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15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第39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教师用书.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861322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50.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15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第39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教师用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15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第39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教师用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15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第39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教师用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15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第39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教师用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15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第39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教师用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15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第39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教师用书.docx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15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第39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教师用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15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第39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教师用书.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15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第39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教师用书.docx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15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第39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教师用书

第三十九课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考纲预览:

1.辩证的否定观:

(1)辩证否定观;

(2)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2.唯物辩证法与创新意识:

(1)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2)创新的社会作用。

考点

 辩证的否定观

1.辩证否定观

(1)含义: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2)特点:

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

(3)实质: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4)方法论要求:

要树立创新意识。

名师指导备考

日常生活中讲的“肯定”和“否定”同哲学上讲的“肯定”和“否定”不是一回事。

日常生活中讲的“肯定”是指赞成、同意、承认、一定等意思;“否定”是指反对、不同意等意思。

这两个词的用法都是人们主观上对某一事物所采取的态度、立场,是从外部对事物的“肯定”和“否定”。

哲学上讲的“肯定”和“否定”指的是事物自身的存在和灭亡。

事物的存在是事物内部的“肯定”的因素占据主导地位决定的。

事物的灭亡是事物内部“否定”的因素占据主导地位决定的。

2.形而上学否定观

(1)观点:

否定就是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排拒或毁灭,是借助于外力作用实现的事物的变化。

(2)特点:

或者简单地肯定一切,或者简单地否定一切。

[深度思考]

1.准确把握扬弃

(1)扬弃是事物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发扬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抛弃旧事物中的消极因素,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既抛弃又保留、既克服又继承的关系。

发展的每一阶段对前一阶段而言,都是一种否定,但这又不是单纯的否定,而是包含肯定的否定。

(2)事物内部新与旧的矛盾斗争,使除旧布新、推陈出新成为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是既克服又继承、既抛弃又保留的辩证过程;否定之所以能够成为发展和联系的环节,事物之所以能够在自身矛盾的基础上,通过否定实现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就在于否定是扬弃。

(3)扬弃是通过事物的内在矛盾运动而进行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

联系的环节体现了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发扬、保留和继承,这是“扬”的过程,是事物发展的连续性。

发展的环节体现了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抛弃、克服,这是“弃”的过程,是事物发展中的非连续性。

(4)辩证法的扬弃观截然不同于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它要求对任何事物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简单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不能犯片面性或绝对化的错误。

2.正确区分辩证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

辩证否定观

形而上学否定观

否定的

动力

事物自身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双方斗争的结果,是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进行的自我否定

否定是外力强加给事物的,是外力作用的结果,是主观任意的否定

否定与

肯定的

关系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

把否定与肯定绝对地割裂,主张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

否定同

发展和

联系的

关系

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否定是对旧事物的消灭,是发展的中断、联系的中断

提醒:

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

肯定一切是错误的。

因为它抹杀了新旧事物之间的界限,从根本上否定了事物的发展。

否定一切也是错误的。

因为它割裂了新旧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实际上也否定了事物的发展。

肯定一切、否定一切都是形而上学的表现。

3.运用辩证的否定观知识解释下列问题

(1)[填空]与传统培训不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包括新型职业农民成长的全过程,即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等。

从哲学角度看,这一转变________(①体现了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②体现了创造性思维能检验和发展真理;③坚持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④通过变革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发展)。

[2015·四川卷改编]

提示: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对传统培训的发展,体现了事物的发展是辩证否定的过程,与传统培训存在着共性,也有自己的个性,故①③正确;实践能够检验和发展真理,思维不能检验和发展真理,故②错误;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2)[填空]现行GDP核算体系,不能反映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生态环境恶化带来的损失和自然资源的耗费。

最近,环保部启动绿色GDP2.0核算体系的研究工作,并确定明年进行新核算体系试点。

这一举动表明________(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自觉选择性;②任何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③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④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2015·浙江卷改编]

提示:

用绿色GDP2.0核算体系代替现行的GDP核算体系,其目的就是要突出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明确生态环境恶化带来的损失和自然资源的耗费,这体现了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自觉选择性,同时也体现了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①③正确。

事物联系具有普遍性,但联系是有条件的,不能认为任何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②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④与题意无关。

一 历年备考发现的易错易误问题

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之间的否定。

纠错: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

2.辩证的否定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根本否定。

纠错:

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

3.辩证否定的实质是创新。

纠错: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

4.辩证否定的思维方法就是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

纠错: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

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是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

二 选取好题精准练习考点知识

1.“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

①辩证否定是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否定 ②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 ③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④事物的否定是对旧事物的克服

A.①③B.②④

C.①④D.②③

答案:

D 解析:

“青”是对“蓝”的继承与发展,“冰”是对“水”的继承与发展,体现了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②③正确。

①④表述不科学。

2.阅读下面漫画,对锯树人行为的分析正确的是(  )

①该行为表明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 ②该行为是形而上学否定观的体现 ③该行为承认否定是发展的环节 ④该行为没有抓住事物的主流

