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信息中心宏观经济信息 0904.docx
《国家信息中心宏观经济信息 090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信息中心宏观经济信息 0904.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家信息中心宏观经济信息0904
中国宏观经济信息
第15期
(总第604期)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2009年04月20日
国信观点:
经济好转迹象增多,但仍未形成稳定回升趋势
最快预测:
一季度经济运行出现积极变化
政策前瞻:
商务部:
中国振兴经济政策措施符合世贸组织规则
工信部:
五方面落实汽车业调整振兴规划
权威之声:
国务院:
刺激措施见效形势好于预期
周小川:
SDR不必操之过急先把危机根源找好再下药
樊纲:
金融危机下应该先保就业而不是先救国企
产经动态:
金融危机对中国资本市场影响有限
中国钢材出口大幅下降3月成钢铁产品净进口国
进出口不确定因素需积极应对
要情分析:
中国经济正在完成触底过程
5大因素奠定今年“保8”信心
一季度信贷创天量中小企业仍需输血
经济好转迹象增多,但仍未形成稳定回升趋势
今年以来,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各项政策措施得到了较好的落实,固定资产投资和城乡消费品市场保持较快增长,工业生产减速幅度逐月收小,部分经济指标出现了趋稳转暖迹象,宏观经济快速下滑的势头有所遏制。
但是,外部环境继续恶化导致出口需求急剧下滑,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不利影响还在进一步扩散和加深,经济运行仍未形成稳定回升趋势。
一、宏观调控政策落实情况和经济整体表现好于预期
大幅度增加政府支出,这是扩大内需最主动、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
今年一季度,财政支出同比增长34.8%,比去年同期提高4.4个百分点。
从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看,国家预算内资金增长高达104.7%,增幅提高76.4个百分点。
中央财政建设国债和地方建设债券发行加快,为国债建设项目资本金到位和及时开工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政府投资带动下,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8.8%,比上年同期加快4.2个百分点。
扣除投资品价格因素,实际增速由上年一季度不足15%提高到今年一季度30%左右,增速成倍提高。
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22659亿元,同比增长87.7%。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加快扩大了投资品生产行业需求,可以以内需弥补外需,缓解产能过剩矛盾,促进了重工业恢复生产。
在连续下调存贷款利率和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取消信贷规模限制、灵活调整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和加强窗口指导等政策的引导下,从去年12月份起,广义货币供应量(M2)已经连续4个月加速增长。
3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同比增长25.51%,增幅比上年末高7.69个百分点,比上月末高5.11个百分点;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9.78%,增幅比上年末高11.05个百分点,比上月末高5.6个百分点。
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4.58万亿元,同比多增3.25万亿元。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为投资增长和企业贷款融资提供了流动性支持,社会资金面由紧趋松,银行体系资金十分宽松,企业融资环境结构性好转,证券市场逐级反弹,商品房市场成交量小幅回升,货币活跃程度提高,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同比增长17.04%,增幅比上年末高7.98个百分点,比上月末高6.41个百分点,已经基本恢复到正常增长水平。
从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中国内贷款同比增长24.4%。
我国货币信贷环境正朝着适度宽松方向发展。
根据计量经济模型测算货币政策效果滞后期,货币供应量(M1、M2)和信贷规模增速连续3个月稳定回升并保持扩张态势,工业生产有望在10个月后出现稳定回升态势。
从一季度经济表现看,我国政府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正在得到很好的落实,政策效应逐步显现,市场信心有所回升,特别是3月份的工业生产、物流运输明显好于前两月,经济好转的迹象增多。
二、经济见底为时不远,底部震荡可能性大于稳定回升
我国上一轮高增长时期积累的工业库存在今年一季度大体消化完毕。
从企业产成品资金占用的增长率变动趋势看,去年8月份达到上一轮经济周期的最高峰值(增长28.5%),去年11月和今年2月企业产成品资金占用增长率逐级下降为25%和11.7%,表明工业企业“去库存化”任务初步完成。
由“去库存化”引起的工业生产增速大幅下滑阶段基本结束,虽然不能当期确认一季度就是经济调整的底部,(经济周期的峰谷一般只能事后确认),但至少可以认为离见底为时不远了。
经济筑底后存在稳定回升和在底部震荡运行的两种可能性。
从我国目前面临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和自身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看,短期内形成稳定回升、快速回升的可能性不大。
从近期数据看,一季度发电量累计完成7811.02亿千瓦时,同比下降1.89%,3月全国发电量2867.29亿千瓦时,同比减少0.71%,有好转迹象。
