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专题讲座.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780678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品德专题讲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品德专题讲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品德专题讲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品德专题讲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品德专题讲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品德专题讲座.docx

《品德专题讲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品德专题讲座.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品德专题讲座.docx

品德专题讲座

专题讲座

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

——小学“品生”、“品社”课应关注学生的实际

曹增坤(北京市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中学高级)

聂满欣(北京市通州区第一实验小学,小学高级)

李灵燕(北京市通州区玉桥小学,小学高级)

曹老师

什么是教学策略:

关于教学策略的内涵,有着很多种不同的认识

“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为达到课程目标而采取的一套特定的方式或方法。

教学策略要根据教学情境的要求和学生的需要随时发生变化。

”(施良方,1996)

聂老师

“所谓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的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教学方案。

教学策略具有综合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等基本特征。

”(袁振国,1998)

李老师

“教学策略师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和学新,2000)

曹老师

尽管对教学策略的内涵存在不同的认识,但在通常意义上,人们将教学策略理解为:

教学策略是指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手段和谋略,它具体体现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

聂老师新课程改革要求学校实施素质教育,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重视知识技能学习的生成性,重视个人的差异性,与独立性,重视自主学习的责任感与自信心,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

李老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要求我们应当促进学生去进行有意义的建构,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问题的生成,促进学生对生活的体验。

使课堂变为学生参与的过程,学生思考的过程,学生完整生命的投入过程,让课堂教学呈现出生机与活力。

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我们就应当关注学生实际,站在学生角度选择适合的教学策略。

曹老师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的策略有多种,如:

开发利用教学资源,打造动态生成的课堂氛围,营造良好教学情景,精心设计问题,采用平等的对话策略等,今天我们重点介绍前三种。

一、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调整教学资源。

李老师作为课程重要形态之一的教学资源,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范例,是引起学生认知、分析、理解事物的中介,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

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记住“话题”本身,而是为了以话题为中介进行交往,获得发展。

因此,教学中可以结合本班学生实际,站在学生的角度,适度的对教学资源进行补充调整,为学生更好的探究与研讨提供空间和发挥的余地。

调整教学资源的方法有很多,如:

1.调整教学资源出现的时机,解决学生认识的难点。

2.调整教学资源出现的内容,突出教学的重点。

3.调整教材资源的顺序,适应学生的认知特点。

4.调整对教学资源的片面认识,有效利用起生本资源。

1.调整教学资源出现的时机,解决学生认识的难点。

在《丧权辱国之痛——万园之园遭劫难》一课中,使学生知道英法联军在圆明园犯下的罪恶行径,并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痛恨,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但是痛定思痛,也要使之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这一历史教训,从而激发学生强国之志、报国之情,这是本课的难点所在。

为了解决这一教学难点,教师为学生分三步提供了三份不同的教学资源:

首先提供的是一份文字资料,组织学生阅读资料,了解到火烧圆明园的一些社会原因:

当时社会不稳定,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八里桥大战的失利,使北京失守……;接下来教师又为学生出示了一段八里桥大战的视频资料,让学生从那惨烈的场面中认识到武器的落后使得这场战役失败已成定局,但是这并不是导致悲剧的真正原因,教师又组织学生观看一段视频,从中了解到其实乾隆皇帝早就拥有了洋人的洋枪洋炮,却从未试图改变自己落后的武器状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意识的落后才是战败的真正原因所在。

曹老师三份学习材料在不同时机出现,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抽丝剥茧似的逐渐认识到“落后就会挨打”这一历史教训,很好的解决了学生认识的难点。

聂老师2.调整教学资源出现的内容,突出教学的重点。

在讲《形态各异的民族住所》一课时,由于学生家住北京,有些民族的住所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对于民族民居蕴含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

为了使学生加深理解、深入探究,调整了本课的教学内容。

重点以土楼、吊脚楼、蒙古包、冬室夏室、雕房、为探究重点,通过以下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⑴引导欣赏吊脚楼雕花图案、土楼的大门对联、土楼排列成八卦阵型等,使学生从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⑵讲土楼来历的相关故事:

为抵御敌人,背井离乡建土楼认识到民居特点与民族历史有关;讲述蒙古人民中的民族英雄成吉思汗的故事,领会民居中的奥秘。

⑶出示反映维吾尔族——伊斯兰教、藏族——佛教,文化图案的装饰挂件,引导思考:

这两件饰品在装修过程中,你认为可以调换吗?

