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工作者应知应会知识培训课程.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821822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52.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保工作者应知应会知识培训课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环保工作者应知应会知识培训课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环保工作者应知应会知识培训课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环保工作者应知应会知识培训课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环保工作者应知应会知识培训课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保工作者应知应会知识培训课程.docx

《环保工作者应知应会知识培训课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保工作者应知应会知识培训课程.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环保工作者应知应会知识培训课程.docx

环保工作者应知应会知识培训课程

环保工作者应知应会知识

1、究竟什么是二恶英?

二恶英是如何产生的?

二恶英实际上是一个简称,它指的并不是一种单一物质,而是结构和性质都很相似的包含众多同类物或异构体的两大类有机化合物,全称分别叫多氯二苯并-对-二恶英(简称PCDDs)和多氯二苯并呋喃(简称PCDFs),我国的环境标准中把它们统称为二恶英类。

多氯二苯并-对-二恶英(PCDDs)由2个氧原子联结2个被氯原子取代的苯环;为多氯二苯并呋喃(PCDFs)由1个氧原子联结2个被氯原子取代的苯环。

每个苯环上都可以取代1~4个氯原子,从而形成众多的异构体,其中PCDDs有75种异构体,PCDFs有135种异构体。

所以,二恶英包括210种化合物,这类物质非常稳定,熔点较高,极难溶于水,可以溶于大部分有机溶剂,是无色无味的脂溶性物质,所以非常容易在生物体内积累。

自然界的微生物和水解作用对二恶英的分子结构影响较小,因此,环境中的二恶英很难自然降解消除。

2、二恶英对人类健康所产生的严重危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二恶英的最大危害是具有不可逆的“三致”毒性,即致畸、致癌、致突变。

可能引起发育初期胎儿的死亡、器官结构的破坏以及对器官的永久性伤害,或发育迟缓、生殖缺陷;它可以通过干扰生殖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激素分泌,造成男性的精子数减少、精子质量下降、睾丸发育中断、永久性性功能障碍、性别的自我认知障碍等;造成女性子宫癌变畸形、乳腺癌等;还可能造成儿童的免疫能力、智力和运动能力的永久性障碍,比如多动症、痴呆、免疫功能低下等。

根据病例报告和动物实验的最新报告结果,一生持续摄入1pg/kgbw(每公斤体重10-12克)的2,3,7,8-TCDD,其致癌概率可达1/1000~1/100。

二恶英类物质是目前已经认识的环境荷尔蒙中毒性最大的一种。

环境荷尔蒙是指那些干扰人体正常激素功能的外因性化学物质,具有与内分泌激素类似的结构,能引起生物内分泌紊乱,又称环境激素或内分泌干扰物质。

环境激素通过环境介质和食物链进入人体或野生动物体内,干扰其内分泌系统和生殖功能系统,影响后代的生存和繁衍。

二恶英又是一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在环境中持久存在并不断富集。

一旦摄入生物体就很难分解或排出,会随食物链不断传递和积累放大。

人类处于食物链的顶端,是此类污染的最后集结地。

二恶英对人的影响可谓“一棰定音”。

一般的污染物质要达到一定的剂量才会产生明显的有害作用(即作用阈值),而至今还没有研究出二恶英的作用阈值,只要“超微量”的剂量,就可能产生危害,对于婴幼儿的损害更明显和无可挽回。

二恶英危害的另一个特点是它的长期性和隐匿性,在表现出明显的症状之前有一个漫长的潜伏过程,它影响的可能是人类的子孙后代。

因此,有科学家甚至担心,人类的进化是否将会被这类物质终止。

3、当前,我国二恶英污染的现状?

