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806809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docx

《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docx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沁园春·雪》教案

【教学思路】

1、鉴赏诗歌,首先应该理解诗歌的意象,由此把握住由多个意象组合而营造的意境,从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的主旨内涵。

意象,是融合了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

它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进行能动地反映的产物,是主观的心意与客观的物象的有机结合,是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与审美客体的审美特征的有机统一。

  2、毛泽东作为一位伟大的革命导师,他的诗歌突现了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而不是一些文人墨客的浅斟低唱,因此在鉴赏时应把握住感情的脉络。

  3、引导学生整体感悟,找出显示思路的关键词,在课堂内达到背诵。

【教学目的】

  1、明确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感受毛泽东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字句,鉴赏这首词。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领会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

3.朗读、背诵和默写。

【教学难点】

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

  

【教学方法】

  1、语言品读法:

朗读──精读──诵读。

  2、点拨法:

抓住关键词语,点拨理清词作脉络。

  3、讨论法:

如对词中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对艺术手法的理解等等。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电脑,投影仪,黑板。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温故知新〗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⑴词,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盛行于宋。

它原是配乐的诗。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阙。

”词的句式特征是长短句,从一字句到十一字句都有。

因此,词的别名有:

曲子词、歌曲、乐章、乐府、长短句、诗余等等。

   ⑵词牌:

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词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常见的词牌名:

沁园春、水调歌头、蝶恋花、菩萨蛮、念奴娇、采桑子、西江月、卜算子、虞美人、满江红、浪淘沙、浣溪沙、望江南、如梦令、钗头凤、点绛唇、木兰花、渔家傲、摸鱼儿……

   ⑶词的段数、字数:

按段的多少分为单调(只一段,也叫一阕)、双调(两段,也叫上下阕,或叫上下片),三叠(三段)、四叠等。

按字数的多少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以上)。

“片”即“遍”,指乐曲奏过一遍。

“阕”原是乐终的意思。

   ⑷明确:

毛泽东的这首词是用古典的形式写成的现代诗歌。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和创作背景,由视频1导入本课。

作者:

毛泽东(1893~1976),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

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

辛亥革命爆发后在起义的新军中当了半年兵。

1914~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

毕业前夕和蔡和森等组织革命团体新民学会。

五四运动前后接触和接受马克思主义,1920年,在湖南创建共产主义组织。

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军事家、思想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创作背景:

1935年10月4日,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到达陕甘,重新有了可以立足的根据地,这是巨大的胜利。

但是,陕甘根据地当时外部环境和内部状况都面对着十分严峻的形势。

11月3日,在甘泉县下寺湾,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听取陕甘晋省委副书记郭洪涛和西北军委主席聂洪钧的汇报。

  同一天,中央政治局举行会议,着重讨论当前的军事行动。

会议决定:

军事工作由毛泽东负责;成立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由毛泽东任主席,周恩来、彭德怀任副主席。

  根据这次政治局会议的决定,中共中央领导人暂分两路:

张闻天、博古、王稼祥、刘少奇等率领中共中央机关先到陕甘根据地的后方瓦窑堡;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率红一方面军开赴前线,准备粉碎国民党军队对陕甘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

  这时,蒋介石已经知道中央红军和陕甘红军会师的消息,重新调整了部署,调集东北军五个师的兵力组织新的进攻:

在西边,以第五十七军四个师由陇东沿葫芦河向陕西鄜县东进;在东边,由第六十七军第一一七师沿洛川、鄜县大道北上,企图围歼红军于洛河以西、葫芦河以北地区,摧毁陕甘革命根据地。

  局势十分危急,毛泽东却指挥若定。

他和周恩来、彭德怀决定:

集中兵力,向南作战,先在鄜县的直罗镇打一次歼灭战,消灭沿葫芦河东进的敌军一至两个师,再视情况转移兵力,各个歼敌以打破这次“围剿”。

  直罗镇是一个不过百户人家的小镇,三面环山,一条从西而来的大道穿镇而过,北边是一条小河。

干部们看过后兴奋地说:

“这一带的地形,对我们太有利了!

