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的常识与方法.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844643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诗歌鉴赏的常识与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古代诗歌鉴赏的常识与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古代诗歌鉴赏的常识与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古代诗歌鉴赏的常识与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古代诗歌鉴赏的常识与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诗歌鉴赏的常识与方法.docx

《古代诗歌鉴赏的常识与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诗歌鉴赏的常识与方法.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诗歌鉴赏的常识与方法.docx

古代诗歌鉴赏的常识与方法

第二讲 古代诗歌鉴赏的常识与方法

 

诗歌是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我国古代,把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现在一般统称为“诗歌”。

它是由现实生活所激发的沸腾的感情波澜的产物。

在内容方面,要求高度集中概括,蕴含强烈的思想感情和丰富合理的想象。

在形式方面,语言必须精炼、准确、富有表现力,同时要有鲜明、和谐的节奏,遵循一定的韵律原则,使语言表现出强烈的音乐性。

诗歌是各民族文学中最初的和最基本的文学形式,在长时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很多种类,就内容和性质而言,它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两大类,按形式分,它又可分为格律诗、自由诗,新体诗、旧体诗,有韵诗、无韵诗等。

诗歌的特点可以简括为如下五点:

一、高度集中、高度概括的反映社会生活。

诗人总是选取生活中令自己感受最深刻、最富有特色的事物作为抒情的凭依,借助这些典型事物的形象,表现更广泛的社会生活或普遍的思想意义。

二、诗歌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

诗歌,抒情性很强。

恩格斯曾说过“愤怒出诗人”,可见,诗是诗人被客观事物所感动之后的内心情感的结晶。

三、合理的想象和独特的意境。

诗人抒发思想感情是以生活中具体的事物为依托的,这就需要用丰富的合理的想象与联想,创造出深邃优美的意境。

诗的意境就是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与诗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的一种艺术境界。

  

四、诗的语言节奏明快,精妙传神,富有音乐性。

吟诵时令人感觉和谐有韵,悦耳动听。

五、形式上具有建筑美。

诗在形式上具有建筑美,是区别其它文学样式的显著特征。

句式大体整齐,分行排列,它的演变过程由四言发展到五言、七言、杂言。

词曲有固定的格律,绝句、律诗,也都有和谐的框架结构。

 

诗歌鉴赏是读者品味诗歌时产生的一种入境体情、获得审美享受的精神活动。

在这一活动中,读者对诗中描绘的意境(形象)、诗的语言、表达技巧和诗中蕴含的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感受、体验、品味、领悟,在性情、思想、道德等方面受到教益。

简而言之,诗歌鉴赏就是要通过阅读,分析诗的意境、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来获得一种美的享受和教益的心智活动。

诗歌鉴赏可分为三个阶段:

感受阶段:

这个阶段是指阅读诗歌时对诗歌形式、内容的直觉感知,从而产生某种情感体验。

即感受到诗中什么人、什么事物,构成了怎样的意境(形象),有怎样的情调、色彩,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观点和态度等等,这一切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大致的轮廓或印象,进而得出初步评价。

判断阶段:

此阶段是在感受阶段的基础上对诗歌的总体把握,是感受的深化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读者通过分析品味,进一步领会诗歌的含义,判断出诗歌内容及其艺术魅力所在,揭示出初步感受的实质——诗的语言之美,表达技巧之美。

领悟阶段:

领悟是在对诗歌感受、判断之后,通过对诗歌动人之处的反复思索、回味而产生的新的见解。

这些见解有的是关于艺术方面的,更多的是关于与诗歌密切相关的社会现象以及人生哲理的见解。

诗歌鉴赏的三个阶段是相互联系的。

感受是判断的基础,感受与判断是领悟的前提;没有判断的感受是一种肤浅的感受,没有感受的判断是一种牵强的判断;没有全面而真切的感受,没有鲜明而准确的判断,就没有独特而深刻的领悟,这是鉴赏诗歌必须遵循的规律。