为什么?

使学生认识到民居特点中蕴含着宗教文化……

⑷组织学生欣赏精美的土楼雕饰图案,以及介绍土楼独特的建筑方法,地震时出现裂缝能自动修复的奇迹,教科文组织官员对土楼的高度评价……感受到建筑特色蕴含着民族的智慧与聪明,激发学生敬佩之情和爱国情感。

李老师丰富又极具代表性的材料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调整后的材料更有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活动的开展,同时教学重点也迎刃而解。

曹老师3.调整教材资源的顺序,适应学生的认知特点。

教学是一门艺术,这门艺术的基础是学生,学生的情况千差万别,教学时对于教材的使用应照顾到学生已有的经验特点和思维方式,因此可以对其教材顺序进行适度的调整,使教学逻辑关系更清楚,以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

例如在讲《我国古代丝绸之路》一课时,在学生对古老丝绸之路有了初步了解后,再分别组织学生对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及其友好使者进行具体探究,将原本融在一起内容分开来看,这样的调整对学生来说更清晰易懂。

聂老师4.调整对教学资源的片面认识,有效利用起生本资源。

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课程资源十分丰富,既有来自自然的,也有来自社会的;既有离学生生活比较远的,也有就在学生身边的;既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作为教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挖空心思寻找一些其他教学资源,却经常忽视身边的宝贵资源——学生。

李老师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是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和兴趣参与课堂活动的,在他们身上蕴藏着无限的课程资源。

其中包括基础性资源--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互动性资源--学生存在的差异;生成性资源----学生课堂的状态。

教师真正做到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善于倾听,善于发现,善于引导,那么,学生发挥出的巨大潜能将是令人震惊的。

曹老师成功的课程改革是为学生的发展而奠基的教育,是调动学生生命内驱力、激扬学生生命精神的教育。

教师要树立学生课程资源的意识,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使学生个体的课程资源最大限度地得到开发和利用。

如何有效利用起生本资源?

首先是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

学生由于生活在各自的家庭,又受到不同社会环境的影响,所以在生活经验、兴趣、思维方式上存在较大差异。

学生课堂言行及其表现是很好的课程资源,具有很深刻的潜在价值。

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可能会因为差异而形成对立,但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促使其向着有利于教学的方向转化。

师生、生生共享差异,在差异中丰富和发展自己。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对学生不同思维方式加以发挥和引导。

在一定意义上说,课堂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不同思维方式的碰撞,鼓励学生从不同视角研讨问题,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拓展思维、深化认识,也有利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聂老师例如:

在教学《人人都有自己的家》一课时,由于学生的家庭结构和家庭背景不同,对家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

有的单亲家庭的孩子,暴露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觉得自己的家不温馨,自己不幸福。

教师就要及时引导学生,虽然家庭环境不同,但家人对我们的爱都是一样的。

对个别心理有问题的学生,教师课下还要进行进一步疏导,帮助学生打开心结。

曹老师实践证明,许多课程资源就是在“互动教学”、“对话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涌现的。

李老师我们的学生与生俱来就存在着差异,每个孩子的思想和观点都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教师只要怀着一颗接纳、包容的心,就一定能够运用好学生差异这个课程资源。

要有效利用起生本资源,其次是交流互动,资源互补。

学生在汲取知识的同时,也在不断反馈自身从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所学到的生活经验。

法国教育家保罗·弗莱雷曾经说过,没有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课程,更加需要对话和交流,否则将成为纯说教的学科。

因此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搭建交流的平台,使学生宝贵的教学资源能够发挥最大的价值。

例如:

在教学《神奇的中医药》一课时,学生对常见的中草药和基本的中医治疗方法是有一定了解的,所以,根据他们的经验,能够说出山楂、桔皮、人参、金银花等中草药的名称及其疗效,能够说出针灸、按摩、刮痧等治疗方法,有的学生还能结合自己和家人看中医的经验,介绍中医药的疗效。

出生在医学世家的学生,健康保健知识比较丰富,他们还能够为大家介绍简便易行的保健方法……教师只要巧妙发掘、利用学生的这些经验,在基础性资源的基础上加以点拨、引导、提升,学生自然会感受到中医药的神奇,感受到祖国医学的精妙。

