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育人为本创新培养模式推进内涵建设.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818872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坚持育人为本创新培养模式推进内涵建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坚持育人为本创新培养模式推进内涵建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坚持育人为本创新培养模式推进内涵建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坚持育人为本创新培养模式推进内涵建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坚持育人为本创新培养模式推进内涵建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坚持育人为本创新培养模式推进内涵建设.docx

《坚持育人为本创新培养模式推进内涵建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坚持育人为本创新培养模式推进内涵建设.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坚持育人为本创新培养模式推进内涵建设.docx

坚持育人为本创新培养模式推进内涵建设

坚持育人为本创新培养模式推进内涵建设

全面提高本科教学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

——在青岛科技大学2012年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马连湘

(2012年12月25日)

 

尊敬的省教育厅领导、老师们、同学们、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召开本科教学工作会议,进一步统一思想,贯彻教育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精神,落实教育部和山东省教育厅有关文件要求。

会议的主题是:

总结2009年以来我校本科教学工作改革与发展的成果与经验,明确今后两年教学工作的重点,进一步强化本科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强化质量是学校改革与发展生命线的思想观念,坚持育人为本,创新培养模式,推进内涵建设,突出办学特色,求真务实,全面提高本科教学工作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

一、过去三年教学工作回顾

2010年以来,学校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及教育部和山东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在山东省教育厅的大力支持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工作,切实开展内涵建设,凝练突出办学特色,不断深化教学研究与改革,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教学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一)教学工作中心地位更加巩固

人才培养始终是高等教育的第一职能,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任务,学校进一步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思路,高度重视教学工作,采取各种措施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把深化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工作落到实处。

学校始终把本科教学作为学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把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一切工作都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

学校积极调整经费支出结构,加大对教学工作的经费投入,把教学工作作为经费投入重点,切实保证了教学工作所需的各项经费。

(二)教学基本建设工作扎实推进,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1、着力加强硬件建设,教学条件显著改善

近三年来,学校在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图书资料、校园网、体育设施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效,搭建了良好的本科教学基础平台,使得学校教学资源不断丰富,教学条件显著改善,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保障,满足了本科教学人才培养的需求。

学校现有崂山、四方、高密三个校区,校舍面积70万平方米,图书馆馆藏各类文献资料160万册,仪器设备达到40278台件,总值3.42亿元,固定资产总值13亿元,办学基础条件显著改善,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进一步强化了专业内涵建设。

目前学校按照教育部最新颁布的2012版本科专业目录报送备案的专业有65个,覆盖理、工、文、经、管、医、法、艺等八大学科门类。

经过多年建设,已经建成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2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21个校级品牌与特色专业。

学校强化专业内涵建设,以材料学、化学化工、机械工程、自动化等学科为依托,做强做大特色专业。

2011年,我校入围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四个试点专业,有3个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充分体现了学校的学科专业优势和办学特色。

学校还积极开展了工程专业认证相关准备工作。

2013年,“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将接受教育部组织的认证评估。

3、精品意识更加突出,优质课程资源基本形成。

学校牢固树立精品意识,不断加大对精品课程建设的投入力度,目前,学校共有国家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群3个、精品课程32门;校级精品课程群11个、精品课程95门,优秀课程136门,已基本形成涵盖现有本科专业的优质课程资源,同时进一步完善了优质课程网站和精品课程网络共享平台,为实现学有优教、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现有的两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参加了2012年度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申报评审工作,有望取得新的突破。

4、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改革稳步推进。

2010年,学校以特色专业建设为切入点,围绕体现学校特色,注重创新教育,加强基础,全面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

在课程体系建构、学分结构与比例分配、公共基础课和部分学科基础课的设置等方面都进行了改革,进一步推进大类平台课程建设,强化了基础教育;构建新的课程结构,加强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现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要求,和“以人为本、质量之上、文理融通、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

5、教材管理与建设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学校高度重视教材建设与管理工作,以“十二五”规划教材的立项与出版为契机,进一步加大出版教材与国家级规划教材的建设与投入力度,坚持将精品教材和特色教材作为教材建设的重点。

坚持教材立项和教材评奖工作,三年来,共出版教材62部,获批第二届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教材10部,其中一等奖5部,二等奖5部。

开展了两次校级优秀教材评选活动,共评选出优秀教材40部,其中一等奖18部,二等奖22部。

6、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成效显著。

三年来,在加强国家级、省级和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基础上,坚持“规划优先、立项建设、重点投资、效益评测”的教学实验室建设经费分配和使用原则,建立起了“以实验项目建设带动实验课程建设,以实验课程建设,引领实验室建设”的机制。

