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制造业转移的经济学分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833824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02.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球制造业转移的经济学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全球制造业转移的经济学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全球制造业转移的经济学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全球制造业转移的经济学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全球制造业转移的经济学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球制造业转移的经济学分析.docx

《全球制造业转移的经济学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球制造业转移的经济学分析.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球制造业转移的经济学分析.docx

全球制造业转移的经济学分析

全球制造业转移的经济学分析

该报告来自美国咨询公司BCG在2014年8月发布的英文版报告TheShiftingEconomicsofGlobalManufacturing,翻译者为工业4.0研究院翻译部。

部分媒体把该文中文译为《全球制造业的经济大挪移》。

引言

过去三十年,美国经济处于较好的阶段,大致分歧的世界观影响着制造企业的投资和采购决策。

拉丁美洲、东欧和亚洲大部分地区都被看作低成本地区,而美国、西欧和日本则被看作高成本地区。

但这种世界观现在似乎已经过时了。

工资、生产率、能源成本、货币价值和其他因素年复一年地的细微变化悄悄地但也极大地影响了“全球制造业成本竞争力”图谱。

新图谱包含了低成本经济体、高成本经济体和大量处于两者之间的经济体形成的错综复杂的局面。

例如,相对成本的变化令人吃惊。

十年前谁会想到巴西现在成为制造业成本最高的经济体之一或者墨西哥的制造业成本会低于中国?

虽然伦敦仍然是全球生活和旅游价格水平最高的地方,但英国已经成为西欧制造业成本最低的经济体。

俄罗斯和东欧的制造业成本则上升到与美国几乎等同的水平(见图1)。

注:

该指数只反映四类直接生产生产成本。

原材料投入和机器工具折旧等其他成本不另作区分。

成本结构在根据所有产业加权平均计算。

已根据生产率作相应调整。

为了了解全球制造业的经济转移,波士顿咨询公司对全球前25位领先出口经济体作了四个重要方面的分析:

制造业工资、劳动力生产率、能源成本和汇率。

这前25位出口经济体占全球工业制成品出口接近90%。

新的波士顿咨询公司全球制造业成本竞争力指数显示这些经济体的制造业相对成本发生了变化,这促使很多企业重新思考过去几十年对采购战略的假设以及未来发展生产能力的地点选择。

为了辨别和比较相对成本的变化,我们分析了2004年和2014年的数据。

这项评估是我们持续研究全球制造经济转移的系列成果之一。

在制定指数的过程中,我们观察到成本竞争力在多个经济体有所提高,而另一些经济体则相对下降。

通过这个指数,我们发现了制造业成本竞争力变化的四种显著模式(见图2)。

它们包括:

图2:

全球制造业成本竞争力指数中大部分经济体可划分为下列四种显著变化模式

面临压力

过去制造业成本低的经济体,由于各种原因竞争力削弱

巴西、中国、捷克共和国、波兰、俄罗斯

继续削弱

过去制造业成本高的经济体,由于生产率低增长和能源成本提高,竞争力继续削弱

澳大利亚、比利时、法国、意大利、瑞典、瑞士

保持稳定

这些经济体与全球领先者的相对竞争力保持大致稳定

印度、印度尼西亚、荷兰、英国

全球新星

由于工资适度增长、生产率持续提高、汇率稳定和能源成本有优势,相比其他经济体竞争力提高

墨西哥、美国

来源:

波士顿咨询公司分析

》面临压力:

过去一直被认为是低成本制造业基地的几个经济体由于多项因素结合,自2004年来面临着成本优势大幅减弱的压力。

例如:

据估计,中国相对美国的工厂制造业成本优势已经减弱到5%以下;巴西的制造业成本高于西欧;波兰、捷克共和国和俄罗斯的成本竞争力也相对减弱,目前它们的制造业成本水平与美国相当,仅仅比英国和西班牙低几个百分点。

》继续削弱:

几个过去十年制造业成本就相对高的经济体竞争力继续削弱,它们的制造业成本高于美国16%-30%。

主要原因是生产率的低增长和能源成本提高。

竞争力继续削弱的经济体包括:

澳大利亚、比利时、法国、意大利、瑞典和瑞士。

》保持稳定:

从2004年到2014年,很多经济体相对美国的制造业成本竞争力保持稳定。

在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等经济体,虽然工资大幅增长,但生产率快速提高和货币贬值对成本起到抑制作用。

