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史学概论》考试题库.docx
《西南大学《史学概论》考试题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南大学《史学概论》考试题库.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南大学《史学概论》考试题库
1、简述史学概论研究的对象及其特点。
史学概论,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概要地论述历史科学,它包括史学本体论、史学认识论、史学方法论。
史学概论是新的史学分支学科,是对史学的概要论述,它的研究对象自然就是史学本身,或人类认识历史的主体活动内容:
(1)史学本体论:
①史学的性质;②史学的发生
(2)史学认识论(3)史学方法论①历史研究的方法。
②历史研究成果的表述和编纂的理论和方法
其特点具有:
(1)反思性。
(2)概括性。
(3)理论性。
2、什么是历史理论?
什么是史学理论?
二者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历史理论:
是指历史运动本身的理论和方法。
史学理论:
是指史学自身发展过程中提出的理论和方法论问题。
联系:
历史理论以客观人类社会历史作为研究对象,史学理论从理论和方法上说明如何研究历史的,二者都以人类社会历史为指向,都离不开人类社会的历史;历史理论的性质、规模和水平,决定了史学理论的性质、规模和水平。
区别:
二者研究的对象不同,历史理论具体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的客观过程和客观规律,对象为客观历史,而史学理论研究对象是历史学本身.
3、什么是历史?
历史有那些特征?
历史:
(1)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也指某种事物的发展过程和个人的经历;
(2)过去的事实;(3)过去事实的记载;(4)指历史科学.
特征:
(1)客观性
(2)过时性(3)规律性(4)由人的活动构成的。
4、什么是历史学?
历史学的学科结构怎样?
历史学又称“史学”,是社会科学的一个部门.是一门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已往运动发展过程的学科。
具体讲,历史学是按照一定的历史观点,利用历史资料,研究已往的客观历史过程,并用语言文字或图象把它表示出来的一门学问。
学科构成体系包括:
①反映不同历史范围和过程的各种史学,如通史、断代史、专门史等。
②研究史学一般原理和史学方法论(历史本体论、史学认识论、史学方法论)的历史科学概论。
③研究史学自身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史学史。
④研究史料及其运用方法的史料学。
⑤研究史学成果表现形态的历史编纂学.
5、简述历史学的学科精神。
历史学对人类社会过去的探究,体现出的是历史学家本于人类理性判断和以独特的逻辑建构起来的主体化的历史内容。
正是基于人类所具有的求知欲望、探秘的好奇心理、保留历史记忆的观念和面向未来的自信,才赋予了历史学独特的精神--历史学精神。
它包括:
(1)尊重客观历史事实的求真精神。
(2)探究社会发展规律的理性精神。
(3)学科方法上的兼容精神.(4)品评历史人物的惩恶扬善精神。
(5)记录人类文化和民族传统的传承精神.(6)培植民族凝聚力的聚合精神。
(7)与文明共进的时代精神。
(8)关怀社会生态的人文精神.(9)总结过去,面向未来的尚智精神。
6、什么是鉴诫史学?
什么是理性史学?
鉴诫史学的特征是什么?
西方(欧洲)从希腊、罗马到文艺复兴以前的史学与中国从春秋末年孔子修《春秋》到戊戌维新运动以前的古代史学称为鉴诫史学.
特征:
①对客观的历史过程和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作出选择和评价;②利用历史歌颂王权,歌颂统治阶级的功业;③利用历史的榜样来赏善罚恶,对政治家进行教诲,对民众进行道德灌输。
理性史学是于14—16世纪在文艺复兴运动影响下产生的人文主义史学。
主张历史研究应面向世俗和人间,把历史视为人的行动的记录,把挣脱了宗教桎梏的、有意识的人视为创造历史的力量.