进一步完善、优化了实验室内部运行机制,强化了实验室的软环境建设和网络信息化建设。

近三年,仪器设备购置等教学建设经费合计投入7500余万元,仪器设备新增6873台。

7、学生素质拓展与科技创新等取得良好成绩,毕业设计(论文)质量逐年提高。

学校重视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断加大经费投入,创造有利条件和优良环境,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电子设计、机电产品创新设计和“挑战杯”等学科竞赛,充分发挥竞赛服务人才培养的功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年来,在各类学科竞赛中,共取得了国家级奖项22项,其中一等奖6项,山东省特等奖5项、一等奖69项、二等奖64项、三等奖37项的优异成绩。

其中,在今年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我校的41支参赛队伍,有39支队伍获奖,获奖比例达95%,竞赛成绩位居山东高校第一名。

毕业设计(论文)质量逐年提高,485篇论文被评为校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

32篇论文被评为山东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

8、进一步加强了现代教育技术建设与推广应用工作

近年来,积极推广多媒体教学应用,不断提高教师多媒体教学应用水平,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得到很大提升。

三年来,组织开展了两次多媒体教学课件竞赛活动,共评选出多媒体教学课件竞赛优秀奖55项,其中一等奖24项,二等奖31项。

分别组织参加两届山东省和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共有49件作品获奖。

其中国家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

9、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社会评价日益提升,生源规模与质量逐年提升

学校始终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生命线,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永恒的主题。

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知名度、美誉度,我校生源在规模逐年扩大的同时,质量也不断提高。

截止到2012年,我校面向全国二十九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在25个省、市、自治区实现了一批次招生。

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

在2011年首次公布的“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生质量排行榜”中,学校列驻鲁高校第4位,山东省属本科高校第1位。

(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取得阶段性成果

1、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为契机,深化校企共建专业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回归工程教育,强化实践能力培养。

学校以此为契机,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师资队伍建设、保障措施和校企合作等方面进行了有效实践。

学校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CDIO高等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坚持开展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教育,积极开展校企共建工科专业工作,构建企业全程参与的合作体系,夯实了人才培养的基石,开辟了联合培养工程创新人才的新途径,初步建立了面向市场的开放式工程教育办学体系。

这一点在我校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以及机械工程与自动化三个专业上体现的尤为明显。

2、工科专业产学研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内涵不断丰富,效果显著。

学校加强与企业间的沟通、合作,让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课程体系设计和教学质量的评估等环节。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建立了以提升工程素质为根本、以培养工程实践能力为核心、以掌握工程学科知识要求为目标的“一体化”课程体系,促进企业新技术、新工艺等资源与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建设以能力为本位的项目课程体系,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与岗位适应能力。

3、引进融合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中外合作办学成绩显著。

近年来,学校牢固树立以培养人才为中心的中外合作办学理念,积极推行开放战略和国际化战略,在中外合作办学获得国家及教学成果奖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力度,同德、韩、美、加、俄、法等16个国家和地区的61所高校开展合作,与德国朗盛、日本阿尔卑斯株式会社等国际知名公司共建国际工程师培训中心、大学生创业中心,联合培养博士、硕士、本科生等不同层次人才,逐步完善了国际化教育体系,形成了鲜明的国际化教育特色。

近年来,学校毕业生在国际化公司的就业比例逐年提高,部分专业国际就业率达到50%以上。

(四)教学管理工作科学规范,服务意识不断增强

1、教学管理制度日益健全,教学管理更加规范。

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强教学管理工作,从制度建设上规范教学行为,教学秩序有条不紊。

教学管理重心进一步下移,学校对院(部)教学工作的管理和调控更加和谐,教学管理手段更加科学,工作效率进一步提高。

为适应新形势对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的要求,学校制定、修订了《青岛科技大学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教学管理文件25个,更好地促进了教学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2、积极探索多校区教学管理模式,确保教学秩序稳定。

两地三校区办学,对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教学进程安排、教师配备、编制课表、教室管理等多个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学校积极探索多校区教学管理模式,合理调配,统筹安排,最大限度的提高现有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2011年,为进一步适应多校区办学、学生规模不断扩大的需要,使我校本专科教学管理工作更加科学高效,学校引进“正方教务管理系统”并正式投入使用。

高水平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引进,保证了教学教务信息的畅通和普及,进一步提高了教学调度等管理工作的效率,确保了两地三校区教学秩序的稳定。

3、服务意识进一步增强。

2012年学校分别组织召开了两次教师和学生座谈会、定期编发《教学动态》,编制印刷了《教务与教学管理教师使用手册》和《教务与教学管理学生实用手册》,同时不断充实完善教务处网站“办事指南”和“教务答疑”栏目内容,并在此基础上编制“正方教学管理系统使用指南”。

这些举措在全校师生提供周到服务的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学校教务教学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以及信息化、数字化和网络化水平。

(五)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运行良好

1、加强教学过程监控,进一步完善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学校进一步加强了教学过程监控,将教学质量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指标,对教学过程实施了全面的考核与评价,对教师重视教学起到了重要的导向作用。

