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之作文必备写作技巧专题议论文四大结构技巧.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778912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5.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之作文必备写作技巧专题议论文四大结构技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之作文必备写作技巧专题议论文四大结构技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之作文必备写作技巧专题议论文四大结构技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之作文必备写作技巧专题议论文四大结构技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之作文必备写作技巧专题议论文四大结构技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之作文必备写作技巧专题议论文四大结构技巧.docx

《高考语文之作文必备写作技巧专题议论文四大结构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之作文必备写作技巧专题议论文四大结构技巧.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之作文必备写作技巧专题议论文四大结构技巧.docx

高考语文之作文必备写作技巧专题议论文四大结构技巧

专题:

议论文四大结构技巧

议论文,又叫说理文,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

作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等方法,来确定其观点正确或错误,树立或否定某种主张。

议论文应该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语言精炼、论证合理、有严密的逻辑性。

★结构类型★

1、 并列式

A.论点式并列:

在确立中心论点后,首先从道理或逻辑上把中心论点分解成几个并列的分论点,然后再考虑如何论证分论点,既可以用事例论证,也可以用因果分析、假设推理或比喻说理等方式展开论证;

B.论据的并列:

在确立中心论点之后,首先展开联想,寻找恰当的论据,然后再考虑如何通过对论据的分析议论去扣题点题。

2、递进式

 1.按议论步骤递进(递进式结构)

2、按论点内涵递进(并列递进式结构)

三、对照式

A.正反对比型:

在本论部分摆出正反两方面的论据,进行对比,分析论证,最后得出结论。

这种结构方式能起到对比鲜明、突出、深化观点的作用。

B.破立结合型:

先论证正面的观点,再批驳反面的观点,或采用先批驳反面观点,再论证正面观点。

无论是先立后破,先破后立,还是边破边立,文章所驳斥的错误观点都应是文章所立论点的对立面。

破的目的是为了立,是为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更牢固地确立正面的论点,所以,文中所驳斥的观点一定要是与文中确立的论点针锋相对的。

破立结合,破是为了立,从反面证明正面的论点,以使正面的论点立得更稳,更令人信服。

四、启感式。

这种写法由“引”、“证”、“联”、“结”四步构成。

变式写法有两种,每一步的内容与要求与常式写法相同,只是步骤有变化:

 l、“联”-“引”一“议”一“结”;  2、“引”-“联”一“议”一“结”。

★常见误区★

一、结构不完整、不平衡 

  一般议论文结构大致上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首先鲜明地提出问题,领挈全文;然后,便分层展开论述,在总论点领辖下各分论点依次铺开,深入分析问题,这是论文的主体;最后是结论部分,依据论述的需要确定结尾的长短和详略,这就使论文浑然一体,布局完整。

如果文章缺少某一重要部分,比如无头或无尾(结论),那么文章就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如有的论文,开头没有提出论点或者问题,一上来就列举大量事实和数据,让人觉得“没头没脑”。

有的文章结尾处没有明确的结论,没有个人的观点和见解,缺乏必要的分析和评论。

有的论文该详细的不详细,该简略的却过于冗长,对中心论点的论证不充分,而对其它分论点却津津乐道。

这样,文章的结构就不平衡了。

 

  二、结构松散,缺乏条理 

  一般来说,文章采用的基本推理形式,决定着文章的内在结构形式。

例如,一篇文章主要是探讨某一事物产生的原因,反映在结构上,必然有因果关系的两个部分,或者是结果推及原因,或者由原因推断结果,缺一不可。

文章要有层次,有条理。

如果在写作中,材料的安排不当,就会使层次不分明、条理不清楚。

事物之间有各种不同的关系,反映这种关系的材料之间也有各种不同的关系,例如,平行关系、递进关系、接续关系、对立关系等。

总之,理清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在结构中体现出来,文章的眉目就清楚了。

而有的文章内容上拼拼凑凑,论文层次既不遵循各部分内在逻辑顺序,也不符合作者和读者的认识规律。

作者心中缺乏总体布局,写作时信马由缰,任笔端自由驰骋,因而出现前后不衔接,甚至前后重复、前后矛盾,或颠三倒四,东拉西扯,上下两段明显地割裂开来,缺少自然的过渡,使人感到突冗、生硬,意思不连贯。

