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苏锡常镇高三历史二模.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784479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62.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月苏锡常镇高三历史二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三月苏锡常镇高三历史二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三月苏锡常镇高三历史二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三月苏锡常镇高三历史二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三月苏锡常镇高三历史二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月苏锡常镇高三历史二模.docx

《三月苏锡常镇高三历史二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月苏锡常镇高三历史二模.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月苏锡常镇高三历史二模.docx

三月苏锡常镇高三历史二模

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2012届高三下学期调研测试

(一)

历史试题2012.3

本试卷共120分,考试时间为10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你务必用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试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填写在答卷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下图是江苏镇江丹徒区出土的一件青铜器——宜侯矢簋。

簋内底有铭文120余字,大意为西周康王册封矢为宜侯,并赏赐他鬯酒(一种香酒)、铜器、弓箭和土田、山川、奴隶等。

该文物的价值包括

①说明了铭文最早使用于丹徒区②体现了西周完整的宗法结构

③佐证了西周实行过分封制④反映了西周的青铜冶炼技术

A.①③④B.①②③C.③④D.②④

2.北宋著名学者李觏曾经指出:

“儒失其守,教化坠于地。

凡所以修身正心,养生送死,举无其柄。

当是时也,释之徒以其道鼓行之,焉往而不利云云。

”对此段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A.该材料揭示了儒学复兴的某种背景

B.该材料将儒、佛对比,对佛学甚是推崇

C.该材料反对儒学的伦理说教,陈义甚高

D.该材料显示学者思考、探索,试图改造儒学

3.下列对南宋李嵩《市担婴戏图》理解错误的是

A.该图反映了宋代经济繁荣,经商方式的多样

B.民俗成为这一时期绘画的重要题材

C.该图的细节刻画,受到“格物致知”理学方法的影响

D.西方的“人文精神”在此画中有鲜明的体现

4.明末松江府“大半种棉,当不止百万亩。

……(赋税)十倍宋也。

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

所繇(通徭,泛指徭赋)共百万之赋,三百年而尚存视息者,全赖此一机一杼而已。

”材料反映当时松江地区

A.普遍种植棉花,土地收入提高B.赋税负担沉重,人民无法承担

C.种棉纺纱织布,赋税来源改变D.实行工商皆本,商品经济发达

5.才女张爱玲曾发出如此感叹:

“我们不大能够想像过去的世界,这么迂缓,安静齐整——在大清朝三百年的统治下,女人竟没有什么时装可言!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清朝的服装体现出专制统治的特征B.清朝女人的服饰极具民族传统特色

C.“迂缓”的主要原因在于外国侵略D.清朝仍存在着严格的男尊女卑观念

6.梁启超说: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其于西方之所以富强之源,茫乎未有闻焉,正所谓:

无盐效西子之颦,邯郸学武陵之步。

”最能佐证梁启超观点的史实是

A.绞杀太平天国,挽救清朝统治B.投身洋务运动,成为中兴名臣

C.力主加强海防,创立近代海军D.签订屈辱条约,留下千古罪名

7.清朝官员袁昶说:

“中国是礼仪之邦,春秋之时已有明约,两国相争不斩来使,如今攻使馆,要开杀戒,一背礼义之道,二背国际公法。

拳术不可恃,外衅不可开,杀公使,悖公法,事将不可收拾。

”从材料中可得出的确切信息是

A.袁昶反对利用义和团来抗击八国联军

B.袁昶注重用古今中外的历史和现实作为依据

C.袁昶的观点得到了当时统治者的支持

D.印证了当时八国联军有灭亡中国的野心

8.1902年7月27日上海《中外日报》上刊载《世界最文明之求婚广告》,节选如下:

“今有南清志士某君,北来游学。

此君尚未娶妇,意欲访求天下有志女子,聘定为室。

其主义如下:

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

”据此推断,当时的中国社会

A.废止缠足,封建束缚破除B.女子入学,近代教育普及

C.恋爱自由,追求男女平等D.婚俗观念,受到西方冲击

9.1956年,在遭受严重水灾的情况下,农业总产值仍达到582.9亿元,比上年增长4.9%。

1957年,粮食产量达到3901亿斤,比5年前增长19%;棉花总产量达到3280万担,比5年前增长26%。

这两年中国农业增产的主要原因是

A.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B.贯彻落实了中共八大的路线

C.人民公社化运动掀起了高潮D.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0.右图所示为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的一个场景。

