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市油茶产业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832719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78.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丽水市油茶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丽水市油茶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丽水市油茶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丽水市油茶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丽水市油茶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丽水市油茶产业发展规划.docx

《丽水市油茶产业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丽水市油茶产业发展规划.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丽水市油茶产业发展规划.docx

丽水市油茶产业发展规划

 

丽水市油茶产业发展规划

(2009—2020)

 

丽水市林业局

二00九年十月

 

前言

油茶是我国特有的木本食用油料植物,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

由于其适生范围广、经济价值高、生态功能强,是我国特有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俱佳的优良乡土树种。

茶油是一种高级食用油,营养丰富,药用价值高,据成分比对分析,茶油品质比被誉为“液体黄金”的橄榄油还高。

为此,联合国粮农组织把茶油列为重点推广的健康型高级食用植物油。

油茶产业链条长,可实现全果综合利用,精深加工产品的附加值高。

油茶又是一种长寿经济树种,具有一次种植、多年受益、收获期长的特点。

油茶四季常绿,根系发达,耐干旱瘠薄,抗低温冻害,防火效果好,适生范围广。

油茶产业既能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实现山区林农增收林业增效,又能绿化荒山、保持水土、改善生态,是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俱佳的优良树种。

我市是浙江省油茶重要产区,油茶栽培历史悠久,素有“浙南油库”之称。

油茶是我市重要的传统林业产业,是山区农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之一。

油茶产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市经济的发展和30万产区农民的增收。

近年来,国家从维护食用油和粮食安全的战略高度来重视油茶生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质量水平的提高和油茶产业科技的进步,油茶加工和综合开发利用技术日趋成熟,油茶产业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

为此,我局以《浙江省油茶产业发展规划》(2009年—2020年)为指导,根据丽水市油茶产业发展现状,认真开展油茶调研,多次召开油茶产业发展座谈会,在此基础上委托丽水市处州林业勘察设计院院编制《丽水市油茶产业发展规划》(2009年—2020年),以进一步推动我市油茶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我市生态文明建设。

 

一、我市油茶产业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基本情况

我市油茶栽培历史悠久,素有“浙南油库”之称。

我市油茶生产大致经历了高潮、低谷和稳定三个阶段。

20世纪70年代为油茶发展高潮,油茶面积有130万亩;80年代以来,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加之油茶品种混杂、管理粗放、配套设施不完善、茶油价格低等原因,经济效益差,严重挫伤了广大林农的生产积极性,油茶产业陷入低迷,产量逐年下降。

导致远山、高山油茶林荒芜,近山、低山油茶林改种,油茶面积逐步萎缩;90年代初,我市莲都、云和、青田等县连续实施了两期林业部“油茶低改项目”,收到一定成效。

进入21世纪,随着油茶加工业的迅速发展,面积减少的状况得到一定控制,经营管理水平和茶籽产量开始回升。

近两年茶油市场看好,价格上升,调动了农民培育油茶的积极性,油茶产业逐步恢复,低改和新造林面积也有所增加,油茶籽产量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

据资源调查,全市现有油茶面积约为81.61万亩,占了全省240万亩的34%,2007年全市产油茶籽1.76万吨,占了全省油茶籽产量4.5万吨的39%,,一产产值达8000万元。

1、地域分布情况

我市的油茶主要分布在青田、莲都、云和、松阳一带,重点分布于四十个乡(镇、街道),重点乡(镇、街道)面积为57.8万亩,约占了全市的80%。

各县(市、区)分布面积见附表:

2、品种情况

油茶品种以普通油茶为主,有少量浙江红花油茶和新品种。

⏹优新品种0.26万亩,占0.3%;

⏹普通品种79.1万亩,占96.9%;

⏹浙江红花油茶2.25万亩,占2.8%

3、经营管理情况

我市的油茶管理比较粗放,正常经营约25万亩占31%,只采不管约40万亩占48%,荒芜面积15万亩占了21%。

4、林分结构分析

年龄结构:

我市的油茶基本上是80年以前造林的,面积81.61万亩,占99.47%;80年以后新造林面积只有0.43万亩,只占了0.53%。

密度结构:

我市油茶林绝大多数是疏林,每亩100株以下的有67.09万亩,占82.21%;100株以上的有14.52万亩,占17.79%。

5、加工情况

我市有精制茶油加工企业10家左右,具有规模经营的有7家,生产的茶油主要是礼品油为主;采用压榨法加工传统毛油的作坊近100家。

(二)油茶林生产存在的问题

1、栽培面积萎缩、生产经营粗放

现存油茶栽培面积81.61万亩和1979年130万亩相比,减少了37%,油茶籽产量虽然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但平均亩产油茶籽21.5公斤,折初制茶油4—5公斤,低的只有1~2斤/亩。

可见我市油茶生产经营粗放,基本靠“人种天养”,全市约有15万亩左右油茶林处于长期失管的荒芜状态,实际在经营的面积估计在65万亩左右。

我市目前油茶林相当多比例处在山高坡陡、土壤脊薄的山地上,立地条件好的油茶林比例较低。

因为当时盲目发展,栽种时不能适地适树而形成的相当部分油茶低产林受立地条件的制约,难以通过改造实现提高产量和效益。

2、油茶品种混杂老化,林分老、弱、病、残、劣状况严重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造的油茶林,都是实生苗上山,由于种苗源于未经选择的集团种和实生子代林,株间产量差别很大。

从个体结构看,劣株弱株占60%以上,丰产性植株占30%左右,在同一林分中,丰产株年产果可达50kg以上,而低产株却只有0.5-1.0kg,甚至颗粒无收;从群体结构看,油茶老林和疏林占绝大多数而且品种混杂,良莠不齐。

开展油茶低改后,虽然要求采用良种嫁接苗造林,但是由于良种嫁接苗供应紧张,部分普通苗木也上山造林,优良品种覆盖率低,到现在高产良种造林的面积还只有0.26万亩,主要是示范林和采穗圃的建设。

八十代中后期开始,大部分林分没有抚育管理,致使林地杂草灌木丛生,土壤坚实,通透性差,影响了油茶的生长和产量,同时由于缺少管理,油茶抗病力弱,病虫危害严重,尤以炭疽病,煤污病最为严重,造成大量落花落果,座果率下降。

大多数油茶林地力退化严重。

由于产量和销售价格都比较低,2005年我市初制茶油平均价格只有15元/公斤,平均亩产3—4公斤初制茶油,亩产值只有45元—60元,经济效益非常低。

2007年以来,初制茶油价格虽然上升到32元/公斤,亩产值也只有128元—160元,经济效益与其它名特优经济林比还是非常低。

3、林区基础设施落后、资金投入不足

现存的油茶林主要分布在一些偏远山区,山高路远,人少地广,交通非常不便,由于油茶产业长期处在边缘化的状态,林区的道路、灌溉等基础设施建设几乎空白,远远落后于当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明显滞后于其它农业产业。

各地从林农到政府对油茶产业作用长期忽视,各种投入严重不足,有的地方至今没有油茶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

4、农民年龄结构老化、组织化程度低。

由于社会经济活跃,山区青壮年劳力多数外出务工,劳动力相对短缺,留守在家里主要是五六十岁以上老年人和妇女等,他们文化和技术素质比较低,其中一部分人的体力、精力和管理能力都难以胜任油茶林集约经营的强度。

同时,生产信息比较闭塞,连接市场的载体较少,供求信息不对称。

由于油茶林基本上是分散经营的,多数农户油茶面积不到15亩,加之油茶林经济效益低,产业近几年才开始复苏,产业发展组织化程度低,油茶产业合作社数量少、带动能力弱。

到目前全市油茶专业合作社还不到5家,入社社员农户,经营面积很少,带动力不强。

入社农户还不到全市油茶产区30万农民的0.5%,覆盖面很低,这将影响到油茶规模化生产和技术的推广。

5、油茶科技投入不足,示范带动不明显

由于油茶林经济效益相对不高,各级政府重视不够等多种因素,对油茶的科技研发投入不足。

2000年之前一段时期只有中国林科院亚林所的专家在我市莲都、缙云等地继续从事良种、栽培等科研活动,本地只保存少量种质资源,其他科研和技术推广部门曾一度停止了对油茶科技的研发和新技术推广工作。

