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爸爸胜过好老3.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862104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1.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好爸爸胜过好老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好爸爸胜过好老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好爸爸胜过好老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好爸爸胜过好老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好爸爸胜过好老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好爸爸胜过好老3.docx

《好爸爸胜过好老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好爸爸胜过好老3.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好爸爸胜过好老3.docx

好爸爸胜过好老3

在信息化社会中,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孩子们虽然年少,却已蕴涵着影响成人世界的潜能。

这表明成人单方面控制孩子成长的时代即将结束。

现代社会正朝着两代人共同进步的社会迈进。

这就要求家长摆正自己的位置,千万不能唯我独尊,不能要求孩子唯命是从,更多的应是“不当裁判当顾问,多提建议少命令”。

  二、身教重于言教,是与孩子有效沟通的基础

  托尔斯泰说:

“在一个家庭里,只有父亲能自己教育自己时,才能有孩子的自我教育。

没有父亲的先锋榜样,一切有关孩子进行自我教育的谈话都将变成空谈。

”家长孝敬老人,孩子才可能孝敬你;自己下岗择业时充满自信,孩子才可能面对挫折不断追求。

?

样的作用是无穷的,家长的人格力量是最重要的教育因素。

新世纪孩子的成长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新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其观念、情感和行为层面的发展与上一代孩子有着很大的差异,这使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产生了种种困惑,而首先的困惑是不了解今天孩子心理的变化。

于是,在孩子的心目中,父母的威信越来越低。

在这样的教育下,孩子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离家出走屡见不鲜,违法犯罪比例直线上升,自杀现象此起彼伏。

要解决以上的困惑、问题,首要的要有一个沟通的平台。

  三、善于倾听发现,是与孩子有效沟通的桥梁

  我们大人都有这样的体会:

碰到开心的事情,找几个朋友聚一聚,庆贺一下,会觉得更加快乐;不顺心时,找个知心朋友聊一聊,或许这位朋友并没有给我们提出有效的建议,只是静静地听,偶尔点点头,我们讲完了,心里也舒坦了。

这说明一个道理:

人都有倾诉的愿望。

这个道理同样可以运用到我们与孩子之间。

注意倾听孩子讲话,即使是自己不感兴趣的话题也要耐心听。

相反,如果我们对孩子的倾诉心不在焉,孩子就会觉得跟你讲也是白讲,久而久之,孩子心灵的大门就可能对我们永远关闭了。

  善于倾听,不但要努力听进去,而且要思考,注重发现孩子讲话中的闪光点或者孩子的困惑、烦恼。

闪光点要及时肯定、强化;困惑和烦恼就要积极引导,及时化解。

  四、学会欣赏激励,是与孩子有效沟通的润滑剂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渴望得到别人的承认与肯定。

没有哪个孩子愿意生活在一个充满否定的世界里。

这就要求我们做家长的要会欣赏,会鼓励。

正如美国心理学家丝蕾所说:

“称赞和鼓励对人类而言,就像阳光一样,没有它,我们就无法成长开花。

  与赏识相反的是贬损。

做家长的绝对不能对孩子说这样的话:

“你还不如某某家的孩子。

”因为这将对孩子的自尊心造成极大的伤害。

孩子会觉得:

“连我最亲近的父母都瞧不起我,我还有什么希望”概括为一句话:

赏识才能成功,抱怨导致失败

  五、寻找共同语言,是与孩子有效沟通的催化剂

  先看一对父女之间的对话。

父:

“孩子,爸爸觉得你们这一代人有时很不好理解。

  女:

“不好理解就不要理解,除非你和我们一样大。

别小看这几句普通的对话,里面蕴涵着一个深刻的道理:

做父母的要想理解孩子,在年龄距离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应该努力缩短两代人之间的心灵距离。

途径之一就是与孩子共同学习,共同活动,培养共同的兴趣爱好。

如果把父母和孩子比作两个“集合”的话,就是要积极扩大两个“集合”的“交集”,这样两代人之间才会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沟通就会变得更加顺畅有效。

