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824491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2.6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免疫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医学免疫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医学免疫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医学免疫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医学免疫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学免疫学.docx

《医学免疫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免疫学.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医学免疫学.docx

医学免疫学

抗原

抗原(antigen):

是指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完全抗原具有免疫原性与抗原性。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

是指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即能使特定的免疫细胞活化、增殖、分化,并产生抗体和致敏T淋巴细胞的特性。

抗原性(antigenicity):

又称为免疫反应性(immunoreactivity),是指与相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产生免疫反应的特性。

半抗原(hapten):

又称为不完全抗原,是指只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小分子物质。

半抗原与载体结合能形成完全抗原。

抗原的性质

(1)异物性:

未与胚胎期淋巴细胞接触的物质。

(2)一定的理化性状:

①抗原是大分子胶体,>10kD;②抗原具有一定的化学组成与结构:

蛋白质>脂类,糖类>DNA,抗原表面有大量的芳香族氨基酸;③抗原的分子构象具有易接近性;④聚合状态>单体状态,颗粒性>可溶性,环状结构>直链结构。

(3)完整性:

经非消化道途径进入免疫原性强,皮内>皮下>腹腔>静脉。

抗原的分类

(一)据抗原的来源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

(1)异种抗原:

来自不同物种的抗原,在不同生物之间具有很强的免疫原性;

(2)同种异型抗原:

来自同一种属不同个体的抗原,在同种不同个体之间诱导免疫应答;

(3)自身抗原;

(4)异嗜性抗原。

(二)根据诱生抗体时需否Th细胞参与分类

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

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Ag)

定义

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时需要Th细胞辅助

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时无需Th细胞辅助

化学本质

主要为蛋白质

主要为多糖

抗原决定簇

B细胞表位和T细胞表位,表位种类多、排列无规律

B细胞表位,表位种类单一,排列有规律

诱生的抗体

IgG(为主)、IgM

IgM

免疫应答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

免疫记忆

诱导免疫耐受

(三)根据抗原来源分类

(1)外源性抗原(exogenousantigen)

非APC自身所产生的抗原。

APC摄取外源性Ag→形成Ag肽→MHCⅡ分子-Ag肽复合物→CD4+T细胞

(2)内源性抗原(endogenousantigen)

靶细胞自身产生的抗原,如病毒蛋白、肿瘤抗原等。

内源性抗原→靶细胞(实质是APC)内加工处理→形成Ag肽→MHCⅠ分子-Ag肽复合物→CD8+T细胞

抗原特异性:

是指抗原与TCR之间、抗原与BCR之间、抗原与抗体之间的互相吻合性,抗原决定簇是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物质分子基础。

抗原决定簇(antigendeterminant,AD):

又称为表位(epitope),是存在于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抗原决定簇的分类

(1)非覆盖型表位:

某些抗原分子表面,不同表位之间相互分离,各自结合特异性抗体,互不影响。

覆盖型表位:

某些抗原分子表面,若某一表位与相应抗体结合会影响另一表位与抗体的结合。

(2)功能性表位:

位于抗原分子表面的表位,具有易接近性,可直接启动免疫应答。

隐蔽表位:

位于抗原分子内部的表位,无直接启动免疫应答得功能。

采用理化因素处理抗原,暴露该抗原,从而具有功能。

(3)

T细胞表位

B细胞表位

识别的受体

TCR

BCR

化学本质

小分子多肽

多肽、蛋白质、多糖、小分子化合物

性质

变性后的肽片段

天然构象

氨基酸序列

线性

线性或非线性

定位

抗原分子内部

抗原分子表面

人工合成抗原效应

载体

半抗原

APC处理

需要

不需要

MHC限制性

(4)载体表位;半抗原表位

免疫佐剂(immunoadjuvant):

是指预先或同抗原一起注射到机体、能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物质。

动物实验最常用的是弗氏佐剂。

弗氏完全佐剂=弗氏不完全佐剂+死的卡介苗。

机制:

1.改变Ag物理性状,形成抗原储存库,延长体内存留时间;2.刺激单核巨噬细胞,增强对抗原的处理和提呈能力;3.刺激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增强和扩大免疫应答能力;4.增强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膜通透性,促进对抗原的有效处理。

