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和谐之心建和谐社会.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836462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塑和谐之心建和谐社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塑和谐之心建和谐社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塑和谐之心建和谐社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塑和谐之心建和谐社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塑和谐之心建和谐社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塑和谐之心建和谐社会.docx

《塑和谐之心建和谐社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塑和谐之心建和谐社会.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塑和谐之心建和谐社会.docx

塑和谐之心建和谐社会

塑和谐之心建社会和谐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

和谐,作为一种人类理想和社会状态,它的构建和实现,无疑离不开每一个社会成员的主动参与和积极努力。

从和谐的本质内涵和时代要求看,和谐对于社会而言,主要表现为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和谐;而对于每个人而言,和谐主要表现在内心的和谐。

  塑和谐之心,就是要努力使自己的心态、性情、品格、思维、思想等内在诸方面协调起来、平衡起来,也就是秉持和谐理念,坚持和谐思想,养成和谐思维,崇尚和谐精神,保持和谐心态,掌握和谐方法。

这种"看不见的和谐",是和谐的最高境界。

唯有人人心态和谐,方有整个社会的和谐。

就人与人的相处而言,和谐之心应该表现为团结之心。

团结是古往今来和谐的最直观最根本表现。

可以说,团结即和谐,没有团结就没有和谐可言。

团结出凝聚力,团结出战斗力。

只有常抱团结之意,常怀团结之心,才能心生向心力,减少磨擦力,避免离心力。

  当然,真正的团结是坚持原则基础上的团结,是共同目标下的团结,而非以个人志趣癖好为标准的小圈子的一团和气,正所谓"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关爱他人,友善相处,和谐生焉。

爱心,自古以来就是人类和谐的最大酵母。

爱心使人温暖,使人团结,增进理解,增强合力。

我军几十年的光辉历程表明,人民军队的发展壮大,在很大程度上正是来自于官兵兄弟般的相互友爱,来自于军民鱼水般的相互帮助。

和谐以事物的差异性和联系性为前提,来自于多元性与自主性的统一。

没有矛盾、没有差异,也就没有和谐之说。

可见,要实现真正的和谐,包容的思想、包容的心态是不可或缺的。

对不同于自己的观念、言行、志趣、性情等等的宽容与共处,乃是和谐的真谛所在。

我军官兵来自五湖四海,无论是知识、思想还是个性、生活习惯等等都千差万别,要使部队成为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包容之心则是无可替代的"粘合剂"。

  古人言: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生活中总有这样一些人,或成天忿忿不平,或感慨怀才不遇,或处处斤斤计较,或遇事患得患失,这些人的心态之所以如此偏颇、失衡,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总以自我为中心,以私利为目标,在自我与社会的天平上,总是想着从社会得到什么,而很少想自己应该给社会奉献什么。

校正这种失衡心态的有效良方,就是培植一颗感恩之心,时时牢记社会给予自己的关爱,常常想到他人给予自己的恩惠,从而滋生报答社会、报答他人之情,激发牺牲奉献精神、助人为乐情怀。

一个怀抱感恩之心的人,必定是一个和蔼善良的人;一个涌动感恩之情的社会,必定是一个温馨和谐的社会。

来源:

《解放军报》

(学习贯彻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在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中促进社会和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

以改革促进和谐,要求进一步坚定改革的信心和决心,毫不动摇地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突出工作重点,分清轻重缓急,同时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以发展巩固和谐,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以稳定保障和谐,要求认真研究新形势下维护稳定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完善社会管理体制。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活力的社会,也是安定团结的社会。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切实贯彻这一原则,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大意义。

  以改革促进和谐

  改革开放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

社会主义要保持强大生命力,就必须通过改革不断完善自己。

回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程,我们正是通过改革,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形成了社会总体和谐的良好局面。

但也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任务艰巨而繁重。

解决好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以改革促进和谐,要求我们进一步深化改革。

  进一步坚定改革的信心和决心。

改革的深入推进,必然会涉及许多利益的调整。

这不仅会使过去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凸显出来,而且会带来新的矛盾和问题。

但是,改革不能因此而退却。

必须进一步坚定改革的信心和决心,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应深刻认识到,只有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才能促进生产力进一步发展,有效解决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只有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才能建立健全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保障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只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才能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只有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社会管理,才能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保障社会安定有序。

