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教师的谈话》读书心得体会.docx
《《和教师的谈话》读书心得体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和教师的谈话》读书心得体会.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和教师的谈话》读书心得体会
《和教师的谈话》读书心得体会
大学毕业后很少静下心来认真的读专业的教育理论书籍。
因为在我看来,只要多读书(闲杂书籍也行),真心的爱孩子,努力的工作,热爱自己的职业,一切就足够了。
至于专业书籍,不是太过专业看不懂就是看上几页就心浮气躁,大多数都以工作太忙为由而忽略。
所以学校暑假的读书活动的开展让我重新找回了大学读书的做读书笔记的感觉。
暑假我拜读的是前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的《和教师的谈话》。
在前苏联他撰写的《教学论与生活》、《和教师的谈话》这些书被誉为教师必备书。
《和教师的谈话》一书读完,就像和大师促膝而谈,聆听大师的谆谆教导。
书中阐述了低年级教学中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还提出了不少值得借鉴的方法,使我收获良多。
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有些学生容易写错字,看到一件事不能很好地描述。
教师往往责怪孩子笨,思想不集中。
这说的不正是在教学工作中让我们老师大伤脑筋的“后进生”吗?
尽管家校“双剑合璧”,然而收效甚微。
有时都产生放弃的念头了。
这类学生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大师指出,实际上是他们的观察力差。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要利用一切机会引导“后进生”观察事物,让“观察观察再观察”成为他们的座右铭。
大师还指出,要尽量设法减轻他们的思想负担,逐步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树立起信心。
读到这里,我的脸禁不住一热,反思自己平时对待这类学生,往往性子过激,不能对症下药,那个大谈“不可揠苗助长”的人干的却恰恰是违反事物客观规律的事。
总是拔高了要求,总是希望每个后进生能够达到自己要求的标准,结果是,学生因达不到而没有成功感,自己对这部分学生也越来越没有信心,以至于最终放弃这部分后进生。
对于大师谈到的“学习诱因问题”,我也很感兴趣。
特别是他引述的列.托尔斯泰的那一席话让我深有感触:
“为了使儿童对人们所教给他的东西能够理解和感兴趣,不要对儿童讲那些他不知道和不能理解的东西,也不要讲那些他知道的并不次于教师、有时是胜于教师的东西。
”
我想,要激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教师必须吃透教材,充分了解学生。
教材吃透了,教法自然就有了。
哪些是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哪里是学生的困惑点,哪里是需要深入探讨的,哪些只需点到为止,教师心里都要清清楚楚,那么学生的学习欲望就自然地产生了。
在书中大师认为课堂应该让学生充分交流国家重大事件,他说:
“这种无拘无束的谈话,对于班集体的形成也有不可估量的意义,每一个孩子听着同学们的发言,就同他们体验着同样的内心感受,共同的感受也就有助于集体的团结。
”“如果班级能够创造一种推心置腹的交谈思想的气氛,孩子们就能把自己的各种印象和感受、怀疑和问题带到课堂上来,展开无拘无束的谈话,而教师以高度的机智引导并且参加到谈话里去,发表自己的意见,就可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
看了这些文字,我很赞同赞科夫的建议,课堂是一个愉快交流、多向互动的地方,学生们在交流中学习成长,是一种自然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发表意见、相互讨论、敢于批判、乐于交谈是一个老师应该也能够做到的。
大师还谈到“树立教师威信”问题。
我们都知道树立教师威信很重要,那么教师的威信是指什么呢?