  有鉴于此,各位爸爸应提高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妥善安排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抽出更多的时间与孩子在一起:

可以和孩子一起参加体育锻炼;陪孩子逛逛书店,帮助孩子挑选有益的书籍;和孩子一起欣赏经典影片或有益的电视节目;共同学习相关的知识……在共同的活动中引出共同的话题,进行讨论交流。

每一个孩子都希望跟自己的父母和睦相处,希望能和家长做知心朋友。

在自己遇到困难时,最希望得到的就是父母所给予的帮助。

所以爸爸要多一些和孩子的沟通,多一些与他们的交流。

经常作换位思考

孩子与父母是平等的,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要充分地意识到自己的孩子处在一个什么年龄段,他这个年龄段的特点是什么。

  很多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会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稍大一点的孩子又会背: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人们在对待事物、解决问题的时候,都习惯地用比较单一、主观的思路进行思考。

虽然家长们都知道让孩子背古诗有很多好处,但有多少家长能在教给孩子古诗的同时,自己也能“学以致用”呢?

  换位思考,就是指一方作出涉及另一方的决策时,不但考虑到己方的情况,而且还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问题。

  企业的管理者要站在员工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够顺利找出矛盾、对症下药;站在客户的角度,根据客户的需要作决定,才能发现和满足客户真正的需求,赢得客户的信任,建立和提升品牌形象;单位中要理顺上上下下、对内对外的关系,都离不开换位思考。

家庭中的诸多矛盾和问题,均可通过换位思考轻松化解。

对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很多家长都苦于无法了解孩子,其实,这个问题并不复杂,只要不时地把自己和孩子的位子换换,从他们的角度考虑一下问题,也许一切困难都迎刃而解了。

  大多数的家长在教育子女的时候,喜欢告诉孩子应该做什么、如何做,但是却不告诉孩子为什么这样做,只是把我们成年人认为的一些想当然的想法强加给孩子。

结果呢,往往事情偏偏向着相反的方向发展去了,让做的没有做,不让做的倒是都做了。

在我们抱怨孩子不能体恤家长良苦用心的时候,我们是否也应该除了关心孩子的吃、穿、学外,试着去了解一下他们的内心呢?

所以,我认为我们的家长很有必要与孩子作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去看孩子的问题。

  有一位年轻的母亲,带着孩子逛商场,可孩子不肯自己走路,要妈妈抱着。

母亲非常恼怒,当她气愤地蹲下去想打孩子时,心里一震:

当她和孩子一般高时,她看到了孩子的视野,在孩子眼里,净是拥挤不堪、怪异扭动的大人的腿和臀部,这时母亲心疼地把孩子抱了起来。

孩子与父母是平等的,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要充分地意识到自己的孩子处在一个什么年龄段,他这个年龄段的特点是什么。

这样我们才能够为孩子制定出合理的、孩子喜欢并乐意执行的计划。

  还有一位爸爸,他在孩子5岁的时候就要求孩子练习书法,不停地练,但是一直没有见到成效。

我不知道是因为这位父亲自己的书法好,所以自己孩子的书法也一定不能差的原因,还是因为父亲的书法不好,自己的理想想在孩子身上实现的原因,但是这样的计划明显是不合乎最基本的规律的,5岁的孩子连笔都握不牢,何谈练习书法?

这样明显的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事情,真不应该发生在我们孩子的身上。

  这些事让我想起郭冬临那个让人发笑的小品《我和爸爸换角色》,说有一个老师在新课程改革中做了这样一个试验,要求她的学生写一篇作文,题目是《我和爸爸换角色》,要求父子沟通写出感受。

通过与孩子换角色,这位爸爸这才意识到以前自己一味责备孩子的不足,由此也真正理解了孩子。

东子给爸爸们的建议——

  一、换位思考,可以让我们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

  在现实的教育中,常常会出现体罚学生(孩子)的情况。

可能我们的很多孩子也曾经被体罚过,例如某个同学在作文中写错了一个字或用错了一个词,老师罚他将这个字或词写100遍,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不陌生。

现在这个权利的行使范围扩大了,我们的家长也逐渐地喜欢上了这个方法。

可是就是写上1000遍,除了让孩子厌烦,还有多大的教育意义呢?