丝裂原(mitogen):

是非特异性的淋巴多克隆激活剂,与淋巴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结合,激活某一类淋巴细胞的全部克隆。

超抗原(superantigen,SAg):

是指只需要极底浓度即可激活大量T细胞或B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反应抗原。

可分为T细胞超抗原和B细胞超抗原。

超抗原激活T细胞的特点:

1.强大的刺激能力;2.无需抗原处理;3.与T细胞相互作用无MHC限制性;4.选择性取用TCRβ链V区;5.需MHCⅡ类分子结合成复合物才能刺激相应T细胞;6.超抗原识别的免疫位点包括MHC结合点和TCRVβ链识别的T细胞表位。

超抗原的生物学意义:

1.参与某些病理过程;2.参与自身免疫应答;3.介导免疫抑制;4.介导免疫耐受;5.参与免疫自稳;6.介导抗瘤效应。

抗体

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

是将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可分为分泌型免疫球蛋白与膜型免疫球蛋白。

抗体(antibody,Ab):

B细胞在抗原刺激下分化为浆细胞,产生具有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这类免疫球蛋白称为抗体。

抗体分子的结构

(一)一级结构

(1)四肽链

①重链(H):

根据重链免疫原性可分为五类

IgA(α链)、IgG(γ链)、IgD(δ链)、IgE(ε链)、IgM(μ链)

②轻链(L):

根据轻链免疫原性可分为两型

κ型、λ型

(2)两个区

①可变区(V区):

轻链的1/2+重链的1/4或1/5,该区氨基酸的组成序列变化较大。

高变区(HVR):

在免疫球蛋白分子VL和VH内,某些区域的氨基酸组成、排列顺序与构型更易变化,这些区域为高变区。

包括HVR1、HVR2、HVR3三个高变区。

骨架区(frameworkregion,FR):

是稳定CDR的空间构型。

②恒定区(C区):

轻链的1/2+重链的3/4或4/5,同一物种的同一类型Ig中相对稳定。

(3)铰链区:

位于CH1与CH2之间,但IgM和IgE无铰链区。

铰链区富含脯氨酸,易伸展弯曲;铰链区易被蛋白酶水解。

(二)立体结构

β-片层→β-平面→β-桶状结构

(三)其他成分和水解片段

(1)J链(Joiningchain):

是由浆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富含半胱氨酸,可连接抗体单体形成二聚体或五聚体。

(2)分泌片(secretorypiece,SP):

是一种存在于分泌型IgA的辅助成分,由粘膜上皮细胞合成与分泌,具有保护分泌型IgA的铰链区免受蛋白水解酶降解的作用,还可介导IgA向黏膜表面的转运。

(3)水解片段

①IgG经木瓜蛋白酶水解,形成两个Fab和一个Fc。

②IgG经胃蛋白酶水解,形成一个F(ab’)2和一个pFc’。

Fab:

即抗原结合片段,每个抗原结合片段由一条完整的轻链和重链的VH和CH1功能区构成,可以与抗原决定簇发生特异性结合。

Fc:

即可结晶片段,无抗原结合活性,是抗体分子与效应分子和细胞相互作用的部位。

抗体的异质性:

可变区的高度多态性、恒定区的异质性、抗体的独特型。

独特型(idiotype):

同一个体不同B细胞克隆所产生的免疫球蛋白分子可变区有不同的抗原特异性,由此而区分的型别称为独特型。

抗独特型抗体(anti-idiotypeantibody,Aid):

是针对抗体分子可变区上的特异性的抗原决定簇的抗体,与原来抗原的决定簇互为“内影像”关系。

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针对支架部分,称为Ab2α,另一种是针对抗原结合部位,称为Ab2β。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IgSF):

与Ig结构相似、遗传背景同源的蛋白质分子,主要存在于细胞表面,有识别及传递信号功能的蛋白质,称为免疫球蛋白超家族。

免疫球蛋白的功能

(1)可变区(V区)的功能

1.特异性识别并结合抗原,阻断病原入侵,发挥中和作用,清除病原体或导致免疫病理损伤;