大师指出,威信不是维持班级的表面纪律,而应作用于学生的心灵。
教师既是学生的年长的同志,同时又是他们的导师,对集体,对个人,时刻不可放松指导的职责。
教师要理解学生,了解每一个学生,要从多方面形成学生的个性。
这样才能受到学生的欢迎、拥戴。
“亲其师,信其道”,看来教育确实上是不分国界的,爱是教育永恒的旋律,爱是教育不变的话题。
《教师人文读本》读书心得体会
读过《教师人文读本》这本书,感受最深的是爱,对教育,对学生贯穿始终的是爱,最多的爱。
有句话说:
“活在当下”。
其实,每个人的命运还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虽然从出生到长大,基本是家长在为自己做主。
但今后还有漫长的几十年,仍然有自己选择的机会,是选择努力踏实地度过还是空虚而归,全在自己。
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直到现在也拾不起来。
工作上的杂事与生活中的事情搅得没有时间,没心情(其实我知道这些都是找借口)。
既然经常思考,我想这件事很快会提上我的生活日程的.
每看到书上的某一个片段,总在不停地在反思自己,自己在对待学生的态度,对待家人的态度。
我慨叹自己太平凡了,平凡得没有一双慧眼,去发现学生的长处与潜力。
平凡得没有一双巧手,把学生引领到更加广阔的天地中去。
工作十几年,能够得到学校领导和家长的肯定,心里自然很高兴,但又觉得自己做得实在是太少了,有点愧对家长的信任,领导的表扬。
“公平公正”“爱心”“教师的发展”“教师的专业”等等,新教育为教师提出了那么多的努力方向。
所谓坚持,所谓勤奋,所谓的所谓……。
教师自身的前进动力,外在的推动力。
不论怎样,都去做一个问心无愧的教师,努力的教师。
在《教师人文读本》中,还收录了古今中外很多名家的各种类型的文章,每一篇都让我有所获益。
《学习的革命》一文告诉我:
“做教师首先要相信你所有的学生都是天才,你才会认真地教每一个人。
”我领悟到,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育不是要改变一个人,而是要帮助一个人。
教育一定要是育人。
如何在教育的过程中让一个人具备品德的高尚?
我想:
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不论他为金钱去奋斗还是为理想奋斗,只要是正常的奋斗,正当的争取。
在奋斗的过程中不忘父母,不忘时时去帮助别人,他都可以说是品德高尚的人。
《教师人文读本》同时也为我们指明了新的教学观。
这就是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品德,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注重在教学中创设使人思考、激励探索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心智发展的过程。
与此同时,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者也应成为实践“终身学习”理念的楷模。
重视和加强继续教育,这是时代进步的必然要求。
总之,终身学习是我们教师能走在时代前列必不可少的前提。
《教师人文读本》给了我很多新的启示,我想,教师的职业幸福就是来源于平凡、忙碌而又充实的每一天。
这也许正是所谓天长地久的幸福吧!
那么,我也会说我爱教师这个职业,我也会为教师这个光荣的职业贡献毕生的精力。
中学教师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一】
作为一名一线的中学教师,在30年的教学生涯中,让我逐渐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崇高,也让我领悟到了作为教师的肩上的重担,当前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此次改革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涉及内容最全面的一次课程改革。
它对广大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从中体会到了课程改革对课堂、对教师、对学生的冲击,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困惑。
人说:
读书足以移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
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
因为书中有着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
虽然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但书籍永远是新的。
这句话说得一点也不假,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读书,就是一次与大师的对话,与智者的交流,是一次难得的精神之旅,同时也会让人收获非浅。
范梅南先生说,机智是“智慧的化身”。
因此,教师要做到“机智”地处理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必须具备诸多素质和条件。
我以为,以下几方面是不可或缺的:
首先,要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涵养师爱,以情促教。
育人之道,爱心为先。
台湾教育家高震东说:
“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
”教育本身就意味着: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如果教育未能触及人的灵魂,为能唤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成其为教育。
要实现真正意义的教育,爱几乎是惟一的力量。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
“在什么条件下知识才能触动学生个人的精神世界,才能成为一个人所珍视的智力财富和道德财富呢?
只有在这样的财富下——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
”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
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给怎样的老师来培育,你自己就做这样的老师吧!
