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六至十章阅读训练.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866403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0.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六至十章阅读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论语》六至十章阅读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论语》六至十章阅读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论语》六至十章阅读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论语》六至十章阅读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语》六至十章阅读训练.docx

《《论语》六至十章阅读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六至十章阅读训练.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语》六至十章阅读训练.docx

《论语》六至十章阅读训练

高一语文《论语》练习

雍也篇第六

一、阅读《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6•4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

子曰:

“与之釜。

”请益。

曰:

“与之庾。

”冉子与之粟五秉。

子曰:

“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吾闻之也:

君子周急不继富。

(1)下列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西赤出使到齐国去,冉求替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给点小米。

B.孔子说:

“给她六斗四升吧。

”结果冉求却给了子华的母亲八十斛。

C.孔子说:

“子华到齐国去,乘的是肥壮的牛马拉的车,穿的是轻暖的皮袍。

我听说过:

君子救济急切需要帮助的穷人,而不应该救济那些富人。

D.儒家一贯主张以“宽恕”之心待人。

孔子提倡周济贫穷的人而非富人。

(2)结合以上选段,你认为选段与下面的文段所体现的孔子思想有什么相通之处。

6•5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

子曰:

“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二、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6分)

6•8季康子问:

“仲由可使从政也与?

”子曰:

“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

”曰:

“赐也可使从政也与?

”曰:

“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

”曰:

“求也可使从政也与?

”曰:

“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1)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认为自己这三个学生各有所长,都已经具备了担任重要职务的能力。

B.孔子虽然肯定三个学生都已经具备了担任重要职务的能力,但不大赞成他们从政。

C.孔子所培养的人才,要能够辅佐君主或大臣从事政治活动。

D.孔子能够“知人”,并且积极举荐贤才,体现了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

(2)结合上面选段,简要说说下面选段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8•12子曰:

“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泰伯》)

 

三、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6分)

6.22樊迟问知①,子曰:

“务②民之义③,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问仁,曰:

“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论语•雍也》)

【注释】①知(zhì):

同“智”。

②务:

从事,致力于。

③义:

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

(1)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章提出了“智”、“仁”等重大问题,面对现实,以回答现实的社会问题、人生问题为中心,这是孔子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

B.孔子提出了“敬鬼神而远之”的主张,表明孔子还是肯定了宗法传统的神权观念,承认了鬼神的作用。

C.对于“鬼神”,心中要有一定的“敬畏”,但应远离它。

在《论语》中,孔子也很少谈及怪异、暴力、变乱、鬼神等内容。

D.对难做的事,做在人前面,有收获的结果,他得在人后面,这样可称得

上“仁”了。

(2)《论语》里有这样的记述: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子曰:

‘吾不与祭,如不祭。

’”

这与孔子的“敬鬼神而远之”的主张是否矛盾?

请简要分析。

(3分)

 

四、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创新设计》)

6.30子贡曰: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可谓仁乎?

”子曰:

“何事于仁①?

必也圣乎!

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②,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

【注】 ①何事于仁:

作“何啻于仁”理解。

②能近取譬:

能够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

(1)下列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孔子看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这是一种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做法。

B.面对子贡“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的人能否算是仁人”的疑问,孔子肯定地说:

“那不是仁人,只能算是圣人!

C.孔子认为,就是尧、舜对百姓也很难做到广泛地施与,因为那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只要能做到推己及人,就是在做仁的事情了。

D.孔子要求仁者做到:

要把别人放在心里——要想自己立足,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立足;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

(2)子曰:

“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孔子此处谈论的也是仁的问题,请结合上面选段,谈谈孔子这两处谈仁的文字给了你什么样的认识。

 

(3)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贡想以博施于民、济助众人等事功去行仁道,孔于认为那是圣人的事功,只有尧舜那样的圣匠才能够做得到。

B.“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孔于“推己及人”的“恕”,从爱自己推及到爱父母子女,再推及到爱天下的老人幼儿。

