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3课 土地改革教案2 新人教版.docx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3课 土地改革教案2 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3课 土地改革教案2 新人教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2新人教版
第3课土地改革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围绕着一个主题──土地改革展开叙述。
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剥削制度,解放了生产力,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并为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本课前承新中国政权的建立,后启经济的恢复、发展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在本章教材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课程标准
了解土地改革运动。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从教师提供的图片、史料、数据中,用对比、归纳的方法掌握历史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土地改革的作用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还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难点:
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
“斗地主”游戏图片
教师:
以上两幅图片和什么游戏有关?
学生:
斗地主。
教师:
你知道历史上真实的斗地主是什么情形吗?
展示:
土改中“斗地主”图片
教师:
这是建国初期地主受到批斗的情形。
地主受批斗和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学生:
土地改革。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熟悉的游戏“斗地主”导入新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一、背景篇——国家要发展,农民要土地
教师:
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里,土地大多集中在地主手里。
解放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仍然维持封建土地制度。
展示:
解放前旧中国的土地占有情况
地主、富农
贫农、雇农和中农
占农村人口
不足10%
90%
占有土地
70%~80%
20%~30%
教师: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当时土地大多掌握在谁的手中?
学生:
土地大多掌握在地主手里。
教师:
解放前的旧中国,占农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农,占有百分之七八十的土地。
而占农村人口百分之九十的贫农、雇农和中农,他们终年辛勤劳动,受尽剥削,生活不得温饱。
展示:
土改前贫农的生活状况图片
教师:
封建土地所有制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学生:
严重阻碍着中国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教师:
怎样改变这种状况呢?
学生:
进行土地改革。
教师: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土地改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学生:
封建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着中国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分析解放前旧中国的土地占有情况,利用表格表现土地占有不均衡的强烈反差,解土地改革的根本原因。
)
展示:
根据联合国亚太事务委员会的统计,1949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只有27美元。
不仅不足印度57美元的一半,也远远低于当时整个亚洲44美元的人均收入。
教师:
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时,国家经济情况如何?
学生:
新中国成立时,国家非常贫穷落后。
教师:
中国农村的情况如何?
学生:
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教师:
新中国的领导人应该怎么办?
学生:
在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
教师:
只有让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真正从封建的土地制度中解放出来才能有效地巩固我们新生的政权,发展经济。
因此,必须进行土地改革。
展示:
“很短的时间内,将有几万万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
”
——毛泽东
(设计意图:
帮助学生认识到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是新中国巩固政权、发展经济的需要,也是满足新解放区农民土地愿望的需要。
)
二、改革篇——法律作依据,耕者有其田
教师:
1950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开始在新解放区实行土改运动的准备工作。
1950年6月,中共七届三中全会讨论了新解放区的地制度改革。
播放:
土地改革视频。
教师:
了解改革的时间、主要地点、颁布的法令、目的、方法和结果。
学生:
思考,回答问题。
展示:
向农民宣传《土地改革法》图片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教师:
结合材料内容分析土地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
改革的目的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展示:
规定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及缺乏其他生产资料的贫苦农民所有;也分给地主同样的一份,使地主分子在劳动中改造成自食其力的新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教师:
结合材料内容回答:
土地改革的具体办法是什么呢?
学生:
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自食其力。
教师:
议一议,土地改革为什么要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
学生:
封建土地制度剥削农民,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教师:
为什么要分给地主一份土地?
学生:
使地主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展示:
北京市郊的农民在丈量土地、四川农民在焚烧地主的土地契约书
展示:
不同点
相同点
土地占有者
地主阶级与农民关系
产品分配
封建
土地所有制
地主阶级
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地主占有大部分劳动成果
土地归私人所有
农民
土地所有制
农民
地主和农民一样参加劳动
农民自己占有劳动成果
(设计意图:
利用表格归纳地主阶级的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与农民土地所有制,帮助学生区分二者的异同点,明确土地虽然由地主阶级手中转移到了农民阶级手中,但仍然属于土地私有制。
。
)
展示:
根据解放后的新情况,将过去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的政策,改变为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以便更好地孤立地主,保护中农和小土地出租者,稳定民族资产阶级,以利于早日恢复和发展生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教师:
解决问题: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在土地改革中对待富农采取什么政策?
