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麻醉医学台北市成功高中网页欢迎页.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780539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3.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麻醉医学台北市成功高中网页欢迎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浅谈麻醉医学台北市成功高中网页欢迎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浅谈麻醉医学台北市成功高中网页欢迎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浅谈麻醉医学台北市成功高中网页欢迎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浅谈麻醉医学台北市成功高中网页欢迎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麻醉医学台北市成功高中网页欢迎页.docx

《浅谈麻醉医学台北市成功高中网页欢迎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麻醉医学台北市成功高中网页欢迎页.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谈麻醉医学台北市成功高中网页欢迎页.docx

浅谈麻醉医学台北市成功高中网页欢迎页

 

投稿類別:

健康護理類

 

篇名

手術的守護神--淺談麻醉醫學

作者

黃暉庭。

台北市立成功高級中學。

一年十九班

壹前言

1、研究動機

大家都知道手術(開刀)能夠治病,但人們都害怕手術開刀引起的疼痛,因應這些外科手術創傷系統而衍生之醫藥專業--麻醉學科就誕生;讓醫生們在手術期間有安寧無干擾之生理個體,並給病患在無知覺而舒適環境下使手術順利治療完成,同時可照顧病患個別器官功能矯治,使生理機能正常運轉,具有積極的醫療之使命。

所以麻醉醫學是外科手術的幕後英雄,除了提供臨床麻醉服務外,還兼具疼痛治療服務,我們上醫院,知道那位醫生幫我們手術開刀,但往往不知誰幫我們麻醉,故手術前進行的麻醉醫學,令人感到陌生且神秘,利用此機會好好探討。

2、研究架構

透過書籍及網路資料的收集,將此次研究探討內容包含在

1.什麼是麻醉

2.麻醉醫學在台灣的演進

3.麻醉科醫生的任務

4.麻醉的原理

5.哪些手術需要麻醉

6.麻醉的方法

7.麻醉前的準備工作

8.麻醉過程中的常見問題

9.手術後的麻醉相關問題

10.麻醉技術在鎮痛領域應用

3、研究方法

本論文透過文獻探討方法,透過閱讀書籍、期刊,蒐集網路資料,做為撰寫論文的基礎。

 

貳正文

1、什麼是麻醉

「麻」是「不痛」,而「醉」則是「無知覺」的意思。

簡言之,「麻醉」是手術時幫助您(妳)知覺喪失或變得遲鈍,來解除痛苦!

2、麻醉醫學在台灣的演進

早期的麻醉工作,往往由施行手術的外科醫師同時包辦,但在專業化的需求下,麻醉醫學才分離出來,發展成一個完整的體系。

於1846年美國牙醫莫頓(WilliamMorton)首先公開對「乙醚」(Ether)的使用,開啟現代麻醉藥最早的利用,隨著醫學進步,福來生(Fluothane)、朋睡靈(Penthrane)、氯乙烷(Chloride)、福倫(Forane)、氧化亞氮(笑氣)(NitrousOxide)…等藥物的使用,加速麻醉醫學的安全。

台灣在民國四十年,當時陸海空第一總院(現三軍總醫院前身)王學仕醫師由外科轉而從事麻醉,為我國第一位從事麻醉的專業醫師,且成立麻醉科,幾乎都是施行乙醚開放點滴麻醉法,使用之器材也非常簡陋。

後王醫師赴美進修,由汪福南醫師擔任麻醉工作,同時培養吳瓊英及劉振南等兩位麻醉護士協助,開啟國內麻醉護理師的職務。

王醫師返國後,開始首次使用肌肉鬆弛劑,應用於氣管內管,將麻醉技術於數分鐘內完成。

國內麻醉由開放點滴法進入氣管內管麻醉術,開創了另一個新的紀元。

另金華高醫師、何維柏醫師亦投入麻醉工作,和王醫師舉辦麻醉醫師臨床講習班,代訓軍中及國內各大醫院外科醫師,且開辦麻醉護士訓練班,金醫師的「麻醉學大鋼」及「臨床麻醉學」,最早中文麻醉教科書,對國內麻醉工作貢獻甚鉅。