只有按照感受、判断、领悟这一鉴赏过程去品味、解读诗歌,才能达到鉴赏诗歌的目的,才能获得真正的审美享受。

 

新颁布的《考试说明》特别指出,鉴赏评价文学作品时要做到: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古代诗歌的鉴赏主要包括对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评价。

所谓初步鉴赏指的是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等作概要的赏析,无需引经据典,也不需要拿试卷以外的作品进行比较,只需对作品本身的特点进行鉴赏:

①把握诗中的艺术形象;

②品味诗歌的独特意境;

③体会诗歌的语言艺术;

④领会诗歌的表达技巧;

⑤分析诗歌的艺术风格;

⑥解读诗歌的思想内容;

⑦领悟作者的观点态度。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就是把握文学作品刻画的艺术形象的内涵,艺术形象不仅指人物形象,还包括作品中创造的意象。

鉴赏这些艺术形象的内涵,就是要分析、判断它们包含的思想感情和社会意义。

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主要是把握其运用语言的艺术,领会其语言的优美、生动、传神、精炼、隽永以及语言独特风格。

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就是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这些表达技巧在作品中起了什么作用,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效果等。

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就是分析评价作品主题的社会意义,分析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

分析评价要实事求是,既不贬低也不拔高。

 

鉴于诗歌鉴赏试题“稳中求变、变中求新、新中求活”的命题思路和学生现有的鉴赏能力与实际水平,建议考生在了解诗歌发展概况,把握诗歌特点,明确鉴赏要点的基础上,研究、探索常用的鉴赏方法:

1.体味语言、品出特色

语言是诗人塑造艺术形象的手段,读诗则要通过语言的中介,去领会作品的主旨以及表现出的生活情趣和社会意义,进而体味其中的奥妙,得其鉴赏之精要。

品味语言是欣赏诗歌艺术的第一步。

品味语言可从两方面入手:

①从字词入手领悟句意,先对语句进行拆分,然后把逐一分解的字词意义整合成一个较完整的句意。

如鉴赏杨万里《小池》中“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一名句时,我们从中拆分出“才露”、“早有”、“立”等个体字词,逐一品味,然后通过整合句意,即可领悟出“小荷刚出水面,蜻蜓已立其上”的微妙意境。

②从整体或部分入手品味字词,以求更准确地分析判断某个字词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

如宋代柳永词《雨霖铃》中有“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句,其中“残”字有何蕴意?

从全词的内容上看,这是一首诉说离情别绪之词,无限伤感始终充溢在诗人的心中。

从句意上看,这一句确是“景语即情语”之词,诗人借“杨柳”、“风月”抒发别后的凄凉。

所以,从整体上分析,“残”字恰恰蕴含着诗人的离愁别苦,它形象而准确地表达出诗人与恋人分别后的凄凉心情。

再如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廖,我言秋日胜春潮。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此诗一反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之歌。

如果对第三句作这样的分析“一鹤排云突出了诗人独特孤傲的性格,悲秋之感溢于言表”,这便是对诗中“一鹤排云”理解不当。

其实正是这顽强凌厉的排空一鹤,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才使不屈志士为之精神振奋。

诗歌除讲究炼字外,还讲究炼句,即对句子的结构作精心的安排。

词序倒置就是一种常见情况,这或是出于格律上的需要,或是为了更好的表情达意。

在诗句“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杜甫《后游》)之中,诗人特意将宾语“寺”和“桥”分别提到动词谓语“忆”和“怜”的前面,以强调突出再次游览的处所,进而表达出诗人对所见景物的一往情深,至亲至爱。

再如“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等诗句,它将表颜色的字置于句前,突出了艳丽的色彩,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增强了诗歌的艺术魅力。

 

2.把握承转、理清结构

古代诗论有“起、承、转、合”的说法,这意味着诗歌的结构层次有规律可循。

中国古代诗歌,每首诗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篇幅短小,诗中的意象呈跳跃式组合。

诗的开头如何,关系到全诗的布局。

古典诗歌中常见的起句大致有如下几种样式:

①以自然景物起句,此类起句有的兼有比、兴的作用。

如刘禹锡的“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竹枝词》),起句就是兴兼比的,用“红花”“春水”引出并比拟下文的“郎意”和“侬愁”;②以设问或一问一答起句。

如李白的“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崔颢的“君家何处住?

