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解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833728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0.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连云港市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连云港市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连云港市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连云港市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连云港市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连云港市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解析.docx

《连云港市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连云港市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解析.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连云港市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解析.docx

连云港市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解析

连云港市2014—2015学年度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网络上大规模       的“挖掘机哪家强?

”造句热,使蓝翔技校        。

事实上,现在“蓝翔”已经和“土豪”等词语一样,成了某种文化的象征。

“蓝翔”两个字早已不再是蓝翔技校的代名词,而逐步      成了类似“高深莫测,咋咋呼呼”的含义。

A.爆发     名声大噪    演绎         B.爆发     名声大噪    演化

C.暴发     声名鹊起    演化         D.暴发     声名鹊起    演绎

B.【“暴发”与“爆发”:

①在感情色彩上:

“暴发”是“突然发财或得势”,多含贬义,有讽刺味。

“爆发”是“突然发作”,多为中性, 用于地理现象,表示“火山内部的岩浆突然冲破地壳,向四外进出”。

②在表达意义上:

“暴发”是突然而猛烈的意思:

山洪~。

“爆发”是蓄积已久,猛然破裂或迸出的意思:

~革命。

③在突出重心上:

“暴发”突出的是声势较大,速度快,让人难以琢磨原因,或没有必要去琢磨原因。

“爆发”突出效果,往往是量变达到一定程度而引发的质的变化,往往能引发人的理性的思考。

声名鹊起:

名声突然大振,知名度迅速提高。

一般用于人,主要侧重于之前一直默默无闻的,突然因为某原因被世人所知。

名声大噪:

由于名声高而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

侧重于之前有点小名气,突然因为某原因而被世人所知。

演绎:

①则是一种推理方法,由一般原理推出关于特殊情况下的结论。

②铺陈;发挥。

③展现;表现。

演化:

演变(多指自然界的变化)。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电影《失孤》无疑是三月份最受关注的华语片,但部分观众认为细节的缺乏、情节的破碎,是导致了《失孤》在飘渺中流于形式化概念的主要原因。

B.有人观看了《穹顶之下》后,撰文反击柴静,同时指出每个老百姓都是雾霾的制造者,但是治理、消除、管控雾霾,责任在政府。

C.保持文化的蓬勃生机,要求文艺工作者不仅要具有广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而且和自己学术观点不一样的同行也要相互学习,切磋技艺,取长补短。

D.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对于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新期待、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D(A.句式杂糅。

“是导致……原因”改为“让整部电影在飘渺中流于形式化的概念”。

B.语序不当,应是“管控、治理、消除雾霾”。

C.成分残缺。

“而且和……”改为“而且和与自己学术观点……”)

3.下列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3分)

A.通知:

兹定于 6月5日下午3时在报告厅召开高考考务会,请全体工作人员按时参加。

B.书信:

毕业之后,学生垂念师恩。

值此春节到来之际,谨祝恩师节日快乐,万事如意!

C.询问:

家严大人今年高寿?

多年不见,甚为牵挂,过两天我一定登门看望。

D.请柬:

新居落成,我明天搬迁,为答谢您的祝贺,特于府上备下薄酒,恭请光临。

A(B.“垂念”指上对下挂念,也用做敬辞,指别人对自己挂念。

如:

“承蒙垂念,不胜感奋。

”此处可改为“感铭”或“感念”。

C.“家严”指称自己父亲。

可改为“令尊”。

D.“府上”是对别人的家或老家的尊称。

同义词有“贵寓、尊府、贵府”。

此处可改为“舍下”或“寒舍”。

4.下列诗句,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所写景物季节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B.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C.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D.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B(“忽如”句出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写的是冬季雪景。

B句出自高骈《对雪》: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歧。

”六出:

雪花呈六角形,故以“六出”称雪花。

A. 出自王安石《初夏即事》:

“石梁茅屋有弯碕,流水溅溅度两陂。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C. 出自李璟《摊破浣溪沙》: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多少泪珠何限恨,倚栏干。