今年,学校全面修订了理论课堂教学和实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体育课堂教学和艺术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各学院(部)组织教师深入学习各类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内涵,对照指标要求改进教学,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三年来,共有14名教师获得优秀教学效果一等奖,22名教师获得二等奖,32名教师获得青年奖。

2、加大了中青年教师培养力度,师德师风建设进一步加强。

学校持续开展了中青年教师业务能力培训系列讲座活动,组织国家教学名师奖和山东省教学名师奖获得者以及德高望众的教授组成了青年教师业务素质培训团,为加强中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提高课堂教学等各教学环节的教学效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学校于每年4月份集中开展“教风学风检查月”活动。

活动开展以来,教学秩序进一步稳定,教风得到明显改善。

3、坚持本科教学评估检查的长效机制,开展各类专项检查工作。

坚持开展全校学院(部)的本科教学综合考核工作,极大地推动了学院(部)教学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促进了评估模式由以学校为主向以学院(部)为主的逐步过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成果得到了巩固和保持。

三年来,共评选出本科教学工作先进单位12个,毕业设计(论文)规范管理先进单位15个,试卷规范管理先进单位32个。

4、创新教学督导工作运行机制。

学校的校院两级教学督导员队伍,对我校教学秩序的稳定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进一步发挥这支队伍的作用,2011年,学校改革、创新了教学督导工作运行机制,采用学校和学科组两级制,打破学院壁垒,同时新增实践教学督导组和高密校区督导组,进一步提高了教学督导工作效率,体现了对实践教学和新建校区教学质量的高度重视,同时最大限度的保障了各类教学评价的公正性。

5、考风建设取得良好成绩。

三年来,学校注重考务管理工作,努力促成良好考风的形成。

积极探索考试方法改革,促进了考试从应答性考试向创作性考试转变。

根据学科课程的特点,考核分别采用了笔试、口试、设计、论文、实践等方式;加强了专业课考试监管力度、联合学生工作队伍抓考风、合理处理违纪作弊、规范考试组织,建立了成绩评定的监督、检查机制。

(六)教学研究与改革富有成效,本科教学工程成绩显著

近三年,获批特色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等国家级项目8个;获批特色专业、精品课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教学团队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省级项目27个,省级教学名师3名;评出校级优秀课程40门、精品课程群10个、精品课程25门、优秀教学团队15个、品牌与特色专业8个、双语教学课程10门、教学名师3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

学校积极采取措施,推进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今年10月,我校12个2009年度省级教改项目顺利结题验收和成果鉴定。

鉴定专家组对这些项目的研究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

11月,有13个项目获批2012年度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立项项目,其中重点项目2个,一般项目11个。

我校首次参加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联合会和中国化工高等教育协会组织的教学科研成果奖评选,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

今年还评出校级教学成果奖30项,其中一等奖10项,二等奖20项;实验技术成果奖10项,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6项,实验教学改革奖10项,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6项。

以上这些新成果都是我校这三年来,坚持育人为本,不断强化内涵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取得新成绩。

老师们,同志们,过去的三年,是我校本科教学工作快速发展,教学质量显著提高的三年,是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教学工作屡创佳绩的三年。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体教职员工为提高教学质量拼搏的结果,是广大教职员工以学校的发展为己任无私奉献的结果。

在此,我代表校党委、校行政向常年奋战在教学一线的全体教师和为教学工作默默奉献的教职工,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我们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校教学工作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高水平教学团队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关键因素是教师,没有教师的质量,就没有学生的质量。

近年来,我校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高水平教学团队的建设上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是教育教学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

教学改革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

学校的教学研究与改革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高层次的教改项目、教学成果数量较少,高职称、高水平的教师参与教改工作的程度不够等问题仍然存在,我们要进一步加大投入,激励广大教师、特别是教学名师、教授大力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

二、今后两年教学工作的主要任务

未来两年,是学校完成“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关键年份,学校将进一步贯彻教育部、山东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对高等教育工作提出的要求,牢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坚持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开放发展、创新发展道路,深入开展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工作,高质量的完成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制定的教学工作任务,推动学校教学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

今后两年教学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一)坚持特色发展,继续推进内涵建设

以打造山东省高等教育特色名校为契机,进一步提高特色办学意识,确立特色发展理念,把特色鲜明作为办学目标,进一步彰显特色、打造品牌,形成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校园文化、国际化教育等方面已经形成特色的基础上,把特色鲜明作为我们努力追求的办学目标,把特色制胜作为我们的发展战略,使优势更突出,特色更鲜明。

要进一步构建特色学科体系、特色课程体系和特色人才培养体系,努力突出优势,强化特色,并以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辐射带动其他学科专业,从而提高学校整体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