有的论文分段太长,甚至不分段,显得层次不明,看起来费力。

 

  三、论证不得力,缺少逻辑性 

  论证不力的情况有两类:

一类只有理论分析,从理论到理论,缺少必要的和充分的事例和数字的依据;另一种是材料很多,但在选材和组织材料上欠佳,缺少周密严谨的逻辑性。

后一类毛病在许多论文中常出现,其表现为:

 

  1、忽视“新颖性”的选材要求,材料陈旧,用一些人们熟知的老例子,缺乏新鲜感、吸引力 

  2、不能有选择地利用典型、精当的材料形成自己的观点,例子滥而散,没有从中整理出自己立论的角度和起笔的由头 

  3、提出论点、罗列论据之后,不作深入分析甚至不作任何分析,没有论证过程,便用“由此可见”、“大量事实证明”等语句,转而扣合所提出的论点 

  4、以偏概全,以点代面,以小论据支撑大论点,论据不足,犯“推不出”的毛病 

  5、结构混乱,缺乏逻辑性。

前后颠倒,层次不清。

胡子眉毛一把抓。

有的主次不分明,重点不突出。

有的论点与论据之间没有必要的联系,二者或互相脱节,或互相矛盾,犯“引论失据”的毛病,其原因是对概念和事实并没有真正理解 

  6、分析问题时不是从实际出发,从对事实的分析中得出结论,而是用观点去套例子,用事实去印证观点 

  7、前后论点有矛盾,中心论点与分论点有矛盾,或回避论题,或主观臆断,分析不客观,没有进行必要的和充分的论证 

  四、论证方法单调 

  有的同学在论证问题过程中,方法比较单调,文章显得平铺直叙,没有波澜起伏。

例如,有的文章从头至尾采用一种例证法,围绕大论点,提出小论点,用一个事例说明,最后得出一个大结论。

论证就缺乏科学性和说服力。

有的文章格式也单调,往往提出问题,然后提出几点对策,再加上陈旧的观点和材料,文章结构干篇一律,没有创造性,缺乏论证的力度和说服力。

要改变这种毛病,就要在文中反复用各种论证方法,除了例证法以外,还要学会用喻证法——运用比喻的方法把道理引出来,说明论点的论证方法;类比法——根据两种事物在某些特征上的相似,得出它们在其他特征也可能相似的结论;对比法——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从而推导出它们的差异点;反驳法——通过否定对方的观点和看法,来阐明自己观点;归谬法——反驳对方论点,首先假设对方的论点是正确的,然后加以引申、推论,从而得出极其荒谬的结论来。

 

 

★真题洞悉★

1.【2019年高考课标全国II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9年,民族危亡之际,中国青年学生掀起了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1949年,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新中国青年投身于祖国建设的新征程。

1979年,“科学的春天”生机勃勃,莘莘学子胸怀报国之志,汇入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

2019年,青春中国凯歌前行,新时代青年奋勇接棒,宣誓“强国有我”。

2049年,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青年接续奋斗……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完成写作。

①1919年5月4日,在学生集会上的演讲稿。

②1949年10月1日,参加开国大典庆祝游行后写给家人的信。

③1979年9月15日,参加新生开学典礼后写给同学的信。

④2019年4月30日,收看“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后的观后感。

⑤2049年9月30日,写给某位“百年中国功勋人物”的国庆节慰问信。

要求:

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例文】

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观后感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青春记忆,一代代青年的奋斗荣光。

在五四运动100周年之际,重温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蓦然发觉,五四精神已经深深刻印在我们民族的精神谱系中,成为青年绽放爱国主义青春光芒的不竭源泉。

雨果曾经说过:

“青春是生命的春天。

”青春始终洋溢着一种催人奋进的激情,等着我们绽放自己的个性与光芒。

时值五四青年节,虽五四运动已与我们遥远,但是,那些不畏强权、誓死捍卫祖国的青年们的精神,一直激发、激励着中华儿女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不断向前奋斗。

有人说,青春是一首歌,回荡着欢快、美妙的旋律;有人说青春是一幅画,镌刻着瑰丽、浪漫的色彩。

曾经有这样一群意气风发的青年,他们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最壮丽的青春之歌,绘就了一幅最宏伟的青春图画。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他们已作为光辉的一页载入了中华民族的史册,但他们的精神将代代相传,永续不灭。

