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省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862583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56.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师整理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省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名师整理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省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名师整理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省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名师整理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省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名师整理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省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名师整理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省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docx

《名师整理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省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师整理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省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名师整理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省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docx

名师整理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省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唐诗五首》教学设计

课文内容分析:

《唐诗五首》选入五首唐朝律诗,有五言,有七言。

《野望》写田园风光,抒发诗人孤独、彷徨之情;《黄鹤楼》写登临之景,抒发诗人吊古伤今、思念家乡之情;《使至塞上》描绘塞外雄浑壮阔的景象,表现对个人荣辱浮沉的达观之情;《渡荆门送别》摹写诗人辞亲远游所见景象,表达对故乡的依依惜别之情;《钱塘湖春行》点染西湖早春气象,表现诗人内心的喜悦之情。

学情分析:

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学习已经不陌生,小学以及七年级,学生学习背诵了不少诗歌,在诗歌方面已经有了很多积累。

但是,学生对于律诗这种集中在同一课的学习可能还不多,还需要对学生进行律诗相关常识的引导与教学,从而有助于学生对律诗学习的深入。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五首诗。

  2.结合律诗常识,联系诗人身世及写作背景,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五首诗。

  2.学习律诗相关常识,整体理解诗歌文本。

  教学难点:

  1.感受律诗的韵律之美,把握诗歌思想感情。

  2.提高学生古典诗歌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创意:

  整体阅读教学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

阅读诗歌,是对灵魂的一种反思与升华,可以让思想穿梭于历史的时空,在某一刻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今天,让我们阅读学习《唐诗五首》,在唐诗学习中升华自己。

  二、诵读诗歌明韵律。

  (请同学们大声地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要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语气,读出情感。

  

(一)读准字音。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

  东皋(ɡāo) 徙(xǐ)倚驱犊(dú)萋萋(qī) 燕(yān)然

  候骑(jì)仍怜(lián) 没(mò)马蹄

  

(二)读准节奏。

律诗的节奏划分一般是把声律节奏和意义结构两个方面综合起来考虑。

先自己读,在小组内讨论,最后小组展示。

  交流点拨: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三)读出韵律。

  1.学生归纳律诗特点。

  学生在自读诗歌的基础上结合以往诗歌学习的积累,初步归纳五首诗歌的共同特点。

学生可以归纳出五首诗属于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等等,教师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逐步讲清楚律诗的相关特点。

  2.关于律诗常识。

  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盛行于唐宋时期。

常见的类型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七言句,简称五律、七律。

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

超过八句的,则称排律或长律。

以八句完篇的律诗,每二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

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惯例是对仗句。

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通常押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3.教师引导,把握律诗特点。

  以《野望》为例:

①让学生弄清楚首联、颔联、劲联、尾联;②找出诗中对仗的颔联和颈联,并试着分析对仗特点;③找出韵脚(学生可体会“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含义)。

  在分析《野望》律诗特点的基础上,学生试着分析其他四首诗的四联、对仗句、韵脚等,并在班内进行交流。

  三、译读诗歌解含义。

  1.自行翻译。

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运用“留换对删补调”的方法自行翻译诗句。

  2.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探究,将自己的疑问在组内解决。

组内解决不了的做好标记,等待师生共研。

  3.质疑解惑。

师生共研,将各组提出的组内没有解决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大讨论,师生共同探究。

  4.分享展示。

各小组整合答案,并派出代表展示探究成果。

  交流点拨:

  《野望》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唯有悠悠白云仍然千载依旧。

晴天从黄鹤楼遥望江对面,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

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使至塞上》

  我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一直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山高路远,我觉得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来汉塞,又似北归大雁一般飞入胡天。

只见那苍茫无际的沙漠中一缕白烟直上云霄,黄河横贯其间,一轮浑圆的落日高挂其上。

终于在萧关遇到侦察的骑兵,他们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渡荆门送别》

  我驾轻舟一叶,顺流而下,一直远渡到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

山峦从我的视野中一点点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

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

还是故乡的水好啊,它不远万里把我送到江汉平原。

  《钱塘湖春行》

  绕过孤山寺以北,漫步在贾公亭以西,湖水初涨与岸齐平,白云垂得很低。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栖向阳的暖树,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