但从3月份旬比看,3月上旬日平均发电量为93.7亿千瓦时,同比增1.44%;中旬为92.28亿千瓦时,同比降1.34%;下旬为91.58亿千瓦时,同比降2.08%,显示出发电量回升的波折迹象。
同样,今年初钢铁产品价格和产量也曾经一度回升,但3月份再度回落,钢材产量1-2月份增长3.1%,3月份仅增长1.2%。
目前,我国经济尚未形成稳定回升的趋势,经济回升的过程充满波折反复。
“去库存化”只是经济调整的初期,从二季度开始,我国“去产能化”过程就将展开。
这一轮消化过剩产能的任务具有“沉重”和“复杂”两个特点。
“沉重”是说需要消化的过剩产能规模空前。
我国上一轮扩张期长达创纪录的五年,连年大规模固定资产投资积累了巨大的生产能力,当前,各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均处于低位。
以3月份工业增速8.3%计,与我国工业长期平均增速(潜在增长率)相比,大体可估计我国工业的总体产能利用率水平目前只有60%左右。
1-3月份,全国发电设备累计平均利用小时为1009小时,比去年同期降低151小时。
其中,火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为1100小时,比去年同期降低186小时。
当前必须一方面扩大需求,一方面淘汰落后产能,才可使我国各行业的供需逐步恢复平衡,保留下的产能才可提高实际利用率。
只有当产能利用率恢复到正常水平后,企业才会进入新一轮设备投资,真正的经济复苏必须建立在企业大规模设备更新基础上。
淘汰大量落后产能是一个非常残酷的过程,需要较长时间。
从周期对称性角度看,产能利用率恢复到正常水平还需要数年时间。
“复杂”是说这一轮“去产能化”过程不是一句“淘汰落后产能”那么简单。
由于我国各行业调整压力首先来自出口需求萎缩,目前产能闲置最为突出的是近年来为出口需求定制的生产能力,这部分生产能力既不是高能耗、高污染,也不是技术落后,相反是技术较为先进、附加值较高的高端生产能力,如船舶专用钢板、电子设备等。
一季度,高技术的电子工业是负增长幅度最大的部门之一,累计下降5.3%。
由于这部分产能无法转向内需,产能过剩是全球性的,解决这部分产能闲置问题需要国际经济环境的好转,但国际权威机构对未来两年的世界经济走势并不乐观。
总之,对“去产能化”过程中经济运行的波折起伏要有心理准备,不要以为库存消化完成后经济很快会稳定回升。
另外,国际金融危机仍在发展和蔓延,国际形势仍会有波折起伏。
当前形势要求我们,一方面应继续认真落实已经出台的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并观察效果,另一方面应及早准备应对更复杂严峻国际形势的政策预案并择机实施,引导我国经济稳定回升。
(执笔:
范剑平)
一季度经济运行出现积极变化
今年一季度的数据表明,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各项政策措施得到了较好的落实,在宽松货币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作用下,货币信贷大幅增长,三次产业结构有所调整,投资增速加快,消费需求对实际增长再创新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提高,反映工业生产的当期指标和预期指标均呈现回升迹象,宏观经济出现积极变化,初步呈现底部趋稳的迹象。
但是,经济运行中仍然存在企业实现利润大幅降低和就业形势严峻等问题,经济趋稳回升仍面临较大压力。
一、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提高
今年一季度我国经济增长6.1%,增速分别低于去年同期和去年全年4.5和2.9个百分点。
但是,从三次产业增长结构看,一产较为平稳,二产增速明显下滑,三产则呈现比重提高、增速加快的态势。
一季度第三产增加值增长7.4%,增速高于GDP1.3个百分点,高于二产2.1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为44.2%,分别比去年同期和去年全年提高1.9和4.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提高。
多年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工业生产的快速增长来拉动,第三产业增长缓慢,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和居民收入消费水平不相适应,以投资为主的粗放式增长也造成工业产能过剩、过分依赖出口等问题,当前世界金融危机导致我国经济增速大幅减慢凸现了产业增长的缺陷。
世界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带来不良冲击,但也促使我们迫切思考调整产业增长结构,只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才能实现经济的均衡发展和高质量增长,才能保持经济增长的持续性,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二、工业生产当期和预期指标均出现积极变化
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1%,虽然该增速是多年未有的低增长,但是,从发展走势看,工业生产正在从底部回升。
1-2月工业生产仅增长3.8%,3月份增速达到8.3%,比前两月增速加快4.5个百分点,高于去年10、11、12月的增速。
工业生产自身指标有趋稳迹象,与工业生产相关的指标也出现积极变化,进一步支持了我们对工业走势的判断。
一是发电量降幅趋缓。
今年一季度发电量降幅有所减缓。
一季度发电量下降2%,其中3月份发电量同比下降1.3%,比1-2月份降幅缩小2.4个百分点。
虽然一季度累计发电量仍为负增长,但与去年11、12月份和前两月相比,下滑态势得到了一定的遏制,降幅有所减小。
发电量与工业生产是同步指标,发电量降幅趋缓,说明工业需求增加,增速加快,工业生产有企稳回升的迹象。
二是港口货运有反弹迹象。
今年一季度我国规模以上港口生产仍位于低谷,但3月份出现止跌反弹迹象。
据初步统计,今年3月份,我国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长2%;港口煤炭发运量达到4000万吨左右,接近正常水平,外贸铁矿石进口量达到5100万吨,创下月度和季度新高。
受世界经济大环境影响,外贸集装箱吞吐量依旧处于下滑的低迷状态,但跌幅有明显放缓趋势。
三是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连续4个月回升。