2004年后,油茶产业发展在政府政策的指导下,科技研发和推广逐步恢复。

引进少量优、新高产品种造林,实施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推广示范项目,并开展油茶森林食品基地认定工作。

使油茶研发推广逐步走上轨道,由于项目规模不大,系统性不够,补助资金偏少,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影响力不大,示范带动作用不明显,与国家和林农对科技的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

6、企业加工整体水平较低、综合利用不高

我市现有青田中野、松阳卖油翁等几家企业的加工技术和工艺设备、产品质量、管理水平和油茶综合利用能力等与全国先进水平相当外,其它100多家油茶加工企业大多是以初制作坊式加工为主,只能简单地把从农户的油茶籽或初制茶油收购后加工成精制茶油出售。

小企业基本上是以消耗大量油茶资源为代价,才能获取较少的利润空间。

从总体上看,我市油茶加工存在的主要的问题是:

小企业数量多,规模企业少,加工工艺和技术简单,管理方式和企业装备落后,产品档次较低,资金压力大,原料储备能力弱,季节性加工,产能闲置,缺少核心品牌,经济效益低。

二、加快我市油茶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我市油茶资源丰富,是全国的油茶中心产区之一,加快油茶产业的发展,对促进山区区域经济发展,带动山区农民兴林增收致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满足社会和大众对良好生态产品、天然绿色产品的需求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快油茶产业发展是维护国家粮油安全的需要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油茶主产区人均耕地面积已经接近或低于联合国规定的耕地警戒线(0.8亩)。

在耕地资源日益紧张的情况下,在耕地上扩大种植油料作物缓解食用油供需矛盾的空间十分有限。

而油茶主要利用低山、丘陵的林地。

根据我省“七山一水两分田”和我市“九山半水半分田”实际,充分发挥本地的山地资源优势,通过油茶产业提升,大力发展油茶产业,既不与粮争地,又能迅速增加优质食用油料供应。

据专家测算:

我国油茶林从现有5000万亩发展到6000万亩,若通过提高单位产量,使茶油年产量达到300万吨,就可使茶油在食用油中的消费比例从1.8%提高到27%,相当于置换出7500万亩耕地用来种植粮食。

这不仅对于增强食用植物油供给能力,减少食用植物油进口大为有利,而且对于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维护国家食用油安全和粮食安全的战略意义十分重大。

(二)提供优质食用油产品,满足人民群众健康的需要

目前,我国食用油消费主要是豆油、菜籽油等低档食用油,高档保健食用油消费比例很低。

油茶是我国特有的优质食用油料树种。

在健康消费盛行的今天,食用油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追求健康、天然、营养已成为人们选择食用油的标准。

据国外流行病学的调查发现,膳食中的单不饱和脂肪酸与“三高”的发生及冠心病的死亡率间呈明显的负相关。

经多家权威部门检测,而茶油所含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90%以上,比橄榄油还要高出2%。

茶油不含对人体有害的芥酸,色泽金黄,味香可口,营养丰富,容易被人体吸收,具有预防和治疗高血压和常见心血管疾病的作用;茶油中还含有特定生理活性物质,如山茶甙、山茶皂甙、茶多酚等,其中山茶甙有强心作用,山茶皂甙有溶血栓作用,能防治血管硬化所致的多种心脑血管疾病;茶油可提高人体酶的活性,提高代谢率,改善体质,增加人体免疫力机能,加强对人体的双向调节作用,可保持充沛的精力。

由于油茶受虫害侵袭少,现有油茶林不施用任何农药,因此茶油是绿色保健食用油。

茶油被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营养合作委员会主席西莫普勒斯博士誉为“世界上最好的食用油”和“长寿油”。

随着食用油市场健康风的兴起,有“东方橄榄油”之称的野生茶油将日益受消费者青睐,经过精炼的茶油消费群体已不仅仅限于传统产区。

发展油茶产业对改善国民食用油消费结构,满足经济发展后人们对优质食用油的需要。

(三)有利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山区经济发展

由于油茶林具有生产管理方便,投产后年年有收益的优点。

虽然目前经济效益不高,但是主产区农民相对拥有面积大,油茶收入也是主产区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之一。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油茶产业将成为我市竹产业之后山区经济发展的又一重要产业。