我国虽然缺乏有说服力的二恶英污染数据,但是根据国外的经验和有限的数据来看,我国在人体血液、母乳和湖泊底泥中都检出了二恶英,尽管其浓度水平较低,但也说明了二恶英在我国环境中的存在。

含氯农药、木材防腐剂和除草剂等的生产,特别是我国曾用作对付血吸虫病的灭钉螺药物(五氯酚钠)的生产都会有二恶英副产品生成,它们的生产和使用会使二恶英在不知不觉之中进入环境。

五氯酚钠作为首选的灭钉螺化学药物在我国使用了几十年,每年的喷洒量约为6000吨,这必然造成二恶英在喷洒区的沉积。

因此,我国具有二恶英污染的潜在可能性。

另外,在我国1998年1月4日颁布的《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列出的47类危险废物中,至少有13类与二恶英直接有关或者在处理过程中可能产生二恶英。

例如H04农药废物、H05木材防腐剂废物、HW10含多氯联苯废物、HW18焚烧处理残渣、HW43含多氯苯并呋喃类废物和HW44含多氯苯并二恶英废物等。

所以,未来几年甚至十几年内,开展二恶英污染调查和控制研究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从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对空气中二恶英来源进行的调查结果来看,焚烧设施的二恶英排放量占有较大比重。

近年来我国固体废物和医疗废物的产生量和处理量都在不断增加。

各地纷纷建立或筹建集中焚烧设施。

2001年国家环保总局组织开展了全国47个重点城市的生活垃圾处理处置设施污染物排放状况的抽样调查,接受调查的329个垃圾处理设施处理规模为179348吨/日,大约占全国1.18亿吨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的55%,仅有3.3%的垃圾在20座焚烧炉中得到焚烧处理。

所抽取的垃圾焚烧厂烟气二恶英超标率为57.1%,有的落后垃圾焚烧设施二恶英超标99倍以上。

超标的垃圾焚烧炉大都为炉型比较落后的小型焚烧炉。

但是考虑到我国的垃圾焚烧率非常低,所以由于垃圾焚烧造成的二恶英污染总量在现阶段不是很严重。

根据我们掌握的数据估算,我国因垃圾焚烧而排入空气的二恶英类约为72gTEQ/a,远远低于美日kg级的排放水平。

当然,垃圾焚烧处理在我国方兴未艾,发展势头迅猛,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将可能带来的二次污染控制在克接受的水平。

4、我国目前在对二恶英污染的检测及防治研究方面的发展水平?

与国外的差距?

我国对二恶英的监测研究起步较晚。

1996年中科院武汉水生所建立起我国第一个水生生物二恶英类物质检测与研究实验室。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疾病与控制、商检等系统开始筹建二恶英分析实验室,进行一些科研项目或从事商检、疾控等领域的工作,但对工业企业污染源的监督性监测以及环境中二恶英类的调查研究开展较少。

国家环保总局于1999年颁布了《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和《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规定了生活垃圾和危险废物焚烧的二恶英排放限值,迈出了控制二恶英污染法制化的第一步。

国家环境分析测试中心随之建立了配套实验室,开展焚烧设施的二恶英监测与研究,取得了大批基础数据和研究成果。

目前,国家环保总局正在该实验室的基础上升级改造,建成国家环保总局二恶英实验室,并拟在全国建立7个环境二恶英监测中心。

总体来说,我国二恶英监测能力与国外差距很大,还没有对二恶英的排放源和污染状况进行系统的调查和评价。

对其它来源的二恶英污染情况还需要进一步调查研究,例如,中国是氯碱生产大国,在全世界500家氯碱企业中,中国就有近300家,1998年烧碱生产年产量是居世界第二位,氯碱生产的废渣可能是我国二恶英的主要来源之一。

还有染料化工、有机氯化工、纸浆漂白等行业,都是潜在的二恶英排放源。

5、什么是沙尘暴

沙尘暴是一种灾害性的天气现象,是荒漠化的后果,是人类不适当活动对自然现象干扰的结果,也是影响大气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

沙尘暴天气不仅给工农业生产、航空、运输、公路交通和人民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也影响首都北京的形象。

6、绿色管理

绿色管理是把环保的观念融于经营管理之中。

原料和生产工艺过程的选择都要符合环境标准,废物的回收利用也是其追求的目标。

富士公司废旧胶片的循环利用率已达100%;东芝、尼桑、日本电力公司则共同出资2500万美元建立环境基金。

绿色管理的推行,在增加了企业的必要环保投入同时,也给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贸易效益。