7、试述中西传统史学的异同。
①中国传统史学积累起来的文献异常繁富,而且有突出的连续性,完整地记载了中华文明演进的历史进程。
这不独西欧各国的传统史学无法比拟,在世界各国中也是罕见的.②在历史观上,中国传统史学基本精神是记述人在历史活动中的重要地位,积极鼓励人们入世,并按照一定的伦理道德规范和价值准则去建功立业,具有人本主义传统。
西方传统史学在古希腊时期虽然也有人本主义精神,但进入中世纪以后,则完全沦为神学的附庸。
③史学发展的进程不同。
8、历史科学与以前历史学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联系:
历史学发展为历史科学是以往历史学中优秀成果带有科学性因素的继承和发展,是历史学发展的一种必然结果.
区别:
1)社会历史背景不同;2)指导理论不同;3)服务对象不同。
9、简述当代国际上史学发展的总趋势及其特点。
趋势:
(1)从研究个体和具体的历史事件转向研究普通规律,把历史学和社会科学都作为最终以人类为研究的对象的科学加以尝试。
(2)历史学家的视野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扩展。
时间上:
逐步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世界史坛上的地位,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历史理论与和方法论,以及新的史学流派.空间上,开拓和发展了新的研究领域。
特征:
(1)从单向化趋势转向整体化.
(2)精微化研究日益受到重视.(3)跨学科研究异军突起。
(4)数量研究日趋盛行。
10、试述历史学的功能.
历史学功能即是历史学的成果对社会整体所产生的作用或效能。
1、历史学在人类认识活动中的功能有:
(1)历史学对认识现实的功能或作用。
(2)历史的启示功能或作用。
(3)历史学在思想教育方面的功能或作用。
2、历史学在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功能有:
(1)开展咨询,参与决策。
(2)参与社会成员中某一阶层、某一集团、某一群体变革现实社会的要求。
(3)史学对于社会教育的参与。
(4)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
3、历史学的发展会不断地影响和推动它以外的各门学科的发展。
4、历史学对思维科学也有作用。
11、简述历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一,历史学要借助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其他学科也要借助历史学的成果和方法。
第二,历史学是其他社会科学的基础。
第三,历史学与其他学科加强联系和交流,是当代史学发展的新趋势,而历史学成为沟通其他各门学科的桥梁和纽带.
12、什么是历史认识?
为什么要研究历史认识?
历史认识:
是历史研究从认识论角度的称谓。
是历史认识主体对历史认识客体的能动反映.从本质上讲,是历史认识主体对历史实际所提供的各种客观信息,依据预先确定的目的,按照既定的价值取向,借助特定的认知结构进行思维操作的过程。
原因:
(1)可以使人们更加自觉地发挥历史研究与历史认识在人类知识体系和社会活动体系中的机能。
(2)可以纠正现实历史研究和历史认识活动中的反科学的、非合理的实践,从而把历史研究和历史认识确立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之上。
13、历史认识与一般认识的区别何在?
历史认识与一般认识都是一种能动反映,是认识主体对认识客体的能动反映.但是一般认识是对事物的直接认识,是具体的。
而历史认识是对事物的间接认识,是抽象的更高级的认识。
14、什么是历史认识客体?
历史认识客体的过去性对历史认识有哪些影响?
历史认识客体:
是历史认识主体的认识对象.指人类社会已往的客观存在.包括个别的历史事实、完整的历史过程、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等不同部分。
影响:
(1)使认识主体与历史客体之间不能建立生动的、直接的统一关系,不可能对所要认识的事物获得生动的、感性的认识,从而使主体的认识失去重要的经验基础。
(2)使历史学家只能通过历史资料去复原历史的原貌。
(3)使历史认识的检验发生特别的困难。
15、什么是历史认识主体的认知结构?
认知环境对历史认识有何影响?
主体的认知结构:
指历史认识主体(历史认识者)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相结合而构成的认识能力,包括认知环境和主体意识。
影响:
(1)影响史家的认知兴趣和认知角度。
(2)影响史家的认识水平和深度。
(3)影响史家历史认识的方法和手段.
