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教案克拉玛依高级中学任小芸.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842684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97 大小:110.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沁园春长沙》教案克拉玛依高级中学任小芸.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7页
《沁园春长沙》教案克拉玛依高级中学任小芸.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7页
《沁园春长沙》教案克拉玛依高级中学任小芸.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7页
《沁园春长沙》教案克拉玛依高级中学任小芸.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7页
《沁园春长沙》教案克拉玛依高级中学任小芸.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沁园春长沙》教案克拉玛依高级中学任小芸.docx

《《沁园春长沙》教案克拉玛依高级中学任小芸.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沁园春长沙》教案克拉玛依高级中学任小芸.docx(9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沁园春长沙》教案克拉玛依高级中学任小芸.docx

《沁园春长沙》教案克拉玛依高级中学任小芸

《沁园春.长沙》教案

克拉玛依高级中学任小芸

[教学目标]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分析与联想,实现“披文——及物——物我合一”的教学目的。

让学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的看法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方法,并且能够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难点]

  一、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重、难点)

  二、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重点)

  三、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难点)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立志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如果你只是沙滩中的一粒沙,那你不能苛求别人注意你,认可你,如果要别人认可你,那你就想办法先让自己变成一颗珍珠。

二、毛泽东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不但是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而且堪称杰出的文学家、诗人。

他的诗词,风格豪迈,气势磅礴,描绘出中国革命的壮丽图景,表现了一代伟大革命家的崇高情怀。

三、引入意象概念

秋天,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受:

(幻灯片一)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李清照在词中流露了怎样的情感?

古来文人写秋景,总有“悲秋”情绪,李清照便在此类。

本词中,词人描绘了一幅西风瘦菊、佳节冷落、佳人对花兴叹、怜花自怜的图画,抒发了词人悲秋伤别的愁苦之情。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曹操《短歌行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曹雪芹《红楼梦》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柳永《雨霖铃》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从这些诗句我们可以看出古代文人常常把“秋”与“悲”联系在一起。

那我们来看一下,毛泽东笔下的秋景是怎样的?

又展现了他怎能样的情怀呢?

让我们一起欣赏毛泽东的这首词《沁园春·长沙》。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同样是面对秋天,诗人看到的不是悲伤,不是灰暗,感受到的不是低沉,不是凄凉,而是绚丽多姿,充满生机。

为什么面对同样的景,作者却能看到别人所无法看到的景,体会到别人所不能体会到的情怀?

从诗中找到答案回答?

诗人胸怀祖国、胸怀民族,并以振兴国家,解民倒悬为己任,正是这样博大的胸怀才让他看到了祖国河山的壮丽。

也就是说,诗人能看到什么样的景与他心中的情是有着直接的关系的.

古人讲:

“凡景语皆情语”,试通俗的解释之

解决一个概念:

意象

“意象”不是单纯的“物象”,景物,而是带着作者主观感情的景,深深的打上了作者的情感的烙印,体现着作者的喜怒哀乐,甚至体现着作者的性格个性和人物品格。

练习

看例子体会以下诗歌“意象”,所体现的人物内心感情或性格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忧国伤己)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轻快明净)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少年壮志)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豪放开朗)

四、总结本课所学内容:

读诗,尤其是读古诗,一定要抓住诗中“景”与“情”的关系去分析,理解。

雄奇壮丽之景多半体现人物的豪迈,小桥流水之景多半体现的是人的安闲,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理解古诗词。

一、一读正字音:

课文注解补充:

沁园春(qìn)峥嵘(zhēng róng)  寥 廓(liáo kuò)

       怅:

(chàng)携:

(xié)稠:

(chóu)

明节奏:

本环节分为五个步骤,要求学生两人为一组:

1、讨论本诗的节奏处理,用竖线将每句中需停顿的地方隔开。

2、参看老师给出的节奏提示,比较异同: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对于

二、研习全文

  思考:

毛泽东笔下的秋景是什么样的景象?

请用一个词语概括。

词人又是如何描绘这幅秋景图的呢?

为什么他与古人悲秋的风格不同呢?