曹老师再如:

在教学《独特的汉字》一课时,很多学生都看过相关的动画片,对甲骨文、小篆等都有所耳闻,有许多学生还报了书法班,对隶书、楷书有一定的了解,有的学生则写得一手好字。

这些资源都十分宝贵,我们在讲课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启发学生探究汉字的起源、汉字的演变,让学生体验到汉字之独特、之神奇。

聂老师在实施“品德与社会”课时,教学再不能只是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的过程,而应成为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努力开发教学资源。

李老师要兼顾学生的个人感受、已有经验、思维特点和学习困难,适度的对其进行调整,努力使教学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从而真正的做到教学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曹老师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站在学生的角度来选择适合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教学资源。

其实,站在学生角度思考问题不仅表现在选择教学资源上,还可以表现在其他方面,如,关注课堂生成,打造动态生成的精彩课堂,也是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的又一策略。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说一说如何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

二、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打造动态生成的精彩课堂。

作为教师,我们都曾有过这样的体会,在课堂上,我们有条理的将备课的每个环节落实到教学中时,常常会有一些意外发生,从而打乱原来预设的教学过程。

有时候,教师也会害怕上公开课,不是不会上课,而是害怕学生的“不配合”。

聂老师很多时候,教师总是希望学生能回答出自己想要的答案,总希望学生提出自己预设中的问题。

即使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或者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大多用“你真聪明”、“这问题以后你会明白的”……之类的话来搪塞。

这是因为教师为了完成所谓的“知识”、“教学任务”,按预定的教案在教学,千方百计地把学生拉到自己的教学思路中来,不允许学生出“格”,其实,这样的课很难焕发生命力。

李老师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而“发展”却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这个过程中的因素和情景无法预见,也正是这看似无法预见的的情形,才真正的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聂老师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曾说: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曹老师俗语说: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课堂生成犹如无心所插之柳,往往能让课堂充满勃勃生机。

在课堂中,教师要善于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关注课堂生成,打造动态生成的精彩课堂,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品社教学真正地提高实效。

动态生成的课堂要求教师学会倾听、观察,善于捕捉各种教育契机,及时应变、巧妙点拨,实现化“腐朽”为神奇的最佳教育效果。

如何打造动态生成的精彩课堂呢?

李老师动态生成的课堂要求教师对学生课上出现的情况进行冷静的思考。

如果出现预料之外的情况,要思考是否有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有时预料之外的情况会成为新的问题“生长源”。

如果教师巧妙的抓住这样的生长源,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案例《品德与社会》上教版三年级(下)《尊老爱幼是美德》一课

教师通过一些事例,组织学生讨论,在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孝敬老人?

这时,从教室的某处传来学生轻轻的讨论声:

“我妈妈叫我不用对奶奶好。

因为妈妈说,我小时侯,奶奶从来没有抱过我……”声音虽小,但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老师马上让其他同学停止了讨论,并且问这个学生:

“你的话刚才老师都听见了,那现在你是怎么想的,告诉我行吗?

怎么想的就怎么说吧,没关系。

”学生站起来,犹豫了一会儿说:

“因为我妈妈跟我奶奶吵过架,有时我替奶奶做些事,妈妈就会骂我。

”“其实他奶奶对他挺好的。

”马上有同学插上话来。

老师又问:

“那你想对你奶奶好吗?

”该生点点头。

面对这样的情况,老师表现的十分沉着,她并没有马上告诉他该怎么做,而是对全班同学说:

“其实他是个孝顺的孩子,你们有什么办法让他妈妈也尊敬奶奶呢?

你们能帮帮他吗?

”于是,同学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想出了很多的办法:

把奶奶对你的好经常讲给妈妈听;有的说找外婆帮忙,让外婆从老人的角度说说晚辈不孝敬他们的感受,让妈妈明白……这样一来,使得全班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自我教育。

虽然“怎样让学生的妈妈也尊敬奶奶,才能让爷爷奶奶高兴”。

不是本课的重点,但是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新问题是不可多得的生成资源,而这种生成资源又是学生的真实想法,对学生的教育也有现实意义。

曹老师陶行知先生说过:

“教育是教化人,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深处。

”因此,课堂上,教师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而不是自己设计的教案,应该及时地抓住课堂中“稍纵即逝”的生成性资源,用“语言”这把激情的钥匙,打开学生的心门,这样的教学才是真实的,有生命力的。

聂老师动态生成的课堂要求教师正确面对学生的错误。

因为错误也是一种学习资源。

教师不要片面地去否定学生,也不要把道理直接告诉学生。

例如:

在教学《遵守交通规则》一课时,当教师播放行人被机动车撞倒的画面时,有的学生发出了哄笑。

当时老师,面对学生的错误他没有恼怒,而是问:

“怎么了?