後各醫院對麻醉醫學的重視,許多醫生出國進修,學成歸國帶回許多新技術,積極改進醫院服務的品質與內容,並將國內的麻醉醫學臨床服務推向國際水平。

3、麻醉科醫生的任務

麻醉科醫師是屬專業醫生,然而部分民眾常錯誤地認為麻醉科醫師非醫師,故常稱他們「麻醉師」,實際上麻醉科醫師具有的資格與其他專科醫師相同。

國內麻醉科醫師幾乎是合格專業醫師外再接受麻醉學訓練的醫生,負責我們手術中性命的安全。

複雜的外科手術,代表病人必須經歷長時間麻醉。

因此,麻醉醫師是手術團隊的重要成員,為病人的安全把關。

住院期間,會看到麻醉醫師數度出現:

手術前、手術中、恢復室,和手術後;手術前,麻醉醫師或麻醉護士會與病人會談。

他們會詢問患者的健康狀況、服藥情形,了解病人之前有無動過手術,評估出最合適病患的麻醉方式。

手術中,麻醉醫師或護士不只確保病人舒適、不痛,更要監管其生命現象,並調控各種身體功能,像是呼吸心跳、血壓、體溫、血紅素、電解質等。

必要時,麻醉醫師或護士也為病人輸血。

手術後,在恢復室有專責護士,測量病人的心跳血壓及呼吸,麻醉醫師負責監督整個恢復過程、麻醉後遺症處置、疼痛控制等醫事工作,來確保全部手術過程的安全。

4、麻醉的原理

麻醉藥依其效果,可分為局部性,和全身性兩種。

前者的原理主要是阻斷神經電流(即動作電位)的傳遞;而後者的詳細機制,則大都還未完全瞭解,但大致和神經傳導物質有關,從而使得神經之間的聯繫中斷。

以生理學的基礎知識來說明:

所有的人體細胞都有所謂的細胞膜電位,也就是說,若以細胞膜外側電位為 0mV,則細胞膜內側電位平均約為-70mV(視細胞種類而不同)。

細胞膜電位的形成, 係由於細胞膜內外電解質濃度的差異。

在一般狀況下,細胞膜外的鈉離子濃度約150mM/l,細胞膜內的鈉離子濃度約15mM/l;           細胞膜外的鉀離子濃度約  5mM/l,            細胞膜內的鉀離子濃度約150mM/l。

鈉/鉀離子大致上都可以通過細胞膜來擴散,照理說, 它們各自在細胞內外的濃度應相等。

因此,細胞時常必須耗費能量,利用細胞膜上的鈉鉀幫浦,將鈉離子運出胞外, 將鉀離子運入胞內才能維持電解質濃度的差異,進而維持所需要的細胞膜電位。

所謂鈉離子平衡電位,是指當鈉離子在細胞內外的濃度相等時的細胞膜電位,約為+60mV;同理,鉀離子平衡電位約為-90mV。

而在全身細胞當中,只有神經細胞,肌肉細胞,腺體細胞三者,是所謂的可興奮性細胞。

易言之,它們的細胞膜電位是可以改變的。

平時稱為休息電位,一但受刺激而興奮時,細胞膜電位就會上升,而被稱之為動作電位。

而細胞膜電位的改變,就帶來細胞的興奮!

亦即,使神經細胞傳遞訊號,使肌肉細胞收縮,並使腺體細胞分泌化學物質。

簡言, 神經之所以能夠傳遞感覺訊號或運動命令,其原理乃是基於神經細胞膜電位的改變。

 

當可興奮性細胞接受到刺激, 開始動作時,首先會打開細胞膜上的鈉離子通道,使鈉離子由高濃度的胞外,迅速流入到低濃度的胞內。

細胞膜電位會由-70mV上升,趨向鈉離子的平衡電位+60mV。

但是,當細胞膜電位達到+30mV左右,鈉離子通道就會關閉,而同樣是位於細胞膜上的鉀離子通道則會被打開,使鉀離子由高濃度的胞內,迅速流出到低濃度的胞外,細胞膜電位遂開始回降,趨向鉀離子的平衡電位-90mV。

最後,在休息電位,亦即-70mV左右取得平衡。

故所謂「局部性麻醉藥, 其實就是鈉離子通道的阻斷劑!

」由以上說明瞭解一旦鈉離子通道被阻斷,則神經細胞的膜電位將無法有所變化,故神經細胞將無法興奮,亦即無法傳遞各種神經訊號。

這自然包括痛覺在內!