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即(PMI)被认为是快速及时反映工业市场动态的先行指标。
一般认为,PMI指数在50%以上,反映制造业经济总体扩张,低于50%,则反映制造业经济总体衰退。
自去年12月份以来,PMI指数已经连续4个月回升,3月份达到了52.4%,超过了收缩和扩张的分界点,说明经济有望进入景气恢复期。
四是企业家信心指数提高。
根据全国企业景气调查结果显示,一季度,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01.1,比上季度提高6.5点。
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工业、房地产业企业家信心指数均比上季度有所回升;大、中型企业的企业家信心指数分别为102.0和101.9,比上季度回升13.0和4.2点;中、西部地区企业家信心指数分别为106.7和106.0,比上季度回升7.4和4.9点;东部地区企业家信心指数为95.8,比上季回升5.6点。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是支持企业家信心恢复的重要因素。
三、货币供应量大幅增长,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效应显现
为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阻止经济过快下滑,2008年11月份中央明确提出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目前政策效果开始显现。
主要表现为:
一是货币供应量大幅增长。
今年一季度M1、M2呈现较快增长,一季度广义货币M2增速分别为25.5%,比上年末加快7.7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17.7万亿元,增长17.0%,加快8.0个百分点。
二是新增贷款连创历史新高。
一季度累计新增贷款规模高达4.58万亿元,已完成全年新增贷款规模调控目标5万亿元的91.6%。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为投资增长和企业贷款融资提供了流动性支持。
三是国内贷款增长较快。
一季度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8.8%,在资金来源中,国内贷款增速加快促进了投资高增长。
一季度国内贷款达到6785.4亿元,同比增长24.4%,增速同比提高3.8个百分点。
据计量经济模型测算,货币供应量(M1、M2)和信贷规模增速连续3个月稳定回升并保持扩张态势,工业生产有望在10个月后出现稳定回升态势。
此外,银行信贷更多资金已流入实体经济,3月票据融资占比降到只占22%,远比1、2月时约40%要低,反映实质性贷款比重已持续上升,有利于经济的回升。
四、积极财政政策效果显著,投资增速加快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加快,投资结构有所改善。
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8129亿元,同比增长28.8%,比上年同期加快4.2个百分点。
一季度投资增长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在全社会投资中农村投资明显加快。
一季度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3562亿元,增长28.6%,加快2.7个百分点;农村固定资产投资4567亿元,增长29.4%,加快11.1个百分点,城镇和农村出现了“双加快”。
特别是在国家大力扶持三农的政策引导下,农村基础设施、务农各项补贴以及改善民生等资金投入快速落实,极大地促进了农村投资的快速增长。
二是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投资增长快于第二产业。
一季度三次产业投资分别增长85.0%、26.8%和29.1%。
投资结构趋于优化,有利于改变过多以赖第二产业的增长模式。
三是中西部投资增长明显快于东部。
一季度东部地区城镇投资增长19.8%,中部地区增长34.3%,西部地区增长46.1%,中西部投资增长高于东部,说明在金融危机面前,国家扶持中西部落后地区发展的政策没有变。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一方面得益于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去年中央扩大投资的1000亿元,到目前为止已全部落实,今年下达的1300亿元的投资计划也已下达了1100亿元,国家投资促进了多领域、多行业投资的较快增长。
另一方面宽松的货币政策也给投资增长提供了较大支持。
今年一季度金融机构新增贷款同比增加了4.58万亿元,其中中长期新增1.85万亿元,一季度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到位资金34685亿元,同比增长32.8%,资金到位量增长比较快。
此外,国家十大行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陆续出台,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规模大幅度增长,一季度同比增加了87.7%,也直接促进了投资的增长。
五、消费需求实际增速创新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提高
1、一季度消费实际增长创23年来的新高。
今年一季度完成消费品零售额29398亿元,名义增长15%,名义增速低于去年同期,但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5.9%,增幅高于去年同期3.6个百分点,高于去年全年1.1个百分点,是1986年至今23年来消费实际增长的最高水平。
消费实际增长加快,说明居民在低物价、低增长和高消费中得到较多实惠,它对于消化库存、遏制经济继续下滑具有积极作用,也是判断经济趋稳的重要依据。
2、消费品零售额增长呈现三个突出特点。
一是农村消费增长快于城市消费增长,农村消费对总消费的影响增强。
一季度农村消费增长高于城市消费2.9个百分点,农村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为32.5%,比去年全年和去年同期水平提高0.5个百分点。
