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学 整理笔记doc.docx
《中药炮制学 整理笔记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炮制学 整理笔记doc.docx(8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药炮制学整理笔记doc
《中药炮制学》复习笔记
第一章绪论①掌握中药炮制与中药炮制学的基本概念及其任务;②熟悉中药炮制学的起源、发展情况,熟悉重要的中药炮制文献;③了解中药炮制的有关法规。
第一节概述
┍中药:
以天然药物为主要来源,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应用的药物,也是人们对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
分三种商品形式:
│①中药材:
中药的原药材;②中药饮片:
经过切削、炮制供煎汤剂的中草药。
③中成药:
以中草药为原料,经制剂加工制成各种不同剂型的中药制品,包括丸、散、膏、丹各种剂型。
┝炮制:
是我国的一项传统制药技术,也是我国医药学独有的制药术语。
│┌在古代是指制药总称,在现代多指单味药材加工成饮片。
炮制的同义词,历代有炮炙、修治、修制、修合、修事、治削、合和、合药、饮片加工等。
│└“炮”字代表各种与火有关的加工处理技术。
“制”字代表各种更广泛的加工处理方法。
┝中药炮制:
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中药炮制学:
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中药炮制学的任务•不同专著的炮制名称:
┌遵循中医药理论体系,继承中药传统炮制技术和理论的基础┍张仲景《金匮玉函经》┇炮炙
├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探讨炮制原理,改进炮制工艺,制订饮片质量标准┝雷敩《雷公炮炙论》┇书名以“炮炙”,正文多用“修事”
└提高中药饮片质量,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从而不断创新与发展┝缪希雍《炮炙大法》┇炮炙
第二节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陈嘉谟《本草蒙筌》┇制造
◆中药炮制的起源:
┝李时珍《本草纲目》┇修治
┍起源于用药实践,其历史可追溯到原始社会。
┕张仲岩《修事指南》┇书名以“修事”,正文用“炮制”
┕中药炮制产生的前提条件┌①中药的发现和应用;②火的出现和应用,炮生为熟,形成了中药炮制的雏形(火制);
└③酒的发明与应用,产生了辅料制法,充实了药物炮制的内容;④陶器的发明与应用,创造了必要的工具条件。
◆中药炮制发展
本草著作
作者
成书年代
学术价值
春秋战国~宋代
(B.C.744~A.D.1279)
炮制技术起始和形成
1《五十二病方》
是我国最早有炮制内容记载的医方书。
“止出血者燔发”
2《黄帝内经》
\
战国至秦汉
①从中可见当时已注意到有毒药物的炮制~“治半夏”
②“角发”、“燔治”即是最早的炭药~血余炭;“口父咀”~当时的切制饮片
3《神农本草经》
\
汉代
(东汉末年)
①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总结了汉以前的医学经验
②收载药物365种,分上、中、下三品