7、绿色贸易

随着环保意识日益深入人心,生活质量的提高,绿色消费蔚然兴起。

据调查,目前绿色消费总量已达2500亿美元,未来10年,国际绿色贸易将以12-15%的速度增长。

47%的欧洲人更喜欢购买绿色食品,其中67%的荷兰人,80%的德国人在购买时考虑环保因素。

正因为如此,企业的竞争不仅是产品的性能,服务品质,促销手段方面的竞争,也是环境保护的竞争。

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应用环境标准阻止“超标”产品进入本国市场。

环境标准已成为“绿色贸易壁垒”。

8、绿色食品

绿色食品与一些天然食品,保健食品不同,是以环保、安全、营养为首要概念首先,产品或产品的原料产地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的生态环境标准;二是农作物种植,畜禽饲养,水产养殖及食品加工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的生产操作规程;三是产品必须符合绿色食品质量和卫生标准。

从1989年农业部农垦司提出的“无公害食品”开始,我国的绿色食品管理和开发生产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全国30多个省(市,区)成立了绿色食品办公室,建立了9个食品和环境监测机构,初步形成了全国性的食品管理和监测网。

迄今为止,全国已有450家企业开发了820多种绿色食品标致产品。

9、什么是环境承载力?

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支持力量究竟有没有极限呢?

这就是所谓"环境承载力"问题。

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

地球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它的资源是有限的,显然,它的承载力也是有限的。

因此,人类的活动必须保持在地球承载力的极限之

10、什么是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的定义是:

将综合性预防的战略持续地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提高效率和降低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

对于生产过程来说,清洁生产指节约能源和原材料、淘汰有害原材料,减少污染物和废物的排放及它们的有害性。

对于产品来说,清洁生产指降低产品全生命周期(包括从原材料的开采到寿命终结的处置)对环境的有害影响。

对服务来说,清洁生产指将预防性环境战略结合到服务的设计和提供活动中。

11、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持续"一词(sustain)来自于拉丁语sustenere,意思是"维持下去"或"保持继续提高"。

针对资源与环境,则应理解为保持或延长资源的生产使用性和资源基础的完整性,意味着使自然资源能够永远为人类所利用,不至于因其耗竭而影响后代人的生产与生活。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是一个涉及经主要包括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一济、社会、文化、技术及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

可持续发展是以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二是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三是以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目标。

只要社会在每一个时间段内都能保持资源、经济、社会同环境的协调,那么,这个社会的发展就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目前国内外不同机构和专家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有多种表述,但这些定义的大体方向是一致的。

一个较普遍的定义可以表述为:

"在连续的基础上保持或提高生活质量";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WCED)于1987年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定义为: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世界自然保护同盟、联合国环境署和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1991年共同发表的《保护地球?

?

可持续生存战略》一书中提出的定义是?

"在生存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的情况下,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的《里约宣言》中对可持续发展进一步阐述为:

"人类应享有与自然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成果的生活权利,并公平地满足今后世代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求取发展的权利必须实现";我国的几位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专家认为,可持续发展一词比较完整的定义是:

"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力的、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群需求又不损害别的地区或别的国家的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综上所述,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从环境和自然资源角度提出的关于人类长期发展的战略和模式,它不是一般意义上所指的一个发展进程要在时间上连续运行、不被中断,而是特别强调环境和自然资源的长期承载能力对发展进程的重要性以及发展对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性。

可持续发展从理论上结束了长期以来把经济发展同保护环境与资源相互对立起来的错误观点,并明确指出了它们应当是相互联系和互为因果的。

12、什么是环境污染,有哪些污染类型?