妾住在横塘”(《长干曲》);③起笔宏大,统摄全篇。

象李贺的“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月金鳞开”(《雁门太守行》),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等等。

④开门见山,揭示主题或全篇主要内容。

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首句平平而起,通俗自然,概括地写出数十年客居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下联的儿童淡淡一问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结尾也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全诗形象完整,还可以激发人们的回味与联想。

以情结景,在古代诗歌中相当普遍。

如贾至的《送李侍郎赴常州》,在写景“雪晴云散北风寒,楚水吴山道路难”之后,用“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来抒情,既有依依惜别的情谊,又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切祝愿。

也有以景结情的,如韦应物的《闻雁》,“故园渺何处?

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前两句写归思之情,后两句写秋宵闻雁,益增归思。

漫漫长夜,绵绵秋雨,悠悠归思,特别是声声雁鸣,在寂寥的秋雨之夜显得分外凄清。

归思后乃说闻雁,未提感触,其情自深,言外自含低徊怅惘之意蕴,令人永夜不寐,浮想联翩。

一首诗多半是由几层意思组合而成的,即使是绝句、律诗这样的短诗,仍可进行层次分析,理清层与层之间的语意转换。

一首诗有其具体的“承转”方式,但都要求有波澜、有抑扬、有起伏。

避免平铺直叙。

如李商隐的咏怀古迹的《筹笔驿》“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长为护储胥。

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

管乐有才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

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

”首联说猿鸟畏其军令,风云护其藩篱,极写诸葛亮的威严,一扬;颔联却言诸葛亮徒有威智,终见刘禅投降,长途乘坐驿车,被送往洛阳,蜀汉归于灭亡,一抑;颈联出句称诸葛亮之才无愧于管仲、乐毅,又一扬;对句写关羽、张飞无命早亡,失却羽翼,又是一抑。

抑扬之间,看似矛盾,实则文意一脉相承。

凭诸葛亮的威智,霸业理应成就,然时无英主,结果社稷覆亡;凭诸葛亮的才略,出师自当告捷,然时无良将,结果未捷身死。

一扬一抑,归于“恨有余”的结句,承转有致,结构清晰。

 

3.观照意境、感悟情景

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事物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诗歌总是为了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或一定的志向的,闺妇幽怨、感时伤乱、怀才不遇、忧国忧民以及如怨如诉的乡愁离绪、感人至深的友情亲情都需要借助具体的客观景物来展现。

花木鸟虫、游蜂戏蝶、楼阁殿宇、鬼蜮仙境以及壮丽闲逸的山水田园、变化万端的日月风雪……这些客观存在的图景或主观幻化的事物,都可以入诗入词,成为诗人抒发某种思想感情的载体。

鉴赏诗歌的关键,就是要抓住这些载体与诗人思想感情交融的切合点——意境——即诗中所描绘的图景与思想感情融为一体的艺术结晶。

王国维在《人间诗话》中说: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王夫之在《美斋诗话》也说过,“情景各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巧者则情中景,景中情”。

可见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是创造意境的重要手段。

有意境的好诗大都具有情景交融的特点,其表现形式有三:

触景生情,情由景生。

如高适的《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熏,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诗的头两句写景,写天气的骤变,千里黄云,北风怒号,大雪纷纷,此景象征处境的恶劣。

后两句意思是说:

不要为前途发愁,天下认识你的人多得很呢!