”“敌人进到直罗镇,真如同钻进了口袋。

  11月18日,在直罗镇以东的东村,毛泽东主持召开西北军事委员会议,作关于战略计划的报告。

指出:

大量消灭敌人,猛烈扩大红军,扩大苏区,是三位一体的任务。

战略方针是攻势防御。

建议将红军主力集中南线。

会议通过毛泽东这个报告,要求两个军团分别付诸实施。

  11月19日,毛泽东和彭德怀致电第一军团军团长林彪、政治委员聂荣臻,指出东北军第109师明日有到直罗镇的可能,我军应准备后日作战。

在发起进攻前,他又要求红一军团和红十五军团的团以上干部到直罗镇周围,察看地形,研究具体作战部署。

  11月20日下午,东北军第109师在飞机掩护下孤军深入,沿葫芦河进入直罗镇。

当晚,毛泽东下达命令,按原定部署,红一军团从北向南,红十五军团从南向北,在拂晓前包围直罗镇。

毛泽东的指挥所设在距直罗镇不远的一个山坡上。

战斗打响前,他在下达作战命令时斩钉截铁地说:

“这个仗,一定要打好!

”“我们要的是歼灭战,不是击溃战!

  11月21日拂晓,红军突然从南北山上向直罗镇猛扑下去。

第一○九师仓促应战,激战至下午二时,大部被歼。

红军在打援中又歼灭援军第一○六师的一个团。

  到11月24日,第一○九师残部在突围中被红军全歼。

直罗镇战役的胜利,打破了国民党军队对陕甘根据地的“围剿”,用毛泽东的话来说:

是“给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

  直罗镇战役结束后,毛泽东等从前线回到后方的瓦窑堡。

他和中共中央其他负责人一起,听取五人小组关于审查刘志丹等“案件”情况的汇报,指出:

“逮捕刘志丹等同志是完全错误的,是莫须有的诬陷,是机会主义,是‘疯狂病’”,应予释放。

  直罗镇战役的胜利和陕北肃反扩大化问题的纠正,使陕甘革命根据地原来面对的两个最紧迫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使中共中央能够在这里站定了脚跟,能够获得一个相对安定的环境来考虑和处理许多带全局性的问题。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大大加快了他们企图独占中国、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的步伐,并且把矛头进一步指向华北,使中华民族同日本侵略者之间的民族矛盾急遽上升了。

12月9日,北平爆发了“一二九”学生爱国反日运动。

  12月17日到25日,中共中央在瓦窑堡举行政治局扩大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张闻天、毛泽东、周恩来、博古、王稼祥、刘少奇、邓发、凯丰、张浩,以及李维汉、郭洪涛等十余人。

张闻天主持会议,张浩传达了共产国际七大会议的指示精神。

会议着重讨论了全国政治形势和党的策略路线、军事战略。

  瓦窑堡会议是从十年内战到抗日战争的伟大转变时期中召开的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

它表明党中央克服了长征前一段时期内“左”倾冒险主义、关门主义的指导思想,不失时机地制订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使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将要到来时掌握了政治上的主动权。

它也表明,中国共产党在总结革命中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已经成熟起来,能够从中国革命实际出发来贯彻共产国际决议,创造性地进行工作。

  瓦窑堡会议结束后,毛泽东在继续抓紧对东北军、第十七路军的上层统一战线工作的同时,把主要力量放在率领红一方面军主力东征山西上。

  1936年1月17日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决定:

红军东征时中央政治局随军行动,彭德怀、张浩参加中央政治局的工作;陕北由周恩来、博古、邓发组成中央局,以周恩来为书记,主持后方工作。

  会后,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签署命令,要求主力红军即刻出发,打到山西去,开通抗日前进道路。