是的,老师,请把美好的笑容带到学校,把对人与对世界的良好期盼带到同事们和孩子们面前,像孩子一样瞪着好奇的眼睛清点知识;把游戏这一人类最古老的快乐的方式引入课堂;把那些用了好些年的训词换成赞美,换成幽默;把那些尘封在角落里的各种各样的表情丰富在脸上,用你的脚尖轻盈地点地,听脚步声在走廊里击起快乐的回响。
那些特别的孩子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是因为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或许很有希望。
”“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一种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
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放弃,绝不放弃。
让我们专着的神情告诉所有人,我们没有放弃。
”从这些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
其实后进生同优秀生一样他们都是祖国的希望。
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
其次,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人格,严慈相济。
教师要“目中有人”切实关怀每个学生,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个学生的成才提供机会。
人性中最宝贵的是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赏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体验人生的价值,并提升这种价值,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成功的教育。
要让孩子感到你是一棵大树,把绿阴覆盖在他们身上;让体罚和变相体罚远离文明的场所。
当然,作为教书育人者,也不能对学生的不良现象放任自流,宽严有度才是爱,做到严慈相济。
第三,要有敏捷的思维,开拓眼界、拓宽思路。
机智地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实质就是或因势利导,或抛砖引玉,或移花接木,巧妙地把话题转移,摆脱眼前的窘境。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敏捷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才能左右逢源,化险为夷。
让学生灵动的思维火花不断迸发,充分享受学习的乐趣,是富有实践智慧教师的明智之举。
第四,要有丰富的学识。
有句话: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我觉得不对,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桶水远远不够,要开凿一眼泉,有了源头活水才能胜任今天的教学。
”开凿一眼泉,就是教师要终身学习。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知识的更新程度是惊人的。
在教育教学中涉猎的范围不能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还要走出课本,善于拓展相关的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融汇到教育教学活动中,保护学生爱问为什么的好习惯,让自己的课堂更充实、更丰富。
如果教师能做到精通专业,又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并善于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原理,就能信手拈来,驰骋自如,找到偶发事件与教学任务之间的联系,迅速地切入正题。
读书的生活是精彩的、高尚的、幸福的,教师更要把读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并学以致用,时时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来支撑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读了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影响,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需不断地学习以充实、以发展。
【篇二】
信手翻阅陶老师的《做一个幸福的教师》,时时让我们感受到的是做一个教师真的很幸福,而这种幸福的感受从何而来,来源于那一种长期的修身养性,来源于精神上不断超越,超越自我,逐渐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不断打造幸福的人生,陶老师将这种高尚的追求化为一种行动就是不断地读书,读古人圣贤书,读经典的文本,在古人经典的思想里遨游,范文之心得体会: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读书体会。
陶老师说,“在我的记忆里,就一直没有和书疏离过”“以书为伴,以读为乐”“让读书成为生活的必需,甚至成了审美追求,特别是高品位的阅读,甚至是背诵,几乎没有停止过。
”陶老师特别注重了对孔子精神的研究,也正是因为数十年不断地对经典作品的广泛涉猎,潜心地钻研,陶老师才具有了温温尔雅的大师一样的儒家风范,除此之外,陶老师对自己所从事的编辑记者工作的热爱,更是养成了一种优秀的品格,宠辱不惊,泰然自若
这本书是陶老师的讲演录,共分三部分,分别是《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打点幸福人生》《孔子的精神世界》。
其中《打点幸福人生》主要是讲人的自身修养,《孔子的精神世界》则主要是讲陶老师几十年研究《论语》的成果和心得。
本文不作详细介绍。
我重点向大家介绍第一部分《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
这部分共分九讲,分别是:
第一讲《读书:
教师生命成长的必需》;第二讲《读书走向:
取法乎上》;第三讲《诵读内容:
古今中外经典》;第四讲《疏离浮躁,淡泊名利》;第五讲《读书教学相得益彰》;第六讲《读写成为生命成长之双翼》;第七讲《读书与思考同行》;第八讲《经典诵读的思考与行动》;第九讲《终身幸福的文化之旅》。
这九讲按主要内容我把它归纳为三个大问题,即为什么要读书?