环境污染是指由于某种物质或能量的介入,使环境质量恶化的现象。

能够引起环境污染的物质被称为污染物,如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铅、汞等重金属等。

污染物质对环境的污染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当某种能造成污染的物质的浓度或其总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就会产生危害,环境就受到了污染。

能量的介入也会使环境质量恶化,如热污染、噪声污染、电磁辐射污染等。

环境污染既可由人类活动引起,如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对环境的污染;也可由自然的原因引起,如火山爆发释放的尘埃和有害气体对环境的污染。

环境保护中所指的环境污染主要是指人类活动造成的污染。

环境污染的类型,按环境要素可分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等;按污染的性质可分为生物污染、化学污染和物理污染;按污染物的形态可分为废气污染、废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以及噪声污染、辐射污染等;按污染产生的来源可分为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交通运输污染和生活污染等;按污染物的分布范围分,又可分为全球性污染、区域性污染、局部性污染等。

13、"环境保护"的概念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前,人类虽然对环境污染也采取过治理措施,并以法律、行政等手段限制污染物的排放,但还未明确提出环境保护的概念。

五十年代后,污染日趋严重,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中出现了反污染运动,人类初步建立起了环境保护的概念,并有了一些初浅的理解。

当时大多数人认为,环境保护只是对大气污染、水污染等进行治理,对固体废弃物进行处理和利用,即所谓三废"治理,以及排除噪声干扰等技术措施和管理工作。

目的是消除公害,使人体健康不受损害。

七十年代初,联合国根据40多个国家提供的资料,由经济学家巴巴拉·沃德和科学家雷内·杜博斯执笔,为联合国1972年6月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提供的实际背景材料和概念性的基础意见--《只有一个地球》一书中提出:

环境问题不仅是工程技术问题,更主要的是社会经济问题;不是局部问题,而是全球性问题。

于是,"环境保护"成为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相结合的问题,"环境保护"这一术语随之被广泛采用。

到了七十年代中期,人们逐渐从发展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来认识环境保护的含义,认为环境保护不仅是控制污染,更重要的是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经济发展不能超出环境允许的极限。

七十年代末,有的环境专家提出;环境保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人类的总资源进行最佳利用的管理工。

综上可见,环境保护不仅是治理污染的技术问题,保护人群的福利问题,更为重要的是一个关系长期发展的经济问题以及人民安居、社会安定的政治问题。

八十年代中期以后,环境保护的广泛含义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八十年代末,有些发达国家的政府首脑大声疾呼:

保护环境是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是当务之急,健康的经济和健康的环境是完全相互依赖的。

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也认识到环境保护与经济相关的重要性。

如拉美7个发展中国家在八十年代末举行的首脑会议上发表的联合声明中说;经济、科学和技术进步必须和环境保护、恢复生产相协调"。

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举行的环境与发展大会,是人类对环境保护认识发展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与1972年旨在唤醒人们环境意识的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相比,这次会议一方面提高了对环境问题认识的深度和广度,而且把环境问题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确立了环境与发展相互协调的观点,找到了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的正确道路,即"可持续发展道路"。

14、什么是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通常是指:

"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产生影响的问题。

"环境问题按其产生原因可以归纳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两类:

原生环境问题是指一些非人类能力所能控制的,而由自然因素(活动)引起的环境变化。

如:

由太阳辐射变化引起的台风、干旱、暴雨;由地球热力和动力作用产生的火山爆发、地震等。

次生环境问题是指由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造成的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如:

由于人类生产、生活引起的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枯竭、水土流失、沙漠化、气候异常、地面沉降、诱发地震等。

目前,人类活动对环境损害所造成的后果和环境污染对社会发展的反作用已日渐被人们所感受,并逐渐形成共识。

保护环境,保护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

15.臭氧有何作用与危害?