试想,如果你做错了一件事,领导罚你再重复去做100遍,你又是何感受呢?

  所以,爸爸与孩子要经常地换位思考,这样可以让我们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感受到他们的情绪,从而可以更好地进行沟通;可以让我们揣摩到孩子的心理,使我们能够抓住重点对孩子进行说服教育;可以让我们发现孩子的优点,有利于我们家长树立科学的成才观,鼓励、支持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可以使孩子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在《玩过小学》一书里,依依得意地讲述了自己做“家长助理”的表现以及感受。

“家长助理”是我临时想出的称号,有市长助理、经理助理,就不能有“家长助理”吗?

让孩子试着当一回家长,做一些平时家长做的家务,站在家长的角度考虑问题,对孩子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给了依依这样的称号之后,依依参与家庭事务积极性可大了,家务活做得也很主动。

而且,除了做家务,她还“参政议政”呢。

每当家里有什么事情需要商量,只要孩子可以旁听,我们都会通知她:

“开家庭会议啦。

”于是?

依依会拿着本子和笔,神情肃穆地端坐在旁边,一边听一边做“会议记录”。

当然,她也没忘记“发言”,谈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尤其是谈和她有关的事情的时候,她更不会放弃自己发言的权利。

  当依依有过做家长助理的这段经历后,一是比以前更理解我们了,二是和我们意见发生分歧时,她能够为我们着想。

孩子能够有这样的思维,我很欣慰。

同时我也时常站在孩子的角度想,去理解孩子。

  二、换位思考,能使自己变得智慧和理智

  爸爸对孩子过多的指责,会让孩子不知所措。

小孩子都会犯错,这不仅仅是这个时代小孩子的通病,就是古往今来乃至以后,这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可我们有的爸爸,就在孩子做错事的时候,总是一味地指责。

适当的指责可以让孩子知道做错事的后果,帮助孩子改正缺点,可是过多的指责就只能起到相反的效果。

  爸爸和孩子都学会换位思考,就能使自己变得智慧和理智,就会减少矛盾冲突;学会换位思考,就会使自己善解人意,与人为善;学会换位思考,就会使自己心胸宽广,就会使自己心胸像海洋一样,包容一切而让人羡慕,像高山一样,容纳风雨而被人仰止。

而不懂得宽容,就会以自我为轴心,凡事以“我”为出发点而忽略或不顾他人的感受,做出损害他人实则损害自我的事情。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说的是一个人搭乘火车,上车后坐在一个靠窗的位置上。

火车刚刚缓缓开动,他不小心从车窗把一双新鞋弄丢了一只。

有人说,太可惜了!

多好的鞋子呀!

可这个人非但不觉得可惜,反而把另外一只鞋子也扔了下去。

人们议论纷纷,都说他太笨了。

而他只是以一种淡然平静的口吻说,在你们看来,我或许真是很笨,但鞋子是要成双穿的,既然已经丢了一只,那么剩下的一只再新再好,对我也无任何意义了;而我把另一只扔下去,捡到鞋的人凑成一双,还可以穿呢。

这结局难道不算圆满吗?