出现此场景

的原因包括

①美在美苏争霸中处于攻势

②美国陷入侵越战争泥潭

③美遏制中国的政策失败

④中苏关系的恶化跨越太平洋的碰杯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11.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推进文化大繁荣的决定后,以青少年图书和文化产品为重

点的天舟文化在A股市场连续拉出四个涨停,这表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我们可以

①加强中小学教育,活跃青少年文化②以市场经济支持文化建设

③大力发扬中国传统文化④积极引进西方先进文化

A.①②③④B.①②C.②③④D.①②④

12.苏格拉底在描述雅典民主政治时曾指出:

“用豆子抓阄的办法来选举国家的领导人是非常愚蠢的,没有人愿意用豆子抓阄的办法来雇佣一个舵手或建筑师或吹笛子的人……而在这些事上,如果作错了的话其危害要比在管理国家方面发生错误要轻得多。

”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A.真正掌握真理的人都成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牺牲品

B.雅典民主仅局限于男性公民的民主

C.用豆子抓阄的办法成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石

D.雅典民主窒息了一部分成员的自身发展能力

13.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历史观摒弃了西方传统的世界历史的阐释方法,如“古代—中古—近(现)代”的“三分法”,将整个人类历史的演进划分成两个基本的阶段,即1500年以前诸孤立地区的世界和1500年以后西方的兴起并占优势的世界。

这样的划分显示出作者的历史观是

A.全球史观B.近代化史观C.革命史观D.社会史观

14.受益于科技革新力量的推动,一批又一批新兴产业总能在战胜重大经济危机的过程中孕育和成长,并以其特有生命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摆脱经济危机的根本力量。

1857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孕育和成长出的新兴产业有

A.棉纺织、蒸汽机车制造等产业B.电气、石油、汽车制造等产业

C.计算机制造、航天技术等产业D.互联网经济、金融服务等产业

15.苹果落地启发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故事有很多版本,其中关于当时牛顿的年龄就有三种说法,关于牛顿是否被苹果砸中就有两个版本。

这说明

A.历史的真实性需要后人证实B.科学成果的产生与当时的条件有关

C.历史的真相总是被假象所掩盖D.客观历史常常被人们主观臆断

16.1933年罗斯福在就职演说中说:

“我们的宪法是简明扼要的,总是可以根据特殊的需要而在重点和安排上有所改变,而无需动摇其基本形式……,但愿正常的行政和立法分权完全足以应付我们所面对的史无前例的重任。

然而,史无前例的要求和迅即行动的需要也可能使我们有必要暂时背离正常分权的公开程序。

”材料中的“基本形式”指的是

A.资本主义制度B.宪法实施的程序

C.宪法的基本内容D.三权分立

17.1929年,苏联用短短10个月的时间建成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参加建设的有苏联人、美国人和德国人,先后在这里工作的美国工程师有730名。

材料说明苏联的工业化建设

A.继承发展了新经济政策B.得到欧美国家大力支持

C.引进了欧美技术和人才D.开创了新型工业化道路

18.1960年,美国总统选举,候选人辩论通过电视向全国转播。

民主党候选人肯尼迪年轻有为,整洁干练,给电视观众留下了比对手更好的印象,而收音机听众却感觉其对手尼克松表现更佳。

为此我们可以认为

A.影视对国家的政治走向起决定作用B.现代媒体比传统媒体更具有竞争力

C.电视、广播的政治功能越显突出D.现代科学技术让竞选变得更加激烈

19.现代派对色彩和视觉进行深入研究,采用夸张、变形与抽象的表现方法,大胆运用各种新材料。

下列作品属于现代派的是

ABCD

20.反全球化运动的人士并不反对那种作为客观趋势和自然历史进程的全球化,而是反对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化进程中产生的种种问题。

这些问题包括

①不断扩大的世界贸易②发展中国家日益边缘化

③发达国家就业机会减少④全球贫富分化日益扩大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4小题,满分60分。

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

其中第21题、第22题、第23题为必做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24题为选做题,包括A、B、C、D四小题,请选定其中两小题,并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若多做,则按作答的前两小题评分。

21.(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太古至春秋,君所任者,与共开国之人及其子孙也。

……大夫以上皆世族,不在选举也。

——清·俞正燮《癸巳类稿》

材料二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惟问中正。

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

——《晋书·段灼传》

材料三《傅畅自序》云:

“时清定九品,以余为中正。

余以祖考历代掌州乡之论,又兄宣年三十五立为州都,今余以年少复为此任,故至于上品。

——《太平御览》

材料四乡会试考官、房考、监临、知贡举、监试、提调之子孙及亲族,例应回避。

雍乾间,或另试,或题由钦命,另简大臣校阅。

乾隆九年停其例,并受卷、弥封、誉录、对读等官子弟、戚族亦一体回避。

——《清史稿·选举志》

材料五根据1855年前后英国议院辩论记录及相关资料,得出结论:

“中国的科举制度在英国已广为人知;在当时英国期刊文献和议会辩论中,竞争考试的观念均与中国有关;议会内外都认为考试制度是中国创立的制度,而且没有人加以否认;没有任何其他国家先于中国采用竞争性的文官考试制度,而且没有任何西方的个人、国家或种族声称其拥有考试制度的发明权。

——张沅长《中国与英国的文官改革》

材料六1855年文官改革令在英国政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是以择优取士的崭新方式取代官职恩赐制的重要起点,因而也是不列颠现代文官制度建立的起点。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选官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西周为了维护政治稳定和权力的传接实行了什么制度?

(2分)

(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傅畅为何能“至于上品”?

(2分)与材料一中的选官制度有何共同特点?

(2分)

(3)综合材料一到材料四,分析材料四中选官制度有何变化?

(3分)

(4)根据材料五、六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55年英国实行文官制度的原因。

(3分)

(5)综合上述材料,从君主专制和东学西渐的角度分析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影响。

(2分)

22.(14分)美国农业部门口的标牌上写到:

“农业:

加工、制造业的基础”,全美仅有2.8%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但农业却是美国在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

阅读下列

材料:

材料一确切地说在大萧条爆发前,农业就处于慢性危机之中。

1929年,农业人口收入只有273美元,而全国人均收入为750美元,农业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由1919年的16%下降到10年后的8.8%。

……除黑人劳工外,没有人比农场主在大危机中遭受的打击更大。

农场主在1932年实现的净收入比1929年少了1/3;农产品的价格跌落了50%。

二十世纪早期,政治上提倡小政府、经济上主张自由主义、意识形态上反对极权政治的传统保守主义盛行,……把农业放到了与工业同等竞争的位置,把粮食生产当成是农场主、农民个人的事,而把农业的特殊性、尤其是美国农业的特殊性置于不顾,政府的措施收效甚微。

到大萧条时期,农业问题雪上加霜,农民的不满情绪越来越严重。

材料二1933年5月12日,美国国会通过了第一部《农业调整法》。

该法案采取的主要策略是“限额耕种”,农户自愿与政府签订市场协议,凡是根据政府“按户分配耕地面积计划”,“自愿”减少耕地、限制产量的农户都可以得到政府的津贴。

当时实行《农业调整法》时,也引起了美国民众的强烈抗议,那些正在债务中挣扎的农场主们也不明白为何要控制种植,他们对农业调整议案也抱有戒心。

1936年1月6日,联邦最高法院在一起案件中宣布《农业调整法》违反了美国宪法第10条修正案,终止实施该法。

材料三1936年2月29日在国会通过《土壤保持和作物调配法》,该法以保护土壤的名义,即通过给土地休耕的农场主休耕补贴,换得他们放弃种植,削减粮食生产。

同时,已经受到侵蚀的土地则停止耕种,并转租给国家,由政府拔专款支付租金。

材料四1938年罗斯福签署了新的《农业调整法》。

新的法案除了继续实施耕地面积削减计划、控制农业产量外,还建立了农产品常平仓,该法规定由新成立的商品信贷公司以略低于1909—1914年“平价”的价格标准向农民贷款,如果农产品价格下跌低于政府定价,则农户可将剩余产品交商品信贷公司,由公司负担差价。

如果市场价高于政府定价,则农民可以在市场出售剩余农产品以归还政府贷款。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美国农业危机和大萧条之间的关系。

(2分)?

(2)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美国政府制定的农业调整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分)分析其原因(2分)

(3)依据材料二、三和四,指出美国制定《农业调整法》的主要目的。

(2分)为什么说1938年制定的《农业调整法》更加成熟?

