篆文则更简单些,上面依然保留贝壳上的两道花纹。

生:

哇!

太神奇了。

什么是甲骨文呢?

师:

(出示甲骨文图片)甲骨文就是古代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现在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演变而来的,如“贝”字。

再如“甲”字,甲骨文,像纵横交叉的握柄。

“有”的甲骨文=(“十”的变形,握柄)+(口,抵御矛枪的硬牌),表示可持握的护牌。

还有“骨”字,甲骨文“”像动物的大块的甲状坚硬器官,用于支撑和保护动物的其他器官。

有的甲骨文“”在甲状器官“”区上加“卜”(),表示古人用这种质地坚硬、表面宽平的材料来记录占卜结果。

有的甲骨文“”将组合的形状“”简化成“”。

江陵楚简的字形“”上部“”像人体均匀排列的肋骨,下部像肉“”,表示“骨”与“筋肉”相连。

造字本义:

与肌肉、筋脉组织所相连的保护性支架。

生:

汉字真是太神奇了!

师:

中国的汉字就是这样美妙神奇,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搜集一些这样的汉字故事和大家分享。

赏析:

中国汉字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本教学片段从看图片猜汉字入手,极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对汉字的兴趣。

在学生兴趣盎然时给学生讲解什么是甲骨文,结合生字“甲、骨”讲解其汉字演变过程,使学生在看图片、听讲解的过程中,了解了汉字的起源,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而在学生兴趣勃发时,让学生去搜集汉字故事与大家分享,势必会将学生的学习欲望推向另一个高潮。

1.识字方法多元。

本课是一堂识字课,教学中,我安排了大量时间指导学生识字写字。

在指导识字方法时,我不仅仅局限于常用的“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等方法,还结合本课特点,指导学生在语境中识字、利用图片识字、猜字谜识字、联系生活情境识字等,多样化的识字方法不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提高了识字效果,学生在认识生字的同时也领略到了汉字的美妙与神奇。

2.课文理解落实到位。

要求学生能讲“贝”的故事是本课的一个教学目标。

本文名为“‘贝’的故事”,但没有具体生动的情节,而是以说明的方式介绍了“贝”字的相关知识,让学生讲“贝”的故事是有一定困难的。

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引导学生逐句理解,反复朗读,并运用“因为……所以……”这一关联词练习复述课文,最后又用填空的形式引导学生讲述“贝”的故事。

学生在一步一步的引领中轻松完成了本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