16、什么的是历史认识主体的主体意识?
它是由哪些主要因素构成的?
主体意识:
或称主体意识结构。
指认识主体具有的意识条件(主观条件);或者说是指历史认识活动中,主体认识能力的各种因素组成的整体认识结构。
因素:
①哲学观点.②政治立场.③知识基础:
知识水平、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认识能力.④生活经验.⑤情感.⑥性格气质
17、试述历史认识主体的主体意识结构对历史认识的影响.
①作为单个的认识主体(历史学家),由于表现出不同历史学家自身的认知结构有所差异而产生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导致不同历史学家对史事的认知和把握也有很大的差异性。
②作为历史学家群体的主体意识,由于表现出不同的历史学家所处的认知环境相同而产生的同一性和普遍性,从而导致了不同的历史学家对史事的认知和把握具有许多相通一致的地方.
18、什么是中介客体?
它有哪些基本特征?
中介客体:
或史料客体,即历史资料。
在历史认识活动中,主体与客体不能建立直接的对象性关系,和主体建立直接对象性关系的只能是史料。
因此,史料就成为历史认识主体达到对历史客体认识的中介桥梁,成为主体认识的第二对象。
特征:
(1)客观性。
①史料具有和原本客体相类似之处,它独立存在于人的主体意识之外,不以主体意识为转移的。
②史料的客观性还存在于它的内容之中.
(2)有限性。
①可供历史学家利用的史料有限,或者说,能够被历史学家纳入研究范围的、对象化的史料有限。
②史料所反映的历史实际有限。
(3)价值性(可信性和可用性)。
19、在历史认识活动中,历史认识主体、客体、中介三者统一的途径有哪些?
历史客体是历史资料之本,历史认识之源;历史资料是历史客体赖以呈现的主要工具,是主体借以把握历史真实情况的主要依据;历史认识主体决定着能否正确清理出各种历史资料与正确面对历史客体.三者能动的统一关系。
是历史认识主体和历史认识客体经由中介史料,在人类社会实践和历史研究科学实践基础上的能动的统一。
实现的途径有:
1、人类社会实践.2、历史研究的科学实践。
历史学家总体的科学实践包括:
一同时代众多的历史学家分别进行或协作进行的研究活动;二不同时代历史学家科学研究活动的不断积累。
20、为什么说历史是可以认知的,但又是不可穷尽的?
可认知:
(1)史料是历史认识的媒介和桥梁。
史料是历史实际遗留下来的痕迹,储存着历史的信息.承认史料搀杂着人的主观因素,并不能以此否认史料储存有客观真实历史信息的事实,因为:
①历史上出现的事物,有些非利益的因素,如时间、地点等,是不容易受到主观偏见影响的。
②历史事物因受记录者主观因素的影响所发生的偏误,并不是完全不可以克服的障碍。
③可以通过对比、考辨不同记载者对该事件的不同记载找出历史的真相.④可以用实物史料或带实性的文字史料去纠正记录者的偏说.
(2)可以通过解剖现实来认识历史。
①现实是认识历史的已知条件。
②历史规律的特点,现实比历史表现得更充分,使人容易看得清晰。
③认识社会历史规律需要理论的指导,而现实的理论比历史的理论更完备、深刻.
不可穷尽:
(1)史料中储存的历史信息是不可穷尽的.