C.孔子认为求仁之道不必好高骛远,劝子贡从浅近易行的“恕”做起.他人和我自己是一样的,所以以自身为喻,推及他人,即是行仁之道。

D.“仁”是一种至高的境界,不易把握,孔子从寻常事理人手,用“推己及人”的方法来阐明关于“仁”的基本主张。

(4)孔子还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结合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孔于的“恕”的理解。

 

(5)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提出,实行仁的重要原则就是“有仁德的人,应该自己想建树的也帮助别人建树,自己想要做到的也帮助别人做到”。

B.孔子认为“广泛地给人民以好处和救济的人不仅是仁人,还必定是个圣人”。

C.孔子提倡“能由自己推及到别人身上”的实行“圣”的方法。

D.孔子这些关于“仁”的基本主张,在今天仍具有重要价值。

现在人们所说的“将心比心”,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6)结合上面选段,你认为这两段论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7•26子曰:

“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

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子曰:

“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

得见有恒者,斯可矣。

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五、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阅读指要》)

6.30子贡曰: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可谓仁乎?

”子曰:

“何事于仁?

必也圣乎!

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

4•15曾子曰: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论语里仁》)

(1)下列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贡想以博施于民、济助众人等事功去行仁道,孔子认为那是圣人的事功,恐怕连尧舜那样的圣王都不一定做得到。

B.“仁”是爱的扩充,所以由自己想要立身和通达,而推及到别人立身和通达,这种推己及人的方法,就是行仁之道。

C.尽管“仁”是一种至高的境界,不易把握,但孔子认为求仁不必舍近求远,他劝子贡从浅近易行的“忠恕”之道做起。

D.孔子心目中最高的道是“仁”,而“仁”发之于外就是各种“德”,其中“忠恕”离道很近,所以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2)孔子还说过: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结合选段内容,谈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与“忠恕”的关系。

 

六、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6•13子谓子夏曰:

“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论语•第六篇雍也》)

6•23子曰: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4);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第六篇雍也》)

6•27子曰:

“君子博学于文,约

(1)之以礼,亦可以弗畔

(2)矣夫(3)。

”(《论语•第六篇雍也》)

【注释】

(1)约:

一种释为约束;一种释为简要。

(2)畔:

同“叛”。

(3)矣夫:

语气词,表示较强烈的感叹。

(4)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音zhì,同“智”;乐,古音yào,喜爱的意思。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提出了“君子儒”和“小人儒”的区别,要求子夏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

B、“君子儒”是指地位高贵、通晓礼法,具有理想人格的人。

C、“小人儒”则指地位低贱,不通礼仪,品格平庸的人。

D、孔子所说的“智者”和“仁者”是指那些有修养的“君子”。

他希望人们都能做到“智”和“仁”,由此去改变当时社会的现状。

(2)针对君子,孔子提出怎样的教育目的?

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述而篇第七

一、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7•11子谓颜渊曰: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①,惟我与尔有是夫!

”子路曰:

“子行三军②,则谁与③?

”子曰:

“暴虎冯河④,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论语•述而篇第七》)

【注释】①舍之则藏:

舍弃就藏匿,意即隐退。

舍,舍弃,不用。

②行三军:

指挥军队。

行,率领,指挥。

三军,古代大国有三军,每军一万二千五百人,这里指全军。

③谁与:

和谁一起。

与,一起,共同,动词。

④暴虎冯(píng)河:

赤手空拳与老虎搏斗,不用船只徙步过河。

冯,通“凭”。

(1)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用就去做、不用就隐退只有颜渊能做到。

这表明了孔子对颜渊的赞赏,也体现了孔子的谦逊。

B、子路假设孔子统帅三军,问孔子将和谁一起,其实是在向孔子暗示自己的才干与本领。

C、“暴虎冯河”是赤手空拳与老虎进行搏斗,徒步过河,这样缺少“谋”的“勇”不是孔子所欣赏的。

D、“勇”是孔子道德范畴中的一个德目,在这里,孔子用“与”和“不与”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2)孔子还说过“勇而无礼则乱”,结合上面选段和这句话,请简要说明你对孔子“勇”的理解。

(3分)

 

二、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7•31陈司败①问:

“昭公②知礼乎?