  生活中许多事情是很复杂的,充满了矛盾。

正是因为这样,人们的关系往往处于和谐与非和谐之间。

为了消除人际间的不和谐因素,减少彼此间的矛盾,我们就应该学会“扔鞋”,懂得换位思考。

  三、换位思考,小孩总有小孩的道理

  曾看过柳亚子回忆鲁迅的一篇文章:

鲁迅有一次在家里宴请几位作家。

席间,鲁迅的独子周海婴将一颗丸子咬了一口,又吐了,说是变了味,而客人们当时都没有觉得。

许广平便怪海婴调皮,客人们也都在想,这孩子怕是被惯坏了。

鲁迅却不然,他夹起海婴丢掉的丸子尝了尝,果然是变了味的,他感慨地说:

“小孩总有小孩的道理……”

  读到此时,心里是一份感动,而且久久不能平静。

从此等小事可感受到鲁迅先生深沉的父爱和教子的用心程度。

在众人面前鲁迅没有摆出家长的姿态,没有照大人的常情,勃然大怒,伸出大手在海婴的屁股上猛击几下,或是横眉冷对,怒声呵斥,吓得海婴有言难辩。

我深深感触于鲁迅那句:

“小孩总有小孩的道理。

”我们是大了,成人了,在生活中,我们操纵着大人的思想、带着大人的眼光看问题。

我们竭力剔去身上的幼稚,尽量把自己装扮得成熟些,老练些。

对于小孩子的把戏,我们掩饰起曾有的纯真的童心,对于他们的世界有点不屑一顾了。

“我走过的桥比你们走过的路还多。

”我们开始用自己成长中累积的生活经历,来评定孩子之中的是是非非了。

我们用成人的思维来做标准,为孩子定下奖惩制度,并由此在小孩子那里要求师道之尊、父母之贵了。

  我们读过《望庐山瀑布》,有句叫“横看成岭侧成峰”,可在教育孩子时,我们从没有想过,自己要转个角度,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看问题,来审视自己是否有过失。

在我女儿的课本中有篇课文是《绿色的金鱼》,我没见过绿色的金鱼,大家都没有见过,可是文中学生却说:

“现在没有,以后会有的。

”对,现在高速发展的社会没有不可能会出现的东西。

又如所有的人都说月亮光是白的,淡黄的,可有个孩子却发现月亮是绿的,通过孩子妈妈仔细的观察,孩子说得没错。

  大到鲁迅先生小到范姜国一同学,他们都明白经常换位思考的益处。

于是鲁迅先生成了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众人皆知的大作家,范姜国一成为了一个最阳光的,快乐、懂事的女孩儿。

  所以,只有爸爸们能够勤于换位思考,理解、尊重、信任孩子,孩子才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大道理要小讲

孩子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家长的言谈举止、行为方式都对孩子起着举足轻重的示范作用。

我们是听着大道理长大的,我们长大后,本能地要把这些大道理,讲给我们的孩子。

孩子的成长不能离开父母的言传身教,抛开身教,就提言传,我们就得给孩子讲些为人处世之道、是非曲直之理。

道理必须要讲,但要讲个方法和技巧。

把握好这个度,就有“事半功倍”之效,否则,就会得“事倍功半”之果。

  所以,大道理对孩子要小讲,要巧讲。

  现在大部分孩子都养成了有问题问老师或家长的习惯,因为在他们心里老师和家长都是大人,大人们说的肯定对。

虽然有的时候家长讲的道理,自己不是很明白,但仍然会去听。

家长也习惯了遇见事情就给孩子分析其中的道理,许多老师和家长都有给孩子讲道理的经历,有时总感到孩子不能理解或者不能接受他们的观点。

是不是讲的道理不正确呢?

不是。

是不是孩子不可理喻呢?

也不是。

那问题出在哪里?

  东子告诉你:

方式方法上。

  现在有很多家长对怎么给孩子讲道理充满了困惑,认为跟孩子讲道理是非常难的一件事。

父母说得天花乱坠,孩子这耳朵进,那耳朵出;一不留神,孩子还逮着个错反击父母半天。

有些父母能与孩子说得眉飞色舞、热火朝天,有些父母却很少与孩子讨论什么。

他们与孩子说话,往往说不上三五句,孩子不耐烦,父母也没词了。

孩子“听话”与否,与家长对孩子讲道理的方式、技巧有很大的关系。

东子给爸爸们的建议——

  一、建议的态度

  孩子不肯听爸爸的话,很多时候是因为爸爸在讲道理的时候没有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往往过于刻板和严厉,无意中把自己置于孩子的对立面。