③对药物的产地、采集、药物真伪鉴别有些概括
④书中总结了四气五味、七情配伍等基本原则,初步奠定了中药学理论的基础
4《金匮玉函经》
张仲景
东汉
①开创了药物生熟异用学说的先导;②阐明了药物粒度与药效的关系
5《本草经集注》
陶弘景
南北朝(梁代)
(502-536年)
①第一次系统归纳炮制技术,说明了部分炮制作用
②首创药物按自然属性分类法;又创诸病通用药
③7卷,载药730种,分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
④记载了药物的性味、产地、采集、形态、鉴别等内容
6《雷公炮炙论》
雷敩
南北朝(刘宋)
①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标志着本草新分支学科的产生,载药300种
②创建了炮制新方法,概括炮制作用,广泛运用辅料炮制药
《新修本草》
7《唐本草》
李绩
苏敬
唐代
(公元659年)
①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世界上第一部药典)
②全书54卷,载药850种,新增药114种
③全面总结唐以前的药学成就,图文对照开创了世界药学著作的先例
《本草拾遗》
陈藏器
唐代(741年)
①10卷,收载《唐本草》未载药物692种
②根据药效分列10类,成为中药按功效分类的发端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8《证类本草》
唐慎微
宋代,金元时期
(1108年前)
①全书31卷,载药1746种,新增500余种
②集宋以前之大成,首创方药并收,有学术价值、实用价值和文献价值
③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本草
9《太平圣惠方》
王怀隐
北宋(992年)
始载乳制法;强调炮制的重要性
10《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陈师文
宋代
强调“凡有修合,依法炮制…”特设“论炮炙三品药石类例”专门讨论炮制技术
金元、明时期
(1280~1644)
炮制理论的形成时期
11《汤液本草》
王好古
元代
引李东垣“用药心法”,并有“去湿以生姜,去上隔痰以蜜”的记载
12《十药神书》
葛可久
(首提炭药止血)
首次提出炭药止血理论“大抵血热则行,血……见黑则止。
”“十灰散”为其名方
13《本草蒙筌》
陈嘉谟
明代
第一次系统概括了辅料炮制的原则
14《本草纲目》
被誉“东方百科全书”
李时珍
明代(1596年)
①全书52卷,载药1892种,新增药374种,药图1109幅,附方11096条
②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为古代最大型的药学专著
③17世纪传到国外,译成多国文字,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百科全书…
15《炮炙大法》
缪希雍
明代
①我国第二部炮制专著,收载了439种药物的炮制方法;
②将前人炮制方法归纳为“雷公炮炙十七法”;③提出药物贮藏保管之法
清代
(1645~1910)
炮制品种与技术扩大应用时期
16《修事指南》
张仲岩
清代
①我国第三部炮制专著,收载了232种药物的炮制方法
②系统的论述了各种炮制方法③进一步深化炮制理论
17《本草纲目拾遗》
赵学敏
清代(1765年)
①除各种炮制方法外,还记载了相当数量的炭药(炒炭存性)
②全书10卷,载药921种,其中新增716种(如西洋参、冬虫夏草、鸦胆子等