野花竞相开放就要让人眼花缭乱,春草还没有长高才刚刚没过马蹄。

最喜爱湖东的美景令人流连忘返,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

  四、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诗歌诵读要读准字音、读准节拍、读出情感,体会律诗的韵律美。

上节课,我们在诵读中感受和把握了《唐诗五首》的韵律之美,并且也通过合作探究解读了诗歌大义。

今天让我们一起共同学习,探究五首诗歌所传递的思想感情及作者的人格魅力。

  二、赏读诗歌析佳句。

  

(一)了解诗歌章法,把握诗人思路。

  1.回顾上节课所讲诗歌四联知识。

  2.分析诗歌的章法结构。

  律诗一般由四联构成,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往往遵循“起—承—转—合”的格局。

首联点题,以叙事为主,交代人、事、物,渲染气氛,奠定基调;颔联,紧承首联意思,或写景,或叙事;颈联,诗意转折变化,由事及人、及景,或由景及情、及理,别开生面;尾联,以议论抒情为主,点明题旨,收束全诗。

  3.结合五首律诗分析诗歌结构。

  示例1:

《使至塞上》首联点题,交代地点及事由;颔联直抒内心感受;颈联则画风一转,境界转而阔大起来,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尾联与首联呼应,继续写出使一事。

  示例2:

《钱塘湖春行》首联点题,交代游踪;颔联和颈联抓住早莺、新燕、乱花、浅草四种景物,细致描摹早春景致;尾联呼应首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二)找出写景诗句,赏析创作佳处。

  请各小组找出五首律诗中写景的诗句,并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加以赏析。

(可从修辞、表现手法、关键词、画面等方面赏析)

  示例1.《野望》中的“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这句是诗人对眼前景观的粗线条的描绘,着重于色彩的透明度,棵棵树木已染上萧瑟的枯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唯见余晖,这是多么宁静、开阔、美丽的画面。

纵使在淡淡的暮霭之中,人们还是能够感觉到山野间秋林、余晖的光与色的强烈辉映。

  示例2:

《渡荆门送别》中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因为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了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一个“入”字形象生动,写出了气势的磅礴。

  示例3:

《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

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再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再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

其次,它讲究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线条简约,物态毕现。

第三,色彩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辽阔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

  三、品读诗歌悟情感。

  

(一)了解作者生平。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唐代诗人。

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

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

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

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

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山(今宿州五柳风景区),自号“东皋子”。

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

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

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王绩实为先声。

  【崔颢】(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唐代诗人。

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

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全唐诗》收录诗四十二首。

  【王维】(701—761),字摩诘。

他的诗写得好,看他的诗,就像看画;他的画也画得好,欣赏他的画,就像读诗。

所以称赞他的诗画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称。

李白的诗歌现存九百九十多首,豪迈奔放,别具一格。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与杜甫并称“李杜”,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二)抓住关键诗句,感悟诗歌情感。

  结合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抓住诗中关键诗句,感悟诗歌的情感。

  1.学生品读感悟,抓住关键诗句。

  2.合作探究,感悟诗歌情感,组内交流展示。

  3.班级分享,相互评价补充。

由小组长整合小组感悟,形成文字,并进行展示。

  示例:

  《野望》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黄鹤楼》通过诗人在仕途失意之际来游黄鹤楼的所忆所见,抒发了吊古伤今之感和游子的思乡之愁。

  《使至塞上》叙述了作者出使塞上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

  《渡荆门送别》通过写出游途中的景观,流露出诗人欣喜、激动的感情,并以此引出诗人远别故乡的思乡之情。

  《钱塘湖春行》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对西湖,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和诗人的喜悦之情。

  四、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唐诗五首》的教学中,把握律诗的特点,紧扣自主朗读与合作探究,对五首唐诗进行整体教学,以读来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以合作探究来解决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难题。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如何进一步借助想象和联想来提高学生学习诗歌的鉴赏力值得探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