我们在给孩子讲道理时,不妨多些宽容的态度,以建议的方式与孩子协商,使孩子觉得家长并无强迫和限制自己的意思,从而消除戒备和抵制心理。

  比如给孩子买东西,一定要先征求孩子的意见,款式颜色要尽可能让孩子自己挑选,但是关于价钱,则要家长说了算。

有一次我和妻子带依依去买鞋,事先跟依依说好了,凉鞋买100元以下的,旅游鞋则以150元为上限。

来到商场后,望着琳琅满目的各种牌子的鞋,依依先是兴奋了一阵,但看到标价后,脸色暗淡了下来,因为按我们给她规定的价钱,只能买她不太喜欢的样子的鞋。

发现这个情况后我同妻子商量了一下,仍然告诉女儿说我们不能给她买太高档的鞋。

  因为她还小,正处在长身体时期,如果买贵的鞋子,明年不能穿了就太可惜了。

况且,爸爸妈妈买的鞋子也只不过200元左右。

经过我们夫妇做工作,最后依依高高兴兴地挑了一双80元的凉鞋和一双154元的旅游鞋。

二、迂回的策略

  迂回可以说是说理的一种必要策略。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说理方法。

  故事法。

3~4岁的孩子正处于爱听故事的年龄,爸爸不妨自己也当一回童话作家、寓言大师,“编造”一个故事劝说孩子。

这样既可以分散其注意力,避免僵持局面,又可以起到教育作用,还可以在孩子专心听故事和提问的同时,帮助他不知不觉地完成某件他原本不愿意做的事情(如吃饭、穿衣等)。

  逆向法。

故意顺着孩子的意愿去做某事并加以夸张,使其最终明白其中的害处。

例如孩子在冬天洗完澡后,只穿一件内衣就在床上跳来跳去地玩耍,无论怎么跟他讲不穿衣服会着凉,他都不听。

于是,索性让他脱下内衣。

孩子冷得不行,于是自己就要求穿衣服了。

  情景法。

与孩子一起看儿童节目,可以让孩子指出电视节目中小朋友不正确的行为,表扬做得正确的小朋友。

你会发现孩子的是非标准其实很分明,辨别好坏根本不成问题。

如,多次对孩子说,小朋友不讲卫生,病菌就会钻进肚子里与细胞打仗,人就会生病、发烧。

可孩子始终不当回事,后来看到一部讲述人体免疫系统与感冒病毒对抗的科教片,叫孩子过来观看。

看完片子后,孩子在洗脸洗手方面大有进步。

  换位法。

与孩子一起做游戏时,可以与之互换角色。

如,让孩子扮演医生为爸爸打针,爸爸则模仿孩子在医院里哭闹、手脚乱动,以及向父母提出诸多要求的情景。

结果孩子就像家长一样,严肃地批评爸爸不能乱哭乱叫,手不可乱动。

  三、自尊心的激发

  孩子的自尊心和荣誉感都很强。

如果爸爸能细致地发掘孩子身上的优点并及时加以肯定,就会激发他们的荣誉感与自豪感,并使好的行为得以巩固和趋于自觉化。

例如,孩子喜欢听自己小时候的故事,于是家长虚构一些他小时候的优点,经常告诉儿子:

“宝宝小时候可乖了,他最讲卫生,吃饭也很乖……”儿子总是很自豪。

这时再要求他照小时候那样去做,他往往很乐意。

  四、言传与身教的结合

  要使教育深入到?

子的心中,必须靠父母的实际行动和人格魅力去影响他。

孩子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家长的言谈举止、行为方式都对孩子起着举足轻重的示范作用。

因此爸爸要想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首先要从加强自身的修养做起。

  在对依依的教育上,我一直是争取通过一件小事,把一个大道理讲清楚,让孩子从简单明了的语言中理解其中的奥妙。

有一位父亲跟我讲起他的儿子:

孩子喜欢把自来水开得很大来玩。

昨天,他又这样。

我就对他说:

“你知道吗?