③对《纲目》进行了大量的补充和重要的修订
现代(1911~
炮制振兴和发展时期
《历代中药炮制资料辑要》
《历代中药炮制法汇典》…等
①整理了各种炮制经验③炮制研究被列入国家攻关项目
②编写了各类炮制专著
第三节有关中药炮制的法规
《…药品管理法》和《…药典》是目前药品生产、使用、检验的基本法规,中药饮片的炮制必须按照以上有关规定执行。
┍国家级药物炮制质量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在各药项下列"炮制"项,并在附录中列有"中药炮制通则"专篇。
┝省部(局)级标准——《中药饮片质量标准通则》(试行)、《全国中药炮制规范》
┕地方标准——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大多制订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炮制规范》,作为各地饮片生产、经销部门的执行依据。
第二章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
①掌握中药炮制对药性的影响;②熟悉炮制如何影响临床疗效;③了解传统制药的原则。
第一节炮制是中医用药的特点
清代《修事指南》的作者张仲岩指出:
“炮制不明,药性不确,而汤方无准,病症不验也”。
这段话反映了炮制与药性、医疗活动、临床疗效的关系。
强调了临床用药必须注意炮制品药性的改变以及炮制品的选择应用,以对症下药,取得疗效。
一.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指导中医临床施治的基础。
二.中药成分复杂,常一药多效。
【柏子仁润肠通便、心安神。
生品有令人呕吐的副作用,多用于肠燥便秘。
若用于心神不安、虚烦失眠的脾虚患者,则需将柏子仁制霜,消除呕吐和滑肠致泻的副作用。
三.炮制品种的选用,明确体现了辨证施治的特点:
疾病的发生、发展是多变的,用药时应综合考虑病因、病机、生理、病理、脏腑的属性、喜恶等各种因素。
第二节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
1、净制去杂,纯净药物,保证中医临床用药准确。
2、加工切制,便于调剂,提高煎出率,提高疗效。
3、加热炒煅,缓和药性,降低毒性,增强疗效。
4、加入辅料,调整药性,降低毒性,增强疗效。
5、发芽发酵、制霜干馏,制备新药,扩大疗效。
第三节传统的制药原则
一、制药原则来源:
[清]徐灵胎(大椿)《医学源流论》
┍相反为制(反制):
用药性相对立的辅料(包括药物)来制约中药的偏性或改变药性。
【酒制大黄、茱萸制黄连、盐水益智仁】
┝相资为制(从制):
用药性相似的辅料或某种炮制方法来增强药效。
【胆汁炙黄连、盐水制知母/黄柏、酒炙仙茅/阳起石、蜜炙百合/甘草】
┝相畏(/杀)为制:
利用某种辅料来炮制药物,以制约该药物的毒、副作用。
【生姜制半夏/南星】
┕相恶为制:
利用某种辅料或方法来减弱药物的烈性,以免损伤正气。
【麸炒枳实、米泔水制苍术;煨木香】
•注:
对服用后有不良反应的药物,“相恶为制”与“相畏为制”意义相似。
二、具体方法┍①制其形:
改变药物的外观形态和分开药用部位③制其性:
改变药物性能
┕②制其味:
调整中药的五味或矫正劣味④制其质:
改变药物的性质或质地。
性质,包括药性和功用。
第四节炮制对药性的影响
一、对四气五味的影响
┍①经炮制,纠正药物过偏之性·【黄连/栀子苦寒,经辛温的姜汁制后,能降低苦寒之性,以免伤中,即所谓以热制寒,称为“反制”】