(2)新史料会不断发现,史料的范围会不断扩大。
(3)历史学家对历史的认识水平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提高.(4)历史实际自身运动发展的未完结性,也决定了人们对历史的认识不可穷尽。
21、试述历史认识的过程。
历史认识的过程:
指历史认识主体、中介史料、历史客体三极相互作用、相互统一的过程。
这过程有以下几个阶段:
一、确定个别历史事物存在形态阶段;1、从错综复杂、相互矛盾的各种历史资料中清洗出历史事实。
2、集合相关的若干被清洗的历史事实,复原历史过程。
二、认识历史本质和规律阶段;通过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来实现。
主要方法有:
对照比较法、分析概括法、归纳演绎法、典型解剖法等。
22、简述历史认识的思维方式。
历史思维方式:
或称多维性思维、立体性思维。
是一种集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直觉思维三种思维方式于一体的综合性思维.或者说是一种以逻辑思维为主,包括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在内的多维性思维方式。
形象思维是直接用具体的历史形象进行思维.逻辑思维又称抽象思维。
指用从历史事物中抽象出来概念、理论、数字等材料进行思维.直觉思维俗称灵感、顿悟,是人类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一种思维方式.
23、历史认识如何检验?
方法:
(1)以史料检验;①检查与课题相关的直接史料的搜集和利用是否比较完备,重要的史料有无明显的缺漏;②检查与课题相关的间接史料结构是否比较合理,史料的数量与质量是否符合研究的基本要求;③审核史料的可用性和可信性程度,审定对史料记述的和表现的内容所进行的考证辨析是否严密可靠,对相异或相矛盾的各种内容是否作了应有的注意和交代;④充分利用各相关学科的知识,审核对史料的解释和分析是否准确、深刻。
(2)以科学认识为尺度检验;①必须将这一认识放到该时代科学共同体的总思维、总认识中去,看它能否经受得住这个总思维、总认识的考核,看它在这个总思维、总认识中处于什么地位。
②必须把这一认识放到人类认识发展总过程中去,看它如何在前一时代已经取得的成就的基础上有所前进、有所提高,解决了前人所面临的哪些矛盾、哪些难题,它所完成的新突破、新发现如何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新的基础,提供了较高的起点。
(3)在现实的社会实践中检验;指根据历史认识作用于现实社会实践所造成的社会效果去检验历史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
①通过由一代代传承下来的、保存在现实生活中的历史的基因、遗传密码来检验。
②通过现实社会中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历史进行相互检验。
24、什么是史料的有限性?
史料的有限性对历史认识有何影响?
有限性:
①可供历史学家利用的史料有限,或者说,能够被历史学家纳入研究范围的、对象化的史料有限.②史料所反映的历史实际有限。
影响:
25、“历史学即史料学”的观点是否正确?
为什么?
在学术发展的历程上,这观点曾经有一定的价值,但是现在看来其局限性还是很明显的:
第一,大家认识到不存在绝对客观的历史、历史是不可复原的,史料永远是不完整的,于是让史料说话,史家不作诠释,迷信客观的看法便有问题。
第二,一时代有一时代的问题关怀,史学的目标也不一致,那么治史其实是寻求当下对特定历史问题的特定理解,史料不过其基础,重要的乃是史家的睿智与眼光。
26、什么是历史观?
它有哪两种体系?
历史观,又称社会历史观,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总体看法,或者说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一些带有普遍性或根本性问题的看法。
根据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可分为唯心主义史观和唯物主义史观.
