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台方言论文DOC.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852651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1.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凤台方言论文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凤台方言论文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凤台方言论文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凤台方言论文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凤台方言论文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凤台方言论文DOC.docx

《凤台方言论文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凤台方言论文DOC.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凤台方言论文DOC.docx

凤台方言论文DOC

论凤台话中的饮食动词

摘要

目前学界将凤台方言划入中原官话区河南方言片信蚌小片。

凤台话中的词汇有其独特之处,特别是饮食类动词。

凤台话中的饮食类动词可分为准备食材类、制作食物类和吃食物这三小类。

把这些饮食类词语与普通话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他们的理性意义有差别,有些词的词形相同,但词义范围不同;有些词的词形相同,但词义间没有联系;有些词在普通话中找不到相对应的词。

凤台话中的饮食动词除表示“吃”类的动词外,一般不能直接加宾语,而用“帮”来引出“受事”。

关键词:

凤台话饮食类动词语法特点

 

ABSTRACT

Atpresent,scholarsclassifyFengtaidialectasXinfengdialectofHenandialectfromZhongyuanMandarindistrict.DietverbsinFengtaidialecthavetheirowncharacteristics.VocabularyinFengtaidialecthasitsuniquefeatures,itisworthstudying,especiallydietverbs.Dietverbscanbedividedintothethreecategories,whicharethepreparationoffood,theproductionoffoodandtheeatingfood.ThesedietverbsarecomparedwithMandarin,whichcanembodythedifferencesbetweenthedietverbsinFengtaidialectandthoseinMandarin.Somedietverbshavethesameshapes,buttheyhavedifferentrangesofthemeanings,ortheyhavedifferentmeanings,someofthosehavenocorrespondenceinMandarin.Theseverbscan’tbefollowedwithnounsexcepttheverbsabouteating.TheChinesecharacter“bang”linkstheseverbswiththeirobjects.

Keywords:

Fengtaidialect;dietverbs;grammaticalfeatures

 

目录

前言1

一、凤台话中的饮食类动词例释1

(一)凤台话中准备食材的动词1

(二)凤台话中制作食物的动词2

(三)凤台话中关于吃饭的动词4

二、凤台话中的饮食类动词特点6

(一)词汇意义6

(二)语法特点7

结论8

参考文献9

 

前言

从地理位置、行政区划、方言区分上看,凤台县位于淮河中游,淮北平原南缘,位于安徽省中部偏北,淮河中游东临淮南市区,北依蒙城县,西接颍上县,南隔淮河与寿县相望,古称“州来”,又谓“下蔡”。

人口以汉族为主,间居回、苗、彝、壮、布依、朝鲜、满、侗、瑶、土家、羌等25个少数民族。

李荣的《中国语言地图集》将凤台方言划为北方方言中原官话的次方言信蚌片[1]。

它的特性由它所处的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它所承载的历史文化所形成的,是自然环境和人文因素两方面综合的结果。

目前学界对凤台地区方言的研究主要侧重于语音系统,对其他方面的研究还不够系统全面。

凤台地处南北交界处,它的词汇也有其独特之处,很值得研究。

笔者通过实地调查的方式收集语料,并归纳了一些与普通话相异且与饮食文化相关的词汇,并探讨其语法、词义方面的特点。

一、凤台话中的饮食类动词例释

在凤台话中,有一类用于饮食方面的动词,笔者将其称为饮食类动词。

这里所讲的饮食类动词主要侧重于与“食”有关的动词。

由购买食材到食物端上饭桌供人食用,这一过程是很复杂的,在这一过程中会涉及到很多的饮食类动词。

为了更好地深入探究凤台话中饮食类动词的特殊性,笔者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将这类动词分为准备食材的动词、制作食物的动词和关于“吃”的动词三大类。

(一)凤台话中准备食材的动词

1、割[kɤ214]

“割”的本义是指用刀截[2]。

在凤台话中,对象是肉类食材时,“割”的意思相当于普通话中的“买”。

例如:

(1)我去割顶个肉。

(2)给你割这一块可行?

