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美之间的海权矛盾.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81223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中美之间的海权矛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论中美之间的海权矛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论中美之间的海权矛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论中美之间的海权矛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论中美之间的海权矛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中美之间的海权矛盾.docx

《论中美之间的海权矛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中美之间的海权矛盾.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中美之间的海权矛盾.docx

论中美之间的海权矛盾

论中美之间的海权矛盾

杨震/周云亨

2012-7-1815:

35:

00  来源:

《现代国际关系》(京)2011年2期

  【英文标题】TheConflictsoverSeaPowerbetweenChinaandtheU.S.

  【作者简介】杨震,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海权理论研究;

  周云亨,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能源安全研究。

上海200433

  【内容提要】近来中美两国在海洋领域的摩擦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

本文认为,中美海权矛盾主要源于美国。

美国基于国家安全、地缘政治和军事战略考虑,企图在海洋领域对中国进行限制,以延阻中国和平崛起。

中国海洋利益的拓展则加深了中美之间在海洋领域的矛盾。

中美海权矛盾有逐步深化、规模加大、从黄海向南海转移的趋势,但不至于爆发全面海上武装冲突。

中国在发展海权时,应处理好与美国在海洋领域的竞争与合作关系。

  【关键词】中国/美国/海权/军事战略/地缘政治

  海洋是沟通世界的媒介。

随着冷战结束、第四次全球化浪潮进程加快以及中国走向世界的步伐加速,中美这两个相隔万里的国家在海洋领域的联系越来越多。

一方面,由于国家战略、国家利益、意识形态等诸多方面的差异,中美之间发生了一系列海上摩擦甚至海权矛盾;另一方面,随着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兴起,相互依存程度的加深,中美在一系列海洋问题上也存在合作的空间。

本文拟就中美海权矛盾的根源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冷战后中美海权矛盾凸显

  冷战时代,尤其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中美联合抗苏的需要,以及中国将其防务力量主要投向陆上边界,中美两国在海洋领域基本处于相安无事状态。

然而,冷战结束后,中美之间在海洋领域,特别是在中国周边海域的摩擦开始增多。

1993年8月,美国以中国“银河”号货轮载有运往伊朗的化学武器原料为借口,在公海追踪、拦截“银河”号,引起了中美关系的紧张;1994年10月,美国“小鹰”号航母在山东半岛对面210海里的公海游弋,意图搜集中国海军执勤和演习的情报,并在与正常行驶中的中国核潜艇相遇时,出动舰载机和驱逐舰对中国核潜艇进行跟踪骚扰;1996年3月,中国军队在东南沿海举行军事演习时,美国派遣“独立”号和“尼米兹”号两个航母战斗群抵达台湾附近海域,中美在台湾海峡发生军事对峙;2001年4月,美国一架“EP-3”间谍飞机在南海上空撞毁中国的一架“歼-8Ⅱ”型歼击机,美间谍飞机并迫降海南陵水机场,中美出现外交危机;2002年9月,美国海洋测量船“鲍迪奇”号侵入中国黄海专属经济区海域,搜集中国沿海基地和海军潜艇情报,中国飞机和舰艇至少6次拦截和跟踪才迫使其离去;2003年,美国海军测量船“黑森”号和电子侦察船“常胜”号相继未经批准进入中国管辖海域;2004年,美国海军“常胜”号和“成效”号测量船闯入黄海、东海中国专属经济区;2005年,美海军电子情报侦察船“玛丽•西尔斯”号和海洋调查船“约翰•麦克唐纳”号分别闯入中国东海和黄海;2006年,美国海洋测量船“鲍迪奇”号进入中国东海进行测量;2009年3月,美国海军测量船“无瑕”号进入中国海南岛南方公海进行测量活动,严重干扰中国渔民的生产活动,遭到中国渔船集体堵截;同年3月至5月,在中国举行海上大阅兵前后,中美在黄海和南海发生了五次对峙事件。

  以上这些只是战术层面的海上摩擦,性质尚未严重到影响中美国家间关系的程度。

然而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中美海上摩擦开始逐渐演变为海权矛盾,并且开始对双边关系产生严重影响。