臭氧是氧的同素异形体,是一种不稳定的具有特殊“新鲜”气味的气体。

在通常温度下,呈浅蓝色,具有很强的氧化能力,是一种良好的氧化剂。

臭氧密度是氧的1.5倍,是空气的1.6倍,在水中的溶解度比氧约高10倍,比空气高25倍。

利用臭氧可消毒饮用水,杀菌作用快,效果好,而且有去色、臭、味的优点。

在工业废水处理中,臭氧可用来降低水的生化需氧量和耗氧量,破坏有毒化合物。

如酚、氰化物、硫化物和油类化合物等。

臭氧对眼和呼吸器官有强烈的刺激作用。

吸入高浓度臭氧,可出现肺水肿、心脏活动减弱乃至死亡;长期吸人低浓度臭氧,能引起慢性呼吸道炎症。

质量浓度在12毫克/立方米左右时,连续工作1小时以上,可能出现中毒;在3.4毫克/立方米时,每日工作3~5小时,3~7年后约有60%~70%工人出现头晕、头痛、食欲不良等反应,25%工人有呼吸道刺激症状,40%工人有轻度慢性咽炎症。

16什么叫可再生资源?

通过天然作用或人工活动能冉生更新,而为人类反复利用的自然资源叫可再生资源,又称为更新自然资源,如土壤、植物、动物、微生物和各种自然生物群落、森林、草原、水生生物等。

可再生自然资源在现阶段自然界的特定时空条件下,能持续再生更新、繁衍增长,保持或扩大其储量,依靠种源而再生。

一旦种源消失,该资源就不能再生,从而要求科学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物种种源,才可能再生,才可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土壤属可再生资源,是因为土壤肥力可以通过人工措施和自然过程而不断更新。

但土壤又有不可再生的一面,因为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可以比再生的土壤自然更新过程快得多,在一定时间和一定条件下也就成为不能再生的资源。

17、什么是绿色GDP?

我们要了解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宏观经济总量,都要看这个国家的GDP(国内生产总值)。

GDP主要有两种统计方法,一种是收入法,它是全部要素所有者收入(如工资、利润、利息等)的汇总数。

另外一种是支出法,它是全部要素所有者支出(如消费品、投资品、净出口等)的汇总数。

收支两个数,是相等的。

GDP能较准确地说明一个国家的经济产出总量,较准确地表达出一个国家国民收入的水平。

GDP代表着目前世界通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它的发明与产生来之不易,是三百多年来诸多经济学家、统计学家共同努力的结果,1953年才初步成型。

由于GDP核算体系仍然存在着一些统计上的技术缺陷,在联合国主持下,又经过1968年和1993年两次重大修改。

由于世界各国都普遍采用GDP核算体系,GDP作为核心指标,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展程度的统一标准。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经济产出总量增加的过程,必然是自然资源消耗增加的过程,也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过程。

我们从GDP中,只能看出经济产出总量或经济总收入的情况,却看不出这背后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经济发展中的生态成本有多大呢?

目前世界各国还没有一个准确的核算体系,没有一个数据使我们能一目了然地看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情况。

环境和生态是一个国家综合经济的一部分,由于没有将环境和生态因素纳入其中,GDP核算法就不能全面反映国家的真实经济情况,核算出来的一些数据有时会很荒谬,因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也能增加GDP。

例如,发生了洪灾,就要修堤坝,这就造成投资的增加和堤坝修建人员收入的增加,GDP数据也随之增加。

再例如,环境污染使病人增多,这明摆着是痛苦和损失,但同时医疗产业大发展,GDP也跟着大发展。

中国在20多年来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但这“增长”又是通过多少自然资本损失和生态赤字换来的呢?

不说环境与资源,即便从社会学角度看,GDP也不能反映社会贫富差距,不能反映社会分配不公,不能反映国民生活的真实质量。

总之,GDP统计存在着一系列明显的缺陷,长期以来被人们所批评,但长期以来没有得到修正。

上世纪中叶开始,随着环境保护运动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兴起,一些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们,尝试将环境要素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发展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这便是绿色GDP。

绿色GDP是指绿色国内生产总值,它是对GDP指标的一种调整,是扣除经济活动中投入的环境成本后的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外许多专家多年来致力于此项研究,虽取得了重大进展,却也存在着不少争论。

目前,有些国家已开始试行绿色GDP,但迄今为止,全世界还没有一套公认的绿色GDP核算模式,也没有一个国家以政府的名义发布绿色GDP结果。

18、绿色GDP面临着什么困难?

