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节声音的特性.docx
《3节声音的特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节声音的特性.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节声音的特性
1.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教学重点】
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教师准备】
音叉、小锤、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槽、水、真空玻璃罩、抽气机、烧杯。
【学生准备】
橡皮筋、细线、铅笔、白纸、细砂、小闹钟(或小收音机)、小石头、塑料袋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媒体播放:
海涛声、砂轮与工件的摩擦声、优美的歌声、琴声、锣鼓声、神奇的超声波等。
引导提问: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呢?
二、进行新课
问题一: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讨论,引导比较:
1.让学生感知比较说话与不说话时喉咙部位的情况。
2.观察比较按紧的直尺不发声与拨动发声时的情况。
3.观察比较烧杯中的静水与向烧杯中倒水发声时水的情况。
4.让观察比较拉紧的橡皮筋发声与不发声时的情况。
师生总结: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师演示:
发声的音叉可以把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物理研究方法指导:
转化法)
乘势提问:
还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是否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呢?
怎样验证?
学生讨论:
(教师引导点拨: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需要那些器材,具体怎样操作?
确定方案)
教师预备:
方案一:
用手轻触发声的音叉,手有什么感觉。
方案二:
让发声的音叉浸入水面少许,观察水面变化情况。
方案三:
用细线将铅笔系在音叉上,音叉发声时,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观察在纸上留下的线条情况。
方案四:
用细砂撒在桌面上,用小锤敲击桌面时发声的同时观察砂子的情况。
方案五:
把装有水的水槽放在桌面上,用小锤敲击桌面时发声的同时观察水面的情况。
收集信息,分析材料,得出结论: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引导解决:
1.指导学生看教材12页图1.1-1、13页1.1-2,是什么物体在发声?
为什么会发声?
2.我们能把声音记录下来吗?
学生讨论:
(教师指导点播)
问题二:
声音是怎样向远处传播的?
提出问题: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出的,那么声音是怎样向远处传播的呢?
媒体播放:
宇航员在月球行走的资料片断,观察宇航员交流的方式,与人们在地球上的交流对比。
教师引导: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提出问题:
怎样证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呢?
固体、液体是否都可以传播声音呢?
学生讨论:
器材?
操作?
(教师引导点拨、确定研究方案)
教师预备:
方案一:
1.把正在响的闹钟放进玻璃罩中,听声音的情况。
2.用抽气机往外抽气,听声音的变化情况。
方案二:
把正在响的闹钟用塑料袋包住,放进水中,听声音的情况。
方案三:
在水中,敲击两块石头,旁边的人能听到声音。
方案四:
一同学轻敲课桌一端(或把闹钟放在课桌一端),另一同学把耳朵贴近课桌的另一端,听声音的情况。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
收集信息,分析材料:
介质
现象
结论
空气
听到闹铃声
气体可以传播声音
无
听不到闹铃声
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水
听到闹铃声
液体可以传播声音
水
听到石头敲击声
液体可以传播声音
课桌
听到敲击(嘀嗒)声
固体可以传播声音
得出结论: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问题三:
声音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
提出问题:
既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那么声音在介质中是怎样传播的呢?
投影展示:
振动源可在水槽中激起水波,并不断向外围扩散。
类比说明:
指导学生看图1.1—6说明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物理研究方法指导:
类比法)
学生讨论:
(教师指导如何传播,激发兴趣,突破难点)。
问题四:
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
提出问题:
平时我们说话时,一张口,马上就听到声音了。
那么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
学生讨论:
(教师引导点拨)
教师预备:
1.百米比赛时,计时员是怎样计时的呢?
为什么?
2.对着高墙或山崖喊话,能马上听到回声吗?
3.雷电时,为什么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呢?
共同归纳:
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也就是声音是以一定的速度传播的。
介绍资料、指导读表:
《一些介质中的声速》
学生讨论:
在读表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特点?
(教师指导)
1.150C时,V声=340米/秒 250C时,V声=346米/秒
2.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
3.一般情况下:
V固>V液>V气
三、课堂小结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4.声速:
150C时,340米/秒(空气)
1.2《我们怎样听到声音》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①认识到耳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
②培养对听力有障碍的人的爱心和同情心。
③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好习惯。
二、教学准备
课前教师准备好耳的各部分形状的贴纸,并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声音在耳朵中是怎样传导”的资料。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1)谈话: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可见,耳朵是我们认识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的一个重要的感觉器官。
(直接导入突出耳的重要性)
(2)组织学生讨论:
关于耳朵的知识你知道哪些?
