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九年级中考历史复习资料五个专题汇总.docx
《精编九年级中考历史复习资料五个专题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九年级中考历史复习资料五个专题汇总.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编九年级中考历史复习资料五个专题汇总
精编
九年级中考历史复习资料五个专题
(一)
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一、林则徐虎门销烟、鸦片战争、《南京条约》
考试范围:
虎门销烟的故事;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一)林则徐虎门销烟
19世纪上半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
同时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
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国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领导这场战争的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他也被誉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二)鸦片战争
1、时间:
1840.6—1842.8
2、根本原因:
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导火线:
林则徐虎门销烟。
3、经过:
爆发—1840年6月;最远到达天津,1841年占领香港;结束—1842年达到南京江面,清政府求和谈判。
4、结果:
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5、影响:
社会性质——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革命任务——反帝反封建;
开始向西方学习寻求救国道路——近代化探索;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6、失败原因:
根本原因——清王朝政治腐败,经济和军事落后。
(中国腐朽落后的封建社会无法抵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7、反抗英军侵略的人物:
林则徐,关天培(虎门)
8、启示:
落后就要挨打,挨打必须思变,思变才能崛起;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是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的根本保障。
二、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考试范围:
知道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事迹。
关键词:
洪秀全、太平天国、太平军、天京、慈溪之战击毙华尔。
记忆:
中国人民抗争外来侵略事例:
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三、第二次鸦片战争
考试范围:
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含义)
1、时间:
1856.10—1860.10
2、根本原因:
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3、侵略者:
主凶——英法两国;帮凶——美俄两国
4、经过:
1856年战争开始;1858年签订《天津条约》;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瑷珲条约》;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
5、影响: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二)列强在中国犯下的罪行
1、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2、俄国侵占中国大片领土(获益最大)
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是近代史上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1)1858年—《瑷珲条约》—中国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
(2)1860年—《北京条约》—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约40万
四、左宗棠收复新疆(左公柳)
考试范围:
了解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基本史实
1、时间:
1876—1878
2、19世纪60年代,中亚浩罕国阿古柏在英、俄两国支持下侵入新疆。
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收复新疆。
1878年收复除伊犁之外的全部新疆地区。
3、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刘锦堂为第一任巡抚。
4、评价左宗棠:
是洋务运动的地方代表之一,期间创办福州船政局,为洋务运动的开展尤其是海军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878年率军收复除伊犁之外的全部新疆地区,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维护了祖国的领土完整,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
五、甲午中日战争
考试范围:
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1、时间:
1894—1895
2、根本原因:
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
把对外扩张作为基本国策,蓄谋在朝鲜扩张势力,企图以此为跳板,侵略中国,进而称霸世界。
3、经过:
1894年战争爆发;主要战役:
黄海海战,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壮烈牺牲;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4、结局:
1895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中日《马关条约》
5、影响:
甲午中日战争刺激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化程度大大加深;它直接促进了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高涨,资产阶级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
6、战败根本原因:
清政府腐败,封建制度的腐朽落后。
7、民族英雄邓世昌:
黄海海战中英勇抗击日军,不幸壮烈牺牲。
光绪帝为其写的挽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六、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考试范围:
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1、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扶清灭洋。
2、时间:
1900—1901,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激起中国人民的强烈反抗。
3、目的:
为镇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维护在华利益。
4、结果:
1901年清政府被迫与11国签订《辛丑条约》
总结:
一条主线:
中国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两大主题:
侵略与反抗
三大条约:
《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四大侵略战争: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五大抗争:
虎门销烟(林则徐);太平军抗击洋枪队;左宗棠收复新疆;黄海海战(邓世昌);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精编
九年级中考历史复习专题
(二)
近代化的起步
单元综述:
所谓“近代化”,即是中国人民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寻求新的出路的过程。
特点: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经历了学习西方技术的洋务运动、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的新文化运动
基础梳理:
一、洋务运动
考试范围:
列举洋务运动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背景:
国际上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正在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初步完成;国内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外交困。
2、时间: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3、目的:
师夷长技以自强;根本目的:
维护清朝统治。
4、领导阶级:
地主阶级洋务派
5、代表人物:
中央:
奕沂;地方: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6、顽固派和洋务派的区别:
顽固派盲目排外,仇视一切外洋事物。
洋务物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7、洋务派的主要活动:
前期,以“自强”为口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后期:
又提出“求富”口号。
开办民用工业,以辅助军事工业。
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筹建了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
兴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设立翻译馆,翻译外国科技书籍;派留学生。
8、结果:
破产(标志:
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
)
9、性质:
一场失败的封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10、地位:
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11、评价(意义):
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它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开辟了道路;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了一些抵制作用。
12、失败原因:
只学技术不改变落后的封建制度。
13、启示:
地主阶级不能救中国。
二、戊戌变法
考试范围:
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1、背景:
国际上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并开始向垄断阶段过渡;国内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战败,签订《马关条约》,中国民族危机加深。
2、序幕:
公车上书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各省参加会试的举人一千三百多人,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历史上称这次上书为“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3、内容:
要求民权,发展资本主义。
4、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维新派
5、领导人物:
康有为、梁启超、光绪帝、谭嗣同等
6、百日维新:
从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实行变法,到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变法失败,前后104天,因此叫“百日维新”。