  毫不动摇地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当前,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也就是要坚持把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紧密结合,更好地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应注重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协调性。

改革措施要兼顾不同群体的利益,认真考虑每项改革措施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把握好改革措施出台的时机和节奏,努力实现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管理体制等改革相协调,宏观改革与微观改革相协调,城市改革与农村改革相协调。

  突出工作重点,分清轻重缓急。

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正确把握形势、科学确定任务、妥善安排步骤,稳步务实地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

当前,尤其要以提高竞争力和控制力为重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加快行政管理、投资、财税体制等改革,以完善金融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优化金融结构为重点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以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为目标加快社会领域体制改革。

  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

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调动和保护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应进一步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同时采取切实措施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以发展巩固和谐

  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

在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民生活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社会难以达到真正的和谐。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

"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

同时,注重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诸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基础。

只有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创造更加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才能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为此,必须建立健全保障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形成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保障,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切实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确保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发展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因此,以发展巩固和谐,要求摒弃那种"见物不见人"的发展模式,改变单纯追求GDP增长的观念和做法,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通过发展让人民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事业互为条件、相辅相成,既有各自的发展规律,又彼此紧密相连。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协调推进。

通过经济建设,创造更多的社会物质财富,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通过政治建设,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促进政党、民族、宗教、阶层等关系的和谐;通过文化建设,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通过社会建设,大力发展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以稳定保障和谐

  始终保持社会稳定,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条极其重要的经验。

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更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前提和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逐步改善,各项事业生机勃勃,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这一切都同我们的社会始终保持稳定局面密不可分。

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人民内部矛盾出现了新的特点。

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必须把维护社会稳定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以稳定保障和谐。

  认真研究新形势下维护稳定工作的特点和规律。

维护稳定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应全面考虑政治、政策、经济、文化、社会等因素的影响,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充分考虑重大国际问题、国际事件等对社会稳定可能产生的影响,站在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的高度,以宽广的眼界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势,研究新形势下做好维护稳定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不断增强主动性和预见性。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的人民内部矛盾表现出多发多样的特点。

应深刻分析现阶段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原因,注重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的发生;积极推进改革,不断消除不利于社会稳定的体制机制性原因;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工作,及早发现可能发生的矛盾,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继续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进一步健全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工作机制,把不利于社会稳定的因素减少到最低程度。

  不断完善社会管理体制。

维护社会稳定,需要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应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其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推进社区建设,完善基层服务和管理网络;健全社会组织,增强其服务社会的功能;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有效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加强国家安全工作和国防建设,保障国家稳定安全。

和谐人生:

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

一、倡导心平气和,保持身心和谐

  和谐源自人的内心。

健康的人格,良好的心态,既关乎个人的身心和谐,也关乎社会的和谐稳定。

一个内心失调、失衡的人,一个心中充溢着焦躁、郁闷甚至仇恨的人,往往自己会同自己过不去,还会同周围环境过不去,人生是无法和谐得起来的。

心平才能气和,内和才能外顺。

保持身心和谐,要求我们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来观察世界,以平和之心思考问题,多一点理性、少一点感性,多一点睿智、少一点混沌,多一点冷静、少一点浮躁,多一点淡然、少一点痴迷,多一点大度、少一点偏执。

  1、既要保持对世界的美好憧憬,又要坦然面对世界的种种缺憾。

  有无数理由,让我们对这个世界充满希望;也有不少因素,让我们对这个世界充满忧虑。

视角不同,心态不同,观察的结果就不一样。

我们追求理想的世界,而世界往往不太理想;我们渴望完美的环境,而环境往往不尽如人意;我们常常期待一些改变,而改变总是迟迟不来。

现状与期望之间存在差距,常常无可奈何,需要一种理性平和的心态来对待,需要保持必要的容忍之心和基本的承受能力。

因为世界本来就不是随心所欲的世界,哪怕是千万年后,这个世界还会有不如人意的地方,哪能用主观想法去苛求客观现实?