各路红军立刻奉命秘密行动起来。

  毛泽东从瓦窑堡出发,经过延川到达延长县县城。

1936年1月底,他在这里主持召开军委扩大会议并作了报告,进一步阐述了发展和巩固的关系,以解除一些干部中存在的担心红军主力东征会影响陕甘根据地巩固的顾虑,也批评了李德所说东征是“想挑起日苏战争”的错误观点。

这次会议进一步统一了思想,加快了东征的战备步伐。

毛泽东第一次到山西,踏上的是石楼的土地。

1936年2月21日清晨,毛泽东率红军总部从陕西清涧河口渡河,在石楼县辛关登岸。

从陕北到山西,正值大雪纷飞,高原雪景激发了毛泽东英雄主义的浪漫情怀,当晚宿营于义牒镇留村,毛泽东写下了一生最为快意、最为得意的神来之作——《沁园春·雪》,这首千古绝唱十年后在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时公开发表,激起了强烈的反响。

这首词公开发表于1945年8月。

当时抗战已取得了胜利,蒋介石假意电邀毛泽东去国民党陪都重庆进行和平谈判。

毛泽东为了争取和平,不顾个人安危,与周恩来从延安飞抵重庆,与蒋介石进行谈判。

在渝期间,诗人柳亚子先生向毛泽东“索句”,毛泽东就把10年前写的《沁园春.雪》抄给他。

柳和了一首,首先在《新华日报》发表了和词,不久《新民报》发表了毛泽东的词,引起各方人士的关注和反响,迅速在人民当中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据说国民党还暗中组织写词高手,来填写“沁园春”词,可都没有能超过毛泽东这首词的。

于是他们恼羞成怒,指使一些反动文人进行诽谤和攻击,但终于被赞扬这首词的正气给压下去了。

二、观看视频2,注意学习朗读的节奏,即抑扬顿挫,整体感悟,思考回答问题。

思考:

整体感悟毛泽东的词给人一种怎样的风格?

(写景和议论抒情的特点)

板书:

写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议论,上下几千年,气雄万古,风流豪壮。

著名诗人柳亚子赞毛泽东《沁园春·雪》的一段文字:

“余索润之长征诗见惠,乃得其初赴陕北看大雪沁园春词一阕,展读之余,叹为古今有词以来第一作手,虽苏辛犹未能抗,况余子乎!

说明:

这段文字决不会是吹捧,因为他写于1945年国民党统治时期,那时吹捧毛泽东,可能有杀身之祸。

三、开始讲解

■题解沁园春

沁园春,词牌名。

相传东汉窦宪仗势夺取沁水公主园林,后人作诗以咏其事。

此调以此得名。

又名《东仙》、《寿星明》、《洞庭春色》。

双调一百十四字,上阕十三句四平韵,下阕十二句五平韵。

另有添字、衬字、减字者,皆为变体。

毛泽东一生写过不少诗词,其中我们熟悉的用“沁园春”填词的有《沁园春·雪》和《沁园春·长沙》。

■疏通字词,理解本词大意。

       

分fèn汗hán数shǔ还huán

[北国]北方。

 

[惟余莽莽]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

惟余,只剩。

莽莽,这里是无边无际的意思。

[大河上下]黄河的上上下下。

[顿失滔滔]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气势。

意思是黄河水结冰了。

[山舞银蛇]群山好象银蛇在舞动。

[原弛蜡象]高原(上的丘陵)好象白象在奔跑。

[须]等到。

[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的景象。

[分外妖娆]特别艳丽多姿。

    

[娇]美好可爱。

[折腰]鞠躬、倾倒。

这里有称颂、赞美的意思。

[略输]稍差。

          

[文采]文学才华,这里指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

[稍逊]稍差。

[风骚]义同“文采”。

风,原指《诗经》里的《国风》;骚,原指《楚辞》里的《离骚》。

后来“风骚”代指文学才华,。

[一代天骄]称雄一世的人物。

天骄,“天之骄子”的省略语,意思是天所娇纵宠爱的人。

[弯弓]拉满弓。

        

[俱往矣]都已经过去了。

俱,都。

[数]数得上。

[风流人物]这里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整体把握:

 这首《沁园春•雪》上下阕各写什么内容?