”写的是秋季之景。

D.出自唐刘方平《春怨》: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地一项是(3分)

无论什么景物,在太阳的强烈的光线下,总有几分太清晰,太现实,           。

简单地说,日光下的景物是散文的,只能使我们兴奋;雨中月下的景是诗的,它能使我们遐想、幽思。

①给我们视觉的刺激太强

②而在晚间,一切景物的色调都暗淡了,轮廓也迷离了

③这只能使人由疲倦而厌恶

④物我都冥合了,诗化了

⑤在这种外静内闲的境地,我们喜悦,悠然,怡然

⑥我们的心弦便弛缓下去

A.①③⑥②④⑤     B.①③②⑥⑤④     C.②⑥④①③⑤     D.②④③⑥①⑤

B(语段起句写日光下景物,结尾处总结句先后写“日光下的景物”和“月下的景象”,行文层次分明。

五个句子中,①③写“视觉刺激”,属于“日光下景物”层次;根据③中“这”指代作用,两者顺序应是①③。

②⑥⑤④属于“月下的景象”的层次。

②“而在晚间”标明进入第二个层次叙写;⑥句中的“便”承②句的色调变化,⑤“这种外静内闲的境地”指代②中的描写;④承⑤句,由“我”到“物我”。

材料节选自冯沅君《清音》:

到孝感时,天忽下雨了,但这阵微雨却使自然的美增色不少。

我爱雨,赞美雨。

我以为无论什么景物,在太阳的强烈的光线下,总有几分太清晰,太现实,给我们的视觉的刺激太强;这种过分的刺激,只能使人由疲倦而厌恶;只有阴雨时或晚间,一切景物的色调都暗淡了,甚或轮廓也迷离了,我们的心弦便也因之弛缓下去。

在此外静内闲的境地,我们可以微微的喜悦,轻轻的惆怅,悠然,怡然,物我都冥合了,都诗化了。

简单地说,日光下的景物是散文的,只能使我们兴奋;雨中月下的景是诗的,它能使我们遐想、幽思。

转就实际说罢,你看那些田间的农人们,他们都披着蓑衣;戴雨帽,伛偻着插秧或薅草;这样奇怪的雨帽,连他们的头和身子都遮着了。

他们的目前憧憬着来日的千仓万箱的收获,哪顾及现在的斜风细雨。

他们对于职务这样的忍耐,他们的态度这样的闲暇,他们的生活这样的和真美的自然接近,这样的诚朴的静美,岂是纸迷金醉的都市人所能领略其万一。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上杜中丞论举官书

欧阳修

修前见举南京留守推官石介为主簿,近者闻介以上书论赦被罢,而台中因举他吏代介者。

介,一贱士也,用否未足害政,然可惜者,中丞之举动也。

(我)欧阳修从前见到您荐举南京留守推官石介做主簿,最近又听说石介因为上书谈论赦免的事情被罢官,台中于是举荐其他官员代替石介。

石介,不过是一个下层士人,任用他与否都不足以妨碍政务,不过我觉得可惜的,是中丞您的举措。

介为人刚果有气节,力学,喜辩是非,真好义之士也。

始执事举介,议者咸曰知人之明,今闻其罢,皆谓赦乃天子已行之令,非疏贱当有说,以此罪介,曰当罢。

修独以为不然。

主簿于台中,非言事之官,然大抵居台中者,必以正直、刚明、不畏避为称职。

今介未履台门之阈,而已因言事见罢,度介之才,不止为主簿,直可任御史也。

是执事有知人之明,而介不负执事之知矣。

石介为人刚直果敢,颇有气节,勉力治学,喜欢明辨是非,实在是好义之士。

当初您举荐石介,谈论的人都说您有知人之明,现在听说他被罢免了,(大家)都认为赦免是皇上已经推行的命令,不是关系疏远地位卑下的人应当议论的,都说(石介)应当被罢免,唯独我认为不是这样。