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致力于突出特色、提高质量。

确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学校内涵发展中的核心地位,从而推动学校教学工作科学、和谐发展。

(二)牢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进一步强化教学工作中心地位

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充分认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学校长远发展的核心推动作用。

进一步强化教学工作中心地位,正确处理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加强和推动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建设;进一步调整经费支出结构,加大对教学工作的经费投入,把教学工作作为经费投入重点,切实保证教学工作所需的各项经费;把教学的中心地位内化为全校教职员工的自觉意识,坚持育人为本,把育人服务落实到具体、细致、扎实的工作中去。

(三)全面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工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继续做好教学基本建设工作。

根据教育部2012年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做好备案后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继续加强专业建设工作,加大本科专业调整力度,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精心准备,细致工作,确保“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通过专业认证;进一步做好课程评估和建设的规范管理工作,继续加大精品课程网络共享平台建设力度,以课程或课程群为单位,打造高水平的教学团队;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推进研究性教学;加强教材建设与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建设工作。

2、丰富“一体两翼”内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要继续提高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标准的科学化,不断丰富和深化“一体两翼”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稳步推进以“学分制”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英才培养计划”。

选择优势显著、特色鲜明的本科专业设立“试点班”,选拔优质生源,集中学校的优质教学、科研资源,贯彻因材施教原则,优化课程设置、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培养一批德才兼备、基础宽厚、全面发展的高质量、高素质人才,推动学校人才培养总体水平的不断提高,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社会影响力。

3、继续扩大完善本科生合作培养模式。

加强学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育人。

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

要继续加强和其他高校间的开放合作;坚持中外合作办学主动适应和服务于国家改革开放大局,坚持提高办学质量与水平,积极引进国外大学优质的教学资源,研究和借鉴国际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继续加大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培养人才的力度,积极探索国内外共同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合作的层次与水平。

(四)深入开展“本科教学工程”和“名校工程”建设,全面提升本科教育教学质量

继续深入开展本科教学工程建设工作,不仅要注重经费的投入,还要注重精力的投入,要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工作,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工作;进一步完善国家、山东省、学校三级“本科教学工程”体系,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项目“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为龙头,深入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革、教学团队、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充分发挥在建设项目在推进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上的引领、示范、辐射作用。

以省级以上品牌特色专业建设为重点,大力实施山东省高等教育“名校建设工程”,以“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为目标,坚持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的道路,以质量求生存,以改革求发展,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增强综合实力,强化办学特色,为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五)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育高层次教学成果

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不断增加教学研究专项经费投入,进一步深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改革,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

要在2009年度省级和校级教学研究改革项目以及2012年校级教学成果奖的基础上,以专业、课程和教材建设等为载体,深入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工作,精心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学校鲜明特色的高质量教学改革成果,为冲击新一轮的省级和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奠定基础。

(六)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切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各类专业实践教学必要的学分学时。

认真落实七部委联合下发的《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将实验、实习、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所有实践教学环节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继续加大实验教学投入力度,增加实验教学设备,改善实验教学条件,保证实验课的开出率达到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深化实验实习教学改革,配合学校“卓越计划”和“英才计划”的实施,积极推进学校实验实习教学内容、方法、手段、队伍、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继续拓展校际之间、校企之间的合作,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做好校企合作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建设工作;进一步推进政产学研工作,加强实践教学组织与管理,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进一步加强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与监控工作;全方位、多途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鼓励教师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探索;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开发创新创业类课程,纳入学分管理,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七)着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作用

继续抓好师德和教风建设,深入贯彻落实《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立健全自律与他律并重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强化师德教育特别是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采取多种措施,加大青年教师培养与培训的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强教学能力建设,坚持教授上讲台,保证学有优教;完善分类管理,激发教师队伍生机活力;加强对优秀教师的表彰激励,完善教师教学效果考核机制。

(八)继续实施阳光工程,确保招生、考试公平、公正

要进一步总结近年来招生工作的成绩和经验,在保证生源数量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生源质量。

继续实施阳光工程,把切实维护广大考生的合法权益作为招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公平公正为核心、制度建设为基础、信息公开为重点、严格管理为根本、优质服务为依托、有效监督为保障,逐渐建立和完善与国家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招生工作体系。

(九)继续加强教学管理,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合理调配校区教学资源,保证教学工作平稳、有序运行

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进一步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增强服务意识,继续推进教学与教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和现代化,不断优化课程安排,合理调配、充分挖掘师资、教室等教学资源,更好地为提高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服务。

(十)进一步构建科学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积极迎接新一轮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2015年,我校将参加教育部开展的第二轮本科教学工作水平——审核评估,从今年开始,我校要提交并在一定范围内发布本科教学年度质量报告。

在这种真正开放办学的形势下,我们要进一步构建科学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强化质量保障的主体意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法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