是林业增效、林农增收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对低收入群众集中区域和劳动力大量转移之后的山区增收将发挥重要作用。

2005年以来,初制茶油的收购价格开始大幅度上升,从当初的1.5万元/吨提高到现在的3.2万元/吨,提高了一倍以上,据预测,今后5~10年,国内市场需求急增,外贸茶油市场缺口大,在沿海地区售价可高达50~75元/kg,并呈上升趋势。

因此,大力发展油茶产业,促进油茶产量的增加、加快产品和市场的开发,油茶产业的整体效益将会进一步提高,产区农民将得到更多的实惠,对促进山区新农村建设和提高山区林农收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更趋合理,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2003年我市提出的茶叶、食用菌、笋竹、花卉苗木、中药材等九大农业支柱产业,并没有油茶。

事实上,油茶是我市农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产业发展的规模和前景分析,油茶产业比花卉苗木、中药材、水产品等产业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前景,由于未将油茶列入重点扶持的农业支柱产业中,没有形成应有的影响力以引起相关的政府、部门和专家学者的重视,抑制了油茶作为一项特色产业的持续发展。

为此将油茶产业列入农业支柱产业,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更趋合理,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五)有利于改善山区生态环境,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油茶不但是重要的经济树种,而且也是重要的生态树种。

油茶根系发达,四季常青,耐干旱瘠薄,适应性强,又可以作为生物防火树种。

油茶林具有良好的保持水土、净化空气、固碳释氧等生态功能。

初步研究表明,油茶制氧能力为40公斤/公顷,大于针叶树。

油茶具有抗化学污染作用,1公斤油茶叶可吸收分解二氧化硫7.4克。

油茶林的保土作用也较为显著,油茶林、毛竹林和农用山地每年每平方公里土壤流失量(土壤侵蚀模数)分别为105吨、256吨和416吨。

我市80多万亩油茶中相当部分生长在立地条件差、土壤比较脊薄的林地上,油茶对“生态第一市”的生态保护具有不可替代作用。

因此,大力发展油茶产业,既能绿化荒山荒地,充分利用山区林地资源、促进生态脆弱区的植物恢复,又能改善山区农村生态面貌和人居环境。

 

三、条件分析

(一)有利条件

通过分析比较,我市当前发展油茶产业有六个方面的有利条件:

1、国家加大政策支持,油茶产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油料生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油料生产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07]59号)明确提出了要加大包括油茶等特种油料作物在内的油料生产扶持力度。

去年,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和回良玉副总理等中央领导专门为油茶产业发展作出批示。

《国务院关于促进食用植物油产业健康发展保障供给安全的意见》(国发[2008]36号)又进一步明确提出建设油茶生产基地县,在科学制定规划的基础上,扶持油茶等木本油料生产,加快培育推广高产优良品种等要求。

2006年12月27日国家林业局专门出台了《关于发展油茶产业的意见》(林造发〔2006〕274号),提出了“优化产业布局,科学引导油茶产业发展;加大政策扶持,创造推动油茶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强化科技支撑,切实提高油茶经营的科技水平”等意见。

去年,国家林业局组织召开了“全国油茶产业发展现场会”。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油茶产业的若干意见》浙政办发[2009]68号,2009年国家和省级财政已安排资金2050万元用于我市的油茶产业扶持。

省林业厅在今年的重点工作中提出了振兴油茶产业,并作为“推进林农增收致富行动”的举措之一,把油茶低改作为兴林富民示范工程的重点来抓。

从国家到地方各级政府加大产业支持力度,我市加快发展油茶产业迎来良好的发展态势。

2、区域优势明显,产品市场需求量大

我市位于长三角经济区南翼,周边城市密集,人口众多,消费水平高,这一区域的老百姓对保健产品十分喜爱,只要加强茶油保健功能的宣传,很快会形成相对固定的消费群体。

按我省5000万人口,人均消费5公斤茶油计算,一年将消费25万吨,按长三角2亿人口计算,将消费100万吨,而我省目前的产量也只有1.1万吨,相当部分还没有正式进入流通市场,作为地方馈赠礼品或自己消费,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