A.①③B.②③

C.①④D.②④

答案:

D 解析:

漫画中锯树人因看到个别果子上长了虫子而对整棵树持全盘否定的态度,是形而上学的否定观,故②④符合题意。

3.中国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技术创新成果,形成了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

今天,中国已步入高铁时代,并正在成为高铁技术输出国。

中国高铁的发展历程表明(  )

①创新就是对既往的否定和对现实的肯定 ②创新的过程必定是“扬弃”的过程 ③创新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发展 ④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人类思维的变革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答案:

B 解析:

创新是“扬弃”,是既肯定又否定,故①错误,②正确;从材料看,中国通过创新,取得了技术成果和生产力发展,而未涉及生产关系和人类思维的变革,故③正确,④不符合题意。

4.[2017·江西高三联考]导弹只能用来打击敌人吗?

我国一家航天研究所研制的“高层楼宇导弹灭火系统”改变了人们原有的想法,科研人员研制的导弹装有高效灭火剂,可以远距离发射到火场的着火点,尤其适用于城市高层建筑物或其他危险场所。

导弹灭火系统的研制(  )

①是变革社会的实践活动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 ②是实践和认识之间的圆圈式反复的过程 ③是对原有的认识既肯定又否定,寻找新思路的过程 ④是发挥意识创造性,在导弹与灭火之间建立新的联系的过程

A.①②B.②④

C.①③D.③④

答案:

D 解析:

导弹灭火系统的研制是一种物质生产活动,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排除①;②说法错误,导弹灭火系统的研制是实践和认识之间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不是一种圆圈式反复的过程;③④符合题意,入选。

5.[2017·庄河高中月考]近年来,部分农民工开始返乡就业。

某地在县城开发区建设农民工宿舍、医院、幼儿园、超市等,但许多返乡农民工并不买账,他们愿意在离家更近的中心集镇就业。

不少劳动密集型企业因势利导,创造出“总部在县城、车间在乡镇、作坊在家庭”的生产模式,受到广泛欢迎,重新挖掘了劳动力红利。

这说明(  )

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②成功以挫折为基础,应果断抓住时机促成飞跃 ③正确的经营战略直接促成生产力的发展 ④生产模式创新的过程是一个辩证否定的过程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答案:

B 解析:

成功以挫折为基础说法错误,排除②;③说法错误,正确的经营战略通过生产活动促成生产力的发展,不能直接促成,排除。

考点

 唯物辩证法与创新意识

1.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1)理论依据:

世界是永不停息地变化发展的。

(2)基本内涵

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3)二者关系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创新是对既有理论、实践的突破,要创新就要有批判和发展。

(4)方法论要求

①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

②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名师指导备考

理解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①事物的存在对于它赖以产生的历史条件来说是有理由的、必然的;②事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变化,原来存在的理由就会丧失;③没有否定就没有质变,就没有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创新的社会作用

作用

表现

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促进了生产技术的进步,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了更广阔的劳动对象,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

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和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创新,在推动科技发展的同时,也使得人类思维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人类文化的发展是通过创新实现的

名师指导备考

创新包括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及其他创新。

其中,实践创新是基础,理论创新是指导,制度创新是保障,科技创新是动力,文化创新是智力支持。

它们相互促进,密不可分。

3.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名师指导备考

形而上学的静止观有两种情况:

一种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绝对静止不动的、永远不变;一种认为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即量变,而不会有质变,不会有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深度思考]

1.创新的哲学依据

唯物论角度

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坚持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统一

辩证法角度

①事物是不断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只有创新,才能实现事物的发展。

②辩证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发展的根本途径,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

③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

认识论角度

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坚持辩证法和坚持唯物主义是统一的

(1)它们研究的对象是统一的,即客观世界。

只不过二者研究的角度不同,唯物论主要说明世界的本质“是什么”,辩证法则进一步回答世界的状况“怎么样”。

二者相互渗透、不可分割。

(2)唯物论离不开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唯物论是辩证的唯物论,它全面、联系、发展地解决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同时充分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3)辩证法也离不开唯物论。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是唯物的辩证法,而不是唯心的辩证法。

它认为辩证法总的观点和规律应当是从客观物质世界中抽象出来的,而不是在人的头脑中臆想出来的。

(4)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每个原理之中,离开了辩证法的唯物主义和离开了唯物主义的辩证法,都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

3.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和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

唯物主义

与唯心主义

辩证法

与形而上学

区别

回答的

问题

世界是什么的问题,即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意识的问题

世界的状态问题,即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

对立的

根源

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

对世界究竟处于怎样一种状态所作的不同回答

区别

划分的

标准

凡是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的,都属于唯物主义观点;凡是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是世界的本原的,都属于唯心主义观点

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属于辩证法;坚持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则属于形而上学

区别

两者的

地位

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

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但不能称为哲学的基本派别,它们的对立是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联系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具有影响和制约作用