你想研究关于耳朵的哪些问题?
(3)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回答。
并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
如:
耳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
它们都有什么作用呢?
【评析】学生对于耳的现有认识大多只停留在外部特征,以及知道它是一个重要的人体器官等知识上。
而耳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各部分都有什么作用,这些知识学生们了解甚少,因此要让学生在课前搜集、查找相关的资料从而累积资料,在头脑中留有一定的印象,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4)带领学生选择本节课将要研究的问题。
2、假设耳的结构
(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耳的结构是什么样的?
(2)学生根据收集到的资料交流自己的想法。
(3)小组总结一个耳的结构。
(4)教师发耳的结构的贴纸。
(5)各组把分到的耳的各部分形状的贴纸试着根据自己组假设的结构拼成耳的形状。
【评析】教师课前做好了耳的各部分形状贴纸,让学生根据贴纸的形状一边拼摆一边和同伴交流想法,并修改自己最初的假设,在“验证──实践──验证”的活动中一步步接近科学的结论。
【注意】教师在设计有关耳的贴纸时可以将有关耳的结构的示意图复印后分剪,再分别复印。
学生会在拼摆的过程中发现当各部分很好地衔接时才会呈现一个完整的耳的结构。
3、认识耳的各部分结构及作用
(1)谈话:
现在,请每组选一名同学带着你们组组装的耳朵到前面来展示。
(2)教师找两三个小组说说他们小组在刚开始时认为耳的结构是怎样的,然后在活动过程中是否成功组装了一个完整的耳,如果没有成功又是如何修改自己的假设再进行验证的。
(3)全班同学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搜集到的资料交流讨论,弄清耳朵各部分的作用。
4、研究声音的传导途径
(1)谈话:
根据耳的构造和搜集到的资料你能画出声音的传导途径吗?
【评析】有了前一部分的学习再加之学生的资料积累,这一环节的教学教师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总结。
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依据搜集到的信息资料,画出声音传导的途径:
“声波──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大脑。
”这个活动重在培养学生们整和信息的能力。
(2)让学生们观察教材中的图,说说为什么耳朵是一个奇妙的接收器。
【注意】这个问题只要学生能理解,有自己的解释就可以,不必要求答案的统一。
【说明】在此有条件的教师可以为学生放映动画片《猫和老鼠》中一集有关声音在耳中传导的动画,该集动画片可以更形象地把教材上的图画展现在学生们的面前,同时也会使学生更清楚地看到有关耳的各部分结构的作用。
五、认识耳的重要性
1、提问:
谁来说说耳朵的重要性?
2、让学生用手捂住耳朵,教师轻声说一些话,然后让学生谈谈刚刚自己的感受。
【评析】此活动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设身处地地站在一个有听力障碍的人的角度来感受一下,从而可以使学生有真实的感受,让学生们理解有听力缺陷的人的处境,对他们报以爱心和同情心。
1.3《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声音的特性:
音调、响度和音色;
(2)知道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3)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教学重点】
研究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各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
感知声音特性之间的区别;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
新课教学
一、什么因素决定音调的高低
利用吉它的同一根弦,演示弹出音调不同的声音。
让学生利用身边的钢尺,模仿吉它弦,紧按在桌面上进行探究。
(请学生注意钢尺发声时振动的快慢和音调的变化,拨动钢尺时用力大致一样)
引导学生比较两次实验钢尺振动的快慢的发声的音调,得出结论。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20页。
想想议议:
蝴蝶的翅膀1秒钟振动不超过10次,蚊子的翅膀1秒钟振动500~600次,我们能听到它们的翅膀发出的声音吗?
通过示波器显示不同频率音叉声音的波形;
再将男女同学的声音信号输入示波器,显示波形。
二、什么因素决定响度的大小
让学生将手按在自己的喉咙上,分别小声和大声发声。
引导学生做课本P21探究实验。
用示波器显示同一音叉发出响度不同声音的波形。
三、音色
用录音机播放分别有小提琴和二胡演奏的《二泉映月》。
设疑:
为什么不同乐器发出音调相同的声音,我们能分辨它们呢?