你为什么发笑?

讲讲你笑的原因。

”课堂顿时安静下来,全体学生的目光都投向那个发笑的学生,目光中饱含着批评与愤怒。

这个学生面对老师的问题先是尴尬,接下来是惭愧。

这时老师没有批评这个学生,而是进一步引导学生:

“看了这个画面,你有什么感受?

如果画面上是你的亲人呢?

”学生纷纷发言:

“太让人痛心了。

”“为死去的人而悲伤。

”“他不应该横穿马路。

”“他太大意了,应该遵守交通规则。

”……在这里,教师机敏地抓住学生的错误,利用宽容的做法,把一个学生的错误变成一种课程资源,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曹老师动态生成的课堂要求教师建立平等的生师生关系,创设民主的对话氛围。

德育课程特别强调要让学生在活动中能说真话,表真情,表达自己真实的内心体验,这样才能将孩子富有个性色彩的知识经验、思维、灵感等都调动起来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教学“动态生成”,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

而这样的“动态生成”需要有积极的“生态环境”,即建立在师生双方真诚平等基础上的民主对话。

李老师我看到这样一个案例《一个诚实的人》中,学生正在交流怎样做一个诚实的人时,忽然从教室的某处传来一位学生的自言自语声:

“诚实要吃亏的。

”说话声很小很轻,这说明同学们在说做人要诚实,可有的同学并不认可,因为现实当中的确存在这样的问题。

不解决这部分学生的问题,教育就会落空。

这位教师听后亲切地发问:

“你为什么会这样想?

告诉我行吗?

怎么想的就怎么说,没关系。

”学生犹豫了一下说:

有一次,我考试考得很差,回家和父母说了后,被狠狠地骂了。

另一学生马上又说:

有一次,我在小区玩时,不小心把别人停在那儿的自行车撞坏了。

后来我站着等车主来进行道歉,可结果被车主大骂了一顿,一下子课堂里哗然了。

师:

你们的想法和他一样吗?

(四下传来“一样”、“不同意”的声音,有些孩子在座位上就开始了争辩。

师:

不如我们来个辩论会,同意他观点的同学坐在教室右边为黄队,不同意他观点的同学坐在教室左边为红队。

如果在交流过程中,你发现自己有了新的想法,或者改变了主意,可以自由地调换座位。

(话音刚落,孩子们一会儿就分成了两队,认为应该做诚实的人的红队仅有10人,仅占班人数的19.5%)。

接下来,教室里非常热闹。

学生在激烈的辩论中,逐渐明白了只有人人讲诚信,生活才会美好,人与人之间才会和谐。

曹老师教学中,那个“诚实要吃亏”的声音,似乎是一个与本节课内容极不和谐的音符,甚至与本节课预设的目标背道而驰。

面对这一“另类”的声音,教师的处理是尊重的、民主的。

老师一句“为什么会这么想?

能告诉我吗?

”亲切地询问拉近了师生的心理距离。

聂老师教师以一个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的身份参与学生平等对话,倾听孩子的心声,让孩子在一种轻松、活跃的心理状态下敞开心扉,放飞思想,进行真情“对话”,获得心灵的沟通。

“你们和他想的一样吗?