回望五四,我们懂得了什么是枪林箭雨,荆棘满布的艰难险阻,什么是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形势,什么是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壮志豪情。

正是100年前的“五四”觉醒与呐喊,为中国人唤起了沉沦已久的民族精神,带来了从未有过的现代意识。

一脉相承、历久弥新的五四精神激发出不同时代的广大青年实现人生价值、成就伟大梦想的源源动力。

这是一个古老国家重新屹立的精神底蕴,更是一个伟大民族走向复兴的磅礴力量。

青春短暂,梦想不灭。

“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正值青年一代的中国人,踩着改革开放的脚印一路走来,要把握好当下,奋进新时代,努力担当时代赋予的责任,加强对五四运动和五四精神的研究,继承先辈的精神和勇气,拥有他们的情怀,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成为有理想、有担当、有本领的青年一代。

就让我们一起,在缅怀先烈的同时,也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以此,才不枉我们是华夏儿女。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

2019年高考题很好地贯彻了新课标对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要求,关注了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能较好地检测学生的核心素养,同时对教材中的“表达与交流”也给予了非常好的检测。

是基于教材、忠实于课程标准,又从时代出发,能够彰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课程改革的成果,体现了科学性,时代性和系统性。

2019年是一个有特殊意义的年份:

五四运动100周年、建国70周年、革开放40周年。

任务要求中明确提出要以青年当事人的身份完成写作,也即要体现出青年对国家事件的思考。

本题一方面引导学生回顾历史,一方面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使命,具有关照现实和社会的意义。

①1919年5月4日,在学生集会上的演讲稿:

立意要结合青年生活实际,联系五四运动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精神,思考1919年中国的现状,明确青年人的担当——救亡图存。

文章体式限制为演讲稿,需要符合演讲稿的基本格式,具有层层递进的感召力。

②1949年10月1日,参加开国大典庆祝游行后写给家人的信:

写作时要提及“参加开过大典庆祝游行”,但不能花费大量篇幅描绘场景,重点是青年的思考。

要考虑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条件,是磨难、牺牲、拼搏、奋斗。

还要考虑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更要分析祖国今后的命运,需要总结经验。

青年人站在历史与未来的节点——要更自信、更坚定,要担当起奋斗的责任与使命。

文章体式限制为书信,需要符合书信的基本格式。

③1979年9月15日,参加新生开学典礼后写给同学的信:

回到40年前,作为1979年的学生,作为时代的参与者,未来的开创者,对于历史要更清醒,更辩证,更理性。

实事求是分析社会现状,将目光放远至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明确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

对于未来要更充满理想,充满自信,充满激情,更有改革的担当与历史责任。

写作落笔不要空泛,可以结合改革需要的勤劳、勇敢、智慧的品质,开放、创新的精神,重视科技的动力。

文章体式限制为书信,需要符合书信的基本格式,亦要符合写信人和收信人都是青年学生的基本特点。

④2019年4月30日,收看“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后的观后感:

观后感要回顾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缅怀五四先驱崇高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总结党和人民探索实现民族复兴道路的宝贵经验,发扬五四精神,激励新时代中国青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写作时个人的震撼、感动的情感可以穿插其中,更要写出其对自身的激励。

⑤2049年9月30日,写给某位“百年中国功勋人物”的国庆节慰问信:

需要关注大时间为“2049年”,小时间为“国庆节”。

行文中要关注到时代的变迁,更要思考祖国变迁背后的人物事迹,探索前行的力量——其家国情怀,具体可以是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等民族精神。

行文中应该有对功勋人物的景仰之情,也有奋勇接棒的担当。

文章体式限制为书信,需要符合书信的基本格式,注意谦敬。

2.【2017年高考课标全国Ⅲ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今年是我国恢复高考40周年。

40年来,高考为国选材,推动了教育改革与社会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40年来,高考激扬梦想,凝聚着几代青年的集体记忆与个人情感,饱含着无数家庭的泪珠汗水与笑语欢声。

想当年,1977的高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拐点;看今天,你正与全国千万考生一起,奋战在2017的高考考场上……

请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例文】

高考:

一个充满艰辛的话题

——我看高考

高考的话题,读小学时就从老师的口里灌进了我们的耳朵,到了高中,各科老师更是不约而同、不厌其烦地在我们耳边唠叨。

不管是老师和家长的耳提面命,还是亲眼所见所闻的铁一般的事实,都让我们对高考的体会日益加深。

高考,真是一个充满艰辛的话题!