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就不同。
请学生列举自己在生活中根据音色辨别不同发声体的例子。
演示:
用口琴、笛子吹出响度基本相同的C调1(dou),并通过示波器显示波形。
提出问题:
“音调的高低是有什么因素决定的?
”根据观察,猜想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
两人一组进行合作探究,记录实验数据,设计表格:
次数
钢尺伸出长度
振动快慢
音调
1
2
比较实验结果,验证自己的猜想。
学生交流猜想。
学生通过阅读,了解人类和一些动物的发声频率和听觉频率范围。
尝试解释老师提出的问题。
学生交流、讨论。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不同频率声音的波形。
学生观察比较音叉发声的响度和乒乓球被弹开的距离,设计表格,得出结论。
次数
乒乓球弹开幅度
振动幅度
响度
1
2
学生观察和体会声音响度与振动幅度的关系。
学生分辨出不同的乐器。
学生讨论,尝试解释。
学生讨论、交流。
观察比较不同音色的波形,直观感知音色。
学生观察。
观察现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学生猜想,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会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和整理数据并能通过比较归纳得出结论。
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培养学生初步的评估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并能用学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及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通过示波器将抽象的声波直观、生动、形象的展示,易于学生理解。
再次感悟物理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能从生活现象中发现物理问题。
培养学生从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能力。
形象、直观地呈现物理规律。
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培养学生发现身边的物理,联系生活的能力。
从物理走向生活。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能从细微处发现差别。
测评与小结
(1)学生小结
(2)动手动脑学物理
(3)阅读《科学世界》
思考、练习。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和知识的运用能力。
【板书设计】
第三节 声音的特性
内容
含义
决定因素
相关内容
音调
声音的高低
发声体
振动的频率
频率:
物体每秒内振动的次数。
人的听觉频率范围:
20~20000Hz;
超声波:
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
次声波:
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
响度
声音的强弱
发声体振动的振幅
振幅:
物体振动的幅度。
音色
声音的品质
发声体的材料、结构
能根据音色辨别不同的发声体
1.4《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教学设计
课题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学习
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能力目标:
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学习重点
噪声的来源及危害,减弱噪声的途径
学习难点
噪声的等级
教具与媒体
玻璃片、铁钉、音叉及相应的图片、录像等
教
学
程
序
内容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
依据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二、进入新课,科学探究
(一)噪声的来源
1、【提出问题】令人心烦意乱的声音常来自哪里呢?
2、【实验器材】两玻璃片、铁钉。
将两玻璃片的棱接触后摩擦,让学生听发出的声音。
3、这些声音发声时有什么特点呢?
我们用示波器观察一下它的波形,再与乐音进行对比。
老师放一段录像。
总结:
噪声的振动是无规则的。
4、生活中还有哪些声音是令你心烦意乱的,
总结:
妨碍其他人工作、、学习、休息的声音都是噪声。
所以噪声的来源很多,我们判断一种声音是不是噪声,可以从两个角度考虑,一是从物理学角度看它的振动规则,如果它的振动是不规则的,那么这种声音就是噪声;二是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是否影响了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如果对其他人有影响,则属于噪声。
5、举一些生活中产生噪声的例子。
(二)噪声强弱的等级和危害
1、我们是否可以将声音分成若干等级,每一级代表一定的强度。
于是我们就用分贝作为声音强弱等级的单位,分贝用符号dB来表示。
2、请同学观看课本图1.4-3的声音强弱等级表,找出以下几种声音的强弱。
(1)有利于学习的教室里的声音;