在台中这个官署范围内,主簿并不是专职议事的官员,可是大凡官居台中的,必定要以正直刚强明察无畏才算是称职。

现在石介还没踏进台中的门槛,就因为上书议事被罢职,我估量石介的才干,不止可以做主簿,甚至可以担任御史的官职了。

这说明您有知人之明,而石介也没有辜负您的知遇之恩。

修尝闻长老说,赵中令相太祖皇帝也,□某事择官,中令列二臣姓名□进,太祖不肯用。

他日又问,复以进,又不用。

他日以问,复以进,太祖大怒,裂□奏,掷殿阶上,中令色不动,插笏带间,徐拾碎纸袖归中书。

他日又问,则补缀□复以进,太祖大悟,终用二臣者。

彼之敢尔者,盖先审知其人之可用,然后果而不可易也。

今执事之举介也,若知而举,则不可遽止。

我曾经听年长的人说,赵中令辅佐太祖皇帝的时候,为了某件事需要选择官员,赵中令列出了两位大臣的姓名举荐,太祖不肯任用。

过几天太祖又催问人选,赵中令又推荐他们,太祖还是不肯任用。

过几天再次催问,还是推荐他们,太祖十分生气,撕烂他的奏章,扔到大殿的台阶上,中令脸色平静,把笏板插进腰带里,慢慢拾起那些碎纸片,放进袖中返回了官邸。

过了一段时间太祖又催问,赵中令就修补好那奏章再次举荐,太祖幡然醒悟,最终任用了那两位大臣。

赵中令敢这样做,可能是因为他之前确切知道这两位是可用之人,然后确实如此并且无人可以替代。

现在您举荐石介,如果也是因为深刻的了解他才举荐他的,那么就不应该就此停止。

且中丞为天子司直之臣,上虽好之,其人不肖,则当弹而去之;上虽恶之,其人贤,则当举而申之。

非谓随时好恶而高下者也。

故曰主簿虽卑,介虽贱士,其可惜者中丞之举动也。

并且杜中丞您是皇上直管的大臣,即使皇上喜欢他,如果这个人没有才干,那么您也应当弹劾他并让他离开;即使皇上厌烦他,如果这个人很有才干,您也应该举荐并使他受到重用。

并不是随着皇上的个人喜好或者厌恶,决定被任用者职位的高低。

所以说主簿的官职虽然低微,石介虽然是个下层士人,真正值得可惜的是杜中丞您的举措。

况今斥介而他举,必亦择贤而举也。

夫贤者固好辩,若举而入台,又有言,则又斥而他举乎?

如此,则必得愚暗懦默者而后止也。

伏惟执事如欲举愚者,则岂敢复云;若将举贤也,愿无易介而他取也。

故敢布狂言,窃献门下,伏惟幸察焉。

况且现在罢黜石介另外举荐别人,也一定要选择贤能的人举荐。

贤能的人本来就喜欢辩议,如果将他举荐进入台中,他又有进言,那还将罢黜他而另外举荐别人吗?

这样一来,那么最终一定会选择一个愚笨暗弱怯懦缄默的人才会停止。

我私下认为您如果想举荐愚笨的人,那我就不敢多说什么了;如果您要举荐贤能的人,恳请您不要换掉石介而任用别人。

所以我斗胆说了这些狂妄的话,私下进献给您,恭敬地请您明察。

                                    (选自《欧阳修文集》,有删改)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介为人刚果有气节,力学        力:

致力

B.今介未履台门之阈              阈:

门槛

C.度介之才,不止为主簿          度:

衡量

D.然后果而不可易也              易:

轻视

D(易:

替代,替换)

7.在第三段的方框内填入虚词,恰当地一组是(3分)