当对象为韭菜、空心菜等茎类蔬菜时,“割”是其本义。

如:

(3)你到园里割顶个韭菜回来包饺子。

(4)今个晚黑下面条,你去割一把空心菜吧。

2、控[kʻuŋ51]

“控”在普通话中,最多的是表示控告、告发或者控制的含义[3]。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控”也有使容器朝下,让里面的水或其他液体慢慢流出的含义,这一点和凤台方言中“控”的意义相近。

但是在凤台话中“控”既可以表示让容器里的液体流出,还可以表示将洗过的菜放在塑料小筐中,让菜上的水自己慢慢流干或者风干。

(5)你去把空心菜控控。

(6)这个菜控控炒好吃些。

(7)这个菜可要控控?

3、磕[kɤ214]

“磕”在普通话中的基本义是“碰撞在硬的物体上”[4],在凤台话还有另一层意思,即把蒜瓣、青辣椒等食材放入小的容器中,将其捣成泥状。

例:

(8)你先把辣子(青辣椒)磕磕,留一会我用。

(9)你可能去磕蒜瓣子来?

怎么就叫不动你了呢?

(10)蒜瓣子我可好了,你调凉菜就能用了。

4、拍[pʻo214]

“拍”在普通话中的基本义是“用手掌打”[5]。

凤台话中用刀面将生姜或青辣椒打扁也叫拍。

例:

(11)你帮我把生姜拍拍,我一小会就炒菜了。

(12)你可切辣子(青辣椒)来,切的时候先拍拍,切丝就好搞了。

(13)我来拍辣子(青辣椒),待会我弄辣子炒鸡蛋给你嗝。

5、搉[ʨʻyɛ214]

在凤台饮食文化中,“搉”指将豆角、芹菜等用手扳断并去丝这一动作。

例:

(14)你帮豆角子搉搉,晌午炕豆角子吃可照?

(15)你芹菜还没搉来可落来?

锅里水都开了,我就等着落来。

(16)我来帮豆角子搉搉,都没人干,要不怎么叫“吃饭吃饭两腿乱绊,干活干活两腿乱挪”呢!

(二)凤台话中制作食物的动词

1、紧[ʨin214]

“紧”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基本义是“物体受到几方面的拉力或者压力后所呈现的状态”[6],和“松”相对。

但是“紧”在凤台方言中,是烹饪术语,即表示将生肉放入开水中略煮,去浮油,使肉更为紧致的过程。

(17)你去把那一块肉紧一下。

(18)锅里的肉可紧好来?

(19)这然子能把牛肉紧紧了。

“紧”的食物一般只是肉食。

紧后的食物可以是熟的,也可以是半熟的。

因为紧的目的是除去肉质的油脂或是初步烹饪食物的一个步骤。

一般紧过的食物还需要炒、凉拌或者其他进一步加工。

这里“紧”的义项是普通话中形容词“紧”使动用法所表达的意思。

2、馏[liou51]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馏”指把凉了的熟食蒸热[7]。

在凤台方言中“馏”的词义范围比其在普通话中的词义范围广,凤台方言中把凉了的熟食蒸热或把生的食物蒸熟都称为馏。

(20)晚上就把晌午剩的饭菜馏一馏就行了,不要重做了。

(21)这么晚才回来,我把饭给你馏馏去。

(22)你待会做米饭的时候,不要忘了馏个鸡蛋。

(23)把豆腐撒点佐料放在锅里馏馏就照了,不用炒的那么麻烦。

(20)、(21)句中“馏”与汉语词典中的释义相同,而(23)、(24)句中指将生的食物蒸熟。

3、烀噜[xu214lu214]

在凤台方言中,“烀”是一个表示烹饪的术语。

指将食物兑水放在锅中煮,使食物充分地烧熟或使食物更加的入味,与普通话的“煮”类似。

例如:

(25)这锅肉要再一会烀才能吃。

(26)炒得差不多了,兑上水烀一会吧。

(27)鸡块要在锅里烀噜一会才会熟。

“烀”所加的宾语无特别说明,一般都是指肉类。

因为菜肴中肉类制作时间较长,且需要兑上水煮一段时间。

4、落[luo214]