27、试述唯心史观长期存在的根源及其历史地位。
唯心史观:
又称历史唯心主义,或唯心主义历史观.指凡是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出发,把人们的思想动机、卓越人物的意志或某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看作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把全部历史的发展归结为少数英雄人物的创造,否定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否定物质生产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否认阶级斗争的历史思想体系。
根源:
①阶级根源:
剥削阶级需要利用唯心史观去维护其统治。
②社会历史根源:
即人们对社会历史发展的认识,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③认识根源:
如果只看表面现象,似乎人们可以凭借自己的主观愿望随意地创造历史。
这就容易使人们在认识上夸大社会意识的作用,从而陷入历史唯心主义。
历史地位:
①许多唯心史观的历史学家对历史都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珍贵的历史资料。
②唯心史观的历史学家对社会历史的认识和理解也有不少真知灼见。
这些优秀因素,成为后来马、恩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思想来源,是留给人类的优秀财富和精神食粮。
28、试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及其对历史研究的意义。
唯物史观:
又称历史唯物主义,或唯物主义历史观.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的发展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性,生产力归根结底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种对社会历史认识的思想体系即唯物史观。
原理及意义:
①人类社会历史是不以研究者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因此,人们研究历史,探索规律,必须从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出发,详尽地占有资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态,揭示其内在联系,得出相应的结果。
②人类社会及构成人类社会的各个部分,都是以总体体系方式存在的。
一般情况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不应忽视人的意识的作用,以及政治的、法律的上层建筑的作用。
因此,我们应对人类社会及其组成部分进行系统的研究,探讨它们各自的结构和功能,从而对人类社会的历史有一个整体的、透彻的了解。
③在客观历史过程中,一切社会历史因素都是相互作用的.但最终是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
因此,我们必须从社会各因素的“交互作用”中解释历史发展的“力的平行四边形”原理,从而对全部的历史发展过程获得统一的、科学的解释和理解。
④人类社会是由低级向高级有规律运动和发展的。
因此,它显现为历史过程以及构成历史过程的各种社会现象也是运动的、发展的。
因此,人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一切,用辨证的观点去把握对象的基本联系;同时把研究对象提到一定范围之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准确地把握对象。
⑤社会和历史事物的发展变化,有进化和革命两种形式。
只强调阶级斗争和革命性变革的作用是片面的。
同时应看到,事物的渐变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导致渐进过程的中断,出现质的飞跃,实现从低级到高级、从旧质态到新质态的发展。
因此,对社会和历史事物的发展变化,要从质和量的统一上去准确地把握.⑥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源,在于它的各种错综复杂的内部和外部矛盾。
矛盾各方的又斗争又统一,推动事物的前进.就整个人类社会而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以及由此派生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还有其他各种呈网络状的矛盾,便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原因。
⑦在客观历史行程中,环境创造人,人又创造环境.因此,对历史进程的考察,不仅要分析社会生活的经济方面,而且必须研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要研究历史,还要研究人和人的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阐明历史。
⑧社会历史研究不是一个消极的反映过程,而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有机统一过程。
所以,研究社会历史既要注重对历史客体的研究,同时还必须注重研究历史认识的主体,探讨历史认识主体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及其影响,正确认识历史研究的过程。
29、如何正确运用唯物史观?
1)必须坚信唯物史观。
2)必须掌握唯物史观的思想体系及其立场、观点和方法.3)必须把唯物史观原理同具体的历史研究结合起来,在唯物史观理论和方法指导下,对具体的历史现象进行具体的分析,找出隐藏在这些现象背后的历史的本质和规律。
30、什么是历史动力?
历史动力问题与历史观的关系怎样?
历史动力:
(1)一般意义:
指推动历史发展的各种因素(力量)。
不仅包括影响历史事变进程的经济因素,还包括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法权与制度、历史传统、个人意志、性格、欲望,等等。
(2)具体意义:
指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或决定性力量、主要因素。
(3)可能动力和现实动力:
推动历史发展的诸因素,只是历史发展的可能动力,只有这些因素彼此结合,经过相互交错,才能成为现实的动力。
关系:
1、历史动力问题是历史观的一个组成部分。
历史观是主要回答的问题:
历史是什么?
历史为什么会如此?
2、历史动力问题是历史观的核心。
有怎样的历史动力观,有怎样的历史观.不同历史观的区分,其核心是动力观的区分。
31、简述学术界对历史动力问题的研究与讨论情况。
观点:
(1)生产斗争、生产力说。
(2)阶级斗争说。
(3)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交替推动历史发展。
(4)社会基本矛盾说.(5)合力说.(6)物质利益说.(7)客观的社会需要说.(8)人民群众说。
(9)科学技术是历史发展的唯一动力。
讨论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由于讨论者各自的主体意识结构的差异,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认识不一,理解得有深有浅,因而得出的结论也大相径庭。
(2)使用的概念也比较混乱,争论的前提不统一,使动力问题的讨论更加复杂。
(3)参加讨论的文章虽然多,但大都是泛泛地从理论上进行一般阐述,尚缺乏很有见地的、有深度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文章。
32、为什么说人类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
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它体现着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基本动力和源泉,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制约和推动着社会形态的更替和演变.