A.为   乃   而   之

B.为   以   其   之

C.以   乃   其   为

D.以   为   之   乃

B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皆谓赦乃天子已行之令,非疏贱当有说,以此罪介,曰当罢。

修独以为不然。

(1)(4分)(大家)都认为赦免是皇上已经推行的命令,不是关系疏远地位卑下的人应当议论的,都说(石介)应当被罢免,唯独我认为不是这样。

(“贱”“罢”“然”各1分,语意通顺1分)

(2)上虽好之,其人不肖,则当弹而去之

(2)(4分)即使皇上喜欢他,如果这个人没有才干,那么您也应当弹劾他并让他离开。

(“虽”“不肖”“去”各1分,语意通顺1分)

9.请简要概括作者认为“其可惜者中丞之举动也”的原因。

(4分)

(1)石介确实是有才之人;

(2)杜中丞顺从上意,未能力争。

(每点2分

【附录】

杜衍(978年—1057年3月17日[1] ),字世昌,北宋大臣。

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大中祥符元年进士。

历仕州郡,以善辨狱闻。

宋仁宗特召为御史中丞,兼判吏部流内铨。

改知审官院。

庆历三年任枢密使,次年拜同平章事,为相百日而罢,出知兖州。

以太子少师致仕,封祁国公,谥正献。

杜衍,年幼时母亲改嫁钱氏,15岁时两个哥哥虐待他,用剑砍他。

后来他到母亲那里,继父不肯收留,只好在孟洛等地流浪。

一富户相里氏看他仪表不凡,将女儿嫁给他。

大中祥符元年(1008)杜衍得中进士。

初任平遥、乾州、凤翔等地方官,很有治绩。

离任时,当地百姓恋恋不舍送至境边,齐说:

“何夺我贤太守也!

”后以太常博士提点河东路刑狱,据实平反了许多冤狱,深得朝廷赏识。

因河北缺军费,选为都转运使,迁二部郎中,不增民赋而军用足。

仁宗召为御史中丞,兼摄吏部。

针对当时豪商大贾贱收贵卖,囤积居奇困扰民生之况,提出“年有丰凶,谷有贵贱,官以法平之,则农有余利”的常平之法。

宝元二年(1039),知永兴军。

时方用兵,民苦调发,官吏为奸。

衍分别计划,据道里远近,宽其期会,使百姓得以按先后次序输官,比他州县省钱过半。

他的政绩,章献太后都说“吾知之久矣。

庆历四年(1044)拜同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兼枢密使,为宰相。

范仲淹曾因边事与之龃龉,不以为恨。

庆历新政失败,范仲淹、富弼遭攻讦,言者附会,益攻两人之短,衍独为之辩白。

遂罢相出知兖州。

皇祐元年(1049)致仕,特迁太子太师,封祈国公。

嘉祐二年二月五日(1057年3月17日)卒,年八十,谥正献。

杜衍清介不殖私产,致仕后居南京十年,第室卑陋,才数十楹,居之裕如也。

出入从者十许人,乌帽、皂绨袍、革带。

有人劝其着居士服,答称:

“老而谢事,尚可窃高士名邪!

”卒时,戒其子殓以一枕一席,小塘庳家以葬。

 

石介(1005-1045)字守道,一字公操。

兖州奉符(今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徂徕镇桥沟村)人。

北宋初学者,思想家。

宋理学先驱。

曾创建泰山书院、徂徕书院,以《易》、《春秋》教授诸生,“重义理,不由注疏之说”,开宋明理学之先声。

世称徂徕先生。

“泰山学派”创始人。

关于“理”、“气”、“道统”、“文道”等论对“二程”、朱熹等影响甚大。

天圣八年进士。

曾任国子监直讲,“从之者甚众,太学之盛,自先生始。

”官至太子中允。

和孙复、胡瑗提倡“以仁义礼乐为学”,并称“宋初三先生”,强调“民为天下国家之根本”,主张“息民之困”。

从儒家立场反对佛教、道教、标榜王权,为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提供论据。

主张文章必须为儒家的道统服务。

曾作《怪说》等文,抨击宋初浮华文风。

著有《徂徕集》二十卷。

石介出生于一个“世为农家”“豪于乡里”的聚族而居的大家庭,其父石丙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2年)进士,“专三家《春秋》之学”,“仕至太子中舍”,官至太常博士。