所谓海权,就其本质而言就是对海洋的控制。

中美两国都想对中国周边海域形成有效控制,而这种控制是排他性的,必然产生对立。

2010年3月26日,韩国海军护卫舰“天安”号在靠近朝鲜海域爆炸沉没。

韩方认为此系朝鲜所为,朝鲜半岛局势剑拔弩张。

美韩联军以威慑朝鲜为名,拟于7月25-28日在黄海举行军事演习,在遭中方强烈抗议后,始将演习地点改为日本海。

而后,美核动力航母“乔治•华盛顿”号沿中国外海南下至越南岘港外海“庆祝美越建交15周年”,其机动范围涵盖整个中国沿海外围,威慑意味不言自明。

此外,美国还加强了与越南的军事合作。

同年7月23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越南宣称美国在南海有“国家利益”,暗示中国在“胁迫”南海周边国家。

她特别主张形成一个解决南海问题的“国际机制”,这与中国主张当事国一对一双边谈判的立场明显相悖。

希拉里的讲话引起了中方的强烈不满,中美关系因此受到较大影响。

9月7日,中日因钓鱼岛问题发生争端,美国总统奥巴马与日本首相菅直人于9月23日举行会谈,双方确认进一步加强美日同盟。

此前,希拉里还表示《美日安保条约》适用于钓鱼岛。

9月24日,美国与东盟国家在纽约举行峰会,要求确保中国声称拥有主权海域的航行自由。

2010年11月23日,朝韩之间发生炮击事件,美国以此为由将航母战斗群开进黄海与韩国进行联合军事演习,并于12月与日本进行更大规模的海上联合军事演习。

中国对此非常不满。

中美关系因此跌入低谷。

随着中美海权领域对抗的升级、矛盾的深化,西方媒体甚至认为中美之间会爆发“海洋冷战”。

  二、中美海权矛盾探因

  中美海权矛盾主要源自美国一方,中国崛起、拓展海洋利益则加剧了这种矛盾。

具体而言,中美海权矛盾主要源于以下几方面原因。

首先,美国抱持冷战思维不放,把中国当作战略对手。

美国冷战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寻找敌人”。

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也是唯一的霸权国家。

美国的战略目标从冷战时期的与苏联争霸转变为防止出现一个挑战美国霸权的新兴大国或国家联盟。

换言之,美国的国家战略目标已从争夺霸权转变为霸权护持。

环视全球,日本虽然是经济大国,但其不仅在军事上严重依赖美国,而且在全球和地区政治中始终不能独立于美国行事;欧盟虽然加快了一体化步伐,并着手组建欧洲独立防务力量,但短期内美国在欧洲安全问题上的主导地位和对欧盟国家的影响和控制能力依然不可动摇;作为苏联主要继承者的俄罗斯尽管幅员辽阔,军事、科技实力雄厚,但国内问题成堆,自顾不暇,无力与美国争霸。

中国则被美国认为很有可能成为其霸权地位的挑战者,因而阻遏中国崛起是其维护霸权的战略目标。

鉴于海洋对中国崛起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中国未来在安全、经济、资源、环境、政治方面都依赖于海洋,而且未来中国天权的建设也依赖于海洋。

②美国控制了中国周边海域,就等于限制了中国的经济发展、能源输入、缓解环境压力和国家层面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限制了中国天权的发展。

此外,美国的战略家们普遍认为霸权的更替与海上力量的兴衰密不可分。

③美国担心中国日益增长的海军实力将会削弱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影响力,因而不断加强对中国周边海域的监测与监视。

  其次,美国出于地缘政治方面的考虑。

美国安全战略的理论基石是它的地缘战略,其核心就是维持欧亚大陆均势和海上非均势。

④防止任何大国单独或联合起来控制欧亚大陆是美国至关重要的国家利益。

在美国看来,欧亚大陆的面积、资源、人口、实力和潜力远远超过美国,如果欧亚大陆或其东西两端被某一强国主宰,就会对美国构成威胁。

美国在欧亚大陆实施的主要战略手段就是维持欧亚大陆均势,使美国这个“离岸平衡手”能充分发挥作用。

作为欧亚大陆屈指可数的陆权大国,中国以其辽阔的疆域、庞大的人口数量、欣欣向荣的经济以及快速现代化的军队打破了这种均势,使美国认为中国将成为其在欧亚大陆最大的地缘政治对手。

海权大国美国的战略目标就是把陆权大国中国的影响限制在欧亚大陆范围内,使其不向海上扩展,以避免打破美国在欧亚大陆维系的均势和在太平洋建立的海上非均势。

“无论从哪个方面看,美国真正担心的都是中国未来的走向,中国的崛起对美国的挑战在于,中国实际上是一个能够轻易进入海洋且同时具有发展某种威胁美国在西太平洋霸主地位的利益和能力的强国。