┝②经炮制,使药物性味增强·【以苦寒的胆汁制黄连,更增黄连苦寒之性,所谓寒者益寒;以辛热的酒制仙茅,增强仙茅温肾壮阳作用,所谓热者益热,称为“从制”】
┕③经炮制,改变药物性味,扩大药物的用途。
·【生地甘寒,清热凉血、养阴生津;制成熟地后,则变甘温之品,具滋阴补血的功效。
天南星(温热)→胆南星(寒凉)】
二、对升降浮沉的影响
┍①炮制改变性味,可以改变其作用趋向,尤其对具有双向性能的药物更明显。
│·《本草纲目》云:
“升者引之以咸寒,则沉而直达下焦;沉者引之以酒,则浮而上至巅顶。
”
┝②辅料有影响,通常酒炒性升,姜汁炒则散,醋炒能收敛,盐水炒则下行。
【生黄柏,功在沉降,清下焦湿热;酒黄柏,藉酒的甘辛温升浮之性,清上焦之热】
┕③生升熟降。
【生莱菔子能升能降~生品以升为主,可涌吐风痰~炒后则以降为主,长于降气化痰,消食除胀】
三、对归经的影响:
中药通过加热和辅料炮制,可改变其归经或引药入经,使其功效更专一。
┍①以辅料炮制药物,引药归经。
如醋制入肝,蜜制入脾,盐制入肾等
│【生姜发散风寒,和中止呕,入肺、胃经;~干姜,温脾胃,回阳救逆,适应心经疾病;~煨姜,和中止呕,主入胃经】
┝②增强药或改变物对其中某一脏腑或经络的作用。
│·益智仁入脾、肾经,具有温脾止泻、摄涎唾、固精、缩尿等功效;~盐炙后则主入肾经,专用于涩精、缩尿。
│·知母入肺、胃、肾经,清肺、凉胃、泻肾火;~盐炙后则主要作用于肾经,可增强滋阴降火的功效。
│·青皮入肝、胆、胃经;~醋炒后可增强对肝经的作用。
│·生地可入心经,以清营凉血为长;~制成熟地后则主入肾经,以养血滋阴、益精补肾见长。
四、对药物毒性的影响
“生毒熟减”,毒性中药,经炮制,使其由大毒减至低毒甚至无毒,以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①使毒性成分发生改变【如川乌、草乌等】
┝②使毒性成分含量减少【如巴豆、马钱子等】
┝③利用辅料的解毒作用【如白矾制天南星、半夏等】
┕④增强机体对药物毒性成分的解毒能力【如甘草制法半夏】
第五节炮制与方剂疗效的关系
一、提高方剂疗效:
增强方剂中药物的作用;保证方中各药比例准确,发挥配伍后的作用;增强对病变部位的作用;突出临床需要的药效而提高全方的临床疗效。
二、消减方中部分药物的不良反应,利于治疗1、消除药物本身不利于治疗的因素2、调整辅助药物的药性,制约方中主药对机体的不利影响
三、调整方剂部分适应证,扩大应用范围
四、适应方剂的剂型要求,保证临床安全有效
炮制对制剂的影响
一.汤剂和中成药对饮片炮制品种的要求
┍①中成药处方固定,对药物的炮制品种要求相应固定。
·[七宝美髯丹中主药何首乌选制品,取其乌须发、强筋骨、固精气之功。
┕②汤剂对药物的炮制品种要求灵活多变,常依用药意图而定。
·[四逆汤~用于阳气被遏,四肢不温,宜用生柴胡辛散透邪升阳;用于胁肋疼痛,宜用醋柴胡疏肝止痛
二.汤剂和中成药对饮片的外观质量与内在质量的要求
┍①饮片的外观质量从形态、色泽、气味、质地来控制。
对形态的要求,汤剂比中成药严,对色泽、气味、质地要求,基本相同。
┕②饮片的内在质量主要指有毒成分及有效成分的含量指标。
汤剂和中成药对饮片的内在质量都应严格控制,尤其是有毒中药。
一般中成药的要求高于汤剂。
三.不同剂型及辅料对炮制的要求
外用剂型,如锭剂、膏剂、洗剂等,系局部用药,不经消化道,可用经净制后的生品。
中成药所用的辅料简化了某些药材的炮制,如蜜丸制作中也用蜂蜜,除赋形外,其目的部分地与蜜炙法相同,故理中丸生产时,采用生甘草;用汤剂时,常用蜜炙甘草。
某些剂型中,可根据工艺要求,直接以洁净的药材适当破碎后入药。
如在中药注射剂和提取某类或某种成分的片剂中。
例黄连素片。
☆问答:
中药为什么必须炮制?