石介“貌厚而气完,学笃而志大。

”二十多岁时,他北游魏地,到宋初古文家柳开的出生地瞻仰柳氏遗迹,后又南下宋城(今河南商丘),进南都学舍,跟随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诵读诗书。

天圣八年(1030),二十六岁的石介中进士,任郓州观察推官。

石介于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生。

故里在今泰安市徂徕镇桥沟村。

其地,负泰山、挟徂徕,汶水注其后,经其西,负山面水,环境优美。

石氏家族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至石介时,家族日益繁茂,至其父辈已十六院。

据欧阳修《徂徕先生墓志铭》,石介“世为农家”,父亲石丙,“专三家《春秋》之学”,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真宗“御前擢第,仕至太子中舍”。

石介少时所受的教育已不可考,但精通三家《春秋》学的父亲对其以后的治学方向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小官僚的家庭背景对其成长有着积极的教育意义。

由于石氏是个合族聚居的封建大家庭。

他为照顾家业,“乃泣别庭闱,远来田园,学老圃老农之事”(《徂徕石先生文集》卷十七)培养了石介自立和体恤他人的优良品质。

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石介二十三岁,在应天府读书求学于范仲淹。

当时,晏殊知应天府,重视兴学育人,且适逢范仲淹因母丧居于家,晏殊延请为应天府书院掌学。

石介于此时来到应天府,从范仲淹学,受其教育和影响颇深,这为他此后能够在比较年轻的时候就得中进士,成为北宋初年重要的思想家奠定了良好的学识基础。

并因为有这一段从学范仲淹的经历,石介在心里把范氏当成自己的道德和学问之师与益友、同道。

由于范仲淹的声誉,四方青年都纷纷慕名而来,一时出了许多人才。

所以到了庆历新政时,他们都成了范仲淹改革的积极支持者。

青年时代的石介笃志好学,清苦自甘。

“寓学于南都,其固穷学,世无比者”。

王渎听说他贫穷,便把会客时的美餐送给石介,石介说:

“早食膏粱,暮厌粗粝,这是人之常情。

你赠送的美餐,我不敢受”,宁可贫食粗粝,以继苦学。

天圣七年(公元1029年),石介游历河朔。

满怀激烈心情作《过魏东郊》诗一首,对柳开极度追慕之情溢于言表。

至誉为“事业过皋夔,才能堪相辅”。

石介对柳开的赞美,不仅限于古文的道统方面,推戴他“著作慕仲淹(王通),文章肩韩愈”;而且颂扬其武略:

“帐下立孙吴,尊前坐伊吕。

笑谈韬钤间,出入经纶务。

”这反映了青年时代的石介,不惟具有齐鲁之邦的古文传统,而且不乏北国少年的尚武精神。

“匈奴恨未灭,幽州恨未复”更是出于青年石介对于国家、民族命运极度关注和历史责任的自觉。

天圣八年(1030年),石介二十六岁,“进士及第”授将仕郎、郓州观察推官。

景祐元年(1034年)郓州秩满,调任南京留守推官兼提举应天府书院。

通过士建中介绍,石介与孙复一见如故,景祐二年(1035年)冬,石介为其筑室泰山之麓,创建泰山书院(泰山书院在中国学术史和教育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被称作是宋明理学的活水源头)。