你把水开得这么大,可是这世界上还有很多小孩没水喝呢,比如在非洲,而且这个水是爷爷奶奶辛苦赚钱买来的。

”结果他马上把水关小了。

等到他爸爸洗手的时候,他大声说:

“爸爸把水开小点,爷爷奶奶赚钱买来的。

”在儿子生活中,爷爷奶奶当然比非洲的孩子要紧,但他至少知道了一个该把水关小的道理。

而随着他年龄的增长,他会知道另一个道理的。

其实,只要把道理讲得通俗易懂,相信孩子都会听的。

很多讲不通的,多半是因为爸爸们没有耐心,认为很简单的事情为什么孩子就是不理解呢?

孩子毕竟是孩子,分析问题能力有限,当孩子听不懂大人说什么时,做爸爸的就应该慢慢地把道理讲清楚,然后轻轻地问孩子听懂了吗。

此时如果孩子没听懂,他会很直接地告诉你他没明白,这个时候你就需要有更多的耐心去给他讲解,直到他听懂为止。

如果讲一次孩子就听懂了,那他就会非常高兴地去接受你的建议,然后把道理牢记在心。

  所以要记住,给孩子讲道理一定要有耐心,要把大道理讲小。

保护好孩子的自尊

孩子越小,心灵越不设防,越容易受伤害。

我们就更需要给予小心呵护。

  通过东子的观察,许多家长在对待孩子上,犹如一副对联所言:

“我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我说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于是:

“妈妈说了不准就是不准!

”“爸爸叫你怎样你就怎样!

  孩子一遇到这种情况就不敢再有自己的主意了。

当然父母不允许孩子做的事,大都是有道理有理由的,但是父母用粗暴的、蛮横式的语言、态度只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父母若能在童年保护、培养孩子的自尊心,那将使孩子一生受益无穷。

一个有自尊心的人会尊重别人,也会爱护自己,一个自尊自爱的人会对社会有益,对别人有爱心。

  有很多爸爸都这样认为,孩子什么也不懂,怎么讲道理也是白搭,不如命令干脆、明确。

也许孩子在3岁以前的确难于明白事理,但是家长们完全可以通过相应的表情、手势、语气语调,使孩子从父母的表情中察觉到怎么做是对的,怎么做是不对的。

3岁以后的孩子就容易明白是非了,到时只须把道理讲清楚即可。

也有些爸爸认为小孩子的心思简单,即使挨批评了,就像跟小朋友们打架似的,过一会儿就都忘了。

  其实则不然,孩子的心思既很敏感又很脆弱,且极易受到伤害,他很清楚内外之别。

小朋友之间一般不会计较,但对父母的言行举动却很在意。

假若父母一味不尊重孩子,动辄恶语指责,而不说明道理,或者明知自己无理,孩子有理,也决不向孩子低头道歉,反而执意要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去做。

重压之下的孩子口服心不服,长此以往,孩子或者会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你说什么他都不爱听,不愿做,脾气倔强;或者被吓得畏畏缩缩,服服帖帖,凡事没有主见,唯父母的马首是瞻,这样的孩子永远只会是父母的孩子,没有个性,没有前途。

  不同的孩子是有差异的,有的孩子美,有的孩子丑;有的孩子高,有的孩子矮;有的孩子灵活,有的孩子迟钝等等。

让我们每个人对自身的一切都能如愿实在很困难,更何况孩子呢?