”孔子曰:

“知礼。

”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③:

“吾闻君子不党④,君子亦党乎?

君取⑤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⑥。

君而知礼,孰不知礼!

”巫马期以告。

子曰:

“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子贡曰: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⑦焉。

过也,人皆见之;更⑧也,人皆仰之。

”(《论语•子张篇第十九》)

【注】①陈司败:

陈国的司寇(官名)。

②昭公:

鲁国国君,姓姬。

③揖(yī):

拱手行礼,作揖。

巫马期:

孔子的弟子。

④党:

偏袒,包庇,有偏私。

⑤取:

同“娶”。

⑥吴孟子:

鲁昭公夫人,也姓姬。

按照周礼的规定,同姓不能通婚。

为了掩人耳目,鲁昭公避讳,称她为“吴孟子”。

⑦食:

同“蚀”。

⑧更:

变更,更改。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昭公与同姓的吴姬结婚,有违周礼。

陈司败问孔子,鲁君这样做是否懂礼。

孔子说鲁君懂礼,陈司败对此很不满。

B、陈司败私底下对孔子的弟子巫马期说,孔子身为有道德、懂周礼的君子,却偏袒做出非礼行为的君主,太过偏心。

C、周礼提倡“为尊者讳”,孔子明知鲁昭公违礼却在公开场合为他遮羞。

陈司败对孔子表里不一的做法予以严厉批评。

D、子贡认为,君子随时被大家关注着,其一言一行都在众人眼里。

君子难免会有过错,但过而能改,仍会备受世人称道。

(2)从第一个选段中,你认为孔子真是“改过”了吗?

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具备什么样的修养?

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3)孔子在段中透露了对鲁昭公此事的真实评价,请找出相关句子并翻译它。

 

三、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6•6子谓仲弓,曰:

“犁牛之子骍且角①。

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②?

”(《论语•雍也篇第六》)

7•7子曰:

“自行束脩以上③,吾未尝④无诲焉。

”(《论语•述而篇第七》)

7•29互乡难与言⑤,童子见,门人惑。

子曰:

“与⑥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

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⑦其往也。

”(《论语•述而篇第七》)

【注】①犁牛:

杂色的耕牛。

子:

指小牛犊。

骍:

赤色牛。

周代崇尚赤色,祭祀用的牛,要求是长着红毛和端正的长角的牛,不能用普通的耕牛来代替。

这里用“犁牛之子”,比喻冉雍(仲弓)。

据说冉雍的父亲是失去贵族身份的“贱人”,品行也不好,而冉雍德行才学都好。

②山川:

指山川之神。

这里比喻君主或贵族统治者。

其:

表示反问的语助词。

怎么会,难道,哪能。

舍:

舍弃,不用。

③行:

实行,做到。

束脩(xiū):

捆在一起的一束干肉,每束十条。

古代人们常用来作为见面的薄礼。

④未尝:

未曾,从来没有。

⑤互乡难与言:

互乡这个地方的人很难交谈。

⑥与:

赞许,赞成,肯定。

⑦保:

守。

引申为追究,纠缠。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冉雍出身寒微,其父又贱又恶,而冉雍本人师法孔子,力学修德,终成大儒。

孔子认为像冉雍这样的人才堪为重用。

B、孔子把送来薄礼的人都收为门徒,认为他们懂礼有诚意;而对重金行贿的纨绔子弟,孔子却拒之门外,因为他们心术不正。

C、互乡的人很难交谈,并不代表他们无可救药,通过教育可以改变他们的气质。

所以孔子不咎既往,收有心向善的互乡童子为徒。

D、面对弟子们对收互乡童子为徒的不解,孔子告诉他们“恕道”:

对人不能心存偏见,只要诚心向善学好,都应该给予鼓励和支持。

(2)结合上面选段,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这句话所表现的孔子教育思想的理解。

 

四.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7•8子曰: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

7•34子曰:

“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1)为之

(2)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3)已矣。

”公西华曰:

“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述而》)

【注释】

(1)抑:

折的语气词,“只不过是”的意思。

(2)为之:

指圣与仁。

(3)云尔:

这样说。

如何理解孔子在上述选段中的矛盾之处?