(2分)

(4)依据上述材料,概括美国新政时期调整农业政策的特点。

(4分)

23.(12分)20世纪初,在新旧制度更迭前后,“国民意识”在中国逐渐形成、发展,并反拨于国人精神与思想的近代化过程。

材料一:

国民者,以国为人民公产之称也。

国者积民而成,舍民之外,则无有国。

以一国之民,治一国之事,定一国之法,谋一国之利,捍一国之患。

其民不可得而辱,其国不可得而亡,是之谓国民。

——梁启超《论近世国民竞争之大势及中国前途》

材料二:

揽中国之大势,十年之中,世变亦亟矣。

甲午之后,欲雪割地赔款之耻,于时人人言自强;庚予以后,欲弥赔款失权之憾,于时人人言自立;至于癸卯以来,日俄开衅,战事延长,穷其结果,国患方迫,于是忧时之士,人人则言自存……三者之持论,虽有不同,而其救国之心,未始或异。

——《新闻报·自存篇》

材料三:

1904年《癸卯学制》对各类学堂(部分)及其培养目标的要求

各类学堂

培养目标

初等小学堂

以启其人生应有之知识,立其明伦理爱国家之根基,并调护儿童身体,令其发育为宗旨

高等小学堂

以培养国民之善行,扩充国民之知识,强壮国民之气体为宗旨;以童年皆知作人之正理,皆有谋生之计虑为成效

普通中学堂

以施较深之普通教育,俾毕业后不仕者从事于各项实业,进取者升入各高等专门学堂均有根底为宗旨;以实业日多,国力增长,即不习专门者亦不至暗陋偏谬为成效

材料四:

商务印书馆的《共和国新图文》的编辑说“本书以养成共和国完全国民之人格为目的。

惟所有材料必力求合于儿童心理,不好高骛远。

”到1912年3月,商务印书馆又推出了《共和国教科书》,中华书局推出《中华初等教科书》,中国图书公司推出《新国民国文课本》等。

其中,商务印书馆1912年出版的《共和国教科书》前后印行2560万册,影响最大。

——《东方早报:

理想,政治,还有生意》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所说的“国民”的内涵。

(2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国民”意识出现的时代背景。

(4分)

(3)结合材料三、四,指出国民意识培养的主要途径。

(2分)结合所学分析材料四中“养成共和国完全国民之人格”的政治因素。

(2分)

(4)结合上述材料,并联系所学,总结“国民意识”的培养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分)

24.【选做题】本题包括A、B、C、D四小题,请选定其中两小题,并在相应的答题区域

内作答。

若多做,则按作答的前两小题评分。

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

王安石认为“理财为方今先急”,把“理财”比作“弈棋,以下子先后当否为胜负”。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方今之所以穷空,不独费出之无节,又失所以生财之道故也。

富其家者资之国,富其国者资之天下,欲富天下,则资之天地。

……就食他郡,可以舒转漕之急……犹人之血脉,不及则枯,聚则疽,分使就食,亦犹血脉流通之势也。

——宋·王安石《与马运判书》

材料二盖聚天下之人,不可以无财,理天下之财,不可以无义。

夫以义理天下之财,则转输之劳逸不可以不均,用度之多寡不可以不通,货贿之有无不可以不制,而轻重敛散之权不可以无术。

……稍收轻重敛散之权,归之公上而制其有无,以便转输,省劳费,去重敛,宽民力,庶几国用可足,民财不匮矣。

——宋·王安石《乞制置三司条制》

材料三熙宁变法中“择术”与“理财”的结合作为“内圣外王”在现实中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是儒学向前发展的一个重要过程与转折。

——张琴《论王安石“择术”与“理财”思想的统一:

王安石熙宁变法思想轨迹寻问》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王安石的理财主张。

(2分)这体现了王安石变法怎样的指导思想?

(2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均输法”和“市易法”的相关内容,指出王安石的理财政策?

(2分)这种政策产生的直接影响是什么?

(2分)

(3)综合上述材料,王安石的“理财”观点体现了哪些儒家思想?

(2分)

B.【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

拿破仑说:

“我有一件功绩是永垂不朽的,这就是我的法典。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制定这部法典好比建筑一座金字塔,其中一些巨石几乎全是波拿巴亲手砌上去的。

他扩大了法国公民权的范围……重新建立了父权,虽然和革命前旧制度下的父权对比在某些细节上略见温和,但其严厉程度并未稍减。

——(英)约翰·霍兰·罗斯《拿破仑一世传》

材料二(《民法典》)采纳了1789年的社会原则:

个人自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国家世俗化、信仰自由和选择职业的自由。

这就是为什么这部法典在欧洲成为法国革命的象征,不论传入什么地方,它都提供了现代社会的基本法则。

——(法)乔治·勒费弗尔《拿破仑时代》

材料三拿破仑在其所有征服地区都贯彻法国革命的一些基本原则。

他废除封建制度和农奴制,承认所有公民的平等,实施其著名的法典。

……拿破仑所“冒犯”的人民先是因“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而觉醒并充满热情,然后又在其导师背叛自己的原则时转而反对其导师。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法国人的家族自尊心总是与对捍卫民族的英雄的敬仰之忱紧密结合。

依据材料一回答拿破仑利用人们的心理在法国建立了什么样的政体?