4.运用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知识解释下列问题

[填空]漫画《乌鸦喝水》(作者薛宏)提醒我们,做工作办事情要________(①兢兢业业脚踏实地埋头苦干;②避免囿于经验的习惯性思维;③注重研究新情况寻找新思路;④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的飞跃)。

[2015·浙江卷改编]

提示:

漫画主要告诉我们乌鸦坚守传统的经验,思维僵化,没有创新的精神和意识,所以②③正确。

①强调了脚踏实地埋头苦干,④强调了抓住时机促成事物的飞跃,都与漫画主旨无关。

5.运用创新的社会作用知识解释下列问题

[填空]中国高铁在发展过程中,有效推进了土木工程、动车组系统、运行控制系统的技术创新和服务管理模式的创新。

通过系统创新,中国高铁在赢得国民信任的同时,也逐渐赢得了国际信誉。

截至2014年底,中国高铁运营总里程超过一万六千公里。

材料体现的哲理是①要坚持整体与________的统一;②创新推动________发展。

[2015·江苏卷改编]

提示:

部分 社会生产力

一 历年备考发现的易错易误问题

1.创新思维能检验和发展真理。

纠错:

实践检验和发展真理。

2.丰富的专业知识是创新思维的源泉。

纠错:

实践是创新思维的源泉。

3.创新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根本动力。

纠错: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根本动力。

4.创新就是要敢于否定权威,破除一切传统思想观念。

纠错:

创新要正确对待权威,不迷信权或,敢于质疑权威的学说,但不是全盘否定权威。

创新要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但不是破除一切传统思想观念。

二 选取好题精准练习考点知识

1.创客一词来源于英文单词“Maker”。

创客热衷于创新,自己掌握生产工具,以用户创新为核心理念,善于发现问题和需求并提出解决方案,通过创意、设计、制造提供各种产品和服务。

我们能从“创客”身上学到的优良品质是(  )

①敢于质疑和探索,不断发现解决新问题 ②善于追问和思考,突破客观规律的制约 ③勇于拼搏和超越,突破真理适用的范围 ④勤于实践和创造,用实际行动成就梦想

A.①②B.①④

C.③④D.①③

答案:

B 解析:

我们能从“创客”身上学到的优良品质是敢于质疑和探索,不断发现解决新问题,勤于实践和创造,用实际行动成就梦想,①④正确;②说法错误,规律是客观的;③说法错误,真理是有条件的。

故选B。

2.为解决春节燃放烟花爆竹带来的严重空气污染问题,某地推出了环保鞭炮。

其特点是:

燃放后没有碎屑且不含硫黄,不仅没有刺鼻气味,还减少了有毒物质对人体的伤害。

从哲学上看,环保鞭炮的诞生(  )

①显示了辩证否定观在推进社会生产力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②揭示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③证实了创新思维对推动人类实践发展有重要作用 ④充分说明了人们的创新思维源于人们的主观需求

A.②③B.③④

C.①③D.①②

答案:

C 解析: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②说法错误;为解决春节燃放烟花爆竹带来的严重空气污染问题,该地推出了环保鞭炮,故④中“源于人们的主观需求”说法错误;环保鞭炮是对传统鞭炮的辩证否定,是一种创新,故①③符合题意。

故选C。

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创新要实,推动全面创新,更多靠产业化的创新来培育和形成新的增长点,创新必须落实到创造新的增长点上,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

下列关于创新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创新要坚持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B.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C.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

D.创新能够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创新的作用。

作答本题时注意本题为反向选择题,选择不正确的。

辩证否定观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A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创新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C、D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B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

4.在过去的几年中,无论是去非洲还是其他新兴市场国家,被媒体称为“高铁侠”的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总是不遗余力地推介中国高铁。

近年来,中国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技术创新成果,形成了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

今天,中国已步入高铁时代,并正在成为高铁技术输出国。

中国高铁的发展历程表明(  )

①创新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发展 ②创新的过程是一个“扬弃”的过程 ③创新就是对既往的否定和对现实的肯定 ④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人类思维的变革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创新的重要性。

依据题意,中国高铁的发展历程表明,创新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发展,创新的过程是一个“扬弃”的过程,①②符合题意。

③本身说法不对,创新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是一个“扬弃”的过程。

④与题意无关。

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

5.战国时期的鲁班在建筑活动中发明的锯子、凿子等许多重要的木工工具,一直到现在还在被工匠们使用。

18世纪英国的一个修理工瓦特也是在维修纽克门蒸汽机的实践中吸取了别人科学和技术上的成果,发明了比纽克门蒸汽机效率高5倍、耗煤少1/4的瓦特蒸汽机,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以上事实说明(  )

①创新思维方式是由人的实践方式决定的 ②创新既要有灵感,也不能离开实践 ③创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④创新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鲁班在建筑活动中发明了锯子、凿子等许多重要的木工工具,这说明创新思维方式是由人的实践方式决定。

瓦特也是在维修纽克门蒸汽机的实践中吸取了别人科学和技术上的成果,发明了蒸汽机,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说明创新既要有灵感,也不能离开实践,创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故①②③符合题意;④中“也推动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与题意无关。

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