2.免疫调节;

3.超抗体活性:

Ig除与Ag结合部位以外的部位与多种配体结合,从而发挥多种功能。

(2)恒定区(C区)的功能

1.激活补体,溶解细胞或细菌;

2.与细胞Fc-R结合发挥生物学效应:

①IgE的Fc段介导Ⅰ型超敏反应;②IgG的Fc段具有调理作用、ADCC作用、胞饮抗原作用;

3.选择性传递:

穿过胎盘和粘膜

调理作用(opsonization):

是指IgG的Fc段与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上的Fc-R结合,从而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

当抗体与带有相应抗原的靶细胞结合后,其Fc段可与NK细胞、巨噬细胞、单核细胞的Fc-R结合促使细胞毒颗粒的释放,导致靶细胞的溶解,这种作用称为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多克隆抗体(polyclonalantibody,pAb):

是指由多克隆B细胞产生的针对多种抗原表位的混合抗体。

优点:

有中和作用、调理作用、ADCC等功能,来源广,易制备;缺点:

特异性不高,易发生交叉反应。

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antibody,mAb):

是指由一个识别一种抗原表位的B细胞克隆产生的同源抗体。

优点:

纯度高、特异性强、效价高、血清交叉反应少或无;缺点:

人体反复使用会引起免疫病理损伤;应用:

作为诊断试剂、靶向治疗肿瘤。

基因工程抗体(geneticengineeringantibody):

又称为重组抗体,是指利用DNA重组和蛋白质工程技术制备的部分或全人源化的抗体。

如改造鼠源抗体、人源抗体、完全人源抗体、单链抗体、双价抗体、双特异性抗体。

KIR:

属于杀伤细胞抑制性受体,配体是一些特定的HLAI类抗原分子和非经典的HLA-G分子。

KLR:

属于杀伤细胞抑制性受体,识别由非经典HLAI类分子HLA-E递呈的肽段。

 

补体(complement,C)

(是存在于正常人或动物血清及组织液中的一组不耐热、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可介导免疫和炎症反应的蛋白质。

补体系统的组成:

补体固有成分;补体调节蛋白;补体受体。

补体激活途径

(一)经典激活途径

(1)激活物:

免疫复合物

(2)激活条件:

1.C1与IgG的CH2/IgM的CH3;2.一个C1必须同时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  

Ig的Fc段结合

(3)补体参与成分:

C1-C9。

其中,识别单位:

C1q、C1r、C1s;活化单位:

C4、C2、C3;膜攻击单位:

C5-C9

(4)途径:

抗原抗体复合物使C1qrs转变为C

;C

使C4转变为C4b;C4b与C2形成C4b2;C

使C4b2转变为C

(C3转化酶);C3转化酶使C3转变为C3b;C3b与C3转化酶形成C

(C5转化酶);C5转化酶使C5转变为C5b;C5b依次与C6、C7、C8、C9结合,形成C5b6789(攻膜复合物)。

(二)旁路激活途径

(1)激活物:

细菌脂多糖、酵母多糖、凝集的IgA和IgG4

(2)补体参与成分:

B因子、D因子、P因子、C3、C5-C9

(3)途径:

经典激活途径或MBL途径或自发产生的C3b在B因子和D因子的作用下,形成C

;C

与备解素(P)形成C

(C3转化酶);C3转化酶使C3转变为C3b;C3b与C3转化酶形成C

(C5转化酶),C3b可以再去参与形成C

,起放大作用;C5转化酶使C5转变为C5b;C5b依次与C6、C7、C8、C9结合,形成C5b6789(攻膜复合物)。

(三)MBL途径

(1)激活物:

病原体表面的甘露糖、岩藻糖、N-乙酰葡糖胺

(2)补体参与成分:

MBL、MASP、C2-C9

(3)途径:

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BL)与病原体甘露糖残基结合,活化MBL相关的丝氨酸蛋白酶(MASP)。