国家扩大农村消费的政策措施取得显著效果。
二是与消费结构升级相关的商品销售增长较快。
一季度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中,家具类零售额同比增长24.1%,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20.2%,与住房消费相关的商品销售增长大大高于其他商品销售增长。
一季度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中用类商品增长7.3%,而汽车类增长11.1%,比用类商品平均增速高3.8个百分点。
消费结构升级仍是引领消费持续增长最重要的因素。
三是住宿、餐饮业销售额降幅小、贡献大。
一季度消费品零售额名义增长15%,同比下降5.6个百分点,其中批发零售业增长14.1%,同比下降6.3个百分点,住宿、餐饮业零售额增长18.9%,同比下降4.7%,相比之下,住宿、餐饮业销售额降幅较小。
一季度住宿、餐饮业零售额对总消费的贡献率为18.1%,比2008年一季度提高2个百分点。
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左右后,居民服务消费呈现快速增长势头。
3、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大于投资。
今年一季度消费品零售额的快速增长促进了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大于投资和出口。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测算,今年一季度GDP增长6.1%,其中最终消费拉动经济增长4.3个百分点,投资拉动2个百分点,出口需求导致经济增长下滑0.2个百分点,我国经济增长较多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的局面有所改变。
六、经济运行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虽然一季度宏观经济出现了积极变化,但经济运行中仍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要促使经济尽快回升,必须重视和解决发展的问题。
1、企业实现利润大幅下降,不利于企业生产信心恢复。
由于出口需求锐减、库存积压严重工业增速大幅下降,导致企业收益明显恶化。
今年1-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企业,下同)实现利润2191亿元,同比下降37.3%。
分所有制看,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567亿元,同比下降59.2%,是各类企业中下降幅度最大的。
分行业看,在39个工业大类行业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利润同比下降86.1%,化工行业利润下降49.3%,建材行业下降3.6%,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下降96.3%,专用设备制造业下降13.4%,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下降40.4%,电力行业下降77.0%,钢铁行业由去年同期盈利255亿元转为净亏损7.7亿元,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由同期盈利128亿元转为净亏损19.3亿元,化纤行业由同期盈利12亿元转为净亏损1.3亿元。
企业盈利处于前所未有的困境中,不利于调动企业生产和投资的积极性。
2、城镇新增就业减少,不利于收入增长和信心恢复。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今年的就业形势较为严峻。
今年1-2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62万人,比去年同期减少21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8.0%;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71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4.2%;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9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9.0%。
各项指标完成情况均低于全年进度安排。
由于目前国际金融危机仍在调整,世界经济处在衰退中,我国就业形势必然受到大的国际环境的影响。
今年大学毕业生就达到611万,还有往年累积下来的,就业压力非常大。
城镇新增就业减少,不利于收入增长和信心恢复,在实施扩大内需政策时,必须更多关注就业情况,可以采取直接增加就业的办法,也可以采取间接增加就业的措施,还可以采取对暂时出现困难的一些企业予以补助的办法。
国家制定调整和振兴十大产业规划,其中包括纺织、轻工都是劳动密集型程度非常高的产业,目的是为了增加就业。
据统计,十大行业就业人员约占全国城镇就业人员人数的30%。
面对一季度严峻的就业形势,国家应进一步出台有利于扩大就业的政策措施。
(执笔:
祁京梅)
商务部:
中国振兴经济政策措施符合世贸组织规则
日前,针对外界有关中国政府保增长、扩内需一揽子计划“带有贸易保护主义色彩”的质疑,商务部表示,中国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不搞保护主义,出台的经济政策符合世贸组织规则。
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是中国政府的一贯立场。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与国相互依存日益紧密的大背景下,当下发生的这场金融危机,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只有合作应对才是正确抉择。
中国是世界最开放的经济体之一。
近年来,中国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水平不断提高。