相比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的动态平衡,所有我们分析的成本驱动因素在荷兰和英国都保持相对没有太大变化。

这四个经济体的成本竞争力使它们未来可能成为所在地区的制造业领先者。

》全球新星:

相比其他全球前25位出口经济体,墨西哥和美国的制造业成本结构有更多的提升。

由于工资增长率低、生产率持续提高、汇率稳定和拥有巨大的能源成本优势,这两个经济体现在成为全球制造业的新星。

我们估计,目前墨西哥按单位成本计算的平均制造成本低于中国。

全球前10位商品出口国中,除了中国和韩国,其他经济体的制造业成本都高于美国。

制造业相对成本的这些动态变化将促使企业重新评估它们的制造业选址,从而导致全球经济发生巨大转移(见图3)。

这意味着全球制造业可能更加分散在各个地区。

因为全球各个地区都有相对低成本的制造业中心,亚洲、欧洲和美洲的更多消费商品将在更接近本地的地方制造。

鉴于上述这些趋势,政府领导者越来越意识到稳定发展的制造业对经济的重要性。

我们希望这份报告能够鼓励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的政策制定者明确自身优势和劣势,并且采取行动提高制造业竞争力。

“成本竞争力的驱动力”图谱

从2004年到2014年,四个主要因素促使制造业竞争力发生巨大改变。

这些因素使过去低成本和高成本地区之间的区分变得模糊。

这四个要素包括:

》工资:

各个经济体中制造业工人的时薪仍然存在巨大差异。

但快速上涨的工资已经极大地削弱了很多主要出口经济体的竞争优势。

虽然从2004年到2014年,所有全球前25位的出口国的制造业工资都出现上涨,但中国和俄罗斯的年均工资增长率达到10%-20%的情况已经持续超过10年,而其他经济体的年均工资增长率仅为2%-3%。

》汇率。

货币价值的变化对一个经济体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是两方面的:

要么更贵,要么更便宜。

从2004年到2014年,货币价值的变化使印度卢比兑美元贬值26%,卢比兑人民币升值35%。

》劳动生产率:

单个制造业工人产出的增加即生产率的提高。

从2004年到2014年,全球各个经济体生产率提高的情况呈现巨大差异,这解释了各个经济体总制造业成本的最显著变化。

从2004年到2014年,墨西哥、印度和韩国等经济体的制造业生产率上升超过50%,而意大利和日本的制造业生产率则出现下滑。

一些工资增长率低的经济体在更具生产率对工资作出调整后,单位劳动成本就没有明显优势了。

》能源成本。

自2004年来,由于页岩天然气资源的大规模开采,北美天然气的价格已经下降了25%-35%。

相比之下,波兰、俄罗斯、韩国和泰国等经济体的天然气价格上升了100%-200%。

这对使用天然气作为生产进料的化工产业产生巨大影响。

类似地,澳大利亚、巴西和西班牙等制造业经济体的工业用电价格也大幅上升。

因此,北美以外很多经济体的整体能源成本都比2004年上升了50%-200%。

这明显地改变了各国依赖能源的产业的竞争力。

为了比较从2004年到2014年全球前25位工业制成品出口经济体在这四个方面的成本变化,我们把美国作为基准,然后把四个方面的得分加起来得出各个经济体相对美国的整体制造业成本竞争力得分,美国的分值定为100。

如果一个经济体在我们的制造业成本竞争力指数中得分达到110,那么它的平均制造成本就比美国高10%。

当然,工资增长率、生产率、汇率和能源成本以外的因素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供应链地点选择的决策。

物流成本、经商容易程度和是否存在腐败等次要因素也会影响某个地点对制造业的吸引力。

我们在研究中已经发现,在很多直接生产成本很有吸引力的经济体中,上述次要因素存在的缺点阻碍了制造业的增长(见图5)。

这些次要因素与本地情况密切相关,甚至在同一个经济体的不同地区也存在巨大差异。

因此,我们的成本指数模型并没有计算这些因素。

但明智的制造企业在决策时必须考虑这些因素。

图5:

某些低直接生产成本经济体的竞争力被次要因素削弱

相对美国的制造业成本(%)

整体商业氛围排名

经商容易程度排名

物流效率排名

廉洁指数排名

印度尼西亚

-17

47

120

59

114

印度

-13

35

134

46

94

泰国

-9

31

18

38

102

俄罗斯 

-1

47

92

95

127

来源:

美国经济普查、美国劳工统计局、美国经济分析局、国际劳工组织、欧睿国际咨询公司、经济学人智库、波士顿咨询公司分析

注1:

从总出口规模全球排名11-25位的经济体中选择。

注2:

经济学人智库的排名是根据下列十个标准:

政治环境、宏观经济环境、市场机会、自由贸易和竞争政策、外商投资政策、外贸和汇率控制、税收、投资、劳动力市场和基础设施。

注3:

世界银行“经商容易程度指数”

注4:

世界银行“物流效率指数”

注5:

透明国际2013廉洁指数

四条不同的路径

汇率以及劳动力和能源成本在过去十年的波动变化使全球前25位出口经济体的相对制造业成本结构发生惊人的变化。

曾经集中在少数几个地区的制造业竞争力现在真正变得全球化了。

全球各国的成本竞争力排名也经历了大幅调整。

随着我们对这些宏观经济趋势的研究逐渐深入,我们发现:

制造业成本竞争力指数中的大部分经济体发生的成本转移呈现四种常见模式:

面临压力、继续削弱、保持稳定、全球新星。

面临压力

过去被认为是低制造业成本的经济体包括:

巴西、中国、捷克共和国、波兰和俄罗斯,它们的竞争优势从2004年到2014年大幅减弱。

现在,其中几个经济体的平均制造成本估计比美国还高。

巴西的制造业成本急剧上升:

2004年巴西的平均成本低于美国大约3%,到2014年估计高于美国23%;2004年波兰和俄罗斯的平均成本估计分别比美国低6%和13%,现在它们的平均成本都大致与美国持平;2004年捷克共和国的平均成本低于美国大约3%,现在估计高于美国7%;同期中国相比美国的制造业成本优势估计从14%下降到4%。

促使这些变化的关键因素各不相同。

飞涨的劳动力和能源成本削弱了中国和俄罗斯的竞争力。

例如:

十年前,根据生产率调整后的制造业平均工资在中国大约是4.35美元每小时,在俄罗斯是6.76美元每小时,相比之下美国是17.54美元每小时。

在十年间,中国和俄罗斯根据生产率调整后的制造业平均工资翻了三倍,中国达到12.47美元每小时,俄罗斯达到21.90美元每小时,而美国仅上升了27%达到22.32美元每小时。

从2004年到2014年,中国和俄罗斯工业用电的成本估计分别上升66%和132%,而天然气成本则分别猛增138%和202%(见图6)。

注:

该指数只反映四类直接生产成本。

原材料投入和机器工具折旧等其他成本不另作区分。

成本结构在根据所有产业加权平均计算。

已根据生产率作相应调整。

表面上看,俄罗斯能源成本优势减弱令人费解。

俄罗斯是天然气和石油的主要出口国,俄罗斯国内制造企业的天然气成本比美国低30%,但俄罗斯天然气价格相比美国急剧上升。

究竟什么原因?

原来是美国页岩天然气产量的大幅增加导致美国天然气价格急剧下降,而俄罗斯仍然依赖传统天然气,从而导致天然气成本上升。

因此,即使俄罗斯制造企业仍然享受全球最低的天然气成本,但相对美国的成本优势已经大幅减弱。

另外,俄罗斯的制造业竞争力被一些成本指数中不计算的次要因素进一步削弱。

俄罗斯在各项国际指数的全球排名中较为落后,“经商容易程度”排名第92,物流效率排名第95,廉洁指数排名第127。

巴西各个方面的情况也不容乐观。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巴西被看作主要新兴市场,但即使在十年前如果根据生产率进行调整后,巴西制造业成本相比美国的优势并不大。

现在情况更糟糕,从2004年到2014年巴西相比美国制造业成本上升26%,其中四分之三的上升是由巴西的高工资和生产率低增长导致的。

巴西工厂工人的工资在过去十年增加不止一倍。

收入提高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典型标志。

这十年的经济稳定增长使数百万巴西家庭从贫困人口迈入中产阶级。

但巴西生产率的提高不足以抵消工资提高对制造业成本的影响。

事实上,从2004年到2014年,巴西的总劳动生产率仅提高了1%,在我们的制造业成本竞争力指数的25个经济体中排名第19。

波士顿咨询公司之前的研究表明巴西工资的高增长和生产率的低增长是巴西人才短缺、投资不足、基础设施落后和体制复杂而低效的主要原因。

(见波士顿咨询公司报告《巴西正面临生产率的挑战》,2013年1月)。

工业用电成本翻倍和天然气成本接近60%的增长也削弱了巴西的成本竞争力。

由于上述因素,在我们的制造业成本竞争力指数中,巴西与意大利和比利时并列“最不具制造业成本竞争力经济体”第四位,排名在澳大利亚、瑞士和法国前面。

十年前,波兰是欧洲最具成本竞争力的经济体,现在它相比周边经济体仍然有优势。

例如:

波兰的制造业成本相比德国低20%,不过比起2004年的比例23%优势有所减少。

另外,由于高能源成本和工资上涨,波兰失去了相对全球某些最强大竞争对手的优势。

波兰的生产率从2004年到2014年适度增长了大约38%,但由此产生的优势被货币增值抵消了。

继续削弱

十年前,大部分西欧经济体的制造业成本相对较高。

如今,西欧某些经济体的成本竞争力更不如前。

比利时相对美国的平均制造成本上升了7%,瑞典8%,法国、意大利和瑞士10%,澳大利亚21%(见图7)。

注:

该指数只反映四类直接生产成本。

原材料投入和机器工具折旧等其他成本不另作区分。

成本结构在根据所有产业加权平均计算。

1从2004年到2014年指数中的比例变化取四舍五入。

2已根据生产率调整。

造成这种情况主要原因包括:

能源成本上升、货币升值、生产率增长乏力。

2004年以来,上述六个西欧经济体的电力成本平均上升了59%,天然气成本上升了94%。

这些经济体的平均工资涨幅高于美国大约10%,而生产率增长低于美国大约10%。

例如,澳大利亚的平均工资从2004年到2014年上涨了48%,而劳动生产率几乎没有增长。

(见旁注“澳大利亚:

进一步失去竞争力”)

为了说明这些进一步失去竞争力的经济体中生产率增长有多乏力,我们来看看下面的比较:

从2004年到2014年,韩国单个制造业工人的平均产量增加56%,同一时期意大利单个制造业工人的平均产量减少6%。

意大利的情况与其邻国奥地利也形成鲜明对比,奥地利单个制造业工人的平均产量自2004年以来增加了大约24%。

尽管奥地利是我们竞争力指数的25个经济体中平均工资第六高的经济体,它的相对成本竞争力在过去十年却没有大幅下降,因为生产率的提高抵消了工资的上涨。

在大部分竞争力继续削弱的经济体中,灵活性较低的劳动力市场也是造成根据生产率调整后劳动力成本很高的原因。

法国是另一个在生产率增长方面落后的经济体,从2004年到2014年,法国单个工人平均产量比美国低14%。

部分原因是法国在我们指数包括的25个主要出口经济体中劳动法规是最严苛的,例如:

法定工作日平均每天工作不超过7小时,雇主必须为工人提供30天的带薪年假,严禁夜班。

澳大利亚:

进一步失去竞争力

亚洲对煤、铁、矿石和天然气的需求在过去十年呈爆炸式增长,这极大地促进了自然资源丰富的澳大利亚的经济增长。

数以千亿计的澳元涌向采矿、能源和基础设施项目并且创造了数以千计的高薪工作,使澳大利亚在2008年到2009年的全球经济衰退中仍然保持活跃的发展势头。

伴随着澳大利亚资源产业繁荣的却是制造业的衰退。

澳大利亚的汽车产业遭受的打击特别严重。

2004年,澳大利亚汽车产量接近40万辆,总产值约为90亿美元。

到2012年,澳大利亚汽车产量减少将近一半。

最严峻的挑战还在后头,澳洲福特计划在2016年关闭其发动机和汽车工厂;日本丰田汽车和美国通用汽车也宣布了将在2017年关闭它们在澳大利亚霍顿汽车公司的子公司的工厂。

结果将是这些工厂(从广义上看就是澳大利亚的汽车产业)将裁员数千人。

虽然澳大利亚的汽车装配线规模相对较小,并且零件工厂很难与国外更大型、更高效的工厂相提并论,但通用汽车和丰田汽车都声称关闭工厂的主要原因是澳大利亚的高生产成本和强势的澳元。

我们的研究证实了澳大利亚的全球制造业成本竞争力急剧恶化。

澳大利亚在波士顿咨询公司全球制造业成本竞争力指数的25个经济体中表现最差,自2004年以来澳大利亚相对美国的制造业成本竞争力下降了21%,其平均直接生产成本超过了德国、荷兰、比利时和瑞士。