此后两人成为亦师亦友同道人。

是年冬,杜衍推荐,石介辟为御史台主簿,旋以上书“以赦书不当求五代及诸伪国后”为借口,罢而不召。

实际原因是新帐老账一起算。

石介性格耿直,敢言直谏,“指切当时,是是非非,毫无顾忌”,仁宗皇帝赵祯少年登基,不免好色,而又自尊心极强。

石介指责皇帝“废郭皇后,宠幸尚美人”“渐有失德”“妇人朋淫宫内,饮酒无时节”。

石介被罢,当此原因。

宝元元年(1038年)石介南京秩满,以父年老(石父丙已七十岁),代父远官,遂任嘉州军事判官,是夏入蜀,一路上写了大量的即景咏怀诗歌。

到任才一月,因母亡,即归家奔丧。

“垢面跣足”,“躬耕徂徕山下”。

石介身在徂徕,心忧西北边事,他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忧虑心情。

“平生读诗书,胸中贮经纶。

薄田四五亩,甘心耕耨勤?

依锄西北望,涕泪空沾襟。

(《偶作》)提醒朝廷:

“吾尝观天下,西北险固形。

四夷皆臣顾,二鄙独不庭……孽芽已滋长,蛇豕极膻腥。

渐闻颇骄搴,牧马附郊垌。

”民族危机,忧心满怀。

康定元年(1040年)三月石丙亡故。

居父母丧期间,石介在徂徕山长春岭建“徂徕书院”开馆授徒,以《易》教授诸生。

庆历二年(1042年)夏,石介服除。

因杜衍再次推荐被召国子监直讲。

于是太学大兴,生徒由原来二三十人骤增至数千人,“从之者甚众,太学之盛,自先生始。

”(《徂徕先生墓志铭》欧阳修)。

古文运动在国家最高讲席蓬勃开展起来。

庆历三年(1043年)宋仁宗起用范仲淹、富弼、欧阳修、杜衍等人皆任高官要职。

四人以天下国家为重,日夜谋虑,思致太平,范仲淹提出“明黜徙、抑挠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重命令”等十项整顿政事的法令,这就是“庆历新政”。

石介对此欣喜若狂,精神振奋,认为报效国家的时候到了,曰:

“此盛事也,歌颂吾职,其可已乎!

”赋《庆历圣德颂》,赞革新派,贬保守派,指责反对革新的夏竦等人为大奸。

石介的行为使夏竦等人深深衔恨在心,自此成为死敌。

颂刚脱稿,孙复就对石介说:

“子祸始于此矣!

庆历四年(1044年)三月二十日,石介因韩琦荐之“直集贤院”。

夏竦为解切齿之恨,便从石介开刀,进一步打击革新派,他命家中女奴摹仿石介笔迹,伪造了一封石介给富弼的信,内容是革新派计划废掉仁宗另立新君。

范仲淹等人有理也说不清,只好请求外放,变法遂告失败。

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等人被保守派诬陷搞“朋党”活动,革新派相继罢职,石介也在“朋党”之列,成了众矢之的,外放到濮州(今山东鄄城县北)任通判,未到任所旋即于庆历五年(1045年)七月病卒于家,终年四十一岁。

石介死后,夏竦等人并未甘休,欲置革新派于死地。

当时,徐州孔直温谋反,败露后被抄家,石介过去与孔直温的来往书信也被查抄出来。

夏竦借此大作文章,向仁宗说石介其实没有死,被富弼派往契丹借兵去了,富弼做内应。

这一招确实狠毒至极,宋仁宗便派官员去发棺验尸,庆历五年(1045)十一月和庆历七年(1047)六月两次下令核查存亡实况,有长者之风的知兖州杜衍、提点京东刑狱吕居简和见义舍身青年才俊龚鼎臣具保,幸免发棺,这就是震惊全国的大事件。

欧阳修对此义愤填膺,在庆历六年(1046)写下了一首三百五十字的五言长诗《重读徂徕集》,诗中写道:

“我欲哭石子,夜开徂徕编。

开编未及读,涕泗已涟涟。

已埋犹不信,仅免斫其棺。

此事古未有,每思辄长叹。

我欲犯众怒,为子记此冤,下纾冥冥忿,仰叫昭昭天。

书于苍翠石,立彼崔嵬巅。

”此诗呼天抢地,感人肺腑,后人称誉:

“英辨超然,能破万古毁誉”。

石介去世不久,乡人为他和孙复建“鲁两先生祠”以示敬仰之情。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蔡伸

亭皋木叶下,原隰菊花黄。

凭高满眼秋意,时节近重阳。

追想彭门往岁,千骑云屯平野,高宴古球场。

吊古论兴废,看剑引杯长。

感流年,思往事,重凄凉。

当时坐间英俊,强半已凋亡。

慨念平生豪放,自笑如今霜鬓,漂泊水云乡。

已矣功名志,此意付清觞。

【注】彭门:

徐州治所,蔡伸任徐州通判时曾率部北上,援助抗辽。

(1)本词上片哪些景象体现了秋意?

“千骑云屯平野”一句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3分)

(1)(3分)①木叶下、菊花黄;(2分)②比喻。

(1分)

(2)上片“看剑引杯长”一句有何用意?

(4分)

(2)(4分)表现诗人建功立业的报国之志;为下片感怀做铺垫(或与下片的凄凉形成对比)。

(每点2分)

(3)本词下片写出了哪几种“凄凉”?

(4分)

(3)(4分)英豪凋亡;年岁已高;飘泊他乡;功业未就。

(每点1分)

【附录】

【注释】①皋:

水边高地。

②隰:

低下的湿地。

③彭门往岁:

彭门,指彭城。

为徐州治所,蔡伸曾以徐州通判的身分率领过一支部队北上援助燕山,与辽兵战斗,第二年方回。

④看剑引杯长:

用杜甫《夜宴左氏庄》“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原句。

【作者】蔡伸(1088—1156),字仲道,自号友古居士,莆田(今属福建)人。

政和五年(1115)进士。

曾任太学辟雍博士、知潍州北海县,通判徐州。

历知滁州、徐州、德安府、和州。

后任浙东安抚司参议官,秩满,提举台州崇道观。

词风雄健俊爽。

有《友古词》一卷。

【鉴赏】《水调歌头·亭皋木叶下》是宋朝词人蔡伸的作品。

该词表现了作者借今忆昔,满腔热血,忧心国事,希图建功立业的种种情绪。

然而却是报国无门,一腔悲愤,无处可消,只有借酒浇愁。

上片由写景入词,映入作者眼帘的是亭边的树木。

树叶凋零,飘落地上,野外低湿处的菊花也已盛开。

登高临远,秋意已浓,原来是重阳节就要到了。

先点明时间、地点。

眼前之景使作者不禁陷入了美好的回忆之中,他想起了彭门往事。

那时自己才三十七岁,正值盛年、英姿飒爽、豪情满怀,带领着一支精壮的部队,驰骋于战场。

闲暇时光,将士们在古球场欢宴,抚剑豪饮,议论古今兴亡。

这几句话描写了从前戎马生活的一个消闲场面,用杜甫原句“看剑引杯长”入词,把他们满腔热血,忧心国事,希图建功立业的种种情绪暗含其中。

下片以“感流年”三句承上启下,从上片的慷慨激昂转入下片的萧瑟凄凉。

当时座中的英豪,一半都已凋亡了,而宋王朝也只剩下半壁江山。

自己平生那豪情壮志、抗金的决心和愿望,早已被现实消磨殆尽,只落得两鬓如霜,飘泊在江南水乡。

一腔悲愤,无处可消,只有借酒浇愁。

本篇上下片情绪反差很大,上片豪放激烈,下片愤慨悲凉,在雄健俊爽之中蕴含着深沉的抑郁。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桑之未落,            。

(《诗经·氓》)

(2)               ,辩乎荣辱之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