·这是由中药材自身的特点及临床用药的要求所决定的,来源于自然界的药材,常有以下情况:
混有杂质,非药用部位,不能保证剂量的准确,影响疗效。
——净制→洁净药材。
植物药体积粗大,不利于按量调配。
——切制→大小适宜的饮片。
矿物药质地坚硬,不利于粉粹煎煮。
——煅→质脆易碎,便于调剂和制剂。
动物药具腥臭气味,不利于服用。
——炮制→矫臭矫味。
毒性药材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
——炮制→降低或消除毒性,安全有效。
气味峻烈的药物,易产生副作用。
——炮制→缓和药性,减少副作用。
中药炮制后可以增强疗效,扩大用药范围。
第三章中药炮制目的及对药物的影响
①掌握炮制的目的;②熟悉炮制对中药化学成分生物碱、苷、挥发油、无机成分的影响;③了解炮制对其他中药化学成分的影响。
第一节中药炮制的目的
一、降低或消除药物毒副作用
┍炮制除去或降低药物毒性┌方法:
浸渍,漂洗,清蒸,单煮,加入辅料共同蒸、煮。
│└原理:
①降低毒性成分含量;②改变毒性成分结构;③加入辅料降低毒性。
┕炮制可除去或降低药物的副作用。
如鹅不食草生用对胃有刺激性,炒制或蜜制:
可减小其副作用。
二、改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
┍①缓和药物偏盛的性味:
太寒伤阳,太热伤阴,过辛耗气,过甘生湿,过酸损齿,过苦伤胃,过咸生痰
│②制约药物偏性。
如蜜炙甘草、蜜炙麻黄
┕③改变药性,以改变药物作用―→┌生地黄:
性味苦寒,具清热、凉血、生津之功,常用于血热妄行引起的吐衄、斑疹、热病口渴等症;
└熟地黄:
蒸制后药性变温,能补血滋阴、养肝益肾,凡血虚阴亏,肝肾不足所致的眩晕,均可应用。
三、增强药物疗效┍①炮制成饮片提高药效成分溶出率;
┝②蒸、炒、煮、煅等热处理亦可增加某些药效成分的溶出率。
“逢子必炒”;
┝③辅料与药物起协同作用,增强疗效;
┕④制备新药,扩大临床用药范围。
四、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趋向
┍①改变药物作用趋向。
如大黄:
苦寒,为纯阴之品。
其性沉而不浮,其用走而不守;酒制大黄:
能引药上行,先升后降
┕②增强药物作用趋向。
如生莱菔子:
升多于降,用于涌吐风痰;炒莱菔子:
降多于升,用于降气化痰,消食除胀。
五、改变药物作用的部位或增强对某部位的作用
①引药归经;
②突出某一经的作用。
【杏仁:
入肺经,止咳平喘;入大肠经,润肠通便;杏仁制霜:
作用专一】
六、便于调剂和制剂:
①便于调剂时分剂量、配药方:
水制软化,切制成一定规格的片、丝、段、块;
②便于粉碎:
加热等处理,使之质地酥脆而便于粉碎;
③有利于有效成分提取:
增加药效成分的溶出。
七、洁净药物,利于贮藏保管:
去除泥沙杂质,及残留的非药用部位和霉败品,保证临床用药的卫生和剂量的准确。
②_离不同药用部位,保证药效准确发挥;
②加热干燥,或杀死虫卵,利于贮藏保管;
③加热处理,使其中与苷共存的酶失去活性,避免贮藏过程中被酶解而使疗效降低。
八、矫味矫臭:
常用酒制、蜜制、水漂、麸炒、炒黄等方法炮制,起到矫臭矫味的效果,有利于病人服用。
九、改善中药形质,提高商品价值:
①通过去除杂质,提高商品内在质量;
②因势利导,切制饮片,提高饮片商品外观档次
第二节炮制对药物化学成分的影响
一、生物碱类☆
┍·酒制能提高生物碱的溶出率,从而提高药物的疗效。
│┌醋是弱酸,能与游离生物碱结合成盐,增加水溶液中有效成分的含量,提高疗效
│└不溶于水的复盐,经醋制形成可溶于水的醋酸盐复盐,增加溶解度
│·切制时采取少泡多润的原则,尽量减少在切片浸泡过程中生物碱的损失,以免影响疗效。