读什么书?
怎样读书?
第一教师为什么要读书?
陶老师认为读书是教师生命成长的必需。
我们都知道人的生命形式有两种,即常态的肉体形式和内化的精神和心灵维度。
大诗人臧克家说过“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就很好地诠释了生命的这两种形态。
对于常态的生命来说,空气、阳光、食物和水是必需的养料;而对于精神和心灵维度的生命来说,它需要的养料来自于读书。
用陶老师的话来说就是“因为我们教师肩负着一种特殊的历史使命,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需要在精神和心灵层面涵养学生,通过对其潜能的开发,让其拥有丰盈的知识与智慧,从而实现生命的飞跃。
”
以前我们常说这样一句话“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得有一桶水”。
我想现在这句话恐怕就很不恰当了。
一则现在的孩子知识面之广甚至已经超过我们老师了,也就是说人家的碗比你的桶还大呢,你说这怎么行?
二则社会的发展要求孩子越来越全面,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孩子不是需要一碗水,而是需要两碗水,甚至更多的水,你说光有一桶水够吗?
三则世界越来越小,都成为一个地球村了,知识的需求日新月异,你桶里的水都臭了,还怎么给学生?
所以,当代的教师你得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才行,而这活水从何而来?
从书中来。
你说我们教师怎么能离开读书?
这正所谓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啊。
想一想我们熟知的那些特级教师,哪一个不是博览群书,学富五车?
又有哪一个是死抠教科书而终有所成?
所以从教师这份职业的需要来说,教师离不开读书。
我们常常发现,我们周围那些退休的老教师一旦离开学校,便形容枯槁,精神憔悴,甚至郁郁而终。
我们只当是他们离不开学校,离不开学生之故,岂不知是他们精神生命的终结使然。
退休前,他们教的是教科书,看的是教参书,改的是教辅题,一天到晚忙忙碌碌,好像很充实。
可退休后,没有了题可改,没有了书可教,生命中好像一下子没有了阳光,失去了意义。
运气好的抱抱孙子外甥,运气不好的连孩子都没得抱,终日无所事事,你说怎能不生病?
陶老师建议大家“在精神世界中为自己搭建一座辉煌的宫殿”,要“提前为60岁作准备”,与书为友,同书结伴,不断地丰盈自己的精神,滋润自己的心灵,这样,“'退休不再是精神生命走到了尽头,而会欢欣鼓舞地迎接另一个精神生命的诞生”。
这是从教师自身的幸福需要来说的,教师离不开读书。
每两年一次的评聘是大家特别关注的,一不留神就落聘了,丢人现眼外加经济损失,没办法只得求爷爷告奶奶。
再例如进城这件事,也是脱关系走门路,耗神费力。
如果我们能潜心读书,丰富自己,提高自己,让“文化不断为你增值”,那你就会成为你所在单位的优秀分子,甚至是更大范围的教育名人,不但不用再去考虑那些职称啊,职务啊,调动啊等乱七八糟的事,还会有“更上一层楼”的快乐体悟。
更为重要的是“你的生命深层有了经典滋养,就有了一生幸福的本钱,就会永远快乐。
”这是从教师的生存必需来说的,教师离不开读书。
第二教师应该读什么书?
既然读书是教师生命成长的必需,那么教师应该读什么书呢?