为了这一天,我们不知熬了多少夜吃了多少苦。

盼考、迎考、参考,这些高考路上的一个个关口,无一不是对我们意志和毅力的无情考验!

盼考。

从上学的第一天起,父母就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不止一次地教育孩子:

“好好学习,长大后考大学。

”老师也天天啰嗦:

“不好好学习,将来考不上大学看你咋办?

”从此,大学这个梦想便在我们心上扎下了根。

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学历的升高,我们对“大学”的理解越来越清楚,原来,考大学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可以给父母亲脸上争光,可以实现自己的抱负。

渐渐地,考大学成为我们心中的一种理想,我们莫名其妙地期盼高考的到来。

真是盼得小树冠如盖,盼得父母鬓如丝!

这中间,尤以家长为最。

他们望子成龙,希望孩子能早日考上大学,让自家门楣生辉。

迎考。

十年寒窗苦耕耘,一朝考试见分晓。

终于到了高三,就像进入紧张的战备状态一样迎战高考。

这时,不光学生心理压力明显增大,老师也承担过重担子。

老师废寝忘食,编制和选用试题,阅卷评分,仿佛是统帅布局谋阵;学生则完全陷入题海,科科都是做题,做题,再做题!

师生们头昏脑涨,腰酸腿痛,满脑子全是试题!

吃不香,睡不好,苦不堪言。

再加上家长念的“紧箍咒”,年轻学子本来已经很紧张的脑袋,那能经受如此多的压力!

参考。

好不容易熬到了进入正式考场的日子。

考场内一般有三个监考老师,个个脸上很严肃。

一位老师宣读“考场规则”,一位对照“准考证”是否相符,以排除替考人员。

一位检查有没有拿手机、拿参考书和课本等“作弊”行为。

当开始考试的铃声一响,考生便完全进入“战斗”状态。

考场内鸦雀无声,只听到钢笔的沙沙声和翻卷子的声音。

监考老师则像侦探一样,仔细侦察,发现作弊者。

考试期间偶有上厕所的考生,监考老师一定要捂着鼻子跟踪至那散发着不良空气的地方。

一直到考试结束的铃声响过,监考老师命令全体考生起立,放下手中的试卷,排队走出考场。

一场考试宣告结束,等待下一场战斗。

可过完了这些关口,等待我们又会是些什么呢?

须知,考试结束后对考试分数的期待,那才是度日如年的煎熬啊!

啊,高考,想说爱你真不容易!

我怎么说你呢?

高考,一个充满艰辛的话题!

【解析】这道作文题是一道给出材料的半命题作文。

写作时可以从以下一些角度立意:

(1)高考一直影响着我的中学生活。

(2)从我几年来为高考所付出的汗珠和泪水的角度写。

(3)从高考为国选材,推动我国的教育改革和社会进步的角度进行分析。

(4)从牵动全社会神经的角度进行分析;(5)分析高考的利与弊,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等等。

3.【2015年高考江苏卷】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智慧是一种经验,一种能力,一种境界……

如同大自然一样,智慧也有其自身的景象。

【例文】

智慧三境

佛家有智慧三境,一曰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二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三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现在我认为,智慧还能分为三境:

山,海,天。

第一境便是这山。

山,屹立于大地之上,向来是高大、稳重的象征。

一开始,人的智慧就如同一个土丘,随着时间流逝,经验累积,人的智慧也便如山一般逐渐升高,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土丘升格为名山,最后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地步。

但是,这一境的智慧也是如山一般死板,只是量上的累积,不能变通。

因为无论山多么巍峨,如何顶天立地,山就是山,不能动,不能跳,只能被局限在方寸之间。

因此,第二境便是这移动的海,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经过不断学习,融会贯通,智慧转变为辽阔的大海。

水无常形,人的智慧在这一境,可以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而不为死板的思路所困。

同时,大海何其宽广,就算是将地上的山全部填入,都无法将其填满。

然而,人要到达这一境界是何其困难。

虽然人有时也会灵光一闪,做出一些精妙绝伦的事,但那就如名山上的流水。

只有真正的人才,才能将那流水归一,成就智慧第二境:

海。

比海还宽广的只有天,所以这第三境便是天,但天不仅仅是比海宽广。

天,首先它笼罩万物,无处不在。

同时又无形无象,不可捉摸。

在这一境界,人的智慧已趋于化境,大智若愚。

就如同气,看不见,摸不着,但确实在那儿。

智慧到了这一境,便已不再是智,而是到了道的地步。

道可道,非常道,有这种智慧的人,做事都有着各种深意,并很难为人所理解。

人类历史上下几千年,有这种大智慧的人不过几人,如老子、释迦牟尼等。

智慧三境,智慧逐渐增加,但人却变得谦虚,山自认为可通天,海自认为蕴含了一切,但只有天知道,智慧无穷。

所以,我们所要做的便是尽自己所能,向着下一境,向着那无尽的天空进发。

【解析】本材料由两小段说理文字组成,第一段偏重抽象、质朴,第二段偏重形象、雅致。

两段相连,雅俗兼顾。

两段的共同关键点是智慧,该词迎合了时代发展的趋势,贴近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

在立意方面考生既可以抓住经验、能力、境界中的一方面加以阐释延伸,比如智慧是一种策略、智慧是一种哲学等;也可以综合多个角度,采用由浅入深的方法层层递进。

如材料中的三个关键词经验、能力、境界之间有密切的逻辑关系,经验可以积淀为智慧,智慧则可以增强人的能力,提升人的境界。

但无论从哪个角度出发,都必须对智慧做出明确具体的界定,点明智慧的特性,不可以泛泛而谈。

角度一结合第一段,探究智慧产生的原因、条件、背景,深入挖掘,写出自己的理解。

在这方面,考生要对智慧进行深入阐释,并以鲜活的例证体现智慧的本质,然后才可以挖掘原因。

否则就会流于空洞,让人费解。

角度二结合第二段,分析智慧的生动景象。

第二段让考生思考:

大自然有怎样的景象?

智慧与自然有怎样的关系?

大自然教会了我们如何面对生活?

比如低调、淡泊、创新、奉献、通达等。

角度三结合一二两段,整体解读,具体分析生活中的智慧,如情与理、轻与重、先与后、快与慢等。

这就要求考生吃透智慧的深刻内涵,联系智慧在生活中的表现,表现出智慧“自身的景象”。

★范文展示★

一、怎一个“情”字了得

  寓言材料中,富人所以认为独生子聪明而怀疑邻人,完全是感情先入为主的缘故。

然而,寓言毕竟是寓言,它虽然蕴含一定的生活道理,给人以思想的启迪,但并不等于生活的全部。

诚然,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往往受感情的左右,可“感情”代替不了“认知”的“理”,相反,“理”大于“情”,“情”趋从于“理”,怎一个“情”字了得呢?

  怎一个“情”字了得?

据《吕览·去私》篇载:

晋平公让大夫祁黄羊推荐南阳县县令,祁黄羊毫不迟疑地说:

“叫解狐去当,他一定能够胜任。

”晋平公惊讶地反问道:

“你说的是解狐吗?

他不是你的仇敌吗?

”祁黄羊笑了笑说:

“您让我推荐的是县令,并没问谁是我的仇敌呀!

当县令,我认为解狐最合适,他能干得很好。

因此才推荐他。

”果然,解狐很有才干,成为百姓拥戴的好县令。

又一次,晋平公让祁黄羊推荐一位法官;祁黄羊想了想,说:

“让祁午做吧,他是再合适不过了。

”晋平公听后又很震惊,说:

“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

你推荐他不怕别人说闲话吗?

千祁黄羊认真地回答说:

“您问谁能当法官,我就把最能胜任的人推荐给您,您并没问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呀!

”事实上,祁午正如父亲所料,他办案精细果断,政绩斐然。

孔子闻此曾赞叹道:

“善哉,祁黄羊之论也!

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是啊,祁黄羊两次推荐人,虽然都直涉感情,但他的认知、判断却完全不受感情的左右。

可见认知之“理”是“情”外之物,它因人而异,并非总受“情”的束缚。

  怎一个“情”字了得?

