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语气助词和兼语加练习实例.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793064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8.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语气助词和兼语加练习实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文言语气助词和兼语加练习实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文言语气助词和兼语加练习实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文言语气助词和兼语加练习实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文言语气助词和兼语加练习实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言语气助词和兼语加练习实例.docx

《文言语气助词和兼语加练习实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语气助词和兼语加练习实例.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言语气助词和兼语加练习实例.docx

文言语气助词和兼语加练习实例

《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阅读作了这样的阐述: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文言文阅读一直是各地中考语文考试的必考内容,虽然对文言文的考查以考查实词为主,但许多省市中考文言文试题中,仍有1~2题考查文言文助词或兼词的用法。

文言助词和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文言助词和兼词在不同语境中人含义;文言助词在朗读中的作用;文言助词和虚词在文言句中的翻译。

前两种是对文言助词和虚词的显性考查,后一种是对文言助词和虚词的隐性考查。

考查的方式主要有四种:

①直接说明它们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词性。

②直接说明它们的意义和作用。

③指出与题干中词语意义或用法相同或不同的一项。

④指出选项中对词语理解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

以上四种题型第①②项多以主观题形式出现,第③④多以客观题形式出现。

【知识梳理】

一、助词

(一)结构助词

1.之

⑴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

⑵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

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

⑶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①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⑷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何陋之有?

(《陋室铭》)

②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满井游记》)

⑸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

2.者

⑴结构助词,译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

(《愚公移山》)

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出师表》)

③然而不胜者,时利不如人和也。

(《〈孟子〉二章》)

④言之,貌若甚戚者。

(《捕蛇者说》)

⑵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

3.所

用在动词或者“介词+动词”之前,组成名词性“所”字词组,相当于“……的事、……的物”、“……的地方”、“……的人”等。

①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桃花源记》)“所”放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短语,“所闻”即“所听到的一切”。

②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所安”即“养生的东西”。

(二)语气助词

1.陈述语气:

也、矣、焉、耳。

①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曹刿论战》)

②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

③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焉。

(《愚公移山》)

④技止此耳。

(《黔之驴》)

2.疑问语气:

哉、乎、邪(耶)、也。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岳阳楼记》)

②君将哀而生之乎?

(《捕蛇者说》)

③其真无刀邪?

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④然则何时而乐耶?

(《岳阳楼记》)

⑤安求其能千里也!

(《马说》)

3.感叹语气:

也、哉。

①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愚公移山》)

②善哉。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公输》)

4.句首语气词:

夫。

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

 

2、文言兼词

指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单音词,兼词的读音往往也是两个词读音的拼合。

初中觉常见的有“诸”和“焉”两个兼词。

1.诸

“诸”是“之”和“于”(“于”古音於wū)的合音,“之”,代词,“于”,介词。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愚公移山》)

2.焉

⑴“焉”用在动词后,相当于“于之”,“于”,介词,“之”,代词。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桃花源记》)相当于“从那里”。

②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曹刿论战》)相当于“在那里”。

⑵相当于“于何”,多用来询问处所。

且焉置土石?

(《愚公移山》)

相当于“在哪里”。

【应试技巧】

1.注意分析文言助词和兼词的意义和用法,要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进行分析,要根据它们在句中所起作用来确定它的意义。

2.要与现代汉语作比较,解释时可用现代汉语与之对应的虚词来代替。

3.注意文言助词和兼词与句子语气的联系,可通过朗读来辨析其意义和用法。

【中考链接】

〖例1〗(2001年云南昆明)下列加点词与“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而山不加增”中“之”、“以”、“而”意思依次相同的一项是()

A.何陋之有不以物喜既而儿醒,大啼

B.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域民不以封疆之界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C.久之,目似瞑可以一战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D.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先帝不以臣卑鄙学而时习之

〖解析〗这是一道客观题。

题干中的“汝之不惠”的“之”在主谓中间,其作用是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以残年余力”的“以”为介词,“凭借”的意思;“而山不加增”中的“而”为转折连词。

与题干依次相同的为B项。

〖例2〗(2005年嘉兴市)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不同意义。

  ⑴之①反侧倾跌之状②蛇复昂首待之

  ⑵以①以刺刀握其首②以首俯地

〖解析〗这是一道主观题,考查文言虚词“之”、“以”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要解答这道题,一要准确了解文言虚词的各种用法,二要结合语境准确判断文言虚词的各种作用。

第⑴题两个“之”的意思分别是“的”、“它,指蜘蛛”。

第⑵题两个“以”的意思分别是“用”、“把”。

〖例3〗(2005年黄石)文中“渔者载而升诸陆”一句中的“诸”与《愚公移山》一文中“”一句中的“诸”意思相同,可解释为:

〖解析〗这道题既考查文言兼词的句中的含义,又考查学生对古文的背诵默写。

解答这道题既要准确理解文言兼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又要能准确地默写出相关语句。

与《愚公移山》一文中“投诸渤海之尾巴”一句中的“诸”意思相同,可解释为“之于”。

【中考仿真训练】

立木取信

《资治通鉴》

令①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

复曰:

“能徙者予五十金!

”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

乃下令。

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于是太子犯法。

卫鞅②曰:

“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

刑其傅公子虔,黥③其师公孙贾。

”明日,秦人皆趋令④。

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

卫鞅曰:

“此皆乱法之民也!

”尽迁之于边。

其后民莫敢议令。

【注释】①令:

法令②卫鞅:

即商鞅③黥(qíng):

一种在脸上刺字的刑法④趋令:

归附、服从命令。

1.用“|”画出下面句子在朗读时的正确停顿。

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令既具未布()②辄予五十金()

③刑其傅公子虔()④令行期年()

3.下列句子中“之”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恐民之不信(助词,无实义)

B.有一人徙之(它,代三丈之木)

C.行之十年(它,指法令)

D.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它,指法令)

4.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的意思。

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5.文中能体现卫鞅取“信”于民的一个句子是

6.这则短文反映了商鞅“取信于民”的思想。

请你写出两个有关诚信的名言警句(俗语、成语亦可)

【参考答案】

1.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

2.已经就惩罚一年

3.D(句中“之”是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4.招募能搬着这根木头(将它)放到北门去的人,奖励他十斤(注:

斤,应为“镒”,先秦时为二十两)金子。

5.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

6.例:

“言必信,行必果”、“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反思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