学生:
保护富农经济。
教师:
为什么保存富农经济?
学生:
为了孤立地主减少土地改革的阻力;为了发展农业生产。
(设计意图: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小字部分内容,强调这次土地改革政策上与过去的土改有所不同:
注意保护富农经济,减少土地改革的阻力。
)
教师:
在这场3亿多人参加的土地改革中,农民得到了什么?
学生:
土地、牲畜、房屋、农具等。
展示:
北京市郊的农民土改后分到了牲畜、浙江农民领回分到的农具
教师:
此次土地改革的何时完成?
取得了什么成果?
学生:
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
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中,“耕者有其田”的千年梦想,在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终于得到了实现。
(设计意图:
通过视频、图片和文字资料,帮助学生从进一步了解土地改革的情况,学习从史料中提取信息,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
三、意义篇——农民翻了身,农业得发展
展示:
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耕耘和收获。
这就是劳动农民翻身做主人的感觉。
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951年,中国粮食产量达到1.4363亿吨,比1949年增长了26.9%。
教师:
土改完成后,我国的土地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对农业生产有何影响?
学生:
封建土地制度被废除,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成了土地的新主人。
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恢复和发展。
展示:
时任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的陶鲁笳说:
“农民得到了土地,我们的党就得到了农民的拥护。
全国农民拥护的事情,那个时候,没有办不成的。
所以说,这是一次了彻底的最全面的最成功的一次土地改革。
”
教师:
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
学生:
农民拥护共产党,新中国的政权得到了巩固。
展示:
毛泽东也曾兴奋地说:
“我为新中国数万万农民获得翻身的机会和国家获得工业化的基本条件而表示高兴表示庆贺。
“
教师:
毛泽东的这段话又说明了什么?
学生:
土地改革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设计意图:
指导学生依据史实得出结论,“让史实说话”,论从史出。
)
(三)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四、展望篇——国家重民生,“三农”艳阳天
教师:
“天下可忧在民穷,天下可畏在民怨”。
中国最大的问题在农村。
农民富则天下富,农民稳则天下稳。
中国社会和政治的稳定依赖于农村地区的安宁。
展示: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
中共中央在1982年至1986年连续五年发布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具体部署。
2004年至2013年又连续十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
教师:
这些材料说明什么?
学生:
党和政府关注三农,重视农业生产。
教师:
今天,三农问题受到中央政府空前重视,相信在党的带领下我国现代农业一定会持续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一定会不断提高。
(设计意图:
联系现实,通过中央一号文件的展示,让学生了解党和政府关注民生的举措,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
)
教师:
土地改革实现了中国农民两千多年来梦寐以求的“耕者有其田”的梦想。
2005年以来,中央采取了减免农业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体现了党中央对农民殷殷的关怀。
在党中央新的农村工作方向指导下,农民的梦想一定会飞扬得更高、更远。
我们有理由相信,农村城市化、农业机械化、农民生活小康化的“三农”艳阳天,离我们不再遥远。
六、课堂检测
测验题目一:
农民正在拔掉地主立的界碑图片
请回答1.此图反映了建国初期什么运动?
2.进行这一运动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目的是什么?
3.农民拔除地界碑的依据是什么?
4.这一运动使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了什么变化?
5、这一运动有何意义?
测验题目二:
完成《助学》相关内容。
七、板书设计
第3课土地改革
一、背景篇——国家要发展,农民要土地
二、改革篇——法律作依据,耕者有其田
三、意义篇——农民翻了身,农业得发展
四、展望篇——国家重民生,三农艳阳天
八、教学反思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对教材进行了重新整合,分为四个篇章。
一、背景篇:
国家要发展,农民要土地;二、改革篇:
法律作依据,耕者有其田;三、意义篇:
农民翻了身,农业得发展。
四、展望篇:
国家重民生,“三农”艳阳天。
学习“土地改革”,首先要分析土地改革背景(背景篇),让学生明确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第一,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第二,新解放区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
其中第一点学生较难理解,因此介绍解放前旧中国的土地占有情况时,制作人口比例和土地占有比例图表,以此表现土地占有不均衡的强烈反差,进而分析出这种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改革篇)的公布一目是本课重点,在教学时结合视频、图片、材料,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土地改革的时间、目的、方法、结果,加深记忆。
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意义篇)是难点。
由于理论较抽象,学生不容易把握。
所以在备课时利用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土地所有权的改变,土地改革完成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对国家政权巩固等几个方面,化解难点。
本课的不足之处是没有指导学生进行课外调查,例如采访老人、查阅地方志、阅读乡土教材等,使学生感受土地改革给农民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
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
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
一课时
二、教学方法:
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 欣赏法:
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 讲授法:
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
(3) 练习法:
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
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
(三)讲授新课
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
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
①古文字系统
甲古文——钟鼎文——篆书
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请学生讨论这几种字体的特点?
