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大联考届高三第五次联考生物试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846807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36.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大联考届高三第五次联考生物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生物大联考届高三第五次联考生物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生物大联考届高三第五次联考生物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生物大联考届高三第五次联考生物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生物大联考届高三第五次联考生物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大联考届高三第五次联考生物试题.docx

《生物大联考届高三第五次联考生物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大联考届高三第五次联考生物试题.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物大联考届高三第五次联考生物试题.docx

生物大联考届高三第五次联考生物试题

江苏大联考

2015届高三第五次联考·生物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20分。

考试时间10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3.请将试卷答案填在试卷后面的答题卷上。

4.交卷时,可根据需要在加注“

”标志的夹缝处进行裁剪。

5.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

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生态环境的保护(占80%),前四次占20%。

第Ⅰ卷 (选择题 共55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在某农业示范基地,海虫草等“海水蔬菜”长势良好。

这是一些从国外引进的蔬菜品种,用高盐分的海水进行浇灌,所需无机盐由海水提供,生长周期短,营养价值高,被列为国家“八六三”推广技术项目。

大面积推广“海水蔬菜”种植的目的不包括

A.节约淡水资源,缓解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B.增加当地的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C.充分利用闲置的盐碱地,减少对耕地的需求压力

D.减少化肥用量,有利于保护环境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种生物捕食另一种生物,最终会导致被捕食者灭绝

B.两种生物竞争必然导致一个种群灭绝

C.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速率必然达到最大值

D.一个个体把另一个个体吃掉,两者之间的关系不一定是捕食

3.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生态缸中只有一条食物链,共含有三个营养级。

若每个营养级每日每小时的耗氧量如右图曲线所示,则曲线a、b、c所反映的营养级依次是

A.第三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一营养级

B.第三营养级、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

C.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第一营养级

D.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

4.下列关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降低

B.草原群落中的动物没有垂直结构分层现象

C.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

D.农田弃耕后形成了一片杂草地,说明弃耕的农田发生次生演替

5.右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平均值)随时间(单位:

年)的变化关系。

经调查在第5年时该种群的种群数量为200只。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由图可知,该物种迁入新环境后,其种群数量一直呈“J”型增长

B.理论上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400只

C.由于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等因素影响,导致第5年至第9年这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减少

D.如果该种群为东方田鼠,则将其数量控制在200只左右可有效防治鼠患

6.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兔子吃了1kg草,则这1kg草中的能量就流入了兔子体内

B.一只狼捕食了一只兔子,则这只兔子中约有10%~20%的能量流入狼的体内

C.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无机环境流入生物群落

D.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着物质循环而被循环利用的

7.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

B.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多样性逐渐降低

C.物种多样性包括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

D.为增加物种多样性,从外地引进多种经济作物和观赏植物

8.右图是某种兔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第3年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兔种群的密度,第一次捕获50只全部标记后释放,一个月后进行第二次捕捉,在第二次捕获中,未标记的有60只,标记的有20只。

估算该兔种群在这个环境中的K值是

A.150只     B.200只     C.300只     D.400只

9.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

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

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

关于该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种群8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

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

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不会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

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

10.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物进化必然伴随着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B.种群密度总是随着种群出生率的增大而增大

C.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是动物分层分布的原因

D.火灾后森林中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11.下图是某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向示意图。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的生产者包括硝化细菌等这类自养型生物

B.X1过程吸收的CO2总量与Y1、Y2、Y3……及Z过程释放的CO2总量相等

C.当该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X3过程的能量值至少约为X1过程能量值的1%

D.X1、X2、X3……过程提供的有机物中的碳将全部转变为Z过程释放的CO2中的碳

12.下图表示气候变化对甲、乙生态系统中种群类型数量的影响。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一定较乙生态系统强   

B.甲生态系统一定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受气候影响较小 

C.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有新的物种产生 

D.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经历初生演替过程

13.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

B.达到K值后种群的增长速率也可能为负值

C.种群增长的开始阶段不受自身密度的影响

D.相同的种群其K值也可能不同

14.下图是鹰对不同种群数量的鸽群发起攻击的成功率的实验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此图说明捕食者数量会随着被捕食者的增加而增加