陶老师的回答很清楚,那就是“取法乎上,读古今中外经典”。
读书应有所选择,经典能不断滋养人的精神和心灵;而非经典的书不但不能滋养生命,反而会损害和破坏已有的文化积淀,产生负面作用。
所以读书要“有舍有得”。
舍弃那些三流的“下品”,选择那些一流的“上品”。
大家都知道犹太人很了不起,可你知道吗,以色列这个犹太国家平均每人每年读书64本,他们的孩子一出生就舔舐涂着蜂蜜的《圣经》,从小就知道书是甜的。
这个民族能历经磨难而不垮,处身包围而不败,与热爱读书至关重要。
是经典滋养了爱因斯坦,马克思这些犹太伟人,成就了以色列这个特殊的国度。
俄罗斯也是一个爱好读书的国家,人均年读书55册。
在俄罗斯的车站码头机场,俄罗斯人捧着名着等车候机的场景是一道道靓丽的风景。
恐怕俄罗斯的崛起于此不无关系吧?
我们也偶尔看见国人候车(机)时手拿书刊,可全是茶余饭后的消遣之作。
据统计我国人均年读书不够5册,这就是现状。
如果教师还不喜欢读书,或读下乘之作,则何益之有?
我们常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我想这好书就应该是经典。
那么什么是经典?
陶老师认为经典就是“经由时间的流逝,大浪淘沙,仍然定格在有文化品格者的心灵层面的、他所挥之不去的、能不断引领人的生命成长的精神产品”。
经典无国界:
不管是中国的《四大名着》还是外国的《莎士比亚全集》;经典无年代,不管是现代的《茅盾文学奖作品》还是古代的《古文观止》;经典无新旧,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等经典名言至今仍光芒万丈。
经典不会过时,因为他们的“思想是永恒的,他们的思想可以穿越时空,慰藉不同时代的天下苍生”。
当我们每天都用经典来滋养我们的精神和心灵,那我们的生命将是何等灿烂。
第三教师怎样读书?
简单地说,怎样读书就是读书的方法和原则。
我们要最大限度地提高我们读书的质量和效率,就必须知道怎样读书。
有的人会说读书谁不会?
我也曾这样想,但现在看来,我们的读书还真的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否则你也读了不少的书,怎么效果并不明显呢?
并没有从根本提高你的生命质量呢?
恐怕与读书方法和原则把握不准不无关系吧。
首先读书得与教学联系在一起。
古人云“教学相长”,这学就包括读书。
我们很多教师在备课上花了很多时间,可效果并不理想。
原因就是教师只关注教材文本与教参文本,“没有超越教材和教参的属于自己精神文化的东西”。
我们是不是有这样的经验,特级教师的教案我们原封不动地拿来,可课堂上却往往捉襟见肘,破绽百出。
什么原因?
就是我们本身的文化素养不够,不能尽得其妙矣。
而一个文化积淀很厚的教师,他也会看教材和教参,但“他更关注课外更大范围的文化”。
由于读书他有了属于自己的话语和思想,就能够“旁征博引,纵横捭阖,进入教学如有神”的境界。
无论是特级教师沈红旗,于漪,还是教坛新星韩兴娥,苏静都是把读书与教学联系在一起,用深厚的文化素养来滋养教学,从而使他们的教学也登堂入室。
其次读书要和写作结合起来。
用陶老师的话说就是“让读写成为生命成长之双翼”。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读写是相互促进的。
大量的阅读能为写作积累大量的素材,而时常练笔则能更快更好更多地内化阅读的内容,二者相互作用,使阅读更有品位,使写作更有思想和深度第三教师要把读书和思考结合起来.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就是要提醒大家读书不能看热闹,要学会思考。
陶老师认为,“深度思想的介入,是阅读主体和作者的心灵对话”。
只有把读书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让阅读深入我们的内心,渗入我们的灵魂和血液,这样的阅读才算得上是真正的阅读。
有句古话叫作“尽信书不如无书”。
人云亦云只能算得上是鹦鹉学舌,邯郸学步,只能算得上是传话筒录音机。
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有的人做报告我们屏息凝神,生怕错过一句话,而有的人做报告,对于我们的耳朵和神经来说都是一种折磨,为什么?
因为有的人只会“把别人的东西罗列了一下”而已,由于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自己的创造,所以显得死气沉沉,没有色彩。
假期中我们听了几十场报告,这种感受一定很深吧?