★
│·炮制常用煮、蒸、炒、烫、煅、炙等方法,以改变生物碱的结构,以达到解毒、增效的目的。
│·有些药物所含生物碱遇热活性降低,而其又是有效物质,应尽量减少热处理过程,以生用为宜。
┕·不同药用部位所含生物碱类成分及其生物活性不同,在净选加工时应严格区分不同药用部位,以确保疗效。
二、苷类☆
┍①酒可提高含苷药物的溶解度,而增强疗效。
┝②少泡多润,以免苷类成分溶于水而流失,或发生水解而减少
┝③含苷类药物常用炒、蒸、烘、或暴晒的方法破坏或抑制酶的活性,以保证药物有效物质免受酶解,保存药效
┕④苷类为药物的有效成分时,除医疗上有专门要求外,一般少用或不用醋处理
三、挥发油类☆
┍┌以游离状态存在的薄荷、荆芥等宜在采收后或喷润后迅速加工切制,不宜带水堆积久放,以免发酵变质,影响质量
│└以结合状态存在的厚朴等,宜经堆积发酵后香气方可逸出,才能生产出优质的饮片来
│·凡含挥发性的药材应及时加工处理,干燥宜阴干,加水处理宜“抢水洗”,以免挥发油损失,对加热处理尤须注意。
│·有些药物需要炮制以减少或除去挥发油,以达到医疗的需要。
如麻黄。
│·有时炮制使药物发生了质的变化。
如颜色加深,折光率增大,或产生新的成分,有的还可以改变药理作用。
┕·有些药物所含挥发油具明显的毒性和强烈的刺激性,通过炮制除去大部分有利临床应用。
如乳香
四、鞣质类☆
┍①(易溶于水,尤易溶于热水)用水处理时要格外注意,如地榆、虎杖、侧柏叶、石榴皮等。
┝②鞣质为强还原剂,碱性溶液中更易被氧化,炮制时要特别注意药物颜色加深。
┝③鞣质耐热性强,经酒蒸、炒炭后含量变化不大,收敛作用相对增加。
如大黄
┝④一些含鞣质药材经高温处理会影响疗效,如地榆炒炭若温度过高,其抑菌作用则大大降低,因此炮制时要掌握火候。
┕⑤忌铁器,竹刀切、钢刀削、木盆洗、砂锅煎→避免鞣质与铁反应。
五、有机酸类
┍①低分子的有机酸,用水处理时宜少泡多润,以防止有机酸类成分的损失。
┝②植物中若含较多可溶性草酸盐,往往有毒(如酢浆草),则可通过水处理将其除去。
┝③加热可破坏某些有机酸。
对口腔、胃粘膜刺激性较大的具强烈酸性的有机酸,宜进行加热处理。
如山楂。
┕④有些有机酸能与生物碱生成盐,有利于药效发挥,因而常用甘草水制一些含生物碱的药物,以增强疗效。
如吴茱萸制黄连。
六、油脂类
——通常具有润肠通便或致泻等作用,有的作用峻烈有一定毒性。
┍①经加热、压榨除去部分油脂类成分,以免滑肠致泻,或降低毒副作用。
如柏子仁、千金子、瓜蒌子去油制霜
┕②巴豆油既是有效成分,又是有毒成分,则宜控制用量使达适中。
七、树脂类
┍①一般不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机溶媒,用酒、醋处理提高溶解度,增强疗效。
如五味子
┝②加热炮制可增强某些含树脂类药物的疗效。
如藤黄经高温后抑菌作用增强
┝③有的树脂如果加热不当反而影响疗效,如乳香、没药
┕④有时经加热破坏部分树脂,以适应医疗需要。
如牵牛子
八、Pro-aa类☆
┍①某些富含蛋白质(加热会变性)、氨基酸(遇热不稳定)的药材以生用为宜。
如雷丸、天花粉、蜂毒、蛇毒、蜂王浆
┝②加热使毒性蛋白变性而降低或消除毒性,如巴豆、白扁豆、蓖麻子
┝③某些含苷类有效成分的药物,如黄芩、苦杏仁经沸水燀、煮后,可破坏酶的活性,避免苷类成分被分解而影响疗效。
┝④加热处理产生一些新的物质,而取得一定的治疗作用。
如鸡蛋黄、黑豆馏油
┝⑤氨基酸能在少量水分存在的条件下与单糖产生化学反应,生成具有特异香味的环状化合物。
如麦芽、稻芽等炒后变香而具健脾消食作用
┕·蛋白质能与许多蛋白质沉淀剂,如鞣酸、重金属盐等产生沉淀,一般不宜和鞣质类的药物一起加工炮制。