也就是我們所謂麻醉的效果了。

另外對於全身性麻醉藥的原理,我們則必須瞭解當某個神經訊號從周邊神經傳到中樞神經(亦即腦和脊髓),或從中樞神經傳到周邊神經時, 並不是一條神經就直通到底,而是必須像接力賽似的,在途中將訊號傳給下一條神經。

當神經訊號從某條神經的這一頭兒傳到另一頭兒時,所依靠的是在神經纖維內部流動的電流。

而當神經訊號跨越神經之間的介面傳遞時,其所依靠的乃是某些被稱為神經傳導物質的化學物質。

它們是由前一條神經的末梢所釋放,再擴散到下一條神經的表面上,並和這兒的神經傳導物質接受器結合。

就像正確的鑰匙和適當的鎖孔結合一樣, 誘使下一條神經產生自己的電流訊號, 如此就完成了接力賽的交棒任務。

另外,還有一點必須瞭解,那些會發出各種命令來影響全身的中樞神經的神經元, 依其特性可概分為興奮性神經元及抑制性神經元兩種。

所以我們可以知道,「所謂全身性麻醉藥, 其實就是抑制興奮性神經元的神經傳導物質接受器,或是刺激抑制性神經元的神經傳導物質接受器」!

如此一來,整個神經系統自然就會陷入較為抑制的狀態, 而其所表現出來的則為止痛,肌肉放鬆,睡眠,失憶等我們所熟知的各種麻醉效果。

5、哪些手術需要麻醉

外科手術有大小之分,但絕不是小手術就是小麻醉,大手術才叫大麻醉。

人從頭到腳只要有動到手術,有侵入肉體的醫療行為,幾乎都要麻醉。

常見需要麻醉手術從上頭部的腦部開刀、眼睛手術、耳咽鼻喉的感覺器官手術、口腔顎面整形外科、到身體四肢骨科、胸腔、心臟及各器官手術和泌尿科手術,都需要麻醉,現在各醫院亦專門對小兒及老年人麻醉手術訂有許多需注意事項,另在婦人生產過程麻醉也受大家重視,所以在現在醫學上麻醉科已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腳色。

現在醫院麻醉科業務:

1.外科手術之麻醉,例如:

腦神經外科、心臟外科、胸腔外科、整形外科、外傷科、骨科及眼科等。

2.放射科檢查及放射科治療時之麻醉。

Angio、RTO、MRI所需之麻醉。

精神科的ECT所需之麻醉。

3.手術後急性疼痛之控制,癌症疼痛控制,病患自控式止痛,無痛分娩等。

4.美容中心手術之麻醉。

5.疼痛門診,專治頑固性疼痛及神經性疼痛。

6.重症及加護病房急症照護。

7.支援醫院內高級心臟救命術。

6、麻醉的方法

麻醉方式大致分為全身麻醉與區域麻醉兩大類。

全身麻醉是利用藥物作用於大腦,使病人意識暫時消失,而區域麻醉則是利用藥物作用於局部之神經傳導系統,病人的意識清醒,只有手術的區域失去知覺而已。

(1)全身麻醉

手術中完全沒有知覺及痛覺,手術後也不會知道手術中發生的過程。

若依其給藥的途徑不同,又可分為:

1.吸入麻醉:

(Inhalationanesthesia)

麻醉劑經由呼吸道進入體內達到麻醉的目的。

採用面罩吸入麻醉劑,麻醉後將一根氣管內管插入氣管,以維持正常的呼吸,麻醉結束後拔掉。

常用吸入性麻醉劑,例如乙醚(ether)、一氧化氮(nitrousoxide)、halothane、enflurane、isoflurane及近年來合成的desflurane及sevoflurane等,吸入肺部後經血液循環帶至腦部,壓抑腦部皮質(cortex)及腦細胞,達到安眠鎮靜、止痛及肌肉鬆弛的麻醉狀態。

2.靜脈麻醉:

(Intravenousanesthetics)