因此,长三角将是国内最大的茶油消费市场之一,油茶产量提高后,完全可以在长三角内消化,也可以销往北方省份或精深加工后出口世界各地。

3、我市油茶的增产增效潜力大

我市的油茶林存在着品种低劣,经营管理粗放,树龄老化、生长衰退等特点,处于老、弱、病、残、劣、荒的现状,产量高的4-5公斤油/亩,低的只有1-2公斤油/亩,通过低改,提高到25公斤油/亩是可以实现的,高的可达50公斤油/亩以上,增产潜力巨大。

4、林农有长期种植油茶的传统和经验,开发油茶积极性高

油茶是我市主要的经济林,七十年代曾达到130万亩,面积、产量和国家收购量均占全省的40%以上。

莲都区碧湖镇联济村还曾经作为全国油茶先进村,1958年12月在该村召开过全国油茶生产现场会,周恩来总理还亲自为该村颁发过奖状。

我市广大林农在长期的生产和经营中,结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油茶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随着市场茶油价格升高,经营油茶与其它产业相比前景看好,激励农户开发油茶的积极性。

5、企业加工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

我市油茶加工虽然总体上存在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加工技术简单、管理方式落后,综合利用不高,经济效益较低等问题。

但近年来,一些规模加工企业的加工水平在逐步提高,油茶产品种类明显增多,从精制茶油、提取茶皂素,到研制天然高级美容护肤系列化妆品;从茶饼提取残油、制作高蛋白饲料,到加工生物农药和机械抛光粉等;从茶壳提取糠醛、栲胶和木糖醇等,到加工处理后生产活性炭和食用菌的培养基材料等。

如青田中野、松阳卖油翁等企业的油茶综合利用率较高,已经具备一定的生产能力和条件,这些企业的加工水平和全国先进水平基本同步,为我市油茶产品的进一步开发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6、具有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和丰富的优质林地资源

我市地处中亚热带区域,水热等气候条件十分适宜油茶的生长,我市各县(市、区)都有油茶分布,是油茶林生长的最适宜区域。

我市“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自然条件,林地资源总量大,可以因地制宜地布局油茶生产。

经土地整理的低丘缓坡和需更新的衰退果园(柑桔、桃)等优质林地面积大,以及可退耕还林地等山地资源较为丰富,发展高产油茶林的余地较大。

丽水的生态条件和环境质量位于全国前列,空气清新,水质明净,生态优势明显,是全省乃至华东地区的一块“净土”。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态已越来越受到人类的重视,人们向往绿色家园,追求绿色无污染的安全农产品。

我市优越的自然生态资源,良好的生产环境,为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和优质环保的食用茶油,提供了可靠保证。

7、林权制度改革促进油茶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我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走在全国前列。

通过深化林权制度改革,搞活林业经营机制,激活林业生产要素,拓宽林业投融资渠道,促进了林业的集约化、规模化经营。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将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油茶资源发展。

可以通过租赁、拍卖、股份合作等多种途径推动油茶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油茶经营效益。

通过对油茶基地的林权抵押贷款支持,可以盘活现有油茶林资产,促进产业再生产。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将为油茶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二)制约因素

制约丽水油茶产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几个方面:

1、发展不平衡

县与县、乡与乡之间,无论是资源培育还是茶油加工都很不平衡。

在油茶林培育上,正常经营的只有三分之一,大部分还处于粗放管理甚至荒芜状态,亩产值只有几十元;在加工上也一样,茶油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企业只有几家,大部分的是小作坊,只能加工传统毛油。

2、经济基础薄弱,投资渠道狭窄,投入不足

由于我市经济欠发达,农村经济条件差,地方经济财力有限,目前许多村级经济薄弱,农民收入还比较低,开展油茶低改和新造林面临着资金短缺的制约。

3、产业化发展滞后,组织化程度低

油茶产业面临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之间的矛盾,迫切需要通过加强组织化建设来解决这一矛盾。

但目前我市油茶产业方面的经济合作组织发展滞后,一、二、三产业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仍欠缺,相互之间缺乏有效衔接,特别是二产加工增值能力不足,市场建设以及社会化服务组织滞后,使整个油茶产业处于较低水平。