一方面,MASP2使C4和C2分别转变为C4b和C2b;C4b和C2b形成C

(C3转化酶);C3转化酶使C3转变为C3b;C3b与C3转化酶形成C

(C5转化酶);C5转化酶使C5转变为C5b;C5b依次与C6、C7、C8、C9结合,形成C5b6789(攻膜复合物)。

另一方面,MASP1作用产生的C3b可参与旁路激活途径。

 

三种补体激活途径的比较

经典激活途径

旁路激活途径

MBL途径

激活物质

免疫复合物

细菌脂多糖、酵母多糖、凝集的IgA和IgG4

病原体表面的甘露糖、岩藻糖、N-乙酰葡糖胺

识别分子

C1q

MBL

参与成分

C1-C9

B因子、D因子、P因子、C3、C5-C9

MBL、MASP、C2-C9

离子依赖性

Ca2+、Mg2+

Mg2+

Ca2+、Mg2+

丝氨酸蛋白酶

C1r、C1s、C2

B因子、D因子

MASP、C2、B因子、D因子

C3转化酶

C

C

C

、C

C5转化酶

C

C

C

、C

C3b正反馈环

作用

适应性体液免疫

固有免疫

固有免疫

意义

参与感染后期或二次感染的防御

早期抗感染

早期抗感染

攻膜复合物(MAC):

是补体激活后形成的C5b6789大分子复合体,能使细胞膜发生严重损伤,导致细胞裂解。

补体的功能

(1)溶解细胞、细菌、病毒的作用

1.通过补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CDC)溶解细胞:

①通过攻膜复合物导致细胞内外透压失衡;②导致脂质双层膜全面崩解;

2.溶膜效应:

①参与宿主抗细菌、抗病毒及寄生虫的防御机制;②参与机体抗肿瘤免疫制剂;③某些病理情况下引起机体自身细胞溶解,导致组织损伤与疾病。

(2)对固有免疫的调节作用

1.调理作用;

2.炎症介质作用;

3.清除循环免疫复合物。

(3)对体液免疫应答的调节作用

1.CR2-C3d调控B细胞激活与应答;

2.CR2-C3d参与B细胞记忆的产生与维持;

3.CR2-C3d参与维持生发中心。

(4)对细胞免疫应答的调节作用

1.补体参与诱导T细胞应答;

2.补体参与T细胞应答的消退。

 

补体相关的疾病:

①补体的遗传缺陷:

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②补体功能异常相关的疾病:

肾小球肾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③传染性疾病。

细胞因子(cytokine,CK)

(是指由免疫细胞分泌和某些基质细胞经刺激而合成、分泌的一类具有多功能、高活性、作为细胞间信号传递的小分子蛋白。

细胞因子的分类

(1)根据产生细胞因子的细胞类型分类

1.淋巴因子;2.单核因子;3.脂肪因子;4.其他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

(2)根据细胞因子的功能分类

1.白细胞介素;2.干扰素;3.肿瘤坏死因子;4.集落刺激因子;5.趋化因子;6.生长因子。

白细胞介素(IL):

是指由白细胞或免疫细胞产生的、并在其间发挥相互作用的细胞因子。

干扰素(IFN):

是指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的细胞因子。

肿瘤坏死因子(TNF):

是指使肿瘤组织发生出血性坏死的细胞因子。

集落刺激因子(CSF):

又称为造血生长因子,能刺激骨髓前体细胞的生长与分化。

趋化因子(chemokine):

是指对不同靶细胞具有趋化作用的细胞因子。

生长因子(GF):

是指介导不同类型细胞生长和分化的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

(一)理化特性:

小分子蛋白或糖蛋白;

(二)分泌特点:

(1)多细胞来源;

(2)短暂的自限性分泌;

(三)生物学作用特点:

(1)作用方式:

自分泌、旁分泌或内分泌;

(2)与受体亲和力高,与受体结合而发挥效应;(3)作用多样性:

1.调节免疫应答、介导炎症反应;2.参与免疫细胞增殖、分化;3.刺激造血功能;4.参与组织修复;(4)效应的复杂性:

多效性、重叠性、拮抗性、协同性、双向性。

(四)网络性:

(1)细胞因子相互诱生;

(2)细胞因子调节细胞因子受体的表达。

细胞因子的功能

(1)参与免疫应答、免疫调节;