在凤台话中“落”是一种烹饪方法。

意思是将蔬菜放在开水里轻烫一下,再将其捞出来,菜经过“落”这一程序后就变成了半成品了。

例如:

(28)菠菜可落来么,没落赶紧落下,落好了,拌拌佐料就能嗝饭了。

(29)待会把小青菜搁开水里落落,放顶个佐料。

以上两例中蔬菜都是“落”了之后,加上佐料即可食用。

有些蔬菜经过落之后是半熟的,还要经过炒这一工序才可食用。

(30)芹菜一会要跟豆干子搁一块炒,你先用开水落落。

(31)豆芽子难炒熟,你这然子落落,一会我来炒。

“落”在普通话中的本义是物体下降之意[8],而凤台话中制作食物的“落”是用开水出去蔬菜内部的部分水分,即使水下落之意,可视为“落”在普通话中本义的引申义。

5、馇[tʂʻɑ214]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意思与制作食物有关,是边拌边煮之义,指煮猪和狗的饲料[10]。

在凤台方言中“馇“也有此义项,如:

(32)狗今个洋了,搁它饭还不吃喽,赶明馇狗食搁它吃,不能惯着它。

(33)这都五点了,逮馇猪食了,要不馇,猪一会就饿得就叫唤了。

与普通话不同的是,在凤台方言中“馇”还是一种烹饪方法,就是将蔬菜和米饭放在一起煮,用这种方法做出来的饭当地居民称为“菜干饭”,也叫“腊八饭”。

(34)天真冷,晌午馇菜干饭吃可好?

(35)晚黑俺也不吃喽,你把晌午馇的菜干饭馏馏吃吧。

(36)你奶家今个馇的菜干饭,你可去吃顶个?

煮狗食和猪食的过程中需要时不时的搅拌以防粘锅,而在做菜干饭的过程中也需要这样操作以防“坐底”,因此凤台话中的“馇菜干饭”的“馇”的意思是有普通话中“馇”的基本义引申出来的。

6、焐[wu214]

“焐”在现代汉语典中的基本义是“用热的东西接触凉的东西使变暖”[11],在凤台话中“焐”是一烹饪术语,有两层意思:

一是将要腌制的豆类放入器皿中在将口封紧让其自然生热发酵;二是把锅盖盖紧用火将食物煮熟或炖熟,相当于普通话中的“焖”。

例:

(37)这大豆子都晒干了,能放在小缸里兑上凉开水焐了。

(38)这几天天晴得怪好的,焐的酱豆肯定好吃。

(39)这腌的肉不好烀烂,搁锅里死劲焐焐。

(40)这肉才烀没多大一会,焐一会再吃吧。

上面的例句中,例(37)、(38)的“焐”表达的是第一层意思,这一层意思跟普通话中的“焐”的意思有别,“焐”只是单纯地将遮盖住或封闭起来,而凤台话“焐”含有让遮盖住的食物自行发酵的意思。

而(39)、(40)句中表达的是第二层意思。

(三)凤台话中关于吃饭的动词

1、叨[tɑu214]

在凤台话中“叨”表示的是用筷子夹菜的这一动作,与普通话中的“夹”类似。

例如:

(41)搁俺家不要作假,多叨菜吃。

(42)这鱼烧得才不错呢,叨块尝尝咳。

“叨”的对象一般只能接装在盘子中的菜肴,用筷子吃米饭一般不说“叨米饭”。

但用筷子夹取盘中馍或饼类可以说“叨块馍”或“叨张饼”。

2、嗝[kɤ214]

在凤台方言中它是一个表示吃饭动作的特殊动词,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吃”。

(43)都几点了,还不回来,不等了,俺们先嗝饭吧。

(44)你看你瘦地,也不怎么吃饭,多嗝顶个肉吧。

(45)早起来,也没什么想嗝地,就熬顶个粥嗝算了。

凤台话中的“嗝”在普通话中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语。

“嗝”的对象可以是菜、米饭、馒头等固体食物,也可以是稀饭、面条等粘稠度较高的食物,但不可以是汤一类粘稠度较低的食物。

3、扒拉[pa214la214]