1819年是旧历戊戌年,历史称这次变法为:
戊戌变法。
7、宣传报刊:
《时务报》《国闻报》《万国公报》
8、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政治上:
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经济上: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文化教育上:
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
思想上:
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军事上:
训练新式军队。
9、性质:
资产阶级改革
10、影响:
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预政权,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11、启示:
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三、辛亥革命
考试范围:
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
1)、1894年11月,在檀香山成立了兴中会。
兴中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初步形成。
2)、1905年,孙中山联合华兴会、光复会和兴中会等革命团体的成员,于8月在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
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3)、1911年10月10日,领导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帝制。
4)、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5)、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一大,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6)、1924年5月,在广州黄埔创办黄埔军校,兼任总理。
2、背景:
《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3、目的:
推翻清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4、性质:
资产阶级革命
5、发展:
中国同盟会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建立,机关报《民报》,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成为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性质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作用:
大大推动了全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6、高潮:
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起义,第二天起义军占领武昌,接着,汉阳,汉口的新军起义,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
这一年是旧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宣布废除宣统年号,建立中华民国。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7、结果:
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果实,于1912年3月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统治。
8、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在我国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由于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性,它不可能充分依靠和发动广大群众,这次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但是,孙中山和他领导的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功绩,永远闪耀着光芒。
9、启示: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资产阶级不能救中国等。
10、失败原因:
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11、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革命派
四、新文化运动
考试范围:
列举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1、时间:
1915年起
2、背景: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在文化领域里推行尊孔复古的反动政策,复古思想到处泛滥。
一些帝国主义分子也乘机兴风作浪。
3、目的:
反对尊孔复古。
4、领导人物及代表作:
陈独秀《青年杂志》、李大钊《庶民的胜利》等、鲁迅《狂人日记》、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5、两面旗帜:
民主和科学
6、阵地:
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
7、内容: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把斗争锋芒指向维护封建制度的孔教。
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
8、性质:
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9、意义:
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
它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但也有对东西方文化的绝对肯定和否定的偏向。
10、精神:
求真、务实和创新的精神;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的国际意识等。
11、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激进派
总结:
一大主题: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三个阶段:
由学习西方经济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思想文化
四次探索: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拓展延伸:
1、与洋务运动发生的同时期的世界历史大事有:
俄国的农奴制改革(1861年)
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
美国南北战争(1861-1865年)
2、从政治、思想和社会习俗方面说明辛亥革命成为“分界线”的理由。
政治:
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
思想: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社会习俗:
剪辫易服;禁止缠足;提倡鞠躬、握手等文明礼仪;用先生、君等平等称呼。
3、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的相同点:
学习西方先进文化,都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其中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都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
4、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的不同点:
(1)其中,开启经济工业化之路的是洋务运动;开启政治民主化的是戊戌变法。
(2)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都是要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不同之处是对清政府态度不同,前者要在清政府支持下走改良道路,向日本学习,通过改良确立君主立宪制;后者是要推翻清政府统治,学习美国式民主共和制。
5、在近代化过程中,中国主要向西方学习,但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制约近代化的两大因素有:
列强的侵略;腐朽的封建制度。
6、中国探索近代化的过程中的三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及影响:
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新文化运动,是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创造了条件。
7、中西方近代化历程的示意图:
中西方近代化历程恰好是相反的。
精编
九年级中考历史复习专题(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单元综述】
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指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说它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简称“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其直接目标是改变买办的封建的生产关系以及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它的根本目标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基础梳理】
第十课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中考目标要求:
1、简述五四运动的基本史实、认识五四运动的性质和意义、理解五四精神:
2、简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史实,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一、五四运动:
(1)导火线:
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口号: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最能体现运动性质)。
(3)运动爆发的标志:
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游行示威。
(4)发展:
6月3日,上海工人罢工,中心从北京转移到上海。
(5)结果:
罢免三个卖国贼职务,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释放被捕学生,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6)性质:
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7)历史意义:
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8)五四精神:
爱国主义,民主和科学,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追求真理,振兴中华,反帝反封等。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21年7月)
⑴历史条件:
①阶级条件:
工人队伍的壮大,工人运动的发展。
②思想条件:
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③组织条件:
各地共产党的早期组织的建立。
⑵诞生: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召开,参加大会的代表有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十三人。
中共一大的召开,宣告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诞生了!