分别表现了什么?

它们又分哪几层?

答案:

这首词的上阕写北方雪景,赞美祖国大好河山,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其中前三句是概括写,中七句是具体写,后三句是想象雪过天晴之景。

  词的下阕是评论古代帝王,抒发壮志豪情,歌颂当今英雄,表达了作者作为人民革命领袖的自信。

其中前两句起承上启下作用。

中七句是评论古代帝王,后三句是抒发壮志豪情。

■品评上阕

(1)诗的前三句总写雪景,把读者带进了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天地里。

创造了一个广阔博大的意境,体现了诗人雪中赏雪的豪迈情怀。

“封”字显得凝然安静,“飘”字显得舞姿轻盈。

肃穆中有飞舞的动态,由下至上,由地面至空中,意境开阔,气魄宏大,格调不凡。

(2)对雪景的描写,由“望”字领起。

其宾语从“长城内外”到“试比高”。

诗人的想象自西向东,从南至北,展示如此广阔的地域,显示了作者博大的胸怀,雄伟旷达的气魄。

可以想见诗人那种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可以领略到祖国河山的壮美。

(3)“山”“原”这些原本静止的景物,作者却写出它们的“驰”和“舞”,这样化静为动,其原因有三。

第一,视觉因素,远望山势绵延起伏,确有动感;第二,精神因素,作者振奋精神,视大地也生动活泼;第三,时代因素,蓬勃发展的中国革命、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恰如这高原的性格。

雪景的壮丽雄奇,神州大地的勃勃生机,让人倍感振奋,前途光明。

(4)上阕末尾三句是虚景,“须”字,作者借助想象,写出了雪后景象的晴朗、娇艳、多姿多彩。

上阕重在写景,对景色的描写主要采用了概括写、具体写、想象写的方法。

诗歌开首总写北方的雪景。

诗人极目远眺,只见祖国千万里的河山坚冰封锁着大地,雪花漫天飞舞。

这是何等壮丽的景色!

次写长城南北一大片国土大雪纷飞,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奔腾咆哮的黄河一下子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气势。

第二层具体写雪景。

在作者的眼里,即使是在冰天雪地的寒境中也到处充满着勃勃的生机和奋发向上的活力。

你看,那披雪的群山,如同无数条银蛇在舞动;冰封的秦晋高原上绵延起伏的丘陵,好像一只只蜡象在奔跑。

它们似乎想要跟老天一比高低。

这是多么神奇的景象啊。

上阕的第三层是想象写。

诗人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形象而准确地展现了雪后天晴的景象:

那万道红光普照着白皑皑的雪地,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显得格外壮丽。

在这一阕中,诗人借景抒情,先写北方的雪景,从眼前的实景写起,画面雄丽,视野开阔,气势宏大,气魄豪迈。

在写景中,不但赞美了祖国壮丽的河山,也融进了作者浓烈的情感,抒发了诗人为祖国而奋斗的胜利豪情。

1.上阕的写景,哪几句是实景,哪几句是虚景?

从“北国风光”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是实景;“须”字以下是虚景。

说明意义:

把静景写成动景,表明在毛泽东眼里,大自然是生机勃勃的,也表明他本人是生机勃勃、富有进取精神和开拓精神的。

还可以他的《念奴娇·昆仑》、《沁园春·长沙》印证。

 

2.词的上阕在写景的时候用了什么样的顺序和哪些写法?