九、糖类
①一般应尽量少用水处理,必须用水时要少泡多润;
②糖与苷元可结合成苷→一些含糖苷类药物热处理后,可分解出糖。
如生地制成熟地后甜度增加,何首乌制后还原糖含量增加。
十、无机类☆
┍①煅烧(醋淬)的方法,除了可改变其物理性状,使之易于粉碎、有利于有效成分的溶出外,也有利于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从而增强疗效,如磁石、自然铜、礞石
┝②煅制后失去结晶水而改变药效,如石膏、明矾、寒水石等。
┝③加热还可改变某些药物的化学成分,产生新的治疗作用。
如炉甘石
┝④严格避免朱砂、雄黄等含有游离汞的药物加热,应采用水飞法,使之成为极细粉末。
┝⑤有机成分在炮制中被破坏,使微量元素更易溶出,有利于疗效的发挥。
┕⑥有时水处理时间过长,可使水溶性无机盐类成分流失而降低疗效。
如夏枯草。
第四章中药炮制的分类及辅料
①掌握中药炮常用辅料的作用;②熟悉中药炮制的各种分类方法;③了解炮制常用辅料的一般用量。
第一节炮制的分类方法
一、雷公炮炙十七法——明代缪希雍在《炮炙大法》卷首进行的归纳【炮、爁、煿、炙、煨、炒、煅、炼,制、度、飞、伏、镑、摋、晒、曝、露】··
二、三类分类法
┍明代陈嘉谟在《本草蒙筌》提出火制、水制,水火共制三大类方法
┕《中国药典》一部附录收载“药材炮制通则”净制、切制和炮炙三大类
三、五类分类法——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及其他制法
【修治】采用挑、拣、簸、筛、刮、刷(枇杷叶)等方法,去掉灰屑、杂质及非药用部分,使药物清洁纯净。
【水制】用水或其它液体辅料处理药物的方法。
目的主要是清洁药材,软化药材以便于切制和调整药性。
常用的有:
洗、淋、泡、漂润、水飞。
【火制】使用最为广泛的炮制方法,常用有:
炒、炙、煅、煨、烘焙等,其主要内容如下:
炒
┍清炒:
不加辅料。
程度不同的清炒法
│┌炒黄:
表面微黄,或能嗅到药物的气味。
┇【作用:
①增强疗效;②降低毒性或副作用;③缓和药性保证疗效,利于贮存:
杀酶保苷、除水、杀虫、灭微生物。
│├炒焦:
较强火力加热,表面焦黄或焦褐色,内部微黄。
┇【作用:
主要是增强药物消食健脾的功效或减少药物刺激性。
│└炒炭:
武火加热,表面枯黑,内部焦黄或焦褐色。
┇【作用:
增强或产生止血作用、降低毒性和副作用等。
┕加辅料炒:
麸炒、米炒、土炒…【土炒白术、麸炒枳壳、米炒斑蝥等】
┇【作用:
可减少药物的刺激性,增强疗效。
炙:
将药材与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逐渐渗入药材内部的炮制方法。
┇【作用:
可以改变药性,增强疗效或减少副作用。
煅:
将药材用猛火直接或间接煅烧,使质地松脆,易于粉碎,充分发挥疗效。
煨:
将药材包裹于湿面粉、湿纸中,放入热火灰中加热,或用草纸与饮片隔层分放加热。
【大戟、甘遂、木香】
烘焙:
将药材用文火直接或间接加热,使之充分干燥。
【水火共制】
┍煮:
用清水或液体辅料与药物共同加热。
┝蒸:
利用水蒸气或隔水加热药物。
·→清蒸:
不加辅料;辅料蒸:
加入辅料。
┝燀:
将药物于沸水中浸烫并迅速取出。
常用于种子类药物的去皮和肉质多汁药物的干燥处理。
┕淬:
药物煅烧红后,迅速投入冷水或液体辅料使酥脆。
淬后不仅易于粉碎,且辅料被其吸收,可发挥预期疗效。
【其他制法】
┍制霜:
种子类药材压榨去油或矿物药材重结晶后的制品,称为霜。
其相应的炮制方法称为制霜。
如巴豆霜,西瓜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