实施绿色GDP核算体系,面临着技术和观念上的两大难点。

先说说技术难点。

GDP通常是以市场交易为前提的,产品和劳务一进入市场,其价值就由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它传达出来的是以货币为手段的市场价格信号。

一个产品值多少钱,得在市场销售中才能确认。

这就是说,市场供求规律所决定的自由市场价格,是GDP权威性的惟一来源。

但我们如何来衡量环境要素的价值呢?

环境要素并没有进入市场买卖。

例如砍伐一片森林,卖掉原木,原木的销售价即可表现出价格,即可以纳入GDP统计。

但因为森林砍伐而导致依赖森林生存的许多哺乳动物、鸟类或微生物的灭绝,这个损失是多大呢?

再因为森林砍伐而造成的大面积水土流失,这个账又该如何核算呢?

这些野生的鸟类、哺乳动物、微生物与流失的水土并没有市场价格,也没有货币符号,我们的确不知用什么数据来确定它们的价值。

专家们提出过许多办法,其中一个是倒算法,按市场成本来估算一个专题。

例如,使黄河变清要花多少钱?

恢复一片原始森林要花多少钱?

如果做不到,那就是价值无限,不准砍伐,不准破坏。

另外,按市场价格,有的具体项目的环境成本也可以科学推测。

例如,昆明的滇池近几十年来严重污染,周围的农田、化工厂是主要污染源,如果将这些农田和化工厂几十年来的利润汇总,有几十个亿,虽然带动了当地的就业,创造了物质财富,但同时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如果现在要使滇池水变清,将劣五类水变回到二类水,最起码要投入几百个亿。

这样一笔账算下来,即便不包括滇池内许多原有的鱼类和微生物的灭绝,也不包括昆明气候变化所造成的影响成本,滇池周围几十年来的经济活动可就亏大了!

如今,各方面的专家们已研究出了不少测算模型与方法,各有优点,各有侧重,也各有缺陷,这只能在实践中逐步补充完善。

再说说观念的难点。

绿色GDP意味着观念的深刻转变,意味着全新的发展观与政绩观。

GDP是单纯的经济增长观念,它只反映出国民经济收入总量,它不统计环境污染,不统计生态破坏,不反映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绿色GDP则力求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统一起来,综合性地反映国民的经济活动的成果与代价,包括生活环境的变化。

绿色GDP建立在以人为本、协调统筹、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之上。

一旦实施绿色GDP,人们心中的发展内涵与衡量标准就变了,扣除了环境损失成本,当然会使一些地区的经济增长数据大大下降。

一旦实施绿色GDP,必将带来干部考核体系的重大变革。

过去各地区干部的政绩观,皆以单纯的GDP增长为业绩衡量标准,现在要将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环境保护放在一起综合考评,这会使很多干部想不通,会因此形成诸多阻力。

但任何观念的转变都有一个艰难渐进的过程,因为这是一项改革,是使公平与效率“双赢”的一个创新,更是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一次重大升华。

可以想见,随着绿色GDP的研究和实施,环境的保护或破坏,必成为选拔干部的一项重要标准。

绿色GDP的启动实施,虽面临着许多技术、观念和制度方面的障碍,但没有这样的指标体系,我们就无法衡量我们的真实发展水平,我们就无法用科学的基础数据来支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我们就无法实现对整个社会的综合统筹与平衡发展。

因此,无论有多少困难,我们都应当立即开始进行探索,立即开始从具体项目到局部地区进行不断的试验,逐步建设起符合中国国情的绿色GDP,为全世界的绿色GDP核算体系的发展作出较大的贡献。

还是那句老话,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就变成了路。

19、绿色GDP在国外的实践

绿色GDP的环境核算虽然困难,但在发达国家还是取得了很大成绩。

挪威1978年就开始了资源环境的核算。

重点是矿物资源、生物资源、流动性资源(水力)、环境资源,还有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