这安慰之语看似平常,却表达了诗人与董大的深厚情谊。

缘情造景,景由情生。

如韦应物的《登楼寄王卿》“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

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

”此诗首先抒写离愁别恨,然后借承前而来的三四句,形象地展示“恨不同”与“思无穷”。

本诗以凄清的笔调渲染了一幅烟雨茫茫的图画。

砧杵、秋山、荆榛、寒雨,是作者用怨恨伤离之情开拓出来的艺术境界,可谓抒情写景相映成趣。

景语情语,融为一体。

如杜牧的《江南春绝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诗歌以明快的笔调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江南水乡春景图。

四句全是写景,也全是写情。

一、二两句,写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经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更加令人心旌摇荡。

三、四句,写金碧辉煌、屋宇重重、感觉深邃的佛寺,掩映在迷蒙的烟雨之中,更增添了一种朦胧迷离的色彩。

全诗句句写景,句句抒情,情蕴景中,景融情内,本诗自始至终洋溢着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

怎样进入意境并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呢?

首先要找出诗中描写了哪些事物,这些事物有什么特点,事物与事物之间有什么联系,进而体会画面的色彩、气氛、情调,感受判断这些事物寄托着诗人怎样思想感情。

意境,所创造的应该是一种崭新的引人玩味的美学秩序,而不是一般化的形象组合,更不是生活表象的翻版,不是前人作品的重复,而是独出心裁的艺术世界。

现引述几首诗作,试从意境的独创美方面作一下比较:

满街杨柳绿丝烟,

画出清明二月天。

好是隔帘花树动,

女郎撩乱送秋千。

(唐·韦庄:

《丙辰年鄜州遇寒食城外醉吟》)

竹笋才生黄犊角,

蕨芽初长小儿拳。

试挑野菜炊香饭,

便是江南二月天。

(宋·黄庭坚:

《观化》十五首之一)

多画春风不值钱,

一枝青玉半枝妍。

山中旭日林中鸟,

衔出相思二月天。

(清·郑板桥《折枝兰》)。

这几首诗描写的艺术指向相同,都属有意境之作,但从意境的创造美而言,韦庄的“二月天”以“画出”点明,戛然独造,使人有不尽之遐想;而黄庭坚的“二月天”,虽描摹细致,但毕竟过于写实,供人联想的空间不够广远,显得局促狭隘;郑板桥诗如其人,诗如其画,意境的创造颇有一股“奇气”和“逸气”,“山中旭日林中鸟,衔出相思二月天”,虚实相参,意象超隽,手法和语言的运用都颇为“现代”,堪称具有独创美的上乘之作。

 

4.辨析笔法、品评技巧

分析诗歌的笔法是鉴赏诗歌的一个重要方面。

诗歌中那些优美意境的开拓和感人形象的塑造,有赖于不同笔法的巧妙运用。

鉴赏诗歌必须在揣摩词句,体会诗情画意的同时,注重辨析笔法。

诗歌常用笔法有:

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借古讽今、托物言志、映衬烘托。

此外,诗歌常常用反复、排比、夸张、对偶、对比、比喻、比拟、借代等修辞方法来加浓抒情色彩,增强艺术感染力。

把握常见笔和艺术技巧,有助于我们领会诗歌内容,揭示诗歌的艺术奥妙。

譬如“飞红万点愁如海”(秦观《千秋岁》),用海来比愁;“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清玉案》),连用三个比喻来比闲愁,既是以景衬情,烘托气氛,渲染愁绪,又用来表现愁思之多。

“涛似连山喷雪来”,“惊波一起三山动”(李白《横江词》)等诗句,通过夸张把江水汹涌、波涛翻滚的气势描写得极其豪壮!

“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则借助通感,把“雪花”和“春风”联系起来,此时的雪花仿佛是春风中千树万树盛开的梨花,自然是香飘千里了。

视觉与嗅觉的巧妙沟通,使诗人的无限情意蕴蓄在精美的创意之中。

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写得更为曲折有致——“春月秋花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今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本词在对比中进行承接,在自然中显示章法。

前六句把“永恒和无常”这一哲理作三度对比,构思奇特。

首句劈空而来,响遏行云。

结句宛如长江之水一泻千里,它以比拟和夸张的手法,将愁和春江之水一并相提,令人叹服。

解读徐俯的《春湖游》仿佛也能享受到小船带来的游春的喜悦——“双飞燕子几时回?