⑶中共一大主要内容:
①通过了党纲,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②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③选举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选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⑷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⑸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第十一课:
北伐战争
中考目标要求:
1、了解北伐战争的胜利史实:
2、知道黄埔军校的创建。
一、黄埔军校的创建:
①1924年5月,国民党在广州的黄埔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
蒋介石任校长,后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
黄埔军校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②黄埔军校的办学宗旨:
培养有理想、不怕牺牲,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新一代军人。
二、北伐战争
①时间:
1926年7月至1927年4月。
②北伐目的:
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③北伐主要对象:
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个军阀。
④主要战场:
湖南、湖北。
⑤战役:
第四军叶挺领导的独立团,奋勇冲锋,击溃敌军,连克汀泗桥、贺胜桥、武昌等战役胜利,为第四军赢得“铁军”称号。
⑥结果:
北伐军出师不到半年,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声势震动全国。
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
⑦失败:
在北伐胜利进军时,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27年4月12日)、汪精卫(“七一五”反革命政变,1927年7月15日)等国民党右派突然叛变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运动失败。
第一次国共合作也破裂了。
三、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1927年4月,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
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性质),它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人民革命运动。
第十二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中考目标要求:
1、了解南昌起义、了解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历的主要事件,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认识长征精神:
⑴南昌起义:
1927年8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周恩来、贺龙、朱德等人,率领革命军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战争的开始。
⑵秋收起义:
①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湘赣边界,领导工农革命军,举行秋收起义。
在湘赣边界的井冈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7年10月)。
②历史意义:
秋收起义后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始。
⑶井冈山会师: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队伍和湘南的农民武装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
两军会师后,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
这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
“
⑷意义: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始。
⑸井冈山精神:
坚定的理想,不渝的信念;实事求是、敢闯新路;密切联系群众,为群众谋利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怕困难,勇于胜利。
其中坚定的革命信念是井冈山精神的最显著特征。
第十三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⑴长征原因:
1933年10月~1934年10月,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党中央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⑵红军长征过程:
长征示意图
1934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共八万多人,从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出发→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毛泽东提出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抢渡乌江,攻占遵义,召开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四渡赤水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1935年10月,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到达陕西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⑶红军长征经过的省区(11个):
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陕西。
⑷长征胜利标志: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⑸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⑹长征精神:
大无畏的革命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团队精神。
⑺遵义会议:
①时间、地点:
1935年1月,党中央在遵义召开会议。
②内容:
全力解决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会后确定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指挥。
③标志:
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④意义:
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拓展延伸】
1、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之比较:
2、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因为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已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并且表现了伟大的力量。
3、鸦片战争与五四运动之后,中国社会在政治和思想文化领域分别出现了哪些主要的新变化?
鸦片战争的结果说明了什么道理?
五四运动给我们留下什么样的精神财富?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新变化:
鸦片战争之后,政治上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和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
思想文化上,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道理:
落后就要挨打。
4、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的影响。
5、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是怎样独立领导革命战争的?
⑴1927年8月1日领导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⑵1927年9月领导了秋收起义,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道路;
⑶1928年4月,井冈山会师,建立了中国第一支坚强的队伍──工农红军第四军。
⑷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领导红军进行战略转移──长征,开始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单元小结】
精编
九年级中考历史复习专题(四)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课程标准】
简述九一八事变的史实,知道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了解西安事变的概况,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简述七七事变的史实,知道中国全民族抗战从此开始;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讲述中国军队血战台儿庄和百团大战等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了解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单元综述】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七七事变,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日本杀我同胞欺我姐妹,制造了一个个骇人听闻的大屠杀,滔天罪行,罄竹难书。
有道是有压迫就有反抗,更何况我们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在面临外来侵略面前,中华民族齐心协力实行全民族抗战,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
经过八年浴血奋战,终于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来反侵略战争的彻底胜利。
【重难点】
1、了解日本侵华原因、步骤、罪行
2、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3、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地位
【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