战国时齐国的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丽”,其貌美,就是用今天的“酷毙了”“帅呆了”来形容也不为过。

尽管妻、妾、客人都一致认为他“美于徐公”,他也自我感觉良好,然而,当他见到徐公,“孰视之”,“又窥镜而自视”后,就不得不“自以为不如”甚至“远甚”了。

无疑,邹忌是希望自己比徐公美的,他也一定有着那种感情上的自爱,但难能可贵的是,他竟能突破感情的樊篱,冷静清醒地分析自己的“美”,并做出实事求是的认知判断。

德国大哲学家康德曾说:

“每个人必须承认,—个关于美的判断,只要夹杂着极少的利害在里面,就会有偏爱而不是纯粹的欣赏判断了。

人必须完全不对这事物的存在存有偏爱,他在这方面纯然淡漠,以便在欣赏中,能够做个判断者。

”这一点邹忌做到了,他在“纯然淡漠”的心态下所表现的自知之明,不仅赢得后世的赞誉,也是“认知”高于“感情”的有力佐证。

  怎一个“情”字了得?

晋代历史学家陈寿的父亲因犯错误,受到诸葛亮的严惩而郁闷致死。

然而陈寿并未因为孔明是仇人,就徇“情”忘“理”,歪曲历史,他按事情的本来面目”,写诸葛亮“东联北拒、高瞻远瞩,励精图治、赏罚分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而突出了人物的雄才伟略、高风亮节。

陈寿也是人,以其历史学家的心灵,当然有着丰富的感情,“杀父之仇”他能忘吗?

当然不会!

可他竟能抛开个人的爱恶,如此“歌颂仇人”,大讲实事求是,也决非“认知”出现了毛病。

这,只能说明“感情”左右不了“认知”,其影响是有其局限性的。

  哦,怎一个“情”字了得!

  【解析】这篇高考满分作文的成功之处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是文章标题典雅并且扣住考试要求的话题,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倾向。

文章标题首先就以一个反问兼感叹的句子给人以眼睛一亮的感觉,让人不觉为作者准确的审题和鲜明的感情倾向而叫绝。

二是行文说理层次分明,结构完整。

作者首先从分析材料入手,从而推出自己的论点:

“理”大于“情”。

接着举祁黄羊推荐仇人为县令和推荐儿子为法官的例子,有力地论证了“理”是“情”外之物。

再举证邹忌对自己的美突破“情”的樊篱,作出实事求是的判断,并引康德的名言对邹忌的判断作评价,再次论证认知高于感情。

又举陈寿不循情忘理,而客观叙写他的“仇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高风亮节的例子,充分证明了感情没能左右认知的道理。

三是事例充实。

事例都是熟知的古例,但分析时都扣住考试要求的话题翻出新意来,论证有力。

反映出作者积累、调动和组织材料的厚实功底。

四是行文线索明晰。

全文以“怎一个‘情’字了得”作组材线索,使文章浑然一体。

文中表达的感悟通过“怎一个‘情’字了得”(“情”再了得还是没有“理”了得)意味深长而又鲜明地显示出来。

二、语言是沟通的钥匙

假如沟通是一扇门,那么语言就是这扇门的钥匙。

如果沟通的门通向的另一方是漆黑的深夜,那么语言的钥匙便引领着你走向皓月当空,繁星满天;如果沟通的门通向的另一方是一望无际的沙漠,那么语言的钥匙便引领着你走向鸟语花香的绿洲;如果沟通的门通向的另一方是浩瀚无边的大海,那么语言的钥匙便引领着你走向如宗悫般“乘长风破万里浪”,如毛主席般“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语言在沟通中是多么地重要!

它是一把闪光的钥匙,使沟通直接到达人的心坎上。

恰如其分的语言表达,利于亲情的沟通。

诚然,父母们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然而,当子女跌倒时,是痛斥“没用的东西,怎么搞的”,还是送以一句“这次是有点失策,下回努力”,即会收到截然相反的效果。

当子女摘吃了早恋的禁果时,父母们是郑重声明:

“那不行,绝对不行”,还是先说一句“你的心情爸妈能理解”再述之以理,效果更不用提起。

尽管沟通的心都如月光般皎洁,但语言的表达却让沟通的效果不一样。

可见,亲情的沟通,要用好语言的钥匙。

恰如其分的语言表达,利于友情的沟通。

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与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