答:

生机勃勃

阅读《沁园春•长沙》上阕,回答问题

1.从这阕词中选出四个动词,标出这阕词写景抒情的思路走向:

 立-------看---------怅------------问

 课文分析角度景状态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2、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绿色给人以活力

  (百)舸——(争)流竞争给人以动力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要点:

“击”透出猛、劲:

“翔”突出轻、快。

这远比用“飞”与“游”好得多。

  练习一:

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动词,并说明理由。

  虎——深山,鱼——潭底,驼——大漠,雁——长空

  奔击行啸翔游鸣走排藏

  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如画;近看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船只争相行驶。

仰视,雄鹰在天空中展翅高飞;俯看,鱼儿在江水中轻快地畅游。

宇宙中的万物都在秋天里生气勃勃地自由舒展,蓬勃生长。

这与一个人的气度、胸怀、性格、身份等有关。

毛泽东与众不同。

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怀,崇高的风范,有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气势磅礴,充满豪情,笔下的秋景也绚丽多姿,充满生机。

3上阕:

写景,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下阕:

通过回忆往昔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而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

壮志豪情。

三、重点提示:

1、把握词的脉络结构:

写景--抒情--记事--言志。

2、把握词的主题思想:

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3、把握词的语言特色:

既形象又凝练,如:

染、击、翔、粪土等。

4、把握词的朗读节奏:

欣喜--深沉--激昂

四、介绍词的发展及《沁园春》词牌:

1、词:

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

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2、词牌:

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均有各自不同的规格。

如按词的字数多少,一般可分为小令(约50字以下)、中调(约百字以下)、长调(百字以上),如《沁园春》共114字,属长调。

3、沁园春:

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

《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字数相同,相应位置的结构相似,韵脚相同。

五、诗词赏析:

采桑子。

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写的一首诗,表露了诗人与恶势力决不妥协的心志。

柳宗元是“独钓寒江”,毛泽东是“独立寒秋”,意境何其相似。

当然,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案

克拉玛依高级中学任小芸

教学目标

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戴望舒、徐志摩的简历。

2.体会两首诗在章法、韵律及其他方面的特点。

3.把握诗的意象,领会诗的象征意义。

德育渗透目标:

热爱自然,热爱生活,保护生活中的美。

重点、难点:

戴望舒、徐志摩都是为现代诗歌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的诗人。

他们的生活道路各不相同,诗歌创作的追求也各自有别,诗歌的风格也有所不同,这为学习二人的诗歌带来一定的困难。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到阴雨的天气,天是湿漉漉的,地是湿漉漉的,让我们的心情不由得也有几分湿漉漉的。

雨总是带给我们一些莫名的忧郁、无可名状的哀伤,但这种微妙的情绪又很难准确把握,用语言传神地表达,“雨巷诗人”戴望舒非常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雨巷>>。

二作者介绍

戴望舒,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1905年出生于杭州。

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

1933年8月出版了《望舒草》1948年出版了《灾难岁月》一生留下了诗篇92首。

《雨巷》写于1928年,是诗人前期的代表作,这是一首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朦胧美的象征诗。

这首诗发表后,戴望舒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

三、指导诵读全诗,双向研读:

(一)诗歌朗读

指导:

语速舒缓,语调低沉。

  

(二)自主研读:

1、读完这首诗,你的感受和体验到的作者的感情是什么?

  明确:

孤独,寂寞,凄凉,痛苦,忧伤,彷徨等(感情基调)

  2、作者使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准确的表现了他的忧伤,让我们产生共鸣。

(我们为什么会感觉到这首诗很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呢?

  示例:

(1)用了大量很浓的带有情绪色彩的双音词,如寂寥、愁怨、冷清、太息、凄婉、颓圮,忧愁等借以表达诗人朦胧而又感伤的诗情。

(2)创造了几个重要的意象。

诗歌就是依靠意象来传达思想感情的。

诗打动了我们,正是这首诗的意象打动了我们。

  归纳重要意象:

雨巷、丁香、油纸伞、篱墙、我、姑娘。

这六个意象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背景道具,一类是人物形象。

雨巷:

这是由“雨”和“巷”两个意象构成的。

雨是细雨: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细雨迷蒙,天色阴沉就易产生伤感。

小巷狭窄破旧,阴暗潮湿,青砖灰瓦青石路面,色调阴冷。

这是一条空巷,而且残破。

有“颓圮的篱墙”。

这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

迷蒙的细雨笼着狭窄破旧的小巷,再加上让人怀旧的具有隐蔽和遮挡作用的油纸伞,颓圮的篱墙,这几个意象构成了一个阴冷迷蒙破败空寂的背景,给人的心理体验是冷漠、凄清、又惆怅。

我:

孤身一人,彳亍着,心事重重,是一个孤独寂寞的独行者,也是一个追求者。

3.为什么作者要选用丁香这个意象呢?