B.此图说明鹰的攻击成功率与鸽的种群数量呈负相关

C.此结果可反映生态系统的负反馈调节机制

D.此图反映出生物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15.下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过程,其中甲、乙、丙、丁组成生物群落。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④增多是温室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

B.图中箭头可以表示碳元素的循环方向

C.甲、乙种间关系的调节还需要信息传递的作用

D.无机环境中的CO2可以来自细胞呼吸

16.右图表示某森林生态系统一年内CO2消耗量与释放量的情况,其中甲表示该生态系统消费者呼吸作用CO2释放量,乙表示分解者呼吸作用CO2释放量,丙表示生产者呼吸作用CO2释放量,丁表示生产者光合作用及化能合成作用CO2消耗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碳循环在甲、乙、丙构成的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双向传递

B.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可用丁来表示

C.人工生态系统中CO2的消耗量与释放量关系往往不符合上图

D.根据图示关系可推测该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正在上升

17.我国许多地区有计划地接种“流感疫苗”,接种该疫苗后在体内可引起的免疫反应是

A.B细胞、T细胞和浆细胞受到刺激后都不断进行分裂

B.T细胞受刺激后可释放淋巴因子促进B细胞增殖

C.吞噬细胞受“流感疫苗”刺激后能特异性识别流感病毒

D.“流感疫苗”与病毒结合使其失去侵染宿主细胞的能力

18.为研究豌豆的高茎与矮茎、花的顶生与腋生两对性状的遗传,进行了两组纯种豌豆杂交实验,如右图所示。

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对性状分别进行了正交和反交实验

B.该豌豆高茎对矮茎为显性,花的顶生对腋生为显性

C.若让F1自交,F2中有3种基因型,2种表现型

D.腋生花亲本都需做去雄处理,F1所有个体的基因型相同

19.下列有关细胞生命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分裂期的细胞不进行DNA复制和蛋白质合成

B.免疫系统中的记忆细胞既有分化潜能又有自我更新能力

C.凋亡细胞内的基因表达都下降,酶活性减弱

D.原癌基因突变促使细胞癌变,抑癌基因突变抑制细胞癌变

20.细胞代谢中某种酶与其底物、产物的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酶1与产物B结合后失活,说明酶的功能由其空间结构决定

B.酶1的变构位点和活性位点的结构取决于特定的氨基酸序列

C.酶1有两种底物且能与产物B结合,因此酶1不具有专一性

D.酶1与产物B的相互作用可以防止细胞生产过多的产物A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包括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每题有不止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每题全选对者得3分,其他情况不得分。

21.下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循环过程,其中A、B、C表示生态系统的不同成分。

下列有关该图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图中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是A→B→C

B.③⑥⑦都属于细胞呼吸

C.碳循环具有全球性,氮循环不具有全球性

D.提高③过程有利于维持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22.下图1是人工设计的生态系统图,图2是在蚯蚓养殖池中加入一定量食用菌杂屑后蚯蚓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示意图。

下列叙述符合生态学观点的是

               图1                   图2

A.该生态系统能量经过了多级利用,提高了系统总能量利用效率

B.合理使用农家肥可以提高该生态系统的传递效率

C.蚯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内斗争最激烈

D.食用菌和蚯蚓属于分解者,它们促进了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进行

23.神经细胞A释放多巴胺会导致神经细胞B产生兴奋,A细胞膜上的多巴胺运载体可以把发挥作用后的多巴胺运回细胞A。

某药物能够抑制多巴胺运载体的功能,干扰A、B细胞间兴奋传递(如右图)。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①中多巴胺的释放过程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

B.①释放的多巴胺与②结合会导致细胞B的膜电位改变

C.多巴胺只能由细胞A释放作用于细胞B使兴奋单向传递

D.药物会导致突触间隙多巴胺的作用时间缩短

24.下列生理活动中与生物膜有直接关联的是 

A.单克隆抗体的分泌过程B.有氧呼吸中O2参与形成H2O

C.人体红细胞吸收血浆中的K+D.遗传信息转录形成mRNA

25.用相同的培养液培养水稻和番茄幼苗,一段时间后,测定培养液中各种离子的浓度,结果如图1所示(设水稻和番茄幼苗吸收量相等),图2表示植物根细胞对离子的吸收速率与O2浓度之间的关系。