我们没法选择环境,却可以选择面对环境的态度。

过分追求完美,本身就是一种不完美。

谁也不能提着自己的头发离开这个世界,用挑剔的眼光看世界,用求全责备的思路想问题,心里只有郁闷的份儿,既于事无补,又有害身心健康。

  现实中往往有这样的人,对世界存有这样那样看法,一不如意,便呼天抢地,埋三怨四,咒山骂水,习惯性地生活在一种不良情绪之中,这不是健康的心态。

社会的进步固然需要理性的批判,但这种批判是建立在心平气和的基础之上的,是具有建设性意义的冷静剖析,是破中有立、破立结合,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立"。

简单地骂骂咧咧,除了以恶劣的情绪折腾自己、传染他人外,又有多少实际意义?

  面对不如人意的现实,不必消极颓废,更不必悲观遁世,冷静、达观地面对现实,用积极的态度去改造现实,有一分心,尽一分力,总能够给这个世界增添一些亮色。

历史上的陶渊明、郑板桥等是了不起的人物,他们本是官场中人,因对名利场中的是是非非不胜其烦而拂袖而去。

潇洒固然潇洒,不过对社会进步的意义却并不见得很大。

如此缺乏承受能力,不合己意便悲观遁世,不等于在给品行和能力还不如自己的家伙腾位子吗?

拿破仑讲,掉在污水里的皇冠,洗干净也可以戴到头上。

我们不妨替陶渊明、郑板桥们这样想,哪怕是掉在污水里的乌纱,洗干净后戴到头上,并且再也不让它掉到污水中,可以做很多干干净净的事情。

保持独立人格,做点有益事情,不比消极回避更有意义吗?

还有那个伟大的屈原,一腔哀怨投汨罗,留给历史的是深深的敬意和无尽的叹息。

换个角度看,那样的无道昏君值得贤士以身相殉吗?

葬身鱼腹却无助于避免国败家亡,不能"留住青山",为黎民百姓做点更有意义的事吗?

历史不好假设,人物不好苛求。

但历史上很多的人和事都值得从不同视角来深思,我们能够从中汲取教益。

承认现实、正视现实、用建设性的精神改造现实,而不是苛求现实、咒骂现实、逃避现实,是保持良好和谐心态的正确选择,是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

时代潮流总的趋势是滚滚向前,该去的就让它去,该来的得让它来,对社会的发展进步要保持足够的信心;同时,还得保持必要的耐心,解决问题需要条件、需要时间、需要等待,急于求成、心浮气躁只会徒添烦恼;更重要的是,要下定决心,以实际行动改变这个世界,让它日臻完美起来。

  2、既要以进取之心去追求,又要以平和之心看结果。

  人生往往会有一些欲望,由此产生这样那样的追求,这是激励人奋发进取的重要源泉,也是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如果是正正当当地追求权位,完全可以理解为积极追求发挥才干,追求人生价值的升华,并非难以启齿之事。

不是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吗?

哪怕是适度地追求"酒色财气",也不可厚非。

王安石就写过这样的诗句:

"世上无酒不成礼,人间无色路人稀。

民为富财才发奋,国有朝气方生机。

"任何追求,只要符合生理规律、心理规律、社会发展规律,求之以道、循之以德,都是正当的、必需的。

  不过,追求也有两重性,它能使人奋进,也可能使人烦躁,既不可或缺,也不可失于偏执。

关键是追求要有个符合实际的定位,对追求的结果要有个平和的态度。

  国有国情,省有省情,由此下推,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情况。

"摘伸手可及的桃子",用不着努力,没什么劲头;"跳起来摘桃子",目标可及,但不努力就达不到;如果想"跳起来摘月亮",再怎么努力也只是空想。

因此,在确立个人的奋斗目标时,还是遵循"跳起来摘桃子"的原则比较好,既不给自己找无所作为的借口,也不给自己增添不必要的烦恼。

  追求的目标能不能达到,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

很多人都在追求,结果可能不一样,有的甚至是天壤之别。

这就有个心态调适的问题,作不适当的攀比,难免会"人比人,气死人"。

必须承认,人是有差别的,先天条件有差别,后天努力有差别,机遇也会有差别,怎么会有一样的人生际遇?