丁香一样的姑娘会是个什麽样子的姑娘呢?

明确:

应该是一个纤弱的、优雅的、楚楚动人的、惹人爱怜的小家碧玉。

应该是忧郁的,你只要多看一眼就忍不住被吸引的姑娘。

同学的描述很形象生动,这样一个动人的姑娘,我们忍不住都想看一看她那俏丽的脸庞,看一看她到底长什麽模样呢?

我们看不到,就连诗中的我也看不到。

因为,姑娘打着一把油纸伞。

我想请同学们注意这把油纸伞。

(板书:

油纸伞)大家最早听说油纸伞是在哪个故事里?

《白蛇传》。

油纸伞出现在白娘子初遇许仙的旖旎传说里,出现在丹青绘就的江南烟雨中,出现在少女玲珑的舞蹈中,也出现在歌曲动听的旋律中,不知不觉当中,油纸伞已经定格为美的背景、美的点缀。

现在,这把油纸伞出现在丁香姑娘的肩头,我们单只看到伞,已经觉得它很美,那麽它点缀的姑娘呢?

  明确:

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

《雨巷》中写“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源于南唐中主李璟词《浣溪沙》: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商隐有诗: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独自愁。

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

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

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

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

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

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

作者用雨巷、丁香这几个典型的意象,准确的传达出了“忧伤”这种典型情绪。

在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重要的一个意象,雨巷、油纸伞、丁香等意象都是为了表现女子的形象而服务的。

那么诗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象征着什么?

明确:

诗中的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的一个姑娘,但这个姑娘同时又带着淡淡的忧愁,正如作者所说的“丁香一样的忧愁”她的心境和“我”的心境有相同的地方,仿佛是“我”的影子。

作者希望她能找到出路,同时希望自己也能找到出路,但是连这最后的一点希望也消失了。

“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

而“我”仍旧彷徨在这雨巷,仍旧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般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诗人将丁香般的姑娘写得那般清雅,凄美、飘渺、哀怨,使这个雨巷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

《雨巷》是诗人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诗人把美好生活虚拟成了丁香般的姑娘。

诗人明明看到了她,却又无法走近她,象梦一样来,又象梦一样地飘逝。

4、为什么戴望舒这么忧伤?

(1)痛苦的心境:

原因是作者痛苦的初恋。

在爱情上,戴望舒第一次的恋爱在1927年,后来失败了。

(2)黑暗的现实:

27年的白色恐怖,使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

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

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

《雨巷》也可以是一部分进步青年的这种心境的反映。

那个时期写出了《荷塘月色》的朱自清也是例证。

“雨巷”意象正是作者心理现实和社会现实的象征,也是一切苦闷的象征。

对于美好的东西,我们都想得到,当我们得不到的时候,自然会痛苦失落。

《雨巷》的成功正在于戴望舒写出了我们每个人都曾经体验过的一种感情,那就是“忧伤”。

诗歌把诗人的感觉就是这样传输给我们,使我们产生了共鸣。

现在,让我们带着诗人传递给我们的忧伤,走进那条细雨迷蒙的小巷中,也去体验一下在细雨迷蒙的小巷中彳亍独行的妙处。

四、拓展训练:

  分别从“我”“丁香姑娘”的角度,运用第一人称、散文的形式、诗的语言,复述“我和丁香姑娘”之间的故事梗概。

注意:

综合运用环境、景物、动作、肖像、心理等描写方式,字数不超过200字。

示例:

1、“我”:

我在一个阴雨天,撑一把油纸伞,彳亍着,巷子阴暗而悠长,我的心情也被淋得湿漉漉的。

我的心在期待着,期待着一位丁香一般的姑娘走来。

奇迹竟然发生了,她出现在巷子的另一头,也撑着一把油纸伞,穿着紫色的长裙,轻轻而来,如同一个紫丁香般的梦。

这姑娘似乎给这寂寥的雨巷注入了生机,“我”似乎忽然抓住了希望。

然而,她只是飘过了我的身边,一个照面间,只投出了“太息般的眼光”,又静静地隐去。

消了颜色,散了芬芳,眼光也没留住。

我感到冷漠、凄清、又惆怅。

2、“丁香姑娘”:

我在一个阴雨天,撑一把油纸伞,彳亍着,巷子阴暗而悠长,我的心情也被淋得湿漉漉的。

我心里想着,或许会遇到一个着青色长衫的男子,戴着细黑边眼镜,高挑而又清俊。

行在清冷的巷子里,渐渐有一种孤寂从心底升起,我望着巷子的另一头,他竟然来了,正是我想象的样子,看上去他是那样的忧愁,也许他只是想遇着一位宁静、美丽、多愁的女子,在相错的刹那,读她哀怨的眼神;相错之后,读她轻甩的发梢。

然后,以他多情的心灵作一篇淡紫色的诗章,登在某一报刊的某一个角落给那个不知名的女子,也送给自己一份凄美的灵感。

如果不是这样,我走过他的身边的时候,他怎么沉静得如同一粒水滴。

四、小结:

我们怀念戴望舒,不仅仅为他的诗,也为他的寂寞、他的幽怨、他的智慧。

刚才我们虚拟了当时的情景,希望有一天,我们也能真的撑着油纸伞,在一条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里,去亲身体验和领悟他的忧郁和伤情。

再别康桥

一。

导语: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

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

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

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

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

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中学与郁达夫同班。

1916年考入北京笱В⒂谕暧Ω该肽杲?

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

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

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

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

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

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

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他的不少诗作,神秘、膘胧、感伤、颓废的倾向明显,但也不乏语言清新、比喻贴切,具有轻柔明丽风格的佳作。

选自《猛虎集》的《再别康桥》就以音节和谐、意境优美,备受读者们的青睐。

1931年11月19日,他搭“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到北京,在距济南50里的党家庄,忽遇大雾,飞机触山着火,不幸遇难。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别康桥》中的诗句竟成了他的语。

他真的化作一片“云彩”,时年仅36岁。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三。

播放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老师指导朗读。

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四。

整体鉴赏《再别康桥》。

(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这首诗歌)

(一)提示:

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

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李白的《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启发:

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

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

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是我们要重点赏析的部分。

(二)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提问:

1。

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

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2。

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串讲诗句

A、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第1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

第2节,写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第3节,写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第4节,写榆树下的青潭。

诗人融情人景,将留恋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

第5节,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

他幻想着撑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寻他“彩虹似的梦”,“向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

第6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

悄悄吹奏别离的签萧,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

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

第7节,跟开头呼应。

“云彩”本来是不能带走的,然而诗人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

这种夸张手法,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

这里,节奏相同,但以词句的变换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

至此,诗人把对康桥的“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轻轻”、“悄悄”中表现了出来。

B、第一节:

借代第二节:

暗喻第三节:

拟人第四节:

移就、夸张

第五节:

照应开头第六节:

暗喻、拟人、移情第八节:

重叠复唱

C、寄托情感寻求解脱的诗歌有个共同的抒情特点,其抒情结构大体表现为:

“物我相对”→“物我相融”→“物我相对”。

读者在诗的开头往往能看到一个清晰的抒情主体,因某种现实原因而面对着一个或物象或情境的客体。

然后,因出神于这些物象或情境,使抒情主体融于客体中,或神与物游,或物我皆忘。

当神游或忘我到达极致后,不能继续维持这种物我和谐时,抒情主体会幡然回到与客体的相对之中。

这种抒情结构常常被诗人用来表达失意之后的虚幻寄托、抑郁萦怀的短暂解脱。

D、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

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

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

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

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

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

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

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

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

(三)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

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1、形式:

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建筑美

明确:

首句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

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

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

已毋须赘言。

既然在康桥涅槃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

——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

2、语言:

节奏感旋律美弹跳性——音乐美

明确:

这首诗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

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6。

7字(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

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

诗的第一旋律上带着细微的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业技术培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