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word表格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843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0.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word表格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word表格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word表格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word表格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word表格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word表格版.docx

《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word表格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word表格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word表格版.docx

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word表格版

2019年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word表格版)

课题

古诗词三首 

课型

讲读课文 

授课

时间

2课时 

教学

目标

1.识记本课3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词。

2.进一步了解诗词的有关知识。

3.借助字典和课本注释理解诗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词的意思。

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热爱自然、歌颂自然的情怀,感受自然的美好。

教学

重点

 1.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爱恋之情;

2.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教学

难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体会诗人的丰富情感。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识3个生字,正确朗读诗词。

2.了解诗词的作者。

3.学习古诗《宿建德江》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理解诗句大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分钟

一、激发情感,谈话导入。

我们的祖国有巍峨的群山,有浩瀚的江海,有无边的森林,有起伏的稻田。

唐诗宋词中,就有许多是描写山水风景的。

如王之涣《凉州词》中的诗句: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白居易《忆江南》中的诗句: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还有李白《望庐山瀑布》中的诗句: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今天,我们将学习新课《古诗词三首》。

(板书课题:

古诗词三首)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导入新课。

使学生集中精力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新课

教学

(  )分钟

二、品读古诗,认识作者。

1.认识生字:

德、鹊、蝉、稻。

学会正确读写。

2.认识诗歌的作者,简介。

【出示课件2】

 孟浩然,唐代诗人。

汉族,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的词属于豪放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他的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3.读出节奏。

学生先自读,教师指导:

【出示课件3】并板书: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通过查字典,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词语的意思,想想这首诗大体写什么。

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小组讨论。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再读古诗,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可以与同学合作。

2.汇报:

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出示课件4】

 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

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诗境,悟其感情。

1.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发言,把想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诗中虽只有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写得淋漓尽致。

5.自由读诗,要求带着和诗人一样的感情朗读。

6.练习背诵。

五、总结学法,自学新诗。

1.总结学习方法:

【出示课件5】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

(板书:

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

2.用总结的学习方法尝试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学生按步骤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出示课件6】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六、检查回馈,点拨指导。

1.指名学生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2.再读全诗,你觉得哪个词用得好?

你能准确地感受全诗的意境吗?

3.学生回答,教师指导,感悟遣词用句的技巧:

(1)诗中把“乌云”比作“翻墨”,即打翻的墨汁,形象逼真。

(2)用“跳珠”形容雨点,有声有色。

(3)一个“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一个“跳”字,一个“乱”字,写出了暴雨之大,雨点之急。

“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

4.提问后,明确:

这首诗的大意是:

黑色的云像打翻的墨水还没来得及把山遮住,白色雨点就像珍珠一样乱跳,蹦入船中。

忽然一阵卷地而来的大风把云和雨吹散了,望湖楼下的湖面平静得好似蓝天。

七、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感情朗读,将学生引入情境,直面美景,从而入情入境,熟读成诵,水到渠成。

 

 

 

学生自读后教师指导,并出示课件,使学生能够把握准诗词的节奏,正确朗读诗歌,同时,这也是正确理解诗词的第一步。

 

在读的基础上再通过看注释、查字典等手段来理解诗句,可以锻炼学生自学古诗词的能力。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合作的结果说出诗句的意思后,教师出示课件,既可以纠正学生理解上的错误,又可以为学生正确表达提供范例。

 

读准、读通、读懂古诗,是古诗教学最基本的要求。

作为高年级的古诗教学,一定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学习,学会学古诗的方法。

 

品味词语的精妙是学习古诗的难点,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领悟作者用词的精妙,体会古诗的巧妙,更一步加深了对古诗的欣赏。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把诗歌补充完整,再把新补充的句子意思写出来。

1.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

,②江清月近人。

2.写出所填诗句的意思。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认真朗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回答问题。

(1)诗中前两句中的“未遮山”“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雨下得很急,乌云还没有完全遮住天空,白花花的雨点便好似珍珠一般乱蹦乱跳地蹿入船中的情景。

(2)诗中的“翻墨”“水如天”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中,诗人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骤雨初晴、风云变幻的西湖景象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①傍晚时分漂泊的旅客又增添了几许忧愁。

②空旷的原野里,低垂的天幕比树还低。

二、

(1)跳珠 乱入船

(2)翻墨:

像墨汁一样的黑云在天上翻卷。

水如天:

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连成一片。

三、时间顺序:

观察从黑云翻墨到急雨骤降再到雨后初晴。

(或空间顺序:

视线从天空、远山至雨珠、船头再到登楼望湖。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

背诵课文。

2.帮助学生理解词句的意思,想象词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具

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分钟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大家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清平乐·村居》吗?

再来背诵一遍吧。

2.出示《清平乐·村居》。

【出示课件8】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3.同学们,你们记得这首词是谁写的吗?

(辛弃疾)这节课我们就学习他的另一首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板书课题: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温故知新,导入课题。

新课

教学

(  )分钟

二、思考质疑,解读课题。

1.齐读课题,指名读课题。

2.读了题目,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3.课题有两部分,第一部分“西江月”是词牌名,我们学过的词还有哪些词牌名?

后一部分是题目,从题目中你读懂了什么?

(这是一首词,“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

时间:

夜里。

地点:

黄沙道。

事情:

行。

4、说说题目的意思。

(夜间行走在黄沙岭的道路上。

三、初读词作,初步感悟

(一)多种形式朗读,边读边悟。

1.自己放声读一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读通,读顺。

2.指名朗读,并让学生做出相应的评价,教师随机引导学生读出这首诗的节奏。

(读词的时候如果能稍加停顿,那就能读出节奏,读出味道。

【出示课件9】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3.课件出示配乐范读。

4.女生男生赛读。

5.全班齐读,边读边想:

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夜晚?

就在这样的夜晚,作者看着,听着,闻着,还想着……那么,他到底看见了什么?

听见了什么?

又闻到什么?

从而又想到了什么呢?

(二)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1.默读课文,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指名说说词语的意思。

教师指导:

惊鹊:

鹊儿被惊醒。

鸣蝉:

蝉儿鸣叫。

社:

社庙。

溪桥:

溪上的小桥。

3.指名说已弄懂的句子的意思。

4.“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指名说“谁听取蛙声一片?

”又是谁“稻花香里说丰年”?

(2)讨论:

这句话该如何解释?

5.试着把意思连起来说一遍。

【出示课件10】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往日的茅屋小店还在土地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四、合作探究,反馈交流。

(一)全班交流,自由读词,思考下列问题:

【出示课件11】

1.你从词中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什么?

闻到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

2.词中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

3.词中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由“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这句词,你想到了哪一句有名的诗?

(二)学生汇报,教师引导。

1.听到了风的声音,蝉和青蛙的叫声。

看到了明月、惊鹊、风吹稻田、天外疏星。

想到了农民丰收时的情景。

(板书:

看明月,惊鹊听清风,鸣蝉,蛙声闻稻花香想说丰年)

2.描写的是夏季的景象。

3.流露出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的思想感情。

(板书:

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

4.我想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诗。

 

 

解读课题有利于整体感知这首词的大体内容,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突破本课理解上的重点。

 

 

 

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词的意境,锻炼学生的写作及表达能力。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  )分钟

 五、拓展延伸,写话练习。

【出示课件12】想象这首词的画面。

1.配乐写话。

此时此刻,你的脑海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请用简单的文字进行描述。

2.画面取名:

给自己的文字取一个美丽的名字。

3.集体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