(2分)并指出拿破仑制定《民法典》的目的。

(2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法典》在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中所起的作用。

(2分)

(3)依据材料二、三,从《民法典》实施的角度分析民族主义对拿破仑战争的影响。

(4分)

C.【世界文化遗产】(10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京的故宫跟西方的宫殿相反,宫殿作为另外一种物品是与城市分隔开来的。

但中国的宫殿把各个单体建筑注入了一种融汇的趣味,使宫殿本身只不过是整个城市连同它的城墙街道等更大的有机体的一个部分而已。

太和殿作为建筑本身也不高大。

西方宫殿的体量远比它要大的多,可为什么会感到太和殿如此雄伟、壮观呢?

重要的不是建筑本身,而在于周围环境的衬托,在于事先空间序列的渲染和感受。

——据《中国古建筑之美》和《中国的科学与文明》编写

材料二: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项目,必须符合下列一项或几项标准:

(1)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2)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3)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4)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

——据联合国《保护世界遗产公约》

材料三: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故宫已陆续进行了600多项大大小小的保护性修缮工作。

从2002年开始的故宫大修,预计到2020年完工。

2011年“十一”黄金周期间,故宫试图限流8万人,事实上故宫接待41.04万人,10月2日当天的客流就达到12.78万人。

——据《京华时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北京故宫体现出怎样的建筑设计思想?

(2分)

(2)据材料二,概述故宫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符合了哪几项标准?

(4分)

(3)故宫作为皇家宫殿,展示出历史的重要阶段。

它展示的阶段特征是什么?

(2分)

(4)据上述材料,要保护世界文化遗产,需要注重哪些原则?

(2分)

D.【探索历史奥秘】(10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5年7月在昆明召开的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对英国海军退役军官加文·孟席斯提出的郑和首先发现了美洲大陆的学说表示支持,孟席斯也在研讨会上拿出了新证据。

一是3个月前刚刚发现的世界航海总图很可能出自郑和之手。

这份世界航海总图的绘制远在欧洲人到达新大陆之前,其描述范围从北到南,由厄瓜多尔到南极半岛的范围,需要庞大舰队才能胜任,当时世界上有此能力者只有中国。

另一个重要证据来自DNA。

许多当时郑和所经之处的美洲居民都有中国人的DNA,并有一些中国人的聚居地。

因此,第一个到达新大陆的不可能是欧洲人,而是中国人。

”孟席斯提出这样的断言。

材料二:

科学院自然科学所研究员宋正海则称郑和不可能完成地理大发现。

宋正海认为,首先,地理大发现需要强大的动因,这样的动因在明代中国是不存在的。

其次,哥伦布能够发现新大陆,是和他确信大地是球形这一理念分不开的。

但是,中国传统的大地观从根本上否定环球航行的可能性。

此外,《郑和航海图》没有目的港的经纬度,无论在开始还是中途,均不知目的港的确切方向,只是利用航线各处的山形、水势等来判别船舶的位置,这样一步步前进。

郑和七次远航,基本是沿着中国和西洋的传统航线西行的,故此不可能到达美洲。

请回答:

(1)宋正海和孟席斯的基本观点各是什么?

(2分)

(2)从上述材料看,不管宋正海还是孟席斯,他们是分别依据什么进行推断的?

(4分)

(3)二里头、三星堆或者克里特文明探索过程,都是从什么开始进入考古询证的?

(2分)

(4)要证实郑和到达美洲这个推断,从目前的证据看,还需要有哪些探索阶段或者探索方法?

(2分)

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2012届高三调研测试

(一)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

D

C

A

B

A

D

A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D

A

B

A

D

C

C

B

D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4题,满分60分,包括必做题和选微题两部分。

其中第21题~第24题为必做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25题为选做题,共4题,考生只能选做其中的两题,多答无效。

21、(14分)

(1)主要依据:

血缘;(1分)

制度:

嫡长子继承制。

(1分)

(2)原因:

身为中正;门第高贵。

(2分)

共同特点:

封闭性、垄断性。

(2分,答出一点即可)

(3)选官形式:

由世袭、推举到考试;

选官标准:

由血缘、门第到考试成绩;

选官范围:

不断扩大;

选官特点:

由封闭、垄断到公平、开放。

(3分,任答其中三点即可)

(4)中国科举制;工业革命;1832年议会改革。

(3分)

(5)从世官制、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演变体现了统治基础的扩大,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1分)中国科举制成为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蓝本,促进了近代西方政治的发展。

(1分)

22、(1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