)古文字是一种以象形为主的字体。
②今文字系统
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到了秦末、汉初这一时期,各地交流日见繁多而小篆书写较慢,不能满足需要,隶书便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隶书另一层意思是平民使用,同时还出现了一种草写的章草(独草),这时笔墨纸都已出现,对书法的独立创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狂草在魏晋出现,唐朝的张旭、怀素将它推向顶峰;行书出现于晋,是一种介于楷、行之间的字体;楷书也是魏晋出现,唐朝达到顶峰,著名的书法家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请学生谈一下对今文字是怎样理解的?
),教师进行归纳: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已经摆脱了象形走向抽象化。
B主要书体的形式特征
①古文字:
甲骨文,由于它处于文明的萌芽时期,故字形错落有致辞,纯古可爱,目前发现的总共有3000多字,可认识的约1800字。
金文,处在文明的发展初期,线条朴实质感饱满而丰腴,因它多附在金属器皿上,所以保存完整。
石鼓文是战国时期秦的文字,记载的是君王外出狩猎和祈祷丰年,秦篆是一种严谨刻板的纯实用性的字体,艺术价值很小。
②今文字:
隶书是在秦篆严谨的压抑下出现的一种潇洒开放型的新字体,课本图例《张迁碑》结构方正,四周平稳,刚劲沉着,是汉碑方笔的典范,章草是在隶书基础上更艺术化,实用化的字体,索靖《急就章》便是这种字体的代表作,字字独立,高古凝重,楷书有两大部分构成:
魏碑、唐楷魏碑是北魏时期优秀书法作品的统称。
《郑文公碑》和《始平公造像》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前者气势纵横,雄浑深厚,劲健绝逸是圆笔的典型;唐楷中的《醴泉铭》法度森严、遒劲雄强,浑穆古拙、浑厚刚健,《神策军碑》精练苍劲、风神整峻、法度谨严,以上三种书体分别代表了唐楷三个时期的不同特点。
《兰亭序》和《洛神赋》作者分别是晋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两座高峰,前者气骨雄骏、风神跌宕、秀逸萧散的境界,后者在技法上达到了由拙到巧、笔墨洗练、丝丝入扣的微妙的境界。
他们都是不拘泥于传统的章法和技能,对后世学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代文征明的书法文雅自如,现代书家沈尹默在继承传统书法方面起到了不可魔灭的作用。
3、欣赏要点:
先找几位同学说一下自己评价书法作品的标准或原则是什么?
[或如何来欣赏一幅书法作品?
]学生谈完后,对他们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
然后自己要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书法艺术的欣赏活动,有着不同于其它艺术门类的特征,欣赏书法伤口不可能获得相对直接的印象、辨识与教益,也不可能单纯为了使学生辨识书写的内容,去探讨言词语汇上的优劣。
进而得出:
书法主要是通过对抽象的点画线条、结构形态和章法布局等有“情趣意味“的形式,从客观物象各种美的体态,安致这些独有的特性中,使人们在欣赏时得到精神上健康闲静的愉悦和人们意念境界里的美妙享受(结合讲授出示古代书法名作的图片,并与一般的书法作品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得出什么是格调节器高雅,什么是粗庸平常)。
书法可以说是无声的音乐,抽象的绘画,线条流动的诗歌。
四、课堂评价:
根据本节课所学的内容结合板书。
让学生体会到祖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着重分析学生在书体形式特点和审美欣赏方面表现出的得失。
让学生懂得在欣赏书法时主要是通过对抽像的点画线条、结构形态和章法布局等有“情趣意味“的形式,从客观物象各种美的体态,安致这些独有的特性中,使人们在欣赏时得到精神上健康闲静的愉悦和人们意念境界里的美妙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