4、短期内良种壮苗供应不足

我市近年来陆续从亚林所、江西、湖南等地引进经审定适宜丽水发展的油茶良种组合,初步建立了规范化油茶良种采穗圃,开展繁育基地建设并,开始批量生产良种苗木。

严格执行“四定三清楚”,即定点采穗、定点育苗、订单生产、定向供应,品种清楚、种源清楚、销售去向清楚。

但短期内良种壮苗供应能力尚难以满足各地发展油茶的需要,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油茶产业的发展。

四、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市场为导向,科技为依托,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创新为动力。

创新发展思路,优化产业布局,强化政策扶持,形成“品种良种化、生产专业化、加工规模化、质量标准化、服务社会化”油茶产业发展模式。

全面提高油茶的管理水平、加工水平和综合效益,使油茶产业成为我市山区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产业。

(二)发展定位

通过全面分析我市油茶产业发展现状、潜力和前景,提出我市油茶“满足市场需求,发展油茶产业,重建浙南油库,增加林农收益”的产业定位。

(三)基本原则

1、坚持因地制宜,分类经营,合理布局,重点突出,适度规模发展;

2、以市场为导向,政府积极推动,尊重农民意愿;

3、以科技为依托,以点带面,示范带动;

4、创新发展机制和模式,加大龙头企业培育,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

5、统筹兼顾,提高经济、生态和社会综合效益;

6、坚持长期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四)发展措施

通过落实推广良种、采用良法、实施良制的“三良”发展措施,提高油茶产业的基地化、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水平,实现资林油发展一体化,明显提高油茶产业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加强良种采穗圃和繁育基地建设,积极发展高产油茶林,大力开展低产低效林改造。

加强林区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广油茶先进实用技术和标准化生产,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创新产业发展思路。

坚持培育龙头、品牌带动和市场开拓战略,提升精深加工和产品研发能力,促进山区经济发展,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提高油茶产业的综合效益。

 

五、目标和区域布局

(一)发展目标、规划期限

总体实现高产、高质、高效的“三高”目标。

通过提高单产,保证茶油高品质,实现产业高效益。

发展目标分近期和远期:

2009-2015年为近期,20016-2020年为远期。

到2015年,全市油茶栽培面积达100万亩,实现良种油茶苗年生产能力500万株,新造良种油茶林20万亩、改造低产低效林30万亩。

油茶产业总产值达到20亿元,其中一产产值5亿元,二产产值15亿元。

30万产区农民比现在人均增收1360元以上。

初步建成我市较完善的油茶产业体系,在油茶培育、科技研发、加工水平等方面处在全省领先地位;

到2020年,采用良种全面改造油茶低产低效林,栽培面积恢复历史最高水平,油茶产业总产值达50亿元。

30万产区农民比2015年人均增收2360元以上,建成我市发达的油茶产业体系,成为全国先进产区。

(二)区域布局

根据我市油茶林分布现状和产业发展趋势规划在全市低山丘陵区建立以青田、莲都为核心,其他县(市)共同发展的油茶区域化产业格局。

重点布局以下四十二个乡(镇):

莲都区12个:

雅溪、黄村、老竹、太平、大港头、碧湖、高溪、联城、仙渡、丽新、水阁、紫金;

青田县10个:

章村、腊口、祯旺、舒桥、祯埠、海口、船寮、东源、高湖、季宅;

缙云县3个:

东渡、石笕乡、方溪;

松阳县4个:

象溪、裕溪、大东坝、板桥;

遂昌县4个:

金竹、应村、湖山、妙高;

云和县3个:

朱村、石塘、大源;

景宁县2个:

九龙、外舍;

龙泉市4个:

八都、上洋、塔石、宝溪。

 

六、建设重点

建设重点包括油茶种质资源库和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新油茶基地建设和低产低效林改造;道路及设施建设;龙头企业培育;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内容。

(一)、油茶种质资源和良种繁育基地

加强油茶优新品种的引进、选育和开展本地优良单株选育相结合的良种基础工作,加大油茶芽苗嫁接、容器育苗等先进技术推广力度,确保优质高效油茶成品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