“扒拉”在现代汉语大词典中有两种意思:

一是拨动;二是撇掉、去掉[12]。

在凤台方言中,“扒拉”是表示吃这一动作的特殊词。

意指吃饭时,人非常着急,草草吃几口就走开了。

例如:

(46)这孩子上学真积极,每天咯饭扒拉几口就上学了。

(47)再迟也要咯饭呀,扒拉两口也行啊。

(48)他急得连菜都没吃,扒拉两口米饭就走喽。

“扒拉”与“嗝”所表现的人在实施动作时表现的情感态度不一样,“嗝”为普遍意义上的吃,对吃的速度没有要求,而“扒拉”因动作的发出者很赶时间,快速吃几口就离开;两者动作发出者饥饱程度有差异,用“嗝”时,食者的饥饱为普遍意义上的吃饱,而用“扒拉”时,食者多因时间紧没工夫吃饭匆忙吃两口,充其量为半饱。

4、吸溜[ɕi214liou51]

“吸溜”在凤台方言中是一个表示吃这一动作的特殊动词,即用嘴巴吸入浓稠度较低的食物。

一般表示的是由于食物过于烫嘴不能一口喝太多,只能小口小口地尝。

例如:

(49)早起来,他快迟到了,吸溜顶个稀饭就上学了。

(50)天真冷,稍微吸溜顶个汤暖和暖和。

(51)这小孩太小了,没咂牙呢,天天吃饭地时候就吸溜几口面糊子。

从上述(49)、(50)、(51)例句中可知“吸溜”所接宾语是有限制的,一般为液体或介于液体和固体之间的糊状食物;且表示吃的量很少,后通常加补语“顶个”或“几口”;“吸溜”后必须接宾语,是一个及物动词,以下(52)、(53)两句在方言中都是不存在的。

(52)怎么吃这么少,还吸溜点干饭咳!

*

(53)怎么光吃干饭咳,菜做这么多,你也多吸溜吸溜。

*

5、馇[ʦʻa214]

“馇”在凤台方言中除了有制作食物之义外,还有“吃”义。

(54)这猪真饿很了,猪食刚端过去几口就馇完了。

(55)你看这狗馇地可凶,也不知道饿多少天了。

(56)看他吃饭都赫人,那么大锅饭叫他一个人馇完了。

(57)搁他多留顶个饭,不要待会都不够他馇地。

综合上面四例,“馇”这一动作可以是猪、狗发出的,也可以是人,用于人时会带有贬义的情感色彩。

6、呼噜[xu214lu214]

“呼噜”在普通话中是一个象声词,指粗重的呼吸声[13]。

在凤台话中也可以是表示“吃”的一个动词,指人因饥饿得厉害大口大口地吃带汤的或粥类食物(如面条和稀饭)。

如:

(58)他下班一来家就呼噜了一晚稀饭。

(59)现在他正长身体,能吃,一碗面条一会就呼噜完了。

(60)他真照,一碗汤一口酒呼噜完了。

二、凤台话中的饮食类动词特点

俗话说得好,有比较才有发现。

需要与别的事物比较,一种事物的特点才能显现出来。

为了更好地表述凤台话中饮食类动词的特点,这一部分将凤台话中的饮食类动词与普通话动词做一个简单的比较,使凤台方言中饮食类动词在词汇意义和语法方面的特点更鲜明,使读者更为直观地了解凤台方言动词与普通话中的动词的区别。

笔者将从词汇意义、语法特征这两方面进行论述。

其中词汇意义包括理性义和色彩义两个部分[14]。

(一)词汇意义

1、理性义

凤台话中的有些饮食类动词与普通话中的词形相同,在语言发展过程中所指的具体内容发生了变化,形成了一些同词异义的现象。

主要表现在这两个方面:

(1)词形相同,词义范围不同

同一个饮食类动词在凤台话中的理性义较广,而在普通话中理性义比较窄。

例如:

饮食类动词“割”在普通话中有用刀截断和分割两个义项,而在凤台话中除了这两个义项外还有购买之义。

而凤台话的购买之义是由用刀截断这一义项引申出来的。

饮食类动词“控”在普通话中有让容器口朝下让里面液体慢慢流出这个义项,在凤台方言中“控”还表示将洗好的食材放入竹编的篮子中让水自然流干或风干。

“磕”在凤台话中除了有普通话中的“磕打”、“磕在硬东西上”两个义项之外,还表示将蒜瓣或青辣椒捣成泥状。

“拍”在凤台话中除了有其在普通话中的五个义项外还有用刀背将生姜、蒜瓣等佐料拍扁的这一义项。

“紧”除了普通话中所有的义项外,还有将肉放入开水里略煮使肉变得更紧致以及去掉肉上的一层浮油。

“馏”在普通话中只有一个义项,即将凉了的熟食蒸热。

在凤台话中将凉的熟食蒸热和将生的食物蒸熟都称为“馏”。

(2)词形相同,词义间没有联系

有些词语在凤台话中词义与原词只有部分联系,有的甚至难以找到联系。

例如:

“搉”在普通话中是商讨之意,而在凤台话中是指将豆角或芹菜掰断去丝的这一动作,跟原意之间难以找到联系。

“焐”在普通话中就是“用热的东西接触凉的东西使变暖”。

在凤台话中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将要腌制的豆类放入器皿中在将口封紧让其自然生热发酵;二是把锅盖盖紧用火将食物煮熟或炖熟。

凤台话中的第一层意思与普通话中的义项可勉强有点联系。

(3)普通话中没有相对应的词

凤台话中的一些饮食类动词在普通话中没有与其对应的词,文中只能用普通话中音近的词代替这样词的本字。

例如:

凤台话中的“嗝”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吃”,然而在现代汉语大词典中找不到读音与“嗝”相同甚至相近同时具有“吃”这一义项的词。

“叨”与“嗝”一样,在普通话中也找不到与之相对应的词,因此用普通话中的与之音近的字代替。

2、色彩义

有些凤台饮食类动词会有某种附加意义,色彩义附加在词的理性意义之上来表达人或语境所赋予的特定感受[15]。

笔者将从感情色彩、语体色彩以及形象色彩三个方面论述凤台话中饮食类动词的色彩义。

(1)感情色彩

笔者收集到的凤台话中的饮食动词大部分动词与普通话中的动词一样既没有褒义色彩,也没有贬义色彩,它们是中性词,如“控”、“拍”、“紧”、“馏”、“嗝”等词。

而表示“吃”类动词中“馇”是指人大口大口地吃食物,在凤台话中“馇”本用于描述猪狗类大口大口地吃猪食或狗食,这里将“馇”直接用在人的身上,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

(2)语体色彩

笔者收集的方言词来源于民间,来源于广大的群众生活。

凤台话中的饮食类动词在凤台人民的生活中使用频率相当高,这也为这些词语打上了口语色彩的烙印,而也正是这些具有口语色彩的饮食类动词体现了凤台方言的特色。

(3)形象色彩

凤台话中的一些饮食类动词往往使人产生生动具体的感觉,具有形象感。

[16]这些词不但能突出事物的特征,又形象生动。

这些生动活泼的词语都显示出凤台方言词的形象色彩较为浓重。

例如:

“吸溜”其中“吸”是这个词的词根,而“溜”为词缀,“吸溜”不仅体现了将食物吸入口中的这一动作,还体现了这一动作发出的声音。

“烀”这个词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加词缀“噜”,即“烀噜”这一词不仅体现了食物在锅中“烀”的这一过程,还形象鲜明的展现了水开时在锅中翻滚时发出的声音。