(2)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谈声;(3)嘈杂的马路上的声音;(4)喷气式飞机起飞的声音。
3、【危害】
大约有三类:
心理效应、生理效应和物理效应
(1)心理效应:
使人烦躁、精力不集中、妨碍休息
举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西斯曾用尖锐的噪声来折磨被俘人员,使他们精神错乱以获取口供。
(2)生理效应:
出现耳聋、头痛、消化不良、视觉模糊等症状,严重的神志不清、休克或死亡。
举例:
20世纪50年代,西班牙曾经有80个人自愿做喷气发动机噪声作用的试验对象,结果有28人死亡,其余都得了严重的麻痹症。
(3)物理效应:
高强度的噪声能够损坏建筑物
举例:
曾有一架飞机,在60米底空只以每小时1100千米的速度飞行时,使地面一座楼房遭到破坏。
所以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减小噪声对其他人的危害。
4、噪声监测
播放噪声监测图片或录像,让学生观察,从监测仪上能得到什么知识。
(三)噪声的控制方法
由于我们听到声音的过程是:
声源→传声介质→人耳,所以控制噪声的方法也要从以上三个方面加以控制。
老师总结控制噪声的三个方法
1、在发声处控制
2、在传播过程控制
3、在人耳处控制
老师举一些例子,请同学们判断这是采用什么方法控制噪声的。
噪声也能利用,例如,利用噪声可以消除杂草,发电、制冷、除尘等。
两玻璃片摩擦时或铁钉擦地时
我正在学习,其他学生的唱歌声
所举的例子可多可少,老师要适量掌握
可以利用书上的表格,通过比较能得出一个大约值
有声音强弱的大小,其单位是分贝(dB)
可以让学生直接制造一些噪声来,可提高积极性
噪声的波形借助多媒体,可以体会高科技为我们带来的便利
养成带着问题看书的好习惯,也为理解影响别人学习的声音做好铺垫
通过对噪声危害的学习,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利用实例引出控制噪声的三种方法,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一分为二看问题
小结
这节课从声音的分类角度得出乐音与噪声中噪声的有关知识。
主要分析了噪声的来源、噪声的等级和危害及控制噪声的方法等内容。
1.5《声的利用》教学设计
课题
声的利用
学习
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
教
学
程
序
内容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
依据
一、引入新课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五节:
声的利用。
二、进入新课,科学探究
(一)声与声音的区别
1、声的概念比较广,包括平时我们能听到的声音和不能听到的超声、次声等;所以声音的概念相对而言面要窄得多,它仅指人耳能感觉到的那部分声。
2、看来声包括声音。
(二)声与信息的传递
1、【提出问题】你平时用声音传递过信息吗?
2、[师]其实我们时时刻刻都在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我们彼此之间的谈话,教师在课台上的讲课声,同学们课下的交谈与交流声等不都是在传递信息吗。
假如让你不说话,你有什么感觉。
3、通过声传递信息的例子还有哪些呢?
大致我们可以把它们分成两类:
(1)物体直接发出的声所携带的信息
它又可以分两类,一类是我们能听到的声音;一类是我们不能听到的声音。
①播放我们能听到声音的录像。
让学生回答并板书。
A. 人类的交谈声;
B. 隆隆的雷声;
C. 心脏、肺的声音。
D.中医诊病的“望、闻、问、切”中的“闻”就是通过听来了解病人病情的。
②播放我们听不到的一些声音。
让学生回答并板书。
A. 动物的交谈声。
B. 利用鱼所喜欢的声音捕鱼。
C. 地震、海啸前出现的一些次声波我们也听不到。
③谁还能说一些通过直接发出声音所携带的信息?
(2)经过反射的声所携带的信息
我们也可以将其分为两类,一是所反射的回声我们能听见;另一类是反射的回声我们听不见。
①播放物体反射我们能听见的声音录像。
让学生观察并回答实例。
A.下雨打雷时隆隆的雷声;
B.回声与混响,建筑设计中的科学。
如果回声比原声到达人耳的时间晚0.1s以上,人就能把回声与原声区分开来,容易形成混响;
如果回声比原声到达人耳的时间小于0.1s,则人分辨不出是回声还是原声,两种声音在一起得到加强。
让学生解释一些现象:
在教室里说话听起来比在操场上说话响一些,这是为什么?
古代雾中航行的水手通过号角的回声能够判断悬崖的距离,这是为什么?
②播放反射听不到声音的录像,并让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A. 蝙蝠的回声定位。
B. 利用声呐探测海深
C. B超
D. 超声波探伤仪
(二)声与能量的传递
播放录像,说明声波也是携带着大量能量的。
学生回答,老师并板书。
A. 用超声波清洗精细的机械
B.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再举几个利用声音能够传递能量的例子为我们服务的实例。
超声波回湿器。
(三)小结与作业。
声与声音其实是一回事
用过
太闷了
学生回答
学生总结
学生总结
学生多举例
练习拍手
让学生解释这是为什么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利用学生的失误进行讲解较好
学生说过,但其实并不知道我们时常的讲话声就是典型的应用
将声音这样的分类,只是讲课的一种,我们也可以进行其他方式的分类
鼓励学生多举例是开发其智力的好方法
为以后进行有关的计算打下基础
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还是要贴近学生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