原因:
(1)根据唯物辩证法原理,物质世界之所以是无限发展的,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的内部矛盾性。
而社会内部的矛盾,最基本的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2)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两对矛盾或其中任何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的关系都表现为对立统一的关系,都处于矛盾运动中,是不能分割的社会矛盾统一体,成为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
33、如何理解历史发展是“总合力”问题。
(1)所谓“总合力",是指最终成为创造历史、推动历史发展的实际力量,或现实力量,而不是指可能动力。
因此,它不是单纯的各种力量的简单相加。
(2)“总合力"的形成,是由无数单个力量,经过相互冲突、相互交错——像平行四边形四条线互相交错那样--而融合成一个总的平均数,即总合力。
(3)“总合力”具有三个方面的特性:
①整体性。
②不平衡性。
③不自觉性和不自主性。
(4)“总合力"主要向人们说明了如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①说明了历史象自然过程一样,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运动过程。
②说明历史动力应该是一个复杂的整体结构,各种动力因素是按照不同层次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
③“总合力论”不仅说明了哪些因素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更主要的是说明了这些因素是怎样推动历史发展的,从而帮助人们对历史认识的深化.
34、评价历史人物有何重大意义?
(1)从历史和历史人物的关系看,人是历史活动的主体,历史研究离不开对历史人物的研究,历史人物是历史研究的中心内容。
(2)从历史研究的目的看,历史研究的目的是发现、总结历史规律。
我们可以通过对历史人物活动的探讨,揭示出支配历史人物活动的物质力量,为发现和阐明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规律提供有利条件.(3)从继承历史遗产的角度来看,一方面必须对“全部历史都应该开始重新研究。
”另一方面,必须区分那些是糟粕,哪些是精华。
(4)从进行思想教育的角度看,也必须要研究和评价历史人物。
35、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如何理论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决定历史发展方向的根本力量,人民创造历史。
(1)人民群众的物质生产劳动创造物质基础,人民群众供给全世界以衣食等等社会物质生活资料,创造了人类的物质文明。
(2)人民群众推动生产力发展,作为人民群众主体的劳动群众,乃是生产力的体现。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既是社会革命的决定力量,又是社会改革的决定力量.社会革命、社会改革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不可能自发地起作用,必须通过人民群众这一社会变革的主体才能实现其作用。
(4)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首先,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科学、文化、艺术的唯一源泉;其次,劳动群众为人们从事精神文化活动提供了一切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再次,劳动知识分子在精神财富的创造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杰出人物:
指历史人物中对社会历史起进步的、积极的、正面影响的人物。
(1)杰出人物的出现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但个人的思想、能力和品质的差异,对历史的发展也起很大的作用。
代表先进阶级的杰出人物,能够推动和加速社会的发展.
(2)剥削阶级中某些进行社会改革的代表人物,一方面是人民群众的统治者,压迫者和剥削者,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序上代表了当时社会发展的前进趋势。
(3)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进步作用与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决定作用是一致的。
①杰出人物的活动是受客观历史条件制约的,他们活动的舞台,必须建立在客观许可的条件上。
②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的性质和大小,是由他们所代表的阶级决定的.③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如何,关键在于是否得到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和拥护。
(4)在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杰出人物,对于人类科学文化的发展,对于社会历史的发展,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5)杰出人物在历史上作用的表现:
①杰出人物能更好地反映历史发展的要求。
②杰出人物能加速历史的发展.
总之,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杰出人物是人民群众实践的产物,即“时势造英雄"。
杰出人物对历史只能起加速或促进的作用。
而且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