先总写后分写,先实写后虚写。

动景和静景相结合,虚景和实景相结合。

3.这首词的上阕重在写景,而写景又有实有虚,试作分析。

上阕前十句是实写眼前的雪景,最后三句是通过想象虚写雪后一派新的景象。

晴日当空,一片暖色,令人振奋,令人喜爱。

雪中景象在苍茫中显出雄伟,雪后的景象则在清朗中显出多姿多彩,娇艳动人,充满青春的活力,令人顿生爱意。

4.以动写静的句子是哪些?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像白象在奔跑?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

雪花飘飞是动态,说山原在、在“驰”是形象地写出了万里雪飘,变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

5.请指出上阕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化静为动。

6.上阙写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赞美之情。

■品评下阕

(1)下阕开头两句,起过渡作用,前句总括上阕写景,后句启下,总领下文抒情。

(2)一个“引”字引出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

这五人都是历史上杰出人物,是无数英雄中的姣姣者,都是雄才大略,赫赫战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但一个“惜”字,显现出作者对他们的遗憾。

“略”、“稍”表明对这四个英雄人物并不一概否定,他们并非全无文采风骚;而对成吉思汗的评论,却欲抑先扬,“一代天骄”,其气概高崛,至“只识”二字,则不但有惋惜之意,几乎近于嘲讽了,对他的“文治”一方的批评比前四位要严厉一些。

(3)今朝的风流人物,是新时代在文治和武功两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的人,应该是人民群众,也应该是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应该是诗人的自况。

这是诗人的自信和自励,是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大众的歌颂,是他们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

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

按引入、评古、论今将下阕分为三层。

第一层的大意是祖国的河山是这样的美好,难怪古今许多英雄人物为之倾倒,争着为她的统一和强大而奋斗。

这一层的作用主要是承上启下,引入下面对古今人物的评论。

第二层用“惜”字对古代帝王的代表人物作了总的评价。

他们都是开国之君,武功赫赫,然而文治不足,“俱往矣”一句宣告了旧时代的一去不复返,表现了毛泽东气吞山河、雄视千古的伟大气魄。

第三层为论今。

诗人指出只有今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伟大的中国人民,才算得上是创造历史、开拓未来的真正英雄。

这一层与上阕的第三层遥相呼应,表现了诗人创造历史,迎来美好明天的革命豪情和乐观主义精神。

下阕以评论为主,从评说封建帝王的不足,水到渠成地过渡到歌颂真正的英雄人物——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伟大的中国人民,从而将议论和抒情结合起来。

1.“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这句在词中有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给人完整无隙的感受。

这是一个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描绘雪景过渡到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对英雄人物的歌颂。

2.主题句是哪一句?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3.这首词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这首词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表达了空前伟大的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

4.如何认识作者对历代帝王的批判态度?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史,造就了无数封建帝王,他们曾经都有过自己的辉煌时刻,然而,能为后人所称颂的却为数不多。

真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毛泽东同志在词中评说的这几位应该算得上是历代帝王中的佼佼者,历史上的英雄,他们都具有雄才大略,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过巨大的影响。

但他们疏于“文治”,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树甚少,个人的才能也频有欠缺,作者用形象的文学语言对这些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加以委婉的批判。

从而肯定了今天的无产阶级、今天的人民大众,他们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

同时,这种批评也是自己开创未来的一种自信、一种自励、一种抱负。

5.怎样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请简要说明。

这最后三句是本词的词眼,是本词的主题之所在。

“俱往矣”三字,把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和历代帝王的英雄过去一笔带过。

“数”、“看”两句,说明过去的历史人物毕竟有他们的局限性,只有今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才是祖国河山的真正主人,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英雄。

这三句在全词中的作用。

表明真正的英雄人物应该是当今的无产阶级革命者和无数的人民群众。

揭示中心思想。

■全面深入理解

1.这首词是怎样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

上片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而有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下片议论,有上片之景而产生感情有祖国的壮丽山河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人物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涵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最后一句由评论落到赞扬,点明主题,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2.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①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