图中能体现的信息是

               图1               图2

A.由图2可知,O2浓度为0时,离子的吸收速率为0

B.由图1可知,水稻对Si

需求量最大,番茄对Si

需求量最小

C.图1水稻吸收水的速率大于吸收Mg2+的速率

D.图2中a点离子吸收速率很低,主要是受能量供应的限制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65分)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8小题,共65分。

26.(8分)为改善生态环境,某地实施了草原恢复和建设项目,并研究了“不同放牧强度对植物现存生物量的影响”,结果如下表(单位:

kg/hm2)。

请回答下列问题:

放牧强度

总现存生存量

播种牧草

杂草

白三叶

鸭茅

可食性杂草

有害植物

轻度

11200

150

1650

9300

100

中度

10600

220

800

9300

280

重度

3810

210

400

2800

400

(1)人工播种牧草改变了草原群落的物种组成,使其营养结构趋向于  ▲  ,该过程被称为  ▲  演替。

采用样方法调查物种丰富度时,为减小调查的误差,应做到  ▲  (回答一点即可)。

 

(2)白三叶和鸭茅的植株高度有明显差别,表明草原群落具有  ▲  。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

放牧强度增大,对  ▲  的生长有利。

 

(3)在轻度放牧时,假设该草原植物固定的总生物量是18000kg/hm2,自身呼吸消耗以及流入分解者的量是4800kg/hm2,则能量在第一、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大约是  ▲  (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4)某牧区规定放牧1只羊需2.8亩草原对应,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原因是  ▲  。

不同草原类型适宜的放牧强度不同,右图表示某草原放牧强度对山羊个体增重以及单位面积内山羊群体增重的影响,则最佳放牧强度应控制在  ▲  (只羊/hm2)水平。

 

27.(9分)太湖水体近年富营养化加重,发臭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渔业和居民用水。

右图是利用人工湿地净化生活污水(主要含有机物)的原理简图。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人工湿地是一个生态系统,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  ▲  。

芦苇属于挺水植物,绿藻属于浮游植物,黑藻属于沉水植物,这一现象体现了群落的  ▲  结构。

 

(2)要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在该人工湿地生态系统中,除了以上生物群落外,还必须有  ▲  成分。

与其他自然生态系统相比,该生态系统能量来源的不同之处是多了  ▲  。

 

(3)富营养化的原因是含氮、磷等元素丰富的污染物的排放量超过了湖泊  ▲  的限度,使其自动调节能力下降。

浮游植物暴发后大量死亡时,使水体发臭。

从生物因素的角度分析,导致水体发臭的有害物质主要来自  ▲  。

 

(4)为了加快治理,还可以放养鲢鱼等植食性鱼类构建生物修复系统。

该生态系统中蓝藻与芦苇存在  ▲  关系。

藻类与植食性鱼类的种间关系是  ▲  。

 

(5)若经过一段时间,由于生态系统各营养级之间通过  ▲  调节形式,使群落结构趋于稳定。

太湖的污染与治理体现了人类的活动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28.(8分)下图甲为北极冻原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图乙虚线方框内表示一个生态系统,箭头表示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一般性模型。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甲              图乙

(1)图甲中共有  ▲  条食物链,北极狐占有  ▲  个营养级。

 

(2)北极地区的动物在不同季节一般都有换羽(毛)的习性,这是它们受到  ▲  (填“物理”“化学”或“行为”)信息的影响而产生的适应性生理特征,是长期  ▲  的结果。

 

(3)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冻原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要低,是因为冻原生态系统  ▲  。

 

(4)图乙中C代表生态系统成分中的  ▲  ,生产者为  ▲  ,食物链是  ▲  。

 

29.(8分)在一个简单的生态系统中,蝗虫种群首先迁入且迅速增长,在以后的几个月内,其他动物先后迁入。

下图甲表示蝗虫种群数量的变化,图乙表示几种生物形成的食物网。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甲                   图乙

(1)其他种群迁入后,改变了生态系统的  ▲  结构,抵抗力稳定性  ▲  。

 

(2)蝗虫种群种内斗争最激烈的时间段是  ▲  。

3个月后,蝗虫种群的增长速率显著减小,从种间关系角度分析,其主要原因是  ▲  、  ▲  。

 

(3)第7个月后蝗虫种群数量骤减,短时间内猫头鹰种群的数量变化为  ▲  。

 