经常有人强调,人生而平等。

作为一种整体的目标和价值追求,不容置疑;但现实生活中,绝对平等往往不易做到。

一个人一出生就拥有的,可能是另外一个人一辈子追求也达不到的,怎么平等得了?

就是基本条件相近的人,受一些偶然性因素的影响,也会出现不同的人生轨迹。

唯物主义不相信鬼神力量对世界的主宰,但不得不承认"命运"的存在。

一些偶然性因素和必然性因素搅到一起,就可能让人生发生一些戏剧性的变化,这就是"命运"。

"命运"一点也不神秘,不承认它,本身就不能算是唯物主义,不利于对一些现象做出合乎情理的解读,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试图以激烈的手段改变多种必然和偶然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格局,势必造成现行秩序的动荡,无疑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不断地克服社会存在的弊端,按照"公平正义"的要求,使每一个社会成员尽可能平等地享有发展的机会,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方向。

作为个人,要积极地参与这个改造社会的过程,达观地看待命运,积极地改变命运,因为公平正义是坐等不来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这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作过度的反应、发过多的怨气、作不当的攀比,都只会自寻烦恼。

自己追求过,努力过,就无怨无悔。

成功了,不必神气;暂时没有成功,不必泄气;别人比你成功,不必攀比。

  在如何对待追求及其结果的问题上,中国人的心态,常常深受传统的儒、道、释思想的影响。

儒家强调入世,但过头了就难免迷于偏执;释家主张出世,不过遁世情怀容易使人消极颓废;相比之下,道家更崇尚按规律行事,无可无不可,无为无不为,追求一种淡然洒脱的境界。

我们应该善于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有益成分,弘扬积极进取的入世意识,修炼适度超脱的出世情怀,还要培养一种平和潇洒的道家风范。

入世而不走火入魔,出世而不心灰意冷,天地悠悠,顺其自然,自然而然,便作当然,烦恼、郁闷"于我何有哉?

"

3、既要看重外在的享受,又要看重内在的愉悦。

  当今时代,还是有些人有诸多烦忧。

细细分析,不少同心灵与肉体、精神与物质的关系未得到理顺有关系。

我们曾经历过那个把精神看得至高无上的时代,实践已经证明那是滑稽的。

当我们从虚幻世界转到现实天地后,事情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生产力得到长足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较好的满足,社会也在总体上进入了小康。

不过,也有遗憾,当物质成为"帝国主义"把持着的话语权时,精神受到侵蚀、污染,导致了诸如物欲横流、精神空虚之类的社会问题,一些不和谐因素出现了累积。

一些人外在的满足感越来越多了,内在的幸福感却越来越少了。

拥有了不少食品,却没多少食欲;拥有了不少娱乐,却没多少愉快;拥有了不少感官的快感,却没多少心灵的快乐;拥有了不少满足,却没多少满意。

物质带来的幸福感确实有个边际效益递减的问题,如同人需要空气一样,足够活命就行了,再多便是多余。

吃东西能够保障营养、满足口味就行了,过量就有减肥的忧虑了。

房子住得舒适宽敞当然好,但面积过大搞卫生都会成麻烦事。

贪得无厌地追逐金钱物欲和感官享受,心灵是永远也平静不下来的。

实践让我们认识到,精神不是万能的,不讲精神也是万万不能的。

  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已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实现了从突出强调物质文明建设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建设一起抓的转变。

个体的追求也应与时俱进,实现升级换代。

人的幸福生活,不能只有外在的满足,更要看重内心的快乐。

从总体上说,我们的社会已具备了这种条件,也有这方面的需要。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高官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寿,高寿不如高兴",这是一种可喜的进步。

更加注重修身养性,按科学规律合理安排生活,追求平和、理性、淡然、丰富的精神境界,从而实现心与身、灵与肉的和谐,将使越来越多的人失去的是不必要的烦恼,得到的是更高质量的幸福。

  二、坚持和以处众,促进人际和谐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从和谐的愿望出发,朝着和谐的目标迈进,努力建设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是保持身心健康的基本条件,也是成事立业的重要保障。