所以教师要把读书和思考结合起来,这样书中的内容因为有了我们的参与和酝酿而散发出更加迷人的芬芳。
另外书中的有些内容受时代和作者经历的限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这就需要我们得有清醒的头脑和睿智的目光去判断,去选择,从这方面来说思考也很重要。
鲁迅先生曾提到过“拿来主义”,就是要我们审慎地对待书中的内容,有用的我们吸收消化,最后内化为我们自己的思想和精神,没用的甚至有害的我们要毫不惋惜地抛弃,从这个角度讲,光读是不行的,还必须有自己的思考,甚至是“深入的思考”。
因为“没有思考或很少思考的阅读,仅仅是在表面行走,难以抵达心灵的深处”,也就难以融入我们的灵魂和血脉之中。
陶继新老师的《做一个幸福的教师》一书,深深地启发和激励着我,坚定了我与书终生为伴的信念。
我将在“流淌着智慧的光华,摇曳着思想的要义”的经典文化中,不断汲取营养,拓宽生命的维度,寻找生活的幸福。
歌德谈话录读书心得体会1000字范文
歌德的思想存在一些偏颇之处,他说:
“探测宇宙的活动,非人类的能力所及,理解万物的奥妙,也非人类在小小的空间内所能完成,只是徒浪费努力。
因为人的理性与神的理性,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东西,人根本无法左右神的理性”。
他认为人不可能探测认识宇宙,世间存在着神,人无法左右神,这是一种唯心思想,他的这种思想使我认识到“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真正内涵。
每个人都有缺点,歌德也不例外,现在流行这样一句话:
你的不足就是你没有缺点。
我觉得这很能说明歌德是伟人,但又是常人。
我很崇拜歌德,不仅仅因为他的话语大半都使用的是优美的字眼来修饰,我更爱他的思想。
他曾说:
“世界是宽广、美丽的,但是我却由衷地高兴自己拥有一个小庭园,这个庭园虽小,却是自己的庭园,它的土地更不需要园丁的灌溉。
倾心于自己庭园的人,拥有名誉、快乐与喜悦”。
他这简单的百来字却是我一生的追求,我是个容易满足的人,很多时候就在那里想“我不要太多的金钱,不要太高的地位,因为那样也不一定能快乐,同时,人是贪婪的动物,再多的钱和再高的地位也满足不了人的欲望,我只要一个美丽舒适的小庭园,它里面有着喜悦快乐就够了,他的那段话几乎说出了我的心声。
在人的世界里,一切都是那么的平常却有希奇古怪,他们渴望美好乞求神的保佑,但当现实与他们想像相背驰时,一切的一切就会显得那么虚无缥缈、苍白无力。
歌德说:
“人真是深不可测,他们希望神对待他们如同自己同辈一样,得到最高的存在。
如果不如他们所愿,神、爱神、善良之神等等,一概不再招呼。
此时,神对人类,尤其是对每日赞美神的圣职人员而言,知识一句空话,徒具其名而已;即使口中仍然赞美神,心中却毫无敬仰之心。
但是,如果能真正深切的感受到神的伟大力量,而嘴巴却不能说话时,也无法以敬畏的口吻称呼神的圣名。
”神---不在于人语言与否,而在于人的内心,它是一种虚幻的形象,是处于迷途中人儿的精神支柱,一种信仰而已。
是由心去感悟的。
我总觉得歌德他的一生是由无数个精美的人生警世语组成的,每一句话都会导出一个人生哲理,他说:
“光有愿望是不够的,还要行动”、“孤立自己并不是一件好事,尤其是孤立无法完成的事情,任何一个人想完成一件事,协力和刺激都是必要的”他从头至尾的给我们指明了一条成功的道路,他说人需要思想、行动和团结,时至今日的我们,要通向成功,有怎么能少的了其一呢?
一本好书值得用一辈子的时间去品味,《歌德谈话录》就是我生命中的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