事实上,澳大利亚在我们指数涵盖的每个方面(工资、生产率、能源和货币汇率)的竞争力都在进一步减弱。

澳大利亚丰富的资源和基础设施的发展导致工资上涨和澳元增值以及资本外流,从而最终导致制造业成本竞争力下降。

过去十年,澳大利亚制造业工资上涨了48%,商品出口使资金流入,这些都导致了澳元对美元增长21%。

同时,绝对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下降1%。

澳大利亚制造业生产率自2004年以来增长乏力,部分原因是资本投资减少。

从2004年到2012年,澳大利亚在冶炼产业的驱动下,年均总实际投资增加超过60%,达到4300亿美元。

但澳大利亚的制造业投资却减少6%,仅为204亿美元。

澳大利亚制造业成本竞争力下降的另一因素是制造业生产率的低增长,而且这方面的情况在过去五年更加严峻。

其他导致生产率低增长的原因包括:

缺乏灵活性的劳动法规;技能人才计划和劳动力生产率计划得不到足够投资。

如果澳大利亚其他产业保持高增长,那么制造业的不景气也许不会造成太大影响。

但随着资源和基础设施产业的增长放缓,制造业作为多样化经济的组成部分,其价值日益显现。

好消息是过去几年澳大利亚的其他产业(如:

自然资源产业)增长势头强劲。

另外,澳大利亚企业不断提高生产效率。

澳大利亚另一鼓舞人心的现象是,尽管纺织、服装和电路板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把制造转移到国外,但精密医学设备和消费电子产品等需要创新和先进技能的高价值产品的制造规模在扩大。

澳大利亚在高价值产品制造方面有一定实力,因此也有较多机会。

然而,澳大利亚要发挥作为高价值产品制造国的潜力,就必须提高成本竞争力。

这需要企业和政府承诺大力投资澳大利亚有竞争优势的产业中的技术、技能培养、生产率提升计划和资本设备。

-DavidTapper(波士顿咨询公司驻悉尼办事处的合伙人兼常务董事,参与公司“工业产品”方面的项目)

保持稳定

我们指数包括的25个出口国中有4个经济体(既有发展中经济体也有发达经济体)从2004年到2014年在全球能源成本上涨的情况下保持了稳定的成本竞争力。

它们分别是:

印度、印度尼西亚、荷兰和英国。

其中每个经济体的制造业整体成本高于或低于美国不超过2%。

这四个经济体的成本竞争力相比所在地区其他经济体有大幅提高。

相比我们指数中另外10个欧洲经济体以及俄罗斯,英国和荷兰的直接生产生产成本结构有明显提升。

同样,相比我们指数中另外5个亚太地区的经济体,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的成本竞争力也有提高。

因此,我们把英国、荷兰、印度和印度尼西亚评为“地区新星”。

英国成为了西欧制造业成本最低的经济体,紧随其后的是西班牙。

根据我们的指数,英国相比比利时的竞争力提高大约5%,相比波兰6%,相比法国8%,相比瑞士9%。

英国灵活的劳动力市场使它在经济环境转变时能够更容易调整劳动力数量,这是英国的主要竞争优势(见旁注《英国:

地区新星》)。

因此,英国也许是投资的好地方。

从2004年到2014年,荷兰根据生产率调整后的劳动力成本相比美国有所下降。

因为在这段时间里,荷兰的制造业工资年均增长率仅约为1.7%,而生产率年均增长率约为2%。

荷兰工业用的天然气和电力成本低于大部分欧洲邻国10%-30%。

英国:

地区新星

2008年6月,当印度塔塔汽车公司以23亿美元从福特汽车收购捷豹路虎时,很多人担心英国辉煌工业历史上另一标志会转移到亚洲,并且伴随转移的还有数千份高薪的工作。

但随后捷豹路虎在英国的三个生产基地的情况快速好转。

现在,捷豹路虎大力投资扩大生产,它在英国伍尔弗汉普顿(Wolerhampton)在建一家最先进的、投资8.4亿美元的新工厂。

捷豹路虎将在3月为该工厂首批1400个职位招聘人才。

该工厂将用于生产高技术、低排放的新型发动机。

捷豹路虎称将在2015年前在英国索利哈尔(Solihull)的工厂新增1700个职位,该工厂生产采用新型先进铝结构的捷豹XE高级轿车。

其他全球汽车制造企业也利用英国作为西欧制造业成本最低的经济体的优势。

据《金融时报》称,自2010年来多家汽车公司宣布在英国的投资达到100亿英镑(约合168亿美元),其中包括日产汽车、本田汽车和宝马集团的MINI系列汽车的扩产。

英国汽车产量自2009年以来增长了大约50%。

《金融时报》预测到2017年英国的汽车产量将再增长三分之一,达到200万辆。

在英国制造的汽车超过80%出口,其中大部分出口到欧洲其他经济体。

由于英国过去十年工资的适度上涨基本上被生产率的提高抵消,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司全球制造业成本竞争力指数,英国的直接生产成本结构相对其他领先西欧制造业出口国10%的提升。