孩子很容易感受外界给他的评语,所以父母的育儿工作之一便是维护和培养孩子的自尊。

维护孩子的自尊,要从细微处下功夫,尤其是在公共场合,更要细心呵护,因为孩子的心灵是非常脆弱而敏锐的,若把他看成不懂事的孩子任意去批评、指责,刺伤他的自尊心,那孩子就容易产生自卑、退缩、紧张甚至憎恨、敌对情绪。

孩子越小,心灵越不设防,越容易受伤害。

我们就更需要给予小心呵护。

例如:

多关心孩子内心的冷暖,多给他一些微笑和关怀的眼神,多给他一些理解和支持,多用身体动作(如摸摸头、拍拍肩等)关心他们。

多给孩子留面子,不要当着别人面训斥、指责孩子,不要当着别人的面唠叨孩子曾经说过的话和做过的事,使他感到难堪。

让孩子失去自尊很容易,但重建自尊却是一个缓慢而困难的过程。

  在对依依的教育上,我一直都很注重维护孩子的自尊,即使是一件小事,能鼓励的地方我也一定鼓励,帮助孩子建立自尊心,以使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孩子从小就喜欢写作,带着微笑大声朗读依依的“作品”,是我对依依表示赞赏的最直接方式。

从依依写下第一句话开始,我就成为依依的第一个读者,而且是最“忠实”的读者。

只要依依把她写的东西拿给我看,无论写的是什么,也无论写得多蹩脚,我都要从头到尾大声朗读,遇到哪句话写得很好,我会再重复一遍,而且不忘夸奖:

“嗯,这句写得好!

”只要捕捉到文字中的闪光点,我就不遗余力地给孩子充分肯定的评价,让孩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写作的快乐。

  2005年10月的一天,9岁的依依突然有了写诗的雅兴。

从来没有写过诗,更不知道如何写诗的她,在晚饭后顾不上看自己喜欢的动画片,趴在桌子上冥思苦想后写下人生第一首诗《太阳》:

太阳,如果一旦失去你

  就没有天上飞的鸟,地上跑的兽

  太阳,你和所有的生物的生命都密切相关

  如果失去了你,花儿枯萎,鸟儿遭殃,人类也无法生存

  太阳,你为人类做出了贡献,人类永远也忘不了你

当她兴致勃勃地把这首毫无章法的诗拿给我看,我没有像有的家长那样随便夸几句敷衍了事,而是大声朗读了一遍,然后大声称赞她:

“我的女儿第一次写诗,就写得这么好,真棒!

相信你以后一定会写出更好的诗来!

  第二天,我把这首诗一个字未改地贴到了我为依依制作的网页上,让登陆她网址的人都能看到依依的第一首诗。

我对依依说:

“这是你真实的成长记录,谁也不是天生就会写诗,那些大诗人生平的第一首诗,说不定还赶不上你写的呢。

”依依听了很开心:

“呵呵,爸爸喜欢我写的诗,我的诗都可以贴到网上展览了……”

  后来依依陆续又写了好几首,每次我都要加以评价,当然表扬得多,赞赏得多,纠正、引导的工作尽量做到“无痕”。

  依依说,每当自己完成一篇作文,得到爸爸的赞赏,心里总是美滋滋的,会觉得写作文真是一件快乐、开心又轻松的事情,自己真的是很棒!

我们假想一下,如果依依把她写的第一首诗递给我的时候,我皱着眉头说:

“这什么破诗啊,这也叫诗?

不会写就别瞎写!

”依依会怎么想,她肯定会引用宋丹丹小品里的一句经典台词来回应我:

“太伤自尊了!

”这样下去即使孩子有兴趣再写第二首诗,她也绝对没有兴趣再给我欣赏了。

  赞赏就如肥料,撒在孩子的心田里,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才得以茁壮成长。

东子给爸爸们的建议——

  一、不要捉弄孩子

  “小宝贝,你闻起来跟猪一样臭,赶快去洗澡吧!

”也许家长开这样的玩笑只是希望孩子感到羞愧,以求他的改进;但是,孩子很容易信以为真,使他自身感觉不好意思,甚至认为自己是一个“臭”孩子,由此心生自卑。

  二、重视与孩子相处时的礼貌

  命令、怒骂、责怪式的家庭语言,使孩子感到成人对他的轻视,故而没有自我观念。

如果爸爸常对孩子保持应有的礼貌交流,使用“请”、“对不起”、“谢谢”、“不客气”等礼貌语言,孩子便能感受到家长对他的尊重。

  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