 

五、阅读下面的选段,回答问题。

(6分)

4•9①子曰: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

7•16②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1)孔子为什么将富贵比作“浮云”?

请简析。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常言道: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这与孔子的观点是否一致?

为什么?

请结合以上语录加以阐述。

(3分)

答:

六、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

(6分)

6•11①子曰:

“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雍也》)

6•3②哀公问:

“子孰为好学?

”孔子对曰: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

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雍也》)

7•11③子谓颜渊曰: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述而》)

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尽心上》)

(1)填空题(2分)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是儒家重要的处世原则,用孟子的话来表达,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孔子看来,颜回“舍之则藏”的表现有哪些?

请结合上述语段简要概括。

(4分)

答:

 

七、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6分)

①子曰:

“道不行,乘桴①浮于海。

从我者,其由②与?

”子路闻之喜。

子曰:

“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论语•公冶长》)

6•11②子曰:

“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雍也》)

6•3③哀公问:

“子孰为好学?

”孔子对曰: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③。

不幸短命死矣。

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雍也》)

7•11④子谓颜渊曰: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④,惟我与尔有是夫!

”(《论语•述而》)

⑤子路曰:

“子行三军,则谁与?

”子曰:

“暴虎冯河⑤,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论语•述而》)

[注] ①桴(fú):

小木筏;②由:

即仲由,孔子学生,字子路;③贰过:

重犯同一过失;④舍之则藏:

不被任用就藏身自好;⑤暴虎冯河:

暴虎,空手搏虎;冯河,过河不借助工具,即徒步涉水过河。

(1)子路最突出的性格特点是什么,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

(2分)

答:

 

(2)孔子为什么称赞颜渊“贤哉”,请简要分析。

(4分)

答:

八、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贡: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

“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

“《诗》云: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

”子曰:

“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论语•学而》)

子曰: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

(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贡受到老师的启发,认为就象《诗经》所说的,完善人格要象玉石器物的磨制一样,精雕细刻,精益求精。

B、孔子认为“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和“贫而乐,富而好礼”二者是有层次和境界上的区别。

前者只是物质追求;而后者则是更高境界的精神追求。

C、孔子认为做人不仅要做到在贫穷的时候能够不去讨好人,富裕的时候不骄傲自大;还应该在精神上追求乐和礼,做到居贫乐道,处富好礼。

D、孔子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能够循循善诱,通过启发引导,使学生有所体会,达到认知。

(2)“举一反三”是孔子的重要教学方法,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孔子这一教学方法的理解。

答:

 

泰伯第八

一、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有子曰: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学而2》)

子曰: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

”(《泰伯篇第八》)

综合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谈谈“孝弟”与“仁”的关系。

 

二、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

“笃信好学,死守善道。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

隐。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论语•泰伯第八》)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孔子向弟子们传授为官之道,也是孔子为官处世的一条重要原则。

B.孔子认为应当把个人的贫贱荣辱与国家的兴衰存亡联系在一起,这是为官的基点。

C.孔子提出的“危邦不人,乱邦不居。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体现了儒家的中庸思想。

D.孔子“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的想法很值得今人学习。

(2)结合上面的选段,请你对下面这句话作简要评价。

子曰: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论语•泰伯第八》)

 

三.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8•3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

曾子言曰: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君子所贵乎道者三:

动容貌,斯远暴慢①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②矣。

笾豆③之事,则有司存。

”(《泰伯篇第八》)

【注】 ①暴慢:

粗暴、懈怠不敬。

②鄙倍:

鄙,浅薄;“倍”同“背”,背理。

③笾豆:

都是古代祭祀典礼中的用具。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子告诉孟敬子“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是要劝他好好听自己的话。

B.曾子教导孟敬子执政者应当重视的是道,而非那些“笾豆”之类的细枝末节。

C.孟敬子去看望曾子,曾子叮嘱他说话要善意,让那些主管事务的官吏去管祭祀的事情。

D.曾子希望执政者严肃自己的容貌,端庄自己的脸色,恰当地用辞以及注意说话时的语气声调。

(2)孔子曾讲过“君子有九思”,其中“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论语•季氏》),说的也是处世待人要注意的问题,结合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动容貌”“正颜色”“出辞气”的理解。

 

四、阅读《论语》中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请你谈谈对“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的理解。

 

五、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桀溺谓子路曰:

“子为谁?