(2)刺激造血功能;

(3)细胞因子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

细胞因子的信号转导:

从细胞因子结合其受体开始,到某些基因转录的启动,要经历复杂的细胞内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这样的作用过程称为细胞因子的信号转导。

细胞因子受体:

是一类跨膜蛋白,由胞膜外区、跨膜区和胞浆区组成。

可分为免疫球蛋白基因超家族、Ⅰ型细胞因子受体家族、Ⅱ型细胞因子受体家族、Ⅲ型细胞因子受体家族、趋化因子受体家族。

免疫细胞膜分子

白细胞分化抗原(leukocytedifferentiationantigen,LDA):

是指不同谱系白细胞在正常分化成熟的不同阶段及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标记。

分化群(clusterofdifferentiation,CD):

应用以单克隆抗体鉴定为主的聚类方法,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分化抗原归为一个分化群。

白细胞分化抗原的分类

(一)参与抗原提呈及T/B细胞激活的膜分子

(1)参与抗原提呈的膜分子

CD1:

抗原提呈;参与抗感染免疫;参与自身免疫和耐受;参与肿瘤免疫

(2)参与T细胞识别抗原与活化的主要CD分子

1.TCR与TCR-CD3复合物;2.参与T细胞第一信号的共受体:

CD4、CD8;3.共刺激分子;

4.共抑制分子。

(3)参与B细胞识别抗原与活化的主要CD分子

1.BCR与BCR复合物;2.CD19/CD21/CD81复合体;3.CD20;4.CD22;5.CD40-CD40L;6.B7-CD28

(二)参与免疫效应的CD分子

(1)补体受体

(2)细胞凋亡相关的膜分子

黏附分子(adhesionmolecules,AM):

是指一类介导细胞与细胞、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触结合并黏附的膜表面糖蛋白。

以配体-受体结合的形式发挥作用。

类型:

选择素家族、黏蛋白家族、整合素家族、免疫球蛋白超家族、钙依赖黏附素家族、未归类的黏附分子。

功能:

1.参与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2.参与炎症反应;3.参与免疫细胞发育和分化;4.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5.参与调节免疫细胞凋亡。

膜分子多聚化:

免疫细胞表面受体与配体(或其他受体)以非共价键结合并聚集在一起,这个过程称为膜分子多聚化。

免疫突触:

相互作用的免疫细胞在接触面通过多聚化而形成的超分子结构功能区,称为免疫突触。

功能:

1.维持免疫细胞间紧密接触和相互作用;2.选择性提供免疫细胞。

 

固有免疫

巨噬细胞的激活途径

(1)静息巨噬细胞在一般信号(病原体与静息巨噬细胞表面的模式识别受体结合)的刺激下,转变为应答性巨噬细胞;

(2)应答性巨噬细胞在第一类信号(淋巴因子)的刺激下,转变为兴奋性巨噬细胞;

(3)兴奋性巨噬细胞在第二类信号(LPS、CD40、TNF、分枝杆菌、肿瘤细胞)的刺激下,转变为活化的巨噬细胞。

如果适度活化,可形成愤怒的巨噬细胞;如果过度活化,可形成抑制性巨噬细胞。

巨噬细胞的功能

(1)趋化性;

(2)吞噬作用;

(3)抗原处理与提呈;

(4)抗微生物和细胞毒作用;

(5)分泌功能;

(6)免疫调节作用;

(7)促炎作用。

NK细胞的功能

(1)非特异性杀伤作用:

抗感染、抗肿瘤;

(2)免疫调节作用。

抗原提呈细胞(APC):

是指具有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提呈给T淋巴细胞的一类细胞。

抗原提呈细胞的分类

(一)专职抗原提呈细胞(表达MHCⅡ类分子、协同刺激分子、黏附分子)

(1)树突状细胞(DC)(是机体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分布于机体所有组织器官。

特点:

1.能有效活化未致敏T细胞;2.能高表达MHCⅡ类分子;3.可表达参与抗原摄取和转运的特殊膜受体;4.能有效摄取和处理抗原,然后迁移至T细胞区;5.抗原提呈效率高。

功能:

1.抗原提呈;2.激活初始T细胞;3.参与T细胞在胸腺的分化发育;4.诱导免疫耐受;5.与Th细胞相互作用并参与免疫调节;6.参与B细胞发育、分化及激活。

(2)巨噬细胞

(3)B淋巴细胞

(二)兼职抗原提呈细胞

(1)内皮细胞

(2)成纤维细胞

(3)活化的T细胞

固有免疫:

又称为非特异性免疫,是生物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天然免疫体系,主要由组织屏障、固有免疫细胞和固有免疫分子组成。

 

固有免疫系统的组成

(一)组织屏障

(1)皮肤黏膜屏障:

包括物理、化学、微生物屏障

(2)血脑屏障

(3)血胎屏障

(二)固有免疫细胞

(1)单核-巨噬细胞

(2)中性粒细胞

(3)树突状细胞

(4)NK细胞

(5)固有样淋巴细胞

(三)固有体液免疫分子

(1)补体系统

(2)细胞因子

(3)其他抗菌物质:

抗菌肽、溶菌酶、乙型溶素等

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recognitionreceptor,PRR):

是一类能够直接识别病原体及其产物等某些共有特定分子结构的受体。

如甘露糖受体、清道夫受体、Toll样受体等。

病原相关模式分子(pathogenassociationmolecularpattern,PAMP):

是病原体及其产物所共有的高度保守、可被模式识别受体识别结合的特定分子。

在病原微生物中广泛分布,不表达于正常宿主细胞表面,如LPS、甘露糖残基等。

CTL细胞与NK细胞的比较

CTL细胞

NK细胞

表面分子

TCR-CD3

NKG2D、NCR

识别靶细胞表面分子

抗原肽-自身HLA-Ⅰ类分子

非HLA-Ⅰ类分子

MHC限制性

抗原预先刺激

需要

不需要

免疫记忆反应

协同刺激分子:

是存在于抗原提呈细胞表面、能与T细胞表面的协同刺激分子受体结合,产生协同刺激信号的分子。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抗原提呈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

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包括多个系列、组成复杂的抗原系统,编码这一系统的基因位于同一染色体片段上,是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其产物是参与抗原提呈和T细胞激活的关键分子,在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

MHC的功能:

1.参与抗原加工和提呈;2.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的限制性;3.参与免疫细胞分化及中枢性自身耐受的建立;4.参与免疫调节;5.参与对免疫应答的遗传控制。

MHC限制性(MHCrestriction):

在免疫应答识别阶段T细胞与APC之间的作用和免疫效应阶段T细胞与靶细胞之间的作用都涉及到TCR对自身MHC分子的识别,即只有当相互作用细胞双方的MHC分子一致时,免疫应答才能发生,这一现象称为MHC限制性。

人类白细胞抗原(HLA):

是一类由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表达的糖蛋白,可分为HLA-Ⅰ类分子与HLA-Ⅱ类分子。

HLA分型可应用于器官移植、亲子鉴定、输血。

人类MHC(HLA复合体)位于第6号染色体短臂。

Ⅰ类基因:

HLA-A、HLA-B、HLA-C;

Ⅱ类基因:

HLA-DP、HLA-DQ、HLA-DR;Ⅲ类基因:

C4、C2、HSP70、TNF

HLA复合体遗传特征:

①高度多态性;②多基因性;③单元型遗传;④连锁不平衡。

连锁不平衡(linkagedisequilibrium):

是指分属两个或两个以上基因座位的等位基因,同时出现在一条染色体上的几率高于随机出现的频率。

HLA-Ⅰ类分子与HLA-Ⅱ类分子的比较

HLA-Ⅰ类分子

HLA-Ⅱ类分子

抗原类型

HLA-A、HLA-B、HLA-C

HLA-DP、HLA-DQ、HLA-DR

分子结构

α链、β链

肽结合结构域

α1+α2

α1+β1

表达特点

共显性

组织分布

所有有核细胞表面

淋巴样组织中的各种细胞表面

功能

识别和提呈内源性抗原肽,与CD8结合,对CTL的识别起限制作用

识别和提呈外源性抗原肽,与CD4结合,对Th细胞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法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