(4)若鸟类从草处直接获得的食物占其食物总量的20%,则鸟类增加10kg,至少需要草  ▲  kg。

 

(5)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地区某动物的种群密度时,由于该动物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往往导致调查结果  ▲  (填“偏高”或“偏低”)。

 

30.(8分)下表是一森林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情况调查结果,下表中的A、B、C表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Pg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能量的总量,Pn表示生物体贮存的能量(Pn=Pg-R),R表示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下图是该森林在遭受大火完全烧毁前后(b点为发生火灾的时间),草本、灌木和乔木植物体内贮存的能量变化示意图。

(单位:

×102kJ·m-2/年)

  

Pg

Pn

R

A

157.8

65.0

92.8

B

870.7

369.4

501.3

C

211.5

20.1

191.4

  

(1)据表分析回答:

①能量流动是从A、B、C中哪个成分开始的?

  ▲  ,原因是  ▲  。

 

②从能量输入和输出角度看,这个生态系统仍处于逐渐发展壮大中,判断的依据是  ▲  。

 

(2)据图分析回答:

①a~b段,三类植物在群落中的镶嵌分布,形成了群落的  ▲  。

 

②b~d段,显示火灾后植物群落的演替情况,其演替的过程是  ▲  。

 

③在整个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的变化趋势是  ▲  ,各种群的种群数量一般呈  ▲  增长。

 

④演替到相对稳定状态时的群落类型,由  ▲  (写出两种影响因素)等环境条件决定。

 

31.(8分)在恒温30℃条件下,甲、乙两种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与光照强度的关系如右图曲线。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当光照强度为0时,甲植物叶肉细胞内  ▲  (填“有”或“无”)ATP和[H]的合成,其场所是  ▲  。

此时无光合作用暗反应发生,原因是  ▲  。

 

(2)当光照强度为b时,甲、乙两植物呼吸作用较强的是  ▲  植物。

当光照强度为c时,甲植物用于光合作用的CO2  ▲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乙植物。

比较甲、乙两植物,适宜在弱光条件下生长的是甲植物,原因是  ▲  。

 

(3)已知乙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分别是25℃、30℃。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温度由恒温30℃调节到25℃,图中a点将向  ▲  移动,b点将向  ▲  移动。

 

32.(8分)番茄植株中,有一种三体,其6号染色体的同源染色体有三条(比正常番茄多一条)。

三体在减数分裂联会时,3条同源染色体中的任意2条随意配对联会形成一个二价体,另1条同源染色体不能配对而形成一个单价体。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组成二价体的同源染色体正常分离,组成单价体的1条染色体随机地移向细胞的任何一极,而其他染色体(如5号染色体)正常配对、分离(如右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变异的角度分析,三体的形成属于  ▲  ,形成的原因是  ▲  。

假设三体番茄的基因型为AABBb,则其产生的花粉可能的基因型为  ▲  ,其根尖分生区一细胞连续分裂两次所得到的子细胞的基因型为  ▲  。

 

(2)以马铃薯叶型(bb)的二倍体番茄为父本,纯合正常叶型的三体番茄为母本进行杂交得到F1。

①假设B(或b)基因在第5号染色体上,让F1三体植株与马铃薯叶番茄杂交,得到的F2的叶形及比例为  ▲  。

 

②假设B(或b)基因在第6号染色体上,让F1三体植株与马铃薯叶番茄杂交,得到的F2的叶形及比例为  ▲  ,并用遗传图解表示产生以上结果的过程(要求写出F1产生的配子及比例)。

 

③番茄叶形的遗传遵循  ▲  定律。

 

33.(8分)藜是一种耐旱且在一定环境条件下耐旱性可变的植物,为了研究干旱对藜干旱诱导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研究人员做了如下实验。

请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用具:

若干抗旱的藜种子,培养液,一定量的浓度分别为5%、10%、20%(m/v)PEG(无毒性聚乙二醇)的培养液,石英砂和塑料盒等。

实验步骤:

第一步:

选取若干抗旱的藜种子,消毒、洗净后放入盛有培养液和石英砂的塑料盒中,在室温下培养至藜幼苗长出3~4叶。

第二步:

选取数量相等且长势相同的藜幼苗分别放入含有等量的5%、10%、20%(m/v)PEG的培养液继续培养(不考虑培养过程中培养液浓度变化)。

第三步:

在第0、1、3、5、7天分别取相同部位、大小相同且数量相等的叶片,洗净、吸干,测量叶片中的可溶性蛋白产生量。

实验结果:

如右图所示。

(1)该实验中的自变量是  ▲  ,无关变量是  ▲  (至少写两个)。

 

(2)用含有等量5%、10%、20%(m/v)PEG的培养液来替代不同干旱程度的土壤做实验,其优点是  ▲  。

 

(3)实验步骤  ▲  设计不合理,理由是  ▲  。

 

(4)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前5天不同浓度的PEG是通过影响  ▲  而导致可溶性蛋白产量增加;可溶性蛋白帮助藜抵抗干旱环境的原因可能是  ▲  ,从而增强植物细胞的吸水能力。

 

(5)在浓度为20%的PEG条件下,第5天后可溶性蛋白产生量下降,其原因可能是藜处于高浓度的PEG溶液中时间过长,植物体内  ▲  受抑制,影响细胞代谢。

 

 

2015届高三第五次联考·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

1.B 解析:

由题干材料看出,大面积推广“海水蔬菜”种植,并不是为了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2.D 解析:

捕食关系不会导致被捕食者灭绝;如果两物种竞争能力差不多,则两者数量会对称增减,总体数量处于动态波动;种群密度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速率为0;若发生在同种生物之间的一个个体把另一个个体吃掉,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种内斗争。

3.D 解析:

a的耗氧量随着时间变化,在8~15h,有光照时释放O2,所以其应该是进行光合作用的生产者,b的耗氧量>c的耗氧量,说明b是第二营养级,c则为第三营养级。

4.B 解析:

若动物的性成熟时间推迟,则会导致出生率降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由于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因此营养级越少,能量在传递过程中的损耗就越低;弃耕的农田发生次生演替,出现的杂草地中植物的种类和数量都比农田中多。

5.B 解析:

图示种群增长速率不断变化,为“S”型增长;在第5年时增长速率最大,即为K/2时,所以K值为400;在第5年至第9年,种群增长速率大于零,种群数量增加;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不适合防治鼠患。

6.C 解析:

兔子吃的草中的能量一部分被兔子同化,一部分残留在粪便中;能量传递效率中的10%~20%指的是营养级与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并非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来固定太阳能,而太阳能来自无机环境;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单向流动的,最终都会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7.A 解析:

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是指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在群落演替的初生演替过程中,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加;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盲目引进物种会导致外来物种入侵,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

8.D 解析:

第3年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是“S”型曲线的K/2值,此时个体数量为50×(60+20)÷20=200,因此K值是400。

9.B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各种因素对种群数量的影响。

据图可知,不同月份种群的年龄结构不同,其中4~10月份,个体逐渐发育到性成熟,在10月份存在未成熟个体,表明在8月份种群的出生率不可能为零;天敌迁入后,会捕食该种群中年幼或弱小的个体,影响种群的年龄结构;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会降低种群的出生率,从而对种群的密度产生影响。

10.B 解析:

种群密度是种群重要的数量特征,其影响因素包括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以及性别比例,故种群出生率增大不一定导致种群密度增大。

11.C 解析:

硝化细菌是利用氨氧化释放的能量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不能利用光能;X1过程吸收的CO2总量应大于Y1、Y2、Y3……及Z过程释放的CO2总量;能量在食物链中的传递效率为10%~20%,故X3过程的能量值约为X1过程的能量值的1%~4%;有机物中的碳在每一个营养级都有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释放。

12.A 解析:

据图可知,在S点气候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对甲生态系统影响不大,说明甲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能力较强,而乙生态系统变化较大,说明对外界干扰的抵抗能力较弱。

乙生态系统在S点时,种群类型及数量几乎接近于零,而后又逐渐恢复到原来状态,所以可确定乙在S点后经历了次生演替过程。

13.C 解析:

在自然情况下,种群都是按“S”型曲线增长的;达到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零,但也有可能在某个时刻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负值;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刚开始时种群密度较小,种群密度对种群增长的影响也较小;K值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14.B 解析:

图示数据说明鹰对不同种群数量的鸽群发起攻击的成功率,但不能说明捕食者数量会随着被捕食者的增加而增加;从图中数据可知,随着鸽群数量的增加,鹰的攻击成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