目前,平均关税水平已降至9.8%,其中工业品关税8.9%,农产品关税15.2%,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远低于其他发展中成员。
在服务领域,中国已开放了100多个部门,基本达到了发达成员开放水平。
中国还取消了进口非关税措施以及外贸经营审批制,对贸易体制和政策进行了全面调整。
中国以自身的开放和发展,为地区和世界经济的增长注入了强劲动力,做出了巨大贡献。
2008年以来,根据进出口形势发展变化,中国政府数次调整了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率,根本目的是为了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出口退税是WTO允许的政策措施。
中国所采取的振兴经济措施符合WTO规则,并参与了WTO政策审议;有关政策不仅支持出口也促进进口,包括广交会设置进口展区,促进加工贸易内销等。
中国以实际行动落实互利共赢开放战略。
改革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
30多年来,中国从对外开放中受益巨大,我们不会因为在开放过程遇到外部环境的短暂波动而改变对外开放的战略。
金融危机爆发后,尽管当前中国经济遇到了困难,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开放市场、鼓励进口。
比如,进一步提高了贸易便利化程度,取消了天然橡胶以及部分机电产品的自动进口许可证管理,提高了海关通关效率,实施了检验检疫便利化措施;鼓励国外企业来华参展,通过减免摊位费的方式鼓励国外企业参加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等展会,扩大宣传,提高其产品在华认知度;落实对最不发达国家的零关税待遇措施,中国将给予最不发达国家95%的产品零关税待遇;协调推动贸易投资促进团赴国外采购。
今年2月份,组织协调了近百家企业赴德国、瑞士、西班牙、英国采购,采购产品从火腿、葡萄酒等消费品到机械设备及其零部件、飞机等机电产品,从货物贸易到技术贸易,采购金额超过130亿美元,受到了当地政府和企业欢迎。
今年商务部还将陆续组织贸易投资促进团赴其他国家和地区采购。
为应对危机,中国出台了4万亿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还决定实施汽车、钢铁、电子信息、轻工和石化等重点产业的振兴规划,相信这些举措不仅为中国的企业提供了巨大商机,也将给世界各国企业提供发展机遇。
工信部:
五方面落实汽车业调整振兴规划
日前,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表示,已经出台的汽车业调整振兴规划含金量高、操作性强,受到业界好评。
未来工信部还将根据扩内需、调结构的主线,切实抓好振兴规划的落实工作。
一是要积极落实培育汽车消费市场的各项政策。
根据中汽协的统计数据,一季度国内汽车行业出现产销两旺的局面,特别是受振兴规划刺激,1.6升及以下排量的乘用车一季度销售量达141万辆,同比增幅高于行业平均增速14个百分点,占整个乘用车市场份额的近3/4,拉动作用明显。
今后主管部门还将密切关注各项政策的实施效果,并根据市场情况及时进行必要的调整,确保行业逐步全面回暖。
二是大力支持汽车企业的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
当前是实施技术改造的有利时机,此举不仅有利于扩大投资以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而且能够为汽车业下一个周期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振兴规划里提到的今后3年安排100亿元中央财政专项资金中,涉及地方汽车企业的技改资金将于下周批复下去,涉及中央汽车企业的技改项目组织工作将在下周进行部署。
三是推进汽车企业的联合重组。
在已发布的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中,联合重组其实是个共性问题。
这一方面说明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凸显了其难度之大。
比如汽车企业的跨区域重组,很容易涉及到税收的问题:
到底是在总部交,还是分开交?
必须有一个利益平衡的机制。
工信部已经启动制订推动汽车企业重组的指导意见,将加快出台各项政策措施,保证富余生产人员的妥善安置,解决企业资产的划转、债务的核定与处置等问题。
四是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
下一步工信部将抓紧修订新能源汽车的产品标准、组织实施一批重点的技改项目。
同时积极地落实国家的相关扶持政策,支持大中型城市示范推广节能和新能源汽车。
五是加强汽车产业的行业管理。
工信部将做好规划产业政策、技术标准的协同配合,落实汽车整车生产企业的退出机制,支持汽车生产企业发展自主品牌,加快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的建设,加强汽车业相关标准和行业准入条件的制定工作等。
国务院:
刺激措施见效形势好于预期
日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博鳌亚洲论坛发表演讲,表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已经发挥作用,经济形势好于预期。
2008年9月以来,世界经济遭受了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为严峻的挑战。
各国纷纷采取措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
中国政府及时果断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迅速出台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对缓解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增强信心、稳定预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个一揽子计划最直接、最重要的目标,是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