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荫来。

”这首小诗以清新的笔意写出了江南水乡特有的风光,写得清新自然,风韵翩翩。

诗人游湖,是在早春时节,燕子的回归,象征着春天的来临,诗人春游,巧遇衔泥燕子,春天来临的喜悦油然而生。

首句一问,问得极好,疑问的语气中表达了当时惊讶和喜悦的心情。

桃花倒映水中,波光荡漾,岸上水中的花枝连成一片,远远望去,仿佛蘸水而开。

诗人在漫长的湖堤上游春,许许多多动人的景色迎面而来。

雨后水涨,小桥淹没,称心快意的游春遇到了阻碍,情绪低落之时,柳荫深处,悠悠撑出一只小船,霎时,春游兴致更浓。

诗中的“断桥”和象征手法的运用自然成为解读本诗的关键。

诗歌的表情达意,常常借助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表现手法。

例如杜甫《登高》诗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萧萧”描绘出秋天落叶的声音,“滚滚”形象地写出了长江的波涛汹涌,这就是写景中叠音描状的作用。

杜甫的《蜀相》是一首颂扬诸葛亮的诗: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夜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首联中的“寻”字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思慕之情;颔联看似写景,实际上也是抒情,尽管阶下有碧绿的春草,树上有黄鹂鸣叫,然而“人去楼空”,令人遗憾;颈联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高度赞扬了他的伟大功绩;尾联流露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极度惋惜和悲痛之情。

全诗感情深沉,极具感染力。

诗歌中有时也需要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譬如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前两句直书其事,后两句议论、理由事发,情由理出,二者密切关联,流露出手足相残的不满情绪。

诗歌贵形象含蓄,特别讲究笔法、技巧的运用。

譬如陪衬和反衬常为诗人所用,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描写杨贵妃的美: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就是用皇宫的所有美女作陪衬,来烘托杨贵妃的美丽,是一种以美衬美的笔法。

而王籍的名句“蝉噪林语静,鸟鸣山更幽”(《入若耶溪》),用“蝉噪”“鸟鸣”来反衬“林愈静”“山更幽”,以动衬静静更静。

对比的手法也常用于诗歌创作之中,如梅尧臣《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磷居大厦。

”写烧瓦工人把门前土都陶完了,可是自己居住的屋子连一片瓦也没有;剥削者两手不沾泥,却住在盖着鳞鳞瓦片的高楼大厦里面,这就形象地揭露了贫富的阶级对立。

含蓄的笔法,可以使诗作表达的情更深,意更重,味更浓。

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孟浩然乘舟远去,而送行的作者却久久不肯回转,伫立目送,直到船帆消逝在遥远的天际。

这里借形象的图景表达了诗人与孟浩然深挚的感情。

诗歌的含蓄,往往在于不直截了当地说出,有时甚至采取曲笔的形式。

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从字面看,此诗似乎在指责酒家卖唱的歌女,实际上诗人抨击的对象却是征歌买笑、寻欢作乐的达官贵人,因为商女所唱,正是达官所点。

看不到这一特殊的笔法,就难免会错怪那些原本值得同情的“商女”们了。

 

5.解读诗意、比较异同

比较异同是将几首诗歌并列一起加以比较,从诗的意境、情调、思想内容、艺术技巧等方面,进行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赏析,并总结出它们某一方面的异同点。

比较异同必须建立在读懂诗意的基础上,据此,才可以明辨它们的异同或优劣高下。

比较诗歌的异同,要求鉴赏者应具有较深厚的文学积淀和文学素养,这样才能确切地做出审美判断。

如比较朱余庆的《近试上张水部》和张籍的《酬朱余庆》两首诗的异同: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眉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越女新妆出境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朱余庆平时很得水部侍郎张籍的赏识,临考前他用夫妻爱情比拟师生关系的手法写下此诗,来征求张籍的意见,而张籍则以酬诗的方式作了回答。