”曰:

“为仲由。

”曰:

“子孔丘之徒与?

”曰:

“然。

”桀溺曰:

“悠悠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且与其从辟人之士,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耰而不辍。

子路以告孔子,夫子怃然曰:

“鸟兽不可与同群。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1)曾子所说的“士”与桀溺所说的“辟人之士”的“士”在精神品格上是接近的,请问这样的“士”拥有怎样的志向?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桀溺对子路的规劝,你是如何看待的?

请作简要评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危邦不人,乱邦不居。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

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8.13)

(1)下面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孔子向弟子们传授为官之道,也是孔子为官处世的一条重要原则。

B、孔子认为应当把个人的贫贱荣辱与国家的兴衰存亡联系在一起,体现了他的政治思想。

C、孔子提出的“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体现了儒家的中庸思想。

D、孔子“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的想法很值得今人学习。

(2)结合上面的选段,请你对下面这句话做简要的评价。

子曰: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8.14)

 

子罕第九

一.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6分)

9•3子曰:

“麻冕①,礼也;今也纯②,俭③,吾从众。

拜下④,礼也;今拜乎上,泰⑤也。

虽违众,吾从下。

”(《子罕3》)

【注释】①麻冕:

麻布制成的礼帽。

②纯:

丝绸,黑色的丝。

③俭:

俭省,麻冕费工,用丝则俭省。

④拜下:

大臣面见君主前,先在堂下跪拜,再到堂上跪拜。

⑤泰:

这里指骄纵、傲慢。

(1)下列对选段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重视周礼,但不人拘泥于周礼,所以,对待礼帽的质地,他赞同从俭,对面见君主的礼节,也认同可以从俭。

B.孔子赞同用比较俭省的黑丝帽代替用麻织的帖子这一做法,说明他并不是坚持周礼是不能变的,而是认为其是可以“损益”的。

C.孔子在礼节形式上从俭不从奢,跟他强调礼的本质,不苛求礼的形式的思想是一致的。

D.孔子主张根据实情,对周礼进行“损益”,体现了孔子处理问题时的灵活性和原则性。

(2)结合上面选段,分析下面选段,孔子是如何看待“礼”的。

林放问礼之本。

子曰:

“大哉问!

礼,与其奢,宁俭;丧,与其易〔易:

治理。

这里指有关丧葬的礼节仪式办理得很周到。

〕也,宁戚。

”(《八佾4》)

 

二.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6分)

9•6太宰①问于子贡曰:

“夫子圣者与?

何其多能也?

”子贡曰:

“固天纵②之将圣,又多能也。

”子闻之,曰:

“太宰知我乎?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③。

君子多乎哉?

不多也。

”(《子罕6》)

【注释】①太宰:

官名,掌握国君宫廷事务。

这里的太宰,有人说是吴国的太宰伯,但不能确认。

②纵:

让,使,不加限量。

③鄙事:

卑贱的事情。

(1)下列对选段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认为君子不必多艺,也就是说多艺者就不是君子。

B.子贡认为自己的老师是天才,是上天赋予他多才多艺的。

C.孔子认为君子是可以多艺的,但君子更要重视的是道德修养。

D.孔子认为自己多艺,是因为自己少年贫贱,为谋生而多掌握了一些技艺。

(2)分析上面选段和下面选段共同反映孔子的什么思想。

13•4樊迟请学稼。

子曰:

“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①。

曰:

“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

子曰:

“小人哉,樊须也!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②。

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③负其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商业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