古往今来,不断有人在探求良好人际关系的奥秘,"劝和"是主旋律,留下了许多诸如"和为贵"、"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之类的警世格言。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更要践行和谐的处世之道,建立起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人际关系,把世界变成和和美美的家园。

  1、以大局为重,不以自我为中心。

  几个人或者一群人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个团体。

把自己融入团体之中,从大局出发想问题、办事情,总是朝着维护大局的方向努力,这是一种建设性的处世态度。

拥有这种风格的人,往往好打交道、好共事,善于建立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

  世界上也不缺少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凡事当头,个人优先。

以这种方式处世的人,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时候都是不受欢迎的,自然也就难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世界,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特色和个性,但这种特色和个性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以与他人和谐相处为原则。

你可以有你的个性,但也得考虑别人的感受;你可以快意恩仇,但不要让别人难受;你可以出类拔萃,但不必格格不入。

  历史上一些个性人物因为其个性鲜明而被人们记住了,不过有些人物的做派或许有点审美价值,却不见得有多大的实用价值;抽象地欣赏可以,具体地效仿却可能行不通。

比如那个才华横溢的李白,本是笑傲江湖的人物,却偏要去官场凑热闹,又不收敛张狂本性,喝酒、做诗一兴奋,就叫杨贵妃磨墨,要高力士脱靴。

拔高一点,讲得好听,叫做"藐视权贵";过细一想,十足的得意忘形,恃才傲物,缺乏待人接物的基本素养。

这种做人处世的风格值得商量,将心比心,哪个愿意同这样的角色打交道?

性格决定命运,难怪李白一肚子才学,却一辈子潦倒,恐怕可以从性格中找到一些原因。

  与他人相处,过分压抑自己没必要,也不能毫不在乎别人的感受,多做点换位思考。

还要把自己和他人放在大局中,寻找处理相互关系的平衡点,以诚相待,与人为善,做一个可以和睦相处的人。

  2、善于合作,不搞无原则对立。

  一个人在家里要与家庭成员打交道,在单位要与同事打交道,在社会上还要与各种不同的人打交道,学会同他人合作是一辈子的课题。

家庭要和睦,班子要团结,单位要和顺,社会要有序,都离不开友好的合作。

要合作好,关键是要用规矩来维系人际关系,使每个人都按自己角色的要求做事做人。

孔夫子强调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曾经受到猛烈的批判。

其实,必要的秩序在哪个时代都不能缺位,要变革某种秩序也要有秩序地进行。

当君主的要像个君主,当臣子的要像个臣子,做父亲的要像个父亲,做儿子的要像个儿子,很有道理。

在今天,按照社会公认的准则,当领导的当好表率,当属下的尽好职责,当父母的做出样子,当儿女的守好规矩,各安其位,各尽其责,家庭、社会不就和谐有序了吗?

  一个人应该善于同各种不同的人打交道,学会同不同风格的人合作。

在单位和社会上难免会碰到不想打交道却又不得不打交道的角色,需要宽容、忍让,需要理解、谅解,需要和而不同、不同能和。

团结好相处的人做好事情,团结不好相处的人搞好关系,在很多情况下可能是一种无可奈何却又充满智慧的选择。

  面对不同意见,既要敢于坚持己见,又不能固执己见,在沟通、对话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中庸、调和,未必不是好的选择。

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它们既有同一性,又有对立性。

盯住对立性不放,忽略同一性的存在,是斗争哲学的思维;重视同一性,寻找同一性与对立性的平衡点,发展同一性以消解对立性,是和谐哲学的思维。

抓住对立性做文章,是革命党的思维风格;防止对立,出现对立后尽量化解对立,是执政党的思维风格。

人和人相处,要的不是对立,而是对话;要的不是你衰我兴,而是双赢乃至多赢。

人类的历史充满了太多的血雨腥风,"人世难得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动不动就拳头相向,你死我活,留下了多少抚也抚不平的创伤。

历史启示人们,耐心的对话、沟通,必要的妥协、退让,并不是懦弱的表现。

我们有充足的理由,向那些充满智慧和理性的外交家们致以深深的敬意。

正是有了他们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