只有了解了作者所用的手法,了解了新妇翌日清晨拜见公婆的古代风俗,才能读懂诗意,才不至于曲解附会,走入误区。

这两首诗的相同点:

这两首七言绝句都继承了我国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均采用了“比”这种传统的表现手法。

《近试上张水部》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以公婆比主考。

诗人的比拟来源于现实,颇有生活情趣,可谓技巧精妙,一箭双雕。

《酬朱余庆》把朱余庆比作采菱姑娘,相貌既美,歌喉又好,因此,必然受到人们的赞赏。

诗人又分别以“齐纨”“菱歌”比他人的平庸作品和朱余庆的优秀之作,借此来打消朱余庆的重重顾虑。

不同点:

《近试上张水部》含蓄地表达了作为应试举子在考试前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心情。

《酬朱庆余》热情地赞扬了朱庆余的才学,同时巧妙地暗示他不必为考试担心。

朱余庆的赠诗写得好,张籍的酬诗也答得妙,两首诗珠联璧合,一直传为诗坛佳话。

 

6.分析诗眼、领会精要

中国古代诗歌,讲究用极少的文字,在极小的篇幅里表现尽可能多的内容,这就决定了诗歌要特别讲究语言的凝炼,讲究一字传神,于是有了“诗眼”之说。

诗眼乃是诗词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也是鉴赏者窥探诗歌思想内容的窗口。

抓住诗眼便可知晓、理顺诗词的情感脉络,进而把握诗词的主旨、进入意境、体会情感、探究艺术技巧。

读诗要特别注意“诗眼”,以求正确理解它所蕴含的情思。

比如林逋《山园小梅》中有“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诗,“疏影”描绘出了梅花稀疏之貌,“暗香”飘出了梅花清幽的芬芳。

梅影疏淡,幽香缕缕,此点睛之笔,使梅花神态活灵活现。

一首诗的题目,有时也是这首诗的诗眼所在,阅读时须认真领会,可以按照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抒情等顺序,合情合理地审视、联想,往往容易把握诗歌的精要。

7.评价思想、把握观点

历代诗人经过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对现实地真切体验、对未来地虚拟构想,他们将心中所得付诸笔端:

或指点江山,直陈时弊;或咏史抒怀、评点人事;或借关河风物寄托家国愁思。

英雄豪杰的千古功业,戍边将士的爱国情怀,统治阶级的荒淫无道,离人怨女的乡愁别恨,这一切都在他们的诗作中得以一一展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凉州词》)

——表现出戍边将士超越功利、勇于献身的英雄气概,热爱军旅生涯的阳刚之美和浪漫情怀。

泽国江山入战图,

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

一将功成万骨枯。

(曹松《己亥岁》)

——表现出诗人对“生民”流离失所,“樵苏”之乐不可复得的深切婉惜,对帝王好战、穷兵黩武,将军封侯、滥事杀伐的强烈憎恶

岭外音书断,

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切,

不敢问来人。

(宋之问《渡汉江》)

——此诗借“人物”心理上对时间的感受,准确形象地写出“千里漂泊,私返家乡,既怕身份暴露,又怕家中变故”的脆弱矛盾的复杂心态。

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狱中题壁》)

——这首生命的绝唱,把救国的希望托付给幸存的战友,而自己却以豪迈的气概迎接死亡。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浣溪沙》)

——词人以理节情,感物兴怀中融入对人生的哲理性思索,深挚而又自然地表现出悼春惜春、慨叹年华飞逝的绵邈心绪。

   这些诗作凭依作者丰富的生命阅历,表现出了深刻的思想内涵以及鲜明的政治观点和人生态度。

通过鉴赏实践我们认识到:

绝美的诗篇,是绝美思想的结晶,是引领读者精神升华的智慧源泉。

杰出的诗人,必然是杰出的思想家,杰出的诗作,必然出于杰出的思想家之手,思想一贫如洗的人,绝不可能写出富有智慧和思想的伟大诗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