英国相比波兰和捷克共和国等东欧经济体以及中国等亚洲经济体的竞争优势也有所提升。

因此,从玩具火车到时装的各类制造企业都重新把生产工厂迁回英国。

英国制造业咨询服务公司最近一项调查显示,英国中小制造企业有11%称过去12个月已经把国外的生产工厂迁回英国,有22%称将把工作转移到国外。

英国的优势不仅在于劳动力成本。

英国的企业税率是欧洲最低的,并且从现在的28%降低到2015年前的20%,接近美国一半的水平。

英国米德兰兹郡和牛津郡的汽车产业、英国布里斯托尔的航空产业、英国东伦敦和沃里克郡的高科技制造业形成了包括工程和零件供应商在内的英国强大的先进制造业生态系统。

但英国真正具有显著优势的方面是劳动力的灵活性。

加拿大政策研究机构菲莎研究所(FraserInstitute)给英国劳动力市场整体监管的评分是西欧和东欧所有经济体中最高的。

灵活的劳动力市场使在英国的制造企业比其他欧洲经济体能够更快速地调整结构。

当投资周期恢复增长时,灵活的劳动力市场还更能够吸引企业到英国建立工厂和创造就业。

-SukandRamachandran(波士顿咨询公司驻伦敦办事处的合伙人兼常务董事)

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的制造业成本构成变化更大,某些方面的成本上升,而另一些方面下降。

虽然这两个经济体在过去十年平均制造业工资上涨不止一倍,但生产率的提高和货币贬值抵消了工资的上涨。

从2004年到2014年,印度卢比兑美元贬值26%,而印度尼西亚卢比兑美国贬值20%。

两国的能源成本也有相对增长,从2004年到2014年,印度天然气价格年均上涨6.5%,而印度尼西亚天然气价格年均上涨5.2%,增幅都远低于领先的亚洲制造业经济体。

如果印度和印度尼西亚能够改善不利于它们的竞争力的方面,那么它们就可以更好地利用低劳动力成本和能源成本来打发增加工业制成品的出口。

虽然印度尼西亚在全球前25位出口国中直接生产成本最低,但在物流效率方面排名全球第59位,廉洁指数排名第114位,经商容易程度排名落后到第120位。

另外,印度尼西亚需要完善本地供应链,以减少对进口材料、零件和机器的依赖。

印度的低成本优势也被次要因素的落后排名抵消,物流效率排名第46,廉洁指数排名第94,经商容易程度排名第134。

(见旁注《印度:

保持稳定》)

印度:

保持稳定

如果说有一个产业从印度低成本优势不断提高中获益最大,那最有可能的就是棉纺织和服装产业。

印度是全球第二大棉花出口国,而且劳动力数量庞大并处于增长中。

另外,印度根据生产率调整后的劳动力成本在过去十年几乎没有增长,这就使印度对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接近30%的服装产业极具吸引力。

相比之下,中国沿海省份的劳动力成本几乎翻了三倍。

但印度的服装产业仅占全球服装贸易的3%,而且在印度也没有出现大量建设棉纺织或服装工厂的情况。

相反,印度棉花和纱线仍然运往中国,然后在位于中国、孟加拉、柬埔寨和越南的工厂中织成布料再制成服装。

其中的原因说明印度仍然需要克服某些困难才能充分把低成本优势转变为制造业投资和各个产业出口的增加。

从直接生产成本来看,我们的指数显示从2004年到2014年印度相对美国的竞争力保持稳定。

在亚洲范围内,印度有潜力成为地区新星。

生产率快速增长和货币贬值抵消了印度平均制造业工资的增长。

印度自2004年以来电力和天然气成本提高的幅度小于其他主要的亚洲出口经济体。

但直接生产成本以外的次要因素带来了其他风险和隐性成本,从而削弱了印度的竞争力。

印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