是藥物經由靜脈注射注入體內,以達到麻醉的目的。

是指經靜脈給予可達到鎮靜、安眠、止痛等,作為麻醉誘導,維持麻醉深度的藥物。

大致可分為類嗎啡止痛劑及非類嗎啡止痛劑兩大類,後者又分為巴比妥及非巴比妥類靜脈麻醉劑。

因巴比妥鹽類的靜脈麻醉劑出現後,大大縮減了吸入性麻醉劑作誘導所需的時間,也更為安全。

一般根據其不同的藥效長短、副作用及對心肌的抑制效果不同,而在不同情況下使用適當藥物。

故選擇適合病人的藥來誘導讓病人達到止痛、安眠的麻醉,在麻醉中須隨時注意病人的呼吸,勿讓病患舌根往下沉,但若病患呼吸道有問題者須重新評估是否做此種麻醉的方式。

3.直腸麻醉:

藥物經由肛門灌入直腸,由直腸吸收進入體內,以達到麻醉的目的。

但僅能獲得催眠、淺寐、及無憶,止痛能力不足,故不可單獨使用,只能用作基礎麻醉,適合情緒不穩定或精神病患者。

4.肌肉注射麻醉:

藥物經由肌肉注射吸收進入體內以達到麻醉的目的。

5.口服麻醉:

藥物經由口服而吸收。

(2)區域麻醉又稱傳導麻醉

針對手術特定部位所需,施予局部麻醉藥,意識仍清醒,醫師會給予病人鎮靜劑消除緊張。

依藥物作用於不同部位,可以分為下列幾種:

1.脊髓麻醉:

(Spinalanesthesia)

俗稱半身麻醉,此種麻醉是在脊髓內的蜘網膜下腔注入局部的麻醉藥產生麻醉效果,方法是以脊椎長針穿至蛛網膜下(subarachnoid),腦脊髓液會自然流出或輕輕回抽可得時,即顯示位置正確。

注射適量的局部麻醉劑,如xylocaine、marcaine或tetracaine即可。

局部麻醉劑會包圍脊髓,並使其自主神經系統(antonomicnervoussystem)受阻,然後感覺神經系統,最後運動神經系統也受到局部麻醉劑作用,使上傳的感覺及下傳的運動功能都受阻,下肢感覺消失,肌肉也鬆弛。

根據不同的劑量、注射部位、病患位置、麻醉劑比重而達到適當的麻醉高度。

優點是劑量很低、作用快、肌肉鬆馳度較好、可根據病患體位及比重調整麻醉的位置及高度,全身性毒性少。

缺點包括血壓下降,麻醉高度太高時會造成呼吸困難,腦脊髓液持續從硬腦膜破洞流出會出現頭痛等。

一般僅能單次給予,有手術時間上的限制,注射部位限制在腰椎部位,需平躺數小時。

此法注入的藥物會讓神經阻斷,及手術中肌肉鬆弛達到止痛效果,但此麻醉方式比較適合於下腹部、下肢、髖部、會陰及腰椎的手術,是屬於下肢有計劃性的手術,若打完麻醉藥要再改變麻醉高度是不易的,且病人的血壓變化性也大,隨時須視察。

脊髓麻醉會使得下肢有短暫麻痺,須在術前先做好術前的衛教,以免讓病人緊張、焦慮。

在術中,病人也易主訴、想噁心、嘔吐之情形。

2.硬脊膜外麻醉:

(Epiduralanesthesia)

是將藥物注射於硬脊膜外腔,經滲透進入脊髓內,其性質與脊髓麻醉相似,但是針頭沒有穿過硬脊膜,不會有腦髓液流出來。

方法是指脊椎黃韌帶與硬腦膜間的一個潛在的空間。

當硬腦膜針放至此空間膜外腔放一條小導管,並注射適量的局部麻醉劑後,藥物會經硬腦膜(dura)滲入腦脊髓液內,然後再作用至脊髓,使上傳的感覺神經及下傳的運動神經受阻,達到半身或區域麻醉的目的。

較長時間手術可放置導管,重覆加藥。

優點是作用較慢而血壓較穩定,可持續給藥增長麻醉時間,不會造成腦脊髓液外漏而頭痛,注射部位可自腰部、胸部至頸部,不需平躺休息即可離院。

缺點是作用起始慢,劑量需求較脊髓麻醉大,肌肉鬆弛度較差。

此種方式也常用於產婦待產過程的分娩前疼痛。

通常這種的麻醉方式適合用於較長時間的手術,且對呼吸功能及血壓變化的影響也較小。

常見的不適為噁心嘔吐、肢體也會短暫的感覺遲鈍。

3.神經阻斷術:

(Brachialplexusblockade)

藥物作用於局部之較大神經,阻斷其傳導功能,使該神經受之支配之部位麻痺以達止痛效果。

例如上肢的神經分佈,由第五頸椎神經至第一胸椎神經所支配。

當上肢發生創傷或骨折等意外,須接受手術治療時可以進行上臂神經叢麻醉,達成該上肢手術部位麻醉,而身體他部位不受麻醉影響,且患者意識清楚,可隨時與麻醉及手術人員進行溝通。

上臂神經叢麻醉不僅可阻斷感覺與運動功能,並可將交感神經阻斷,以達成麻醉並增加周邊組織血液循環之功效。

依照進針施行麻醉部位之不同,可大略又區分為臂神經叢阻斷術、勒緊神經阻斷術、腋窩部神經阻斷術、鎖骨上部神經阻斷術、斜角肌間神經阻斷術、腹神經節神經阻斷術等。

因可單獨麻醉一隻手或腳,適用於骨科﹑整型或神經外科手術。

4.局部麻醉劑:

localanesthetic

將藥物注射於手術部位之周圍,利用其浸潤的效果將末梢神經阻斷,抑神經興奮或遺傳,造成用藥部位或受阻滯神經支配區感覺喪失的藥物。

5.體表麻醉:

用藥物之溶液,直接噴射於黏膜上以達到麻醉的效果。

如鼻黏膜、喉頭等。

6.靜脈區域麻醉:

(IntravenousRegionalanesthesia)

利用藥物穿透血管壁而直接作用於週邊神經末梢,而達成麻醉效果。

主要是利用局部麻醉劑來阻斷神經的傳導,提供一個無痛,適合開刀的狀態。

相較於全身麻醉,它有術後止痛,減少術後意識不清,一般來說,對心肺功能的影響比較小。

7、麻醉前的準備工作

手術危險性與麻醉的危險性是醫師和病人都關心的一個問題。

麻醉前對病人情況的估計是根據病史,身體檢查,實驗室的檢驗報告,主要的器官功能以及對治療用藥的效果,進行綜合分析,然後連帶對麻醉的安危,對麻醉的耐受程度作出初步的判斷。

為了確保麻醉安全,麻醉前填寫「麻醉前評估單」,告知身體狀況及用藥情形,才能將風險降至最低,麻醉醫師會選擇一種最適合您、最安全的麻醉方式。

(一)麻醉前訪視:

手術前麻醉醫師會訪視隔天手術病患,包括:

內科病史,有關是否有糖尿病﹑高血壓﹑氣喘﹑心臟病﹑腸胃病或其他族遺傳病史。

外科及麻醉史,了解以前動過什麼手術,麻醉時是否有不良反應,和藥物史,是否對藥物過敏,讓麻醉醫生決定合適麻醉方式。

(二)麻醉前對病人體位分等作估計:

一般都是依照美國麻醉醫學會的分類,將麻醉病人分為五等體位:

第一等是病人無生理、生化或心理病態,發育營養良好屬於健康者。

第二等體位是所需手術矯治之病態或其他器官之病理變化,以致有輕度至中度之全身性生理變化者。

與麻醉及手術關係不大,而且代償功能健全。

第三等體位是具相當程度之生理障礙病人,不論其病灶之種類和部位,而以其對生理功能之影響為依據。

功能雖已減損或不全,但仍在代償範圍內,估計能夠勝任麻醉及手術。

第四等體位是具有嚴重程度的全身性生理障礙,並已威脅著病人的生命,而且將不因所施行的手術而獲致改善者。

麻醉及手術有一定的危險。

第五等體位是病情極度嚴重而生命垂危的病人,隨時可能會死亡,所以手術乃是孤注一擲的舉動。

上述第一、第二等體位的病人,在麻醉過程中可能比較平穩,第三等體位的病人,麻醉就存在有一定的危險性。

第四、第五等體位的病人,麻醉的危險性極高。

(三)接受麻醉前應配合之事項:

1.至少禁食8小時,任何食物及飲料皆不能飲用,兒童進食的時間可縮短為4-6小時,這一定要照醫師的吩咐來作,這是因為在麻醉當中意識喪失或意識不清時,可能因發生嘔吐而把嘔吐物吸入肺中引起吸入性肺炎,這是一種可能危及生命的併發症。

2.請先脫去身外之物:

像是假牙、隱形眼鏡、耳環、戒指、項鍊等。

請勿化粧,並請除去指甲油。

3.訓練深呼吸:

有效之深呼吸及適當的咳嗽,可減少術後併發症的發生,應先做預防練習。

4.術前充分休息及放鬆心情。

(四)麻醉前給藥:

麻醉前給藥之主要目的為:

1.使病人精神上獲得鎮定,以減輕恐懼感。

2.暫時失去記憶。

3.止痛。

4.降低病人新陳代謝及耗氧量,使麻醉藥用量明顯減少,縮短誘導麻醉時間,提高麻醉的效果。

5.減少麻醉劑用量,進而防止麻醉劑的毒性作用。

6.減少全身麻醉病人的口腔及上呼吸道之分泌物,以確保全身麻醉期間呼吸道通暢,可減少手術後肺部併發症。

7.減低手術中與手術後噁心、嘔吐的發生率,為麻醉過程及恢復平穩、順利創造條件。

(五)選擇麻醉方式:

選擇麻醉的基本原則,我們要考慮下列三方面。

首先我們要以病人的安全為第一優先。

其次是要考慮是否能適合外科手術的要求。

第三要考慮麻醉劑或麻醉技術本身的限制。

是否能適合手術的需要。

是否能提供一個最舒適的環境,讓病人接受手術治療。

(六)簽署「麻醉同意書」

病患有義務詳閱麻醉說明書,瞭解這次手術麻醉時,採用何種麻醉方式。

也有權利要求醫師加以說明,以免手術不如預期時,衍生醫療糾紛。

8、麻醉過程中的常見問題

(1)手術中工作:

病患如接受的是全身麻醉,經由靜脈注射麻醉藥,很快便入睡,失去知覺。

如果接受的是區域麻醉,麻醉醫生將教病患如何擺好姿勢,以便注射局部麻醉藥。

手術期間,病患的性命安危,完全由麻醉醫師及麻醉護理師負責,不只確保病患舒適、不痛,更要監管其生命現象。

麻醉過程之監試範圍:

1.聽診器(Stethoscope):

監測心律、心速、呼吸音及幫助測定血壓。

2.Doppler監測器:

利用高頻超音波遇到體內不同組織器官折回音波監測血流、胎心及幼兒血壓。

3.脈搏計(Paulsometer):

監測脈搏外側血管舒張情形。

4.血壓計(Sphygmomanometer):

監測血壓高低。

5.心電描繪:

紀錄心電活動紀錄。

6.動脈導管及中央靜脈壓:

監測心臟血壓輸出流回高低。

7.動脈血氣體分析(arterialbloodgasanalysis,ABG):

分析含氧濃度,以判定病人是否有缺氧現象,吐終末二氧化碳濃度,測量可用於評估通氣量的合宜與否,及允許使用呼吸器病人調整正常或低血中二氧化碳濃度。

8.失血測定:

手術過血量測定。

9.溫度監測:

預防體溫過低或「惡性高溫」(malignanthyperthermia)病症的發生。

10.中樞神經監測(Centralnervesystemmonitoring):

為數位化腦波,由傳統腦波演變而來,常用於麻醉手術時,監測病人中樞神經系統的完整。

11.麻醉濃度:

於吸入性麻醉氣體常以MAC(MinimumAlveolarConcentration)來表示麻醉濃度。

於一個MAC之麻醉濃度,表示在此濃度之下的病人於接受皮膚切開之刺激時,不會因痛而移動身體。

(二)全身麻醉下的麻醉覺醒

麻醉覺醒是一種在全身麻醉下接受手術時罕見發生的狀況,此時病人能回憶起周遭發生的事物甚至是開刀時的疼痛。

某些高危險的外科手術,比方說外傷、心臟手術和緊急的剖腹生產或是病人的生命徵象不穩定的情況下,深度麻醉對病人來說可能不是最好的選擇。

在這些嚴重或緊急的情況下,麻醉覺醒也許沒有辦法完全的避免。

即使最近20年來,麻醉的安全已經有顯著的進步,病人對相似的麻醉方式或麻醉深度的反應還是存在差異。

有時候,某些藥物作用可能會掩蓋某些麻醉專業人員利用來幫助監視麻醉深度的重要臨床徵象。

在其他罕見的例子中,儀器的故障或人為的疏失,可能會引起非預期中的麻醉覺醒。

麻醉的最終目的是要保護病人的生命同時讓病人儘可能的舒適,這也是為什麼在手術中要有經麻醉訓練的專業人員參與。

麻醉照護團隊將依賴臨床經驗、訓練和判斷,加上各種監視儀器,保護病患安全的完成手術。

九、手術後的麻醉相關問題

(1)術後恢復:

手術後病患會被護送至手術後恢復室,麻醉醫師及恢復室的護士小姐利用精密的儀器隨時監視病患的生命象徵,直至病患完全恢復意識清醒過來,給予氧氣和要求您咳嗽及深呼吸。

根據病患的狀況給予止痛藥物治療;因為研究發現,在恢復室喊痛的病人,到病房後較容易感覺疼痛,所以在恢復室就安排病人接受病人自控式止痛法。

在恢復室觀察一段時間後,當您呼吸恢復順暢,麻醉醫師或麻醉護理人員覺得您穩定時,才讓您回去普通病房休息。

(2)手術麻醉後病人注意事項:

1.喉嚨不適:

因為麻醉時放置氣管內管可能會引起術後喉嚨不適;可以進食時,請多喝溫開水,此現象約2-3天便可改善。

2.全身肌肉酸痛:

可能是因手術時間過長或手術時的姿勢所導致,可給予熱敷及按摩,此現象約2-3天便可改善。

3.噁心及嘔吐:

腦部受到藥物的影響,手術也會干擾腸胃道的功能而易有噁心嘔吐感,如有噁心嘔吐現象,請先將頭側一邊,以減少肺部吸入異物的危險。

4.頭暈:

麻醉後可能會有暈眩、頭暈及疲倦等症狀,因此麻醉後要下床前請先採半坐臥姿勢約5分鐘,確定頭不暈並且在家屬陪同協助下,才可下床活動。

5.門診病人術後需在家屬陪同下離院,並於24小時內不要自行駕駛交通工具,或搭乘機車以免發生危險。

6.全身麻醉後的病人手術後請多做深呼吸及咳嗽,在能下床活動時早期下床以利肺部擴張。

7.半身麻醉後的病人,術後請儘量臥床休息,以避免肢體無力發生跌倒意外。

(3)麻醉後副作用:

1.區域半身(包括脊髓及硬腦膜外腔)有可能導致短期或長期之神經傷害、背痛或頭痛等

2.全身麻醉;一般副作用術後惡心嘔吐、暈眩、四肢無力(因為肌肉鬆弛劑之故)、喉頭乾澀或聲音沙啞(因為全身麻醉插管之故)及手術後傷口疼痛。

這些症狀有個別差異,恢復程度也有快慢之分。

3.麻醉併發症:

一般很少發生;但也可能發生藥物過敏、全身麻醉時插管困難、手術中的突發狀況如大流血、輸血反應、特異體質、休克、血氧下降、心律不整、心跳過快或過慢的生理變化等等危機、或其他偶發之病變,心肺功能衰竭甚至死亡等嚴重併發症,但機會很小,甚至十萬分之一的併發症。

十、麻醉技術在鎮痛領域應用

(1)疼痛控制

疼痛在傳統上被認為只是某一疾病眾多臨床表徵上的一種表徵,然而隨著對疼痛的機轉及其所代表的臨床意義瞭解增多,再加上因為生活水準的提高,而使到病患要求也相對提昇,於是疼痛治療也就成了一門新興的科學。

早期的疼痛門診大多是由麻醉醫師兼任,當時主要的工作性質是對院內癌症末期病患作疼痛控制,以減輕此等病患在臨終期時的痛苦,讓此等病患可以更安詳的離開。

近期麻醉醫師的人力漸充沛,對疼痛的研究及瞭解也日漸增多,我們發覺疼痛的問題已經不只是臨床表徵的問題,尤期是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法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