“呼噜”本指呼吸的粗重声,是个拟声词。

人们大口大口吃带汤类或粥类时也会发出类似的声音,因此“呼噜”在凤台话中活用为动词。

这一词不仅反映出吃这一动作,还反映出了当时人的饥饿状态和吃饭的速度。

(二)语法特点

通过与普通话的比较,我们发现凤台方言中有些词语与普通话相对应的词语在语法方面有所不同,具体表现为:

凤台话中饮食类的动词与普通话中的绝大部分动词一样可作谓语或谓语中心,但基本上不接宾语[17];能受程度副词的修饰;饮食类动词后可接数量短语,充当补语;大多数的饮食类动词还可重叠表示动作持续时间的短暂和程度的轻微。

1、和一般动词一样可作谓语和谓语中心,除表示“吃”类动词后可直接加宾语外,其他的一般不接宾语,在谓语前头用介词“帮”(与普通话中的“把”类似)引出对象[18]。

例如:

帮空心菜控控、帮菠菜落落、帮蒜瓣磕磕、帮生姜拍拍、帮豆角搉搉、把肉紧紧、帮猪肉馏馏、帮鸡肉烀烀、帮卢豆芽落落、帮牛肉焐焐

表示“吃”的动词、“割”还有“馇”这些词可以直接加宾语。

例如:

割肉、馇菜干饭、嗝饭、扒拉几口稀饭、吸溜几口面条子、呼噜一大碗面条子。

2、程度副词+饮食类的动词:

很很地磕、很很地落、很很地烀、很很地馏、很很地馇、很很地焐

死劲磕、死劲落、死劲烀、死劲馏、死劲落、死劲焐、死劲割、死劲馇

下劲磕、下劲落、下劲烀、下劲馏、下劲落、下劲焐

歪歪(稍微)紧紧、歪歪落落、歪歪搉搉、歪歪焐焐

3、饮食类动词+数量短语:

控一下、紧一下、馏一下、烀一下、落一下、焐一下、叨两块、嗝一顶个(嗝一点)、扒拉几口、吸溜两口、呼噜一大碗

结论

本篇文章从饮食方面对凤台方言中的特殊动词进行简单的介绍,这是由于饮食和人们每天生活息息相关,口语交际的频繁使得饮食这一块的常用方言语料得以更多的流传保存[19]。

方言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代表的是中国多元化的地域文化,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是促进人们情感交流的重要精神纽带;[20]是古汉语研究的重要俗文化等的重要参考资料,同时对文学创作、古汉语研究及丰富汉语词汇有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方言对考证历史名著及作者的真伪等也具有应用价值。

[21]一种方言的消失,等于一种文化的消亡。

方言是中国多元文化的根基,它作为一种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得到我们的保护,然而方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逐渐向普通话或强势方言靠拢,很多方言词汇难以逃避萎缩甚至被强势语言代替的命运。

所以汉语方言归纳收集工作显得尤其重要,而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口语是最能体现方言的特色,也是最易保存方言的环节,所以可以从饮食方面更多的收集特殊方言语料,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

由于时间的限制,本文收集的词语并不全面,但都是凤台话中饮食类词语的典型。

研究该课题对保护凤台的传统方言文化是具有深刻意义的。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只能做简单的分析探究,希望能给想了解和研究凤台方言的人们一点点启示。

 

参考文献

[1]李荣.中国语言地图集[Z].香港:

朗文出版(远东)有限公司,1987:

11.

[2][3][4][5][6][7][8][9][10][11][12][1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北京:

现代汉语词典[Z].商务印书馆,1996:

422-423、723、711、944、657、815、1019、1340、17、530.

[14]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Z].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1:

234.

[15]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228-229.

[16]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方言志[Z].北京:

方志出版社,1997:

629.

[17]凤台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凤台县志[Z].合肥:

黄山书社,1998:

633-643.

[18]王琴.阜阳方言常用词汇[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62-75.

[19]李金陵.论安徽方言词汇词形与词义的变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杜会科学版),1959

(2):

45-51.

[20]徐红梅.皖北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差异初探[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49-52.

[21]赵菲.论方言价值及其保护[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

(2):

152-15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