”⑤中国的周边海域成为陆权国家中国与海权国家美国的利益碰撞之处。

此外,对美国来说对海洋的控制是美国霸权的基础,正是美国的优势海权保证了海上通道对世界各国的开放,而这点不仅允许美国的盟国很大程度上能够忽视保护和控制关键性海上通道的必要性,也使美国无论在战时还是平时都能对其他国家的行为施加某种重大影响。

  再次,美国军事转型的影响。

为适应冷战后的形势与需要,美军开始实施军事转型,其实质是抓住战略机遇期,提升军事能力,满足不断变化的环境要求,以便支持美国主导国际事务的国家霸权主义战略。

⑦美国海军的作战对象、作战环境、作战理念均相应发生了巨大变化。

美军相关部门颁布的一系列文件,包括1992年9月的《由海向陆——为美国海军进入21世纪做准备》战略白皮书⑧、1994年10月的《前沿存在——由海向陆》战略白皮书⑨、2002年的《海军转型路线图》⑩和《21世纪海上力量》发展构想(11)、2006年的《海军作战概念》文件(12)、2007年的《21世纪海上力量合作战略》(13)、2010年的《海军作战概念》文件(14)等,既指出了美国海军的转型方向,也涵盖了其海军新战略的具体内容。

在这些文件中,“从海到陆”的作战思想是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为实施这一作战思想,海上力量必须“前沿存在”、“前沿部署”、“前沿作战”。

“前沿存在”等假设的前提是美国海军航空母舰战斗群的作战半径对沿海陆地有强大的控制能力。

全球有88%以上的人口及地区和80%以上的国家首都距海洋不超过1000千米,而美国海军常规巡航导弹攻击半径达1300千米,至少可以覆盖全球80%以上的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全球有75%的中心城市距海岸不足240千米,而美国海军舰载飞机攻击半径超过600千米,至少可以覆盖80%以上重要战略目标;全球有60%的重要城镇距海岸不足40千米,而美国海军中程对地攻击导弹射程可达80千米以上,至少可以覆盖60%以上的重要目标。

(15)美国海上力量部署在世界各地,其目的是为了确保美国本土及美国人民不会遭到直接袭击,并拓展美国在全世界的利益。

美国认为,美国的安全与繁荣与其他国家的安全与繁荣息息相关,因为美国海上力量的部署主要是为了保护并维持一个和平的全球体系,而这一体系由相互依存的贸易、金融、信息、法律、人际及管理等网络组成。

(16)

  与此同时,中国军队开始进行现代化建设,其目标是将人民解放军三军建设成为现代陆军、战略空军和远洋海军,以维护国家领土完整与安全。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正式提出“近海防御”海军战略,即在一个较长时期内,海军的作战海区主要是第一岛链和沿该岛链的外延海区,以及岛链以内的黄海、东海、南海海区。

这一战略属于区域防御型战略,具有自卫和防御的基本性质,其目的是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及海洋权益,应对海上局部战争,遏制和防御来自海上的侵略,维护亚太地区和平。

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和海军的发展,作战海区将逐步扩大到太平洋北部至第二岛链。

(17)随着国家海洋利益的拓展和对海军投入的增加,中国海军开始向蓝水进发,并在将来可能采取比“近海防御”更为积极主动的军种战略。

这样的军事现代化目标必将与美国军事转型产生矛盾与冲突。

美国认为,“随着各国军队,特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不断研发和广泛应用先进军事技术,在西太平洋这一关乎美国重大利益的地区,美国遂行作战任务的能力正日益受到挑战。

尽管北京表现出温和的意图,但正如古老的军事格言所说的:

既然意图可以一夜改变,那么我们应该关注其军事能力而非意图,特别是在独裁政权国家。

”(18)在可预见的未来,美国视中国为唯一可能对美国的影响力及在西太平洋地区力量投送带来重大和持久威胁的国家。

中美海权矛盾是两国军事战略思想在实践中发生摩擦的体现。

  第四,中国海洋利益的拓展。

如果说美国是严重依赖本国海军远程投射能力的超级军事大国,那么中国就是越来越依赖一个安全稳定的全球海洋体系的世界贸易大国。

仅以“工业血液”石油为例,中国2009年的进口量为20379万吨,而当年的石油进口依存度达到56%。

(19)对于中国而言,确保中东、非洲、拉美等地的资源运输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