②动静相衬,虚实相生。

③用词准确、精练,形象鲜明。

3.主旨在赞颂无产阶级人民大众,那为什么还要大书雪景,评点帝王呢?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作者大笔挥洒,极书北中国的严冬雪景,然而,他的眼光并非一味地停留在雪景上,而是通过眼前雪中山川的壮美,充分发挥自己的丰富独特的想象,在冰雪茫茫的浩瀚画面上,呈现出阳光照耀大地的娇美:

“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正因为“江山如此多娇”,这就很自然地引出无数英雄为她竞相折腰。

“无数英雄”,作者列举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等五位封建帝王,用一个“惜”对他们加以评说,“略输”、“稍逊”、“只识”,以委婉含蓄的笔调,诙谐风趣的语气,客观地评价了他们的短长。

这几位历史人物在他们各自的时代都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功绩卓著,英雄一世,不愧为历史的巨子。

只可惜他们武功有余,文才不足,也就是说缺乏文治方面的成就,历史的洪流已将他们席卷而去,只有今天的无产阶级人民大众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才是祖国大好河山当之无愧的主人,才能使祖国繁荣昌盛,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为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

因此,作者写景是后面抒情议论的基础,评说古代帝王的不足,是为了更好地衬托出当代无产阶级英雄。

诗人评说这些人物的目的在于,对比、衬托后面的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和人民大众。

4.这首词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这首词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表达了空前伟大的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

5.《沁园春•雪》内涵丰富,请大家结合自己的感受说说你对这首词的理解。

本词围绕一个“雪”字写景抒情,上阕写的是我国北方的壮丽雪景,抓住“望、欲、看”三个动作赞美祖国大好河山、融情于景。

下阕重在抒情、议论,以一个“引”字过渡到对古今人物的评论,抒发诗人的抱负。

这首词气魄雄伟,内蕴深厚。

上阕用大手笔写北方雪景,下阕纵横议论,评古今帝王。

上下一气,构成了一个博大空阔的时空境界,构建了一个颇具匠心的完美形象,也表现出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超凡脱俗的精神寄托。

作者写这首词的真正立意所在,应该说是赞颂无产阶级人民大众。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说真正称得上英雄人物的,是今天的无产阶级人民大众。

总结历史经验,毛泽东同志强调中国的命运必须掌握在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手中,中国革命必须依靠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才能取得胜利。

■炼字

这首词的语言凝炼而富有表现力,你认为哪些词语用得准确并说说你的理由。

1.作者以“望”统领下文,都望到了什么?

“望”字可否换成“看”?

为什么?

长城、黄河、山脉、高原。

长城、黄河是静景,山脉、高原是动景。

这些景观大势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是实写。

不可。

因为是登高远眺,只能用“望”。

2.“顿”字可否删去?

为什么?

“顿”不可删去,因为它写出了变化之速,寒威之烈。

3.“须晴日”中的“须”是什么意思?

有什么作用?

“须”是等到的意思。

这里是在写想象中的雪景,表现了诗人对革命光荣前途的预见,表现了诗人高瞻远瞩的博大胸怀和乐观主义精神。

4.作者用一个“惜”字统领全文、评价历史人物,包含着什么样的感情?

“惜”字的丰富含义。

答案:

一、惜中含褒。

肯定他们是英雄人物,同时也就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二、委婉批评了他们的不足,短于“文治”。

三、惋惜其不足并非苛求前人,他们的不足是由于时代、阶级局限性造成的。

第四、表现了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

(1)含褒意,肯定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英雄,具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过巨大贡献。

(2)批评这些英雄的不足,批评他们短于文治,在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的文学才华欠缺。

(3)自信自己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和革命英雄,必将胜过前人。

四、布置作业(第2题和第3题选作)

1.背诵这首词。

2.根据自己的印象,写一段雪景的文字。

3.把这首词和《沁园春•长沙》做比较,自选角度,写一篇赏析短文。

(角度提示:

①关于词的背景。

②两首词的景物描写,意象的组合。

上片写景,下片写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纺织轻工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