”引发孩子畅谈自己真实的感受,通过在辩论会中师生、生生之间的平等交流,使孩子真切地体会到诚信的重要性。

这种情感是内心的而非表面的。

这种体验、认知是真实的而非虚假的。

曹老师因此,关注生成,教师就应尊重孩子的理性思考,蹲下身来与之平等对话,用心捕捉学习活动中利于孩子们德性进一步建构的生动情境与鲜活的教育契机。

聂老师动态生成的课堂要求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精心的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我们关注“生成”并非摈弃“预设”。

兵法中有“不打无准备之仗”,教学同样如此。

教师的预设越周密,考虑越详尽,才能使教学越具有针对性,为课堂“生成”提供更宽阔的舞台。

精心“预设”通过预测“学情”,预想“可能”,突出教学重点,简化头绪,使之目标集中,成效凸现,为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预留“弹性时空”。

例如:

在教学五年农业与我们的生活一课时教师组织讨论我们身边的农产品有那些,这一问题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学生的回答也表现得尤为积极,有的说有鸡、鱼,有的说猪肉、牛奶,还有的同学列举了小麦、面粉等。

这位教师几次试讲情况大体都是这样,顺利的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就在正式讲课时,但讲到这一环节时,一个学生突然地站起,提出质疑:

老师,刚刚xx同学说的不对,面粉不能算是农产品,它是经过工厂加工过的。

面对着突如其来的情况,教师一下子不知如何处理这一问题,卡在那里,教学也陷入了尴尬的氛围。

因为在教师之前的备课中根本也没有考虑到这一问题,也就是说,在备课时没有对学生的回答做足预设,面对这一情况就显得束手无措了。

曹老师因此说只有教师在预设过程中尽可能的进行多种考虑,主观上努力穷尽各种可能,才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才能敏锐地捕捉到生成的契机,冷静地分析其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李老师这位教师如果在课前将农产品和工业产品这两个概念进行深入理解,并对学生的回答做一定的预设,便可能会冷静的处理这一情况。

可以让学生就此问题展开讨论:

面粉是不是农产品,并说出理由。

学生家里的面粉来源不同,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认为是农产品,理由是自家的面粉是自家用小麦磨的,一种认为面粉是工业品是因为自家的面粉是超市买来的,是有生产厂家的。

应肯定他们的分析,同时引出,农产品经过工厂的加工,也就成为了工业品。

这样的处理不仅使学生深刻的理解了农产品、工业品的概念,同时也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聂老师教师要把“精心预设”看作是课程实施的一个起点,用心捕捉课堂生成,使课堂真正成为孩子个性发展的天空。

李老师主说,聂老师、曹老师配合下面请老师们依据上面讲到的观点,分析下面这则案例。

一位老师,正在进行主题是“教室是我家”的教学,教学过程进行的有条不紊,一名学生朗诵自己的作文《我的教室》,(文章表达的是小作者对教室的喜爱之情)接着教师又引导其他学生说说自己是否喜欢教室,为什么?

同学们踊跃的发言,课堂一下子热闹起来。

有的说:

“我喜欢教室里的灯,因为阴天的时候它能给我们照明。

”有的说:

“我喜欢教室后面的黑板,因为那里经常有我们书本学不到的知识,还记载着我们进步的点点滴滴。

”还有的说:

“我喜欢教室里的电视机,因为我们学习累了可以看一看电视,调节一下心情。

”等等。

就在同学们争先恐后的发言时,一个同学把手高高的举起,老师以为他要回答问题,就叫了他。

可谁知,这位同学却很着急的说:

“老师,丁丁的鼻子流血了。

”老师愣住了,这不是回答问题,这是真的出现了突发事件,这是在老师备课中没有想到的问题,后面还有许多听课的老师。

这位老师暂时放下教学,在几位同学的帮助下,耐心的帮助这位学生进行了处理,几分钟后,待这位学生情况好转后,教师继续按照自己的事先准备好的教学方案,完成这后面的教学任务。

下面请老师们试着分析一下,这位教师的教学有何问题,如果你是这位老师你将如何去做?

李老师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却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这个过程中的因素和情景无法预见,也就产生出许多的生成性问题。

尽管教师对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作了充分的预设,但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课堂教学过程中依旧会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

因此,关注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关键在于教师能敏锐地捕捉学生的信息,并做出准确的判断与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流程,从而使教学过程适应学生的学习发展。

聂老师课堂是生命的家园和乐园,生命一旦缺少了活力与探险,它将变得枯萎、凋零。

曹老师课堂应是充满游戏精神的,同时也是快乐的。

那种没有孩子们的语言、动作、思考、情感、态度和欢悦的地方不能算作课堂。

而那种充盈着灵气、智慧、活力、激情和探险、充满动态生成的课堂才是我们所执着追求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